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觀經濟學 利率的決定
答:
明白你的意思了。首先說,模型如果不是外生變數改變的話曲線是不會移動的。在你說的模型里利率是被決定的量,顯然是內生變數,那麼函數又怎麼會移動呢?所以無論是貨幣需求函數還是供給函數都不會移動。
其次我們討論非均衡。兩條曲線決定了均衡的利率和貨幣量,但是模型分均衡狀態和非均衡狀態,當處於非均衡狀態時是這樣的情況:自變數處於一個值而因變數在兩條曲線的值不同。那進一步我們知道利率即縱軸是自變數而橫軸是因變數(注意這點與數學中的假設是不同的),所以不均衡時的情況是利率不同於均衡利率,映射在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中有不同的「量」,即需求量和供給量不同,不同是一定的,只有在均衡狀態下需求和攻擊才相同。
這種問題在初學經濟學時很常見,關鍵弄明白內外生變數,區分自變數因變數,這些基礎的東西往往書里很少強調,因為比較基礎,但是如果不熟悉是很折磨人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補充回答:
首先說,網路的解答沒有問題。網路講的內容在宏觀經濟學里的IS-LM模型的章節中關於LM曲線的推導那部分有詳細介紹。
其次說一下你理解存在的問題。你想的沒錯,L與r的確是互動的,但是你仔細想想你列出的式子是什麼式子?它是一個貨幣需求的曲線,在只有貨幣需求的情況下怎麼得到均衡?沒有供給的情形下單單只有需求那隨著r的變化當然會有不同的貨幣需求量。一旦加上貨幣供給函數情況就不一樣了,在供需相等的時候只有一個均衡的利率。
不能只考慮需求而不考慮供給。
繼續補充:
需求或者供給改變本身就能夠讓經濟處於不平衡狀態。假定央行增發貨幣,實際余額一定會向右移動,從圖形角度講均衡利率和需求量以及供給量瞬間改變了,但是實際上利率和供給量和需求量都不能瞬間改變,那麼就產生了舊的利率和量與新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的均衡的利率和量的差異,這個差異造成這些內生變數處於非均衡狀態,而後會在調節機制的作用下慢慢想均衡靠攏。處於不均衡狀態一定是由於首先外部沖擊,即外生變數改變讓函數改變,產生新的均衡點,然後舊的均衡點的「痕跡」向新的均衡點移動。在達到新的均衡之前都是非均衡狀態。
② 利率是由什麼決定的
利息率的高低,影響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或資本的供求關系。此外還有承諾交付貨幣的時間長度以及所承擔風險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宏觀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為了干預經濟,可通過變動利息率的辦法來間接調節國內通貨膨脹水平。
利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利潤率水平、資金供求狀況、物價變動幅度、國際經濟環境、政策性因素。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在經濟學中,什麼是利率,利率有什麼決定
影響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或資本的供求關系。此外還有承諾交付貨幣的時間長度以及所承擔風險的程度。 也可以說,利率是貨幣供求關系的產物,如一國增加貨幣投放量,市場上貨幣增多,供大於求,導致利率下降;反之一國減少貨幣投放量,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供不應求,利率提高。
④ 主要利率理論有哪些
古典學派:
利息報酬說;暫時讓渡貨幣使用權,需要獲得報酬;承擔風險,獲得報酬。
資本租金論:利息就像地租
利息源於利潤:利息是源自貨幣的使用價值,也就是獲得利潤的能力。
利息源於剩餘價值:當資本用於生產,利息來自利潤;當資本用於消費,利息來源於其他收入。
近代西方學者:
節欲論:工人放棄休息娛樂,付出勞動,獲得工資;資本家,放棄消費,節欲,獲得報酬
邊際生產力說:利息取決於邊際資本生產力
人性不耐論:人們都偏向於即期消費,不耐心等待,利息是不耐的指標。
流動性偏好論:利息是放棄流動性的報酬。
利率:利息與本金的比率
利率的作用:
宏觀上,積累閑置資金、調整信貸規模、調整經濟結構、平衡國際收支、抑制通貨膨脹。
微觀上,敦促公司或企業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影響家庭和個人金融資產投資,作為租金計算的基礎。
利率的結構:
期限結構:
三個事實:
1、短期利率較高,收益率曲線向下傾斜,長期利率高,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有時平緩。
2、收益率曲線總是向上傾斜
3、不同期限的利率總是同向變動
期限結構理論:
預期理論(解釋1、3):
假設:人們都是風險中性,對債券沒有偏好,不同期限債券完全可替代,金融市場完全競爭,無交易稅收成本和風險。
結論:長期利率等於預期短期利率均值。
缺陷:假設過於嚴格,無法解釋收益率曲線總是向上傾斜。
市場分割理論(解釋1、2)
假設:人們對債券期限有偏好,不同期限債券不可相互替代。
結論:不同期限債券市場各自平衡,互相不影響,由供求決定。
缺陷:不能解釋事實3,不同期限利率變化具有相關性。
偏好停留論(解釋1、2、3)
假設:人們對債券有偏好,不同期限債券可相互替代,且不完全獨立,人們大多偏好短期債券,除非有一個時間溢價。
結論:長期利率等於預期短期利率均值加上時間溢價
風險結構:
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稅收及費用
利率決定理論:
古典學派認為投資和儲蓄決定利率,在充分就業條件下,投資和儲蓄都是利率的真實函數,儲蓄取決於人們對消費時間的選擇,人們偏好即期消費,想要讓人們放棄即期消費而去儲蓄,就得給人們補償,也就是利息,給的利息越多,人們放棄的消費就越多,所以儲蓄是利率的增函數。投資取決於邊際收益和利率,所以當邊際收益率大於利率時,人們就有利可圖,人們才傾向於投資,邊際收益率隨著資本投入而下降,所以當邊際收益率等於利率時,投資者獲得最大收益。所以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當投資等於儲蓄,此時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古典學派只考慮的商品市場,沒有考慮貨幣因素。
凱恩斯認為,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利率,貨幣的供給是由貨幣當局決定的,所以是一個外生變數,貨幣的需求主要來自三個動機: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前兩個動機與利率無關,是收入的增函數,投機動機與利率有關,是利率的減函數。所以Md=M1+M2=L1(Y)+L2(i),當貨幣供給和需求相等,此時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但是,凱恩斯只考慮了貨幣市場,沒有考慮商品市場。
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可貸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利率,可貸資金的供給主要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儲蓄,它是主要來源,與利率同向變動,一部分是貨幣供給的增量,它與利率正相關。可貸資金的需求也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投資,它與利率成負相關,另一部分是貨幣的窖藏,它與利率也負相關。當可貸資金的供給等於需求,此時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可貸資金理論考慮了貨幣市場也考慮了商品市場,但是忽略了兩個市場的各自均衡。可貸資金均衡,兩個市場不一定都處於均衡狀態。
IS-LM模型:利率決定宏觀模型,考慮了收入因素,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利率。第一象限 收入——利率平面,i=i(y)增函數;第二象限投資——利率平面,I=I(i)減函數;第三象限投資——儲蓄平面,I=S;第四象限收入——儲蓄平面,S=S(y)增函數。由S(i)=I(i)推出i=i(y),當儲蓄和投資相等時,我們才能確定收入水平從而確定利率。由第二第三第四象限的圖像確定第一象限收入和利率的關系,也就是IS曲線,這是商品市場均衡。貨幣市場第一象限是收入——利率平面,i=i(y)增函數,也就是LM曲線,第二象限是投機動機——利率平面L2=L2(i)減函數,第三象限是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投機動機貨幣量——交易謹慎動機貨幣量平面L1+L2=Md=Ms,Ms是貨幣當局決定的外生變數,第四象限是收入——交易謹慎動機貨幣量平面L1=L1(y)增函數。IS-LM曲線相交於一點,該點就是均衡狀態下的收入和利率。
⑤ 凱恩斯認為,利率由投資和儲蓄共同決定這句話對不
古典學派認為,在充分就業條件下,儲蓄和投資的真實數量都是利率的函數,投資函數和儲蓄函數共同決定了一個均衡的利率。一般情況下儲蓄是利率的增函數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投資代表的是對資本的需求,儲蓄代表的是對資本的供給,利率就是資本的價格,因此當資本的供求達到均衡時,也就決定了資本的均衡價格也就是均衡的利率水平。
所以這個觀點是古典學派的觀點,不是凱恩斯的觀點,這句話是不對的。
凱恩斯關於利率的論述主要是 流動性偏好理論。
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的主要內容
1、利率決定理論:凱恩斯認為利率是純粹的貨幣現象。因為貨幣最富有流動性,它在任何時候都能轉化為任何資產。利息就是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流動性的報酬。利率因此為貨幣的供給和貨幣需求所決定。凱恩斯假定人們可貯藏財富的資產主要有貨幣和債券兩種。
2、貨幣需求曲線的移動:在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中,導致貨幣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即收入增長引起更多的價值儲藏,並購買更多的商品,物價的高低通過實際收入的變化影響人們的貨幣需求。
3、貨幣供給曲線的移動:凱恩斯假定貨幣供給完全為貨幣當局所控制,貨幣供給曲線表現為一條垂線,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供給曲線就向右移動,反之,貨幣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4、影響均衡利率變動的因素:所有上述這些因素的變動都將引起貨幣供給和需求曲線 的移動,進而引起均衡利率的波動。
5、流動性陷阱對利率的影響: >凱恩斯在指出貨幣的投機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的情況下,進一步說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貨幣的投機需求將趨於無窮大。因為此時的債券價格幾乎達到了最高點,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債券購買就會有虧損的極大風險。於是,不管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有多大,人們都將持有貨幣,而不買進債券,債券價格不會上升,利率也不會下降。這就是凱恩斯的"流動性陷阱"。在這種情況下,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投資、就業和產出都沒有影響。
⑥ 利率由什麼決定
利息率的高低,影響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或資本的供求關系。
此外還有承諾交付貨幣的時間長度以及所承擔風險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宏觀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為了干預經濟,可通過變動利息率的辦法來間接調節國內通貨膨脹水平。
根據IS-LM模型,利率的決定取決於儲蓄供給、投資需要、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四個因素,導致儲蓄投資、貨幣供求變動的因素都將影響到利率水平。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的利率基本上屬於管制利率類型,利率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與執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中國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以穩定物價、穩定市場。
1978年以來,對一些部門、企業實行差別利率,體現出政策性的引導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率不是完全隨著信貸資金的供求狀況自由波動,它還取決於國家調節經濟的需要,並受國家的控制和調節。
(6)利率主要由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決定擴展閱讀:
利率的分類
根據計算方法不同,分為單利和復利
單利是指在借貸期限內,只在原採的本金上計算利息,對本金所產生的利息不再另外計算利息。復利是指在借貸期限內,除了在原來本金上計算利息外,還要把本金所產生的利息重新計入本金、重復計算利息,俗稱"利滾利"。
根據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分為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名義利率是指沒有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單據上標明的利率。實際利率是指已經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利率。
根據確定方式不同,分為法定利率和市場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門或者中央銀行確定的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機構或銀行業協會按照協商辦法確定的利率,這種利率標准只適合於參加該協會的金融機構,對其他機構不具約束力,利率標准也通常介於官定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市場利率是指根據市場資金借貸關系緊張程度所確定的利率。
根據國家政策意向不同,分為一般利率和優惠利率
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優惠條件下的利率。優惠利率是指對某些部門、行業、個人所制定的利率優惠政策。
根據銀行業務要求不同,分為存款利率、貸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在金融機構存款所獲得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貸款利率是指從金融機構貸款所支付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
根據與市場利率供求關系,分為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
固定利率是在借貸期內不作調整的利率。使用固定利率便於借貸雙方進行收益和成本的計算,但同時,不適用於在借貸期間利率會發生較大變動的情況,利率的變化會導致借貸的其中一方產生重大損失。
浮動利率是在借貸期內隨市場利率變動而調整的利率。使用浮動利率可以規避利率變動造成的風險,但同時,不利於借貸雙方預估收益和成本。
根據利率之間的變動關系,分為基準利率和套算利率
基準利率是在多種利率並存的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利率,我國是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的利率
⑦ 決定利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利率水平決定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貨幣供求、通貨膨脹、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國家經濟政策和國際因素等。
1、貨幣供求。利息是轉讓貨幣資金使用權的報酬,因而利率是借貸資金使用權的"價格"。借貸資金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樣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其價格同樣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在貨幣供給一定時,貨幣需求增加導致利率上升,貨幣需求減少導致利率下降。而在貨幣需求一定時,貨幣供給的增加導致利率下降,貨幣供給的減少導致利率上升。所以,資金供求狀況是影響利率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決定著某一時期利率的高低。
2、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意味著貨幣貶值,從而影響貨幣購買力。在借貸活動中,貸款者貸出貨幣時,必須考慮借貸的本金是否會因為通貨膨脹而貶值,所以,在確定利率水平時必須將通貨膨脹率考慮在內。
3、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通常是利率體系中的基準利率,它的變動會對利率體系產生決定性影響。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相應提高了商業銀行的借貸資金成本,市場利率會因此而提高。反之,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就會降低市場利率。
4、國家經濟政策。由於利率的變動對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各國ZF把利率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狀況和貨幣政策目標,通過中央銀行制定的基準利率影響市場利率,調節資金供求,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速度。反過來,國家各個時期制定的經濟政策,也必然成為影響利率的重要因素。
5、國際市場利率水平。在一個開放經濟中,。利率的變動會受國際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資本的國際流動日益頻繁,流動規模愈來愈大的情況下,國際因素對利率的影響會愈來愈大。國際市場利率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是通過資金在國際間的流動來體現的。在放鬆外匯管制,資金自由流動的條件下,若國內利率高於國際市場利率,就會引起貨幣資金流人國內;反之,則會引起貨幣資金外流。ZF在制定和調整本國利率時,必須考慮國際市場利率的影響。
此外,影響利率變化的因素,還有銀行經營成本、利率管理體制、法律規定、傳統習慣等。這些因素交錯在一起,綜合影響利率的變化。
⑧ 利率由貨幣供給和需求決定。供給多則下降。具體程序是不是這樣的,貨幣供給增多,導致人們手裡貨幣增多,
利率由貨幣供給和需求決定。供給多則下降。具體程序是這樣的,貨幣供給增多,導致人們手裡貨幣增多,人們購買債券增多,債券價格上升,利率下降。貨幣的增多 債券的增多 利率反而下降 貨幣減少 供給減少 利率上升 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利率的浮動調整 隨著貨幣的增多 供給增加 利率下滑 反之則亦然 關注通寶杯 天津通寶財富 廣場舞大賽
⑨ 利率高低由什麼決定
一個國家利率水平的高低要受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制約。從我國現階段的實際出發,決定和影響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1)利潤率的平均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息仍作為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現狀與改革實踐,這種制約作用可以概括為:利率的總水平要適應大多數企業的負擔能力。也就是說,利率總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數企業承受不了;相反,利率總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
(2)資金的供求狀況。在平均利潤率既定時,利息率的變動則取決於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與企業利潤的比例。而這個比例是由借貸資本的供求雙方通過競爭確定的。一般地,當借貸資本供不應求時,借貸雙方的競爭結果將促進利率上升;相反,當借貸資本供過於求時,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利率下降。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作為金融市場上的商品的「價格」——利率,與其他商品的價格一樣受供求規律的制約,因而資金的供求狀況對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決定性作用。
(3)物價變動的幅度。由於價格具有剛性,變動的趨勢一般是上漲,因而怎樣使自己持有的貨幣不貶值,或遭受貶值後如何取得補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這種關心使得從事經營貨幣資金的銀行必須使吸收存款的名義利率適應物價上漲的幅度,否則難以吸收存款;同時也必須使貸款的名義利率適應物價上漲的幅度,否則難以獲得投資收益。所以,名義利率水平與物價水平具有同步發展的趨勢,物價變動的幅度制約著名義利率水平的高低。
(4)國際經濟的環境。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在這種情況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國際經濟因素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國際間資金的流動,通過改變我國的資金供給量影響我國的利率水平;②我國的利率水平還要受國際間商品競爭的影響;③我國的利率水平,還受國家的外匯儲備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資政策的影響。
(5)政策性因素。自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的利率基本上屬於管制利率類型,利率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與執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例如,建國後至十年動亂期間,我國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以穩定物價、穩定市場。1978年以來,對一些部門、企業實行差別利率,體現出政策性的引導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率不是完全隨著信貸資金的供求狀況自由波動,它還取決於國家調節經濟的需要,並受國家的控制和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