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帶一路什麼意思
㈡ 「一帶一路」對經濟幫助有多大
中國推新版「馬歇爾計劃」支持中國經濟的走出去戰略,設立規模達400億的基金,用於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以及我國相關西部、東南部省份的基建、能源、金融合作等方面提供融資支持,達到輸出國內過剩產能,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及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戰略目標。
經投入產出模型嚴格計算後,我們認為:
1、中短期內,「一帶一路」有助於消化過剩產能,但對推動本國經濟增長效益不大。以投入產出模型計算,1單位的基建投資將拉動上游相關產業1.89單位的生產擴張,但更重要的是,作為上游產業,1單位的基建投資可以推動下游產業3.05單位的生產擴張。「一路一帶」將有助於國內部分行業如鋼材、水泥、煤炭等對過剩產能的消化,因為雖然1單位的投資走了出去,但是1.89單位的生產還是源自於國內的。然而在「基建走出去」的情況下,1單位的基建投資對下游產業所產生的3.05單位的推動效應就完全貢獻給了國外,而不是推動本國經濟。
2、中長期內「一帶一路」助力亞太經濟一體化,戰略意義重大,且有助於我國外儲投資方向多元化。中國將通過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帶動區域間貿易活動的增長和更廣泛的區域合作,通過充分利用各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做到貿易成本的最小化,從而促進區域間資源的合理配置。此外,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著眼於能源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對「一路一帶」的投資將帶來經濟體外延的擴張。同時,此戰略有助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投資方向的多元化。
3、與美國馬歇爾計劃不同,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對世界經濟具有更廣泛的經濟效益。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不同,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是一種更無償的「贈予」,對於區域經濟的貢獻更加顯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主要資金都用於購買最終產品進行消費,而這些最終產品又多數來自於美國,對於美國經濟的拉動效應十分顯著。而中國的「馬歇爾計劃」採取基建輸出的方式,基建投資作為中上游產品,其產生的引致投資、引致消費完全留給了「一路一帶」的沿線地區,因此可以說「一路一帶」確實會繁榮一路、富強一帶,這是中國贈予地區經濟增長的外部效應。
4、「一帶一路」須循序漸進地展開,加強危機應對機制,並在海外援助中增加對中國下游產品的需求。中國的地緣政治十分復雜,並且從中國多年歐洲開發的經驗來看,有必要保持較高的軍事水平應對海外投資可能面對的多方困難。對外的基建輸出仍應當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資金的投放上採取「試水」的態度,充分保障投資的回報率。同時,借鑒美國馬歇爾計劃的經驗,我們在今後海外投資和援建中應增加對我國下游產品的需求,擴大海外投資和援助對我國經濟的拉動效應。
在現階段國內經濟緩慢築底,國內需求相對疲弱的局面下,「一帶一路」為國內部分產業中短期內消化過剩產能和去庫存提供了契機。依託於港口、公路建設公司等投資主體,通過「走出去」戰略,投資於「一路一帶」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並通過運營管理收回部分的投資收益。
一個仔細計算過的數字勝過千言萬語,我們可以通過投入產出模型來理解「走出去的基建投資」具體有何效應,該方法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列昂惕夫創立,主要貢獻在於可以測量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從而對產業結構及國民收入的構成做出合理判斷。
投入產出表的系數分析為我們提供了某行業對其上遊行業的總需求的拉動效應和對其下遊行業的總供給的推動效應的測量方法。經過仔細計算,我們獲得了各行業的完全消耗系數(拉動效應)和完全分配系數(推動效應)。下表列出了基建行業和房地產建築業兩個大行業的系數。其中,與基建相關行業有6個(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與房地產建築業相關的行業有兩個(房地產業,建築業)。
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不同,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是一種更無償的「贈予」,對於區域經濟的貢獻更加顯著。理由是美國「馬歇爾計劃」雖然主要為贈款,但主要資金都用於購買最終產品進行消費,而這些最終產品又多數來自於美國,由於歐洲國家在二戰中耗盡了外儲,馬歇爾計劃的資金援助幾乎是它們從國外進口商品的唯一資本,在計劃最初進口最多的是必需品——比如食物和服裝,而在後期消費方向轉向了重建所需物資——這也是馬歇爾計劃最初的用意所在。關鍵在於消費品屬於下游產品,被消費後不再對歐洲產生效益,但從投入產出模型可以看出,它們對於美國經濟的拉動效應卻是十分顯著的。如上表所列,服裝業對上游產業的拉動系數為2.57,即購買1個單位(例如,美元)的服裝能拉動美國上游產業2.57個單位的產出。而1個單位的服裝僅能推動歐洲當地產業0.87個單位的產出。這於基建投資有天壤之別。
而中國的「馬歇爾計劃」採取基建輸出的方式,基建投資作為上游產品,弱投資於國外,其產生的引致投資、引致消費並沒有留給中國,而是留給了「一路一帶」的沿線地區,因此可以說「一路一帶」確實會繁榮一路、富強一帶,這是中國贈予地區經濟增長的外部效應。
「一帶一路」須循序漸進地展開,加強危機應對保障機制,並增加海外援助中對中國下游產品的需求
「一路一帶」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注意到san點。
其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基建投資收益有賴於後續軍事保障。美國「馬歇爾計劃」有充分的軍事保障,美國作為二戰後第一軍事強國,需保障經濟的後花園歐洲與蘇聯對抗。當今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形式十分復雜,從中國多年在歐亞開發的經驗來看,必須對海外投資可能面對的多方面困難有充分的准備。
其二,循序漸進的原則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對外的基建輸出也應當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資金的投放上採取「試水」的態度,充分保障投資的回報率;在地區選擇上,可以選擇試錯成本較低,國際關系相對良好的國家首先進行合作。
其三,借鑒美國馬歇爾計劃的經驗,我們今後在海外的投資和援建計劃中,可以增加對我國下游產品的需求的比重,用以擴大對我國經濟的拉動效應。
㈢ 「一帶一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1、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區」形成。
最優貨幣區理論表明,在多國區域內形成最優貨幣區需要具備若干條件:生產要素流動、經濟開放、金融市場一體化、產品多樣化、貿易結構互補和政策協調等。
2、有利於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資金需求巨大,而巨大的資金需求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這有利於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對外輸出,並在經常項目下通過跨境貿易形成迴流。盡管人民幣國際化是從貿易結算開始的,但投資將成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金融服務相對缺失,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資金價格普遍較高。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資本輸出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強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資金融通,既可以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又能幫助這些國家破除資金瓶頸、加快發展。
(3)一帶一路與外匯儲備擴展閱讀: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強金融合作頂層設計,創新金融合作機制。
2、堅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確保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
3、完善區域性貨幣合作體系,擴大貨幣互換規模,發揮「一帶一路」人民幣專項貸款和基金優勢,為投融資和貿易合作提供便利化服務。
4、在「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推動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人民幣計價結算,逐步提高國際貿易中人民幣的使用程度。
㈣ 中國為一帶一路花1萬億美元值嗎
糾正你一個錯誤,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已經達到了4萬億美元的規模,不過確實是世界第一的儲備規模
㈤ 我國的外匯儲備過剩,通過一帶一路投資,為什麼還要成立亞投行融資呢
亞投行的目的是為了大力發展金融行業。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內逐漸被全世界的人容民接受。
中國想要像美國一樣,將人民幣的地位提升到美元的水平,可以在全世界通用。
但是又怕像資本主義國家產生金融危機,因為中國人太多,又是一黨執政的國家,一旦金融危機出現,社會就會動盪不安,難以穩定。
人民幣的數量如果太多就會通貨膨脹,但是一帶一路政策,在國外搞經濟發展,最終都是要把貨幣統一換成人民幣的。
也就是說,一帶一路的結果會產生大量的人民幣,如果再投放回國內市場,就必然會通貨膨脹。
所以建立亞投行可以把國外的人民幣再次集中起來和國內市場分開,繼續發展屬於我國的國外經濟。
可謂「一舉多得」。
㈥ 一帶一路的戰略的實施,有利於中國外匯儲備減少嗎
一帶一路的戰略的實施,可能面臨的風險外匯儲備過剩(減少)。
「一帶一路」戰略設想影響重大。一方面,我們可以把資金貸出去,用活過剩的外匯儲備;另一方面,可以把過剩產品銷售出去,利用好過剩產能,從而在中國境外創造一個新興的大市場。但是其中也存在著某些風險,值得警惕。
一、我國可能面臨資金無法收回的風險。
如果資金接受方發生政局變動,那麼如何收回資金就是需要提前進行研究的現實問題。為此,我們可能應當加強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政策協調,尤其是要注意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作用,積極參與「巴黎俱樂部」和「伯爾尼協會」等相關機制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二、我國可能面臨國企改革動力不足的風險。
如果該項目由國有企業主導且成為唯一的受益者,可能會加速國有企業的合並與壟斷,從而使國企改革出現倒退跡象。為此,建議在規劃「一帶一路」戰略方案時能夠明確規定:國有企業必須進行徹底改制後才能參加該項目,以此來倒逼國企改革。
三、國家和企業可能面臨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的風險。
當過剩產品能夠很容易地銷售出去、過剩產能都被利用起來時,科技創新的腳步反而可能會放緩,會出現創新動力不足的現象。為此,建議國家盡快立法,規定一些底線,比如國內的技術創新投入不得低於對外投資或者對外貸款的增長速度,以此來確保國內的技術創新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四、由於我國缺乏納稅人意識和監督約束機制,如果一哄而起,可能會形成新的債務隱患。
如果說,十五年前,我國的債務人主要是國有企業,今天我國的債務人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話,那麼,倘若我們不從現在起就注意加強風險管控,十五年後的主要債務人就很有可能變成了外國政府或企業。
㈦ 「一帶一路」的含義是什麼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㈧ 「一帶一路」和宏觀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一帶一路政策是打通與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在islm模型中表現為is商品與服務市場的需求擴大,即is曲線右移。在貨幣市場無新政策的情況下,即lm曲線不變,能夠推出對應價格下,社會總需求的向右擴張。
中長期內「一帶一路」助力亞太經濟一體化,戰略意義重大,且有助於我國外儲投資方向多元化。中國將通過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帶動區域間貿易活動的增長和更廣泛的區域合作,通過充分利用各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做到貿易成本的最小化,從而促進區域間資源的合理配置。此外,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著眼於能源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對「一路一帶」的投資將帶來經濟體外延的擴張。同時,此戰略有助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投資方向的多元化。
「一帶一路」須循序漸進地展開,加強危機應對機制,並在海外援助中增加對中國下游產品的需求。中國的地緣政治十分復雜,並且從中國多年歐洲開發的經驗來看,有必要保持較高的軍事水平應對海外投資可能面對的多方困難。對外的基建輸出仍應當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資金的投放上採取「試水」的態度,充分保障投資的回報率。同時,借鑒美國馬歇爾計劃的經驗,我們在今後海外投資和援建中應增加對我國下游產品的需求,擴大海外投資和援助對我國經濟的拉動效應。
在現階段國內經濟緩慢築底,國內需求相對疲弱的局面下,「一帶一路」為國內部分產業中短期內消化過剩產能和去庫存提供了契機。依託於港口、公路建設公司等投資主體,通過「走出去」戰略,投資於「一路一帶」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並通過運營管理收回部分的投資收益。
㈨ 如何看待一帶一路與經濟全球化
首先,「一帶一路」有利於形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建設一個包容性很強的互利互惠平台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將加快中國利用巨額外匯儲備走出去的步伐,沿線國家將從中國投資中受益; 第三,打造一帶一路有助於促進歐亞非大陸腹地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改變全球經濟政治的空間布局和活動方式及其流向,為世界范圍內的均衡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一帶一路」規劃背後是中國日漸清晰的國家新戰略,即推動與周邊國家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低調做事,通過投資、技術轉讓和援助,一步一個腳印,帶動國內腹地和沿途國家的發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國信任,深化與沿途各國的經貿、人文、生態、科技、教育等各領域合作,從而實現全方位開放格局,為國內經濟政治體制的深化改革創造條件,當擔一個穩健、成熟的世界大國應盡的地區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