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毛概2015年修訂版:全面深化改革應堅持什麼正確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就是的兩個「必須堅持」:「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人為本」的科學改革觀。科學發展觀需要科學改革觀,科學改革觀成就科學發展觀。中國經濟改革從一開始就是追求經濟效益、經濟效率,但這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涵,也應該是改革的核心理念。
⑵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社會主義什麼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改革是十幾億人民共同的事業,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這就大大超過了一般意義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率,指向更加廣泛的社會效益、社會和諧。這就要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目標和方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託。要使各方面體制改革朝著這一方向協同推進,同時也使各方面自身相關環節更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2)2015年價格改革的方向是擴展閱讀
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措施
1、經濟制度。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提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2、市場體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
3、政府職能。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
4、財稅體制改革。建立規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
5、政治制度。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提高立法質量,防止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法制化。加強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國有資產監督職能。落實稅收法定原則。
6、法治建設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減少行政執法層級,加強食品葯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海域海島等重點領域基層執法力量。理順城管執法體制,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
⑶ 十三五的財政改革方向有哪些
11月3日,新華社公開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而具體到財稅體制改革,《建議》指出,未來五年要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
此外,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以及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也被重點提及。
上述《決定》還指出了未來一段時間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而這,也正是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的主要內涵。
2016年我國基本完成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其中,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被重點提及。
在央地關繫上,11月3日發布的《建議》指出,要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要根據財稅體制改革進程,結合建立健全地方稅費收入體系,釐清國稅和地稅、地稅和其他部門的稅費征管職責劃分,著力解決國稅、地稅征管職責交叉以及部分稅費征管職責不清等問題。
在合理劃分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上,中央事權將適度加強,國防、外交、國家安全等關系全國政令統一、維護統一市場、促進區域協調、確保國家各領域安全的重大事務將集中到中央。中央與地方共同事權和地方事權將被明確。在分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基礎上,再調整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責任。
《建議》比較新的提法「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與「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創新」和「綠色」理念相契合,未來財政支出將向這方面傾斜。
⑷ 行研改革方向,價值立方
最近接觸了一些賣方研究員的朋友,悲喜俱有,悲觀者覺得分倉傭金競爭變得激烈,對未來幾年的影響都是偏負面的,小的機構生存會越來越難,樂觀者認為競爭生存下來的最後會變得越來越優秀;個人認為未來行研人員會進行分流,部分會去一些私募(私募過去不少人員質量是有待升級的),還有部分會去投融資分析崗包括上市公司投資崗,最後理財子這些地方應該也是一個流向。
⑸ 2015年經濟轉型是怎樣轉
2015年中國經濟將加大中國企業在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方面的創新與改革。
這輪中國經濟轉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調全球化這個大背景,只有中國企業能真正成為全球化運營的企業,中國經濟才能在整體上提高承受和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能力。
當然,2015年的中國經濟也有需要警惕的關鍵點。第一個就是中國經濟在實現轉型中也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虛擬化考驗,處理不好極有可能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中國經濟運行實際以及社會文化現狀都決定了中國不太可能承受過大的經濟虛擬化,比如中國企業從資產經營向資本經營轉化的經驗嚴重不足、中國民間的財富文化中投機心理過重等。
第二個則是,中國的經濟改革需要加快對民生領域的關照,此輪經濟結構調整,強調政府投資逐步減少,社會資本陸續進入,但如果關照民生不夠,會導致公共產品價格上漲,民眾生活成本高企,進而帶來投資回報較低、消費拉動有限等經濟問題。
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中國本身,都需要一個健康的中國經濟。2015年,中國經濟承載的壓力可能更大,但只要堅持創新和改革,在2014年運行實踐上「趁熱打鐵」,其成功轉型必能邁出堅實一步。
⑹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在2015年8月改革的前後到底有什麼不同
沒有什麼不同,本來想使用浮動匯率制度,但資本管制國家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不現實,外資會藉此操縱人民幣,所以目前還是固定匯率制度,與美元掛鉤,每天中央銀行會算一個比較符合需要的利率。
⑺ 2015形勢與政策中價格和稅的體制改革有什麼看法
根據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和節奏,新階段均衡增長點有望逐步確立,明年增長預期目標確定為7%左右比較適宜。
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2011年以來,經濟運行總體呈持續下行態勢。2014年,受房地產轉折性變化影響,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底線思維,對短期經濟波動表現出足夠定力,對以改革促轉型展現出較大決心,採取一系列宏觀調控和體制改革舉措,經濟運行基本平穩,全年經濟增長處在預期目標區間。
根據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和節奏,新階段均衡增長點有望逐步確立,明年增長預期目標確定為7%左右比較適宜。宏觀政策應順勢而為,堅守底線,堅持速度服從質量,注重改革釋放活力,為我國經濟平穩轉入新常態和「十三五」順利開局奠定良好基礎。
⑻ 201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主要內容
1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專貨幣,賦予相應屬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但參考一籃子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