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移民
對於個人自用的生活用品,歐美等國一般沒有限制,只要是個人自用的生活用品一般都准予進口。其中對於入境旅客所攜帶的美元或其他外幣(包括旅行支票),一般都准予進口,但旅客應該如實申報。出國人員在進入某外國的口岸之前,國際航班的服務小姐一般會發給每位旅客一份入境時通關用用的海關申報單。旅客應該如實申報,包括隨身攜帶的外匯及旅行支票
美 國
以下物品都不準入境,如果查到,輕者會被沒收,重者則處分。
1、新鮮、脫水或罐裝的肉類、肉製品。
2、植物種子、蔬菜、水果及土壤。
3、昆蟲及其它對植物有害之蟲類。
4、非罐裝或腌熏之魚類及魚子。
5、野生動物及標本。
6、毒品及危險葯品。
7、盜印(無版權)書籍及錄音、錄影帶。
8、彩券。
9、軍火彈葯。
你的都沒有問題,但是要固定好,防止托運損壞
②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女人這么刻薄,對男人這么寬容,男的比女的大就是正常,女比男的大就是佔便宜
現在很多女人找對象要有房有車,高收入,還要帥,還要會做家務,不明白女人吃虧在哪裡了。
③ 孫悟空為什麼非常厲害
有一段時間沒有寫東西了,也是非常想念各位。沒有股票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養足精力,並且可以利用一些時間學習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今天的文章也是一偏雜文,因為新版的西遊記可能讓很多西遊記迷們又開始一次體會神話的快樂。煊嘉門主也是一個西遊記迷,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接觸都西遊記系統化的知識,還是通過評書的方式,並且我認為評書的西遊記的確非常的精彩! 從小就有一個問題,就是孫悟空為什麼這么厲害,包括孫悟空的師傅是誰?他又是怎麼一個來歷呢?童年的問題都是具備階段性的,現在小公主也是繼承了我的思想,一有時間就會問一些天空戰神的故事!那麼我今天主要也是收集了一些有關孫悟空包括他師傅的一些資料拿來和各位分享一下! 說到了佛教包括玄門,還有一些更深遠的故事不得不提及幾位神話人物。在此因為我相對的「迷信」,所以我認為這些人物的一些經歷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好下面我來個一一介紹: 鴻鈞道人摘要:鴻元乃老君所化: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體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強為之容即老君。以虛無為道,靈元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於空洞寥落之外,莽盪玄虛之中,寂寞無里,不可稱量。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茲而生。八表窮窿,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挺於空洞,浮游幽虛。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卓然獨立,大而無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所謂混元,由茲而始矣。 鴻鈞道人-簡介 鴻鈞道人也叫鴻鈞老祖,在小說《封神演義》中稱為鴻鈞道人,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傅。 傳說鴻鈞道人為眾仙之祖,也稱「鴻元老祖」。鴻元指天地未開、虛空未分之際的宇宙本始狀態。有「先有鴻鈞後有天」之說。也有一說鴻鈞老祖便是盤古(另有部分道教徒稱元始天尊的前身是盤古)。 鴻鈞道人-來由混沌初開時,西昆侖有一生靈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殘片「造化玉牒」,修成太乙真仙自號鴻鈞老祖。以前有句話「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此句出自以《封神演義》為藍本之說書話本)!但陸壓道君則不得而知了。陸壓道君在北海魚鯪島,屬散仙,輩份奇高,但在神仙榜上功勞並不大,所以記錄不多了。他是最高無上的,他就是道,不會參與世間之事情,不會偏袒任何人,世間的任何事情對他來說不過是無足輕重的鵝毛,真正做到順天道而任自然。只要不是發生毀天滅地的聖人之爭斗,他不會出現。鴻鈞道人-師傅和師兄弟 鴻鈞老祖的師傅創始元靈簡介 創始元靈 宇宙誕生之初,有一先天混元之元靈,靈竅初開,漸具神智。這元靈無意中於西昆侖得到宇宙之初的造化神器,經過不知幾世修行,元靈功德圓滿,道法得成。在漫長難耐的混沌宇宙中,創始元靈成為宇宙間唯一的一個「清醒者」,忍受著難以想像的孤獨寂寞。彷彿,為了完成某種約定而神秘的使命,創始元靈利用造化神器的無上靈力,竟又不知從哪裡找來四個形象各異、靈竅初開的生靈。創始元靈分別傳授給四個小生靈一門修行的法門。老大鴻鈞,修「玄清氣」,老二混鯤,修「玄靈氣」,老三女媧,修「玄空氣」,老四陸壓,修「玄明氣」,合之則為「清靈空明」。後人分別尊其為鴻鈞老祖、混鯤祖師、女媧娘娘和陸壓道君。鴻鈞老祖收有三大弟子:道德天尊,元始天尊,通天教主 鴻鈞老祖大弟子的創出一門修行的法門,即在人間挑選合適之人,以自身元神化身其中,歷人間疾苦,做轉世之修。一日,竟有一大弟子轉世之凡人,名喚老子,天縱奇才,仙心泛濫,有如江水滔滔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而不可收拾,竟能一氣化三清,從其元神真身中分別修出「太玄清氣」、「玉玄清氣」和「上玄清氣」三種不同的境界,隱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玄清氣」推陳出新、發揚光大。更創出一門派別——名喚道教,端的是大放異彩。後人仰其無上道德,又兼大弟子自來無名無姓,遂以此老子為彼大弟子,尊其為道德天尊,也有人尊其為太上老君。 二弟子盤古,那一日盤古與一眾師叔伯門人弟子們正玩耍作樂間,也不知抽的什麼風,忽覺天地一片混沌,模糊難分,好生不爽,信手便是一斧頭,就此開出一個天地來(這位真可謂猛人是也!),更使法術化做那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盤古不僅斧子使得好,更在鴻鈞老祖所傳的「玄清氣」中,修出「玉玄清氣」的境界,並一手創立出一個教派——名喚闡教,所收門人弟子無數,其中尤以那「玉虛十二門人」為修行最圓通者,你道哪十二門人?分別是:廣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黃龍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懼留孫,玉鼎真人和雲中子。法力高強、出神入化。後世凡人感其開天闢地之功,皆尊盤古為元始天尊。 三弟子通天,曾在「玄清氣」中,修出「上玄清氣」的境界。端的也是融匯圓通、異常了得。也創立出一個教派——名喚截教,手下弟子能人無數,後來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電母、普天星相幾乎都是他的門人,此是後話,表過不提。後人皆尊其為靈寶天尊,也有人尊其為通天教主。 l 混鯤祖師 混鯤祖師,修「玄靈氣」,弟子無數,什麼蟒牛蛇獸、蛟鵬獅猴……各種形象各異的生靈都來者不拒。最得意處是有兩大弟子。大弟子名喚接引道人,二弟子名喚准提道人,端的也是仙心非凡、道行功深。兩人一手創立了一門派別——名喚西方教,分任大、小教主。 大弟子接引道人學太上老君之法,元神化身於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做那轉世苦修,這小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卻也是個仙心泛濫、天縱奇才之人。後來王子獨自靜坐於一棵菩提樹下,竟豁然功法圓通,得悟大道,人皆稱其為「佛」,又尊其為釋迦牟尼尊者。這釋迦牟尼自此仙心盪漾,竟創立出一門派別——名喚佛教。 二弟子准提道人也就是書中所說的西方妙法祖菩提,其間不知與接引道人間發生了什麼變故,卻神秘消失,從此再不聞蹤跡。多年後,有一天產石猴橫空出世,得一來歷神秘的菩提祖師傳授一身驚人道法。女媧娘娘女媧娘娘,修「玄空氣」,這女媧自來便是人首蛇身模樣,生性孤僻,不多說話,但其胸懷廣大,素有悲天憫人之抱負。在其師侄元始天尊一斧頭鑿出一個天地後,女媧娘娘憐宇宙造化蒼生萬物之意,於是用水和黃泥,仿照其小師弟陸壓之樣貌,捏了無數男女泥人,再吹一口氣,往地上一放,竟都活了過來。後來人們感女媧造人之功德,尊其為女媧娘娘。 人類陷入了絕境。那悲天憫人的女媧娘娘煉燒紅、黃、藍、白、黑五彩靈石,以無上道法補天,並從一隻深海萬年巨龜身上砍下四條腿,作為支撐天地的四柱,天地終於重歸寧靜。但在女媧娘娘補天之時,竟有一塊頑石,似是不甘做平庸的補天石,竟偷跑了出來,那就是後世之天產石猴孫悟空。 l 陸壓道君 正所謂「鴻鈞老祖第一仙,弟子盤古初開天。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那說的就是後來人的模樣都是出自陸壓道君。創始元靈四大弟子:鴻鈞老祖、混鯤祖師、女媧娘娘和陸壓道君,前三者道法功深、開宗立派功德著實開天闢地,偏是這最小的小師弟陸壓道人,生性胡鬧打混,從無一天正經,卻無什麼名聲留下。其師侄太上老君、如來等,尚尊其為小師叔,知道者也尊其為陸壓道君,小輩神仙之中,卻是聞者渺渺了。陸壓道人乃是離火之精。飛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雲三聖皇,中不理瑤池與天帝(彼時天庭似乎還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極樂地。不歸人王管,不服地府中。瀟瀟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聖仙。 鴻鈞道人-傳說故事 版本一 世界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前後相繼的,就象開篇所說,宇宙也有其產生,毀滅的歷史,一個宇宙的終結就是復歸渾沌,在上一個宇宙滅亡的時候,所有的生靈包括人神魔全部都毀滅了,只有一條蚯蚓,潛伏在淤泥中,僥幸躲過了滅世,存活下來,一直到下個宇宙開辟也就是我們所處的宇宙中它成了精,這就是鴻均,好像還參與了創世。 鴻鈞老祖其實就是元陽上帝,而元陽上帝其實是盤古的元神,盤古開辟天地周身盡變化或山川日月或海島星辰,而元神就是元陽上帝,任世界更替輪回,神佛涅盤而元陽上帝之體萬劫不灰,長存永久。每到開世之初,新世界開始他就會顯身渡人。 版本二 一道傳三友,指的是鴻鈞道人之大道傳老子、元始和通天教主三人,三人皆是道門正宗領袖,這三人是鴻鈞道人的嫡系傳人,皆是混元大羅金仙,歷萬劫不磨之體-----也就是聖人。二教闡截分,指道門劃分出闡截二教,元始主闡教,通天主截教。接引與准提是西方教兩位教主。他們皆稱鴻鈞道人為老師,說明他們乃可能聽過鴻鈞道人的講道,但是沒有得到嫡系的傳授,所以雖然經過萬般磨難,也修成混元大羅金仙,歷萬劫不磨之體-----聖人,但是對天地之演化,造化之領悟不如前面三人。混沌初開時,西昆侖有一生靈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殘片「造化牒」,修成太乙真仙自號鴻鈞老祖。以前有句話「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但陸壓道君則不得而知了。陸壓道君在北海魚鯪島,屬散仙,輩份奇高,但在神仙榜上功勞並不大,所以記錄不多了。 因為鴻鈞的徒弟盤古(即元始天尊)開的天。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接引道人(後更名為阿彌陀佛),准提道人(很可能就是菩提老祖)都是鴻鈞老祖的徒弟。前三者稱為三友。如來佛後來創立了佛教。太上老君創立道教。鴻鈞老祖是三清教的教祖。後來三清教由其徒弟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共同管理。也有一種說法是菩提老祖,蛇身女媧與鴻鈞同輩。而有說法是蛇身女媧在後,是盤古開天以後,蛇身女媧才補天的。也有人說燃燈道人是接引道人的師傅。天由盤古斧辟開混沌後,才變成天。而鴻鈞老祖生於太元之先,雖然天地淪壞,但是老祖之體常存不滅,每逢天地初開,就會開劫度人。鴻鈞老祖乘騎金龍,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左手執龍頭杖,右手捧凈缽盂水。因此鴻鈞是無人能比的第一! 不過也有傳說還有:混鯤祖師,與鴻鈞同輩,但記錄太少了。 鴻均老祖的原型是開天闢地就存在的怪獸混沌!上面說的都是一些我總結的資料,那麼孫悟空的師傅就是方寸靈台山的菩提老祖。先不管菩提老子是誰的徒弟,因為在此好像沒有太准確的紀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菩提老子是鴻鈞等四位前輩 之中的一位老祖的徒弟,並且肯定是比佛教 的如來 要早很久的老大了!並且我認為 菩提老祖就是西方教的小教祖!也就是 混鯤祖師 的徒弟!所以,如來佛祖其實也是對於孫悟空沒有太多辦法的原因,其實要說菩提老祖的徒弟的確很多,孫悟空只不過是一個非常一般的徒弟而已!好了以上是我今天的內容,總結一句話 我認為任何的事物都是 有始有終的,並且在此輪回之中唯有得 「道」者 是才是 真正得王牌。那麼 得道者 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與生俱來的 身份 靠緣分!2,修煉的時間靠堅持!說兩句股市的「股道」吧!大家與我一樣對於股市從陌生到熟悉,大家對於股市來說都是 緣分不淺。其實我想很多的朋友對於股市的生涯都是又愛又恨,無數次的喜悅之後得到了傷悲,並且無數次的傷悲之後決定離開股市但是命運又把自己的激情再度的點燃投入進來。哈哈 好像也是一種輪回!在此 靠緣分!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進化自己呢?無疑就是修煉! 其實現在關於修煉的書籍很多在此不是指佛法或是別的 都是一些經濟類的書籍 包括 一本好像非常 火爆的書 第六種修煉 我忘了 是第幾種了 哈哈 反正名字就是第幾種修煉!一本管理類的圖書吧,說這個其實 想表達 現在一些學術包括一些經濟模型 已經開始了一些轉變開始從非常本質的東西出發了。那麼股市如何修煉呢? 很簡單 如果大家的時間是一樣的 那麼只有操作的次數 是可以彌補所有一切的方法了。也就是 如果和一位 10年股齡的人比經驗,你只有2年的股齡。那麼無疑操作的次數 是可以取代一切的積累。其實有些朋友始終想學習到最為厲害的法術,包括對於我也是非常的好奇,在此我認為,大家要明白一點,就是我只要在金融市場裡面操作一年的時間,那麼肯定是一般人3年的時間都很難超越的,我不是說獲利的結果而是經驗的積累。因為大家知道煊嘉門主 外匯 黃金 期貨 股票 都是在不斷的操作短線 並且很多 t0 的東西 一個小時的操作次數 都可以和一般短線高手一周的操作比較的。所以 門主的修理時間和效率是非常高的。這也是 把我自己的一些經歷說給朋友們停。還記得我早期說過的事情嗎?如果 一年沒有200次操作 作為基礎是很難走到強者的領域的!2010 年我也是說過 只有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會跑贏大盤的,在此波段或是技術派肯定都會失敗。因為股市已經不是以前的市場了,所以在2010 年裡面我認為大家是可以 主動的增加自己的操作次數的 並且我認為這樣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 避險的戰略!因為 你快 所以如果失敗傷不到你。但是機會不會少 所以你的賠率還是非常不錯的!好了今天也是老生常談!祝福各位的修煉吧!很關鍵哦!晚安!好夢成真!
④ 西遊記的三打白骨精故事簡介
1、故事簡介
唐僧師徒往西天取經,行至宛子山。妖魔白骨精欲食唐僧肉,兩次施魔法變化村姑和婆婆,前來誆騙唐僧,卻均被悟空識破。最後白骨精幻變白發老翁誆稱前來尋親,仍被火眼金睛悟空識破,不顧唐僧念咒阻止,揮棒將假老丈擊斃。白骨精化青煙逃遁。唐僧誤為孫悟空無故三次傷人,佛法難容,怒而逐走悟空。悟空苦求未允,無奈痛別暫歸花果山,悟空走後,唐僧師徒果中奸計,被白骨精將他和沙僧擄去,豬八戒混戰中逃出,急奔花果山,略施計謀,智激美猴王,悟空救師心切,不念前怨,毅然下山,變化老妖,巧入洞府,一番激戰打死白骨精,師徒四人愉快上路,繼續西天取經。
2、原著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是吳承恩在50歲左右,也就是1550年左右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全部創作。 因此,大致可以推斷出,《西遊記》是他在1550至1582年,這32年之間創作的。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經前的磨難共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⑤ 遺跡守衛原神位置在哪
廢墟和明冠峽可以找到3個,千風神殿可以找到2個,明蘊鎮可以找到1個,在孤雲閣可以找到1個,左上方也可以找到,詳細位置:
1、首先去廢墟和明冠峽可以找到3個。
⑥ 福建人的茶道是什麼喝茶需要講究些什麼,
我是福建人 我家也是種茶的 有喝茶的習慣 我給你點資料你看看吧 茶道講究:中國茶德——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志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雲:『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茶道是以修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道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中國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補」,隋唐以降又趨於「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懦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懦道。流傳最廣,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一派,便吸收了老莊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點便是融通懦道,調合三教;宋明新懦學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謂「朱子道,陸子禪」之說;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詩雲:「懦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為懦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茶藝是苛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後。唐代以前雖有飲茶,但不普遍。東晉雖有茶藝的雛型(見杜育《[上艹下舛]賦》,還遠未完善。晉、宋以迄盛唐,是中國茶道的蘊釀期。
中唐以後,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唐朝肅宗、代宗時期,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潤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從而形成了「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標志著「泡茶道」的誕生。
中國古代沒有茶道專著,有關茶道的內容散見於各種茶書及茶詩文繪畫中。下面是從古代茶書及茶詩文的東鱗西爪中,筆者所披尋出的中國茶道形成與發展的脈絡。
一、唐宋時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茶經》初稿成於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經修訂,於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經》問世,標志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後,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誕筠撰《採茶錄》,皎然、盧同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煎茶道茶藝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
《茶經》「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上竹下呂]、炭撾、火[上竹下夾]、[釒復]、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夾]、鹺簋揭、碗、熟、盂、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統貯茶器的都籃。
2.選水
《茶經》「五之煮」雲:「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陸羽晚年撰《水品》(一說《泉品》)一書。張又新於公元825元年前後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
3.取火
《茶經》「五之煮」雲:「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溫誕筠撰於公元860年前後的《採茶錄》「辨」條載:「李約,[氵開]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日:『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
4.候湯
《茶經》「五之煮」雲:「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5.習茶
習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於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跡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張又新、劉禹錫、白居易、李約、盧同、錢起、杜牧、溫道筠、皮日休、陸偉蒙、齊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二)茶禮
《茶經》「五之煮」雲:「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一次煎茶少則三碗,多不過五碗。客人五位,則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則行五碗茶,缺兩碗,則以最先舀出的「雋永」來補。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雋永」補。若八人以上則兩爐,三爐同時煮,再以人數多少來確定酌分碗數。
(三)茶境
《茶經「九之略」章有「若松間石上可坐」,「若瞰泉臨澗」,「若援[上艹下三個田字]躋岩,引[糹亘]入洞」,則飲茶活動可在松間石上,泉邊澗側,甚至山洞中。「十之圖」章又載:「用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室內飲茶,則在四壁陳掛寫有《茶經》內容的掛軸,開後世懸掛書畫條幅的先河。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雲:「三月三日,上已禊飲之日,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爰誕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卧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羽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鶯飛花拂,清風麗日,環境清幽。
錢起《與趙莒茶宴》詩雲:「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習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翠竹搖曳,樹影橫斜,環境清雅。
唐代茶道,對環境的選擇重在自然,多選在林間石上、泉邊溪畔、竹樹之下清靜、幽雅的自然環境中。或在道觀僧寮、書院會館、廳堂書齋,四壁常懸掛條幅。
(四)修道
《茶經》「一之源」載:「茶之為物,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飲茶利於「精行儉德」,使人強身健體。
《茶經》「四之器」,其風爐的設計就應用了儒家的《易經》的「八卦」和陰陽家的「五行」思想。風爐上鑄有「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樣。[釒復]的設計為:「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正令、務遠、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經》不僅闡發飲茶的養生功用,已將飲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旨在培養儉德、正令、務遠、守中。
詩僧皎然,年長陸羽,與陸羽結成忘年交。皎然精於茶道,作茶詩二十多首。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有:「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首標「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並陸羽。他認為飲茶不僅能滌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門徑,三飲便可得道全真。
玉川子盧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問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流傳千古,盧同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錢起《與趙莒茶宴》詩寫主客相對飲茶,言忘而道存,洗盡塵心,遠勝煉丹服葯。
斐汶《茶述》記:「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性清味淡,滌煩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獨高。
中唐以降,已經認識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滌煩、致和、全真的功用。飲茶能使人養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陸羽《茶經》,斐汶《茶述》,皎然「三飲」,盧同「七碗」,高揚茶道精神,把飲茶從目常物質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綜上所述,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思想確立,注重對飲茶環境的具備初步的飲茶禮儀,這標志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於中、晚唐、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二、宋明時期——點茶道
點茶法約始於唐末,從五代到北宋,越來越盛行。十一世紀中葉,蔡襄著《茶錄》二篇,上篇論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①盞、點茶,下篇論茶器、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同時又是文學家、茶葉專家、荔枝專家、其《茶錄》奠定了點茶茶藝的基礎。
十二世紀初,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二十篇:地產、天時、采擇、蒸壓、製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缶並]、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趙佶是傑出的藝術家,書畫、詩文皆佳,且精於茶道。點茶道蘊釀於唐末五代,至北宋後期而成熟。
①:左旁「火」;右旁:上三個「力」,下「月」。
(一)點茶道茶藝
點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
《茶錄》、《茶論》、《茶譜》等書對點茶用器都有記錄。宋元之際的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對點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號,並附圖及贊。歸納起來點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爐、湯瓶、砧椎、茶鈐、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等。
2.選水
宋人選水承繼唐人觀點,以山不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觀茶論》「水」篇卻認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古人品水,雖日中泠、惠山為上,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汗,雖輕甘無取。」宋徽宗主張水以清輕甘活好,以山水、井水為用,反對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人取火基本同於唐人
4.候湯
蔡襄《茶錄》「候湯」條載:「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湯最難。」蔡襄認為蟹眼湯已是過熟,且煮水用湯瓶,氣泡難辨,故候湯最難。趙佶《大觀茶論》「水」條記:「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後用。」趙佶認為水燒至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蔡襄認為蟹眼已過熟,而趙佶認為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湯的老嫩視茶而論,茶嫩則以蔡說為是,茶老則以趙說為是。
5.習茶
點茶道習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①盞、點茶(調膏、擊拂)、品茶等。
蔡襄、趙佶、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而外,丁謂、范仲淹、梅堯臣、歐陽修、林通、蘇軾、黃誕堅、陸游等人對點茶藝都有所貢獻。蘇軾的《葉嘉傳》,明寫人,暗寫茶,文中暗含點茶法。
(二)茶禮
朱權《茶譜》載:「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日: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點茶道注重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且禮陳再三,頗為嚴肅。
(三)茶境
點茶道對飲茶環境的選擇與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靜、清靜。令詩有「果肯同嘗竹林下」,蘇軾詩有「一甌林下記相逢」,陸游詩有「自挈風爐竹下來」,「旋置風爐清樾下。」朱權《茶譜》則記:「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
(四)修道
《大觀茶論》載:「至若茶之有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則百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之。」「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士庶率以熏陶德化。
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型大小」,附圖及贊語。以朝迕職官命名茶縣,賦予了茶具的文化內涵,而贊語更反映出儒、道兩家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贊有「上應列宿,萬民以濟,稟性剛直。」金法槽(茶碾)贊有「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圓機運用,一皆有法。」石轉運(茶磨)贊有「抱堅質,懷直心。啖嚅英華,周行不怠。」胡員外(茶瓢)贊有「周旋中規而不逾其問,動靜有常而性苦其卓。」羅樞密(羅合)贊有「凡事不密則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揚之。」宗從事(茶帚)贊有「孔門子弟,當灑掃應付。」陶寶文(茶盞)贊有「虛已待物,不飾外貌。」湯提點(湯瓶)贊有「養浩然之氣,發沸騰之聲,以執中之能,輔成湯之德。」竺副帥(茶筅)贊有「子之清節,獨以身試,非臨難不顧者疇見多。」
朱權《茶譜》序日:「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煉之功。得非游心於茶灶,又將有裨於修養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日:「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雲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萬象驚寒。……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盧同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活火烹清泉,以副內煉之功。助詩興,倍清淡。探虛玄大道,參天地造化,清心出塵,一甌通仙。
趙佶、朱權貴為帝王,親撰茶書,倡導茶道。宋明茶人進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賦予了茶清、和、淡、潔、韻、靜的品性。
綜上所述,點茶道蘊釀於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紀中葉北宋時期發展成熟。點茶道鼎盛於北宋後期至明朝前期,亡於明朝後期,歷時約六百年。
三、明清時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
十六世紀末的明朝後期,張源著《茶錄》,其書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篇;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盪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遊、權宜、宜節等篇。《茶錄》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十七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羅廩撰《茶解》。十七世紀中期,馮可賓撰《岕茶箋》。十七世紀後期,清人冒襄撰《岕茶匯鈔》。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發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藝
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
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湯壺(茶銚)、茶壺、茶盞(杯)等。
2.選水
明清茶人對水的講究比唐宋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田藝衡撰《煮泉小品》,徐獻忠撰《水品》,專書論水。明清茶書中,也多有擇水、貯水、品泉、養水的內容。
3.取火
張源《茶錄》「火候」條載:「烹茶要旨,火候為先。爐火通紅,茶瓢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有聲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湯
《茶錄》「湯辨」條載:「湯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聲辨,三日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涌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是萌湯,直至氣直沖貴,方是純熟。」又「湯用老嫩」條稱:「今時制茶,不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
5.習茶
(1)壺泡法
據《茶錄》、《茶疏》、《茶解》等書,壺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壺、泡茶(投茶、注湯)、滌盞、釃茶、品茶。
(2)撮泡法
陳師撰於十六世紀末的《茶考》記:「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撮泡法簡便,主要有滌盞、投茶、注湯、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於清代,流行於廣東、福建和台灣地區,是用小茶壺泡青茶(烏龍茶),主要程序有治壺、投茶、出浴、淋壺、燙杯、釃茶、品茶等,又進一步爭解為孟臣沐霖、馬龍入宮、懸壺高中、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賞三色、喜聞幽香、品啜甘露、領悟神韻。
對泡茶道茶藝有貢獻的,除張源、許次紓、程用賓、羅廩、馮可賓、冒襄外,還有陳繼舒儒、徐渭、陸樹聲、張大復、周高起、張岱、袁枚、屠本俊、聞龍等人。
(二)茶禮
中國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禮法,茶書對此多有省略。
(三)茶境
十六世紀後期,陸樹聲撰《茶寮記》,其「煎茶七類」篇「茶候」條有「涼台靜室、曲幾明窗、僧寮道院、松風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類》,內容與陸樹聲所撰相同。《徐文長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雲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風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雲、宜綠鮮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瓢煙。」
許次紓《茶疏》「飲時」條有「明窗凈幾、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條記:「小齋之外,別置苛寮。高燥明爽,勿令閉寒。壁邊列置兩爐,爐以小雪洞覆之,止開一面,用省灰塵脫散。寮前置一幾,以頓茶注、茶盂、為臨時供具。別置一幾,以頓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兌]懸之。……」
屠隆《茶說》「茶寮」條記:「構一斗室,相傍書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子專主茶設,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張謙德《茶經》中也有「茶寮中當別貯凈炭聽用」、「茶爐用銅鑄,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環境尤其講究,設計了專門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動有了固定的場所。茶寮的發明、設計、是明清茶人對茶道的一大貢獻。
(四)修道
明清茶人繼承了唐宋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創新不多。
綜上所述,泡茶道蘊釀於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紀末葉的明朝後期,鼎盛於明朝後期至清朝前中期,綿延至今。
四、總說
中國茶道成於唐,繼於宋,盛於明。
中國茶道形成於八世中葉的中唐時期,陸羽為中國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創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陸羽、常伯熊、皎然、盧同、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齊已等。唐代茶人對茶道的主要貢獻在於完善了煎茶茶藝,確立了飲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於中晚唐,歷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為時約五百年。
點茶道形成了十一世紀中葉的北宋中後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趙佶、梅堯臣、蘇軾、黃庭堅、陸游、審安老人、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啟後,創立了點茶茶藝,發展了飲茶修道的思想。點茶道鼎盛於北宋中後期至明朝初期,至明朝末期而亡,為時約六百年。
泡茶道形成於十六世紀末的明朝後期,代表人物有張源、許次紓、程用賓、羅廩、馮可賓、冒襄、陳繼儒、徐渭、田藝衡、徐獻忠、張大復、張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對茶道的貢獻其一在於創立了泡茶茶藝,且有撮泡、壺泡和工夫茶三種形式;其二在於為茶道設計了專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於明朝後期至清朝前中期,衰於近代,復興於二十世紀後期。
中國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線生機。唐宋元明清,中國的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先後傳入日本,經日本茶人的崇新改易,發揚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發源於中國,光大於日本。 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無非妙道。 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說了這么多 我也應該泡一杯了 希望你有機會到我們這來我們這 茶是來接待客人 我們會熱情你說 請喝茶 這是我們好意 請不要拒絕哦~ 客人來臨,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壺濃茶,口稱「泡tay,泡tay。」(tay即茶)熱情地邀請你喝上幾杯,然後再拉家常,俗稱「喝上兩杯再說」。客來無茶等於失禮「寒夜客來茶當酒」 就喝北方人喜歡用大碗酒招待客人一個道理 我們這的茶 還有各種不同的泡方法就有不同的叫法 什麼功夫茶 擂茶 米茶 ~~等等閩南人小杯細啜品「功夫茶」,閩北人用大碗飲擂茶,一南一北,一個精雕細琢,一個古樸粗曠,風格迥異,卻又相映成趣。
⑦ 求上古凶獸,瑞獸的名字,介紹一些資料吧,寫小說需要用到.
上古四凶獸:窮奇、檮杌、渾沌、饕餮
1.窮奇:
《史記·五帝本紀》道:「少昚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少昚又作少暤、少昊,詳見本文少昊目,《史記集解》註:「金天氏帝號。」;《史記集解》道此窮奇即共工氏。《史記正義》注引《神異經》道:「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斗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為大惡之獸。《左傳》文公十八年亦道:「少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嗥同暤。《史記》當取此說。
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為「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首,頭部;被,披散;蜪犬,詳見《海內北經》此目。袁珂道「從首始」、「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等,均圖象不同而異其說也。
2.檮杌táowù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已然是一派怪異扭曲的形象,與其說是魔獸不如說是生化實驗失敗核泄漏的產物。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檮杌,音桃物。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
檮杌一般作上古凶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史記·五帝本紀》道:「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謂鯀為顓頊氏之後。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很,一名難訓。
3.渾沌
神異經雲:「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傳說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
4.饕餮tāo tiè :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里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樑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因富貪欲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五大瑞獸
1.貔貅(pi xiu)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是古代瑞獸,有獨角、雙角之形,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其形短翼、卷尾、鬃須。人們視貔貅為吉祥, 貔貅的口越大,就說掙得越多錢, 肚子越圓, 就裝得越多錢,貔貅倍受喜愛,是因為貔貅有一個極為罕見的特點:有嘴巴,但是沒有排泄器官,也就是只有進而沒有出。於是希望能像貔貅一樣「只有進而沒有出」,人們才會不惜萬金以求招徠無盡財氣。一般做偏行的人都認為「貔貅」會旺偏財的,所以他們都會在公司或營業地方擺放一隻貔貅,屬偏行的行業有外匯、股票、金融、賽馬、期貨等等。但對作姦犯科者不靈,因為其為靈獸。
2.龍
龍,自古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有帝座的寓意。在古時後的中國,頭有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稱母子螭;傳說龍生九品,分別為:長子囚牛好音樂;次子睚眥好殺;三子嘲風好險;四子霸下好負重;五子狴犴好訟;六子蚩吻好吞;七子饕餮好食;八子金猊好煙火;九子蒲牢好鳴。龍九子之中,唯四子霸下好負重,其外型身似龜,頭似龍,稱碑座獸,有神靈大龜之稱民間多稱為龍龜,傳說當年女媧就是用其四足撐起被共工撞塌的天空。因為龍龜好負重,寓意能為人擋災煞減禍害,有鎮宅興家的作用,福澤庇佑眾生。龍在民間則比喻男子,目前已成為華人心目中最尊貴的吉祥物代表,有神武、力量、卓越、掌財的象徵。
3.鳳凰:
鳳凰,是 「鳥中之王」,也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吉祥鳥,十二生肖里雞的原型就是鳳凰,鳳凰原本是陽性的,又被稱為太陽鳥,它也有從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而龍原本是陰性的,它是水生動物的代表。大約到了漢代,由於劉邦自稱是白龍轉世,把皇帝說成是真龍天子,龍便由陰性動物轉化為陽性動物,而鳳凰則由陽性動物轉化為陰性動物並成為皇後的象徵動物。幾千年來,鳳凰在我國人民的心目中,一直被視為美麗、吉祥、善良、寧靜、有德、自然,順天道、尚人文、致太平、向光明的象徵。多比喻夫妻相親相愛或祝人婚姻美滿。在古籍的記載中鳳是一種美麗的鳥類,而以它的歌聲與儀態為百鳥之王,它能給人間帶來祥瑞,同時也擁有『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特殊靈性,而由於它是『羽蟲』之長,所以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就漸漸成了一對,一個變化多端,一個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輔相成的一對,更由於龍象徵著至陽,而原來也有陰陽之分的鳳凰(鳳為雄,雌為凰)在跟龍相對之後就漸漸的成為純陰的代表了。
4.龜
龜,龜背的紋理宗密,中國人一直相信,龜隱藏著天地的秘密,因此它也成為一種神秘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動物。同時,更是因為龜壽命極長,所以成了長壽的象徵,人們多用「龜齡」喻人之長壽或與「鶴齡」結合稱「龜齡鶴壽」和「龜鶴齊齡」。自古以來人們相信其能帶來祥瑞之氣,龜已成為先行先知的靈物,擺放玉龜可以化陰補陽,調節室內陰陽平衡和天然磁場,能補運氣旺財位,用玉龜鎮宅可平平安安,吉祥富貴。
5.麒麟
麒麟與貔貅(pi xiu)、鳳、龍、龜並稱為"五靈",麒麟為"五靈"之首。早在周朝時,我國就有麒麟的傳說。記載最詳細的是《毛詩正義》書中說:"麟,麋身,馬足,牛尾,黃毛,圓蹄 ,角端有肉---"。傳說中麒麟性格溫良,不履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生肉,是有德行的仁獸,因此,歷代帝王都愛麟,把它的出現視為國之奇瑞,以示自己皇威顯赫,詔示清明-----。
人們視麒麟為吉祥物,傳說中凡麒麟踩過的地方,都會給那裡的人們帶來好運,故有「麒麟吉祥」。在傳統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徵,古來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說法,同時民間也篤信麒麟是消災解難,驅除邪魔,鎮宅避煞,催財升遷的吉獸。適用對象:感謝、友誼、祝福、德高、有為、特出、濟世、教育、軍警司法界、政界、榮升、當選、社團、新婚、生子、開業。
中國道教四位守護四方之神獸,亦稱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1.青龍:
亦名蒼龍,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斗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郁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青龍還用來表示方位和季節。青龍的方位是東,左,代表春季。
2.白虎:
白虎原為古老神話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斗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雲: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
3.玄武:
四靈之一。 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靈一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斗、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後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北方玄武星君為:「斗宿天廟星君,牛宿天機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虛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錢星君,室宿天廩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北方玄武,太陰化生,虛危表質,龜蛇台形,盤游九地,統攝萬靈,來從吾右。」同時,道教也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剛。」《經》雲:上菩若水。非鉛非錫非眾石之類,水乃河東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葯不可暫舍,能養育萬物,故稱玄武也。玄武的方位是北,後,代表冬季
4.朱雀:
四靈之一。朱雀,亦稱「朱鳥」,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又可說是鳳凰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他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
⑧ 穿越火線手游怎麼用外匯卡雙倍鑽
在軒轅丶傳奇丶手游全新情緣邂逅與金蘭結拜兩大玩法開放之後,天命者更將與同伴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與愛侶暢游山海,攜金蘭並肩作戰。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內容的存在,小夥伴們同樣可以在此收獲真實的友情與愛情,且不受到任何阻隔,開啟別樣的第二人生。此外,全新版本中更激情的煉獄聯賽、更炫酷強大的神翼系統、更強戰力屬性的裝備元神系統等,也將使天命者們開啟更為美妙的上古奇遇!
⑨ 誰能提供一點茶文化與茶藝方面的知識
目前,許多有關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亂的現象,如到底什麼是茶文化問題,什麼是茶道問題,什麼是茶藝問題,茶道和茶藝的關系問題,都存在誤區,沒有統一的認識,需要加以探討,以求得共識。
在討論茶文化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什麼是文化。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范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葯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那麼,茶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四個層次。
1. 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物態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於經濟史學科研究范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於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范疇,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2.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關於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德、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需要進行深入的討論,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統一的認識。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茶藝、茶道和茶德問題。
茶藝「茶藝」一詞最早出現於七十年代的台灣。當20世紀七十年代台灣出現茶文化復興浪潮之後,開1978年醞釀成立有關茶文化組織的時候,接受台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的建議,使用「茶藝」一詞,成立了「台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學會」。1982年又成立「中華茶藝協會」。各種茶藝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茶藝一詞被廣泛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和大陸。至於為什麼要稱茶藝,台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宣讀的《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台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為日本專美於前,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的,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就這么產生了。
然而什麼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並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如台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於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於生活而不在於茶。」(季野:《茶藝信箱》98頁,台灣茶與藝術雜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於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范增平:《台灣茶文化論》280頁,台灣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蔡榮章:《現代茶藝》202頁,台灣中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還認為:「茶葉的沖泡過程不只是把茶葉的品質完美發揮的技藝,本身也是一種發展個性的表演藝術。借著泡茶、品茗的過程,因為必須專心一致才能將茶泡好,才可以體會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幫能表現美感與主客良好的關系,結果達到了修身養性與敦睦人倫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頁)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王玲:《中國茶文化》87頁,中國書店出版)陝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認為:「茶藝是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茶藝是茶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丁文:《中國茶道》46頁、49頁,陝西旅遊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專家寇丹先生在綜合各家學說之後,認為茶藝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的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茶藝初論》,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4期)
我們贊成按狹義的定義來理解,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後才談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正如丁文先生所說,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便成為一門藝術。因此,我們不但要科學地泡好一壺茶,還要藝術地泡好一壺茶。也就是說,不但要掌握茶葉鑒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范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表的美與心靈的美。儀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童啟慶:《習茶》110頁,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誠如蔡榮章先生所說,茶葉沖泡過程「本身也是一促發展表演藝術。」如果茶藝館的從業人員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將自己等同於一般飲食服務員,而是自覺在從事一項普及茶文化知識、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活動,是項很有意義的社會工作。
那麼,茶藝與茶道有什麼區別呢?茶藝與茶道是什麼關系呢?
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蔡榮章先生也認為:「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蔡榮章:《現代茶思想集》410、408頁,台灣玉川出版社出版)我們認為,王玲教授和蔡榮章先生的這些話已經將茶道、茶藝的區別和關系講得很清楚。茶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准則。因此,陳香白教授認為:「中國茶道 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中國茶文化》59頁,山西人民出版社)不過,以這樣的高度來要求茶人畢竟過於嚴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藝大量和專家們便以精練的哲理語言加以概括,提出許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於理解和便於操作。這些基本精神就是飲茶的道德要求,亦稱為茶德。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飲茶者應是注意操行具有儉朴美德之人,陸羽已經對飲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見,早在唐代就已經喝茶有道了。可以將劉貞亮提出的茶德視為對詩人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三飲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爾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詮釋和充實。由此可見,茶道應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陸羽時期,當然,它還不如後代如日本這茶道那麼明確具體。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介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各寬松、自由的氛圍。
朝鮮茶禮——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系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麼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准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2期)。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國茶德——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志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雲:『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梁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兩位專家還認為:中國的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於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台灣茶文化論》43頁「探求茶藝的根本精神」,台灣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藝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雖未加以詳細解釋,但其含義仍不難理解,與前述幾位專家的意見相去不遠。
更早一點,在1982年,台灣的國學大量林荊南教授將茶道 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氣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要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功敗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項,是治茶的大本。茶葉必精選,劣茶不宜用,變質不可飲;不潔的水不可用,水溫要講究,沖和注均須把握時間。治茶當事人,本身必健康,輕如風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權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勞。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問的。推廣飲茶,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國健康,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性——「『養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與茶之性相近,卻因為人類受生活環境所污染,於是性天積垢與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樹生於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的灌養,清和之氣代代相傳,譽為塵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尖,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發揮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恆,可以參悟禪理,得天地清和之氣為已用,釋氏所稱彼岸,可求於明窗凈幾之一壺中。」
倫——「『明倫』是儒家至寶,系中國五千年文化於不墜。茶之功用,是敦睦聳關系的津梁: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湯以事父母;夫唱婦隨,時為伉儷飲;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以茶聯歡。今舉茶為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則茶有全天下義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榮章《現代茶藝》200頁,台灣中視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灣的周渝先生近年來也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從自然到個人主體與文化再生的探尋》,《農業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歸納,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大家可以細心領會,把握其主要精神,在自己的茶藝表演和茶事活動中貫徹這些精神。
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癒)、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陳香白:《中國茶文化》43頁,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葉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說,認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藝報》19頁,香港茶藝中心1993年出版)。
我們認為,陳香白教授的這番話,不但有助於我們對中國茶道精神的把握,也有助於我們對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理解。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我們應該根據茶道精神來從事茶文化活動。一切有悖於茶道精神的行為,都要加以糾正、克服,使中國茶文化事業永遠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3.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
當我們文化的各個層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茶文化與一般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的,是人們在品茗活動中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們走進現代的茶藝館,並不是為了解渴,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種文化上滿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閑,可以說是一種高檔次的文化消費。經營茶藝館都,當然講究經濟效益,但同時也非常重視茶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經常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對在茶藝館從事茶藝工作的人員,在文化素質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廳服務員更高一些,她們除了服務顧客之外,還肩負著普及茶藝知識、推廣茶文化的高尚任務,應該具有一種使命感和榮譽感。
那麼,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會功能呢?前述的眾多有關茶道、茶德的論述,已包括這方面內容,也就是說,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就是茶文化對社會的貢獻。
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範圍。因此,除了增進人們健康、促進茶業經濟發展、弘揚傳統文化之外,還可以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簡化歸納為下列三個方面:
1. 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靜」、「儉」、「潔」、「性」等,側重個人的修身養性,通過茶藝活動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2. 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側重於人際關系的調整,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3. 以茶行道——凈化社會風氣。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商品大潮洶涌,物慾膨脹,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於失衡,人際關系趨於緊張。而茶文化是各雅靜、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們綳緊的心靈之弦得以鬆弛,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誠處世,以禮待人,對人多奉獻一點愛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因此,必然有利於社會風氣的凈化。
范增平先生在《茶藝文化再出發》一文中曾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具體歸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探討茶藝知識,以善化人心。
體驗茶藝生活,以凈化社會。
研究茶藝美學,以美化生活。
發揚茶藝精神,以文化世界。(范增平:《台灣茶文化論》51頁,台灣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
范增平先生是以另一視角,從四個層面來論述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他這里所說的「茶藝文化」,實際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我們上面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