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美國80年代資金慌

美國80年代資金慌

發布時間:2021-07-15 23:01:58

㈠ 美國為什麼80年代後金融危機爆發變多

第一,美國兩大赤字有增無減。

1985年上半年,美國自1916年秋以來首次成為凈債務國。國際支付經常項目的赤字高達621億美元。1986年所欠外債累計2000億美元以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根據薩洛蒙投資公司統計,美國政府、公司和私人的債務,60年代平均債務總和約為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兩倍。1987年財政年度預算赤字雖比上一年度減少600億美元,但仍高達1480億美元。

第二,股票過分升值和美元不斷貶值。

前者已經持續5年。股票市場總額和支撐的實際資本相差167倍,買空賣空長期盛行。到1987年8月,股票賬面價值提高了3倍多,達29000億美元,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高水平。美元疲軟,匯市下跌,美元信任危機加深。一旦失控,可能導致惡性循環。
第三,財政負擔加重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福利社會國家,人民的福利保障是很高的,但是這一切都要又國家財政來買單,越高的福利帶來的就是越重的負擔。
第四,資本主義體制本身的弊端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本身所具有的弊端就不斷的體現出來,資本主義是私有制,弊端在於個人和國家管理,個人信用和國家管理取到很大影響。

㈡ 當19世界80年代美國遭受著經常賬戶逆差和資本賬戶順差的時候,日本這兩個賬戶的余額如何

因為從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經常賬戶出現逆差,就必須從資本賬戶獲得融資,否則後果專不堪設想屬。每個國家都想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都是順差,但是沒有哪個國家敢於兩個賬戶都是逆差,;就像美國,經常賬戶逆差很高,但是美國同時利用發達的資本市場和縝密的國債-美元融資體系,應是實現資本凈流入;同時經常賬戶逆差+資本賬戶(盈餘)順差,有利實現幣值的穩定,就像美元一樣,也有利於貨幣政策的主動權和獨立權的控制;如果一國經常賬戶逆差,但是不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國際借貸等實現資本流入來彌補這個窟窿的話,貨幣貶值,國家信用風險陡增,就像現在的希臘,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甚至是金融危機,都不會遠了;
最後還是那句話,就是國際收支平衡,當然順差也行,只不過本幣面臨著很大的升值壓力以及升值趨勢逆轉的風險;當然從這兩個賬戶的結余賬戶看,還是看是否需要本國有充足的儲備貨幣資產來支撐國際收支總體狀況

㈢ 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為了扭轉70年代經濟滯漲採取了哪些措施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總統尼克松在咨文中呼籲,應當「使權力和資源開始從華盛頓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體人民手中。我們要使各州和地方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們將同他們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國聯邦政府試圖消除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並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國家資本所有制形成並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並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二)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資本家及其代理人為緩和勞資關系所採取的激勵制度有職工參與決策制度、職工終身僱傭制度、職工持股制度;(三)社會階層和階級結構的變化:一是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二是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三是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四)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為盡快恢復國民經濟,在繼續發揮市場機制主導性作用的同時,開始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但從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國家普遍走上強化市場調節、弱化政府幹預的道路,即通過國有企業私有化來提升經濟競爭力,通過福利制度改革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通過放鬆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釋放經濟活力,經濟危機呈現新的特點: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日趨嚴重,產業競爭力下降;經濟高度金融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財政嚴重債務化,債務危機頻繁爆發;兩極分化和社會對立加劇;經濟增長乏力,發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機和結構性危機交織在一起;金融危機頻發,全球經濟屢受打擊;(五)政治制度的變化: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趨勢,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公民權利有所擴大。

㈣ 美國80年代政府財政赤字原因。能用國際經濟學的原理解釋么😁

1、財政赤字的產生,主要是布希政府的減稅計劃、稅收基數減少和政府支出增大等原因造成的。布希政府一改柯林頓政府奉行的增稅、削減財政赤字的政策,在布希上台之初就提出了總額達1.35萬億美元的減稅計劃,減低了稅率。

同時,在經歷柯林頓執政期間長達8年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新經濟『』之後,美國經濟相對步入低速增長。

2、貿易赤字形成的原因

(1)首先,是因為國際原油價格猛漲,致使進1:3額增大。受中東局勢和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原油價格今年以來不斷攀升,自然會使石油消耗世界第一的美國進1:3額迅速增加。

(2)其次,美國國內私人儲蓄率較低,財政赤字引起的公共儲蓄負數,共同引致較低的國民儲蓄率,對進1:3產生強大的需求。

(3)再次,貿易赤字也是彌補國內財政赤字的重要手段,由於貿易赤字一方面是國外資源的流入,一方面是美元的流出,作為貿易盈餘的其他國家大量購買美國政府債券,在無意中為美國的財政赤字買單,因此,美國政府有放任貿易赤字的傾向。

(4)最後,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形勢差距也是促使美國貿易赤字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4)美國80年代資金慌擴展閱讀

貿易赤字方面:巨額的貿易赤字使得美國居民能從大量廉價的國外商品中得到實惠。低廉的進口商品價格也有利於抑制其國內通貨膨脹。但是,貿易赤字對於美國的經濟復甦也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1、加劇經濟衰退時期的國內失業。一方面,由於美國跨國公司持續地將其生產活動轉到其他國家,從而導致國內傳統製造業部門失業率上升;另一方面,隨著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調整與衰落,經常項目赤字帶來的等額國外資本凈流人大部分被用來消費,不能實現通過投資創造就業。

2、加劇了貿易摩擦,導致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美國為了扭轉貿易赤字問題,對國內市場採取日趨強硬的保護措施,除設置貿易障礙限制進口外,還試圖通過美元貶值限制國外商品輸入,並著重對貿易順差國施加匯率壓力。

㈤ 80年代美國銀行危機介紹

責任者: 劉積余
責任方式
劉積余著

出版社: 中國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
ISBN: 7-5049-2534-9
頁數: 342頁
更新日期: 2002年2月
分類號: F837.121
主題關鍵詞: 研究 經濟 美國 銀行
內容簡介
本書以美國20世紀90年代銀行發展的十大特點為基礎,對1994-2000年美國銀行業發展的政策保障、制度基礎、風險約束機制和監管框架進行了分析,揭示了美國銀行制度創新的內在動力、技術條件、市場環境以及新經濟發展中銀行業發展的規律;從經濟發展和銀行制度變遷的視角,對90年代美國銀行業發展的現狀、結構、特徵、制度變遷及其效率進行了研究,勾畫了美國90年代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基本框架。

本書的特點是從美國銀行業發展現狀認識銀行業結構,從銀行業結構分析新階段的主要特徵和運行效率,從銀行業的效率性推演出現代銀行業改革和發展的借鑒與啟示。

章節信息
目錄

導論

1.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主要特徵

1.1 90年代美國銀行業重大事件的回顧與分析

1.2 現代美國銀行體系和結構

1.3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主要特徵

2. 美國聯邦儲備體系及其在銀行業發展中的作用

2.1 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職能和作用

2.2 美聯儲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及其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2.3 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評析

2.4 美國利率的市場化及市場利率的形成機制

3.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形成的制度基礎——兼論美國銀行制度改革與業務創新

3.1 美國銀行制度創新的歷史考察

3.2 對美國銀行制度創新的認識與評價

3.3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理論探索

3.4 1994年《州際銀行法》評述

3.5 走向混業經營的新時代: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評述

3.6 從銀行制度創新看美國21世紀金融發展戰略

4.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形成的背景分析(上)——面對銀行業危機的選擇:20世紀80年代銀行業危機反思

4.1 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國銀行業危機回顧

4.2 銀行業危機的主要原因分析

4.3 美國如何處置銀行業危機

4.4 大陸伊利諾斯銀行倒閉的案例分析

4.5 80年代銀行業危機的教訓——銀行業危機引發了美國銀行制度創新

5.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形成的背景分析(中)——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繁榮的理性思考

5.1 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5.2 美國為什麼擔心經濟的持續繁榮

5.3 美國新經濟形成的歷史考察

6.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形成的背景分析(下)——國際金融發展對美國銀行業的影響

6.1 西方經濟思潮的理論反思

6.2 國際金融發展對美國銀行業的影響

7.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中的美元戰略——美元及美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地位分析

7.1 美元戰略及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7.2 對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認識

7.3 美元霸權與國際金融政策的協調機制

8.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的風險防範機制——美國銀行安全網與銀行業監管

8.1 美國銀行業監管框架及監管的制度安排

8.2 美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8.3 銀行監管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8.4 銀行業風險管理的發展

8.5 美國銀行安全網:存款保險機制分析

9. 90年代中美銀行業發展比較

9.1 中美銀行業發展的制度差異

9.2 中美銀行業監管制度差異

9.3 中美銀行業兼並重組的特點差異

9.4 中美銀行業對證券市場的依賴程度差異

9.5 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的實踐差異

9.6 社會信用觀念和信用基礎差異

9.7 銀行安全網的基礎差異

9.8 中小銀行機構發展差異

9.9 中央銀行的組織結構和貨幣政策的效力差異

9.10 美元和人民幣的地位差異

10. 美國銀行業發展新階段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借鑒意義

10.1 美國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借鑒

10.2 全能銀行的發展戰略借鑒

10.3 金融監管理念與風險防範機制借鑒

10.4 金融服務的科技革命借鑒

10.5 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模式借鑒

10.6 美元霸權與美元戰略借鑒

10.7 銀行業國際化戰略借鑒

10.8 銀行安全網:存款保險制度借鑒

10.9 美國利率市場化的經驗借鑒

㈥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及措施

第一次: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解決措施:金融家J·P·摩根的干預,這次恐慌可能影響更深遠。摩根押上大筆自己的金錢,並說服其他紐約銀行家做同樣的事情,以加強銀行體系。

第二次: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一戰」後大興土木,建築費用飆升,帶動了鋼鐵、木材等行業的發展,從而提升了整個工業產值。實體經濟的過分擴張,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物價大幅下降,利潤被不斷擠壓,公司倒閉重組現象頻現。

解決措施:羅斯福新政的整頓銀行,調整工業和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使美國經濟得以恢復並發展,並引導戰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實施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第三次:1973—1975年石油危機
1967年6月5日,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主動發動襲擊,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 1973年,石油售價從每桶2.48美元漲至11.65美元。在一個需求不斷萎縮的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暴漲使需求萎縮突然加劇,生產過剩危機爆發,導致歐美經濟陷入衰退。
解決措施:美國採用削減福利開支,出售部分國有企業,減少國家干預經濟等措施,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第四次:1987年美國股災
1987年9月,美國上調官方利率,聯邦德國也隨美國提高了利率,此舉立即遭到當時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的嚴厲批評。貝克的這一席話引發證券市場恐慌,投資者開始在股票市場和股票期貨市場拋空,由於當時華爾街盛行程式化交易和投資組合保險交易模式,在股市迅速下跌過程中,計算機自動發出的平倉盤加速了股市暴跌,從而導致了股市崩盤。
解決措施: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承諾使市公司略微恢復了信心,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繼續維持回購行為,使股價逐漸恢復。

第五次:2007年次貸危機
由於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主要原因是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華爾街投機者鑽制度的空子,弄虛作假,欺騙大眾。
解決措施:通過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機制,重塑金融監管體系,通過改革住房貸款發放程序來封堵漏洞等措施,使美國逐漸敗落了危機。

㈦ 20世紀80年代,很多美國人認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唯一最大的威脅來自另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即日本,1988年7月

恩,1應該是日本唯一一次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GDP超過美的一半,2蘇聯解體到了91年了,所以34是對的。。。插一句,美國搞日本就弄了個「廣場協議」(有興趣的話你可以網路一下),到現在日本的經濟也沒真正居處過來。。。。

㈧ 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為了扭轉70年代經濟滯脹局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處於轉型期的貨幣政策不但沒有刺激經濟增長,反而如「火上澆油」。 美元持續貶值、油價高企和糧食緊缺推動了本來就高企的通貨膨脹。 一降兩減好像是 美元貶值 減少進口 減稅刺激經濟

㈨ 20世紀80年代的債務危機為什麼會發生

80年代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十分復雜。歸納起來看,主要有以下 6點原因:
①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兩次石油提價導致許多國家國際收支出現創紀錄的逆差,同時發展中國家中的一些產油國則出現巨額順差。
②這些順差大部分被存入銀行用於貸款,或者資金迴流。
③受70年代後半期負數實際利率的刺激和被商業信貸人的熱情所鼓舞,發展中國家掀起了一股借款熱潮。
④許多債務國把借入的資金用於(或錯誤地用於)擴大消費,或投入那些低收益率的項目中(特別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之後)。
⑤借款國貿易條件惡化的情況幾乎貫穿於整個80年代。
⑥為了消除70年代普遍嚴重的通貨膨脹狀況,發達工業國家採取了放慢經濟增長、大幅度提高利率等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這使債務國的出口機會大大減少,從而進一步削弱了債務國的還債能力。
這次債務危機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從各發展中國家內部因素看,20世紀60年代以後,廣大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民族經濟,為了加快增長速度,迅速改變落後面貌,舉借了大量外債。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借入的外債未能迅速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高投入,低效益,造成了還本付息的困難。從外部因素看,導致債務危機的原因包括:①國際經濟環境不利。80年代初世界性經濟蕭條,是引發債務危機的一個原因。②70 年代後期,國際金融市場的形勢對發展中國家不利。國際信貸緊縮、對發展中國家貸款中私人商業貸款過多,也導致80年代的債務危機。③美國80年代初實行的高利率,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債務危機的爆發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有影響。對此,國際金融機構聯合有關國家政府和債權方銀行進行了多次對發展中國家債務的重新安排,達成了一些延期支付協議,使危機有所緩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對國內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並加強了相互間的聯合與協調,使危機得到進一步緩和。

閱讀全文

與美國80年代資金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博瑞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946
買基金什麼時候上車 瀏覽:481
匯添富外延基金到底怎麼了 瀏覽:811
融資建造類型 瀏覽:160
壽險理財規劃師有用嗎 瀏覽:605
保壘理財 瀏覽:759
ec融資 瀏覽:720
花生理財預警 瀏覽:932
富養女兒理財 瀏覽:414
企業融資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116
興業期貨廈門 瀏覽:176
華夏策略回報基金凈值 瀏覽:332
錦江融資租賃 瀏覽:709
蘇州科達股票代碼 瀏覽:318
股票圖標大全 瀏覽:449
小川科技融資 瀏覽:823
國投融資渠道 瀏覽:153
星河控股股票 瀏覽:256
山東黃金電氣 瀏覽:764
網上貸款哪些平台是坑人的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