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外匯增量

外匯增量

發布時間:2021-07-29 04:09:53

⑴ 為什麼人民幣在國內一在貶值,國際上卻一值上升/

美國才是操縱人民幣匯率的國家,人民幣最多我認為8比1都不值,其實這幾年人民幣的增量遠大於外匯的增量。

⑵ 今天看到這條新聞 4月外匯占款增量創新高 資金大量流入中國,請問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在中美關於匯率的問題還在糾結的時候,很多外資對於人民幣是有升值預期的。在這種情況下,在人民幣升值中會受益的資產都是熱錢所鍾愛的。熱錢進入中國後流向是很多的,並不只有股市。而且熱錢的數量相對於我國股市的市值而言還不足以撬動大盤瘋狂上漲,中國股市的漲跌,主要還是要看受政府政策所導向的國家隊比如社保啊,基金啊之類主力的態度。

中國和90年代的日本在很多方面很像,比如以製造業為主導,樓市泡沫嚴重,國家貨幣有升值的預期,動不動就是幾年之內超過美國,但是中國金融並沒有對外完全開放,這個是我們現在最大的保護傘。現在我們還處在一場金融狙擊戰的預熱階段,以後要看我們的政府怎麼去應對,如果應對不當,重蹈日本的覆轍那也不是不可能的。09以來,美國對我國展開的一系列特保調查、關於中國是匯率操縱國的指控已經充分反映了美國對中國發展的擔憂,希望能夠通過某種方式抑制中國的發展,至於會不會使用和對付日本一樣的方法那可能得去問奧巴馬了。如果中國現在一旦挺不住美國等國施加的壓力,放開了我們的金融市場,人民幣一升值,我相信以我們金融機構現在的能力不可能抵擋得住華爾街那幫巨鱷的瘋狂狙擊,那我們的後代談論的就是中國版的逝去的十年了。

⑶ 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和黃金規模的減少,會引起貨幣供給量的什麼變化,為神馬。。

交易家認來為這個是有一定影響的,源外匯黃金的減少,會給貨幣或多或少的變化。事物都是有聯系的從1974年開始全世界的國家已經將黃金與法幣分割了,因為黃金的產量無法跟上高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貨幣需求量;之前的話是將美元與黃金進行綁定,然後再進行換算成其他的貨 ,金是人類無法製造的,且產量固定,又及歷史上被當作貨幣使用了幾千年,所以有一種天然貨幣的意思,所以,在世界主要法幣出現信用問題時,大多數人會選擇購買黃金來避險.(因為黃金是無法用印鈔機印出來的)

⑷ 艾福瑞專家告訴你如何應調控外匯儲備增量

艾福瑞專家告訴你可通過多種手段實現經常項目和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比如加大對國外商品和先進技術的進口,加大國外優質服務的購買,減少沒有用匯需求的境外上市,放開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政策,擴大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對外金融投資,進一步放開境外資格條件和規模,放開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等融資限制並允許所籌資金購匯匯出等。

艾福瑞專家告訴你在昨天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影響評估」課題成果發布會上,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表示,在中國官方確實沒有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的時間表。不過他也補充說,人民幣資本項下雖然實行不完全可兌換,但人民幣資本項下實際可兌換程度已超過了法律法規規定的水平。

艾福瑞專家告訴你針對溫州試點個人海外投資的試點被叫停,易綱在回應時並沒有使用「叫停」的字眼兒,他解釋,現在實行依法治國,也是要依據《外匯管理條例》行事。在新外匯條件下採取的是均衡管理思想,企業和個人都可自主選擇保留外匯賬戶,且在經常項下也可以充分自由的兌換。

艾福瑞專家告訴你依照今年1月7日下發的《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只要條件允許的溫州戶籍市民,都可申請報名個人境外直接投資。其中單項境外投資額不超過等值300萬美元,實施一項境外直接投資,多個投資者聯合的總額不超過等值1000萬美元。不過隨即有消息稱該方案「暫停實施」。(編輯:艾福瑞)

⑸ 外匯儲備對應外匯占款,請問是增加多少外匯儲備,央行就要增發多少人民幣嗎謝謝~

外匯儲備的絕大部分是央行通過在外匯市場買入外匯產生的,央行同時向市場投放回對應金額的人民幣,答稱為外匯占款。
當然,外匯儲備在境外的投資收益部分也可以形成增量外匯儲備,這部分就不對應人民幣外匯占款。但這部分收入在外匯儲備的增量中相對較少。因此,可以近似地認為增加多少外匯儲備,就對應多少外匯占款,央行就投放多少人民幣基礎貨幣。
不過就流動性而言,央行吸收外匯儲備釋放人民幣基礎貨幣,事實上僅是將市場上外幣流動性轉化為人民幣流動性而已,貨幣投放導致的通脹主要原因還是中國追求增加出口和大量吸引外資導致大量資金流入引發的。

⑹ 外匯儲備 1997年 165.9 1998年 277.9 儲備增量用xls 什麼函數算

儲備增量應該就是儲備的增加值,相減就行。

⑺ 中國外匯的使用情況

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巨大,近年來更是急劇增加。大陸國家發改委專家最近撰文指出,大陸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外匯分流非常緊迫。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需要盡快國際化和自由兌換,中共堅持購買巨額外債,以及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讓民眾苦不堪言。大陸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張岸元,日前撰文指出,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如果將每年的外匯儲備增量,以當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平均匯率計算換匯成本,再以升值後不同的匯率水平計算匯率成本,截至去年(2010年)年底,7年來央行新增外匯儲備的匯率損失高達2,711億美元。文章談到,如果未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升到6,這一損失將攀升到5,786億美元。張岸元強調,這一損失肯定無法通過外匯投資收益來進行彌補,除了作為「政府錢袋子」的中央銀行,不會有任何一家商業性機構做這種賠本買賣。他認為,對外匯儲備進行分流是很急迫的事情。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30,447億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香港《東方日報》發表文章「外儲損失二萬億誰來承擔此罪責」指出,按照張岸元的計算,中國過去7年間的外匯儲備損失近兩萬億人民幣,平均每個中國人為此損失1400多元。當局號稱沒有資金來實施全民公費醫療,而全國一年的公費醫療僅需四千億元人民幣,這7年間的外儲損失已遠遠超過這一數字。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金融管理系教授孫來祥,他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中國沒有必要持有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當局需要改變外匯管理高度集中的模式,讓人民幣市場化,讓企業擁有更大的外匯管理權力。超高的外匯儲備,使大陸的資金流入和流出顯得非常矛盾:一方面,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從國外「輸入」;另一方面,當局通過不斷增加外匯儲備向國外「輸出」巨額廉價資金。按照中國的外匯政策,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增發相應多的人民幣來平衡,去年(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8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超過18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M0)的近6倍。

⑻ 請幫忙解釋一下「存量」和「增量」這兩個指標的含義與區別

存量、流量、增量與股市相對規模

在《人民網》於4月7日發表我在強國論壇上做客時關於虛擬經濟的談話的同時,也刊登了一些網友的不同意見,其中包括米阿侖先生的質疑意見。本來我無意對這類屬於經濟學常識的問題作出回答,但最近有幾位朋友都問起這一問題,並認為我如不作出回答會使廣大網友誤認為米先生的意見有道理。因此我只好再一次佔用《人民網》的寶貴篇幅對這一質疑予以澄清。

以下是《人民網》上刊登的米先生的質疑原文:

「國民生產總值能用金融交易總量來衡量嗎?能用股票市值交易總量衡量嗎?在紐約股票市場,每天交易總量高達幾億、甚至上十億美元。這還僅是一個地方的股票市場;如果全算上,一年下來,年總量會高達千百億美元。但那是金融交易數額,不是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有若干種統計方法,卻有個共同點:統計的是最終產品和服務,而不是交易總量。

有個經濟學里常用的例子,也許更能說明這個基本道理。一雙鞋使廠商開支2.50美元,零售商開支4.50美元,消費者開支6.00美元,交易總量是13美元。在國民生產總值統計中,只包括最終產品的6.00美元,而不是交易總量的13美元,否則,就是虛假的產值統計,就是做假帳了。」

這一質疑是針對我在《虛擬經濟探微》文中的一段話而來的,現將這段話錄出如下,以供讀者對照。

「目前虛擬經濟的規模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平均年經濟增長率為3%左右,國際貿易年增長率在5%左右,國際資本流動的年增長率在25%左右,全球股票總價增加了2.5倍。筆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1997年年底全世界虛擬經濟總量是140萬億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萬億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額約95萬億,股票市值36萬億,債券市值29萬億),大體相當於全世界GNP的總和(約30萬億美元)的5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每天流動量是2萬億左右,大約為世界日平均貿易額的50倍。可以預計,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規模還會繼續膨脹。」

學過經濟學的人們都會知道,在經濟學中有三種類型不同的數量,即存量、流量與增量。存量是指系統在某一時點時的所保有的數量;流量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流入及(或)流出系統的數量(其中流入量或流出量稱為單邊流量,而流入量加流出量稱為雙邊流量);增量則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系統中保有數量的變化)。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以下兩個公式表示:

增量=流入量-流出量

本期期末存量=上期期末存量+本期內增量

米先生的質疑中出現了兩個重大錯誤,第一個錯誤是把我文章中說的存量(年末余額)說成了流量(交易總量),因此他與此有關的幾句話就不值一駁了。

第二個錯誤是把我文章中所說的對虛擬經濟相對規模的一種衡量方法誤認為是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衡量方法。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不同類型的數量之間是不可比的。但是經濟學家為了能比較各國之間某一數量的相對規模,往往要將某一數量和GNP或GDP相比,因為GNP或GDP已經成為表達各國經濟實力的通用指標。

例如對各國外貿相對規模的表達,國際通用的辦法是採用進口額與出口額之和(雙邊流量)與GDP之比。這時如果用外貿額的增量與GDP相比,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例如某國某年的GDP為10000億美元,同年內進口額(外匯流出量)為2900億美元,出口額(外匯流入量)為3100億美元,故增量為200億美元,這時若用增量與GDP相比,其結果為2%,這怎能說明該國外貿的相對規模呢?如果這一增量是負數(即進口額大於出口額),那就更加荒唐了。

更有甚者,如另有一個國家同年的GDP為1000億美元,進口額為100億美元,而出口額為120億美元,增量為20億美元,這時其外貿額的增量與GDP之比也是2%,我們能說這兩個國家外貿的相對規模相同嗎?

關於股市的相對規模,用股市的增量與GDP相比也是荒謬絕倫的。試想如果某國某年的GDP為10000億美元,當年12月31日時其股市市值為5000億美元(存量),而去年12月31日時為4500億美元,增量為500億美元,為GDP的5%,這顯然不能代表該國股市的相對規模,如果這一增量為負數則更荒唐。再者,若有另一國家同年的GDP為1000億美元,本年年末與上年年末的股市市值分別為450億美元與500億美元,增量為50億美元,為GDP的5%,我們能說這兩國股市的相對規模相同嗎?因此股市的相對規模通常是用年末股市的市值與當年GDP之比來表達,在世界銀行每年出版的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一書中就是採用的這一方法。在我的文章中所說的全世界虛擬經濟的規模大體上相當於各國GNP總和的五倍,也是採用這一方法來表達虛擬經濟的相對規模。

我感謝米先生對我在網上與網友們平等討論問題這一做法的肯定,但我也希望米先生在質疑別人的論點之前先認真學習並思考,以免無的放矢甚至錯誤百出,徒然貽笑大方。

⑼ 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

你的理解只差一步

首選,應該是順差過多導致外匯儲備增加,所謂的干預匯內率,就是順容差越大,本幣升值的需求越大,這里的干預就是指不讓本幣升值或者大幅升值

拿我國來說,由於是屬於強制結匯(就算不強制結匯,企業在國內生產,也是必須換人民幣的)企業賺到的外匯,需要向銀行兌換成人民幣,這樣就導致人民幣增發了,也就是流動性增加,但這個不是無緣無故的增發,是由於外匯進入導致的被動增發

是多發行貨幣,但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是由於外匯兌換造成的

閱讀全文

與外匯增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權在券商和期貨公司 瀏覽:813
紅棗期貨和價格換算 瀏覽:651
紅棗期貨即將上市 瀏覽:878
愛建信託客服 瀏覽:508
基金外包服務市場 瀏覽:293
融資融券c 瀏覽:125
2015年神秘資金 瀏覽:909
黃驊外匯 瀏覽:832
悟空理財體驗金什麼用 瀏覽:327
擇期外匯交易是 瀏覽:844
投資大連油虧損情況 瀏覽:532
尿素期貨有 瀏覽:585
資金佔用監管核查的專項說明 瀏覽:312
投資是藝術不是科學的區別 瀏覽:922
基金華夏2號凈值 瀏覽:873
2018年投資者信心 瀏覽:74
融資入股協議 瀏覽:166
馬雲健康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992
父母投資 瀏覽:708
五一後基金行情 瀏覽: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