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讓自己更有定力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靜修中,敲鍾的師父要時常地請鍾響起來,此前他要默誦一首偈子:
身語意合一
心隨鍾聲起
聞者醒迷夢
離苦趨正覺
然後他(她)呼吸三次, 請鍾響起來。我們其他人聽到鍾聲的時候,也要停止思慮,呼吸三次,默誦下面這幾句話:
聽呵,聽呵
這悠揚的鍾聲
將我帶回真正的自我
修習禪定是為了清楚在你體內、感覺上、意識中、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佛教中最珍貴的修行就是禪定。以一種好的心態來練習禪定是很重要的。為了能修禪定,我們必須多微笑。旨在提起正念的鍾聲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假設我們有個兒子,變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年輕人。對我們來說,要愛他也許是困難的。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人只有可愛才會被愛。如果我們的兒子已經變得很難讓人愛他,我們會很不快樂。我們希望自己能愛他,那麼這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處境。
我們只好把空觀或其它課題暫時置之一旁,而把兒子當作禪修的具體課題。首先我們要終止感情和思想對我們的干擾,因為它們會削弱我們在禪定中的力量;同時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定力,在梵文中,我們稱之為samadhi(三摩地)。孩子想做作業的時候,必須停止嚼口香糖、聽收音機,這樣他才能專心致志地做作業。如果我們想理解兒子,我們就必須學會使那些能轉移人注意力的事情停止發生。定(三摩地)是禪修中的第一個修行步驟。
現在我們有一個燈泡。為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來,我們需要一個燈罩。光集中到書上,我們讀書就容易多了。習定就像得到一個燈罩,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禪、行禪時,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安住當下,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藉助定力我們可以深入地觀察問題。這就是禪悟。首先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問題上,然後我們深入地觀察它,以了解它的本性 在現在這種情形下,即了解我們的兒子為何不快樂的根源。我們不想責備兒子,而只想知道他為什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通過禪定的方法,我們發現了所有導致他目前這種生存狀態的遠近因。我們觀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對他產生悲憫和愛的情感。理解是愛的根源,理解就是愛本身。理解是愛的別名,愛是理解的別名。我們學佛時,這樣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種了一棵樹,它長得不好,你不會責備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永遠 不會責備樹,然而你卻責備你的兒子。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棵樹一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永遠不要責備,永遠不要試圖用理由和論辯來說服,它們不會產生任何積極效果。這是我的經驗。不要辯論,不要申訴,不要責備,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你表現出你理解了,你能夠愛,情形就會改觀。
悠揚的鍾聲是佛呼喚我們回歸自我的聲音,我們必須尊敬那聲音, 停止思慮和談話,藉助微笑和呼吸回歸自我。這不是我們身外的佛、而是我們的自性佛在呼喚我們。如果我們聽不到鍾聲,也就聽不到來自自性佛的其它聲音,如風聲、鳥聲乃至汽車聲或嬰啼。它們都是自性佛讓我們回歸自我的呼喚。藉助於鍾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藉助鍾修行,你就能藉助風聲或其它聲音來修行 。從此以後你不僅可以藉助聲音修行,你還可以藉助色法修行。透過窗戶的陽光就是一種來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喚,呼喚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現前。
"安靜,微笑,當下一刻,美妙一刻"。坐禪時,你可以背誦它,行禪時你也可以用它。你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數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三,呼,三……,直到十 。然後你再倒著數:十、九、八、七……,數息是一個幫助你專心致志、進入三摩地的方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定力,你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修行上的突破,就不能夠契入禪機。因此呼吸、行禪、坐禪和其它修行首先就是為了幫助你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定,這叫做"止"。"止"是為了專心致志。就像燈罩防止燈光擴散使你更容易閱讀一樣,禪定的第一步是"止",止住散亂,集中到一個事物上。最好的事物、最有價值的事物莫過於你的呼吸。呼吸很妙,它把身心聯系在一起。不管你是數息還是僅僅隨息,都是為了"止"。"止"和"觀"是非常緊密的。一旦你止住了,書頁上的字就變得更清楚了,我們的兒子有什麼問題也就變得清楚了。"止"和"觀",就是禪定,就是禪悟。頓悟的意思是你有洞察力,對實相的洞察力。"止"也是為了"觀",反過來,"觀"可以幫助"止"。這兩者是二而一的。我們做那麼多事,跑得那麼快,形勢那麼糟糕,因此很多人會說:"不要光坐在那兒,干點兒什麼吧!"但是做得越多可能形勢越糟。所以你應該說:"不要總是忙忙碌碌的,坐下來吧。"坐在那兒,止住,首先成為你自己,然後再從頭開始。這是禪修的意義所在。你可以在禪堂、家裡或其它任何地方如此這般試一試,但你必須真正地坐,僅僅坐著是不夠的,既要坐,又要"是(安住當下 譯者注)"。坐禪沒有"是"就不稱其為坐禪。是什麼呢?是"止"和"觀"。
"止"和"觀"有很多方法。聰明的老師能夠發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攜你。據說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助你契入實相。法門是修行的方法。當我們騎著一匹失控了的馬的時候,我想,我們最強烈的願望就是停下來。怎麼停下來呢?我們必須控制速度,保持鎮定,因此我們必須組織抵抗。茶禪中把兩個小時花在一杯茶上就是一種抵抗行為,一種非暴力抵抗行為。我們可以這樣做,因為我們有僧團。我們可以一起做,一起來抵制這種使我們喪失自我的生活方式。行禪、坐禪都是我們的抵抗。所以如果你想停止軍備競賽,你就必須去抵制,並且從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開始抵制。我在紐約看見過一輛小汽車,保險杠上有這么一條標語:"讓和平從我開始",這是正確的。"讓我從和平開始",這也是正確的。行禪可以是很有樂趣的。我們慢慢地走,一個人或與朋友一起,如果可能的話,選擇一些風景優美的場所。行禪是真正地在享受行走,不是為了到達某個目不暇接的目標,而只是為了行走本身。目的是活在當下,享受你邁出的每一步。因此你必須甩掉所有的焦慮和煩惱,不想將來,不想過去,而只是享受當下一刻。行禪時你可以牽著一個小孩子的手。你走著,一步一步地邁進,就彷彿你是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人。
我們一直在走路,但是我們走路往往更像跑步。當我們那樣急匆匆地行走時,我們就是在把焦慮和痛苦印在大地上;我們必須這樣走 只把和平和寧靜印在大地上。倘若我們渴望和平和寧靜,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應該選擇後一種方式行走。這一點,每一個小孩都可以做到。如果我們能那樣走一步,那我們就能走兩步、三步、四步、五步。當我們能夠平和愉快地走路時,我們就是為全人類的和平和幸福作著貢獻。行禪真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佛陀關於禪定的基本教法是《四念處經》(The Satipatthana Sutta)。有巴利文、中文以及其他多種語言(包括英文和法文)等版本可資利用。根據這部經文,禪定就是對在你身體、感覺意識中以及作為意識之對象的外界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很清楚正在發生什麼,那麼當問題出現時你就能夠看得很清楚,並且有助於防止問題的進一步產生。當事情爆發出來了,那就太晚了。我們應當怎樣對待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感受、言談,如何處理日常事務,這就是禪修。我們必須學會把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容易的事情可以嘗試著去做。比方說,吃晚飯前,大家可以圍坐在桌前,練習深呼吸三次。這樣做是為了使你恢復自我,成為真正的自己。我相信每次深呼吸都可以使你重新成為完整的自己。其次開始吃飯前你可以微笑著看看大家,每個人看兩、三秒鍾即可,不用花太長的時間。我們總是沒有時間互相看對方,包括那些我們所愛的人。一旦無常,很快一切都會太晚了。毫不掩飾地去欣賞自己家裡的每個成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在梅村,每天吃飯前有一個孩子誦偈。端起一碗米飯,他知道他是非常幸運的。作為難民,他知道在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孩子們吃不飽飯。他們在西方買到的這種大米,是從泰國進口的最好的大米。孩子們知道,即使在泰國本國,泰國兒童也沒有機會吃到這樣的大米。他們吃劣質大米。好米留給國家出口換外匯。當一個難民兒童端起一碗米飯時,他必須記住他是幸運的。他知道每天有40000個像他一樣大的孩子死於飢餓。然後孩子說一些類似於下面這些話:"今天,桌上有媽咪剛做出來的好東西。爸爸在那兒,哥哥在那兒,姐姐在那兒,咱們大家這樣坐在一起吃飯,真好。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挨餓。為此我很感恩。"
為了把覺照帶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修行方法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做:在電話的間隙呼吸、在商務會議的間隙行禪,幫助飢餓兒童和戰爭受害者的同時修習禪定。佛教是入世的。倘若佛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系,那麼修禪又有什麼用呢?
練習呼吸和微笑時,你可能會覺得非常愉快。有很多條件可以利用。你可以在禪堂練習,可以在家裡練習,可以在公園里沿著河邊練習,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練習。我建議我們在各自的家裡都設置一間練習呼吸用的小間。我們有卧室、餐廳、廚房,為什麼不能有一個練習呼吸用的小間呢?呼吸是很重要的。
我建議那小間布置得樸素些,光線不要太亮。你也許想要一隻小鍾,一隻有著優美聲音的小鍾,幾個坐墊或幾把椅子,或許再要一瓶花,以提醒我們回歸自性。孩子們可以專心致志地、微笑著插花。如果你家裡有五個成員,你可以買五個坐墊或五把椅子,再加上幾個給客人的。也許你會時常邀請一位客人來與你一起練習三、五分鍾的靜坐和呼吸。如果你想要一尊佛的雕像或一張畫像,請挑剔些。有很多次,我看到的佛像是既不放鬆、也不安詳。可見製造佛像的藝術家們沒有練習呼吸和微笑。如果你想請個佛像到家裡來,請挑剔些。為我們的孩子著想,這張佛像應該是微笑的,快樂的,美麗的。如果他們看到佛像並沒有感到精神為之一爽和快樂,那它就不是一尊好佛像。如果你找不到一尊美麗的佛像,請等一等,先用朵花代替。花就是佛,花有佛性。
我認識一些家庭設有專門練習呼吸用的房間。 早飯後,孩子們進去,坐下來,呼吸十次,呼 吸 一,呼吸 二,呼 吸 三,十次,然後去上學。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如果您的孩子不想呼吸十次,三次怎麼樣?以作佛為自我期許來開始這一天,是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非常好的方式。如果我們早上是佛,在全天的時間里都努力去滋養這個佛,那麼這一天結束時我們就能夠微笑著回家 這尊佛仍在,沒有被我們丟失。當你生氣時,不要做任何事,也不要說話。隨著呼吸慢慢地走進呼吸間。(呼吸室象徵著我們內心的佛土,只要需要,我們隨時都可以進去,即使我們不在家)。我有個朋友,每逢生氣時,他就到家裡的休息室中去,呼吸三次,請鍾響一次,然後開始誦偈。這樣他立刻感到好受多了。如果他需要多坐一會兒,他就呆在那裡。他妻子准備晚飯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呼吸室里傳來的鍾聲,這鍾聲也提醒了她專心致志於她的工作。每逢這種時刻,她很激賞她的丈夫。"他真棒,真與眾不同。他知道怎樣對付自己的怒氣。"如果她剛才生氣了,她的怒火這時也就慢慢平息了。有時她會停止切菜,去呼吸室跟他一起靜坐。這幅畫面是這么可愛,遠比一幅昂貴的肖像畫更美麗。這樣處理問題對每個人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不只是言教,而且還身傳。當你的孩子生氣時,你不必說:"去那間屋子!"你只要握著他(她)的手,一起走進呼吸室,一起靜坐。這是最好的和平教育。作為一個佛來開始一天真是美好。每當我們感到自己將要離開自性佛時,就坐下來呼吸,直到回歸真正的自我。我要建議你們三件事:在家裡安排一個呼吸室,用於禪修;每天早上與孩子一起練習幾分鍾的呼吸、靜坐;睡前與孩子一起去練習緩步行禪,只要十分鍾就夠了。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它們能夠改變我們的文明。
② 長治怎麼樣
人口
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237526人,人口密度達到235人/平方公里。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9.61%。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66%。
自然災害
主要為乾旱、冰雹、洪澇。2007年的自然災害給13個縣(市、區)均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受災人口達到113.9萬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17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59.4萬畝,倒塌住房2729間。
氣候與灌溉
長治屬典型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在4.9--10.4攝氐度之間,氣候條件與避暑山莊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氣溫為-6.9攝氐度;7月份最熱,平均最高氣溫為22.5攝氐度。號稱「無扇之城」。年日照時數2418-2616小時,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7月最多,為132.2毫米,1月最少,為5.5毫米,年平均無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風速為1.5-3.0米/秒之間。 長治各月平均氣溫: 一月:零下6.9°C二月:零下3.4°C 三月:3.7°C 四月:11.7°C 五月:17.4°C 六月:20.5°C 七月:22.5 °C八月:20.5°C 九月:15.6°C 十月:9.8 °C十一月:2.6°C 十二月:零下5.6°C
城市規劃布局與規模
定位:綜合功能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在未來環漳澤湖鏈狀城市空間體系中,將老城區和新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共同組成未來長治市的主城區。新區建設以「東山西水、南秀北美」為特色,重點在「特」字上下功夫,全面打造出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 新區建設將根據「水邊的五彩石」這一開發主題,在新區城市空間上規劃了「綠、紫、藍、紅、橙」的五色物質空間,即綠色空間———生態魅力新區,紫色空間———傳統民間文化的激活和歷史文化脈絡的傳承,藍色空間———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朝陽產業,紅色空間———新區的政治職能,橙色空間———新型的人居環境。要在三年內構築起比較完善的現代城市框架,五年內粗具規模,十年內建成大氣典雅的全省一流新區。
[編輯本段]旅遊勝地
中村申家宅院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郊區西白兔鄉,北依小寒山 ,西臨漳河 ,地處上黨盆地的東北角 ,屬於上黨盆地的邊緣丘陵地帶。據申氏族譜記載,申氏宗祖是明萬曆年間從潞城縣天貢村遷入的。全村現有300多戶,共1300餘人,申姓族系佔70%之多。 申家大院中村在明朝時屬潞城縣 ,直隸山西布政司。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未打消這里民眾積極求生的慾望 ,他們從農業生產轉而向絲綢 ,布匹 ,釀造等手工業發展。由於處在河東鹽池及本地物資向東南轉輸的運道上 ,也是從陝西和晉南向河南運輸的必經之路 ,並且是與以北的太原連接的重要通道。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再加上本地鐵礦產量豐富 ,於是鹽與鐵便成為澤潞商人重要的販賣貨品。據《潞城縣志》記載 ,清朝至民國期間 ,中村是當地著名的物資交流中心集市之一。晉商發展的同時 ,商家大院也就成了晉商文化的代表 ,成為中華民居建築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申氏在明初從潞城縣天貢村遷入南村,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遷入中村定居。自始祖申十三開始,至今已繁衍到第二十一代。申十三有二子,第四世時有七子,第七世時發展為三十子,第八世時發展到五十子,成為一大家族。 村內申家的老宅院始建於明代中葉 ,至光緒年間基本建成。村內現存明清院落 20 余座 ,窯 50 余孔,房 300 余間 ,基本保存完好 ,是非常寶貴的建築遺產。村落位於半丘陵地帶 ,地勢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以十字街為中心 ,呈網格形分布 ,分為東北、東南、西南和西北 4 個大的區域 ,申家宅院落位於東北區域。 村中的明清建築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建於古街道兩旁的商業區 ,分布有當時申家在中村開的店鋪 ,由當鋪、鹽店、布店、花店、染坊、鐵鋪院、歇馬店等手工業、商業建築組成;另一部分則是申家的家宅———二十四院 ,佔地面積約 3 萬 m ,主要用於居住、接待貴客以及一些倉庫 。 村中一條古街自村口引入 ,貫穿全村。古街南北走向 ,並隨著古商道與商業的互助性發展而演變成一條商業街 ,並且最終成為清代中村的村落布局軸線。古街北端止於申家大院 ,這就導致申家在村中開設的店鋪布局呈現沿街與頂端兩種布局方式 ,最終形成了 T字形的排列。申家店鋪所在院落的布局有兩種:一種是院落本身正南正北朝向 ,而將臨街一面的房屋設置為店鋪的鋪面 ,對外開放;另一種則是以垂直街道方向的空間軸線統領整個院落 ,多樣的組合方式使得村落的空間布局更加靈活 ,更有效地利用了土地。 村中空間布局另一個特色的部分就是申家宅院,原由24個院落組成,由於建成年代久遠加之文革時期一些人為的破壞,現存只有7座院落保留完好,但是從倒塌的牆垣和留存的基石仍可看出當年大院的規模和氣魄。這二十四座院落分列於東西兩條並列的軸線上,一條高差近4.5m的斷坎將兩條軸線自然分開。 申家大院從十字街往東 ,首先步入的是二十四院西軸線。西軸線上分布5 個空間節點 ,分別是臨街的店面院 ,過廳院 ,花園 ,宅院以及裙樓和窯洞。商家獨有的宅院功能承載了以店面為中心的外向性功能模塊和以花園為中心的內向性功能模塊。西軸線的起點是十字街東北角臨街的空間 ,這里並列地設置了兩個前店後寢的宅院 ,分別是當鋪和鹽店鋪 ,這當屬商家宅院的一大特色。兩個院子之間用巷道相連 ,雖為巷道卻也是二十四院西軸線的起點 ,故在臨街處建有門,既保障了院落的私密性,也為院落空間的功能增加了趣味性和相對的完整性。沿巷道向北則進入了商家宅院的又一特色空間「廳」院。廳房院是一個多向性空間 ,對內對外的流動性都很強。廳房的北邊是小花園 ,也是內外空間的分界點由此向北則進入到後宅院。 由鹽店院向東 ,在斷坎上面的院落組成了二十四院東軸線東軸線上分布了 4 個空間節點 ,分別是三節樓 ,中庭院 ,東庭院以及東北角的兩進牛棚院。東軸線承載的使用功能與西軸線相比較為單一 ,大多為不承擔對外交流功能的宅寢。沿拔貢院前的小路向東爬上斷坎 ,首先看到的就是三節樓院。這是一座一層窯洞再加兩層樓房的三層門樓式建築 ,也是申家大院里的制高點 ,起到了保家護院的作用。三節樓的西邊一條小道直通後宅院 ,東面是中 ,東兩組並列的庭院。中線庭院南起中庭下院 ,直接利用台地的側面挖鑿窯洞組成 ,地勢較低。中庭下院正房窯洞的正中有一條導入型通道 ,連通其後的中庭院。中庭院也是現存整個大院里單體建築形制最高的一進院落。中庭院之後為中庭後院 ,院子已毀 ,只留有基址可見。與中庭組院並列的東庭組院分別是東庭下院 ,東庭院和東庭後院。兩院的空間布局基本一致 ,東庭組院每進院子的規模均大於中庭組院。東庭下院大門臨十字街 ,東庭院建在台地上與中庭下院平齊。台地上的每進院子均開設旁門方便相互貫通。東庭組院的北面原建有兩進牛棚院 ,是申家雜役圈養牲口的地方。整個東軸線連接了三大功能模塊 ,防禦 ,居住和輔助。 多元化的要求使空間功能性質也具有多樣性 ,但在眾多空間特性要求的前提下 ,申家大院用簡單而有序的組合方式解決了多重矛盾 ,充分體現出商家大院在規劃設計之初對於空間處理手法的獨到認識 ,同時也是晉商文化空間特徵的一個優良典範。
產業與交通
資源
土 地 境內的土地總面積為138.9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0.7萬公頃(1985年),宜林地面積27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9.9萬公頃,牧坡20餘萬公頃。 林 木 境內共有森林面積39萬公頃,其中成林面積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3%,木材蓄積量1100萬立方米。沁源境內的靈空山,屬太岳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活立木蓄積量289837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油松,占林木總量的62.3%。而長治境內的老頂山森林面積達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4%。 水 源 境內屬北方地區的相對富水區,水資源總量為17.9億立方米。 牧坡草地 草地主要分布於沁源。 礦 產 上黨地區的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礦藏種類達40多種,煤、鐵藏量尤為豐富,素稱「煤鐵之鄉」。地質儲量為906億噸,探明儲量為242.9億噸;除沁縣、黎城、平順3縣外,其餘縣、區均有分布,煤種有肥煤、焦煤、瘦煤、無煙煤,以無煙煤為主。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億噸,礦石品種有赤鐵礦、褐鐵礦、赤褐鐵礦和菱鐵礦,礦床的類型為山西式鐵礦。主要分布地區為黎城、平順、壺關、襄垣、武鄉、沁源等縣。錳鐵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礦石類型主要為含錳菱鐵礦和含錳赤褐鐵礦,工業分類稱屯留式鐵礦,分布於沁源、屯留、長子等縣。鋁土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襄垣。硫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62萬噸,主要分布於長治、壺關等縣。耐火粘土的探明儲量為1606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長治等縣。大理石探明儲量為1400萬立方米,主要分布於平順、壺關、陵川等縣。長治市的熔制白雲岩就有5827萬噸,主要分布於黎城、潞城等縣,還有鐵礬土、硅石、石膏等,分別分布於沁源、平順、黎城、襄垣、潞城、長治等縣。其他礦藏還有釩礦、鈦礦、鎵礦、電石灰岩、制鹼灰岩及鉛、鋅、銅等。 野生動物 境內的野生皮毛、肉用、羽用、葯用等經濟動物,主要有狐、蛇、獾 、野兔、野豬、黃羊、黃鼬、狍子、麝、豺、青羊、猴子及各種鳥類。有害動物有狼、野豬、獾、野兔和鼠類等。害蟲天敵有鷹、貓頭鷹、黃鼬、啄木鳥 、燕子等。 野生植物 境內群山環列,盆谷相間,地形復雜,各地有不同類型的小氣候,從而形成植物資源獨具的區系分點,有種子類野生植物,還有蕨類、菌類、藻類、苔蘚等。 水利資源 長治是華北地區相對富水區,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清漳河、衛河,以及黃河流域的沁河、汾河支流。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為19.86億立方米,地下水量為10.83億立方米,重復水量為7.73億立方米。全市現在漳澤、後灣、關河3座蓄水一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和105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量10億立方米。 農林資源 長治市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穀子、豆類、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黨參、潞麻、蘋果、核桃、柱子、花椒等;主要名優特產有:沁州黃小米、潞麻、潞黨參、黃芪、連翹、木耳、沁源松蘑菇、黃花菜、花坡蕨菜,黎城柿餅、綿核桃、平順大紅袍花椒、馬鈴薯,長子青椒;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綠色農產品已達81種。林業資源有宜林面積735萬畝,實有林地585萬畝,其中天然林173萬畝,經濟林165畝,林木蓄積量達11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3%。牧業資源有宜牧面積480萬畝,已開發草場271萬畝。
產業
綜 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775.3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2億元,下降3.5%;第二產業增加值486.7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253.4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4.8:63.4:31.8調整為4.5:62.8:32.7。人均生產總值23558元(按年末美元匯率折算為3450美元),增長9.5%。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3%,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2.5%。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6.4%;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6.7%。 年末全社會從業人員155.50萬人,比上年增加2.19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65.00萬人,減少0.60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1.79萬人,增加0.55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8.70萬人,增加2.24萬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9萬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6%,比上年上升0.11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77.9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9.57億元,增長11.1%。扣除「兩權」收入,全市財政總收入169.1億元,一般預算收入60.8 億元,同口徑分別增長10.3%和7.9%。全市一般預算支出112.4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9.8%,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1.3%,科技、教育、農業支出比上年分別增長20.7%、18.9%、19.3%。 農林牧漁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56.6千公頃,減少0.3%;油料種植面積2.4千公頃,減少14.6%;蔬菜種植面積18.1千公頃,減少8.2%。 全年糧食產量116.6萬噸,同比下降18.2%;其中夏糧7.1萬噸,下降24.1%;秋糧109.5萬噸,下降17.7%。油料產量0.35萬噸,減產28.1%;蔬菜產量79.5萬噸,下降14.4%。 全年肉類總產量5.99萬噸,增長17.6%,其中豬牛羊肉5.37萬噸,增長18.8%;禽蛋產量7.29萬噸,增長8.3%,奶產量1.37萬噸,下降12.1%。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1億元,下降3.2%。其中,農業總產值36.2億元,下降15.0%;林業總產值4.6億元,增長23.2%;牧業總產值15.4億元,增長24.9%;漁業總產值0.27億元,增長8.4%。 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2.8億元,增長12.2%,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增長8.6%,重工業增長12.3%;產品銷售率93.9%。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原煤比上年增長10.5%,發電量增長10.7%,生鐵增長8.9%,焦炭增長6.2%,鋼材增長5.3%。 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4.85,比上年提高20.16個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032.99億元,比上年下降6.8%。實現利稅146.42億元,下降11.4%,其中實現利潤76.83億元,下降9.1%。虧損企業虧損額23.67億元,比上年下降40.1%。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1.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0.54億元,下降8.47%;上繳稅金1.69億元,增長4.97%。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3.7億元,比上年增長62.3%。其中,城鎮投資425.0億元,增長66.5%。其中國有投資240.3億元,增長60.1%,非國有投資184.7億元,增長75.6%;農村投資18.7億元,增長2.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3.8億元,增長145.6%;第二產業投資247.2億元,增長53.5%,其中煤炭投資56.6億元,增長54.6%;第三產業投資164.0億元,增長85.2%。其中教育投資增長138.4%。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6.5億元,比上年增長48.8%,其中住宅投資22.2億元,增長44.9%。商品房銷售額29.3億元,增長130.6% ;其中,住宅銷售額為25.4億元,增長132.1%。 能 源 城鎮能源工業投資中,煤炭工業投資56.6億元,增長54.6%;電力工業投資21.9億元,下降42.5%。全年共向省外運輸煤炭2780.63萬噸,比上年增長3.68%;向省外運輸焦炭821.09萬噸,增長6.86%。全市采區煤炭資源回採率達到79.4%。 國內外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8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54.3億元,增長21.3%;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90.5億元,增長22.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10.5億元,增長22.0%,其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61.4億元,增長9.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7.4億元,增長20.9%;其他行業零售額6.9億元,增長16.2%。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0.2%,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1.5%,服裝類增長5.0%,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5%,石油及製品類下降4.8%,傢具類下降19.5%。 全年進出口總額27918.6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2.2%。其中,出口2416.7萬美元,下降51.0%;進口25501.9萬美元,下降5.0%。 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3家;合同利用外商投資2970.26萬美元,下降53.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967.4萬美元,下降72.0%。 交通、郵電和旅遊 全年民航客運量34萬人,比上年增長30.97%,旅客周轉量305697萬人公里;貨郵運輸量1490噸,貨郵周轉量132.91萬噸公里,運輸總周轉量350.79萬噸公里。公路客運量3281.74萬人,比上年下降2.5%,旅客周轉量21.5億人公里;貨運量5217.4萬噸,比上年下降22.5%,貨物周轉量72.4億噸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21.58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4.5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2.9%,其中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16.41萬輛,增長17.5%。民用轎車保有量7.81萬輛,增長31.5%,其中私人轎車6.27萬輛,增長39%。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0.45億元,比上年增長43.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1370萬元,增長14.2%;電信業務總量48.3億元,增長45.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58.10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37.07萬戶,農村電話用戶21.03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81.95萬戶。年末全市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及小靈通用戶總數達到245.24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74.3部/百人。年末全市互聯網用戶累計達23.97萬戶,比上年增長37.5%。 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889.1萬人次,增長28.8%;國內旅遊總收入74.6億元,增長21.6%。全年入境人數7.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外國人4.12萬人次,增長20.3%;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3.09萬人次,增長8.9%。在入境旅遊者中,過夜人數7.20萬人次,增長15.1%。旅遊外匯收入1368.7萬美元,增長27.1%。 金融和保險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131.5億元,比年初增長22%;其中居民儲蓄存款636.9億元,增長16%。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475.8億元,比年初增長19%;其中個人消費貸款9.8億元,增長22%。 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14家。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2.23億元,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15.66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保費收入0.91億元;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5.66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5.24億元,其中壽險業務給付2.25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給付0.21億元;財產險業務賠款2.78億元。 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市有獨立招生的高等院校6所,全年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學生9224人,在校大學生3.04萬人,畢業學生8919人。全市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5所,全年招生2.10萬人,在校學生5.19萬人,畢業學生1.56萬人。全市普通中學245所,其中完全中學40所,普通高中10所,普通初中156所。全年高中招生2.79萬人,在校學生8.07萬人,畢業學生2.53萬人。全年初中招生5.33萬人,在校學生15.37萬人,畢業學生5.97萬人。全市普通小學1625所,全年招生3.50萬人,在校學生25.63萬人,畢業學生5.33萬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883人。幼兒園在園幼兒6.80萬人。 全年全市共受理各項專利申請667件,比上年增長35.8%。全年全市科學技術成果93項,其中有38項技術獲得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成果獎,比上年增加3項。全年簽訂技術合同220項,增長81.8%;成交金額20781.7萬元,增長36.3%。 全市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42家,全年對69戶企業實施了產品認證,對11種產品進行了監督抽查。全市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2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5萬台件。 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9個,文化館14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4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12萬冊,檔案館14個,已開放各類檔案6114卷。全市廣播電台12座,電視台12座,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3.98%和96.59%,年末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5.3萬戶,其中接收數字信號用戶36036戶。在全國地方戲評比演出中,我市創作的小戲《拆圍牆》成為全省三個入選劇之一。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在長治舉辦了地方戲研討會,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梅花獎」藝術家奉獻了精彩演出。 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75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47個,婦幼保健機構1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個。病床位1448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3702張。衛生技術人員2015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0586人,注冊護士5347人,葯劑人員1058人。鄉鎮衛生院142個,床位3124張,衛生技術人員2616人。年末全市農村有醫療點的村占總村數的比重達到100%,全市縣鄉村三級衛生機構達標率88.75%,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98%。 全市運動員在各類體育比賽中獲得全國冠軍10個,全省冠軍84個。 城市建設、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4530萬平方米。年末城市房屋建築面積5355.74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14.1%,其中住宅建築面積3917.98萬平方米。年末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7.8%,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年末城市交通運營車輛557輛,出租汽車1800輛。市區有公園4座,總面積127公頃。 全年城市供水總量8458萬噸,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60升。全年液化氣供氣總量5310噸,天然氣供應量1592萬立方米,煤氣供氣總量1.10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煤氣4086.17萬立方米。燃氣普及率82.81%,比上年提高12.53個百分點。市區集中供熱面積由上年的1374萬平方米提高到185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熱面積148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83萬平方米。市區污水處理能力14萬噸/日,全年污水處理量5113萬噸。生活垃圾年清運量22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519.36萬畝,年內增加耕地面積0.86萬畝。本年度檢查驗收合格造林面積20.6千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面積4千公頃。義務植樹762萬株。全市有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46.8千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3.3%。 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2.45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00萬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4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長10.9%,工業用水增長2.4%。全年曾有14.2萬人、2.7萬頭大牲畜因乾旱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 全年全市空氣質量Ⅱ級以上天數達354天,比上年增加8天,佔全年天數的97.0%。全市達Ⅲ類水質標準的斷面比例52.17%。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辛安泉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全市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3人,比上年下降42.3%;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0.37人,比上年下降27%。全年發生火災事故68件,比上年下降45.2%,直接損失109.3萬元。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481起,造成251人死亡、465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52.8萬元。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29.91萬人,比上年增加1.63萬人,出生率11.12‰,死亡率6.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4‰。城鎮人口比重達到41.04%,比上年提高0.59個百分點。性別比(女=100)為105.73。 年末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33.41萬人,比上年增加2.12萬人。其中職工25.27萬人,離退休人員8.15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人數為44.96萬人,比上年增加4.6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24.61萬人,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10525人。 年末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73所,比上年增加27家;床位9473張,收養各類人員304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95處。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1292萬元,直接接受社會捐贈款755萬元。全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5149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3746人。
[編輯本段]觀光游覽
長治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秦開始,為歷代郡、州、府所在地。境內她那山河壯麗氣勢磅礴的錦綉山河與歷代古物交輝息息相印,有其獨特的文化神韻。全市有大量的不同時代歷史古跡文化和古建築藝術珍品。壯麗的山川和悠久的歷史,淳樸的民風和光榮的傳統,構成了長治市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 長治旅遊資源獨特。有老頂山森林公園、太行山大峽谷和太行水鄉、靈空山、武鄉溶洞等天然勝景;有上黨門、城隍廟、二賢庄、仙堂山、北魏石刻等文物古跡;有八路軍總部舊址、黃崖洞保衛戰舊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革命紀念地。位於市郊的三垂岡(也稱三垂山、二岡山),在中國歷史上大有名氣,唐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三垂岡之戰,使李存助不僅占據了上黨,而且為最終消滅後梁政權、統一中原、建立後唐奠定了基礎。清代著名詩人嚴遂成為此寫下了一首奇詩《三垂岡》。毛主席一生飽覽古代典籍,用兵如神,對三垂岡之戰史事爛熟於心,揮筆書寫了嚴遂成的《三垂岡》詩,那大氣磅礴、雄健瀟灑的毛體書法,為三垂岡增添了無窮魅力。 作為長治市象徵的上黨門,鍾鼓二樓左右對峙,風馳雲動,蔚為壯觀;分水嶺出土的大批戰國時期車馬文物,多繫上乘精品;觀音堂殿內的明代懸塑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玉皇觀的琉璃塔,飛閣流丹,金碧輝煌;五鳳樓斗拱蓮柱,匠心獨具;原起寺的八角七層大雄寶塔,巧奪天工;南涅水北魏石刻,技藝精湛;位於沁源縣的靈空山,松林密布,古樹參天既有五龍池、益海洞等「靈空十景」,更有「三柱重」、「九桿旗」等珍貴古松,實為旅遊避暑之勝地。壺關縣的天然紫團溶洞,洞內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洞外山霧繚繞,鬱郁蔥蔥,確屬人間奇景,使遊人流連忘返。除此之外,還有長子縣的法興寺和崇慶寺、襄垣縣的仙堂寺、壺關的二仙廟、以及相傳女媧補天採石的黎城縣廣志山、精衛填海采山的長子縣發鳩山,神農氏炎帝嘗百穀的老頂山等。此外,還有革命紀念地八路軍總部舊址、上黨戰役主戰場、黃崖洞保衛戰舊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處。 長治及附近主要旅遊景點:始祖百草堂 靈空山 紅豆峽 太行山大峽谷 青龍峽 黑龍潭景區 金燈寺 黃崖洞 五鳳樓 大雲寺 九天聖母廟 廣志山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盤秀山 天台庵 石評梅故居 林里關王廟 花坡 老頂山森林公園 女妖洞 八泉峽 羊腸板 長治觀音堂 法興寺 紫團山 天脊山 城隍廟 北齊石刻造像 大寺 古佛 分水嶺古墓群 上黨戰役指揮部舊址 原起寺 仙堂山 七寶塔 龍祥觀 古脊椎動物群化石遺址 大雲院 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 長樂村戰斗紀念碑 閻寨 南涅水石刻造像館 崇慶寺 黃崖大峽谷 上黨門 壺關太行大峽谷十八盤 太岳烈士陵園 玉皇觀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 正覺寺 神頭之戰紀念碑 嶷神嶺 太行八泉峽 太行水鄉 古城長治
還是不錯的
③ 如何讓自己更有定力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靜修中,敲鍾的師父要時常地請鍾響起來,此前他要默誦一首偈子:身語意合一心隨鍾聲起聞者醒迷夢離苦趨正覺然後他(她)呼吸三次,請鍾響起來。我們其他人聽到鍾聲的時候,也要停止思慮,呼吸三次,默誦下面這幾句話:聽呵,聽呵這悠揚的鍾聲 將我帶回真正的自我 修習禪定是為了清楚在你體內、感覺上、意識中、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佛教中最珍貴的修行就是禪定。以一種好的心態來練習禪定是很重要的。為了能修禪定,我們必須多微笑。旨在提起正念的鍾聲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假設我們有個兒子,變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年輕人。對我們來說,要愛他也許是困難的。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人只有可愛才會被愛。如果我們的兒子已經變得很難讓人愛他,我們會很不快樂。我們希望自己能愛他,那麼這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處境。 我們只好把空觀或其它課題暫時置之一旁,而把兒子當作禪修的具體課題。首先我們要終止感情和思想對我們的干擾,因為它們會削弱我們在禪定中的力量;同時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定力,在梵文中,我們稱之為samadhi(三摩地)。孩子想做作業的時候,必須停止嚼口香糖、聽收音機,這樣他才能專心致志地做作業。如果我們想理解兒子,我們就必須學會使那些能轉移人注意力的事情停止發生。定(三摩地)是禪修中的第一個修行步驟。 現在我們有一個燈泡。為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來,我們需要一個燈罩。光集中到書上,我們讀書就容易多了。習定就像得到一個燈罩,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禪、行禪時,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安住當下,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藉助定力我們可以深入地觀察問題。這就是禪悟。首先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問題上,然後我們深入地觀察它,以了解它的本性在現在這種情形下,即了解我們的兒子為何不快樂的根源。我們不想責備兒子,而只想知道他為什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通過禪定的方法,我們發現了所有導致他目前這種生存狀態的遠近因。我們觀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對他產生悲憫和愛的情感。理解是愛的根源,理解就是愛本身。理解是愛的別名,愛是理解的別名。我們學佛時,這樣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種了一棵樹,它長得不好,你不會責備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永遠不會責備樹,然而你卻責備你的兒子。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棵樹一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永遠不要責備,永遠不要試圖用理由和論辯來說服,它們不會產生任何積極效果。這是我的經驗。不要辯論,不要申訴,不要責備,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你表現出你理解了,你能夠愛,情形就會改觀。 悠揚的鍾聲是佛呼喚我們回歸自我的聲音,我們必須尊敬那聲音,停止思慮和談話,藉助微笑和呼吸回歸自我。這不是我們身外的佛、而是我們的自性佛在呼喚我們。如果我們聽不到鍾聲,也就聽不到來自自性佛的其它聲音,如風聲、鳥聲乃至汽車聲或嬰啼。它們都是自性佛讓我們回歸自我的呼喚。藉助於鍾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藉助鍾修行,你就能藉助風聲或其它聲音來修行。從此以後你不僅可以藉助聲音修行,你還可以藉助色法修行。透過窗戶的陽光就是一種來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喚,呼喚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現前。 安靜,微笑,當下一刻,美妙一刻。坐禪時,你可以背誦它,行禪時你也可以用它。你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數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三,呼,三,直到十。然後你再倒著數:十、九、八、七,數息是一個幫助你專心致志、進入三摩地的方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定力,你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修行上的突破,就不能夠契入禪機。因此呼吸、行禪、坐禪和其它修行首先就是為了幫助你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定,這叫做止。止是為了專心致志。就像燈罩防止燈光擴散使你更容易閱讀一樣,禪定的第一步是止,止住散亂,集中到一個事物上。最好的事物、最有價值的事物莫過於你的呼吸。呼吸很妙,它把身心聯系在一起。不管你是數息還是僅僅隨息,都是為了止。止和觀是非常緊密的。一旦你止住了,書頁上的字就變得更清楚了,我們的兒子有什麼問題也就變得清楚了。止和觀,就是禪定,就是禪悟。頓悟的意思是你有洞察力,對實相的洞察力。止也是為了觀,反過來,觀可以幫助止。這兩者是二而一的。我們做那麼多事,跑得那麼快,形勢那麼糟糕,因此很多人會說:不要光坐在那兒,干點兒什麼吧!但是做得越多可能形勢越糟。所以你應該說:不要總是忙忙碌碌的,坐下來吧。坐在那兒,止住,首先成為你自己,然後再從頭開始。這是禪修的意義所在。你可以在禪堂、家裡或其它任何地方如此這般試一試,但你必須真正地坐,僅僅坐著是不夠的,既要坐,又要是(安住當下譯者注)。坐禪沒有是就不稱其為坐禪。是什麼呢?是止和觀。 止和觀有很多方法。聰明的老師能夠發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攜你。據說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助你契入實相。法門是修行的方法。當我們騎著一匹失控了的馬的時候,我想,我們最強烈的願望就是停下來。怎麼停下來呢?我們必須控制速度,保持鎮定,因此我們必須組織抵抗。茶禪中把兩個小時花在一杯茶上就是一種抵抗行為,一種非暴力抵抗行為。我們可以這樣做,因為我們有僧團。我們可以一起做,一起來抵制這種使我們喪失自我的生活方式。行禪、坐禪都是我們的抵抗。所以如果你想停止軍備競賽,你就必須去抵制,並且從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開始抵制。我在紐約看見過一輛小汽車, 保險杠上有這么一條標語:讓和平從我開始,這是正確的。讓我從和平開始,這也是正確的。行禪可以是很有樂趣的。我們慢慢地走,一個人或與朋友一起,如果可能的話,選擇一些風景優美的場所。行禪是真正地在享受行走,不是為了到達某個目不暇接的目標,而只是為了行走本身。目的是活在當下,享受你邁出的每一步。因此你必須甩掉所有的焦慮和煩惱,不想將來,不想過去,而只是享受當下一刻。行禪時你可以牽著一個小孩子的手。你走著,一步一步地邁進,就彷彿你是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人。 我們一直在走路,但是我們走路往往更像跑步。當我們那樣急匆匆地行走時,我們就是在把焦慮和痛苦印在大地上;我們必須這樣走只把和平和寧靜印在大地上。倘若我們渴望和平和寧靜,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應該選擇後一種方式行走。這一點,每一個小孩都可以做到。如果我們能那樣走一步,那我們就能走兩步、三步、四步、五步。當我們能夠平和愉快地走路時,我們就是為全人類的和平和幸福作著貢獻。行禪真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佛陀關於禪定的基本教法是《四念處經》(TheSatipatthanaSutta)。有巴利文、中文以及其他多種語言(包括英文和法文)等版本可資利用。根據這部經文,禪定就是對在你身體、感覺意識中以及作為意識之對象的外界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很清楚正在發生什麼,那麼當問題出現時你就能夠看得很清楚,並且有助於防止問題的進一步產生。當事情爆發出來了,那就太晚了。我們應當怎樣對待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感受、言談,如何處理日常事務,這就是禪修。我們必須學會把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容易的事情可以嘗試著去做。比方說,吃晚飯前,大家可以圍坐在桌前,練習深呼吸三次。這樣做是為了使你恢復自我,成為真正的自己。我相信每次深呼吸都可以使你重新成為完整的自己。其次開始吃飯前你可以微笑著看看大家,每個人看兩、三秒鍾即可,不用花太長的時間。我們總是沒有時間互相看對方,包括那些我們所愛的人。一旦無常,很快一切都會太晚了。毫不掩飾地去欣賞自己家裡的每個成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在梅村,每天吃飯前有一個孩子誦偈。端起一碗米飯,他知道他是非常幸運的。作為難民,他知道在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孩子們吃不飽飯。他們在西方買到的這種大米,是從泰國進口的最好的大米。孩子們知道,即使在泰國本國,泰國兒童也沒有機會吃到這樣的大米。他們吃劣質大米。好米留給國家出口換外匯。當一個難民兒童端起一碗米飯時,他必須記住他是幸運的。他知道每天有40000個像他一樣大的孩子死於飢餓。然後孩子說一些類似於下面這些話:今天,桌上有媽咪剛做出來的好東西。爸爸在那兒,哥哥在那兒,姐姐在那兒,咱們大家這樣坐在一起吃飯,真好。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挨餓。為此我很感恩。 我建議那小間布置得樸素些,光線不要太亮。你也許想要一隻小鍾,一隻有著優美聲音的小鍾,幾個坐墊或幾把椅子,或許再要一瓶花,以提醒我們回歸自性。孩子們可以專心致志地、微笑著插花。如果你家裡有五個成員,你可以買五個坐墊或五把椅子,再加上幾個給客人的。也許你會時常邀請一位客人來與你一起練習三、五分鍾的靜坐和呼吸。如果你想要一尊佛的雕像或一張畫像,請挑剔些。有很多次,我看到的佛像是既不放鬆、也不安詳。可見製造佛像的藝術家們沒有練習呼吸和微笑。如果你想請個佛像到家裡來,請挑剔些。為我們的孩子著想,這張佛像應該是微笑的,快樂的,美麗的。如果他們看到佛像並沒有感到精神為之一爽和快樂,那它就不是一尊好佛像。如果你找不到一尊美麗的佛像,請等一等,先用朵花代替。花就是佛,花有佛性。 我認識一些家庭設有專門練習呼吸用的房間。早飯後,孩子們進去,坐下來,呼吸十次,呼吸一,呼吸二,呼吸三,十次,然後去上學。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如果您的孩子不想呼吸十次,三次怎麼樣?以作佛為自我期許來開始這一天,是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非常好的方式。如果我們早上是佛,在全天的時間里都努力去滋養這個佛,那麼這一天結束時我們就能夠微笑著回家這尊佛仍在,沒有被我們丟失。當你生氣時,不要做任何事,也不要說話。隨著呼吸慢慢地走進呼吸間。(呼吸室象徵著我們內心的佛土,只要需要,我們隨時都可以進去,即使我們不在家)。我有個朋友,每逢生氣時,他就到家裡的休息室中去,呼吸三次,請鍾響一次,然後開始誦偈。這樣他立刻感到好受多了。如果他需要多坐一會兒,他就呆在那裡。他妻子准備晚飯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呼吸室里傳來的鍾聲,這鍾聲也提醒了她專心致志於她的工作。每逢這種時刻,她很激賞她的丈夫。他真棒,真與眾不同。他知道怎樣對付自己的怒氣。如果她剛才生氣了,她的怒火這時也就慢慢平息了。有時她會停止切菜,去呼吸室跟他一起靜坐。這幅畫面是這么可愛,遠比一幅昂貴的肖像畫更美麗。這樣處理問題對每個人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不只是言教,而且還身傳。當你的孩子生氣時,你不必說:去那間屋子!你只要握著他(她)的手,一起走進呼吸室,一起靜坐。這是最好的和平教育。作為一個佛來開始一天真是美好。每當我們感到自己將要離開自性佛時,就坐下來呼吸,直到回歸真正的自我。我要建議你們三件事:在家裡安排一個呼吸室,用於禪修;每天早上與孩子一起練習幾分鍾的呼吸、靜坐;睡前與孩子一起去練習緩步行禪,只要十分鍾就夠了。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它們能夠改變我們的文明。
④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更有定力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靜修中,敲鍾的師父要時常地請鍾響起來,此前他要默誦一首偈子:身語意合一心隨鍾聲起聞者醒迷夢離苦趨正覺然後他(她)呼吸三次, 請鍾響起來。我們其他人聽到鍾聲的時候,也要停止思慮,呼吸三次,默誦下面這幾句話:聽呵,聽呵這悠揚的鍾聲 將我帶回真正的自我 修習禪定是為了清楚在你體內、感覺上、意識中、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佛教中最珍貴的修行就是禪定。以一種好的心態來練習禪定是很重要的。為了能修禪定,我們必須多微笑。旨在提起正念的鍾聲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假設我們有個兒子,變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年輕人。對我們來說,要愛他也許是困難的。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人只有可愛才會被愛。如果我們的兒子已經變得很難讓人愛他,我們會很不快樂。我們希望自己能愛他,那麼這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處境。 我們只好把空觀或其它課題暫時置之一旁,而把兒子當作禪修的具體課題。首先我們要終止感情和思想對我們的干擾,因為它們會削弱我們在禪定中的力量;同時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定力,在梵文中,我們稱之為samadhi(三摩地)。孩子想做作業的時候,必須停止嚼口香糖、聽收音機,這樣他才能專心致志地做作業。如果我們想理解兒子,我們就必須學會使那些能轉移人注意力的事情停止發生。定(三摩地)是禪修中的第一個修行步驟。 現在我們有一個燈泡。為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來,我們需要一個燈罩。光集中到書上,我們讀書就容易多了。習定就像得到一個燈罩,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禪、行禪時,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安住當下,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藉助定力我們可以深入地觀察問題。這就是禪悟。首先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問題上,然後我們深入地觀察它,以了解它的本性 在現在這種情形下,即了解我們的兒子為何不快樂的根源。我們不想責備兒子,而只想知道他為什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通過禪定的方法,我們發現了所有導致他目前這種生存狀態的遠近因。我們觀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對他產生悲憫和愛的情感。理解是愛的根源,理解就是愛本身。理解是愛的別名,愛是理解的別名。我們學佛時,這樣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種了一棵樹,它長得不好,你不會責備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永遠 不會責備樹,然而你卻責備你的兒子。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棵樹一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永遠不要責備,永遠不要試圖用理由和論辯來說服,它們不會產生任何積極效果。這是我的經驗。不要辯論,不要申訴,不要責備,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你表現出你理解了,你能夠愛,情形就會改觀。 悠揚的鍾聲是佛呼喚我們回歸自我的聲音,我們必須尊敬那聲音, 停止思慮和談話,藉助微笑和呼吸回歸自我。這不是我們身外的佛、而是我們的自性佛在呼喚我們。如果我們聽不到鍾聲,也就聽不到來自自性佛的其它聲音,如風聲、鳥聲乃至汽車聲或嬰啼。它們都是自性佛讓我們回歸自我的呼喚。藉助於鍾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藉助鍾修行,你就能藉助風聲或其它聲音來修行 。從此以後你不僅可以藉助聲音修行,你還可以藉助色法修行。透過窗戶的陽光就是一種來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喚,呼喚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現前。 "安靜,微笑,當下一刻,美妙一刻"。坐禪時,你可以背誦它,行禪時你也可以用它。你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數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三,呼,三……,直到十 。然後你再倒著數:十、九、八、七……,數息是一個幫助你專心致志、進入三摩地的方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定力,你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修行上的突破,就不能夠契入禪機。因此呼吸、行禪、坐禪和其它修行首先就是為了幫助你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定,這叫做"止"。"止"是為了專心致志。就像燈罩防止燈光擴散使你更容易閱讀一樣,禪定的第一步是"止",止住散亂,集中到一個事物上。最好的事物、最有價值的事物莫過於你的呼吸。呼吸很妙,它把身心聯系在一起。不管你是數息還是僅僅隨息,都是為了"止"。"止"和"觀"是非常緊密的。一旦你止住了,書頁上的字就變得更清楚了,我們的兒子有什麼問題也就變得清楚了。"止"和"觀",就是禪定,就是禪悟。頓悟的意思是你有洞察力,對實相的洞察力。"止"也是為了"觀",反過來,"觀"可以幫助"止"。這兩者是二而一的。我們做那麼多事,跑得那麼快,形勢那麼糟糕,因此很多人會說:"不要光坐在那兒,干點兒什麼吧!"但是做得越多可能形勢越糟。所以你應該說:"不要總是忙忙碌碌的,坐下來吧。"坐在那兒,止住,首先成為你自己,然後再從頭開始。這是禪修的意義所在。你可以在禪堂、家裡或其它任何地方如此這般試一試,但你必須真正地坐,僅僅坐著是不夠的,既要坐,又要"是(安住當下 譯者注)"。坐禪沒有"是"就不稱其為坐禪。是什麼呢?是"止"和"觀"。 "止"和"觀"有很多方法。聰明的老師能夠發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攜你。據說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助你契入實相。法門是修行的方法。當我們騎著一匹失控了的馬的時候,我想,我們最強烈的願望就是停下來。怎麼停下來呢?我們必須控制速度,保持鎮定,因此我們必須組織抵抗。茶禪中把兩個小時花在一杯茶上就是一種抵抗行為,一種非暴力抵抗行為。我們可以這樣做,因為我們有僧團。我們可以一起做,一起來抵制這種使我們喪失自我的生活方式。行禪、坐禪都是我們的抵抗。所以如果你想停止軍備競賽,你就必須去抵制,並且從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開始抵制。我在紐約看見過一輛小汽車,保險杠上有這么一條標語:"讓和平從我開始",這是正確的。"讓我從和平開始",這也是正確的。行禪可以是很有樂趣的。我們慢慢地走,一個人或與朋友一起,如果可能的話,選擇一些風景優美的場所。行禪是真正地在享受行走,不是為了到達某個目不暇接的目標,而只是為了行走本身。目的是活在當下,享受你邁出的每一步。因此你必須甩掉所有的焦慮和煩惱,不想將來,不想過去,而只是享受當下一刻。行禪時你可以牽著一個小孩子的手。你走著,一步一步地邁進,就彷彿你是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人。 我們一直在走路,但是我們走路往往更像跑步。當我們那樣急匆匆地行走時,我們就是在把焦慮和痛苦印在大地上;我們必須這樣走 只把和平和寧靜印在大地上。倘若我們渴望和平和寧靜,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應該選擇後一種方式行走。這一點,每一個小孩都可以做到。如果我們能那樣走一步,那我們就能走兩步、三步、四步、五步。當我們能夠平和愉快地走路時,我們就是為全人類的和平和幸福作著貢獻。行禪真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佛陀關於禪定的基本教法是《四念處經》(The Satipatthana Sutta)。有巴利文、中文以及其他多種語言(包括英文和法文)等版本可資利用。根據這部經文,禪定就是對在你身體、感覺意識中以及作為意識之對象的外界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很清楚正在發生什麼,那麼當問題出現時你就能夠看得很清楚,並且有助於防止問題的進一步產生。當事情爆發出來了,那就太晚了。我們應當怎樣對待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感受、言談,如何處理日常事務,這就是禪修。我們必須學會把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容易的事情可以嘗試著去做。比方說,吃晚飯前,大家可以圍坐在桌前,練習深呼吸三次。這樣做是為了使你恢復自我,成為真正的自己。我相信每次深呼吸都可以使你重新成為完整的自己。其次開始吃飯前你可以微笑著看看大家,每個人看兩、三秒鍾即可,不用花太長的時間。我們總是沒有時間互相看對方,包括那些我們所愛的人。一旦無常,很快一切都會太晚了。毫不掩飾地去欣賞自己家裡的每個成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在梅村,每天吃飯前有一個孩子誦偈。端起一碗米飯,他知道他是非常幸運的。作為難民,他知道在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孩子們吃不飽飯。他們在西方買到的這種大米,是從泰國進口的最好的大米。孩子們知道,即使在泰國本國,泰國兒童也沒有機會吃到這樣的大米。他們吃劣質大米。好米留給國家出口換外匯。當一個難民兒童端起一碗米飯時,他必須記住他是幸運的。他知道每天有40000個像他一樣大的孩子死於飢餓。然後孩子說一些類似於下面這些話:"今天,桌上有媽咪剛做出來的好東西。爸爸在那兒,哥哥在那兒,姐姐在那兒,咱們大家這樣坐在一起吃飯,真好。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挨餓。為此我很感恩。" 我建議那小間布置得樸素些,光線不要太亮。你也許想要一隻小鍾,一隻有著優美聲音的小鍾,幾個坐墊或幾把椅子,或許再要一瓶花,以提醒我們回歸自性。孩子們可以專心致志地、微笑著插花。如果你家裡有五個成員,你可以買五個坐墊或五把椅子,再加上幾個給客人的。也許你會時常邀請一位客人來與你一起練習三、五分鍾的靜坐和呼吸。如果你想要一尊佛的雕像或一張畫像,請挑剔些。有很多次,我看到的佛像是既不放鬆、也不安詳。可見製造佛像的藝術家們沒有練習呼吸和微笑。如果你想請個佛像到家裡來,請挑剔些。為我們的孩子著想,這張佛像應該是微笑的,快樂的,美麗的。如果他們看到佛像並沒有感到精神為之一爽和快樂,那它就不是一尊好佛像。如果你找不到一尊美麗的佛像,請等一等,先用朵花代替。花就是佛,花有佛性。 我認識一些家庭設有專門練習呼吸用的房間。 早飯後,孩子們進去,坐下來,呼吸十次,呼吸一,呼吸 二,呼吸三,十次,然後去上學。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如果您的孩子不想呼吸十次,三次怎麼樣?以作佛為自我期許來開始這一天,是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非常好的方式。如果我們早上是佛,在全天的時間里都努力去滋養這個佛,那麼這一天結束時我們就能夠微笑著回家 這尊佛仍在,沒有被我們丟失。當你生氣時,不要做任何事,也不要說話。隨著呼吸慢慢地走進呼吸間。(呼吸室象徵著我們內心的佛土,只要需要,我們隨時都可以進去,即使我們不在家)。我有個朋友,每逢生氣時,他就到家裡的休息室中去,呼吸三次,請鍾響一次,然後開始誦偈。這樣他立刻感到好受多了。如果他需要多坐一會兒,他就呆在那裡。他妻子准備晚飯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呼吸室里傳來的鍾聲,這鍾聲也提醒了她專心致志於她的工作。每逢這種時刻,她很激賞她的丈夫。"他真棒,真與眾不同。他知道怎樣對付自己的怒氣。"如果她剛才生氣了,她的怒火這時也就慢慢平息了。有時她會停止切菜,去呼吸室跟他一起靜坐。這幅畫面是這么可愛,遠比一幅昂貴的肖像畫更美麗。這樣處理問題對每個人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不只是言教,而且還身傳。當你的孩子生氣時,你不必說:"去那間屋子!"你只要握著他(她)的手,一起走進呼吸室,一起靜坐。這是最好的和平教育。作為一個佛來開始一天真是美好。每當我們感到自己將要離開自性佛時,就坐下來呼吸,直到回歸真正的自我。我要建議你們三件事:在家裡安排一個呼吸室,用於禪修;每天早上與孩子一起練習幾分鍾的呼吸、靜坐;睡前與孩子一起去練習緩步行禪,只要十分鍾就夠了。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它們能夠改變我們的文明。
⑤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更有定力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靜修中,敲鍾的師父要時常地請鍾響起來,此前他要默誦一首偈子:
身語意合一
心隨鍾聲起
聞者醒迷夢
離苦趨正覺
然後他(她)呼吸三次, 請鍾響起來。我們其他人聽到鍾聲的時候,也要停止思慮,呼吸三次,默誦下面這幾句話:
聽呵,聽呵
這悠揚的鍾聲
將我帶回真正的自我
修習禪定是為了清楚在你體內、感覺上、意識中、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佛教中最珍貴的修行就是禪定。以一種好的心態來練習禪定是很重要的。為了能修禪定,我們必須多微笑。旨在提起正念的鍾聲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假設我們有個兒子,變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年輕人。對我們來說,要愛他也許是困難的。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人只有可愛才會被愛。如果我們的兒子已經變得很難讓人愛他,我們會很不快樂。我們希望自己能愛他,那麼這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處境。
我們只好把空觀或其它課題暫時置之一旁,而把兒子當作禪修的具體課題。首先我們要終止感情和思想對我們的干擾,因為它們會削弱我們在禪定中的力量;同時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定力,在梵文中,我們稱之為samadhi(三摩地)。孩子想做作業的時候,必須停止嚼口香糖、聽收音機,這樣他才能專心致志地做作業。如果我們想理解兒子,我們就必須學會使那些能轉移人注意力的事情停止發生。定(三摩地)是禪修中的第一個修行步驟。
現在我們有一個燈泡。為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來,我們需要一個燈罩。光集中到書上,我們讀書就容易多了。習定就像得到一個燈罩,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禪、行禪時,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安住當下,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藉助定力我們可以深入地觀察問題。這就是禪悟。首先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問題上,然後我們深入地觀察它,以了解它的本性 在現在這種情形下,即了解我們的兒子為何不快樂的根源。我們不想責備兒子,而只想知道他為什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通過禪定的方法,我們發現了所有導致他目前這種生存狀態的遠近因。我們觀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對他產生悲憫和愛的情感。理解是愛的根源,理解就是愛本身。理解是愛的別名,愛是理解的別名。我們學佛時,這樣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種了一棵樹,它長得不好,你不會責備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永遠 不會責備樹,然而你卻責備你的兒子。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棵樹一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永遠不要責備,永遠不要試圖用理由和論辯來說服,它們不會產生任何積極效果。這是我的經驗。不要辯論,不要申訴,不要責備,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你表現出你理解了,你能夠愛,情形就會改觀。
悠揚的鍾聲是佛呼喚我們回歸自我的聲音,我們必須尊敬那聲音, 停止思慮和談話,藉助微笑和呼吸回歸自我。這不是我們身外的佛、而是我們的自性佛在呼喚我們。如果我們聽不到鍾聲,也就聽不到來自自性佛的其它聲音,如風聲、鳥聲乃至汽車聲或嬰啼。它們都是自性佛讓我們回歸自我的呼喚。藉助於鍾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藉助鍾修行,你就能藉助風聲或其它聲音來修行 。從此以後你不僅可以藉助聲音修行,你還可以藉助色法修行。透過窗戶的陽光就是一種來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喚,呼喚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現前。
"安靜,微笑,當下一刻,美妙一刻"。坐禪時,你可以背誦它,行禪時你也可以用它。你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數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三,呼,三……,直到十 。然後你再倒著數:十、九、八、七……,數息是一個幫助你專心致志、進入三摩地的方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定力,你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修行上的突破,就不能夠契入禪機。因此呼吸、行禪、坐禪和其它修行首先就是為了幫助你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定,這叫做"止"。"止"是為了專心致志。就像燈罩防止燈光擴散使你更容易閱讀一樣,禪定的第一步是"止",止住散亂,集中到一個事物上。最好的事物、最有價值的事物莫過於你的呼吸。呼吸很妙,它把身心聯系在一起。不管你是數息還是僅僅隨息,都是為了"止"。"止"和"觀"是非常緊密的。一旦你止住了,書頁上的字就變得更清楚了,我們的兒子有什麼問題也就變得清楚了。"止"和"觀",就是禪定,就是禪悟。頓悟的意思是你有洞察力,對實相的洞察力。"止"也是為了"觀",反過來,"觀"可以幫助"止"。這兩者是二而一的。我們做那麼多事,跑得那麼快,形勢那麼糟糕,因此很多人會說:"不要光坐在那兒,干點兒什麼吧!"但是做得越多可能形勢越糟。所以你應該說:"不要總是忙忙碌碌的,坐下來吧。"坐在那兒,止住,首先成為你自己,然後再從頭開始。這是禪修的意義所在。你可以在禪堂、家裡或其它任何地方如此這般試一試,但你必須真正地坐,僅僅坐著是不夠的,既要坐,又要"是(安住當下 譯者注)"。坐禪沒有"是"就不稱其為坐禪。是什麼呢?是"止"和"觀"。
"止"和"觀"有很多方法。聰明的老師能夠發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攜你。據說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助你契入實相。法門是修行的方法。當我們騎著一匹失控了的馬的時候,我想,我們最強烈的願望就是停下來。怎麼停下來呢?我們必須控制速度,保持鎮定,因此我們必須組織抵抗。茶禪中把兩個小時花在一杯茶上就是一種抵抗行為,一種非暴力抵抗行為。我們可以這樣做,因為我們有僧團。我們可以一起做,一起來抵制這種使我們喪失自我的生活方式。行禪、坐禪都是我們的抵抗。所以如果你想停止軍備競賽,你就必須去抵制,並且從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開始抵制。我在紐約看見過一輛小汽車,保險杠上有這么一條標語:"讓和平從我開始",這是正確的。"讓我從和平開始",這也是正確的。行禪可以是很有樂趣的。我們慢慢地走,一個人或與朋友一起,如果可能的話,選擇一些風景優美的場所。行禪是真正地在享受行走,不是為了到達某個目不暇接的目標,而只是為了行走本身。目的是活在當下,享受你邁出的每一步。因此你必須甩掉所有的焦慮和煩惱,不想將來,不想過去,而只是享受當下一刻。行禪時你可以牽著一個小孩子的手。你走著,一步一步地邁進,就彷彿你是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人。
我們一直在走路,但是我們走路往往更像跑步。當我們那樣急匆匆地行走時,我們就是在把焦慮和痛苦印在大地上;我們必須這樣走 只把和平和寧靜印在大地上。倘若我們渴望和平和寧靜,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應該選擇後一種方式行走。這一點,每一個小孩都可以做到。如果我們能那樣走一步,那我們就能走兩步、三步、四步、五步。當我們能夠平和愉快地走路時,我們就是為全人類的和平和幸福作著貢獻。行禪真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佛陀關於禪定的基本教法是《四念處經》(The Satipatthana Sutta)。有巴利文、中文以及其他多種語言(包括英文和法文)等版本可資利用。根據這部經文,禪定就是對在你身體、感覺意識中以及作為意識之對象的外界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很清楚正在發生什麼,那麼當問題出現時你就能夠看得很清楚,並且有助於防止問題的進一步產生。當事情爆發出來了,那就太晚了。我們應當怎樣對待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感受、言談,如何處理日常事務,這就是禪修。我們必須學會把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容易的事情可以嘗試著去做。比方說,吃晚飯前,大家可以圍坐在桌前,練習深呼吸三次。這樣做是為了使你恢復自我,成為真正的自己。我相信每次深呼吸都可以使你重新成為完整的自己。其次開始吃飯前你可以微笑著看看大家,每個人看兩、三秒鍾即可,不用花太長的時間。我們總是沒有時間互相看對方,包括那些我們所愛的人。一旦無常,很快一切都會太晚了。毫不掩飾地去欣賞自己家裡的每個成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在梅村,每天吃飯前有一個孩子誦偈。端起一碗米飯,他知道他是非常幸運的。作為難民,他知道在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孩子們吃不飽飯。他們在西方買到的這種大米,是從泰國進口的最好的大米。孩子們知道,即使在泰國本國,泰國兒童也沒有機會吃到這樣的大米。他們吃劣質大米。好米留給國家出口換外匯。當一個難民兒童端起一碗米飯時,他必須記住他是幸運的。他知道每天有40000個像他一樣大的孩子死於飢餓。然後孩子說一些類似於下面這些話:"今天,桌上有媽咪剛做出來的好東西。爸爸在那兒,哥哥在那兒,姐姐在那兒,咱們大家這樣坐在一起吃飯,真好。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挨餓。為此我很感恩。"
為了把覺照帶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修行方法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做:在電話的間隙呼吸、在商務會議的間隙行禪,幫助飢餓兒童和戰爭受害者的同時修習禪定。佛教是入世的。倘若佛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系,那麼修禪又有什麼用呢?
練習呼吸和微笑時,你可能會覺得非常愉快。有很多條件可以利用。你可以在禪堂練習,可以在家裡練習,可以在公園里沿著河邊練習,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練習。我建議我們在各自的家裡都設置一間練習呼吸用的小間。我們有卧室、餐廳、廚房,為什麼不能有一個練習呼吸用的小間呢?呼吸是很重要的。
我建議那小間布置得樸素些,光線不要太亮。你也許想要一隻小鍾,一隻有著優美聲音的小鍾,幾個坐墊或幾把椅子,或許再要一瓶花,以提醒我們回歸自性。孩子們可以專心致志地、微笑著插花。如果你家裡有五個成員,你可以買五個坐墊或五把椅子,再加上幾個給客人的。也許你會時常邀請一位客人來與你一起練習三、五分鍾的靜坐和呼吸。如果你想要一尊佛的雕像或一張畫像,請挑剔些。有很多次,我看到的佛像是既不放鬆、也不安詳。可見製造佛像的藝術家們沒有練習呼吸和微笑。如果你想請個佛像到家裡來,請挑剔些。為我們的孩子著想,這張佛像應該是微笑的,快樂的,美麗的。如果他們看到佛像並沒有感到精神為之一爽和快樂,那它就不是一尊好佛像。如果你找不到一尊美麗的佛像,請等一等,先用朵花代替。花就是佛,花有佛性。
我認識一些家庭設有專門練習呼吸用的房間。 早飯後,孩子們進去,坐下來,呼吸十次,呼 吸 一,呼吸 二,呼 吸 三,十次,然後去上學。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如果您的孩子不想呼吸十次,三次怎麼樣?以作佛為自我期許來開始這一天,是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非常好的方式。如果我們早上是佛,在全天的時間里都努力去滋養這個佛,那麼這一天結束時我們就能夠微笑著回家 這尊佛仍在,沒有被我們丟失。當你生氣時,不要做任何事,也不要說話。隨著呼吸慢慢地走進呼吸間。(呼吸室象徵著我們內心的佛土,只要需要,我們隨時都可以進去,即使我們不在家)。我有個朋友,每逢生氣時,他就到家裡的休息室中去,呼吸三次,請鍾響一次,然後開始誦偈。這樣他立刻感到好受多了。如果他需要多坐一會兒,他就呆在那裡。他妻子准備晚飯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呼吸室里傳來的鍾聲,這鍾聲也提醒了她專心致志於她的工作。每逢這種時刻,她很激賞她的丈夫。"他真棒,真與眾不同。他知道怎樣對付自己的怒氣。"如果她剛才生氣了,她的怒火這時也就慢慢平息了。有時她會停止切菜,去呼吸室跟他一起靜坐。這幅畫面是這么可愛,遠比一幅昂貴的肖像畫更美麗。這樣處理問題對每個人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不只是言教,而且還身傳。當你的孩子生氣時,你不必說:"去那間屋子!"你只要握著他(她)的手,一起走進呼吸室,一起靜坐。這是最好的和平教育。作為一個佛來開始一天真是美好。每當我們感到自己將要離開自性佛時,就坐下來呼吸,直到回歸真正的自我。我要建議你們三件事:在家裡安排一個呼吸室,用於禪修;每天早上與孩子一起練習幾分鍾的呼吸、靜坐;睡前與孩子一起去練習緩步行禪,只要十分鍾就夠了。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它們能夠改變我們的文明。
⑥ 銀杏樹的資料
銀杏(gingkgo gingko.)拉丁名 Ginkgo biloba L俗稱白果,公孫樹、鵝(鴨)掌子,屬裸子植物。最早出現於3.45億年前的石炭紀,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歐、亞、美洲,中生代 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至50萬年前,發生了第四紀冰川運動,地球突然變冷,絕大多數銀杏類植物瀕於絕種,只有中國自然條件優越,才奇跡般的保存下來。所以,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貓」。目前,浙江天目山,湖北大別山、神農架等地都有野生、半野生狀態的銀杏群落。毫無疑問,國外的銀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的。 銀杏為著名的「活化石」。與動物界的恐龍一樣稱王稱霸於世,第四紀冰川降臨,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滅絕,野生狀態的銀杏殘存於中國山東南部臨沂地區浙江西部山區。由於個體稀少,雌雄異株,如不嚴格保護和促進天然更新,殘存林將被取代。
銀杏樹樹高大挺拔,葉似扇形。冠大蔭狀,具有降溫作用。葉形古雅,壽命綿長。無病蟲害,不污染環境,樹干光潔,是著名的無公害樹種、有利於銀杏的繁殖和增添風景。適應性強,銀杏對氣候土壤要求都很寬范。抗煙塵、抗火災、抗有毒氣體。銀杏樹體高大,樹干通直,姿態優美,春夏翠綠,深秋金黃,是理想的園林綠化、行道樹種。可用於園林綠化、行道、公路、田間林網、防風林帶的理想栽培樹種。被列為中國四大長壽觀賞樹種(松、柏、槐、銀杏)。
中國不僅是銀杏的故鄉,而且也是栽培、搜索大豐女貞銀杏基地可位利用和研究銀杏最早、成果最豐富的國家地區之一。古往今來,無論是銀杏栽培面積,還是銀杏產量,中國均居世界首位。從現存古銀杏樹的樹齡來看,中國商、周之間即有銀杏栽植。
銀杏是中國特有而豐富的經濟植物資源。利用銀杏果葉的有效化學成分和特殊醫葯保健作用加工生產保健食品,葯物和化妝品,正引起國內外研究、開發、生產單位的重視,各國眾多企業競相研製生產以銀杏為原料的天然綠色產品,替代對人體健康有較大副作用的合成化學品,從而為中國的銀杏資源的開發利用開辟了無比廣闊的前景,迅速提高了銀杏的利用價值及其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影響。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銀杏樹為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可達4米,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大樹之皮灰褐色,不規則縱裂,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葉互生,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在短枝上3一5枚成簇生狀,有細長的葉柄,扇形,兩面淡綠色,在寬闊的頂緣多少具缺刻或2裂,寬5-8(一15)厘米,具多數叉狀並歹帕細脈。雌雄異株,稀同株,球花單生於短枝的葉腋;雄球花成葇荑花序狀,雄蕊多數,各有2花葯;雌球花有長梗,梗端常分兩叉(稀3一5叉),叉端生1具有盤狀珠托的胚珠,常1個胚珠發育成發育種子。種子核果狀,具長梗,下垂,橢圓形、長圓狀倒卵形、卵圓形或近球形,長2.5一3.5厘米,直徑1.5一2厘米;假種皮肉質,被白粉,成熟時淡黃色或橙黃色;種皮骨質,白色,常具2(稀3)縱棱;內種皮膜質,淡紅褐色。系孑遺植物,中國普遍栽培;日本亦產。生長較慢,壽命極長,可達千餘年。種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種皮可提栲膠。木材淺黃色,細致,輕軟,供建築、傢具、雕刻及其它工藝品用。又為庭園樹。行道樹。中醫學上以種子入葯,性平、味苦澀,有小毒,功能斂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遺精、帶下,小便頻數等症。種子含有氫氰酸、組胺酸、蛋白質等。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野生狀態的銀杏分布於亞熱帶季風區,水熱條件比較優越。年平均溫15℃,極端最低溫可達-10.6℃,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土壤為黃壤或黃棕壤,pH值5--6。伴生植物主要有柳杉、金錢松、榧樹、杉木、藍果樹、楓香、天目木姜子、香果樹、響葉楊、交讓木、毛竹 等。
銀杏壽命長,適於生長在水熱條件比交優越的亞熱帶季風區。土壤為黃壤或黃棕壤,pH值5~6。一般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葉。有3000年以上的古樹。初期生長較慢,壽命長,蒙櫱性強。雌株一般20年左右開始結實,500年生的大樹仍能正常結實。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動展葉,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葉。
編輯本段銀杏的分布
銀杏在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大量分布。銀杏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圍很很廣。從水平自然分布狀況看,以北緯30o線附近的銀杏,其東西分布的距離最長,隨著這一緯度的增加或減少,銀杏分布的東西距離逐漸縮短,緯度愈高銀杏的分布愈趨向於東部沿海,緯度愈低銀杏的分布愈趨於西南部的高原山區。銀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氣候區內,邊緣分布「北達遼寧省沈陽,南至廣東省的廣州,東南至台灣省的南投,西抵西藏自治區的昌都,東到浙江省的舟山普陀島」,跨越北緯2lo301-41o461,東經97o-125o,遍及我國22個省〈自治區〉和3個直轄市。中國的銀杏資源主要分布在山東、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北、河南、湖北、江蘇,湖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等省的60多個縣市。從資源分布量來看,以江蘇、山東、浙江、江西、安徽、廣西、湖北、四川、貴州等省最多,而各省資源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一些縣或市,如江蘇的三泰地區、大豐,邳州、吳縣,山東的郯城縣、泰安市、煙台市,湖北隨州的洛陽鎮,何店鎮花園村,廣西的靈川、興安等。許多銀杏專家考證後認為,浙江天目山、湖北大洪山、神農架等偏僻山區,發現自然繁衍的古銀杏群。它們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研究生物多樣性、確保銀杏遺傳資源的持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自然資源考察人員還在湖北和四川的深山谷地發現銀杏與水杉、珙桐等孑遺植物相伴而生。
銀杏的垂直分布,也由於所在地區緯度和地貌的不同,分布的海拔高度也不完全一樣。但總的來說,銀杏的垂直分布的跨度比較大,在海拔數米至數十米的東部平原到3000m左右的西南山區均發現有有生長得較好的銀杏古樹。如江蘇泰興海拔為5m左右、吳縣海拔約300m、山東郯城海拔約40m,四川都江堪海拔1600m,甘肅為1500m(蘭州),雲南為2000m(昆明),西藏為3000m(昌都)。但這些分布現狀,並不表明銀杏能夠分布在這樣的垂直跨度內的所有地區,因為影響銀杏自然分布的因素除緯度和海拔外,地形和土壤也是很重要的因子,如土壤含水量、含鹽量、日照、極溫等均直接限制著銀杏的發展。在銀杏自然分布的邊緣地區,可能由於地形等因素,出現利於銀杏生長的小氣候,銀杏仍舊可以生長得很好。同樣在銀杏的自然分布區范圍內,由於小氣候或者地形、土壤、水熱條件的差異而有不適合銀杏生長的地區,所以在自然分布區范圍內,銀杏多呈點狀分布。從氣候因子來看,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年平均氣溫8o—20o,絕對最低氣溫不低於-20o的海拔范圍內,這是符合銀杏的生態習性的。
編輯本段保護價值
銀杏為銀杏科唯一生存的種類,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又是珍貴的用材和乾果樹種,由於具有許多原始性狀,對研究裸子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區系、古地理及第四紀冰川氣候有重要價值。葉形奇特而古雅,是優美的庭園觀賞樹。對煙塵和二氧化硫有特殘的抵抗能力,為優良的抗污染樹種。種子作乾果。葉、種子還可作葯用。
瀕危類別:稀有
保護級別:該物種已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浙江省西天目山為中國自然保護區之一,區內野生狀態的銀杏應嚴禁採伐。對海拔1000米陡峭岩壁處一株由莖、干基部再生樹乾的「五代同堂」古銀杏,已壘石加固。中國各地零星的銀杏古樹,亦應加強保護;許多省區已有栽培。
編輯本段銀杏樹栽培要點
銀杏實生繁殖。種胚有休眠現象。冬季或層積後早春播種。待苗高1米以上即可栽植。作行道樹宜選用雄株。亦可用扦插及分櫱法繁殖。為促進提早結實、和培育良種無性系,可用芽接或枝接法繁殖。
銀杏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從栽種到結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能活到一千多歲. 銀杏為落葉喬木,5月開花,10月成熟,果實為橙黃色的種實核果.銀杏原遍布於全球,第四紀冰川之後,僅留存於中國亞熱帶山區.現在的銀杏分布大都屬於人工栽培區域,主要大量栽培於中國、法國和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
種植方法
1.播種育苗種子宜採收顆粒大,樹齡在80年左右的母樹最好,採收的種子去皮陰干。南方可以秋播,北方以春播為宜。苗床宜選用透水性較好的沙質壤土。
2.利用萌櫱繁殖苗木在2月前後(北方化凍後)挖取基部半邊帶根的萌枝條,栽在苗圃里,直徑1厘米至4厘米均可。此法容易成活。約10年左右即可開花結果。
3.扦插育苗在5月至6月份選用當年生軟枝,剪成10厘米至15厘米,上留3葉至4葉,插入士中一半經常噴水,保證葉片不幹,約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即可生根。
4.苗木移植銀杏直徑在5厘米以下可以裸根種植,6厘米以上一般要帶土培。裸根栽植的苗木,當年是緩苗期。而帶土坨的苗木當年能生長。小苗成行栽好後用水漫灌。而大樹栽植,最好是栽前將坑中灌滿水,待坑中水滲完後,將大樹植入坑中搗實,讓坑中的水返上來滋潤根部。下次澆水宜在坑邊挖引水溝盛滿水,讓水慢慢滲透到銀杏的根部。千萬不要大水漫灌,很多人移栽銀杏不活的主要原因不是乾死的,而是泡死的。因為銀杏的根系呼吸量大,大水漫灌,使根系缺氧窒息而發不出新根,根系逐漸腐爛。有些銀杏即使死了,它的葉子還能展開,甚至第二年、第三年還能發芽,但是葉子很小,待它體內的營養耗光了,它才不發葉了。這就是銀杏的「假活」現象。而有些銀杏種下後第一年不發葉,甚至第二年也不發葉,如果掐皮,會發現皮是新鮮的,枝條也不幹縮,這種樹不一定是死的,說不定第三年就能發出葉子來。這種現象又稱為銀杏的「假死」現象。確定銀杏假死還是假活,不能光看葉,重要的是看根。所以購買大苗,特別是從外購進的假植苗,一定要看根是否發黑,如果是,說明這苗是假活苗,再便宜也不能要。新鮮的苗應該是根的木質部發白,根皮略呈紅色和木質部緊貼。
5.苗木的管理
(1)銀杏成活後無須經常灌水,北方地區,化凍後發芽前澆一次水,5月如果天氣乾旱,可澆一次水,因為這是銀杏—年中的生長高峰期。到了秋天,8月中旬是銀杏一年中第二個生長高峰期,可澆一次水,兩次灌水都可結合施肥進行。
(2)施肥:苗圃地施肥可在春、夏兩季進行,春季在兩行間每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5000斤至10000斤,然後用小型旋耕機旋耕一遍,使肥均勻搗入土中,大苗可開放射狀溝數條,將有機肥和表土拌勻填入溝中,春季施肥如果量大,一年一次即可,量小則在8月中旬補施一次。
(3)修剪:銀杏一般不用修剪,因為銀杏新梢抽發量少,即使是苗圃里的苗木,也應盡量地保持多的枝葉,以利其加速增粗。將要出售苗木的前一年,將1.8米以下的枝條剪去,經過一年的生長,可將剪口長滿,表皮光滑,枝幹直立。
(4)中耕:適當中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條件,中耕對銀杏的須根起到了修剪作用,可以刺激更多的須根萌發,中耕的次數春秋各一次即可。
(5)防病治蟲:銀杏的病主要是幼苗期的立枯病。大田裡苗木的主要蟲害是金龜子幼蟲(蠐螬)。幼苗期注意通風排濕,疏鬆表土,噴施波爾多液,防止立枯病。防治蠐螬的辦法是盡量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在施肥時,全園噴施一次3911農葯500倍液,然後旋耕一遍,將噴施過葯的肥料,旋進土裡。另一種辦法是將麩皮、米糠等拌濕後,拌上敵百蟲葯,用桶裝兩天,讓其充分吸收了農葯後,撒進地里,然後中耕。還有一種辦法是每隔10米左右,埋一堆枯草,枯草上經常澆些水,每隔兩個月掀開枯草,下面會有許多蠐螬,集中殺滅。
(6)結果樹的培養:銀杏為雌雄異株,異花授粉,所以結果樹應配置授粉樹,銀杏的授粉能力很強,在微風下順風25公里都是有效的授粉區,雄樹和雌樹的區別是:雌樹枝條輪生明顯,枝條平展生長,葉色濃,而雄樹枝條直立互生。銀杏果園種植的間距為4米×6米,實生苗生長速度快,選取胸徑3厘米至4厘米的苗木,截頭進行嫁接,一般用枝接,接穗選用3年生,皮色有光澤,並帶有3個至6個短枝,結果顆粒大的優良品種為好。嫁接後3年至4年即可掛果。
編輯本段銀杏品種
銀杏適應性強,用途廣,抗病力強,易管理,是可持續利用的集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於一體的優良樹種。銀杏樹干通直,木材是制樂器,傢具的高級材料,是公認的綠化、美化環境和具觀賞價值的經濟林木。其經濟結果年限可達數千年之久。現存3000餘年大樹仍枝葉繁茂果實累累。
部分良種介紹於下:
安銀1號大馬鈴
種核平均每千克268粒,出種率28%,出種仁率78%。樹冠投影面積產量為每平方米2.7千克。味甜,有糯性,極豐產品質上等。
大佛手
江蘇省洞庭山一帶的主要地方品種。種核卵狀長橢圓形,長約2.88cm,寬約1.73cm,每千克300—350粒,味甜,有糯性,極豐產,品質上等,9月成熟。3元/株。
大園鈴
為山東郯城銀杏產區主栽品種。果實圓球形,熟時棕黃色被薄白粉,並具半透明油脆,種實單粒重11.8-15.7g,千克粒數64-85粒.種核卵圓形,單粒重2.97-3.75g,千克粒數266-366粒.出核率25%,出仁率78%,種仁質細性糯味香清甜,品質上乘,豐產,9月成熟。3元/株。
小園鈴
為江蘇大豐林業基地的特產,不但常年供應果實,用於綠化的銀杏樹非常多有幾萬株之多,是全國銀杏基地保護地之一。
編輯本段銀杏的經濟價值
銀杏又名白果,屬於乾果類,在諸多的乾果中,銀杏的經濟價值排名第三。白果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食用和葯用。 中國白果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90%,銀杏葉、果是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尤其是防治高血壓、心臟病重要的醫葯原料,從銀杏葉中提取物可以「捍衛心臟,保護大腦」,特別是葉片的化學提取物達160餘種,其有效利用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話題,果是高級滋補保健品。
食用白果,養生延年,銀杏在宋代被列為皇家貢品。日本人有每日食用白果的習慣。西方人聖誕節必備白果。就食用方式來看,銀杏主要有炒食、烤食、煮食、配菜、糕點、蜜餞、罐頭、飲料和酒類。
白果的葯用主要體現在醫葯、農葯和獸葯3個方面。明代李時珍曾曰:「入肺經、益脾氣、定喘咳、縮小便。」清代張璐璐的《本經逢源》中載白果有降痰、清毒、殺蟲之功能,可治療「瘡疥疽瘤、乳癰潰爛、牙齒蟲齲、小兒腹瀉、赤白帶下、慢性淋濁、遺精遺尿等症」。明代江蘇、四川等地曾出現了用白果炮製的中成葯,用於臨床。銀杏外種皮含有大量的氫化白果酸和銀杏黃酮。外種皮水溶性成分具有較好的鎮咳祛痰作用,其作用性質與環磷醯胺及地塞米松類似。外種皮醇類中間體對22種臨床常見致病真菌的抑制有效率為81%。0.1%的氫化白果酸抑制25種種臨床致病真菌的有效率為92%。此外,外種皮提取物對蘋果炭疽病等11種植物病菌的抑制率達88%-100%。醇提取物對絲棉金尺蠖3天內防治率達100%,同時可防治葉蟎、桃蚜、二化螟等害蟲。據《民間獸醫本草》記載,銀杏制劑可治家畜勞傷吊鼻、肺癰咳喘、肺虛咳嗽、尿淋尿血、母畜白帶等症。山東牧畜醫站研製的定喘湯,治療雞傳染性喉氣管炎,治癒率達95%。
銀杏葉也具有重要的葯用價值。到目前為止已知其化學成分的銀杏葉提取物多達160餘種。主要有黃酮類、萜類、酚類、生物鹼、聚異戊烯、奎寧酸、亞油酸、蟒草酸、抗壞血酸、a-已烯醛、白果醇、白果酮等。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等單位於60年代用銀杏葉研製出舒血寧針劑,經試驗對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療效。同時,銀杏葉也可以作為農葯使用。將1kg葉加水20kg,煮沸30分鍾,然後泡2-3天,取其葯液噴紅蜘蛛、菜青蟲防蟲率達90%以上,而且無殘留。
銀杏及銀杏葉被用於製作健康枕頭,《枕頭記》中記錄:銀杏的種核俗稱白果,品味甘美,營養豐富,醫.食俱佳,也作葯膳或入葯,銀杏的葉子.種皮和樹根均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可入中葯,精選三齡以上銀杏葉等名貴中草葯配製成銀杏葉健康枕.淡淡幽香,能改善人體呼吸,提高睡眠質量,長期使用可以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防止成年人因血管老化引起的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等,可使成年人尤其在中老年時期維持正常的心臟輸出量以及正常的神經系統功能的天然物質,使人盡可能保持正常的細胞生命周期。
保健方面,用銀杏葉提取物配製的護膚、護發、等方面的產品達50餘種。此外,江蘇大豐銀杏基地有10公分以上2萬株利用銀杏葉研製的銀杏葉飲料、銀杏桃果汁、銀杏啤酒、銀杏茶等保健品已在市場上流通,並取得了良好效果。江蘇省邳州市在銀杏葉的種植和加工提取物(GBE)生產方面處於全國先進行列。中國有成千上百個用銀杏果葉機器提取物為原料,研究開發保健食品,醫葯品、化妝品的科研、生產和教學單位,銀杏的產品琳琅滿目,銀杏的科學研究論文不計其數,銀杏的產值已在中國各銀杏產區的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的比例,銀杏的資源和深加工產品市場在國內外競爭激烈。
銀杏的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從栽培角度上看,銀杏屬於果樹一乾果;屬於林木一用材樹種、防護樹種、抗病蟲樹種、長壽樹種及耐污染樹種。銀杏適應能力強,是速生豐產林、農田防護林、護路林、護岸林、護灘林、護村林、林糧間作及「四旁」綠化的理想樹種。它不僅可以提供大量的優質木材、葉子和種子,同時還可以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農田小氣候,是一個良好的造林、綠化及觀賞樹種,對農林種植結構調整、平原農區林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銀杏木材優質,價格昂貴,素有「銀香木」或「銀木」之稱。銀杏木材質具光澤、紋理直、結構細、易加工、不翹裂、耐腐性強、易著漆、掘釘力小,並有特殊的葯香味,抗蛀性強。銀杏木除可製作雕刻匾及木魚等工藝品,也可製作成立櫥、書桌等高級傢具。銀杏木具共鳴性、導音性和富彈性,是製作樂器的理想材料。可製作測繪器具、筆桿等文化用品,也是製作棋盤、棋子、體育器材、印章及小工藝品的上等木料。在工業生產上,銀木最適宜製作X線機濾線板、紡織印染滾、機模及脫胎漆器的木模、膠合板、砧板、木質電話等。
銀杏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銀杏夏天一片蔥綠,秋天金黃可掬,給人以俊俏雄奇、華貴典雅之感。因此古今中外均把銀杏作為庭院、行道、園林綠化的重要樹種。
注意事項
銀杏葉不能與茶葉和菊花一同泡茶喝。 銀杏內含有大量的銀杏酸,銀杏酸是含有毒性的,一般買來的葉子未經過深加工和提取,裡面的銀杏酸含量高達3000-4000ppm,特別銀杏酸是水溶性的,一泡水不但沒有吃到裡面的銀杏黃銅和銀杏內脂等有效物質,反而效果是相反的,裡面有毒! 在葯品方面,特別是醫院用葯的銀杏製品裡面允許略含10ppm的銀杏酸!
編輯本段銀杏的生態價值
人類對銀杏生態價值的認識較晚,銀杏價值的最高層次--生態價值,無價之寶! 銀杏的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從栽培角度上看,銀杏屬於果樹--乾果;屬於林木--用材樹種、防護樹種、抗病蟲樹種、長壽樹種及耐污染樹種。銀杏適應能力強,是速生豐產林、農田防護林、護路林、護岸林、護灘林、護村林、林糧間作及"四旁"綠化的理想樹種。它不僅可以提供大量的優質木材、葉子和種子,同時還可以綠化環境、凈化空氣、保持水土、防治蟲害、調節氣溫、調節心理等,是一個良好的造林、綠化和觀賞樹種,對我國大江南北農林種植結構調整、平原農區林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綠化環境
銀杏抗病蟲害,被公認為無公害的種樹,是觀賞綠化最理想樹種。公園,園林,住宅小區,行道兩旁,城市綠化,栽植銀杏,可謂"一勞永逸"。
二、凈化空氣
銀杏具抗污染、抗煙火、抗塵埃等功能。可在工業區、住宅小區、城鎮、人口密集地、休間小區、等按一定比例種植銀杏樹,形成銀杏林區,銀杏林帶,自然凈化空氣,減少大氣層懸浮物含量,提高空氣質量。
三、保持水土
銀杏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功效。在森林被伐,水土流失,風沙侵蝕地帶,栽培銀杏防護林區、防護林帶,護路林、護岸林、護灘林、防沙林等,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 1996年貴州省普定縣把栽培銀杏,發展銀杏產業為該縣脫貧致富之路。該縣水土流失嚴重,即使一把土也要種上一棵玉米,滿地都是石炭岩沙。為防水土流失,農民改種銀杏,既改善生態環境,又有經濟收入(銀杏葉賣給加工廠),當今,銀杏已作為大別山,大巴山,沂蒙山等老、少、邊地區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即種銀杏,改善生態環境,又形成產業經濟,一舉多得。
四、防治蟲害
銀杏有殺死農作物病蟲之功能,尤其對棉花、葉蟎、桃蚜、二化螟蟲等尤其有效。在農業區周圍種植銀杏,為作物蟲害天敵,以保護農作物。
五、調節氣溫
銀杏樹具冬暖夏涼特異功能。盛夏時節,掌心觸摸銀杏樹干,手感冰涼,觸摸其他樹干(柳樹),掌心覺熱。據測定,盛夏時節,陽光直射大氣氣溫高達40.20C時銀杏樹下為35.30C,大氣氣溫與銀杏樹蔭下溫差為4.90C,而垂柳溫差僅為2.30C,銀杏調溫能力為柳樹之2倍多。因此,營造銀杏林區,銀杏林帶,形成規模,造成小區氣候,對農田,居住區均有調節氣溫改善氣候的不可小視的良好影響。
藝術價值
銀杏氣勢雄偉,樹干虯曲、蔥郁莊重。在中國的名山大川、古剎寺庵、無不有高大挺拔的古銀杏,它們歷盡興滄桑、遙溯古今,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歷代騷人墨客涉足寺院留下了許多詩文辭賦,鐫碑以書風景之美妙,文載功德以自傲。選取姿勢優美的銀杏,加工製成盆景,將大自然中銀杏的雄姿濃縮在盆盎之中,古特幽雅、野趣橫生,清供案頭,令人怡情怡目。
銀杏樹是著名的長壽樹種,生命力強,葉形奇特,易於嫁接繁殖和整形修剪,是製作盆景的優質材料,用銀杏樹奶製作的銀杏盆景更是一絕,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銀杏是中國盆景中常用的樹種,銀杏盆景干粗、枝曲、根露、造型獨特、蒼勁瀟灑、妙趣橫生,是中國盆景中的一絕。夏天遒勁蔥綠,秋季金黃可掬,給人以峻峭雄奇、華貴雅之感,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有生命的藝雕」。按照人們不同的欣賞要求,主要有觀實盆景、觀葉盆景和樹樁盆景幾種類型......
⑦ 幫忙~~~不會很難的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Hetu)、緣(Paccaya),一般地解釋,就是關系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系。
還有這樣的說法:
緣起即『依緣而起』。『依緣』是指『藉著條件』;『起』是指『發生』的意思。因此,緣起就是『藉著種種條件而產生現象的原理』。緣起就是『緣起的道理』,亦稱『此緣性』(idappaccayata^,『緣於此』、『相依性』),是指現象相互依存的關系。
現象是無常的,常常生滅變化,但它的變化卻不是沒有規律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做一定的變化。這變化的法則就是緣起。它和如來的出世與否都沒有關系,它就是法,就是『此緣性』。
緣起說中最基本的,就是以下這句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而當作法眼(悟的智慧)內容的句子∶『一切集(原因)法為一切滅法。』也道出了緣起說的意義。這一句,意指『因條件而生的現象,也會因條件消失而滅』。
緣起說是由法印說而產生的。法印說是佛教的根本特徵。因此,緣起說即佛教的根本說,而緣起亦可視為法(佛法)。此在原始經典中亦曾見及。如『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緣起』及『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佛法的中心就是緣起〕 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從印度佛教到中國、日本的佛教。幾乎全部的佛教,都是以緣起說為中心思想。故如能充分了解緣起說,即可了解佛教。可以說,緣起說不僅為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哲學不同的地方,它是佛教獨有的特徵。
傳統中國和日本的佛教思想,都是由緣起論和實相論兩大系統所組成的。二者的區別是∶緣起論談的是現象的時間關系,實相論則論及現象的空間關系。而實際上,緣起論所談的是現象的時間、空間的一切關系。並及於由現象之時空所產生事實的關系,與現象間理論的邏輯關系。在此意義上,一切佛學均可涵蓋於緣起說之中。
古來,緣起論計有∶說一切有部(俱舍宗等)的業感緣起論,瑜伽行派(唯識法相宗)的阿賴耶識緣起論,法性宗(大乘起信論)的如來藏緣起論(或真如緣起論),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論(重重無盡緣起論),真言宗的六大緣起論等。實相論則有天台宗和三論宗的諸法實相論。禪宗、念佛宗等也屬於以上的系統。中國、日本的佛教諸宗均可視為此二系統的宗派。
但是,在華嚴的無盡緣起與真言的六大緣起論之中,緣起論不僅說諸法的時間關系,也說空間及邏輯的關系。又,實相論所說的,不只是諸法的空間、邏輯關系,因、緣、果、報等時間關系也包含於諸法實相的十如是中。因此,根據這點,對緣起論及實相論嚴加區別,是不合理的。應該將它們都視為緣起說。
〔二種緣起說——一般緣起與價值緣起〕 緣起說,是將宇宙、人生現象的活動,當做時間、空間、邏輯等關系,而正確地加以考察。佛教不像哲學或科學之為一種單純、客觀的學科,它是著重在具體解決人生問題的。因此,佛教不只是研究宇宙、人生之單純、客觀的活動而已,它是為了解決人生苦惱,而將一定范圍內的社會、人生活動視為緣起,而加以考察的宗教。
在這個意義上,緣起有一般緣起(外緣起)和價值緣起(內緣起)二種。雖然佛教著重的是價值緣起,但一般緣起也是佛教的基礎,而且是用譬喻方式來說征。因此在佛教中,一般緣起(緣起一般)也會被提到。前面所提及之緣起說的基本句子『此有故彼有』雲雲,即是所謂的一般緣起。
總之,社會、人生的一切活動,都要按照緣起的法則而生滅變化。現代學問是研究現象的邏輯、心理、生理、物理、化學、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倫理等各方面之因果關系的活動法則。但佛教的緣起說,並不是在說明這些事實世界的現象關系;而是為了正確了解苦樂迷悟,而去探討與人類命運有關的社會或人生之宗教、倫理等現象活動。
就一個人的存在而言,他的現在即是他個人已往一切經驗的總合。也就是說自他出世後,即在種種環境下成長。接受家庭、學校、社會等教育,並和各類型的人接觸。這一切經驗絕對不會消失,它們會藉著某種形式保存下來。一個人隨著他所經驗的善惡,其行為就會朝著善或惡發展,而形成他的人格。所謂人格,乃指智能、性格、體質等而言。它也就是我們出生後,時時刻刻經驗到的事物的總合。
以上的例子,是在說明一個人的緣起關系——個人是存在於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之中。個人常常受外界善惡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地影響周圍。例如學生,是受同學、長輩、老師等人的影響,而形成他的人格。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是家庭、學校、公司,乃至地方團體、國家,我們時時刻刻都置身其中,受它們的感化、影響。這種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就是相依相成的緣起關系、有機的連帶關系。這不只是在倫理人格關繫上如此,即使是在衣食住等經濟關繫上,也是如此。
就衣食住等方面來說,我們都必須麻煩世界上很多人,才可順利取得。若是去追究我們取得一個麵包、一條手帕的來源及過程,就可知道,它們是要經過很多人的生產、運輸、加工、販賣等曲折復雜的程序。徹底地說,如果沒有世界上的人的協助,我們的經濟生活就一天也過不下去。反過來說,因為我們要生存就必須消費,世界上的生產、運輸、加工、販賣等才可順利經營,而金融機構、交通通訊機構,以及其他社會設施等,彼此間也才可直接、間接地發生關系。佛教中有所謂『眾生恩』,意思就是說,唯有靠周圍社會的庇蔭,我們的生活才可繼續下去。這也是緣起原理的一種反映。
文化方面的精神生活也一樣。現代社會的文化財,如語言、思想、科學、文學、藝術及技術等,都是我們繼承過去人類,並由現代人繼續努力發展,再透過報導及教育機構的幫助,我們才得以享受到。如果沒有新聞、雜志、收音機、電視等報導機關,不僅思想傳達的語言、文字不能順利進行,今日的文明生活也都無法發展、經營下去。依此類推,我們與世界所有的文化均有關系,與過去人類的全部歷史,也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由此觀之,可知我們在人格道德上、政治經濟上及文化藝術上的發展,不僅僅是自身過去經驗的總合,而且與周圍的全世界,在時間上、空間上,均有密切的關系。換言之,如果沒有過去,與周圍環境及其過去的全部歷史,我們的現在也就不存在。
因此,可以說我們自己及周圍一切的過去,都包含在現在的一瞬間之中。也可以說,我們當前的存在,是限定我們自身未來的要素,對我們周圍的環境及歷史的形成,也會有重大的影響。這也就是佛教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僅我們個人與一切世界相通,一切世界也與我們個人有密切關系。亦即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不管從縱的、橫的、積極的、消極的或任何意義上來看,彼此間都有密切的關聯,此即華嚴哲學所說的『重重無盡緣起』。
前面已經提到,緣起可分為∶含有宗教倫理價值的緣起,以及與價值無關的一般緣起。四法印與這兩種均有關系,而十二緣起及四諦說,則只談價值緣起。所謂價值,有『生死輪回之迷的狀態』的負面價值,及『不死涅盤之悟的狀態』的正面價值二種。負面價值的緣起稱為流轉緣起;正面價值的緣起稱為還滅緣起。茲列表如下∶
┌—————┬————————————————┬————┐
│緣起說 │緣起略說 │四法印 │
├—————┼————————————————┼————┤
│ │此生故彼生┐ │諸行無常│
│一般的緣起│此滅故彼滅┘(時間的前後) │ │
│(緣起一般├————————————————┼————┤
│) │此有故彼有┐ │諸法無我│
│ │此無故彼無┘(空間的、論理的) │ │
├—————┼————————————————┼————┤
│ │緣無明有行——┐ ┌苦(果)┐│ │
│ │緣行有識…… ├流轉┤ ││一切行苦│
│ │緣生故老死等一│ └集(因)┘│ │
│價值的緣起│切苦蘊生———┘ │ │
│(十二緣起├————————————————┼————┤
│、四諦) │無明滅故行滅—┐ ┌滅(果)┐│ │
│ │行滅故識滅……├還滅┤ ││涅盤寂靜│
│ │生滅故老死等一│ └道(因)┘│ │
│ │切苦蘊滅———┘ │ │
└—————┴————————————————┴————┘
由上表中最後面的四法印來看,『諸行無常』是就時間的先後關系論述無常;『諸法無我』則包含了時間關系、空間的同時關系(不含無常),或理論的邏輯關系。若以此配置緣起略說,則可見『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表示時間的先後關系;『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表示空間或邏輯關系。
其次,『一切行苦』表示迷的輪回狀態,因此是負面價值。而『涅盤寂靜』是表示悟的涅盤狀態,因此是正面價值。十二緣起之中,『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生故老死等一切苦蘊生』,是表示迷界的流轉緣起;『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生滅故老死等一切苦蘊滅』則表示悟界的還滅解脫緣起。同樣的,四諦中的苦、集二諦是流轉迷界的因果關系;滅、道二諦是悟界還滅的因果關系。因此,四諦也可說是流轉緣起及還滅緣起。由此可知,這些迷悟的價值緣起,與四法印中的一切行苦及涅盤寂靜二者,是有關聯的。
瑜伽行派的唯識說主張有∶遍計所執性(分別性)、依他起性(依他性)、圓成實性(真實性)等三性。它們雖有種種的說法,但本來的意思,卻是如《華嚴經》所說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如果我們將心看做是染凈的依他起性;將佛看做是表示悟界正面價值的圓成實性;將眾生看做是表示迷界負面價值的遍計所執性,則可知依他起性與一般緣起有關,遍計所執性與流轉緣起有關,圓成實性與還滅緣起有關。(取材自水野弘元《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
◎附一∶印順〈緣起的定義〉(摘錄自《佛法概論》第十一章第一節)
因緣有雜染的、清凈的,雜染的因緣,即緣起法。緣起法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他的內容,是『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總結的說,即『純大苦聚集』,這是經中處處說到的。在中觀、瑜伽學中,緣起法——或依他起法,通於染凈,成為佛法中異常重要的理論,所以這值得特別留心!
緣起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簡單的,可解說為『緣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系,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為此,彼此間有著必然的『此故彼』的關系,即成為因果系。此為因緣,有彼果生,故緣起的簡單定義,即是緣此故彼起。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系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也就因此,悟得這一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神造的。佛陀的緣起觀,非常深廣,所以佛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雜含》卷十二·二九三經)如上面所揭出的三句∶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都依緣起而說的。佛陀先觀察宇宙人生的事實,進一步,再作理性的思辨與直觀的體悟,徹底的通達此緣起法。緣起法不僅是因果事象,主要在發見因果中間的必然性,也就是悟得因果的必然秩序。這緣起法,佛說他是『非佛自作,亦非餘人作』,這是本來如此的真相。愚痴的凡夫,對於世間的一切,覺得紛雜而沒有頭緒,佛陀卻能在這復雜紛繁中,悟到一遍通而必然的法則。觀察到有情在無限生死延續中的必然過程,知道一切有情莫不如此,於是就在不離這一切現象中,得到必然的理則,這即是緣起法。能徹了這緣起法,即對因果間的必然性,確實印定,無論什麼邪說,也不能動搖了。
◎附二∶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譯〈緣起論〉(摘錄自《原始佛教》第四章)
緣起論的根本架構是依『三法印』(或四法印)而建立的,所以吾人亦可視之為佛教的根本教理。據說釋尊便是在菩提樹下悟入世間的緣起而得無上正等正覺。從這個觀點看來,吾人更可說∶佛教根源於緣起論的思想。這是人生世間的真理,亦是佛教的世界觀。『緣起法』被認為是絕對、常住、永恆的,不管諸佛出世與否,不管佛教存在與否,它是客觀的、宇宙的、理性的真理。緣起如以『法』之一字來表示則為∶『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緣起。』更進一步的說∶『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佛。』如果能正確的體悟緣起論,則佛教已在指掌中矣!
那麼『緣起』是什麼意思呢?在日本,有人常說∶『緣起就是善』、『緣起就是惡』與『人們非常關心緣起』,這些都與緣起的原意不合。因為他們所謂的緣起是『一件事物發生的標志』、『徵候』或是『預兆』等等。或者是『某座寺廟的緣起』與『某座神社的緣起』等情況,此處意謂著「某事物如何產生的』或是『由來』,同樣的也失去緣起的真意。
緣起的意義是由三法印或四法印衍生而來的。首先,『諸行無常』告訴我們世間是無常的,現象界不斷的改變,流轉生死。其次『諸法無我』告訴我們∶所有的存在絕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時空里相互依存,彼此關涉。再透過『諸受是苦』的教說,吾人可知生命的本質乃是焦慮不安,無常苦空。苦、焦慮絕非無因自生;而且這些苦、焦慮不安並無固定性,吾人可加以改變或解脫它的束縛。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常、無我;而事物流變與彼此關涉所由之道並非漫無規則,必定有某種法則支配彼此的關涉與生滅變化,而所有的事物亦必依此原則而興衰消長。在這范疇之下,此種法則就是『緣起法』。
緣起(paticcasamuppa^da)意思是∶『由彼此關涉而生起』,或是『現象界的生命與世間彼此關涉所由之道』。生命與世間諸現象是在事物所必由的條件與因緣之下產生,遵循著緣起的法則。這不像其他學派所主張的由控制事物生滅的最高神只而生,或所有現象界的存在已經命定或由業報所固定,或無因自生,漫無規則,或突然而生。依據緣起法的解釋∶吾人如對現象事物的流變與在何種條件之下事物之存沒生滅有正確認識的話,吾人可由自己的努力,除去吾人所不願意的與實現吾人的意願。這即是說∶由緣起法,吾人可輕易的離苦得樂;止息生死輪回之苦,享受解脫涅盤之樂。釋尊所發現的真理就是緣起法,且由此而成佛。
在原始聖典中,曾以不同的方式表示緣起法;其中最根本的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或則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亦可看出緣起法的含意。後者通常指對佛教人生觀得到理論上的了悟,並且已得最低的果位——無染的法眼(法眼凈)。這即是說∶吾人如欲對佛法的原理有所理解,必須了悟緣起法;了悟緣起法的智慧即是法眼。此處『法眼』的『法』是指『真理的法則』,除了緣起法以外別無他物。總之,『法眼』是緣起法之智慧眼目。
緣起法的根本原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由此開展出緣起的根本二支數,四聖諦的苦集滅道正可分成二部份而構成此二支,即『流轉緣起』與『還滅緣起』二支。(詳見後文)。在經典中曾提到不同支數的緣起;除了二支以外,尚有三、四,甚至到九、十、十一、十二或者是更多的支數,但最具代表性的則是『十二緣起』(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
緣起的支數可把它看作表示人生世間生滅流變的關系,但這種分類的原意不只是為了說明一般事物的發生,而是顯示人類命運之苦樂,與在何種條件、因緣之下,痛苦會因而消失。所以就緣起法的立場,現象界的產生並非自然映現,而是有關於倫理與宗教的價值,如苦樂之果報由善惡之業而生等。而且就墮落懈怠而言,即是向著輪回的『流轉緣起』;反之向涅盤精進則是『還滅緣起』。流轉是說∶由重復生死而招聚業惑;還滅則是解脫業惑的生死輪回而向理想的涅盤前進。如果以此意義來解釋四聖諦——緣起的苦集滅道,則苦集二聖諦可歸為『流轉緣起』;滅道二聖諦則為『還滅緣起』。甚至在十二緣起中,向著生死苦聚一面的為『流轉緣起』;而苦之止息則為『還滅緣起』。准此,緣起的理論從宗教與倫理的立場,吾人可發現生死的鏈鎖與世間現象的流變。這與研究現象界一般原因與效能的科學是有所不同的。
雖然如此,緣起亦可從自然界之因果關系予以說明。亦即有關宗教倫理價值的緣起法,可包括那與價值判斷無關的自然現象。有時候,關於一般現象界的緣起稱之為『外緣起』,而與價值判斷有關的為『內緣起』。對根機較鈍的信眾而言,外緣起通常以譬喻的方式來說明,以便了解復雜的內緣起。
無論如何,緣起的因緣關系亦關涉過去現在未來的業力思想有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包含著無法以科學立場來解說的一種期待可能性。盡管如此,緣起論本來的立場還是非常的合理,其觀察方法亦不會與今日的科學脫節。
到今日為止,吾人尚未發現在原始佛典中,對現象界的彼此關涉有詳細的詮釋;但是在較後代的佛教卻以不同的角度來談此一問題。廣泛的說,這乃是任何時代的佛教,無不以緣起論為其一貫的立場。但是,後代佛教卻將緣起局促於較狹隘的意義,而且僅論及時間前後相續的范圍,而與時間無關之邏輯的緣起關系卻被稱為『實相』(real-state),而非『緣起』。所以後代佛教,緣起論與實相論的立論相反,且為不同系統的教理。也就是因為如此,印度與中國的佛教教義才被分為『緣起』與『實相』兩大源流。但就廣義而言,實相論仍是緣起的一支而已。總之,緣起可分為兩端∶
(1)以直線式,時間前後相續的觀念來考察事物。
(2)就時間的某一點來考察事物存在的彼此關涉。
前者是具體而實在的緣起論,後者則是從邏輯或形式的立場來考察事物。
例如由種子而發芽、而枝葉茂盛、而開花結果,再回復到種子。這便是具體而實在的緣起(相互關系)。但是如代數程式∶2□3=5,這即是前數對後數,全體對部分,全稱對個例,相對對絕對,而與時間前後因果無關的邏輯關系;這即是『非時間』或『邏輯』的緣起關系。
阿毗達磨佛教(部派佛教)以後,緣起論僅就時間有關的部份而談,與時間無關的『邏輯的緣起』則被拒之於外。但『實相論』的原則是立足於『邏輯的緣起』,緣起的本意亦是在探究實相本身。所以龍樹菩薩在他的《中觀論》(Madhyamaka-ka^rika^)一書便提出『空』的概念,以解釋諸元素的邏輯關系;這無非是要使緣起的意義能更清楚、更明白。
阿毗達摩佛教以後,談緣起總是就二個觀點而言∶與時間有關的緣起論,與時間無關的實相論。但僅就時間有關的偏狹立場來談緣起,卻漸成為一種風尚;這在原始佛教,我們是無法發現緣起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界限。原始佛教論及緣起,並不區別時間與非時間的緣起,以便能如實了知事物的存在。更進一步的說∶原始佛教有時為初學者,而設許多方便譬喻,這正如吾人在談緣起二根本原則時所提及的;緣起有各種不同的種類。而在阿毗達摩佛教(部派佛教)則分為四種緣起∶
(1)剎那緣起(ks!anika-prati^tyasamutpa^da )。
(2)連縛緣起(sa^mbandhika-prati^tyasamut-pa^da)。
(3)分位緣起(a^vasthika-prati^tyasamutpa^da)。
(4)遠續緣起(pra^kars!ika-prati^tyasamutpa^-da)。
於此,吾人亦可看出緣起的不同意義。其中,剎那緣起是說∶事物現象在一剎那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以邏輯的立場來談緣起。其他三種緣起則是在時間的過程中談緣起。連縛緣起是說∶因果關系沒有間斷,接續而來。分位緣起是說∶在今生與過去世之間,來世與今生之間,構成吾人身心的五蘊,各於其時表現的因果關系。遠續緣起則是隔越多生多劫,從無始遠續而來的因果關系。
如是可見,現象的緣起有許多不同的元素,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即是有關於邏輯、心理、生理、物理、政治、社會、經濟、倫理、宗教等等的因果關系,而大部份的現代科學亦是致力於研究此類的因果關系。在一般情況之下,事物的因果關系總是非常復雜的,絕非一條鞭式的單一因果關系,而是多重的、繁復的,同時具有多種不同的因果關系。但佛教所說的緣起因果關系卻還要超越乎此,包含許多以形而上學或是宗教為基礎的因果關系,例如由過去世到現在世,由現在世到未來世的三世因果關系,及善因樂果、惡因苦果的『異熟因果』等。
如上所述,吾人可發現有許多不同的緣起因果關系,但佛教談緣起的目的並不在說明事實世界的現象關系,而是在指出不安苦惱的來源與如何離去苦難而證得常樂之理想境界。亦即是正知人生真象,於中道的德行中,精進、修行、證果。緣起論所談的乃是人類有情的生命;至於自然界的因果關系,雖然有時被利用為方便的譬喻,卻 不是目標所在。
總之,緣起論在一般意義之下,固然能將宇宙世界的現象關系解釋得條理分明。但是,就佛教的觀點而言,毋寧是就宗教、倫理的立場,而詳於正見社會人生命運的關系。然而社會人生的現象極其復雜,不能輕易理解。
例如把一個人視之為一個體的存在,此人現前的種種不過是先前一切經歷的總和。生下來以後,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在家庭、學校、社會接受教育,與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物接觸,在每個各別時間所得到的閱歷並未消失,而是積蘊在其生命自身。善惡的經歷將會導致善惡不同的趨向;每個各別時間的經驗或許極其微細,甚至不為人所注意,但重復發生的結果,卻因而擴大其影響力。如果一個人習於為惡,則其談吐、舉止、輕浮的言行與眼神,很自然的看起來就像個為惡之人;反乎此,為善之人看起來必然是那麼的純凈、聖潔。沒有人在初生之時即有現在的容貌或態度,而是往後的善惡之行在他身上所刻劃的痕跡。吾人的智能、性格、體質都是吾人出生以後,在各個時刻所為之善惡行為的總和。毫無疑問的,吾人在初生之時,已具有現前之智能、性格、體質的一部份,而這些乃是吾人前世經歷的結果。所以現前的存在必須歸諸於前世與今生的所作所為。職是之故,目前的自我、人格與過去的經驗有密切的緣起因果關系。相同的,未來的一切視現在的作為而定。佛教有所謂的『宿命通』——由現在的一切,推知過去的命運;『天眼通』——預測未來;這些能力都必須通達緣起論,始能證得。
前面我們已談過貫通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緣起因果關系。但是,如果以個人現前的存在來談他周遭的一切,則可發現他不斷的接納外界給他的刺激與影響;相同的,他也在刺激、影響他人。這是說不僅要觀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吾人所受的影響,而且必須立足於周圍環境、社會不可分的緣起關系。例如一個學生,在朋友、學長、師長的影響之下,建立他自己的人格。如果有良師益友,則他會力爭上游;反之則會曠廢墮落。在家庭、學校、公司、村落、城市、國家之中,吾人受環境的影響,也在影響別人。這種環境相互影響的關系,便是彼此關涉、相互依存的緣起因果關系。這不僅是在善惡的倫理范疇,亦在衣食住行的經濟生活等種種關系中發現。
吾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從世界各地,由生產者、運輸者、販賣者而進入我們的手中,一粒米、一條小手帕皆必須經過許多媒介。嚴格的說,我們的生活沒有一天不是與世間和衷共濟的,而且只要我們消費商品,即必須與他人有生產、運輸、販賣的關系。更進一步的說,各種金融機關、運輸組織與其他的社會設施無不間接或直接的彼此關涉。佛教說吾人須『念眾生恩』,便是告訴我們∶人是生活在環境之中。
這在文化生活亦復如是,所有的文化財產如語言、思想、科學、文學、藝術與技術成就皆是由前人繼承而來,再加以改進而臻於現在的階段。我們經由大眾傳播與教育而享受這些成就。如果沒有報紙、雜志、收音機、電視、語言、文學將這些成就傳遞給我們,則文化生活亦不過是海市蜃樓般的空想而已。所以在文化財產的范圍里,我們在空間上與世界諸文化系統息息相關,在時間上亦無法與人獺微去的歷史脫節。
總之,吾人目前的存在,不僅與自己過去的人格道德的經驗、政治經濟的經驗、文化藝術的經驗有關,與全世界在時間上、空間上亦是息息相關。相同的,吾人目前的一切,亦是決定未來自己、歷史與世界命運的要件之一。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現在的每一時刻肩負著決定未來命運的使命。
佛教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其意即在於此。個人即是全世界,全世界與個人有密切的關聯。世界所有的現象或多或少、或縱或橫、或積極的或消極的彼此關涉,所以後代華嚴哲學稱之為『重重無盡緣起』。如前所述,吾人任何微細的舉止將是決定未來一切的要件之一,它將或善或惡的影響環繞在周圍的一切。吾人的思想與言語將對世界負責,所以不可隨意妄作。因為我自己的善行,家庭、學校、社會……將因而受益,反之則不幸將遍及世界。所以吾人自己精神或物質的享樂,並不只是自己個人獨享而已,而是世界與我共享;吾人之坎坷多乖亦復如是。當戰爭進行激烈之時,交通因而中斷,無法自海外進口各種物質,自己豈能獨自享樂。唯有在安和樂利的社會之中,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畢竟這個世界需要其成員相互協力,提攜共進,所以唯有『眾樂樂』才會有『獨樂樂』。這種人皆盡知的常識恰與佛法的緣起論不謀而合。或者是緣起論能更清楚的說明這種常識,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