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百里挑一的秋招簡歷,遵循哪些規則,才是寫簡歷的核心呢
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想要在大海撈針的秋招上出奇制勝,拿到自己滿意的offer,一份好的漂亮的簡歷就是自己手中的武器,這個武器鋒利不鋒利,就看自己的簡歷寫得怎麼樣了。首先我們明確一點,寫簡歷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文字功底和排版能力,還是為了挑戰面試官的審美?其實都不是,簡歷很重要,他是我們拿到offer的重要武器,但是簡歷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幫我們成功錄取,最終是為就業服務的。那麼對於應屆生來說,秋招即將來臨,寫簡歷到底應該怎麼寫,遵循什麼樣的規則,才能盡可能地幫自己拿到offer呢?
首先就是簡歷上的所有經歷必須真實,不要為了所謂的去修飾自己的簡歷,胡編亂造,誠信是最基本的底線。第二就是簡歷不能有錯別字,這是體現在細節上的東西,不能讓面試官覺得你是一個很不靠譜的人。第三簡歷的排版盡量干凈簡單,不要用很幼稚的排版,也不要用過多的色彩和符號,可能在你看來是好看了,但是在對面面試官看來這是不自信的表現,因為不自信,所以才會需要這些外在的東西去修飾。第三不要讓人看了很有壓力,不要太冗長,讓面試官看了感覺很有壓力,既要言簡意賅,也要在合適的位置突出自己的重點。
簡歷就是一頁A4紙,不要正反面,不要縮小字體。實在空間不夠可以減小一點頁邊距,但不能太多。這不表示你不能提供細節,細節很重要,但你必須提供最重要的細節。例子:2011-2012年擔任院學生會主席。舉辦XX院歌唱比賽,XXX人參加。組織了XX地震募款活動,募集資金XXXX元。這里的XXX人和XXXX元就是重要的細節。
第四就是內容太少,太單一,面試官看了一整遍的簡歷,都感覺你在重復講幾件事情,說明的經歷不廣泛,也讓人覺得你沒什麼話可以講,也沒什麼亮點,這會讓面試官馬上就產生想要結束面試的想法,因為沒興趣在繼續再繼續了解下去了,所以,切記能寫的都寫上去,即使價值不是那麼高,也不會讓面試官覺得沒什麼看點。這些秋招簡歷小技巧,你學會了嗎?
Ⅱ 金融行業都有什麼就業職位
生活中有太多的約定俗成了。
比如,成績好的,就是好學生;畢了業,就一定要找到工作。
甚至在很多人眼中,如果畢業你沒找到工作,不是啃老,就是廢材。
特別對於從北方小縣城靠讀書走出來的小宇來說,這種外界的壓力更大。
當年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學,雖說不是什麼名校,但在街坊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這兩年,街坊鄰居話鋒一轉「學習可別學傻了」。因為她大學畢業後,在家待業1年了。
小宇說:」沒人能理解畢業未就業的尷尬處境,當年一心想圓名校夢,誰能想要兩年時間,夢醒時分,沒經驗,沒實習,沒學歷。
沒工作沒經驗,自降「身份」去實習,用人單位招未畢業的都不招我...「畢業未就業,不僅要忍受巨大的心裡負擔,還要接受外界的輿論的壓力,更重要的是不受用人單位待見...
01
」拿到畢業證,就不能再做實習生了「小宇從小受父母的影響,認知里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老師也一直教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小宇幾乎在沒踏入大學校門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之後一定要讀研,讀研就是唯一的一條路。
無論同學是在玩社團,還是在實習,小宇都在為圖書館里啃書,學習成績一直也是班級的前幾名。在小宇的規劃里,從沒有沒考上研之後其他的第二條路,第一年面試被刷,雖然有些失落,但一丁點也沒動搖她再考的信念。可,考研(考試)這件事,有時候真的要考慮運氣的因素,今年二戰成績一出,小宇就知道涼了,而且涼的很徹底。
小宇想到家裡的經濟條件,也不考慮服從調劑(轉在職),就開始著手找工作,而今年的春招情況,不僅延遲了,也少了很多機會。而像小宇這樣的情況,沒有實習經驗,畢業一年,還沒就業,又沒有工作經驗。投了很多簡歷,都沒回復,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小宇甚至投了實習的崗位,沒想到用人單位也直截了當的給拒絕了。為什麼畢了業,就不能做實習了?是這樣的,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用人單位除了與學生和超過退休年齡的人員可以不簽勞動合同外,對其他人員都要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所以,用人單位不是不想招,是不敢招,涉及違反勞動法,可是要擔法律責任的。
02
」畢業後,才知道應屆生身份只能用一次「
前兩天#應屆生的身份有多重要#上了熱搜,讓很多同學認識到了應屆生的重要性,政策性傾向、特定的崗位、各地的福利、對企業的幫助...
▲圖片來源:網路
但,悠悠明白這個道理,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悠悠是19屆畢業生,在畢業前她的室友都簽了工作,最後就只有她一個人工作還沒著落,一直佛系的她也急了。
因為之前也沒重視找工作這件事,臨近畢業才開始著急,正好當時有家北京(之前學姐入職的)外企來學校補招。
擔心找不到,就趕緊簽了,連工作內容都多問,具體干什麼都沒太搞明白。
因為是製造型企業,所以廠子是在北京郊區,但不得不說工資待遇還挺好試用期5000多,公司有食堂還給租的兩居做員工宿舍,總之,各種福利待遇都算不錯。
但悠悠幹了3個月還是主動辭職了,開始了真的意義上的「北漂」。
搬進了城裡,但也住進了不到10㎡的合租房。為了求職,快跑遍了全北京,雖然剛畢業,但企業已經不認她的應屆生身份了。
到底怎麼判斷自己還是不是應屆生身份?
小編本著嚴謹負責的態度,找到了應屆生身份的官方說法:在一般情況下,由國家統一招生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和在擇業期內(國家規定擇業期為2年,部分地區延長為3年)未落實其工作單位、檔案及黨團關系,保留在原畢業學校或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和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畢業生,可按應屆高校畢業生對待。
這么一大段,是不是有點暈。
簡單來說,應屆生分為兩種:1.常規意義上的應屆生:即將畢業,但還沒拿到畢業證的同學;2.擇業期沒就業的同學:已經拿到畢業證,在擇業期內,沒就業的同學。那啥叫「擇業期,沒就業」?就是在擇業期。沒正式工作(沒交社保),人才檔案放在學校或者當地就業服務中心,如果參加工作被提檔,社保有過記錄,也就失去了應屆畢業生身份。
所以,已經使用過應屆生身份的悠悠,只能參加社招和有經驗的「社會人」同台競爭了。
社招都很看重經驗,所以,第一份工作還是要慎重一些。像悠悠只做3個月就離職,沒攢下多少經驗不說,又賠了應屆生身份。
03
非」延遲就業「不可,怎麼辦?「如果能就業誰不想就業?」今年馬上畢業的劉放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今年的就業環境多差,考研落榜的大多數,還有大批量留學回來的海歸,都把求職壓在今年的春招。
可是今年春招的情況,疫情的影響,有4成的企業都表示會縮招和停招,即便想就業也沒合適的機會啊。
擺脫焦慮的最好辦法,不是忽略它,而是正視它。
焦慮的原因是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從這點來說,其實是個好事情,至少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行。
其次,我們焦慮也是因為我們想改變現狀,只是缺少一些方法和耐心。
雖然大環境下機會變少了,但用人單位的要求沒有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趁這段時間好好提升求職技能。
個人能力提升了,工作就不會沒著落。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改變?
第一,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很多同學很悲觀,看不到有哪些機會。其實,轉化一下角度,疫情的影響,也利好了一些企業,比如:線上教育、電商行業、醫療等等。
而且,今明兩年事業單位和公務員對應屆生的招聘是有傾向的,很多崗位明確要求只招收應屆生,也是再幫應屆生降低求職難度。
機遇還是挑戰,有時就是一牆之隔。第二,提升自身的求職技能:很多同學一直再說找不到工作啊,簡歷投了沒有回應。那為什麼不看看自己的簡歷是不是可以好好修改一下,語言精煉一點,格式統一一點,崗位明確一點。筆試、面試也是這個道理,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提升。所以,即便就業很難,只要你好好准備,不鬆懈對自己的管理,你就跑贏了80% 的人了。
Ⅲ 我是一名職業學校畢業生打算進修金融能去那種學校學習
這樣培訓學校很多了
選擇時候要選擇正規的
金融是指在經濟生活中,銀行、證券或保險業者從市場主體募集資金,並借貸給其它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 從廣義上說,政府、個人、組織等市場主體通過募集、配置和使用資金而產生的所有資本流動都可稱之為金融。
Ⅳ 為什麼陝西西安華西大學出現上億非法集資
2018年6月15日消息,陝西西安。以「投資助學」等為名向社會非法募集資金23.9億余元,涉及近1.5萬名投資群眾,未返還11億余元。14日,西安華西專修大學及18名被告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在西安中院公開審理。
14日,西安中院開庭審理該案。庭審中,50歲的被告人王某對指控有異議,稱偵查階段因自己「病得糊里糊塗」,部分供述不實,但認可審計報告中的數字。他稱,學校以教育扶貧、合作辦學等為名宣傳並募集資金,20-25%由封某融資團隊拿走,「急需用錢時(給的提成)高一點,不急的時候低一點」。當公訴人問及其對外簽訂的合同是投資還是借款時,王某隻是稱「合作辦學」,在公訴人多次追問下,才回答投資群眾不承擔經營虧損的風險。對於募集資金的去向,他稱主要是返還投資群眾、獎勵業務員,其餘用於建設學校等幾方面,「以審計為准。」公訴機關針對指控的事實當庭出示了相關書證、辨認筆錄及被告人的供述等證據,控辯雙方分別進行了質證。14日庭審結束後,法庭宣布休庭,預計庭審持續兩天時間。
來源於西安晚報
Ⅳ 有關城市商業銀行的問題
呵呵,還是去銀行吧。
郵局已經不行了吧。
我最後決定去銀行了。
想來你跟我所遇到的是一樣的。
我也是應屆生。
聽我的,沒錯。
Ⅵ 西安華西大學如何非法集資近24億
2002年,王某接任西安華西專修大學(以下簡稱華西大學)校長。2005年8月,華西大學因辦學發展缺少資金,時任校長的王某與封某商議以華西大學投資助學、教育扶貧為名組建融資團隊,向社會公眾非法募集資金。融資團隊與集資群眾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書》,借款期限為1至5年期,年利率10%至16%,將募集資金中的75%交由華西大學支配,25%作為封某融資團隊的提成及投資群眾的投資獎勵,合同到期後,由華西大學向投資群眾償還本金並支付利息。
經審計,華西大學自2007年初至2014年初,共與14931人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書》,實際募集資金金額23.9億余元,退還投資群眾募集資金本金、利息共計12.8億余元,未返還公眾募集資金11億余元。華西大學除支付業務人員提成6.8億余元外,其餘資金被用於購買土地、學校設備、對外投資等項目。
公訴機關認為,被告單位華西大學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面向社會公眾,採取還本付息的方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巨大,嚴重擾亂了金融秩序,應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追究刑事責任,王某等18名被告人直接負責或直接參與,均應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追究刑事責任。
Ⅶ 西安華西大學非法集資近24億多少被告人受審
還沒有被判刑,處於立案偵查階段,據西安市公安局消息,涉及金額8.5億,還沒有提起訴訟,我是04屆的。
Ⅷ 有哪些影響力比較大的私募股權
想必沒走入職場的或是想要跳槽的小僧們一定對於不同的行業和工作的真實情況充滿興趣吧?關於行業具體是做什麼的?具體的職能內容又是如何?或許行業的入門薪金、發展前景和挑戰是大家更為感興趣的?下面就一起來探究竟吧!
四大
拿PWC舉例來說,它下面有不同的部門,比如audit,tax, advisory等。各個部門下面還分組,比如audit下面有5個組,客戶所處的行業各不相同。advisory分不同的function,比如 Performance Imporvement(PI),這個類似financial consulting;Technical Services(TS),主要是幫PE或者其他的客戶做financial DD的;strategy group,做商業咨詢服務的,但是很小,人不多,畢竟不是corebuz。
四大的發展路徑基本是一致的:2年associate,3年Sr.asso;過了CPA的並且表現不是太差的話入職五年後就可以升manager了。mgr上面是sr.mgr,然後就是Par了。從mgr到sr,mgr到par沒有固定的期限,但是一般來說能在四大堅持下來個10年左右也都能成par了。
四大的薪水
網上那個很經典的說每年加薪30%的那個帖子已經不適用現在了。現在第一年到第二年的加薪有個300-500已經不錯了。第二年到第三年(也就是升sr. asso)的時候,有三檔薪水,最高的大概是9K3,號稱top pay,一個組裡面大概也就幾個人能拿到top pay,最低的一檔大概7K多點,具體不清楚,BBS上可以問問或者找一下。OT要看項目,有的項目可以每天cha2個小時的OT,有的就一點都沒有。
關於性價比的問題
毫無疑問,降薪並且沒有OT的四大的性價比之低已經可以和民工相比較了。這也算是一個中國特色吧。在國外,作為 professionalservices provider,四大的薪水還是蠻高的。有的小朋友是抱著快速成長的決心去的,但是我可以說的是,你在四大的成長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快速嗎?我不好說,但是我個人覺得一般般。
當然,我不是財務出身的,這種話不好亂說,但是第一年的小朋友做什麼,第二年的做什麼,sr做什麼已經模式化了,你不要期望一口能吃成個胖子。當然,有些小朋友抱著要兢兢業業的把審計這一行做好的信念來的,並且極其的能吃苦,那麼他會在四大做的很開心的。
我沒有在四大工作過,所以沒有切身體會,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這個行業,可以去BBS上去取取經。
咨詢
其實咨詢是個很大的概念。從戰略、管理、人力、財務、IT、營銷、房地產、工程、技術、法律等等不同角度提供專業咨詢的服務的公司都可以稱之為咨詢公司。但是一般在校生提起咨詢行業,腦子裡面蹦出來的一般就是所謂的「頂尖戰略咨詢公司」這個狹義概念。接下來我就根據我的經驗說一說我了解的國內的幾個不同的咨詢行業的簡單情況。
戰略咨詢
前三大毫無疑問是McKinsey, BCG和Bain & Co。屬於這個區間的還有Monitor, Booz &co, RB, ATK, ADL等等。這些公司主要的業務有:幫助客戶指定企業級戰略(包括拓展現有業務的市場份額或者利潤率,進入新興市場或者提供新產品新服務,進行兼並、收購、出售、IPO等)以及幫助PE等其他客戶進行市場的盡職調查等等。
以n & co舉例來說,它的業務基本可以分為三種(各個公司的叫法不同):1,case,也就是戰略咨詢的本質;2,MarketDD,這個基本就是幫助PE做的盡職調查;3,CD,Customer development,也就是公司自己出錢做的對某個市場或者行業的研究,用以吸引客戶向其購買CASE服務。
發展路徑
還是以n &co舉例吧(沒辦法,對它太熟悉了),第一年和第二年是associateconsultant(AC),第三年是sr.AC。一般來說三年後就出去讀MBA了。MBA畢業回來之後是consultant,2年consultant之後升mgr,mgr再升par基本就沒定數了,如果一直做的話,3-4年也許就能升了吧。如果sr.AC不去讀MBA的話,也能硬升到consultant,但是再升mgr就很困難了。
MBA的要求:一般來說,美國前10和歐洲前5的B school的MBA都有比較大的希望進入top C firm,但是這個要求近幾年會不會改變不是太好說。
薪水:第一年基本介於15W-20W之間,各家差別不是太大。每年30%-50%的漲幅是有的。
工作內容
因為最後給客戶的工作結果就是一套PPT,所以PPT的內容就是工作的全部。除了表述性或者總結性的文字之外,內容最多的就是數據和信息。所以各種方法找數據,建立數學模型去估計數字等等就是剛進入公司的新人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進,做的東西的自由度越來越高,眼境越來越從細節提升到構架,需要思考的東西就越來越多,比如分析的角度,如何break down一個real buz case等。
進入的建議
如果你非常的有energy,非常的talktive,英語流利,並且能夠接受比較大的壓力,那麼咨詢就很適合你。上面的條件是必需條件,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一個比較好的學校,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成績,有過社團領導人的經歷等等。因為這些公司不僅僅是在招幹活的人。能幹活的人太多太多了。它其實也在初選MBA candidates。但是長期來看,由於professionalservices的進入壁壘不高,所以不排除這個行業走下坡路的可能性。
投行
InvestmentBank,投資銀行,國內的普遍稱為券商。大號的華爾街投行(當然現在那些大號的歐洲投行也納入其中了)有個俗稱叫做bulgebracket,包括大摩, 高盛, 摩根大通, 美銀美林, 德意志銀行, 瑞銀, 瑞信, 花旗投行部, 匯豐投行部等等,小號的投行們統稱叫做boutique。就不一一列舉了,說一下綜合性投行的組成:
賣方:
IBD
是應屆生最想去的部門,最傳統的投行部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幫助客戶融資。渠道有三個:發股,發債和兼並收購。因為IPO項目比較多所以一般認為 IBD是focus在一級市場的。賺錢的方式是收取幫助客戶融資的傭金,一般按照融資規模乘以一個百分率來收取,0.5%到5%都有,國內一般低一些。
工作時間:早上9點半到??(從晚上8-9點到第二天早上5-6點都有可能,外資投行尤甚)。
升職道路:analyst(2-3年)- associate (2-3年) -VP (若干年)-ED(0-若干年,有的投行沒有ED這個職位) - MD ;一般做3年analyst的很多人選擇讀MBA去了,跳出IBD的人大部分的去向都是VC/PE fund。
Sales&Trading
簡稱S&T,是做交易經紀業務的,也就是focus在二級市場的。客戶一般是機構投資者(因為機構投資者沒有交易牌照,不能自己交易股票,所以需要一個經紀商),通過收取機構投資者的交易的傭金來賺錢。自己炒過股的都知道,券商除了代收印花稅之外,還會收一個交易費。這個就是經紀業務的賺錢模式。
(這部分不確定,希望業內人士能告之)似乎一些交易產品的設計和銷售也是這個部門的工作。比如一些衍生品的設計和推廣。這個在大陸做的很少,HK多一些,所以不是很了解。
工作時間:早上7點到下午7-8點(外資),早上8點半到下午6點(本土)。兩者的區別主要在開早會的時間,外資一般7點開早會,6點45左右就要到辦公室了。
升職道路:不知,大概和IBD差不多。跳出S&T的一般去向都是買方fund,hedge fund居多。
Research
為什麼這些機構投資者選擇在這個經紀商交易而不是其他的?除了看傭金的費率之外,還看一些增值業務。研究部做的事情基本就是一項增值服務,通過發布研究報告,來幫助客戶(機構投資者)進行決策。當然,有時候研究部也是投行面向媒體的一個窗口,大家經常看到某某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對經濟形勢發表看法,或者看好某個行業什麼的,這些人基本都出自研究部。賺錢模式沒有。因為這邊是個純支出沒有收入的部門。但是一個高質量的研究團隊能撐一撐門面,間接的提高 S&T部門的收入。
工作時間:同S&T,因為要一起開早會。
升職道路:research assistant(有的投行沒有這個職位) - research associate(對應IBD的analyst level) -research analyst(同樣的analyst,在投行裡面級別劃分的時候可能是associate,有可能是VP,甚至是MD。首席經濟學家他們寫報告的時候也就是註明是analyst而已)
離開research的人基本都是往買方fund跳,有跳PE的,但是絕大多數都是跳hedge fund做投資研究了。
PrivateBanking
這個私人銀行不是普通的商業銀行的對私業務,它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訂制一些投資產品的組合來替富人理財和保證他們的財產不縮水的。當然商業銀行也有類似的業務,但是投行的私人銀行的門檻遠遠高於商業銀行。一般都是百萬級以上的。賺錢模式是向客戶收取管理費。
工作時間:標准白領工作時間
升職道路:不知。離開這個部門的去處:不知。業內人士來解答一下吧。
買方:
現在綜合性的投行也有自己的買方部門,比如自有資金投資部(也叫直接投資部)和自己的private fund。後面如果有機會講fund的話會詳細說一下的。
關於投行背景
在國內人們習慣把投行分成三塊:外資投行,本土投行,中金。
外資
外來的和尚,就是那些bulge bracket和boutique。他們擁有高端的人才和關系網路。給出的pay基本都是global pay。第一年的非後台部門的entry-level的薪水基本在60W的base這個水平,無論是HK還是大陸。
當然現在也有個趨勢是local pay。前幾天在水木的投行版看到UBS在大陸招的quant analyst,base也就稅後1W。這個也讓人很是唏噓。但是在大陸還是有個問題就是大部分的外資投行受到牌照的限制,不能從事一級和二級市場的業務。所以現在外資投行在大陸做的大部分都是國內企業在HK或者其他國家上市的項目,以及針對這些類型的上市公司撰寫英文版的研究報告(前幾天看到有篇新聞寫UBS開始寫中文報告了,但是上面對UBS的大陸研究團隊也是毀譽參半)。
現在有A股牌照的好像只有高盛高華,UBSS,瑞信和DB。其中瑞信還沒有A 股的二級牌照。大摩現在借殼華鑫應該就能夠擁有全牌照了。具體情況沒有研究,有業內人士來討論下。
應屆想進入外資投行,基本的要求是四大名校或者北美香港歐洲名校,GPA死高,英語熟練的爛掉,投行實習經歷,海外交流。如果不是金融相關專業的至少要自學過CFAlevel1。這些是基本要求。
然後去IBD的人要求是非常的social和有leadership,要一眼看去就是個成功人士;去 S&T的人要求很精明和時刻充滿精力,能煲長時間的電話粥。去research的人一般是要能寫一些東西和做一些模型;去private banking的人一般最好自己能拉來一些客戶,比如X二代,如果不能的話,那就要及其成熟和有魅力,這樣才能讓那些有錢人願意和你交流。
本土投行
大部分都自稱券商。幾乎所有的股民們炒股都是通過他們的S&T部門來交易的,一些較小的A股股票的IPO也是本土投行IBD的天下。另外,絕大多數的中文研究報告都出自本土投行的研究部(研究所),和全世界的研究報告一樣,國內券商的研究報告也是好壞參半。
本土投行給應屆生的pay一般來說集中在月薪5K-2W這個區間。中信高一些,其他一般都在1W以下了。博士去做研究員的不算。本土投行對應屆生的各項要求都比外資投行低一些,但是由於是本土投行的原因,有時候在一些崗位上喜歡設置學歷的坎兒,尤其是研究部。
中金
中國大陸地區的投行老大,綜合性投行。曾經有外資投行的背景,現在已經沒有外資投行的影子了(但還是有外資的影子)。在國內IPO常年第一,S&T 也熱火朝天,研究部曾經也有許小年,哈繼銘等人坐鎮。當然最出名的應該還是朱總的影響力。由於中金太出名,所以就少一些介紹吧。
招人要求參照外資投行,薪水參照外資投行。
投行先寫那麼多吧,投行的直投部的介紹我並入下面的PE行業一並寫了。
PE以及其他fund
PE,private equity。之所以private,是因為它可以不用公開它的財報和投資項目。這個是相對於公募基金來說的。PE到底能不能被簡稱為私募呢?這個很難說,因為國內對私募有兩個理解,一個是PE,也就是私募股權基金,基本是在公司級別進行投資活動的;一個是私募股票基金,是通過募集資金在A股二級市場進行股票交易的基金。股民們說的私募一般指的是後者,企業家和投資家說的私募一般指前者。我在這部分說的PE也是前者。
PE做什麼的?
PE 是通過把自己掌握的資金對一些認為前景比較好的目標公司進行股權投資,可以是買一部分,也可以是購買全部股份。這個目標公司可以是上市的,也可以是非上市的(如果是上市的公司,並且是購買一部分股份,這個和我們國內股民說的私募做的事情就比較像了。但是投資理念不一樣,因為PE一般都是2-4年的投資期)。
當然,不同的PE,它們的投資理念也不同。有些PE是投資於目標公司的前景和它的管理團隊,所以在鎖定目標公司管理團隊的情況下,對投資公司的日常運營不做過多的干涉;但是有些情況下,作為大股東的一些PE會對目標公司的日常經營進行一定程度的影響(大家可以結合貝恩資本在國美一案當中的行動進行理解)。
PE如何投資?
PE 一般的投資方式是,通過MD和LP(有限合夥人)們發掘有前景的行業和公司,之後把這些公司名單交給下面的associate。這些associate會對這些公司做一個初步了解,之後再請咨詢公司做marketDD(e diligence,盡職調查),四大做financialDD(這就是四大的advisory部門的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律所做legal DD,一些techconsultingfirm做technial DD(從技術角度看目標公司的發展前景)。
做完大量的DD後,還要通過和公司管理層的訪談去了解他們的領導力,運營理念和未來成長潛力。當然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步是對目標公司進行估值,估值完了就是和目標公司談判了。談完瞭然後PE內部開個會,決定收購了就出錢買了。當然,大量的項目都在上面的那些步驟中死掉了(經典的凱雷收購徐工案)
PE如何賺錢?
PE 賺錢的方式叫做「退出」,也就是將之前投資的公司賣掉或者讓它上市(或者再次上市)。一般來說PE的單個項目的投資年限是2-4年,在這2-4年中會幫助或者看著這個公司成為它所處的行業當中的翹楚(或者前幾名),然後把它再賣給它的競爭對手,或者其他的PE,或者讓它上市,然後通過二級市場退出。
一般PE賺錢的倍數都在2倍以上,在以前市場好的時候,10倍的倍數也屢見不鮮。當然現在市場競爭激烈,PE多而好項目少的情況下,倍數降低也是情理之中。
隨著PE的發展(中國特色的發展),PE多了一個賺快錢的渠道,就是投資即將上市的公司,然後在其上市後鎖定期過了之後迅速套現。這就是大名鼎鼎的pre- IPO項目。
大家也許知道,國內很多本土的人民幣PE基金都是「背影深厚」的。各路X二代神仙發現了pre-IPO能帶來的高額回報後,都紛紛將魔爪伸向這些待上市公司。很多PE能夠在IPO一年前,甚至IPO一個月前強勢進入目標公司,然後待其上市後套現離場。這里只是指明現在國內PE的一個發展現狀,雖然是個不健康的現狀。
PE錢哪兒來?
既然是個fund,那麼錢一般來說就不是自己的錢了。當然有些PE是合夥制的,裡面的錢都是合夥人的錢。但是大部分的PE都是通過融資來獲得資金的。來源有很多,比如一些FOF(專門投資基金的基金),比如養老金基金,比如社保基金(國內的社保基金是否進入PE行業這個我不確定,業內人士解答一下)
PE和VC的區別?
其實本質上PE和VC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PE主要側重於一些比較大或者說比較成熟的公司的投資,而VC,鑒於其風險性質,投資的一般都是種子公司或者是創業初期的公司。PE的收益率相對VC較低一些,但是成功率高一些;VC反之。
PE的pay和如何進PE?
先說PE的pay吧,國內的各色新晉PE不清楚,但是傳統的美國那邊過來的PE,比如黑石,凱雷,KKR,貝恩資本,包括CDH和淡馬錫,這些給的pay都很高,entrylevelRMB100W的base應該有的(大陸)。成功退出的項目還有項目獎金。life style來說,一般都是比banking稍微輕松一些,比top consulting累一些。
升職道路:associate->seniorassociate->VP->MD
如何進:一般最大的幾個PE都是招2-3年TOPconsulting和IB工作經驗的人。稍小的PE也會選擇四大advisory或者audit的人,但是幾乎所有的PE都不招應屆生(今年淡馬錫招應屆生了,但不知道pay如何)。所以進PE一般靠朋友推薦為主,也有的是靠獵頭推薦。很少有大PE掛出來招人的信息的。
其他的fund?
想趁著這個機會把hedge fund說一下,但是確實我對HF了解很少。國內的基金公司其實也能算作hedge fund,只是除了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之外沒有hedge的手段。比較成熟的hedge fund據說現在開始在HK集結了,包括索羅斯的量子基金。
概況的說,PE和VC投資的是他們看多的公司和股票,屬於單邊投資,包括伯克希爾公司在內也可以算作PE這邊的(但是它不是個PE,因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個上市公司);hedge fund屬於雙邊投資。所以真正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的,還是HF們。
Ⅸ 應屆生要不要去私募公司
做過私募。
私募和公募名稱區別的來源主要在於面向募集資金的對象是私人還是公眾,面向公眾的資格門檻要求自然更高,能拿到公募牌照的基本都是龐然大物,所以對於應屆生來說,如果有選擇的話,一定是公募為優先,進了公募以後有的是機會進私募,反過來就行不通了。而現在私募基金多如牛毛,良莠不齊,很難甄別出適合加入的私募基金。建議從以下幾點考慮:
管理的資金規模(以50億以上為佳)
投資的產品種類(股權/期貨/股票)
以往的業績(股權就看投資過的項目,其餘看基金經理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