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股票推薦論文

股票推薦論文

發布時間:2021-07-29 18:08:01

A. 股票分析論文 2000字左右

我才寫沒幾天的。。。。。

推薦中國石化,理由如下:

1:中國石化最近半年凈利潤下滑嚴重,上半年年報顯示其營業利潤為-237億,國家財政補貼333億,才得以盈利93億元。中國石化在上半年虧損的原因很簡單,因上半年CPI指數居高不下,發 改委沒有根據原油價格來調整成品油價,只6月20日有一次調價,上調汽油、柴油價格每噸1000元。在7月原油價格在147美圓/桶見頂後,一直回落到目前的60-70美圓/桶的區間內,中國石化的煉油業務已經能正常盈利。

2:中國石化上半年承擔的是國家責任,但作為一個上市公司股東利益也是中國石化需要考慮的,因此國家不可能一直讓中國石化賠本賣油,然後財政補貼,保持不虧損略有盈利的狀態。發 改委目前控製成品油價格可以說是走計劃經濟時代的老路,扭曲了市場供求關系,因此在原油價格猛漲而國內成品油不提價之際,國人經常會看到鬧 油荒的現象,這種現象很好解釋,因為煉油企業的煉油成本高於其銷售價,所以以檢修的名義停產,來對政府施壓,從2006年開始,哪一次發 改委上調成品油價之前,沒有鬧過油荒?我相信時代是進步的,發 改委不可能長時間控製成品油價格,成品油市場價格遲早會市場化,這樣中國石化的煉油壟斷地位就會產生巨大的壟斷利潤。

3:費改稅,燃油稅的推出已經拖了數年,涉及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導致一直難產。但2008年國家提出節能減排的口號,燃油稅不推出,這個口號基本是空喊。燃油稅推出的前提是,國內油價和國外油價接軌,怎麼接軌?這是一個擺在決策部門面前的難題,2007年初原油在50-60美圓/桶的時候,決策部門猶豫了,錯過一個接軌的最好時機,結果原油一路高漲,最高漲到147美圓/桶,決策部門已經沒有接軌的大環境了,因為高油價的時候接軌,老百姓的生活壓力將急劇增大。目前原油跌到60-70美圓/桶,國內已經有聲音在呼籲這是最後一次機會推出燃油稅了!一旦決策部門拿出燃油稅的時間表,那麼成品油價格體系必然有所松動,可能以後每月根據國際原油價格做一個調整,這些都是可以預見的。這樣的話,中國石化就不會出現虧本賣成品油的困境了。

4:中國石化作為2007年中國企業500強之首,當年營業收入1.2萬億元人民幣。但其凈利潤才549億元,比中國石油差了1345億元凈利潤少了一半還多,而中國石油的營業收入為1萬億元人民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中國石油偏重於上游業務,也就是開采原油,在成品油價格受到發 改委管制的年代,中國石油的盈利能力比中國石化強很多。但中國石化有營業收入1.2萬億元人民幣如此大的基數,只要稍微提高一下毛利率,其營業利潤就能增加很多,相應的每股收益也會增厚,再傳導至其股票價格。

5:個人預計中國石化2008年的每股收益有0.38元,而2009年的每股收益會有0.7元以上,如果發 改委理順成品油定價機制,那中國石化的每股收益還可能更高,而且每年的每股收益會成幾何級數增長。相對應的,如果10倍的市盈率在目前的環境下是合理的,那中國石化的股價從2008年的每股收益上來看,3.8元會是它的一個強力支撐,但2008年馬上結束了,2009年的業績將恢復增長,所以跌到3.8元的可能性極低,在2009年的每股收益上來看,7元會是一個弱支撐。如果把目光再放遠一點,2010年以後,中國石化在弱市的環境下,A股價格不會低於3.8元,而在7元以上的可能性非常大,大盤一旦走好,市場就會給出更高的市盈率,股價也會上漲,因此我建議目前可以逢低建倉,在3.8元-7元這個區間內戰略建倉,持有至2010年以後。

寫於11月6日

B. 求一篇關於選股票的論文

給你發了一個大綱 往裡加點東西就行了 沒時間 不給你做了

C. 跪求一篇關於股票的論文,至少1000字,題目如下,急急急!!!!

最近一份針對中國內地A股投資者的調查發現,7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正投資一個泡沫,這與多數外國觀察人士的看法相符。

據稱,按照一種標准計算,中國內地A股市場的市盈率高達70倍。更糟糕的是,據說30%的收益來自於投資收益(即股票交易),實際上成了一個巨大的「龐氏(金字塔)騙局」(Ponzi scheme)。

上述問題加上中國內地「有問題」會計操作的名聲,以及未來兩年1.3萬億美元非流通股解禁帶來的威脅,難怪內地A股市場目前從高點下跌了約36%。

那麼,當前A股市場的調整是否只是大規模拋售的第一階段呢?這種可能性不大。

事實上,根本就難以找到有關泡沫的證據。以估值為例:按照2008年的一致收益預期衡量,基準的滬深300指數(CSI 300)目前的市盈率為23倍。這不算便宜,但遠不到我們所認為的泡沫估值,並且低於其30倍市盈率的10年平均水平。既然股價回調25%,70倍市盈率是怎樣跌到23倍市盈率的呢?首先,看跌的股評人士關注的是規模較小、但價格更高的深圳股市,並回顧其過去12個月的表現。其次,2007年的業績增幅為48%,而市場人士普遍預計今年業績將增長32%。

盡管考慮到全球經濟放緩,32%似乎是個雄心勃勃的數字,但其中7個百分點來自於一次性退稅,而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15%左右,25%的稅前利潤增幅是可能實現的——當銀行、石油和大宗商品成為主要驅動力時更是如此。

對那些投資收益又該如何看待呢(如今投資收益想必已成虧損)?事實上,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30%的數字帶有誤導性,因為「投資收益」包含所有來自合資公司和關聯企業的營運收益。剔除這些收入,我們發現,僅有9%的非金融收入來自於某種形式的資產重新估值。

我們對於這些數據能有多大的信任度呢?占滬深300指數市值70%以上的成分股公司,目前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使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進行審計:中國內地的會計過失風險,目前並不高於其它新興市場。

可能令A股市場面臨厄運的最終問題,是非流通股的解禁,以及當前非流通股股東大舉湧向市場所構成的威脅。

不過,迅速檢視一下自2006年以來已經解禁的A股,結果表明僅10%的非流通股確實流入了市場。事實上,75%以上的解禁股屬於政府。他們同時拋售這些股票的可能性非常小。一種可能性大得多的情形是政府本身提供的——即政府將控制股票發行供應量,以繼續培育一個健康發展的市場。

的確,增加股票供應量對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市場至關重要。A股歷來估值水平頗高,因為中國內地流通股市值與GDP和儲蓄的比率,仍遠低於其它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的水平。

換言之,相對於來自儲戶的高「需求」,目前股票「供應量」並不充足(特別是考慮到目前實際利率為負的現狀)。未來數年,股票的供求水平均可能迅速上升,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較高的波動性。

這些情況對於國際投資者有影響嗎?鑒於占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MSCI China) 72%市值的成分股公司已在香港和上海兩地上市(該比例每月都在上升),答案是肯定的。香港投資者密切關注A股上市公司的價格走勢,近來A股市場回調,是MSCI中國指數相對於其它新興市場表現欠佳的重要原因。

D. 求一篇股票分析論文

300070)碧水源公司總股本14700萬,流通股本3700萬。發行價69元,09年 PE 94.5。

水在生活中不可或缺,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需求日增供應卻有限,且用水污染卻日益嚴重,能解決這個問題只有要麼擴大供應,這個受自然條件限制,要麼就是將污水取出污染後重新使用,污水資源化達到城市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原有傳統的污水處理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可以滿足一般的污水處理需求,但在現代社會污水日趨嚴重,城市用地緊張的各種因素影響之下,對回收的水質的要求嚴格,使得MBR這種原來顯得昂貴的技術進入了大規模推廣期,在出水水質和佔地,電耗,污泥等綜合指標較優的背景下,投資成本比傳統工藝高10%的缺點變得無足輕重,而且隨著技術發展,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都趨於下降,MBR取代傳統工藝的潛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再生水這一塊,幾乎將是必然選擇。

行業趨勢向好,誰會是受益者?碧水源08年全國市場佔比60%,關鍵是建立了一批示範工程,這些是巨大的先行優勢的,其他參與者有GE,SIMENS.都是半路收購技術型公司進入這個行業。在公用行業,本土公司是有本土優勢的,在成本性價比,服務上都會優於國外競爭對手。產業鏈結構與原有的工藝路線不同,MBR產業鏈是一體化的,尚未分解,碧水源掌握著從膜到膜組器再到工藝路線設計的全套核心技術,能夠從源頭控製成本,建立行業未來標准。得到全產業鏈的利潤,增強了公司對市場的掌控力。

當然將來市場技術成熟後,產業鏈分工,有獨立的膜廠商,膜組器廠商和接單環保公司的組合,行業毛利會趨於下降,但目前是產業發展初期,技術專利壟斷,廠商都是一體化的,一段時間內不會進入分工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毛利率高,產業鏈通吃,碧水源毛利率48%,而且還會上升。

行業預測:

MBR從示範推廣期進入到爆發期,我國2005年開始MBR項目的建設,MBR是最先進的污水資源化技術,這里引用行業數據,MBR技術2010年處理能力360萬噸,100億元容量,占污水處理市場的8%,2015年300億元容量污水處理市場的27%。行業年增長24.5%。

公司特點:

1 掌握核心技術,從膜生產到膜組器再到工藝路線設計,示範工程實施各個環節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處理工程容量從小到大都已成熟。

2 需求強烈,示範效應形成,在水資源有限污染加重的背景之下,技術優勢在於出水質量高,工藝流程短,耗電少,佔地省,關鍵是對現有的污水處理廠的改造較為容易,施工期僅半年,完工速度快。

3 市場龐大,不光是新建水廠,還有一大批改造項目,全國有4000餘座水廠,如果將來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下降到傳統工藝相同,那麼將會出現加速替代。

4 市場拓展現在是生活污水處理,將來還可以運用到工業污水處理例如石化,食品,冶金,電子電力等行業市場。

5 資產財務指標優良,經營現金流充沛,不像有的明星公司利潤不斷增長,現金卻不斷流出,要靠圈錢發展,公司預收款比08年大幅增加,公司09年收入3億元,已經簽署但未實施的項目有5億元,今年新簽一億以上,收入大幅增長有保障。對應將來市場空間,公司的發展空間還很廣闊。

6募集資金建設項目今年7月就可以完成,將會大幅降低用膜成本,膜的生產能力大幅增加,膜成本比外購的會下降63%。公司的毛利率會呈現上升趨勢。將來可以讓利於客戶,增加對手的競爭壓力,有充足的競爭空間。

總結:巨大的市場容量,順應時代的要求,極少數的玩家,大市場份額領先,高技術壁壘,佔有核心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結論:前景可期。

風險:行業快速成熟,技術擴散,行業出現分工,出現眾多參與者(不過這個市場不是大眾消費市場,只會緩慢出現)膜的生產供應商增多和膜組器的標准化系列化,工藝路線的成熟都是必然趨勢,不過這有待於技術和市場的成熟,對應的表象就是行業毛利率的不斷下降,參與公司的激增。現在還沒有發現這種跡象。隨著行業發展應該可以逐漸觀察到行業的演變。

E. 求一篇最近的股票推薦論文,推薦一隻股票就行了,字越多越好!!~~~

我自己寫的,不同於機構研報,更有實戰意義

000972新中基

從11月4日的漲停板說起,龍虎榜顯示,三機構合計買入5000餘萬元,合計700多萬股,佔到流通股本1.7%左右,這可不是個小數目。新中基如果今年再虧損的話可就要帶上ST的帽子了,可為何機構卻會大量買入這樣一家連年虧損的公司呢?而11月7日繼續放大量,4日介入5日出逃的概率應該不大,難道5000萬資金的介入就為了這5%?再除去大資金的額外成本,這種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從買入價位來看,6-7元之間區間屬於底部,而且這么大量的資金進入,底部建倉的可能性最大。
從機構持股來看,銀華優選和華夏平穩一直承受著股價的巨大跌幅拒絕拋股。從半年報來看,基金佔比超過流通股12%,眾多基金對這個看上去很醜的股票有意說明裡面可能有文章。

與同行業的中糧屯河比較,僅比照番茄製品,2009年中糧毛利率為40%,中基30%,2010中糧20%,中基-15%;2010年營業成本中糧增加20%,中基增加45%。2010年4季度扣除減持北新路橋的收益,再扣除跌價准備,虧損竟然超過前3季度總和,而去年4季度番茄醬價格基本沒跌。而中糧屯河扣除跌價准備後4季度是盈利的。從2010年古怪巨虧年報看,極有可能財務造假,有可能是隱藏利潤。
從行業的角度來說,一般而言番茄醬價格具有較大的周期性,5-6年將經歷一個完整的雙向周期,2008年國際番茄醬價格到達高峰,價格經過前期下跌,去年和今年,傷了很多菜農,所以可以肯定今年蕃茄的種植面積將大為縮小,農產品的大年和小年很多是這樣產生的,傷得越重,來年產得越少,可以說蕃茄醬的價格已經到了底部,已經進入周期性築底並逐步回升的階段,明年將持續變好。雖然行業景氣度和價格反彈力度還未進入實質性上升通道,但股市向來領先實體經濟,相對不久到來的行業反轉,股價提前見底完全正常。此外,中糧屯河准備定向增發募資近50個億,其中一項是收購內蒙蕃茄醬企業,說明蕃茄醬企業還有利可圖,如果真的有新中基這樣一個季度可以發生如此巨虧的蕃茄醬企業,誰還敢收購?
新中基最大的故事不是估值,而是嘉里益海的入駐。今年上半年「金龍魚」團隊入駐公司,管理水平上了台階。誰都知道超市中「金龍魚」油的佔有率,這要歸功於它的主人新加坡豐益國際公司,現在此公司和新中基攜手將產生很多聯想,新中基公司目前90%的番茄醬出口,假如能夠由新團隊領導,開拓國內市場那應該有很好的故事可講。
再說說最近的股東減持公告。不知道中基背景的人可能簡單的把這理解為利空,其實這背後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對於減持,現在有2種猜想,實際上,三木實業的股東劉一正是中基的創業元老。今年上半年之前還一直是公司的董事長。劉一直接持有三木實業50%股份,因此也間接持有新中基股份,益海嘉里不會接手不幹不凈的中基,一種猜想是益海嘉里和劉一約定,要注資中基,三木必須減持干凈!此次減持後,三木的股份只有100多萬股了,近期應該會全部減持,而上周五的漲停可能就是市場對嘉里益海正式入主的一種反應!
而另一種猜想是,劉一意欲控股新中基!綜合新中基一年多的表現,得出結論,本次中基股價大跌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其幕後操縱者是誰呢?誰得益就是幕後黑手。那麼股價大跌誰可以得益呢,散戶、益海嘉里都沒有,得益者表面上看只有已經撤退的機構,但很多問題自相矛盾、沒法解釋,但當我們用劉一準備暗中控股新中基來解釋,一切就都合情合理了。
自從屯河納入中糧旗下,藉助於中糧的產業鏈,煥發了勃勃生機,劉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不得不引入中糧的唯一對手益海嘉里,但是他又不願意放棄對中基的掌控權,畢竟是自己的心血(他這么認為),從劉一接受記者采訪的言談可以看出他的這種心態,他表示新中基只是藉助益海嘉里的國內銷售渠道,歐洲的關系他不會交給益海嘉里。這根本不現實,益海嘉里進入後控股新中基,你劉一說了不算,到時候歐洲的關系必然乖乖地交出來。劉一不甘心10幾年心血化為泡影,所以他必須控股新中基。
劉一要控股新中基,必須收進30%以上的股份(因為嘉里益海佔有中基番茄和天津中辰30%的股份),但是,他的資金不夠,他需要資金。劉一從去年年底就暗示要做大項目,但是半年多了還是沒有浮出水面,這很不正常,出售北新路橋一共獲得將近7億的資金去哪裡了,已經成謎。再來看古怪的虧損年報,比照番茄製品,2009年中糧毛利率為40%,中基30%,2010中糧20%,中基-15%;2010年營業成本中糧增加20%,中基增加45%。這多出來的25%有3個多億。以上兩項資金加起來,再加上三木中劉一減持的部分,劉一手中持有現金將近12億。如果在股價6元一帶買入,劉一最多可擁有40%以上的股份,實現絕對控股,如果之後中基走出單邊上揚的行情,直達15元,在這個位置,劉一拋出多餘股份(10%),即可歸還7個億,填補漏洞,並且依然控股,這樣新中基仍然還是劉一的。如果按這種情況,新中基的想像空間巨大!而年底之前,上漲行情至少完成相當一部分,配合劉一的機構不至於虧損太嚴重,好給上下一個交待。

益海嘉里入主,應該不完全是劉一個人的主觀意願,和新中基的主要股東兵團密不可分,可能這里邊兵團更積極一些,劉一之前想的很好,但是益海嘉里進來,他就身不由己了,他沒有話語權,到了劉一這個位置,他的追求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樣,如果劉一得不到兵團的全力支持,那麼他在新中基就得服從益海嘉里,這是劉一不願看到的。從之前的報道,我們可以看到,中基的歐洲市場是劉一單槍匹馬談下來的,讓生產商變成零售批發商,這期間的辛苦,使得劉一不甘心,完全可以理解。益海嘉里入主新中基是不可逆轉的,劉一再怎麼鬧騰,只要益海嘉里有了防備,他就翻不起浪來,益海嘉里可以通過國內公司收購新中基股份,這樣就規避了外資的限制。作為新中基的功臣,希望不要晚節不保,成為新中基的罪人。對於散戶來說,益海嘉里不僅能帶來完整的產業鏈,和新產品,更能帶來外資的規范操作。很多散戶深受劉一式報表之苦,益海嘉里能改變這一切,這是散戶樂於看到的。這一切謎底,應該在今年年底,最晚明年上半年就可以揭開了。
最後,撇開這兩種猜想,看看新中基一年以來的跌幅,從年初最高16.16元最低跌到5.79元,不到一年最大跌幅竟然高達64%!相比創業板的地雷股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小盤,低價,超跌,有故事,有機構角逐,大股東背景雄厚(新疆建設兵團),這些都是搶反彈最好的佐料,即使以上2種猜測都落空,光憑這幾點來一輪中級反彈也綽綽有餘了。

閱讀全文

與股票推薦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棗期貨和價格換算 瀏覽:651
紅棗期貨即將上市 瀏覽:878
愛建信託客服 瀏覽:508
基金外包服務市場 瀏覽:293
融資融券c 瀏覽:125
2015年神秘資金 瀏覽:909
黃驊外匯 瀏覽:832
悟空理財體驗金什麼用 瀏覽:327
擇期外匯交易是 瀏覽:844
投資大連油虧損情況 瀏覽:532
尿素期貨有 瀏覽:585
資金佔用監管核查的專項說明 瀏覽:312
投資是藝術不是科學的區別 瀏覽:922
基金華夏2號凈值 瀏覽:873
2018年投資者信心 瀏覽:74
融資入股協議 瀏覽:166
馬雲健康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992
父母投資 瀏覽:708
五一後基金行情 瀏覽:474
證券投資方法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