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匯儲備是放在國內還是國外
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部分買了美國和歐盟的債券,相當於儲存在國外。少部分存在各國銀行的也算在國外。剩餘的存在國內銀行。
中國實行嚴格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中央銀行規定,全國4,571家商業銀行必須把日常外匯交易中獲得的大多數外匯轉售央行,從而形成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各家商業銀行要維持日常外匯收支業務,只能保留有限數量的櫃台外匯。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加上所有商業銀行的櫃台外匯,合起來就是國家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只能存款於外國銀行〔包括本國的境外銀行和國內的外資銀行〕或購買外國的國債等有價證券。由於國債等有價證券流動性強、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大都投資於外國政府發行的國債等有價證券
拓展資料
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一季度末,中國外匯儲備總額增至3.94萬億美元。 2014年6月底達到39932億美元的最高峰。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
截至2019年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072億美元,較7月末上升35億美元,升幅0.1%;較年初上升345億美元,升幅1.1%
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
我們國家日益膨脹的外匯儲備根本就不是財富的象徵,這個外匯儲備超過了一定程度之後,它越大,就說明我們國家經濟結構失衡越嚴重,不是好事兒,所以在談外匯儲備的時候,首要問題是如何縮小繼續膨脹的外匯儲備,第二才是外匯儲備如何保值。
B. 中國外匯儲備一覽表
1、幣種構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具體結構並未對外公開,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約佔70%,日元約10%,歐元和英鎊約20%。這些數據來源於國際清算銀行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2、具體形式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國外短期存款或其他可兌現的支付手段組成,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支票、期票和外幣匯票等。這些儲備主要用於解決國際收支逆差和干預外匯市場,以保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
(2)2013中國外匯儲備結構擴展閱讀: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主要包括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據估計,美元資產約佔70%,日元約佔10%,歐元和英鎊約佔20%。這些數據來源於國際清算銀行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應以GDP的10%左右為宜,而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指出,中國當前的外匯儲備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經濟結構內部失衡,亟待糾正;二是人民幣尚未成為國際貨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外匯儲備
C. 近幾年中國每年借給美國多少錢
到2010年11月中國所持有美國國債8956億美元
到2011年11月中國所持有美國國債11500億美元
到2012年11月中國所持美國債11701億美元
到2013年3月中國所持美國國債12505億美元
看到樓上有人說「樓上的真是扯淡啊,外匯儲備和美國國債能是一回事?」
那我來告訴你 他們為什麼其實是一回事
要明了一點 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准確的說是外匯儲備,(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為了本國對於外匯使用時的准備金,而美國國債是美國政府以政府名義發行的本國國債。問題是中國在進行對外貿易後,將得到的外匯大多都買了美國國債,理由是美元處於國際貨幣的最高端,全球的硬通貨 所以在我們這里你可以理解外匯儲備=債券)外匯怎麼來的?就是出口換來的.首先外國向我們訂購100的貨物,我們又向外國訂購50的貨物,這當中的50貿易順差就是外匯儲備 而中國就用這50買了美債 其並不是我們要去借給美國的
出口的錢為什麼不直接當財政收入用在財政支出上呢?簡單點 ,就是因為外匯儲備指的就是外幣。。。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實外匯的錢,早就流通到了國內
所以說持有這么多的美國債券,好處就是這債券其實就代表著外國向我們購買了多少物資...就代表著他們向我們投入了多少資金,解決了我們多少就業,幫助了我們多少的工業...為什麼,我說的是外國而不是美國?因為美國債券是國際通用貨幣,我們所持有的美國債券並不是全部來自美國,也有一部分是跟其他國家貿易,而他們是拿美圓付帳,又或者是我們拿他們國家的債券,去兌換美圓.兌換美圓的好處就是我們的外匯可以跟全世界購買物資,如果局限性的持有美國貨幣的話,那這一部分的外匯就只能跟這個國家貿易,也就局限了我們貿易的支付能力
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好處當然也就有壞處.
貿易順差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減少了國內的可用資源,不加節制也會損壞本國的工業發展..雖然貿易的過程中確實解決了許多經濟和民生上的問題,但是隨著資源的減少,不可避免的會造成物價上升.所以貿易順差,也是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
貿易順差也會加劇國際沖突,因為在兩國貿易中,我們的剩餘物資總是能銷售到國外,而他們的剩餘物資卻不能等量的銷售到我國,這也是不公平的一種,當年也就是這巨大的貿易順差,讓英國佬把心一橫發動鴉片戰爭,想以戰爭來扭轉貿易上的被動,結果我們的百年國恥啊。。。.所以,作為國際上貿易順差的我們,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軍費支出,讓國外那些要以戰爭來為貿易服務的思想收斂(但要注意的是這里是貿易戰 也就是說是為了將他國的產能過剩 轉化為外需 將產品輸入到別國 但現在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這就是現在世界經濟運作的機制)
假如美國賴賬,是否意味著中國所持美債會自動作廢?這個事是不存在的,現在這個世界是全球化經濟,大國之間的利益是環環相扣,彼此依賴,美國就算和中國爆發戰爭 債務關系還是存在的 而且如果中國在戰爭期間大幅拋售美國債券 對美國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的 很可能造成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崩塌 最關鍵 中國現在處於世界經濟的中心點位置 是貿易的輸出點和接收點 中國如果垮了的話危機遠遠超過 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債 而且美國賴賬 其的信用等級就會降低 對其百害而無一利!!
外匯儲備,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債權,我們持有的這一筆美圓,實際上代表著全世界一共欠我們多少錢.你把這個債權轉讓給別人,其實對美國來說都一樣,無論你怎麼兌換,美國的工商業都欠著這筆錢.當然,這只是理論,實際操作上還是有變化的.
只能說,貿易是可以當武器用的,但外匯當武器用,沒有什麼實際效果的.其實怎麼說呢 其實美債只是一種另類的貨幣而已 只是他的發行者是美國 而持有人是世界各國 這才是關鍵 因為其是一種像美元一樣大家都是用的流通金融品
望採納!!
D. 中國外匯儲備構成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唯此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2、具體形式
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擴展資指差迅料:
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慶鋒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表示,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反映出兩個問題:第一,中國經濟結構內部嚴重失衡,必須盡快糾正;第二,人民幣現在還不是國際貨幣。
E. 中國外匯儲備連續13年世界第一,我國近年外匯儲備比重結構有哪些變化
我國的外匯儲備比重結構是屬於國家的金融機密,是不會對外公布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元幾乎佔到了六至七成左右,而且這個是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推算而成的。
而在我國的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比例過大其實是非常有風險的。比如匯率風險。在我國目前外匯儲備總額一超過3萬億美元,美元所佔比重當首屈一指,美元的匯率風險也成了我國外匯儲備的首要風險。近年來美元大幅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遭受嚴重損失。還有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中國每年對美國證券投資了大量的資金,帶來了巨大的流動性風險。
F. 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什麼
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外幣資產。
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 美元儲備:由於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元一直是中國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包括歐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貨幣。這些外幣資產構成了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部分。
2. 外匯存款:中國的外匯存款來自於對外貿易和其他國際交易中的收入。當企業或個人將外匯賣給中國人民銀行時,這些外匯就構成了外匯儲備的一部分。此外,中國政府還通過購買外國債券等方式增加外匯儲備。這些外匯資產對於維護國家金融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3. 特別提款權和其他資產: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賦予會員國的特殊權利,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從基金組織獲得資金。此外,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包括黃金儲備和其他資產。這些資產雖然數量相對有限,但也是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總體來說,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相對多元化,除了貨幣儲備外,還包括其他多種形式的資產。這種多元化的結構有助於降低風險並增強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同時,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對於保障國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