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有3張"商辦廣東粵漢鐵路有限總公司"股票,想問下值多少錢
技巧不是說一下你就能懂的,最好是找個對行情了解比較深的人帶你,你可以一邊操版作一邊學習,權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
金 7 貴
銀 5 金
投 5 昵 屬
資 → 0 → → 投
咨 2 稱 資
詢 9 技
Q 3 術
Q 9 指
1 導
② 京漢鐵路的股票
「粵漢鐵路」股票收藏近百年
曾有媒體報道一名叫孫沂的村民現年多歲,從祖父那代開始,家中便收藏了一張1913年簽發的股權證明,發行股票的公司是「商辦廣東粵漢鐵路有限總公司」,公司總理兼總工程師便是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的主持者詹天佑。
受委託人、鄰居孫文卿證實,這份股權證明大約是1916年左右,由孫沂的曾祖父孫昭從南洋寄回來的,在孫家收藏了已經近百年。孫家家境一向算不上富裕,而且這近百年間,中國發生了許多重大的事件,孫家甚至將孫昭的大量信函都燒掉了,但是唯獨沒捨得毀掉這份股權證明。不過由於世代務農,孫家也沒人想到能從這些股票中獲得收益。直到這些年孫沂的幾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對股票多多少少有了些認識,才意識到家中原來還有這樣一件「寶貝」。
股票每股為5塊銀元
從這張股權證明上可以看出,當時粵漢鐵路公司發行的股票每股為5塊銀元,總共發行了8817562股。孫昭花了60元,購了12股。股權證明後面有詹天佑的印章,上面還印出粵漢鐵路從廣州(羊城)至今日韶關段的線路圖。
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館長簫茂盛表示,由於發行這些股票的「商辦廣東粵漢鐵路有限總公司」早已不存在,因此想兌現這些股票的希望只能是落空了。不過,作為上世紀初發行的金融憑證,還是具有收藏價值的。
記錄「保路運動」重要細節
專家介紹,這份股權證明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一頁———「保路運動」的許多珍貴細節,歷史價值不小。
1911年春,清王朝成立「責任內閣」,於5月9日頒發「上諭」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布各省的鐵路干線一律「收歸國有」,准備以「國有」為名出賣全國鐵路主權。5月20日,皇族內閣的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同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簽訂600萬英鎊的《湖北湖南兩省境內粵漢鐵路、湖北境內川漢鐵路借款合同》,把湖北、湖南、廣東3省人民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贖回的粵漢鐵路和川漢鐵路的修築權,又重新出賣,這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慨,湖南、湖北、廣東、四川4省大舉展開了保路斗爭。6月10日,廣東粵漢鐵路股東召開萬人大會,提出「萬眾一心,保持商辦之局」,並致電湖南、湖北、四川各省,謂「鐵路國有,失信天下。粵路於十日議決,一致反對」。
孫沂手持的這份股權證明上附的《本公司章程摘要》中便寫明,「本公司系華商集股自辦,不收外國人股份,並不得將股票轉售及抵押與外國人。如有私行轉售及抵押致牽引外國人干預者,本公司有權將原股東股票注銷作廢。」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從小小的股權證明中可見一斑。
③ 四川紳商挪公款炒股虧300萬為何還有國家出錢補償
1911年的巨大變局中,清政府猝然倒台,不得不說是清政府自己作的死。
但是如果我們細究歷史真相,卻能發現其中鐵路國有化延伸出的保路運動有很多疑點,甚至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保路運動反抗最激烈的四川,四川紳商要國家來埋單自己的挪用和虧空,國家不買單他們就煽動民意進行反抗。
就道德上來看,這些紳商的小九九很難說並無可指責的地方。
這個數據就很誇張了,2年後即1911年,川漢鐵路也就修了40英里,差不多160千米。當時的人嘲諷說按照這個龜速,得用100年才能修成川漢鐵路,而且“後路未修,前路已壞,前款不敷逐年路工之用,後款不敷股東付息之用,款盡路絕,民窮財困。”粵漢鐵路公司也並非盡善盡美,1905年王先謙攛掇起了這個公司,然後就把自己的親朋故舊瘋狂往重要崗位塞。兩湖的鐵路公司也是一個倒霉樣。
當然民營鐵路公司也有外部的原因,地方鐵路公司不能通過外交籌款,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歧視性政策”,這就好比我們現在地方辦企業不讓外資投資一樣。不過基於晚清外交的特殊體制,也不太可能將借款下放到地方,再加上全國的鐵路本就需要統籌規劃,我們很容易理解鐵路國有是實打實的合理政策,我們現在交通事業高速發展,也是因為主要的交通事業是由國有企業完成的,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況且當時的鐵路國有政策也並非僵硬,而是主張“干線國有,支線商辦”,還是給民族資產階級留了很多餘地的。
④ 保路運動時間、過程、影響、歷史意義(盡量詳細、謝!)
保路運動的初始是維權運動
發生於1911年的保路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的首次維權運動(相關論點見鄙作《什麼才是真正的民主運動》)。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或者說,保路運動就是辛亥革命的一部分。 四川修築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以後,由於拒不歸還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運動也稱作「鐵路風潮」,是廣東、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對清政府將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出賣給帝國主義的群眾運動。
帝國主義為了進一步奴役中國人民和掠奪中國財富,從19世紀末以來,開始對中國進行鐵路投資,爭奪鐵路的修築權。粵漢、川漢鐵路是溝通南北和深入內地的兩條重要干線,因而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目標。
為了奪回這兩條鐵路的自辦權,廣東、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採用徵集「民股」的辦法,由地方政府在稅收項下附加租股、米捐股、鹽捐股、房捐股等,來籌集築路的資金。經過幾年的籌集,不僅四省的紳商、地主成了股東,連一些農民也握有股票。粵漢鐵路已開始修築,川漢鐵路從宜昌到萬縣的一段也已動工,從當時情況看,這兩條鐵路是可以靠自力修成的。但是,帝國主義不肯讓中國自己修成鐵路,就利用清政府財政困難進行要挾,迫使清政府訂立了鐵路借款合同,宣布了鐵路干線國有政策。根據借款合同,英、美、法、德等帝國主義不但掌握了鐵路權,而且還要以湖南、湖北兩省的鹽稅厘金作為抵押,所以,所謂鐵路「國有」,不但剝奪了中國人自辦鐵路的主權,而且實際上是把川漢、粵漢鐵路完全拍賣給帝國主義了。廣大人民在兩路籌辦時期內,吃盡了苦頭,當他們看到清政府公然出賣路權,更加憤恨,許多紳商也因鐵路國有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非常不滿。於是,一個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爆發了。
首先起來反抗的是湖南人民。1911年5月14日,長沙舉行了萬人群眾集會。接著又舉行了長沙至株洲的萬余鐵路工人的示威,並號召商人罷市,學生罷課,拒交租稅以示抗議。在湖南人民的帶動下,湖北、廣東、四川的人民也都積極行動起來,保路運動很快發展成為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
這次保路運動,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統治,而且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為當時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因而它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