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學生信用貸款現狀
大學生信用貸款存在盲目借貸的問題,無論是平台還是大學生本身,對借貸都存在考慮不足。大學生未考慮到還款的問題,而平台則盲目將資金借出。
⑵ 大學生貸款有什麼利弊知道的能分析一下嗎
大學生貸款的有利方面:
大學生相對於一般成年人來講,可支配的錢少,但同時他們又是時尚產品的主要消費人群,可以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促進社會消費。對於學生來說,這樣一種新型的消費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金額不足與時間性的矛盾。對於商家來說,賣出商品實現盈利。
對於整個市場來說,增加了市場的需求量,同時擴展了市場空間。而且大學生網貸分期貸款這樣一種方式,能給大學生的消費帶來更多的機會,是具有一定的積極市場意義的。比如,這樣一種方式如何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去實現消費,而不是鼓勵非理性消費。
大學生貸款的弊端:
對於創業貸款、學費支付等此類相對較大的支出,在使用網路借貸平台時要慎重。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較小,創業本身就是一項風險投資,再加上網路借貸利率較高,如果不順利,創業之路會更加艱辛。
大學生需要合理規劃自己的消費,堅持適度消費,堅決避免趕時髦、要面子的不合理超前消費。大學生一方面要看到這些互聯網金融工具對自身消費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要能分析和挖掘這些工具的商業應用,比如,這些工具能否為創新創業提供支持等。
(2)大學生信用貸款風險到底有多遠擴展閱讀:
1、有利點:大學生獲得小額貸款,可以用於消費、創業、旅行等,這樣刺激了國內的消費。
2、弊端:大學生沒有償還本息的能力,會讓借款人陷入還款困境。另外大學生尚未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存在過度消費、浪費的情況,不良的風氣比較容易影響到其他大學生。
而且任何事物都是雙面的,「校園金融」本身也是一種理財方式,是一種透支性信用消費,不可避免的會帶上貸款該有的利息和其他業務費用。所以一定要警惕「校園金融服務」條款里的文字陷阱,更要有風險意識。
對貸款公司的資質和背景需要做詳細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生本身的償還能力和理財能力必然要跟上。缺乏常識性的貸款知識,很可能會發生一些悲慘的遭遇。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大學生網路貸款 機會與陷阱並存
⑶ 大學生貸款,風險知多少
大學生大學生無收入來源,不可申請商業貸款,可以考慮申請助學貸款。准備相關材料到當地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部門登記並領取《國家開發銀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申請表》(以下簡稱申請表)。借款人需將申請表填寫完整並印章齊全,進行申請。
⑷ 個人信用貸款都有哪些風險,這些地方你知道么
信用貸款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目前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借名貸款」帶來的風險,如何防範化解「借名貸款」帶來的風險,成了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助貸網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這些「借名貸款」一旦實際用款人喪失償債能力,就會形成貸款風險,嚴重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發放小額信用貸款的積極性,甚至導致部分信用社產生不同程度的「懼貸」心理。當前通過「三項整治」活動,發現多數信用社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借名貸款」,如何從源頭防範「借名貸款」風險。
如何防範冒借名貸款風險
1、調整貸款品種,優化貸款結構。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應該逐漸向「夫妻證」、「工資本」、「公務員擔保」等貸款轉化,這些貸款品種可以規避「借名貸款」。
2、適當提高貸款限額,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協調有關單位部門,給農戶辦理財產產權證明,用這些有效的產權證明作為擔保抵押,提高貸款限額。科學合理確定借款人收入實現的時間,與本次貸款期限及還款金額相匹配。
3、加大貸前調查、宣傳力度,提高貸戶法律意識。臨櫃經辦人員把握好貸款發放關。
4、能否發現「借名貸款」,相關的臨櫃人員責任也重大。在「借名貸款」的風險防範上,應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臨櫃人員責任追究制度。
5、通過面談防範「借名貸款」。一線臨櫃經辦人員通過延長和增加與貸戶的面談時間和次數,利用談話技巧,從中判斷是不是「借名貸款」。
6、增加多道防線防範「借名貸款」。實行櫃面面簽承諾書,承諾該貸款不是借給他人使用,是自己使用。發放貸款全部實行轉賬發放,貸款直接轉入貸戶的賬戶上,確保貸款是本貸戶自己支配使用。
化解「冒借名貸款」風險的措施
抓住典型做文章。出現了多人貸款一人使用的「借名貸款」,一旦實際用款人喪失了償債能力,貸款到期後,就會出現「等、觀、靠」現象,我們信貸人員不要著急,要仔細調查摸底,從中篩選出一至兩名資信度較高的貸戶作為典型,進行耐心地催收,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動用法律手段,確保貸款本息收回。然後以此為突破口,進行宣傳、催收,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信用社冒借名貸款的危害
1、降低了信貸資產質量。冒借名貸款立據承債人和貸款使用人相分離,權利和義務不對等,貸款到期後實際用款人往往不履行還款義務;甚至以自己不是貸款合同明確的借款人為由推卸還款責任。據調查,冒借名貸款的收回率一般在60%以下,而且大部分會引起貸款糾紛,給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質量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2、損毀農村信用社形象。冒借名貸款往往出現信貸人員利用手中職權違反信貸紀律,以貸謀私,貸款據為己有,供自己揮霍,嚴重影響信用社的社會形象。
3、直接給信用社造成損失。冒借名貸款往往是農村信用社員工與用款人互相串通、內外勾結的結果,農戶在得知被冒借名後可能會採取法律的形式保護自己,向農村信用社提出民事索賠,從而給信用社造成損失。
對於此類問題,農民老百姓都要提高防範意識,不能因為一些眼前利益或者抹不開人情,就草率地將「貸款名義」外借;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對騙貸責任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金融機構更要加強資質審核和貸後監管,認真排查還有哪些潛在的借名貸款,不能總是等事情被曝光出來,就知道找農民索賠~
⑸ 五部門:禁止小貸機構對大學生放貸!大學生貸款風險有多大
大學生對網貸的危害意識薄弱,而且沒有收入來源,承擔風險的能力比較輕,很容易就會出現逾期的現象。媒體報道,日前銀保監會聯合多個部門正式發文表示,網貸和其他小額貸款機構禁止向大學生發放貸款。有媒體披露,部分小貸公司一半以上的客戶,都是大學生,公司甚至專門為大學生設計貸款產品,誘導大學生進行貸款消費。這種現象,不僅為貸款機構帶來巨大的壞賬風險,還會對大學生群體造成巨大負擔。
⑹ 請問一下嗨錢網大學生信用貸款有風險么
風險基本沒有,因為是行業內大企業,只要按時還款就沒有任何的問題。借款一分鍾就操作完畢了,正規平台值得信賴。
⑺ 大學生校園貸款有哪些風險
所謂「校園貸」就是在校學生通過針對大學生的網路貸款金融機構和平台在網上申請獲得信用貸款的方式。然而,大學生校園貸是存在風險:
所以,大學生應該理性消費,避免過度消費導致申請校園貸而引發一系列不良後果。
⑻ 大學生們了解信貸風險嗎
原標題:貸款剁手?詢問:大學生們了解信貸風險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大學生開始接觸到多種多樣的信貸手段。除了傳統的信用卡之外,還有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貸款和分期業務。近日,一則關於「大學生貸款買蘋果手機,3萬滾成70多萬元」的消息引發熱議,也讓大學生信貸再成熱點話題——
貸款剁手?三成受訪大學生曾還不上款
購物成大學生使用信貸主因
為了了解我省大學生的信貸情況,記者對來自不同學校的1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5%的大學生用過信貸,55%的人沒用過。學生們能接受的信貸額度,100元以下佔8.82%,100—500元佔26.47%,500—1000元佔23.53%,1000—1500元佔17.65%,1500—2000元佔11.76%,2000元以上的佔11.76%。通過調查,我們也發現,大學生使用信貸的主要原因為購物。選擇的信貸平台分布為:66%選擇傳統電商平台(花唄,蘇寧等),35%選擇學生分期購物平台(趣分期等),2.5%是單純的p2p平台,22.5%選擇其他。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的王同學熱衷於網上購物,經常使用互聯網信貸。「我比較常用的是花唄,遇到店鋪上新,不想錯過,就用免息分期購物,蠻實用的。」王同學說,她貸款最多的一次,是2015年「雙十一」,一共貸了2000多元,用來購物。
2000多元對於一個還沒有工作的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他們又是怎麼還貸的呢?王同學告訴記者,其選擇的一些信貸平台都是免息分期的,她每月將父母給的生活費劃出一部分還款,至今還沒有還不上錢的情況。
大多數學生認為風險可控
一個有固定收入的成年人在面對信貸問題的時候,都會三思而後行,擔心存在風險。不過,記者調查發現,對於信貸的風險問題,還沒有固定收入的學生們僅有少部分認為風險很大,大部分則認為會有風險,但風險可控。
來自廈門理工學院2013級會展經濟與管理的林同學表示,自己不太喜歡使用信貸購物,因為有了這些金融產品,消費會變得不理智,萬一還不上款,就會有損信譽。
來自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的王同學則表示,自己選擇的都是一些比較成熟的信貸方式,並不擔心這中間會有風險,畢竟那麼多人用著。而對於信貸,王同學最擔心的是自己忍不住,貸太多款來買東西。
對於現在的信貸模式, 雖然所有接受采訪的學生都認為其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是卻有85%的學生認為這種模式是合理的,因為這些信貸模式可以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滿足需求。也有不少的學生認為,層出不窮的信貸,且不說其風險性,這種模式都很可能會造成大學生的過度消費。
「分期」功能被過分依賴
雖然現在很多平台都有分期還款功能,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及時還款,但記者采訪發現,還是有許多學生在不具備還款能力的情況下,選擇提前消費,其中有37.5%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曾出現過還不上款的問題。
調查顯示,學生之所以還不上款,大多是因為沖動消費,也有部分學生是因為算不清利息,墜入信貸陷阱,以至於陷入信貸危機。只有小部分的人是因為投資失敗,導致未能及時還款。
來自福建師范大學大四的陳同學是一名藝術生,父母每個月給她1500元的生活費,但是這並不能滿足她的消費需求。在陳同學手上有3張信用卡,每張的額度在3000-5000元不等,但這些卡基本都是處於透支狀態。
陳同學告訴記者,每個月父母給她寄生活費,她都會第一時間還到各張卡上,這樣卡才能繼續使用。除此之外,陳同學經常外出兼職,也有一些收入,但是幾年下來,幾張信用卡依舊都是處於透支狀態。
當記者問到是否擔心到時候還不上款時,陳同學的回答讓記者頗為驚訝:「我每個月只要還最低還款額就可以了啊,最多就是多還點利息嘛,剩下的錢,以後工作了不就可以慢慢還了!」
建議:找正規企業理性消費
廈門理工商學院的屈中標老師認為,金融產品的興起是一種消費趨勢,大學生適度嘗試一下還是可以的。但是,現在這個體系發展尚不完善,市場中存在諸多亂象,風險較大且有可能存在陷阱,有些產品可能設置較高利率,或者收取高額手續費,或者採取手段刺激消費,大學生稍不注意可能欠款太多,以至於難以還上。
屈中標老師建議,大學生還是應該理性消費,如果要使用這類信貸產品,應盡量找正規網站和企業。(本網記者 陳曉青 東南網 校通社記者 馮銘舒 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