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子病歷的簡介
病歷(EMR)是病人在醫院診斷治療全過程的原始記錄,它包含有首頁、病程記錄、檢查檢驗結果、醫囑、手術記錄、護理記錄等等。電子病歷不僅指靜態病歷信息,還包括提供的相關服務。是以電子化方式管理的有關個人終生健康狀態和醫療保健行為的信息,涉及病人信息的採集、存儲、傳輸、處理和利用的所有過程信息。美國國立醫學研究所將定義為:EMR是基於一個特定系統的電子化病人記錄, 該系統提供用戶訪問完整准確的數據、警示、提示和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的能力。
電子病歷是隨著醫院計算機管理網路化、信息存儲介質--光碟和IC 卡等的應用及Internet的全球化而產生的。電子病歷是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必然產物,是醫院病歷現代化管理的必然趨勢,其在臨床的初步應用,極大地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但這還僅僅是電子病歷應用的起步。
電子病歷(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也叫計算機化的病案系統或稱基於計算機的病人記錄(CPR,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它是用電子設備(計算機、健康卡等)保存、管理、傳輸和重現的數字化的病人的醫療記錄,取代手寫紙張病歷。它的內容包括紙張病歷的所有信息。
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簡稱EMR)據國家衛生部頒發的《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准電子病歷》中定義為:電子病歷是醫療機構對門診、住院患者(或保健對象)臨床診療和指導干預的、數字化的醫療服務工作記錄。
電子病歷是用電子設備(計算機、健康卡等)保存、管理、傳輸和重現的數字化的病人醫療記錄,取代手寫紙張病歷。電子病歷具有主動性、完整和正確、知識關聯、及時獲取等特徵,是醫療機構對門診、住院患者(或保健對象)臨床診療和指導干預的、數字化醫療服務工作記錄。 究竟什麼是電子病歷,學術界至今仍缺乏統一的認識。根據研究,理想的電子病歷應當具有兩方面功能:
1.醫生、患者或其它獲得授權的人,在需要了解一個個體的任何健康資料或相關信息時,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完整、准確、及時獲得它們,並可得到准確的釋義,在需要時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詳細、准確、全面的相關知識。
2.電子病歷可以根據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知識,主動進行判斷,在個體健康狀態需要調整時,做出及時、准確的提示,並給出最優方案和實施計劃。之所以稱做理想的電子病歷是因為這兩方面功能看似簡單,但含義深刻,數十年內很難完全實現。
3.衛生部《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准(試行)》給出的定義:電子病歷是由醫療機構以電子化方式創建、保存和使用的,重點針對門診、住院患者(或保健對象)臨床診療和指導干預信息的數據集成系統。是居民個人在醫療機構歷次就診過程中產生和被記錄的完整、詳細的臨床信息資源。 電子病歷在國際上有不同的稱謂,如EMR、CPR、EHR等。不同的稱謂所反映的內涵及外延也有所不同。雖然人們對電子病歷應當具備的一些基本特性有相同或相近的認識,但由於電子病歷本身的功能形態還在發展之中,對電子病歷尚沒有形成一致的定義。代表性的定義有:
美國醫學研究所(IOM)對CPR的定義 [1]:
電子病歷是指以電子化方式管理的有關個人終生健康狀態和醫療保健的信息,它可在醫療中作為主要的信息源取代紙張病歷,滿足所有的診療、法律和管理需求。
美國HIMSS協會對EHR的定義 [2]:
EHR是一個安全、實時、在診療現場、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於醫生的信息資源。通過為醫生提供所需的對病人健康記錄隨時隨地的訪問能力,並結合循證醫學決策支持功能,來輔助醫生的決策。EHR能自動化和優化醫生的工作流程,彌合會導致醫療延誤和醫療脫節的溝通和響應阻隔。EHR也支持非直接用於醫療的數據採集,如計費、質量管理、績效報告、資源計劃、公共衛生疾病監控和報告等。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衛生信息標准技術委員會(C215)對EHR的定義 [3]:
EHR是以計算機可處理的方式表示的、有關醫療主體健康的信息倉庫。
盡管不同的機構對電子病歷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從電子病歷應當包括的信息內容和電子病歷系統應當具備的功能兩個方面進行了描述。
信息內容方面,現時比較傾向的看法是,EHR不僅包括了個人的醫療記錄,即門診、住院就診的所有醫療信息,還包括個人的健康記錄,如:免疫接種、健康查體、健康狀態等內容。也有人認為,電子病歷除了專業醫療和健康機構產生的信息外,還應包括個人記錄的健康信息。從時間跨度上,電子病歷應當覆蓋個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
功能方面,電子病歷強調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提供超越紙張病歷的服務功能。雖然准確、具體地羅列電子病歷系統的功能還比較困難,但電子病歷從幾個方面展現了其功能可能性。總體上可歸納為三個方面:醫療信息的記錄、存儲和訪問功能;利用醫學知識庫輔助醫生進行臨床決策的功能;為公共衛生和科研服務的信息再利用功能。這三個方面只是高度概括,在具體的功能形態方面有廣泛的多樣性和伸縮性。
HIMSS將電子病歷的功能特徵概括為八個方面 [2]:
(1)當醫療需要時,隨時隨地提供安全、可靠、實時地訪問病人健康記錄的能力;
(2) 採集和管理就診和長期的健康記錄信息;
(3)起到醫療服務過程中醫生的主要信息源作用;
(4)輔助為病人或病人組制訂診療計劃和提供循證醫療;
(5) 採集用於持續質量改進、利用率調查、風險管理、資源計劃和業績管理的數據;
(6)採集用於病案和醫療支付的病人健康相關信息;
(7)提供縱向、適當過濾的信息以支持醫療研究、公共衛生報告和流行病學活動。
(8) 支持臨床試驗和循證研究。
國際上,盡管有時EMR、EPR、CPR、EHR在術語上互用,但它們分別強調了電子病歷不同的范圍。EMR更多強調在醫療機構內部醫療記錄的電子化和業務過程的計算機化;EPR和CPR則強調醫療機構內部以病人為中心醫療信息的集成,包括病人歷次的就診和住院記錄的集成;EHR則進一步將EPR擴展到醫療機構之間,包括醫療機構之間以個人為中心的信息集成。隨著形勢的發展,EHR的內涵正逐步成為對電子病歷的共同認識。
在國內,人們一般僅使用「電子病歷」一詞來表達上述不同概念,在幾個概念之間沒有直接的區分。當人們在醫院內部的背景下討論電子病歷時,指的是醫療機構內部的電子病歷;當在區域醫療信息化范圍內討論時,指的是的電子健康記錄。
按照前述的電子病歷定義,醫院內部電子病歷的實現實質上是整個醫院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算機信息化,而電子健康記錄則是整個醫療衛生行業的信息化和區域信息共享。由此可見,電子病歷的發展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在醫院內部,電子病歷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建立在各類臨床信息系統充分發展的基礎上,臨床信息系統構成了電子病歷的信息源。醫生工作站作為臨床信息系統的重要部分和電子病歷系統的核心部件,既是電子病歷的信息源,也是電子病歷最重要的展現載體。
為了標識和評價電子病歷的發展過程,HIMSS Analytics將電子病歷劃分為七個階段 [4]:
階段0:部分臨床自動化系統可能存在,但實驗室、葯房、放射科三大輔助科室系統尚未實現。
階段1:三大臨床輔助科室系統已安裝。
階段2:大的臨床輔助科室向臨床數據倉庫(CDR)送入數據且該臨床數據倉庫為醫生提供提取和瀏覽結果的訪問功能。該CDR包含受控醫學詞彙庫和初步的用於沖突檢測的臨床決策支持/規則引擎,文檔掃描信息可能鏈接到CDR系統。
階段3:臨床文檔(如:體溫單、流程單)是必需要求。護理記錄、診療計劃圖、和/或電子化用葯管理紀錄(Electronic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Record,eMAR)系統可獲得加分,並被實現和以提供至少一種院內服務的形式與CDR相集成。實現用於醫囑錄入中錯誤檢測(即通常葯房中應用的葯品/葯品、葯品/食物、葯品/檢驗沖突檢測)的初步的決策支持。某種程度的通過PACS的醫學影像訪問成為現實,醫生在放射科之外通過內部Intranet或其它安全的網路可以訪問。
階段4:計算機化的醫生醫囑錄入系統(CPOE)加入到護理和CDR環境中,同時伴隨第二級的基於循證醫學的臨床決策支持能力。如果一個病人服務區域實現了CPOE並且達到了上一個階段,則本階段已達到。
階段5:閉環式給葯環境已完整地在至少一個病人服務區域實現。電子化用葯管理紀錄(eMAR)和條形碼或其它自動標識技術,如RFID,被實現並被集成到CPOE和葯房系統,以最大化病人給葯過程中的安全。
階段6:完整的醫生文書(結構化模板)在至少一個病人服務區域實現。第三級的臨床決策支持對醫生所有活動提供指導,這種指導以可變和遵從警告的形式、與協議和成效相關的方式提供。完整的PACS系統通過Intranet為醫生提供醫學影像,取代了所有的基於膠片的影像。
階段7:醫院具有無紙化的EMR環境。醫療信息可以通過電子交易容易地共享,或與區域衛生信息網路內的所有實體(即:其它醫院、門診部、亞急性環境、僱主、付費方和病人)進行交換。這一階段允許HCO象理想中的模型那樣支持真正的電子健康記錄。
Gartner也建立了電子病歷的劃代模型 [5],該組織把電子病歷劃分為五代:
第一代,稱為採集者,是相對簡單的系統,它創建了臨床數據倉庫(CDR),多種來源的信息(如檢驗和葯房系統)可以合成一體。
第二代,稱為文檔記錄者,它能簡化文檔的記錄,並提供臨床數據訪問功能。
第三代,稱為助手,它提供有限的決策支持能力,並覆蓋了門診和病房。
第四代,稱為同事,它提供高級決策支持能力,並超出了門診和病房。
第五代,稱為導師,它支持持續性醫療,並從決策支持發展到實際指導。 相比紙張病歷,發展電子病歷的意義至少有以下方面:
(1)為醫護人員提供完整的、實時的、隨時隨地的病人信息訪問,有助於提高醫療質量。
(2)結合醫療知識庫的應用,通過校驗、告警、提示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醫療差錯。
(3)通過電子化的信息傳輸和共享,優化醫院內部的工 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為醫療管理、科研、教學、公共衛生提供數據源。
(5)通過醫療信息共享,支持病人在醫療機構之間的連續醫療。
⑵ emr的電子病歷
電子病歷(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也叫計算機化的病案系統或稱基於計算機的病人記錄(CPR,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它是用電子設備(計算機、健康卡等)保存、管理、傳輸和重現的數字化的病人的醫療記錄,取代手寫紙張病歷。它的內容包括紙張病歷的所有信息。美國國立醫學研究所將定義為:EMR是基於一個特定系統的電子化病人記錄, 該系統提供用戶訪問完整准確的數據、警示、提示和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的能力。
病歷是病人在醫院診斷治療全過程的原始記錄,它包含有首頁、病程記錄、檢查檢驗結果、醫囑、手術記錄、護理記錄等等。電子病歷不僅指靜態病歷信息,還包括提供的相關服務。是以電子化方式管理的有關個人終生健康狀態和醫療保健行為的信息,涉及病人信息的採集、存儲、傳輸、處理和利用的所有過程信息。
電子病歷是隨著醫院計算機管理網路化、信息存儲介質--光碟和IC 卡等的應用及Internet的全球化而產生的。電子病歷是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必然產物,是醫院病歷現代化管理的必然趨勢,其在臨床的初步應用,極大地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但這還僅僅是電子病歷應用的起步。 廣為接受的電子病歷定義由美國醫學研究所(IOM)1991年提出,原文如下:
……an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 that resides in a system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support users through availability of complete and accurate data, practitioner reminders and alerts,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links to bodies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other aids.
其譯文大致為:
電子病歷存在於一個特殊系統中, 藉助這個系統,電子病歷可以支持其使用者獲得:完整、 准確的資料; 提示和警示醫療人員; 各種醫療決策支持系統; 連接醫療知識源;其它幫助. 1.安全可靠
通過實行EMR分級保密管理,設立查閱、輸入、修改和使用EMR分級授權等,可以保證EMR的安全性和使用價值。同時,系統提供數據備份和恢復工具。各級工作站建立數據備份制度,可以保證數據在受到破壞的情況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
2.存儲、查閱方便
EMR不會霉爛、變質,而且耐熱、耐腐蝕、貯存方便。EMR不需要龐大的存儲空間。醫務人員在自己的計算機終端上可查找病案資料,也可委託數據中心查找、列印、直接傳送或復制傳送資料等。 外界使用者經過授權可通過互聯網查詢數據中心有關病案資料。
3.時效性強
患者就醫時可授權醫生查閱自己的EMR,協助醫務人員迅速、直觀、准確地了解病人以前所接受的治療及檢查的准確資料,避免了因患者記憶不清導致病史敘述的錯誤和遺漏,縮短了醫生確診的時間,為搶救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 早在2010年全國醫院經過政府采購的電子病歷建設實施項目,軟體實際簽約額就已經達到1億~1.5億元之間;2011年電子病歷軟體市場總量則上升至1.5億~2.5億元,如今的市場規模雖然在不斷擴大,但隨之而來的是參與者越來越多,導致競爭日益激烈。
目前國內領先企業如易迅電子病歷,由於其研發實力強,專業化程度高,在醫院信息化系統研發領域優勢明顯。 20多年來,歐、美一些大醫院開始建立醫院內部的醫院信息系統(HIS),隨之電子病歷在美國、英國、荷蘭、日本、香港等地區有了相當程度的研究和應用。美國政府已在大力推廣、普及EMR的應用工作,印第安那大學醫學分校利用EMR預測癌症早期病人的死亡率,波士頓EMR協會正在研究通過Internet傳輸急救病人的EMR問題。英國已將EMR的IC卡應用於孕婦孕期信息、產程啟示及跟蹤觀察。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患者卡(Patient Card)記錄了病人完整的醫療過程,包括醫生檢查、檢驗結果、X片、CT片MTI片及處方等。同時,這些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把EMR作為一個重點課題研究, 組織醫療單位實施和普及。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醫院信息系統已初具規模,許多醫院相繼建立起醫院范圍的信息系統,以大連匯源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的匯源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為我國電子病歷的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家衛生部監制的金衛卡將向全社會推出,可保存持卡人終生的醫療保健信息,持卡人可通過計算機網路直接和銀行、醫療保險中心和保險機構聯網,使醫療活動變得簡單、方便、快捷。解放軍總醫院開展了EMR的研究和應用。這僅僅是EMR研究及應用的起步,相關的研究內容將會隨著EMR的發展而深入。
隨著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日益普及,電子病歷一詞開始出現在醫院管理和醫療工作中。但很多醫療工作者對電子病歷的概念仍然比較生疏。一些人聽說過這一名詞,但了解得並不確切或有疑惑之處。本文希望就此對電子病歷的概念做一簡要常識性介紹。 究竟什麼是電子病歷,學術界至今仍缺乏統一的認識。根據研究,理想的電子病歷應當具有兩方面功能:
1.醫生、患者或其它獲得授權的人,在需要了解一個個體的任何健康資料或相關信息時,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完整、准確、及時獲得它們,並可得到准確的釋義,在需要時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詳細、准確、全面的相關知識。
2.電子病歷可以根據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知識,主動進行判斷,在個體健康狀態需要調整時,做出及時、准確的提示,並給出最優方案和實施計劃。之所以稱做理想的電子病歷是因為這兩方面功能看似簡單,但含義深刻,數十年內很難完全實現。引入電子病歷概念後,目前正在使用的紙病案一般被稱做傳統病歷,它與電子病歷的主要差別如下:
1.傳統病歷是被動的、靜態的、孤立的,電子病歷是主動的、動態的、關聯的傳統病歷完全不具有電子病歷的第二方面功能,即沒有主動性和智能,不能關聯相關知識。紙病歷放在那裡,可以被閱讀,也可補充新內容,但其內容與內容之間無法建立有機聯系,病歷內容與患者的實際狀態完全脫節,病歷內容與其相關知識沒有連接, 病歷只能完成順序不變的記載作用。電子病歷的革命性不同,在於其儲存的信息不再是孤立的、靜態的,而是關聯的、動態的,不再僅是塊狀信息,而是知識的集合。新補充的信息會與已存在的所有信息建立必要的聯系, 變換結構,根據現有的知識、規律、規則、先例,對患者的狀態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主動提示相關醫生或病人;提出檢查、治療計劃等。例如:一個管理腎透析的電子病歷系統,可以記載患者的全部相關生理指標及既往全部透析情況等資料,這些資料在進入系統時已經被加工整理,當某位患者完成一次透析治療後,系統會根據儀器的即刻檢測和醫生輸入的新檢查結果,綜合既往情況立即提出一套詳細的下一階段治療計劃或相關建議,包括是否需要增加檢查項目,是否需要輔助用葯,用葯的計量等。醫生參考系統提供的方案給出自己的方案後,電子病歷系統會根據其存儲的知識進行判斷,如果發現有矛盾或不符合一般規律或違反特殊原則之處則提醒醫生。醫生可以詢問有哪些矛盾,其原理及文獻如何。如果醫生堅持自己的方案,予以實施,並最終證明方案有效,則電子病歷系統將學習這一方案,並作為先例保存。由此例可見傳統病歷的記錄功能在電子病歷中只是諸多功能的一個方面。
2.傳統病歷無法保證數據完整,電子病歷則可保證完整、准確、及時獲得信息資料。
傳統病歷的這種缺陷源自諸多方面。
首先,檢查、治療、監護等技術的發展,甚至於包括管理技術的發展都在否定傳統病歷。按照病案管理的初衷,所有患者相關資料最後都應集中到病案中進行統一保管。X線片最先脫離病案而單獨管理,病理切片、塗片更是從來沒有歸入病案,CT、B超、核磁等各種成象造影檢查,圍手術監護、透析治療、康復治療等等種種檢查治療獲得的大量的信息均被保存在病案之外,進入病案的只是簡短的報告或是部分簡略的影象資料,有的除了醫囑和病程日誌外甚至什麼具體資料都沒有留到病案中,這些信息資料被分散保管在各專業部門或被丟棄。
另一方面,由於傳統病歷紙介質條件的限制,既便有些資料,如一段多普勒超聲錄象,希望與病案一同保管,也是不可能的。信息系統投入使用後,醫囑等信息被存入計算機,盡管仍有列印頁裝訂到病案中,但查看紙面信息的人越來越少。綜合上述情況,從總趨勢上不難看出,通過病案保管的患者信息占患者總信息的比例正在迅速變小,在一個不太久的未來,紙病歷必然會失去其存在意義。
其次,交通的發達,使人們的地域觀念減弱。醫療體制改革,使患者可以選擇多家醫院就診。一個人可以在北京的東城或西城的不同醫院看病,也可能在深圳、西安的醫院看病。採用紙病歷,任何一家醫院想全面得到其它醫院關於某個病人的病歷資料都是十分困難的。這種困難不僅限於形式,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習慣用語、質控標准等,其它醫院的醫生基本上無從獲知。
電子病歷可以全面管理各種信息資料。
可以集中管理,也可以分散管理並在理論上收集完整的各種分散管理的資料。例如一位患者做CT檢查,他在做檢查時,放射科的醫生可以即刻看到其影象,主管醫生則可以通過電子病歷系統在病房同時觀看,但此時由於放射科醫生尚未給出診斷報告,相關影象資料主要保管在放射科。當診斷做出後,相關資料通過計算機網路自動傳入電子病案室永久保存,此時主管醫生能體會的只是內容的不同,具體資料位於何處,不需要也不必關心。不同醫院的電子病歷可以通過網路和必要的協議、標准在醫院間完成數據傳輸交換,醫生則可得到全面的資料,同樣是不必關心病歷的保存位置。
3.傳統病歷無法得到必要的釋義,無法進行知識關聯
所謂釋義,就是解釋含義。對於病案,釋義包括兩方面內容:
一是不同醫院不同醫生或工作人員使用的術語或檢查儀器記錄的信息,其實際含義需要解釋,以使不同的人能夠正確獲知其准確含義。例如一家醫院的病案在另一家醫院中被閱讀時就需要做必要的釋義。患者或保險公司人員等非醫療人員閱讀病歷更需要隨時釋義。
二是對於由於專業、資力或新進展造成的生疏術語或新概念或新的檢查、治療項目、新葯等,需要解釋說明理論根據、含義、正常值、適應症等等。釋義功能需要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特別是知識工程。知識關聯對於醫學實習生、進修醫及低年資醫生具有重要意義。知識關聯也利於解決由於專科細化造成的病歷閱讀困難,利於低級別醫院的醫生共享應用高級別醫院的病歷資料。這類功能紙病案完全無能為力。
4.傳統病歷不能保證及時獲取、不能共享
除了前述由於病案屬於不同醫院而造成的取用不便外,同一家醫院內部也會由於病案正被借用、尚未歸檔、丟失等原因造成病歷不能及時到位。採用電子病歷則可徹底改變這一局面,一位患者的病歷不僅可以多人同時獲取,而且可以異地,不同醫院獲取。如果接入無線網,則醫生可在任何時候,如在旅途或在會議中,獲取病歷。
以上介紹了理想電子病歷與傳統紙病歷間的一些主要差別。但是,現實存在的電子病歷,由於種種原因,還達不到理想效果。電子病歷的現實概念是一個發展的概念,變化的概念,或者說電子病歷有許多現實版本。 1、整體設計和規劃,保證信息處理的統一性。
2、「全程式控制製法」管理,有效防範銷售風險。
3、模塊化組合避免了從「零」開發的風險。
4、面向業務的個性化設計。
5、經典OFFICE界面,真實操作環境。
6、矩陣式交叉許可權控制再現企業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
7、以自主任務為驅動,以PDCA環為控制,全面提升執行力。
8、強調信息交流的「效果」,杜絕文牘主義。 1、辦公自動化系統(OA)
2、決策支持系統(BI)
3、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
4、銷售自動化管理(SFA)
5、人力資源管理系統(HR)
6、采購管理系統(SCM)
7、項目管理系統(PM)
8、合同管理系統
9、市場管理系統
10、客戶服務系統(CSS)
11、公司管理系統
12、知識管理系統(KM)
13、財務管理系統
14、系統基礎管理 EMR系統由於覆蓋了企業多個運營過程的主要環節,所以實施EMR系統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程。為保證企業的利益,從前期准備、建立實施組織、系統調研、產品培訓、項目實施到售後支持,都制訂了相應的流程和方法,真正做到讓企業用得上、用得起和用得好。
⑶ EMRFX紐匯這個平台正規嗎
不要進去送錢了。黑平台!會有很多托拉你進去投資,剛開始會讓你賺一點錢,騙取信任。然後接連虧損,有暗箱操作,以後不管跟著老師,還是自己買,都是虧。我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⑷ 電子病歷字體大小是否有要求
電子病歷應當是由醫院信息系統生成的,不需要認為規範字體,以下文章供你參考
概述
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HIS)是一門容醫學、信息、管理、計算機等多種學科為一體的邊緣科學,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HIS是現代化醫院運營的必要技術支撐和基礎設施,實現HIS的目的就是為了以更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的手段來加強醫院的管理,提高醫院的工作效率,改進醫療質量,從而樹立現代醫院的新形象,這也是未來醫院發展的必然方向。
為了滿足我國醫院發展的需要,為了使祖國醫學早日與世界科技接軌,大連匯源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借鑒國內外HIS的先進經驗,並結合國內各家醫院的傳統管理模式和實際需求,開發了該醫院管理信息系統, 2001年《匯源醫院管理信息系統》被大連市信息產業局認定為軟體產品,該產品是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是唯一能在中國境內與IBM醫院信息系統解決方案平分天下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院信息系統。
系統設計概述
該系統的實施將在整個醫院建設企業級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並在其基礎上構建企業級的應用系統,實現整個醫院的人、財、物等各種信息的順暢流通和高度共享,為全院的管理水平現代化和領導決策的准確化打下堅實的基礎。該系統具有成熟、穩定、可靠、適用期長、擴充性好等特點,可以根據各醫院各自的特點度身製作。該系統已成功地運行在普蘭店市第一人民醫院、庄河市第一人民醫院、大連市中山醫院、蓋州市中心醫院、蓬萊市人民醫院、丹東市中醫院、撫順市中醫院、鐵嶺中醫院、鐵嶺縣醫院、黑龍江省呼蘭縣中醫院、大連大學附屬醫院、瓦房店第一人民醫院等一系列三甲、三乙、二甲等醫院,為各醫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時也受到客戶的廣泛好評。
應用軟體功能
(一)、醫院各職能部門微機配備表
整個系統由一台伺服器和若乾颱工作站構成一個網路,各個子系統在網路上協調運行,部門間業務查詢靈活,又提供嚴格的許可權控制。每個子系統提供一個公用查詢功能,每個子系統在此功能下只能使用它有權調用的功能。網路間共享的數據是實時的,避免造成部門間數據不一致的現象。
(二)、醫院管理子系統功能視圖
醫院管理子系統(HIS)通常包含門診、住院兩部分,而管理的主線則為葯品和收款金額。
1、視圖說明:
以上為醫院的各職能部門的功能視圖。方框內的部門為配備計算機的部門;平行線內的部門為醫院內相關部門。各部門間傳遞的是數據信息。由於人事科、總務科等相對功能獨立,所以未包括在內。
2、功能詳細設計見附錄
硬體平台系統設計
硬體是系統實施的基礎,在設計方案中,我們考慮到系統實施的各種要求及特點,同時兼顧醫院的實際情況,硬體選型時必須符合系統需求,兼顧系統性能,以性價比最高為原則,使系統達到最優、也最經濟的方案。
1.伺服器(SERVER)
主伺服器是系統的心臟,系統中所有工作站都必須與其進行信息交換,所以必須保證其速度快、穩定、質量可靠。
2.工作站(WorkStation)
工作站的選用是以保證網路的高速度運行、高可靠性為標准。同時考慮到醫院的具體實際情況,達到系統的要求並為醫院自身節省有限的資金。
3.列印機(PRINTER)
我們選用列印機主要以列印速度快、耐用、運行成本低為主。世界著名的列印機生產商產品完全符合其要求。
4.配電電源(UPS)
電源中斷時,如果網路正在運行,可能導致數據丟失、設備損壞從而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因此,必須保證機器的不間斷運行,但僅能提供一段很短的時間,並發出警報。
網路設計
醫院管理系統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因此,在設計方案中,大連匯源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考慮到管理面廣、部門多、信息交換要求及時等特點,同時兼顧醫院的實際情況,網路採用國際標準的星型的網路拓撲結構,其具有擴充靈活、維護方便、運行穩定、互連性好、性能價格比合理等特點,是計算機網路系統採用的最優、也最經濟的方案。
1. 綜合布線
纜線是計算機網路的生命線,是傳送信息的動脈,線路如因質量問題而造成損壞,將會使網路全部癱瘓,而停止工作。因此,我們在設計中採用樓宇自動化的綜合布線方案,嚴格按照綜合布線的技術要求,以此提高線路的質量和穩定性。同時可用於語言傳輸,便於用戶自由選擇,根據現場情況,線纜可連接於RJ-45插座於牆面上,也可用RJ-45插頭直接連工作站,這樣便於維護和擴充
2. 網路設備
網路設備主要是交換機(Switch HUB) 和集線器(HUB) ,它們是連接主伺服器和工作站的中間設備。交換機(Switch)是網路中的核心設備,它提供伺服器、工作站之間的交換式的快速連接,網路中還有一個硬體設備,就是網路適配器,又稱網卡,用於連接每一個工作站與線纜。因為網卡是每一個工作站與網路連接的主要設備,為了使工作站穩定的工作,兼容性好、可靠性高的網卡是一定要保證的。
3.網路管理
我們使用以上的網路方案是為了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便於管理與維護。在規劃中我們使各工作站不互相依賴, 但又互相聯系。即一個工作站的運行狀態的好壞並不影響其它工作站的正常運行,提高了網路的可靠性。
資料庫系統和系統管理平台
1、 資料庫系統
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因其數據量巨大、實時性強,所以在資料庫系統選型時必須選擇高效、穩定的大型資料庫系統。
2、 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操作系統是網路硬體設備基礎上的一層軟體平台,沒有網路操作系統將不能構成合理的計算機網路系統。 網路操作系統是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穩定並與資料庫系統配合緊密。
工程服務
1.網路安裝
大連匯源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負責網路工程安裝,遵循EIA/TIA568B布線標准,安裝內容如下:
● 提供網路拓撲設計圖
● 安裝伺服器及網路適配器
● 安裝工作站及網路適配器
● 安裝Switch HUB 、HUB
● UTP 及所有接頭
● 安裝伺服器網路操作系統
● 安裝工作站應用軟體
2.網路調試
按照標准調試每一個節點,保證每一個工作站能正常運行,並進行嚴格的安裝後測試,減少每一個點的不良隱患,使網路能穩定的運行。
3.網路管理
大連匯源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在工程完工後,保證定期派工程技術人員對網路進行管理和維護,定期對使用人員提供技術指導。
培訓服務
1.網路系統管理人員培訓
網路管理人員是高級操作人員,網路正常運行必須由網路高級管理人員隨時維護,因此對高級操作人員要求有一定的網路知識及網路維護水平。本公司提供對網路管理人員為期兩個月的技術培訓,使其達到能獨立維護保養網路的能力。
2.工作站管理人員培訓
工作站管理人員是維護管理應用系統軟體的中級人員,必須能夠管理整個系統及各部門子系統的銜接和調用。本公司對中級人員提供30天的培訓,使其能夠了解各部門子系統的調用,及時為各部門提供維護和系統的正常運作。
3.工作站使用人員培訓
工作站使用人員培訓是單機工作站的操作人員,只能了解本部門的子系統的操作,不必也不能接觸其它子系統,本公司提供30天的培訓,學習單機單系統、本部門的相關操作。
系統維護與支持
大連匯源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用戶網路及硬體設備一年質保,軟體系統自交付使用後一年內免費維護。對網路和軟體系統提供終身技術支持,我們承諾並保證24小時時刻響應用戶的呼叫,及時提供完善周到的技術支持和服務。
⑸ 電子病歷(EMR)有哪些弊端應該如何改進
這個問題我匿了來答。
燕南說的很對,電子病歷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導致了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導致什麼呢?導致沒有接觸過手寫病歷的醫生對書寫病歷的能力變差。也就是說,因為電子病歷提高效率,也就是說原來要求兩天完成的工作量,科室的高層自然而然會覺得你一天就該完成,於是你只能不停復制粘貼來提高效率,但復制粘貼能讓年輕醫生學到什麼呢?
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導致了另一個弊端(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是個好處)。是什麼呢,就是醫院周轉率提高了。道理同前,原來兩天的工作量一天完成,那麼多出來的一天醫生會玩嗎?不會。但是病人多了,每個人的注意力精力都是有限的,當效率提高,其實出錯的幾率也提高,除非醫生數量增加,但是,就我目測,醫院里真正有能力獨當一面的醫生數量很有限,並且這個數量的增長周期非常長啊。
再者,的確很多資歷較老的醫生對電子病歷摸不著門路,但是這個也是看人的,我周圍呈現兩種態勢,一類老教授積極學習,甚至很多低年資醫師驚呼今天我看見某某老教授親自在寫病歷!另一類就覺得不會就不會,我指揮底下醫生干就行了唄,我看著。總體運作問題不是太大。
另一個,的確,這個系統不知道是不是投資千萬什麼的,但和網上 買 火車 票 一樣,總是擦槍走火啊,有時候醫生經常怒氣沖沖給醫務科打電話,你們這破系統又怎麼了,我之前寫的病歷不見了!或者,你們這破系統怎麼登不上去啊,我怎麼給病人開葯啊!然後放下電話,一邊咒罵一邊新建模板重新寫。或者和顏悅色和病人說你看啊,我也沒辦法啊,不是我不想看啊,全院都開不了葯啊,我也沒辦法啊,你等等吧,要不下午來吧。
再說一個問題,就是我也不知道這么說是否有失偏頗,因為我接觸臨床的時候已經開始推行電子病歷了,所以對手寫病歷確實沒有深刻認識。那麼我想說什麼呢?我想說病歷的篡改變得容易了。因為電子病歷是可以反復編輯保存的,不存在筆跡的問題,列印出來一樣的油墨,一樣的格式,我說是十天前打出來的就是十天前打出來的,你怎麼知道我是兩分鍾前打出來並且改了又改的?
最後吧,說說好處,效率真的提高了啊,醫生真的解放了啊,而且現在可以拿IPAD查房啊,你知道抱牌子查房有多麼勞民傷財嗎?拿出你的IPAD,想看什麼看什麼,想看幾床看幾床,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主任問問題。門診的話也很方便啊,主要刷刷卡,就可以看見去年你來看過什麼病,吃過什麼葯,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認識老教授的狂草。
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