1. 2008新勞動法 關於違約金的約定 08年前簽署的合同如何計算
根據你的陳述,分析如下:
一、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三、除上述兩種法律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四、勞動合同法頒布前簽署的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法生效之後辭職時,不需要賠償違約金.
請綜合客觀情況處理。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2. 2008年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簡單的說,美國在2001年之後執行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鼓勵私人消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房地產作抵押的貸款消費。在房價上漲的時期沒有問題,06年之後美國經濟有通脹的風險,所以美聯儲連續升息,房地產價格下降,貸款出現大面積的壞賬,銀行受不了了,私人的消費自然也下降了。
這在以前也發生——市場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無法避免。這次之所以如此嚴重還有很多原因,主要的一個是所謂的抵押貸款證券化(次級貸款證券化),解釋起來可能有些麻煩。
簡單的說就是,銀行將貸款賣給另外的公司並收回資金,這個接受貸款的公司以此為基礎發行證券,將這種證券賣給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就是說,這個公司承諾這些貸款的還款利息和本金最終構成投資者的投資收入)。如果貸款者確實按期還款的話,整個鏈條沒有一點問題,而且銀行放貸轉身就賣出去,看似一點風險也沒有,所以銀行降低放貸的標准,許多不審慎的貸款都獲得批准。
房價下跌,抵押品價值下降,貸款大量違約,最終對資本市場投資者的支付也出現問題,證券化這種金融創新將幾個市場聯系在一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力,調整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於是,,,,就危機了
3. 2008年這次金融危機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希望大家能講清楚點 謝謝
簡單的說,美國在2001年之後執行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鼓勵私人消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房地產作抵押的貸款消費。在房價上漲的時期沒有問題,06年之後美國經濟有通脹的風險,所以美聯儲連續升息,房地產價格下降,貸款出現大面積的壞賬,銀行受不了了,私人的消費自然也下降了。
這在以前也發生——市場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無法避免。這次之所以如此嚴重還有很多原因,主要的一個是所謂的抵押貸款證券化(次級貸款證券化),解釋起來可能有些麻煩。
簡單的說就是,銀行將貸款賣給另外的公司並收回資金,這個接受貸款的公司以此為基礎發行證券,將這種證券賣給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就是說,這個公司承諾這些貸款的還款利息和本金最終構成投資者的投資收入)。如果貸款者確實按期還款的話,整個鏈條沒有一點問題,而且銀行放貸轉身就賣出去,看似一點風險也沒有,所以銀行降低放貸的標准,許多不審慎的貸款都獲得批准。
房價下跌,抵押品價值下降,貸款大量違約,最終對資本市場投資者的支付也出現問題,證券化這種金融創新將幾個市場聯系在一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力,調整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清楚,說的這些都是近似的概念,不準確但是比較簡單,呵呵
4. 請問2007年在銀行貸款,2008年到期,截止2018年,余額0,逾期金額38.76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之前有逾期過沒還的利息。
5. 求2008年以後的國內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例分析或者僅僅是案例也行。急!!!
1.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廣廈(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廣廈)會計造假丑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上市公司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該公司的股票在其會計造假丑聞敗露後股價大幅度下跌,使廣大股東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嚴重干擾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
2.如某公司是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大型國有控股公司。由於產品銷售不暢,公司面臨虧損。公司董事長責成財會部經理胡某對會計報表做技術處理,實現當年盈利目標,並承諾如果做得好,將推薦他作為公司總會計師人選。胡某知道本年度公司虧損已成定局,如要落實董事長的盈利目標,只能在會計報表上做假。於是,胡某通過虛擬交易、向子公司轉移廣告費支出等方法,將公司會計報表從虧損做成盈利。
3.某市財政局許某在擔任會計兼出納的十年中,採取各種手段貪污公款達7000多萬元;
4.交通部雷某自1995年至1998年期間利用自己的職務和向下屬單位劃撥國家基本建設限額款的權利,非法挪用交通部國家基金建設資金和科技經費共計8000萬元,受賄達31.3多萬元。
6. 民營上市公司債務違約頻現該怎麼解決
近一段時間以來,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加速暴露,一些民營上市公司或持有上市公司的集團接連出現債券違約,引發了市場的擔憂。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債務違約,體現出金融與政府債務雙重監管大背景下,一些企業自身經營和財務控制能力出現了問題,債券市場的風險整體仍然可控。
而在稍早之前,則出現了企業發債10億元幾乎全部流標的情況。5月21日,東方園林發布公告稱,公司公開發行不超過15億元的債券已經獲批,原本計劃發行的10億元公司債券,實際發行規模僅0.5億元。業內人士認為,在信用收縮的大環境下,資質較差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部分城投平台再融資壓力進一步加大,這可能將繼續加快相關信用風險的暴露。
WIND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已經發生至少19起債券違約事件,涉及發行主體11家,合計債券余額為176.04億元。除此前的春和集團、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外,新增違約主體5家,分別為上海華信、富貴鳥、凱迪生態、神霧環保和中安消。與2016年不同的是,本輪違約多集中在民營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一些較知名的上市公司,因此引發了市場對風險蔓延的擔憂。
中金公司認為,本次「違約潮」並非事出偶然,本輪債務違約加速受去年底來融資環境收緊所驅動,尤其是資管新規出台後銀行非標資產快速回表為地方政府與民企的資金鏈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同時,多項去杠桿宏觀政策疊加,包括財政支出放緩、地方政府融資及基建投資監管趨嚴,表內信貸額度偏緊等,也加劇了企業融資的壓力。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記者表示,這一情況的發生,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調整所致。由於中國經濟區域發展差異較大,違約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以及其他一些經濟形勢相對較差的地區。從行業來看,違約事件主要集中在一些面臨較大行業分化和環保壓力的傳統產業。
上市公司發債熱情高漲
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上市公司信用債發行規模已達4465.34億元,而去年同期僅為979.41億元,增幅高達355.92%。大幅攀升背後,上市公司償債壓力進一步提升。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存量信用債規模已達28188.96億元。其中,年內償債規模將達5436.61億元。即使扣除年內發行的短融,償債規模仍達3666.11億元。
從行業分布來看,按照細分行業分類,房地產發債規模最高,達到了864.9億元,緊隨其後的是電力能源行業,達到了831.9億元,采礦行業發債規模也達到了215億元。這三類行業發債規模占上市公司發債總量的比例達42.81%。Wind統計顯示,在年內上市公司債券到期情況方面,包含多個細分行業的製造業到期債券規模為1761億元,其次為電力能源行業,到期規模為822.6億元,房地產行業為717.86億元。
東方金誠評級公司首席分析師蘇莉認為,強監管下發生的信用收縮對債券發行人構成了一定的挑戰,融資成本和再融資難度有了較大的提升,尤其是對「借新還舊」過度依賴的企業沖擊較大。具體來說,部分負債高企、盈利能力出現顯著下降的民營企業或較為邊緣化的國企,尤其是處於產能過剩領域企業或成為信用風險暴露的集中區;部分面臨債券到期和回售壓力的房地產企業,在再融資難度明顯上升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出現新的違約主體。
另一方面,公開信息顯示,年報公布後,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正在受到交易所的高度關注。以飛樂音響為例,5月18日,上交所對其下發2017年年度報告的事後審核問詢函,問詢函要求該公司結合業務構成、資金使用安排、經營情況,說明報告期資產負債率大幅上升的原因,並要求上市公司結合短期借款規模、流動資金等,分析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是否存在短期償債風險以及應對措施。
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整體可控
盡管債券違約事件時有發生,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仍然整體可控。李迅雷強調,從違約金額來看,信用債違約金額比例還不到1%,大概只有0.4%、0.5%左右,遠遠低於目前銀行的壞賬水平,在一個正常的范圍內。李迅雷表示,從金融監管角度來講,要打破剛性兌付,所以不排除接下來還有不少公司出現違約。他指出,應當要有防範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意識,做好預期引導。
中信證券則認為,近期頻繁爆發的信用風險事件,各家主體違約的導火索和根源有所不同,其風險的積聚與爆發不在貨幣政策或流動性環境,而在於自身經營和財務控制能力。在穩杠桿和防風險目標下,預計原有風險處置將更加溫和,防範新風險積聚。未來信用風險總體會更為緩和,但結構上低評級主體仍然面臨一定風險。
中金公司建議,在政策層面,要遏制風險蔓延,短期內需要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及較穩定的政策預期,保持社融增速環比在一個較合理的水平有助於穩定總體融資條件及總需求,同時盡快頒布資管新規的執行細則及過渡期的安排也有助於「非標」資產有序退出,降低「踩踏」風險。中長期制度建設方面,金融去杠桿不能「單兵突進」,平穩去杠桿需要財稅體制改革及低質量信用資產平穩退出機制等方面的配合。
蘇莉認為,近期及後續可能出現的違約案例是我國信用債市場去除剛性兌付面紗之後呈現的信用風險本來狀態,信用風險的還原和釋放將促使信用債市場回歸信用風險定價的本源,引導投資者理性平衡信用風險與收益,有助於消除系統性風險的隱患。不過,在相對集中暴露信用風險的階段,也需要避免金融機構集體非理性和踩踏效應導致風險傳染性加劇。建議債券市場投資者提升信用風險識別和組合管理能力,對債券風險的暴露制定應對預案,冷靜應對信用風險。
7. 中國2008年以後地方債的狀況
一、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現狀
目前,地方政府產生債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債務結構比較復雜,債務的數目和規模相對龐大。由國家審計署在2013年中對政府性債務情況公布的全面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債務總額為17.8909萬億元。在這裡面,政府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達10.8859萬億元,占總額的60.85%;政府要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為4.3394萬億元,占總額的24.25%;政府具有擔保責任的債務為2.6656萬億元,占總額的14.90%。同時,審計還顯示,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分別負償還責任的債務為1.7780萬億、4.8434萬億、3.9573萬億和3070億元,占據的比例對應為16%、45%、36%、3%。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中,銀行貸款佔比達50.8%,BT佔到11.2%,發行債券佔10.7%,信託融資佔7%,證券、保險和其他金融機構融資佔1.8%。在地方政府債務的舉債主體中,地方融資平台舉債占負有償還責任債務比例為38%,政府部門和結構佔比28%,經費補助事業單位佔比16%,這三類舉債主體累計佔比82%。
二、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的形成原因
(一)地方債務不斷增長的重要起因源於地方投資拉動型的經濟模式
1994年,我國進行了分稅制改革,地方政府的財權在改革之後相對減少而事權則不斷增加。2008年以後,中央政府推出了「四百億」的整體經濟刺激計劃,推進「鐵公基」項目,規定了地方政府相應的資金配套比例。而長時間以來,政府對地方的投資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基於此,地方政府紛紛依託原有的城投公司大量借債,並構建自由的融資平台來解決他們面臨的資金窘境。在投資拉動型的經濟模式下,官員的考核制度使得地方政府的借貸慾望越來越強烈。在目前的基層政府官員考核制度中,培植規模以上的企業、工業開票銷售、招商引資億元項目考核、政府財政收入、增值稅指標、外資的利用狀況這所謂的3+3指標是最為重要的評判標准。於是,大量的地方官員去大額借貸來新建工業園區等吸引外來投資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甚至由政府操控的融資平台去操作稅收,虛增財政收入,以這種虛假的經濟發展來換取他們的政績和前程。
(二)地方政府債務在政治層面上的商業周期
地方政府債務的快速上升,也跟我國官員的體制有關。基層地方政府官員的任期一般都是三年,縣級以上的任期也只有五年,所以往往會出現上任債務還沒有還完就被調走了,而下任官員在上任的政績壓力下,會繼續借債,借完又等著下一個接任者來還債,這種惡性循環就導致了地方的債務越滾越多。他們覺得,就算地方發生財政危機,最後中央政府也會為其收場。歷任地方政府領導的這些毫無顧忌的短期大量舉債行為對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危害很大,也與善治政府和公共責任的要求相違背。
(三)地方政府債務信息的不透明,對外披露較少
地方政府舉債屬於違規行為,各級政府在舉債問題上大都巧借名目、遮遮掩掩,再加上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機制。因此,盡管誰都知道目前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量已經不小,但是誰也說不清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結構規模等情況。尤其考慮到地方政府有大量債務的存在,這些數據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的財政風險的相應狀況,地方政府出於謹慎的原因一般不會向外界披露,或者選擇性地少量披露。因此,誰也無法說清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確切規模究竟有多少。
三、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處理的幾點對策
(一)完善地方政府的債務融資法規
我國在去年的8月底對預演算法進行了修訂,採用全面的政府預算管理。國務院也啟動了相應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並規定地方政府舉借債務有相應的規定的限額。但是,並沒有修訂具體的規章制度和實施條例,更不用說實施細則了。所以,地方政府的債務融資法規的修訂是完全有必要的,應該用法律來對地方債務融資進行約束。
(二)優化政府的考核制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對官員的考核制度導致了官員不合理的政績觀的產生,引發了各地官員盲目地追求投資和政績,不利於地區經濟的長期發展。應該將地方政府的債務情況也納入官員的考核體系之中,不僅看留下了多少投資,也要看留下了多少債務,全方位地評判投入產出,讓官員們能認識到對人民的責任,構建真正的善治政府,這樣有利於構建更合理更完善的體制。
(三)加快地方政府職能轉換,規范政府投資行為
要將地方政府的職能從大包大攬轉換到有限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上來,將經濟發展與建設的職能更多地讓渡給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使政府投資集中在公益性投資項目上。在當前地方政府債務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當務之急就是要嚴格控制政府舉債經營,遏制政府債務急劇增長的勢頭。首先是嚴禁地方財政借錢開支,對預算不平衡的地方,要調整支出結構,壓縮支出規模和標准,努力實現平衡。二是不準行政事業單位擅自舉債,尤其要嚴禁地方政府舉債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建設。對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也要依據實際情況開展,不能超越當地的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