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央行每年發行多少貨幣
一.人民幣發行原則為:
(1)集中統一發行。它是指人民幣的發行權屬於國家。中央銀行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的流通。
(2)計劃發行。它是指人民幣的發行必須按國家規定的貨幣改造發行的計劃進行,發行量由國務院統一掌握。中國人民銀行就年度貨幣供應量作出的決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3)經濟發行。它又稱信用發行,是指貨幣的發行是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生產增長、商品流通的擴大、貨幣流通量也需要相應增加,我們堅持貨幣的經濟發行,反對財政發行,即反對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的需要而增加貨幣的發行,反對由於財政向銀行透支,引起銀行過度地發行貨幣。
二.第二個問題比較模糊,但你說的大概是外匯匯率
外匯匯率簡稱匯率,是兩個國家間兩種貨幣的實際的比價,用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家貨幣的價值,是外匯的價格。匯率的標價方法:1、直接標價法,以一定外幣為標准,摺合若干單位的本國貨幣,即外幣不動本幣動,匯率與外幣呈同一方向,與本幣幣值呈反方向(匯率低,本幣升值;匯率高,本幣貶值);2、間接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應摺合的若干外幣,即本幣不動外幣動;3、美元標價法,以其他各國貨幣來表示美元的價格。
匯率制度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按照匯率變動幅度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還可以看看:論貨幣的價值取決於需求和供給
望採納
Ⅱ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少
中國的外匯儲備即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中國人民銀行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9879億美元,且正以每個月2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這樣一個數據引來世界各國關注,它們驚訝的同時也感到擔憂,不少人甚至替中國出謀劃策,為怎麼花這些錢「支招」。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它會有什麼危險嗎?
各方反響不一
日本對中國外匯儲備創新高心情復雜。《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連續對此進行了報道,強調「中國的外匯存款已超過一般的安全水平」。報道稱,為抑制人民幣升值,中國花了大量人民幣購買美元,造成中國外匯儲備急速增長。同時,它們對包括美國花旗銀行在內的大型國際銀行積極地向中國政府「自我推銷」感到眼紅。
《富士產經新聞》報道時文章所用的標題就意味深長——《中國外匯儲備即將達到1萬億美元,存儲了美元卻增加了火種》。文章把重心放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稱美國「一向要求人民幣升值,卻並不希望中國出售手中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在《富士產經新聞》看來,中國會以出售手中存有的大量美國國債來「反制」美國對人民幣升值的要求,很可能導致美國國債水準降低,出現美元利息上升等負面連鎖反應,而且,「也很可能導致出現布希最不願意看到的美元貶值局面」。
歐洲對中國外匯儲備也一直很關心。瑞士《時報》18日以《中國和它的1萬億美元》為題,對中國的外匯儲備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進行了報道。文章稱,這是由反復出現的外貿順差和外國投資者所進行的大量投資造成的。這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字,相當於中國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5%,道瓊斯所有股票總市值的1/4,意味著北京「隨時有能力」收購埃克森、英特爾、波音等美國著名工業企業中的一大部分。
對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結構風險,是一些國家反應的重要內容。10月17日出版的《印度日報》指出,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蕭條,債券和股票市場有可能會瀕於崩潰,那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將面臨化為泡沫的危險。對此,歐洲的想法最實際,那就是想辦法增加中國外匯儲備中的歐元比例。
除了關心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西方也關心中國如何花這筆錢。《商業周刊》今年7月就曾「借」世界著名銀行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斯蒂芬·格林的文章為中國「出謀劃策」,列出8項建議,內容包括每年花20億美元引進2萬名外籍著名教師到中國大學任教,花20億美元在中國大城市市郊為低收入者建房,花5.05億美元引進30名世界著名足球明星分布到中國15個一流球隊,並引進50名外國教練等等。
不過,歐洲大部分國家仍認為,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是中國經濟實力的體現。歐洲議會在今年9月初通過的《歐中關系報告》中就表示,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顯然,歐洲議會的報告將「外匯儲備激增」列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歐洲議會議長博雷利是一位經濟專家,9月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對中國經濟發展大為贊賞,談到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中國成為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國,他說,「有意思的是,資本主義美國的錢,卻握在社會主義中國手中」。
外匯儲備增安全信心
廣義上說,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基本上就是其所有經濟活動節余的外匯積累,但這里有個「藏匯於國」和「藏匯於民」的問題,國家統計和公布的外匯儲備指的是政府所擁有的外匯資源,更直接地說,就是央行擁有的外匯。商業銀行、企業、個人手裡的外匯並不算在一國的外匯儲備之內。
經濟大國的外匯儲備,最主要的來源是對外貿易順差。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貿易順差的快速增加。2004年,中國的外貿順差是320億美元,去年猛增到1019億美元,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預計將達到1500億美元。正是在這種促進下,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4年的將近8000億美元,很快增加到即將突破1萬億美元。
國家持有外匯儲備有3大作用:一是支付,國家進口重要戰略物資和關鍵技術必須用外匯購買;二是保障金融安全,這是最關鍵的,比如發生戰爭、災害或國際經濟形勢突然變化,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資,央行可以用充足的外匯儲備來對付突發的金融風險;再比如,一旦本國貨幣面臨貶值的風險,政府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干預外匯市場,應對金融危機;還有一點是軟作用,但在現代經濟中也極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力的象徵,能夠產生巨大的心理作用,讓國際投資者對該國的經濟安全和該國貨幣的幣值充滿信心,同時也能增加這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金融影響力和在國際經濟組織中說話的分量。
過去,在國際收支活動還不是很多的時候,國家的金融安全對外匯儲備規模的要求並不很大。曾有一種理論,認為外匯儲備夠3個月的進口額就基本可以了。但今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國際收支活動極其頻繁和復雜,金融安全隨時都會面臨挑戰,所以外匯儲備必須具備相當大的規模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金融和經濟安全運行。
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位宏觀經濟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外匯儲備的這些基本作用來看,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是一件好事,它增大了中國金融運行的安全系數,更增添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也提高了中國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力。
外匯儲備結構待調整
有關專家認為,外匯儲備過多也有問題。外匯是需要用人民幣買入的,所以在外匯儲備大大增加的過程中,中國的央行必然要投放大量的人民幣,而人民幣源源不斷的投放勢必推動投資的過快增長,使中國經濟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盡管中國政府和央行採取了一些回籠人民幣的應急措施,使通脹的壓力並未變成通脹的現實,但那畢竟只是延緩,需要及時採取對策。
從短期來看,一味鼓勵出口創匯和招商引資的政策需要適當調整,同時增加進口,這樣來平衡國際收支。
通過調整外匯管理政策,把相當一部分的外匯放到企業、商業銀行和個人的手裡,適當地「藏匯於民」。例證之一就是,原來中國公民換匯必須憑出國簽證和邀請函,而且一般都以2000美元為上限。而現在公民想換外匯,只要出示個人身份證就可以,一年的換匯上限達到2萬美元。
在已有和還將繼續增長的外匯儲備中可以拿出一部分來進行金融和實物投資,通俗地說,就是花掉一部分。但作為國家擁有的外匯是不能亂花的,專家的說法是,需要把一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戰略物資儲備。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非常希望購買一些中國發展需要的高科技產品。顯然,在這方面,中國遭遇到了西方設置的障礙,比如一些國家對中國採取的是高科技禁運的政策,否則,只需要幾個進口項目就可以大大減少中國對外貿易的順差。(徐皓 林夢葉 尚未遲 李永群 程剛 江雪晴 張楠伊)
Ⅲ 外匯儲備對應外匯占款,請問是增加多少外匯儲備,央行就要增發多少人民幣嗎謝謝~
外匯儲備的絕大部分是央行通過在外匯市場買入外匯產生的,央行同時向市場投放回對應金額的人民幣,答稱為外匯占款。
當然,外匯儲備在境外的投資收益部分也可以形成增量外匯儲備,這部分就不對應人民幣外匯占款。但這部分收入在外匯儲備的增量中相對較少。因此,可以近似地認為增加多少外匯儲備,就對應多少外匯占款,央行就投放多少人民幣基礎貨幣。
不過就流動性而言,央行吸收外匯儲備釋放人民幣基礎貨幣,事實上僅是將市場上外幣流動性轉化為人民幣流動性而已,貨幣投放導致的通脹主要原因還是中國追求增加出口和大量吸引外資導致大量資金流入引發的。
Ⅳ 一個國家積累外匯儲備為何要央行發行相應數量的貨幣
外來匯儲備是指國家自所擁有的外匯,是從老百姓或是公司手裡面買來的。如果僅僅是私人或公司的外匯存款,不屬於外匯儲備。
舉例來說人民銀行購買美元(個人或公司結匯),賣出人民幣。賣出的部分就是發行的部分——這叫外匯占款。
外匯儲備對國家的作用:
1.發行本國貨幣需要有準備金,以前都是用黃金,現在都是用外匯(一般是美圓);
2.國際支付(進出口)。
Ⅳ 想知道央行的貨幣發行了多少,它有沒有相關的報告,也就是說我要發行多少錢了,然後我出個報告,放在網上
這里說的貨幣超發指的是貨幣供應量的超速增長,比如說2009年貨幣供給量增長了30%左右,我們就說貨幣供給量增長太快了,是貨幣超發了。。。。而這個貨幣供應量基本上就是流通中的現金、銀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總和,這不是央行能獨自控制的,更不是央行自己自己去印的人民幣,我們現在使用的都是貨幣符號了,央行就算是印新的紙幣了,也基本上就是為了更換已經磨損的舊貨幣,而不是憑空的印一些貨幣來華。。。。現在的貨幣發行一般也就是以下的這幾種方式:比如央行購買人們手中的國債,那麼貨幣就從央行的手中流入到社會上了。再比如央行要承兌外匯,這樣央行買了外匯,就把人民幣輸入到社會上了。當然,也有可能央行自己印了一些貨幣來購買人們的國債或者外匯,但這種行為比較少見,因為這樣容易造成通貨膨脹。。。。通過剛才流入到社會上的貨幣,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整個貨幣供給量就上升了。。。。也還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我記不清了。我建議你可以看一些貨幣銀行學一類的書,上面有專門講貨幣供給量的章節。
Ⅵ 央行發行多少貨幣,由什麼來決定
央行發行多少貨幣,由生產力來決定。
生產力(決定商品價格總額)決定著一個國家貨幣發行量。如果國家的貨幣發行機構超量發行貨幣,而生產力沒有相應增加,即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相應增加,這樣的話因供求關系,要用更多的錢買貨物,這樣貨幣在國際上看來就是貶值。
貨幣只是政府控制國家的經濟的一種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實國庫,一種方法是正常的稅收等等,另一種方法是印刷錢。
第二種方法因為生產力沒有相應發展(商品數量沒相應增長),老百姓手上的錢就不值錢的,意思就是第二種方法會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窮了,之後老百姓買不起東西,又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利於商品產量的增加)。
(6)央行多少外匯幣擴展閱讀:
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此外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
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應用於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Ⅶ 為什麼有多少外匯!央行就要發行等量的人民幣!是什麼原理
因為我國貨幣在國際上不允許自由兌換,因此我國的外匯儲備大多是這樣來的:專
1.出口企業賣出產品,其屬收入是外匯的形式
2.結匯:在商業銀行兌換成人民幣,因為國內企業的成本和費用大多是由人民幣支付的
3.商業銀行把外匯賣給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為了保持手中持有貨幣頭寸的平衡,如果某種外幣太多,就會賣掉或換成其他貨幣。
4.中央銀行用人民幣用人民幣買進外匯,然後出國投資,例如買入美國國債。
因此我國所有的外匯儲備,都是央行用人民幣買來的。當然,其實質是出口企業賺來外匯後間接賣給國家的。
Ⅷ 中國人民銀行總共發行多少人民幣外匯市場總共有多少錢流動
這個問題好有意思啊
起碼有188。8元
100
50
20
10
5
2
1
0。5
0。2
0。1
你自己算一下
Ⅸ 中國有多少外匯,國內央行就要印等量的人民幣出來是真的嗎
人民幣來對內貶值是因為流動源性過剩,放在二十年前一張一百的能換多少東西你可以打聽一下,通貨膨脹問題是任何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提必須面對的。而對外升值是因為國外的資本市場認為人民幣具有很好的前景當大家都覺得人民幣值錢的時候他就真的值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