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哥倫比亞經濟狀況怎麼樣呢
概況
歷史上是以生產咖啡為主的農業國。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生產總值一直保持3%~6%的增長速度。
桑托斯政府繼續將施政重心鎖定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把礦業、建築業、農業、基礎設施和產業創新作為拉動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五大動力。進行礦業權益金分配改革,實行稅制改革,加強匯市調控,抑制本幣過度升值,增強出口競爭力。經濟復甦勢頭進一步鞏固。2012年經濟增長4%。[3]
哥倫比亞的經濟受到國內需求減少、嚴峻的政府預算和苦難的安全形勢的困擾。現政府面對著從養老金改革到減少失業率的挑戰。哥倫比亞的兩大出口產業:石油和咖啡前景不明朗,需要有新的開探來抵消日益減產的石油,而咖啡的收獲和價格前景令人沮喪。
公眾安全是哥倫比亞商業領導者關心的問題,他們號召政府在與起義軍的和平談判中能取得進展。哥倫比亞現在正在繼續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來推動經濟和和平進程。
農業
哥倫比亞歷史上是以生產咖啡為主的農業國。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等影響,經濟陷入6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2000年經濟開始復甦,之後,一直保持低速增長。2003年增速加快,建築業持續增長,電力需求加大,金融業勢頭良好,貸款和私人投資增加,傳統產品出口擴大。2010年農牧林漁業產值274230億比索。2010年咖啡產量53.52萬噸。2010年農牧林漁業產值274230億比索。2011年咖啡產量46.85萬噸。[1]
旅遊業
哥是拉美重要的旅遊中心之一,旅遊業較發達。2011年,外國遊客158.22萬人,同比增長7.2%。主要旅遊區有:波哥大、卡塔赫納、麥德林、卡利、聖瑪爾塔、聖安德烈斯、巴蘭基亞和庫庫塔等。[1]
礦業
以開採石油和煤為主,是拉丁美洲主要產金國,鉑產量居世界第四位,綠寶石產量居世界首位。
哥倫比亞是頂級祖母綠的代名詞,該地所產的祖母綠,顏色濃艷,每年出產數以千萬美元計的祖母綠到世界各地的市場,佔全球的祖母綠市場的一半。[1]
工業
發展較快,其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以上。以製糖、咖啡加工、紡織為主的輕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還有冶金、機器製造、汽車裝配、水泥、化學、煉油、石油化工等。旅遊業有較快發展。輸出以咖啡為大宗,占出口總額的50%以上;次為煤、黃金、石油、香蕉、貴金屬以及紡織品、服裝、水泥等。花卉出口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進口機器設備、車輛、工業原料和食品等。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航空運輸亦較發達。
財政金融
2011年,哥政府公共預算818.33億美元,財政赤字66億美元,公共債務總額427.69億美元,同比增長8.15%,外匯儲備323億美元。
2015年經濟展望:
哥倫比亞《公文包報》近期采訪了有關經濟專家對哥經濟在2015年的表現進行了展望和分析。專家認為2015年的經濟發展將存在很多變數,機遇與挑戰並存。預計經濟增長將在4%左右(哥政府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為4.2%)。
挑戰主要有:在國際環境方面,美元匯率可能有較大波動,石油未來價格趨勢不明朗,大宗產品價格仍將低位運行,外國投資很可能出現下滑。在國內環境方面,和平談判進程令人矚目,10月底將迎來省市長選舉,同膨壓力進一步加大,稅收改革效果有待觀察,出口不振繼續延續,國內消費難挑大樑,就業壓力仍然存在。
利好的方面主要有:1、基礎設施建設將持續發力,數個第四代公路項目和公私合營項目的上馬預計將帶動百億美元投資。2、新一輪礦業區塊招標預計將在今年年中舉行,多家礦業企業翹首以盼。3、政府主導的社會性住房建設等福利項目投資將繼續拉動經濟增長。4、咖啡產量有望上1400萬袋。
另外,哥倫比亞毒品產業歷史悠久,販毒集團甚至有坦克和裝甲車。
哥倫比亞整體政治也是相對腐敗。
以下為網路提供的內容:
對外貿易
哥政府以推動外貿出口為其經濟政策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出口產品有石油和石油產品、化工產品、煤炭、咖啡、農副產品和紡織品等。其中,綠寶石出口佔世界第一位,鮮花出口佔世界第二位、咖啡出口佔世界第三位。主要進口機械設備、化工產品、農副產品、紡織品和金屬材料等。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中國、墨西哥和日本等。2012年,哥外貿總額1192.99億美元,其中,出口606.67億美元,進口586.3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9%、5.7%和7.2%。[1]
對外投資
哥主要投資對象依次為墨西哥、智利、美國、烏拉圭、秘魯、開曼群島和西班牙,主要投資領域為金融和企業服務、水電氣、製造業、旅館業和礦產開發。2011年,哥對外投資82.89億美元,同比增長27.39%。
外國資本
2012年上半年,哥倫比亞吸收外國直接投資78億美元,同比增長18.2%。主要投向石油、礦業、貿易、交通和金融等領域。[1]
Ⅱ 哥倫比亞有外匯管制,只真的嗎
哥倫比亞屬於外匯管制國家,如果在哥倫比亞酒店刷美金,對不起,請多出3%的手續費
Ⅲ 哥倫比亞比索的歷史匯率
1946年12月28日初次規定含金量為0.507816克,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1.74999比索。1965年9月2日哥倫比亞政府將官方外匯市場分為優惠市場和自由波動的官方外匯證市場,前者匯率為1美元兌9比索,用於石油進口;後者匯率為1美元兌13.5比索,用於絕大部分商業及金融往來。1971年12月18日美元貶值,外匯證市場比索對美元匯率維持不變。年底兩個市場匯率均為1美元兌21比索,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此後,比索對美元匯率不斷下跌。80年代以來,比索匯價仍繼續下跌,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後其下跌幅度更大,每年都以超過20%的速度下跌,到1990年底比索對美元平均匯價為1美元兌508.75比索。
Ⅳ 哥比哥倫比亞的錢5000
哥倫比亞比索是哥倫比亞的法定貨幣,簡稱「哥比」。按照2014年12月2日的匯率,5000哥比相當於人民幣14.185元。
哥倫比亞鈔票原來面額較小,有1、2、 5、10、20、50、100、200、500比索等9種紙幣,但後來1、2、5、10、20、50比索的紙幣退出流通,又新增加1000、2000、5000、10000比索等4種大面額紙幣。現在市面上有從1百到1萬7種面額的紙幣流通。此外,在原有1、2、5比索和1、5、10、 20、50分鑄市基礎上,又新增加了10、20、50比索的硬幣。哥倫比亞的輔幣進位制是1比索等於100分(Centavos)。它的鈔票不論面額大小,尺寸均為14.0×7.O厘米,紙質一般,有水印。
哥倫比亞貨幣簡史
1946年12月28日初次規定含金量為0.507816克,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1.74999比索。1965年9月2日哥倫比亞政府將官方外匯市場分為優惠市場和自由波動的官方外匯證市場,前者匯率為1美元兌9比索,用於石油進口;後者匯率為1美元兌13.5比索,用於絕大部分商業及金融往來。1971年12月18日美元貶值,外匯證市場比索對美元匯率維持不變。年底兩個市場匯率均為1美元兌21比索,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此後,比索對美元匯率不斷下跌。80年代以來,比索匯價仍繼續下跌,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後其下跌幅度更大,每年都以超過20%的速度下跌,到1990年底比索對美元平均匯價為1美元兌508.75比索。
Ⅳ 請問外匯管制國有哪些國家
外匯管制的國家非常多,遍布全球: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都有。
第一類為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即對國際收支的所有項目,包括經濟項目、資本項目和平衡項目都進行較嚴格的管制。這類國家和地區通常經濟不發達,外匯資金短缺,為了有計劃地組織稀缺的外匯資源並合現運用,調節外匯供求,通過外匯管理達到穩定金融的目的,外匯管制措施都比較嚴格。凡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以及多數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緬甸、巴西、哥倫比亞、伊拉克、阿富汗、摩洛哥、查德、獅子山、葡萄牙等國家都屬此類。據統計,這類國家大約有90個。
第二類為名義上取消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即對非居民往來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付原則上不進行直接管制,盡管事實上還存在一些間接管制。屬於這一類型的主要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瑞士、盧森堡等,還有收支持續順差的國家,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石油輸出國家。屬於這類的國家和地區約有20多個。
第三類為實行部分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這類國家包括一些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其對外貿易規模較大,有較雄厚的黃金外匯儲備,國民生產總值也較高,如法國、澳大利亞、丹麥、挪威等國。還有一些經濟金融狀況較好的發展中國家,如蓋亞那、牙買加、南非等國。目前,這類國家約有20--30個。
外匯管制主要有三種方式:
1、數量性外匯管制
2、成本性外匯管制
3、混合性外匯管制
(5)哥倫比亞外匯擴展閱讀
外匯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是指一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而對外匯進出實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國又稱外匯管理。一國政府通過法令對國際結算和外匯買賣進行限制的一種限制進口的國際貿易政策。
外匯管制分為數量管制和成本管制。前者是指國家外匯管理機構對外匯買賣的數量直接進行限制和分配,通過控制外匯總量達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後者是指,國家外匯管理機構對外匯買賣實行復匯率制,利用外匯買賣成本的差異,調節進口商品結構。
外匯管制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避免該國貨幣供給額的過度膨脹,或外匯儲備的枯竭,對於外匯之持有,對外貿易或資金流動所採取的任何形式的干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管制
Ⅵ 哥倫比亞1000MIL PESOS 等於人民幣多少
截至 2007.04.05 23:41:10 UTC 的實時平均市場匯率。
1,000.00 COP哥倫比亞比索 = 3.56365 CNY中國人民幣
http://www.xe.com/ucc/zh/full.shtml
Ⅶ 南美哥倫比亞客戶匯款至中行帳戶需要多少天
款昨天已收,網銀是可以查得到。在此只是想給有瀏覽過的福友們一個交待而己。另:我也通過網銀進行小額
結匯
,非常方便。支持使用中行一本通和網銀進行收款,
結售匯
。頂!!
Ⅷ 10000哥倫比亞比索兌換人民幣是多少
1 COP哥倫比亞比索 = 0.0035 CNY人民幣
10000 COP哥倫比亞比索 = 35 CNY人民幣
Ⅸ 世界上目前還有外匯管制的國家或者經濟體有哪些
外匯管制的國家非常多,遍布全球: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都有。
第一類為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即對國際收支的所有項目,包括經濟項目、資本項目和平衡項目都進行較嚴格的管制。這類國家和地區通常經濟不發達,外匯資金短缺,為了有計劃地組織稀缺的外匯資源並合現運用,調節外匯供求,通過外匯管理達到穩定金融的目的,外匯管制措施都比較嚴格。凡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以及多數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緬甸、巴西、哥倫比亞、伊拉克、阿富汗、摩洛哥、查德、獅子山、葡萄牙等國家都屬此類。據統計,這類國家大約有90個。
第二類為名義上取消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即對非居民往來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付原則上不進行直接管制,盡管事實上還存在一些間接管制。屬於這一類型的主要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瑞士、盧森堡等,還有收支持續順差的國家,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石油輸出國家。屬於這類的國家和地區約有20多個。
第三類為實行部分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這類國家包括一些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其對外貿易規模較大,有較雄厚的黃金外匯儲備,國民生產總值也較高,如法國、澳大利亞、丹麥、挪威等國。還有一些經濟金融狀況較好的發展中國家,如蓋亞那、牙買加、南非等國。目前,這類國家約有20--30個。
外匯管制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國際貨幣制度陷於崩潰,美、法、德、意等參戰國都發生了巨額的國際收支逆差,本幣對外匯率劇烈波動,大量資本外逃。為集中外匯資財進行戰爭,減緩匯率波動及防止該國資本外流,
外匯管制
各參戰國在戰時都取消了外匯的自由買賣,禁止黃金輸出,實行了外匯管制。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時期,很多在戰後取消外匯管制的國家又重新實行外匯管制,一些實行金塊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也紛紛實行外匯管制。1930年土耳其首先實行外匯管制,1932年,德國、義大利、奧地利、丹麥、阿根廷等20多個國家也相繼實行了外匯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戰國立即實行全面嚴格的外匯管制。1940年,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中,只有11個國家沒有正式實行外匯管制,外匯管制范圍也比以前更為廣泛。戰後初期,西歐各國基於普遍存在的「美元荒」等原因,繼續實行外匯管制。50年代後期,西歐各國經濟有所恢復,國際收支狀況有所改善,從1958年開始,各國不同程度地恢復了貨幣自由兌換,並對國際貿易收支解除外匯管制,但對其他項目的外匯管制仍維持不變。1961年,大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表示承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所規定的義務,即避免外匯限制而實行貨幣自由兌換。但時至90年代,絕大多數國家仍在不同程度上實行外匯管制,即使名義上完全取消了外匯管制的國家,仍時常對居民的非貿易收支或非居民的資本項目收支實行間接的限制。
外匯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是指一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而對外匯進出實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國又稱外匯管理。一國政府通過法令對國際結算和外匯買賣進行限制的一種限制進口的國際貿易政策。外匯管制分為數量管制和成本管制。前者是指國家外匯管理機構對外匯買賣的數量直接進行限制和分配,通過控制外匯總量達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後者是指,國家外匯管理機構對外匯買賣實行復匯率制,利用外匯買賣成本的差異,調節進口商品結構。
外匯管制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對居民在經常項目下的外匯買賣和國際結算進行限制。廣義的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對居民和非居民的涉及外匯流入和流出的活動進行限制性管理。
外匯管制依照該國法律、政府頒布的方針政策和各種規定和條例進行。外匯管制的執行者是政府授權的中央銀行、財政部或另設的其他專門機構,如外匯管理局。
外匯管制所針對的自然人和法人通常劃分為居民和非居民。各國的外匯管製法規通常對居民管制較嚴,對非居民管制較松。
外匯管制所針對的物包括外國鈔票和鑄幣、外幣支付憑證、外幣有價證券和黃金;有的國家還涉及白銀、白金和鑽石。
外匯管製法規生效的范圍一般以該國領土為界限。在設立特區的國家中,某些外匯管製法規可能不適用於特區。一個國家對不同國家貨幣的外匯管制寬嚴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
外匯管制針對的活動涉及外匯收付、外匯買賣、國際借貸、外匯轉移和使用;該國貨幣匯率的決定;該國貨幣的可兌換性;以及本幣和黃金、白銀的跨國界流動。
外匯管制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大體上分為價格管制和數量管制兩種類型:前者指對本幣匯率做出的各種限制,後者指外匯配給控制和外匯結匯控制。
外匯管制主要有三種方式:
1、數量性外匯管制2、成本性外匯管制3、混合性外匯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