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下列成語於哪些歷史人物相關1.韋編三絕 2.囊螢映雪 3.懸梁刺股 4.鑿壁偷光
1.韋編三絕:孔子 2.囊螢映雪:車胤、孫康 3.懸梁刺股:孫敬、蘇秦 4.鑿壁偷光:匡衡.
⑵ 孟母三遷 韋編三絕 鑿壁偷光 懸梁刺股 映雪囊螢 張儀折竹 任末燃蒿 鄭虔貯柿 懷素種蕉 歐母畫荻 柳母和丸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韋編三絕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懸梁刺股
成語「懸梁刺股」由兩個故事組成。懸梁 :
孫敬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樑上,一頭束在頭發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讀書學習。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刺股
蘇秦,少時便有大志,隨鬼穀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游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採納。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泊,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准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
映雪囊螢
晉代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張儀折竹
張儀是戰國時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輕時曾經替人家抄書。遇到沒有見過的好句,就把它寫在掌中或大腳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寫,久而久之,就集成了冊子。
任末燃蒿
任末十四歲,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與險阻(去尋師)。他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去獲得成就呢?」有時他在竹林樹林附近,編扎茅草成為小屋,削荊條作為筆,刻出樹汁作為墨;晚上在月亮星光(下讀書),黑夜便點燃捆紮的麻蒿來照亮自己(讀書)。看書有體會時,(把心得)寫在衣裳上,用來記錄那些體會。學生們羨慕他勤奮學習,輪流把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以便看到他寫的心得)。(任末)只讀儒家聖人的著作。(他)臨死時告誡說:「愛好學習的人,就算死了也仍然像活著;不肯學習的人雖然活著,也不過也是不動腦筋,沒有作用的死人罷了。」
鄭虔貯柿
鄭虔年少時喜歡書法,這家境不佳,無錢買紙,常在慈恩寺前掃柿樹葉子,用來寫字。由於勤奮,長大後有所成就。唐玄宗建廣文館,請鄭虔當博士,人稱「廣文先生」。
懷素種蕉
唐代和尚懷素善書法,尤長草書。他家境是貧寒,買紙困難,因而在房子前面種幾棵芭蕉,取葉代替紙張,用來練習書法。他的家叫「綠天庵」,稱種芭蕉為「種紙」。
歐母畫荻
歐陽修四歲時就死了父親,孤兒寡母生活十分困難。他的母親守節教子,沒錢買筆,就用蘆葦桿在地上寫寫畫畫,教兒子認字。歐陽修也十分刻苦讀書。後來中了進士,文章名冠天下。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其他五家差不多都出自他的門下。
柳母和丸
唐朝柳公綽的夫人韓氏,家法嚴格整肅,是當時官宦人家的楷模。為了兒子們深夜學習有精神,她用苦參、黃連、熊膽研製成粉末,製成葯丸,讓孩子們含在口中提神。
望採納,謝謝~~
⑶ 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韋編三絕有什麼分別
囊螢映雪
【解釋】: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回反光勤奮苦答學的故事。後形容刻苦攻讀。
【出自】: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雖無汗馬眠霜苦,曾受囊螢映雪勞。」
懸梁刺股
【解釋】:形容刻苦學習。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示例】:我~年復年,把銅雀磨穿。
◎清·李漁《比目魚·贈行》
韋編三絕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示例】:我們提倡~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涌現。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⑷ 韋編三絕和懸梁刺股的意思
韋編三絕: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懸梁刺骨:形容讀書刻苦
⑸ 懸梁刺骨 韋編三絕..........的精神是什麼
首先你要了解兩個故事的內容.
(自己搜索)
精神(啟示):
1.好學
2.堅持不懈
3.先苦而後甜
⑹ 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韋編三絕、負薪掛角、鑿壁偷光的故事概括,最好短點
1「懸梁」的故事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
西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一頭系在頭發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一》。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或「刺股懸梁」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2 【解 釋】 原是車胤(chēyìn) 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釋 義】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
囊螢:抱著的螢火蟲
【出 處】 ,「囊螢」出自《晉書·車胤(yìn)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示例】 十年~,苦學干祿,幸首獲州庠鄉舉。 ★元·施惠《幽閨記·書幃自嘆》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勤學苦讀。
【典 故】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⑺ 韋編三絕.囊螢夜.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孫康映雪的故事概括~~在線等~~
韋編三絕
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 我子《易》則彬彬矣。」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三」是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後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映雪囊螢》: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釋義:形容在艱困之環境中,勤奮讀書。或形容貧士勤勉攻讀。 夜以繼日,苦學不倦。
懸梁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懸梁」的故事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漢朝人孫敬,字文寶,非常好學,從早到晚地讀書。有時疲倦了,想睡覺,就用一根繩子系住頭發,另一頭拴在房樑上拉直。這時候如果再打瞌睡,就會被繩子拉醒。「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一》,戰國時期,蘇秦讀書欲睡,就拿錐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的事。
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啟示
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孫康映雪
晉代孫康因為家貧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他覺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費光陰。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夢醒,見一絲亮光從窗縫里鑽進來,原來是大雪映出來的,他起身對著亮光看起書來。經過他夜夜刻苦努力終於成為飽學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