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乘數效應的周期問題
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是一種宏觀的經濟效應,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數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更完整地說是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種宏觀經濟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
是一種宏觀的經濟效應,也是一種宏觀經濟控制手段。財政政策乘數是研究財政收支變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其中包括財政支出乘數、稅收乘數和平衡預算乘數。
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是一種宏觀的經濟效應,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數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更完整地說是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種宏觀經濟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
乘數效應以一個變數的變化以乘數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終量的增加。它包括正反兩個方面作用。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削減、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乘數效應的實際效果
乘數效應是制定宏觀政策要考慮的因素。而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實施是否也具有乘數效應,且這乘數效應是正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個促進銷售計劃的實施,管理者希望這個計劃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結果往往發現,如果沒有其他的策略實施的配套,乘數效應很難實現。
再比如激勵政策,管理者採取了諸如結果激勵方法,過程激勵方法等,但是最好的結果也可能只是對某些具體的行為產生效果,而持續的激勵或者自發的激勵效果卻不可能實現。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夠實現一個乘數效應,即一種措施產生多重效果。
我國古代也有很多乘數效應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乘數效應,對於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長輩對他們的教育或者激勵也僅僅限於幾次偶爾的說教或者獎賞,但是這種思想卻一直延續下去,達到了很好的乘數效應。
但是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乘數效應不是一勞永逸。乘數效應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裡面的。只有這些相應的配套措施發揮了功效,乘數效應才可能發生功效的。所謂的配套措施是使當初的措施的效果進一步發揮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勵措施,如果單純的激勵是不可能在沒有激勵的情況下繼續發揮作用的。必須要相應的比如企業文化等的配套,只有做好相應的這些措施,乘數效應的效果才可能發揮的。
凱恩斯乘數理論的內涵乘數效應的理論支撐源於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的收入乘數原理,其內容簡述如下:
以簡單商品市場為例,簡單商品市場是指只考慮了商品市場而暫時不考慮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等其他市場。在簡單商品市場中,當窖藏等於貿易余額時,供給等於需求,國民經濟處於均衡狀態。
凱恩斯乘數理論的內涵
(1)貿易余額:以公式表示為:一個國家的貿易余額 T = X - M ,它實際上是三個變數是函數,用模型表示:T = T(g ,Y* ,Y)
其中,g 表示兩國貨幣之間的實際匯率 (g=e.(P*/P)), Y*是外國國民收入,Y是本國國民收入。經過分析證明,T = T1 - mY,0式中,T1 表示「自主性貿易余額」, m稱為「邊際進口傾向」。
(2)窖藏與國民收入:當一國的國內吸收小於國民收入時,就會有收入的一部分以貨幣資產的形式儲存起來,稱為「窖藏」,用 H 表示,即:H = Y – A 注意,窖藏不同於儲蓄。
以此來計算簡單商品市場平衡時的國民收入,兩公式相加得:H=-A1 +sY=T1 -mY=T,解得:Y0=[1/(s+m)](A1+T1) = α(A1+T1) ,式中 α=1/(s+m)稱為「凱恩斯開放經濟收入乘數」。
封閉經濟中的收入乘數模型
(1) 封閉經濟中消費乘數: α=1/s =1/(1-c) =1/(1-a),這是因為在封閉經濟中,本國經濟與外界沒有交換,所以邊際進口傾向m=0。因此,凱恩斯乘數在封閉經濟中的作用要比開放經濟中的作用大。
(2) 投資乘數:投資對國民收入也有乘數效應。投資乘數的大小與消費乘數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三者共同構成了國內吸收:A+C+I+G,短期內他們的作用都等同於a(邊際吸收傾向),乘數作用大小等於s,這是因為1-a=s。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投資I對國民經濟長期增長有促進作用,這是因為當投資的資本品產業的收入獲得者得到更多的收入時,他們便會啟動新一輪以及由此引發一系列次一輪的消費支出和就業。
(3) 政府支出乘數:政府的財政支出(包括政府消費支出和政府投資支出)是一種與居民投資十分類似的高效能支出。政府在商品與服務上的一項采購,將會引發一系列的再支出。不過政府支出乘數也會出現反向作用。如果政府支出下降,而稅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變,則GDP的下降幅度將等於G的變化量乘以乘數。因此任何一屆政府在選擇經濟政策時,究竟是採取擴張性政策還是緊縮性政策,在採取行動前必須知道實際的乘數究竟有多大。否則將會對國民經濟造成極大的傷害。
開放經濟的乘數效應
在開放經濟中,自主性支出擴張對國民經濟的擴張效果比封閉條件下小。這是因為在開放經濟的支出擴張過程中,一部分支出被邊際進口傾向用於進口外國商品與服務這一擴張效果作用在外國經濟之上。則:α=1/(s+m)。
例如:M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04 (即儲蓄率為4%),邊際進口傾向是m=0.16 ,那麼該國的國民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04+0.16)=5;Z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83 ,(即儲蓄率為83%),邊際進口傾向是m=0.10 ,那麼Z國的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83+0.1)=1.075。兩者相比,差別何其大也!導致一國經濟在低水平上摸爬,另一個卻在高速發展。
現實中的乘數和實踐中的財政政策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客觀准確地把握乘數的數值是診斷經濟和制定對策的關鍵。就象醫生用止痛葯必須知道不同劑量的效果,同理,經濟學家和經濟決策者也必須知道政府支出乘數和稅收乘數數值的大小。當經濟增長過快或經濟長期低迷而必須開出財政政策的猛葯時,經濟的診斷者和決策者在決定用多大劑量的「增加稅收」、「減少稅收」或「減少開」」、或「增加開支」之前,必須知道實際的乘數究竟有多大。
乘數效應也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2001年,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兩棟大廈被摧毀。當美國人沮喪萬分時,有些不識趣的經濟學家卻跳出來發表了一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論,說這次恐怖襲擊對美國的宏觀經濟大有好處。
他們的理由是美國國會批准了400億美元的緊急預算,這些錢創造了第一輪的需求和增收,估計一年內就會見效。這個開支增加又會繼續創造下一輪的需求。經濟學家經過一番推算後認為,在美國經濟目前不景氣的時候,這400億美元的增加開支,可以使國民生產總值最終增加1000億美元... ...再一個經濟已經不景氣的時刻,財政開支的增加不失為一劑強心針。
這似乎有些奇怪了,如果損失兩棟大樓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話,美國人為什麼不自己動手炸掉幾棟大樓,何必勞恐怖分子的大架呢?
也有人根據乘數原理的除了相反的結論。乘數原理既然可以放大好處,也可以放大壞處,那幾棟大樓很值錢,裡面死傷的各路精英更是無價之寶,所以美國經濟將會節節敗退,進入惡性循環。
然而事實證明,美國經濟在「9·11」之後,,沒有突飛猛進,也沒有一敗塗地。兩種結論都錯誤了嗎?或者乘數效應錯了?
其實,問題在於社會經濟生活中,「乘數效應」不知一宗,而是無數宗。不是說「乘數效應」不存在,而是說不能只盯著一宗「乘數效應」。要知道,無數宗「乘數效應」會互相抵消,會互相排斥,其結果是無法預料的。
㈡ 邊際消費效應為2/3,經濟乘數效應的結果是多少
b=2/3,那麼投資乘數=1/(1-b)=3,政府購買乘數=1/(1-b)=3,稅收乘數=-b/(1-b)=-2,政府轉移支付乘數=b/(1-b)=2,平衡預算乘數=1,一般就這么幾個了……
㈢ 乘數效應的理論支撐
凱恩斯乘數理論的內涵乘數效應的理論支撐源於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的收入乘數原理,其內容簡述如下:
以簡單商品市場為例,簡單商品市場是指只考慮了商品市場而暫時不考慮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等其他市場。在簡單商品市場中,當窖藏等於貿易余額時,供給等於需求,國民經濟處於均衡狀態。(1)貿易余額:以公式表示為:一個國家的貿易余額 T = X - M ,它實際上是三個變數是函數,用模型表示:T = T(g,Y*,Y)
其中,g 表示兩國貨幣之間的實際匯率(g=e.(P*/P)),Y*是外國國民收入,Y是該國國民收入。經過分析證明,T = T1-mY,0式中,T1表示「自主性貿易余額」, m稱為「邊際進口傾向」。
(2)窖藏與國民收入:當一國的國內吸收小於國民收入時,就會有收入的一部分以貨幣資產的形式儲存起來,稱為「窖藏」,用H 表示,即:H = Y – A 注意,窖藏不同於儲蓄。
以此來計算簡單商品市場平衡時的國民收入,兩公式相加得:H=-A1 +sY=T1 -mY=T,解得:Y0=[1/(s+m)](A1+T1) = α(A1+T1) ,式中 α=1/(s+m)稱為「凱恩斯開放經濟收入乘數」。 (1) 封閉經濟中消費乘數:α=1/s =1/(1-c)=1/(1-a),這是因為在封閉經濟中,該國經濟與外界沒有交換,所以邊際進口傾向m=0。因此,凱恩斯乘數在封閉經濟中的作用要比開放經濟中的作用大。
(2)投資乘數:投資對國民收入也有乘數效應。投資乘數的大小與消費乘數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三者共同構成了國內吸收:A+C+I+G,短期內他們的作用都等同於a(邊際吸收傾向),乘數作用大小等於s,這是因為1-a=s。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投資I對國民經濟長期增長有促進作用,這是因為當投資的資該品產業的收入獲得者得到更多的收入時,他們便會啟動新一輪以及由此引發一系列次一輪的消費支出和就業。
(3)政府支出乘數: 政府的財政支出(包括政府消費支出和政府投資支出)是一種與居民投資十分類似的高效能支出。政府在商品與服務上的一項采購,將會引發一系列的再支出。不過政府支出乘數也會出現反向作用。如果政府支出下降,而稅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變,則GDP的下降幅度將等於G的變化量乘以乘數。因此任何一屆政府在選擇經濟政策時,究竟是採取擴張性政策還是緊縮性政策,在採取行動前必須知道實際的乘數究竟有多大。否則將會對國民經濟造成極大的傷害。 在開放經濟中,自主性支出擴張對國民經濟的擴張效果比封閉條件下小。這是因為在開放經濟的支出擴張過程中,一部分支出被邊際進口傾向用於進口外國商品與服務這一擴張效果作用在外國經濟之上。則:α=1/(s+m)。
例如:M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04 (即儲蓄率為4%),邊際進口傾向是m=0.16,那麼該國的國民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04+0.16)=5;Z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83,(即儲蓄率為83%),邊際進口傾向是m=0.10,那麼Z國的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83+0.1)=1.075。兩者相比,差別何其大也!導致一國經濟在低水平上摸爬,另一個卻在高速發展。 貨幣乘數是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擴張關系的數量表現,即中央銀行創造或縮減一單位的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
完整的貨幣(政策)乘數的計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准備金率和現金比率。而貨幣(政策)乘數的基本計算公式是:貨幣供給/基礎貨幣。貨幣供給等於通貨(即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的總和;而基礎貨幣等於通貨和准備金的總和。
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通過數次存款、貸款等活動產生出數倍於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說的派生存款。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而貨幣乘數的大小又由以下四個因素決定:
(1)法定準備金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均由中央銀行直接決定。通常,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越大。
(2)超額准備金率。商業銀行保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准備金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超額准備金率。顯而易見,超額准備金的存在相應減少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額准備金率與貨幣乘數之間也呈反方向變動關系,超額准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就越大。
(3)現金比率。現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現金比率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
(4)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由於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於活期存款,各國中央銀行都針對商業銀行存款的不同種類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這樣即便在法定準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改變也會引起實際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改變,最終影響貨幣乘數的大小。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貨幣乘數就會變大;反之,貨幣乘數會變小。
影響中國貨幣乘數的因素除了上述四個因素之外,還有財政性存款、信貸計劃管理兩個特殊因素。 預算平衡乘數效應,是指當政府支出的擴大與稅收的增加相等時,國民收入的擴大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擴大量或稅收的增加量,當政府支出減少與稅收的減少相等時,國民收入的縮小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減少量或稅收的減少量。
㈣ 用乘數效應理論分析為什麼我國要實行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以簡單商品市場為例,簡單商品市場是指只考慮了商品市場而暫時不考慮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等其他市場。在簡單商品市場中,當窖藏等於貿易余額時,供給等於需求,國民經濟處於均衡狀態。(1)貿易余額:以公式表示為:一個國家的貿易余額 T = X - M ,它實際上是三個變數是函數,用模型表示:T = T(g,Y*,Y)
其中,g 表示兩國貨幣之間的實際匯率(g=e.(P*/P)),Y*是外國國民收入,Y是該國國民收入。經過分析證明,T = T1-mY,0式中,T1表示"自主性貿易余額", m稱為"邊際進口傾向"。
(2)窖藏與國民收入:當一國的國內吸收小於國民收入時,就會有收入的一部分以貨幣資產的形式儲存起來,稱為"窖藏",用H 表示,即:H = Y – A 注意,窖藏不同於儲蓄。
以此來計算簡單商品市場平衡時的國民收入,兩公式相加得:H=-A1 +sY=T1 -mY=T,解得:Y0=[1/(s+m)](A1+T1) = α(A1+T1) ,式中 α=1/(s+m)稱為"凱恩斯開放經濟收入乘數"。
㈤ 什麼是貨幣乘數效應,它是如何影響外匯儲備的
貨幣乘數是指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客觀存在著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這即所謂的乘數效應。
㈥ 對外貿易乘數的我國對外貿易乘數效應分析
從我國對外貿易乘數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和就業雖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程度有限,這是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有結果。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前提條件是國內有充足的閑置資源,國內經濟處於非充分就業均衡狀態,這些基本前提在我國是存在的。閑置資源的存在和非充分就業為擴大出口既提供了可能性,也提出了必要性。
通過擴大出口需求有效地解決本國勞動力等各種資源的閑置,同時出口需求的不斷擴大也不會與國內產業爭奪資源,在此前提下,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作用是積極的。
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還表現在貿易擴大突破了經濟增長在要素投人方面的約束。從投入方面來看,長期經濟增長一是靠儲蓄率從而投資率的提高,二是靠技術的不斷進步。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如果許多技術比較先進的機器設備及關鍵投人品需要依賴進口,外匯就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錢納里和斯特勞特的「兩缺口模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投資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我國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是通過鼓勵大量出口來獲得大量外匯,以進口必要的技術設備和其他投入品,從而推動了產業的升級和經濟增長。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
獻是巨大的。
不過,我國對外貿易乘數較小,從總體來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程度有限,這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對外貿易乘數理論適用於市場機制完善的國家。只有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時候,外貿出口才能對國內產業產生連鎖效應,出口部門收入擴大→消費擴大→其他部門生產、收入擴大→消費進一步擴大→國民收入倍數增加的良性循環才能發揮作用。我國曾長期處於計劃體制狀態,從1994年開始,我國才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對外貿易發揮作用的市場機制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貿出口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
其次,國民經濟結構合理是出口增長構成經濟發展動力的一個必要條件。我國長期以來的二元經濟結構造成資源分配的過度傾斜,一些出口部門的資源使用是以犧牲國內其他部門的生產為代價的,這使得出口增長向經濟傳遞動力的各種必要的經濟和技術渠道被切斷,出口增長的牽引作用極為有限。東南亞一些國家前段時期的經濟動盪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對外貿易是否能夠經常地對國民經濟作出有利的貢獻,同國內的經濟和貿易結構調整能力有直接的關系。
再次,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大小與否,還取決於出口產品的生產函數性質和出口產品生產部門與國內經濟其他部門在生產、技術及市場交換等方面的關聯程度。我國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主要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盡管國家一直致力於推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然而,到目前為止,出口產品中主要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其他部門從出口程度上又都是加工貿易產品。
近幾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額已達到出口總額的50%以上。加工貿易出口,僅收取工繳費,附加值不高,雖然這也是國內生產總值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由於我國加工貿易主要利用進口的投人品進行加工後再出口,與國內其他產業的關聯程度不大,難以通過乘數效應對經濟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最後,我國凈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非常小,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也相對較小。從表3中可以看出,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非常低,最高值也不超過4%,這使得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也不大,如表4所示。表4中數據反映了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增量在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中的比重。很顯然,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要遠小於消費和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的還是消費和投資需求刺激。
㈦ 為什麼會有乘數效應
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更完整地說是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種宏觀經濟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乘數效應-理論支撐 凱恩斯乘數理論的內涵乘數效應的理論支撐源於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的收入乘數原理,其內容簡述如下:
以簡單商品市場為例,簡單商品市場是指只考慮了商品市場而暫時不考慮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等其他市場。在簡單商品市場中,當窖藏等於貿易余額時,供給等於需求,國民經濟處於均衡狀態。(1)貿易余額:以公式表示為:一個國家的貿易余額 T = X - M ,它實際上是三個變數是函數,用模型表示:T = T(g ,Y* ,Y)其中,g 表示兩國貨幣之間的實際匯率 (g=e.(P*/P)), Y*是外國國民收入,Y是本國國民收入。經過分析證明,T = T1 - mY,0式中,T1 表示「自主性貿易余額」, m稱為「邊際進口傾向」。(2)窖藏與國民收入:當一國的國內吸收小於國民收入時,就會有收入的一部分以貨幣資產的形式儲存起來,稱為「窖藏」,用 H 表示,即:H = Y – A 注意,窖藏不同於儲蓄。以此來計算簡單商品市場平衡時的國民收入,兩公式相加得:H=-A1 +sY=T1 -mY=T,解得:Y0=[1/(s+m)](A1+T1) = α(A1+T1) ,式中 α=1/(s+m)稱為「凱恩斯開放經濟收入乘數」。1. 封閉經濟中的收入乘數模型(1) 封閉經濟中消費乘數: α=1/s =1/(1-c) =1/(1-a),這是因為在封閉經濟中,本國經濟與外界沒有交換,所以邊際進口傾向m=0。因此,凱恩斯乘數在封閉經濟中的作用要比開放經濟中的作用大。(2) 投資乘數:投資對國民收入也有乘數效應。投資乘數的大小與消費乘數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三者共同構成了國內吸收:A+C+I+G,短期內他們的作用都等同於a(邊際吸收傾向),乘數作用大小等於s,這是因為1-a=s。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投資I對國民經濟長期增長有促進作用,這是因為當投資的資本品產業的收入獲得者得到更多的收入時,他們便會啟動新一輪以及由此引發一系列次一輪的消費支出和就業。(3) 政府支出乘數:政府的財政支出(包括政府消費支出和政府投資支出)是一種與居民投資十分類似的高效能支出。政府在商品與服務上的一項采購,將會引發一系列的再支出。不過政府支出乘數也會出現反向作用。如果政府支出下降,而稅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變,則GDP的下降幅度將等於G的變化量乘以乘數。因此任何一屆政府在選擇經濟政策時,究竟是採取擴張性政策還是緊縮性政策,在採取行動前必須知道實際的乘數究竟有多大。否則將會對國民經濟造成極大的傷害。2. 開放經濟的乘數效應在開放經濟中,自主性支出擴張對國民經濟的擴張效果比封閉條件下小。這是因為在開放經濟的支出擴張過程中,一部分支出被邊際進口傾向用於進口外國商品與服務這一擴張效果作用在外國經濟之上。則:α=1/(s+m)。例如:M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04 (即儲蓄率為4%),邊際進口傾向是m=0.16 ,那麼該國的國民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04+0.16)=5;Z國的邊際儲蓄傾向是s=0.83 ,(即儲蓄率為83%),邊際進口傾向是m=0.10 ,那麼Z國的收入乘數是多少呢?α=1/(s+m)=1/(0.83+0.1)=1.075。兩者相比,差別何其大也!導致一國經濟在低水平上摸爬,另一個卻在高速發展。3. 現實中的乘數和實踐中的財政政策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客觀准確地把握乘數的數值是診斷經濟和制定對策的關鍵。就象醫生用止痛葯必須知道不同劑量的效果,同理,經濟學家和經濟決策者也必須知道政府支出乘數和稅收乘數數值的大小。當經濟增長過快或經濟長期低迷而必須開出財政政策的猛葯時,經濟的診斷者和決策者在決定用多大劑量的「增加稅收」、「減少稅收」或「減少開」」、或「增加開支」之前,必須知道實際的乘數究竟有多大。
乘數效應-類型
乘數效應在實際應用中常見的類型有貨幣(政策)乘數效應、投資或公共財政支出乘數效應、稅收乘數效應、預算平衡乘數效應等。貨幣乘數效應1.貨幣(政策)乘數效應
貨幣乘數是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擴張關系的數量表現,即中央銀行創造或縮減一單位的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完整的貨幣(政策)乘數的計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准備金率和現金比率。而貨幣(政策)乘數的基本計算公式是:貨幣供給/基礎貨幣。貨幣供給等於通貨(即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的總和;而基礎貨幣等於通貨和准備金的總和。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通過數次存款、貸款等活動產生出數倍於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說的派生存款。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而貨幣乘數的大小又由以下四個因素決定:(1)法定準備金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均由中央銀行直接決定。通常,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越大。(2)超額准備金率。商業銀行保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准備金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超額准備金率。顯而易見,超額准備金的存在相應減少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額准備金率與貨幣乘數之間也呈反方向變動關系,超額准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就越大。(3)現金比率。現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現金比率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因此,凡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響現金比率。例如銀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導致生息資產收益減少,人們就會減少在銀行的存款而寧願多持有現金,這樣就加大了現金比率。現金比率與貨幣乘數負相關,現金比率越高,說明現金退出存款貨幣的擴張過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減少了銀行的可貸資金量,制約了存款派生能力,貨幣乘數就越小。(4)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由於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於活期存款,各國中央銀行都針對商業銀行存款的不同種類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這樣即便在法定準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改變也會引起實際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改變,最終影響貨幣乘數的大小。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貨幣乘數就會變大;反之,貨幣乘數會變小。影響中國貨幣乘數的因素除了上述四個因素之外,還有財政性存款、信貸計劃管理兩個特殊因素。2.投資或公共支出乘數效應投資乘數效應是指一筆初始的投資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會使社會的經濟總量發生成倍的增加。意即投資或政府公共支出變動引起的社會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增加或減少的影響程度。一個部門或企業的投資支出會轉化為其他部門的收入,這個部門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儲蓄後用於消費或投資,又會轉化為另外一個部門的收入。如此循環下去,就會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或支出的倍數遞增。以上道理同樣適用於投資的減少。投資的減少將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的倍數遞減。公共支出乘數的作用原理與投資乘數相同。3.稅收乘數效應平衡預算乘數效應稅收乘數效應是指稅收的增加或減少對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的程度。由於增加了稅收,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就會下降。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又會引起另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環下去,國民收入就會以稅收增加的倍數下降,
這時稅收乘數為負值。相反,由於減少了稅收,使私人消費和投資增加,從而通過乘數影響國民收入增加更多,這時稅收乘數為正值。一般來說,稅收乘數小於投資乘數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數。
4.預算平衡乘數效應預算平衡乘數效應,是指當政府支出的擴大與稅收的增加相等時,國民收入的擴大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擴大量或稅收的增加量,當政府支出減少與稅收的減少相等時,國民收入的縮小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減少量或稅收的減少量。乘數效應-運用 乘數效應的實際效果乘數效應以一個變數的變化以乘數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終量的增加。它包括正反兩個方面作用。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削減、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乘數效應是制定宏觀政策要考慮的因素。而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實施是否也具有乘數效應,且這乘數效應是正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個促進銷售計劃的實施,管理者希望這個計劃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結果往往發現,如果沒有其他的策略實施的配套,乘數效應很難實現。
再比如激勵政策,管理者採取了諸如結果激勵方法,過程激勵方法等,但是最好的結果也可能只是對某些具體的行為產生效果,而持續的激勵或者自發的激勵效果卻不可能實現。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夠實現一個乘數效應,即一種措施產生多重效果。 我國古代也有很多乘數效應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乘數效應,對於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長輩對他們的教育或者激勵也僅僅限於幾次偶爾的說教或者獎賞,但是這種思想卻一直延續下去,達到了很好的乘數效應。 但是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乘數效應不是一勞永逸。乘數效應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裡面的。只有這些相應的配套措施發揮了功效,乘數效應才可能發生功效的。所謂的配套措施是使當初的措施的效果進一步發揮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勵措施,如果單純的激勵是不可能在沒有激勵的情況下繼續發揮作用的。必須要相應的比如企業文化等的配套,只有做好相應的這些措施,乘數效應的效果才可能發揮的。
㈧ 旅遊收入的乘數效應
一、乘數效應概述
乘數概念起源於19世紀後半葉。1931年,英國經濟學家卡恩首先提出了乘數理論。其後,凱恩斯又將這一理論進一步加以完善。乘數(multiplier)又譯作倍數,主要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數與其引起的其他經濟量以及經濟總量變化的比率。
乘數理論說明,在經濟活動中,一種經濟量的變化可以引起其他經濟量的變化,最終使經濟總量的變化數倍於最初的經濟變數,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乘數效應。在經濟活動中,之所以會產生乘數效應,是因為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是相互關聯、相互促動的。例如,在某部門注入一筆投資,不僅會增加該部門的收入,而且會在各相關部門引起連鎖反應,最終產生數倍於投資額的國民收入。
根據凱恩斯的乘數原理,乘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MPC——邊際消費傾向;
MPS——邊際儲蓄傾向;
MPM——邊際進口傾向。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乘數與邊際消費傾向成正比,與邊際儲蓄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成反比。例如,當一筆資金流入某地區的經濟系統時,就會引起一系列企事業單位的經濟運轉,產生經濟活動中的連鎖反應,導致該地區社會經濟效益的增加。如果把這筆資金儲蓄起來或用來購買進口物資,使資金離開該地區的經濟系統,則減少了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力度,該地區的乘數效應就會降低。
二、旅遊收入的乘數效應
旅遊收入的乘數效應是指旅遊目的國或旅遊目的地對旅遊行業的投入引起各個經濟部門的連鎖反應,導致該地區經濟總量的成倍增加。需要指出的是,旅遊收入的乘數效應必須以一定的邊際消費傾向為前提,而邊際儲蓄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則降低了旅遊收入在本地區經濟系統中的作用,使得該地區的乘數效應減少。
旅遊收入通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對經濟發展產生以下三個階段性的作用:
第一階段,直接影響階段。即旅遊者在旅遊目的地的各項消費,將資金直接注入了各個核心旅遊企業和部門,飯店、旅行社、餐廳、商店、景區、交通及通訊部門在旅遊收入的初次分配中獲得了一定量的收益。
第二階段,間接影響階段。即旅遊核心部門和企業在再生產過程中向有關部門和企業購進生產和生活資料,各級政府把從旅遊核心企業收繳的稅金又投資於其他企事業項目,使有關部門和企業在旅遊收入的再分配中獲得了收益。
第三階段,擴大影響階段。即旅遊相關部門和企業在再生產過程中購進大量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從而促進了更多部門和企業的發展。旅遊收入正是通過多次的分配與再分配,對國民經濟不斷產生著連帶作用和綜合效益。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收入如果增加,即會引起該國或該地區國民收入的增加,這種關系可用y=kx來表示,其中y為增長的國民收入總量,x為旅遊收入量,k為兩者之間的比例系數,即乘數。例如,某地區的邊際消費傾向為80%,即80%的旅遊收入在該地區的經濟系統中運轉,而20%的旅遊收入則存儲起來或用於進口物質,即有20%的旅遊收入離開了該地區的經濟系統,按照乘數的計算公式K=1/(1-0.8)或1/0.2=5,表明該地區的旅遊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產生了5倍於此的經濟效益。假若該地區的邊際消費傾向為70%,邊際儲蓄傾向為10%,邊際進口傾向為20%,則K=1/(1-0.7)或1/(0.1+0.2)≈3.3,表明該地區的旅遊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產生了約3.3倍的經濟效益。
我們還可以用以下幾類乘數模式來分析旅遊收入對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影響:
⒈營業收入乘數。即旅遊營業收入增加額與由此導致的其他營業收入增加額之間的比率關系。該乘數表明某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對該地區營業收入的影響。
⒉政府收入乘數。即旅遊收入增加量與當地政府收入凈增量之間的比例關系。政府收入的凈增量是指政府從旅遊業獲得的稅收及各項收益減去政府向旅遊業投資後的余額,該乘數主要用來衡量旅遊經濟活動對國家和地區財政收入的影響程度。
⒊就業乘數。即旅遊收入增加量與其所創造的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之間的比率關系。該乘數表明某一地區通過一定量的旅遊收入,對該地區的就業機會所產生的影響,具體來說,一定時期內旅遊從業人員的增加量與同期旅遊收入的增加量之比,即為單位旅遊收入可提供的就業機會。
⒋居民收入乘數。即旅遊收入的增加額與由此導致的某地區居民收入的比例關系。該乘數反映了旅遊業的發展對居民收入的影響程度。
⒌進口額乘數。即旅遊收入增加量與由此導致的進口額增加量之間的比率關系。該乘數顯示了相關部門和企業向國外進口物資、設備的增加量與旅遊收入增加量之間的互動關系。
總之,根據旅遊收入的乘數效應,可以全面衡量旅遊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更加科學地確定國民經濟的發展目標和旅遊業的發展戰略。
三、旅遊外匯漏損
旅遊外匯漏損是指旅遊目的國或旅遊目的地的有關部門和企業,為了發展旅遊業而進口商品、對外貸款、引進勞務等,因此導致了旅遊外匯收入的減少。
從K=1/(1-MPC)及K=1/(MPS+MPM)的公式中可以看出,旅遊乘數效應與邊際儲蓄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均有關系,MPS或MPM越大,旅遊乘數效應就越小,反之,旅遊乘數效應就越大。
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旅遊綜合設施比較落後,為了發展國際旅遊業務,需要從國外進口有關的物資設備,需要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人才,這些都要花費大量的外匯,由此造成了旅遊外匯的流失。具體來說,旅遊外匯漏損主要源於以下五個方面:
⒈為建設旅遊基礎設施,進口必要的設備和原材料而花費的外匯。
⒉為新建旅遊飯店,進口必要的設備和原材料而花費的外匯。
⒊支付旅遊企業外方的管理費和外籍人員的工資,由此造成了大量外匯的流失。
⒋為發展旅遊業,除國家投資、國內融資外,還需要對外貸款,逐年還本付息,由此造成了大量外匯的流失。
⒌為滿足旅遊者及部分旅遊企業員工的需求而進口有關的消費品,此項花費也造成了大量外匯的流失。
旅遊外匯漏損的程度顯示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為了減少旅遊外匯漏損,首先要大力發展本國經濟,提高本國產品的品質和科技含量。其次要積極培養旅遊業的現代化管理人才,逐步減少外方管理集團和管理人員的數量。再者要加強國際收支的宏觀監管機制,完善外匯管理法規,防止外匯流失。
總之,旅遊接待國的經濟實力越強,科技水平越高,旅遊收入的乘數效應越大,旅遊外匯漏損就越少;反之,旅遊收入的乘數效應越低,旅遊外匯漏損就越多。因此,大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只有如此,旅遊收入的乘數效應才能最大化,旅遊外匯漏損才能被減少到最低限度。
㈨ 什麼是存款准備金的乘數效應
這個是銀行業的通用觀念. 就是說中央銀行發出來100元, 存了銀行,銀行扣掉准備金會再發貸款, 貸款再存銀行, 銀行再發貸款. 最後100元變成了社會上的500元或者更多, 就是乘數效應.所以說, 銀行是有貨幣創造功能的.
㈩ 乘數效應在現實中一定能取得理論中的效果嗎
乘數效應(乘數效應)是一個宏觀經濟的影響,是經濟活動的變化所引起的變數變化的經濟輸出紋波的影響程度。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更完整,表示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是在總支出鉛的變化來改變其不相稱的經濟需求。
是一個宏觀經濟的影響,但也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財政政策乘數的財政收入和支出的變化對國家經濟,包括財政支出乘數,稅收乘數和平衡預算乘數的影響的研究。
乘數效應(乘數效應)是一個宏觀經濟的影響,是經濟活動的變化所引起的變數變化的經濟輸出紋波的影響程度。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更完整,表示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是在總支出鉛的變化來改變其不相稱的經濟需求。
乘數效應來改變一個變數的方式導致的加速倍數增加的最終金額。它包括正面和負面的影響。當政府投資或擴大公共支出,稅收減少,國民收入的作用擴大了一倍,從而導致宏觀經濟影響的擴大。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削減,稅收增加,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收縮,導致宏觀調控的效果。實際結果<BR
事半功倍的效果/>乘數效應是制定宏觀經濟政策要考慮的因素。在政策實施的管理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一個積極的乘數效應,管理者追求的目標。例如,營銷策劃推廣計劃管理人的實施可能要成倍增加,但結果往往發現,如果還沒有實現支持其他的策略,乘數效應是難以實現的。
另一個例子激勵激勵管理者採取這種方法的結果,處理激勵方法,但最好的結果很可能只對某些特定的行為,自發的和持續的動機或激勵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效果。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產生多個結果的措施。
中國古代,有乘數效應的例子很多,如古代忠孝感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忠孝而言,他們的教育或獎勵的國王或長老只限於少數偶然的說教或獎勵,但這種想法的延續已經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但是,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乘數效應是不是一勞永逸的。乘數效應是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在裡面。只有這些相應的措施發揮作用,葯效才可能發生的乘數效應。所謂的補充措施是配套措施措施進行了進一步發揮的作用,如管理層激勵,如果動機是根本不可能繼續在沒有激勵機制發揮作用。必須是適當的,如企業文化,配套,只有做出相應的措施,乘數效應才可能發揮的作用。理論支持內涵事半功倍的效果
凱恩斯乘數理論從收入乘數原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莖,其內容簡列如下:
簡單的商品市場,例如,一個簡單的商品市場是指只考慮商品市場和不考慮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和其他市場。在簡單商品市場,貿易平衡等於當酒窖,供給等於需求的時候,國民經濟處於平衡狀態。
凱恩斯乘數理論內涵
(1)貿易差額:計算公式為:一個國家的貿易平衡= X - M,它實際上是三個變數的函數,與模型表示:T = T (G,Y *,Y)
其中,g表示兩種貨幣之間的實際匯率(G = E(P * / P)),Y *是國外的收入,Y為國家國民收入。分析證明後,T = T1 - MY,0其中,T1表示「自主性貿易平衡」,m稱為「邊際進口傾向。」
(2)窖和國民收入:當一個國家的國內吸收小於國民收入,會有積攢下來的貨幣性資產,被稱為「酒窖」,與H的形式收入的一部分,即:H = Y - 注釋酒窖不同於儲蓄。
國民收入為了計算簡單商品市場均衡,得到的兩個公式的總和:H =-A1 + SY = T1-MY = T時,溶液:Y0 = [1 /(S + M) ](A1 + T1)=α(A1 + T1),其中α= 1 /(S + M)被稱為「開放型經濟的凱恩斯收入乘數。」
在一個封閉經濟模型(1)封閉經濟中的消費乘數α= 1 / S = 1 /(1-C)= 1 /(1-A),這是因為在一個封閉的經濟,國民經濟是與外界沒有交流,所以邊際進口傾向m = 0時。因此,凱恩斯乘數在一個封閉經濟中的作用比一個開放的大經濟體中的作用。
(2)投資乘數:投資對國民收入的乘數效應。投資和消費乘數乘數的大小是相同的。這是因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三者共同構成了國內吸收:A + C + I + G,其在短期內的作用相當於一個(邊際消費傾向吸收),乘數效應的大小等於為s ,這是因為1-A = S。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的投資對國民經濟的促進長期增長,這是因為當資本品行業投資收益的獲得者得到更多的收入,他們將開始新一輪的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次消費和就業。
(3)政府支出乘數: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費支出和政府投資支出)非常相似,具有高效的消費居民的投資。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將引發一系列進一步的開支。但是,反過來也可以發生在政府支出的乘數效應。如果政府支出的下降,而稅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變,GDP的下降幅度將等於改變G中乘以乘數的量。所以,下一屆政府在任何經濟政策的選擇,無論是採取行動之前擴張性或緊縮性政策,政策必須知道實際有多少乘數。否則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國家經濟。
開放型經濟的乘數效應
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國民經濟的獨立支出擴張效應和封閉條件下的膨脹比小。這是因為在開放經濟中,消費擴張的過程中,支出的一部分是邊際消費傾向在這個動作的擴張效應,以引進國外經濟體對外國商品和服務。然後:α= 1 /(S + M)。
例如:邊際儲蓄傾向的國家是M S = 0.04(即4%的儲蓄率),邊際進口傾向為m = 0.16,那麼該國的國民收入乘數是多少? α= 1 /(S + M)= 1 /(0.04 +0.16)= 5,邊際消費傾向為Z國為s = 0.83,(即,83%的儲蓄率),邊際進口傾向為m = 0.10 ,則Z多少收入國家的乘數是嗎? α= 1 /(S + M)= 1 /(0.83 +0.1)= 1.075。兩者相比,差別何其大也!導致一個國家的經濟處於較低水平摸爬,另一個是在高速的發展。
現實乘數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實踐
財政政策,客觀,准確地把握乘數的值的關鍵在於經濟的診斷和制定對策。像止痛葯醫生必須了解不同劑量的,同理,經濟學家和經濟政策制定者的影響還需要了解的政府支出乘數的大小和稅收乘數的值。當經濟增長過快或長期的經濟低迷,但必須打開一個急劇的財政政策,經濟的診斷和決策者在確定多少劑量用「加稅」,「減少稅收」或「降低開」, 「還是此前」增加支出「,你必須知道有多少實際的乘數。
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2001年,美國遭受「9。 11「恐怖襲擊事件,兩座建築物被摧毀時,美國人是非常沮喪,一些經濟學家不出來識趣發表了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講話,表示對美國宏觀經濟的巨大利益的恐怖襲擊事件。
他們的理由是,美國國會批準的40美元十億緊急預算,這筆錢建立在第一輪需求和收入,預計其將承擔在一年之內的水果,這增加的支出將繼續創造下一輪的需求。一些預測後,經濟學家認為,在目前低迷的美國經濟,當它增加了耗資40十億,可以使最終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另外$ 100十億經濟......已疲弱的時刻,增加財政支出很可能是一個助推器。
>這似乎有點奇怪,如果兩個建築物的損失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那麼為什麼不是美國人炸毀了幾棟自己,為什麼大框架勞動恐怖分子?
它也是基於的原則乘法器除了相反的結論。乘數原理,因為它可以放大收益,您也可以放大缺點,這是值得幾棟建築,每一個人員傷亡道精英是無價的,所以美國經濟將倒退到一個惡性循環。
但事實上,美國經濟在後「9.11」,而不是突飛猛進,沒有失敗。兩個結論都是錯誤的嗎?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是錯?
其實,問題是,社會和經濟生活中,「乘數效應」,我不知道一個,但許多案件。不是說的「乘數效應」並不存在,但看著的不只是一個案件的「乘數效應」。要知道,現在的「乘數效應」,許多情況下會相互抵消,互相排斥,結果是不可預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