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國內對外匯的需求和什麼有關
你要明白外匯來用來做什麼源就明白了
外匯主要用於對外的貿易結算,也就是進口商品和技術等,對外債務的償還,也就是借的外債,那是用外匯來償還的,用本幣可是不行的,還有就是對外投資,比如去外國購買公司等這些情況
所以,當上面的需求增加,進口增加,到期外債償還增加,對外投資增加,那麼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反之,上面那些需求不大,那麼對外匯的需求也就不大了
② 進口是外匯需求還是外匯的供給
外匯需求:我國出於購買外國的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的需要而產生的用專本國貨幣屬去「購買」外國貨幣的行為。
外匯供給:外國人出於購買我國的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的需要而產生的用外國貨幣來「購買」我外國貨幣的行為。
總的來說進口是屬於外匯需求了。
③ 外匯需求大於供應,為什麼本國貨幣貶值反之,升值想不明白。感激不盡!
物以稀為貴。
將外匯看作是一種商品,當外匯需求大於供給時,此商品為稀缺商品,價格上升,要用更多的本國貨幣去買。造成本國貨幣「貶值」的表象,這個貶值是相對外匯的升值而產生的。
當外匯供給大於需求,因為商品量增加,只需要更少的本國貨幣去買。造成本國貨幣升值的表象。
在本國貨幣不為主要流通貨幣時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比如現在的一些非洲國家,在它國內主要流通貨幣是美元,而它本國發行的貨幣因為自身政府不穩定作為輔幣,這種情況下會發生需求量增大的情況。
還有就是在國際結算上,主要使用美元的話,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④ 國際收支逆差時為什麼外匯需求會增大
國際收支逆差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瓶頸問題之一。國際收支逆差也被稱為國際收支赤字,是指某一國在國際收支上支出大於收入。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減少,需求增加。
我們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在國家貿易當中支付了更多的外幣,而收入更少外幣。國家總體外幣一直是減少的狀況,在無法結算足夠外幣的情況下,甚至要大規模動用外匯儲備。為了繼續保證經濟運轉,勢必國家會通過金融市場用本幣購買外幣。從而導致外匯需求增加。主要體現為進口大於出口,進口更多的貨物都是需要外幣結算的,公司外幣結算需要去國家換,國家肯定要換給你,但是國家自己也沒有外幣怎麼辦呢,那就是在市場購買,導致外匯需要增加。
外匯需求增加不僅僅體現國家主動買入需求,同時產生惡性循環外匯需求增加使得外匯的匯率上漲,本幣的匯率下跌。如果該國政府採取措施干預,即拋售外幣,買進本幣,政府手中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本幣的貶值。本幣的貶值將導致國內投資課將在市場大量購買外幣,進一步提升外幣需求。政府的干預將直接引起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又將引起國內利率水平的上升導致經濟下滑,失業增加。避險的出現將導致更多的資本外流,所以國家一般是不喜歡逆差太大。
參考國際收支逆差:http://ke..com/link?url=_-KLfDeK
⑤ 怎麼理解外匯需求和外匯供給,請盡量詳細
匯率決定論里正確的表達是:短期看,一國的匯率由對該國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
那這里存在一個問題:供需主體問題。所謂的供需主體,實際上是本幣的兌換,或者說是以本幣體現的!一國收到外匯,本幣的需求增加,一國付出外匯,本幣的需求減少!
以直接標價法來看匯率,那就是收到外匯,本幣需求增加,供不應求,本幣升值,匯率下降,付出外匯,本幣需求減少,供過於求,本幣貶值,匯率上升。實際生活中,國家通過在外匯市場上通過買賣外匯儲備等手段,來改變供需,從而達到穩定匯率的目的。
⑥ 簡述一國的外匯需求有哪些方面
外匯供給來源主要有三方面。
1. 貿易外匯,也稱實物貿易外匯,是指來源於或用內於進出口容貿易的外匯,即由於國際間的商品流通所形成的一種國際支付手段。
2. 非貿易外匯是指貿易外匯以外的一切外匯,即一切非來源於或用於進出口貿易的外匯,如勞務外匯、僑匯和捐贈外匯等。
3. 金融外匯與貿易外匯、非貿易外匯不同,是屬於一種金融資產外匯,例如銀行同業間買賣的外匯,既非來源於有形貿易或無形貿易,也非用於有形貿易,而是為了各種貨幣頭寸的管理和擺布。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截至2015年,中國位居世界各國政府外匯儲備排名第一。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有大量民間外匯儲備,國家整體外匯儲備遠高於中國。
⑦ 為什麼順差會造成外國對本幣需求增大本國外匯供給增大,本幣匯率上升
涉及國際收支平衡表各項目的理解,順差其實質是國外購買國內商品及服務的支付大於其從國內獲取的收入,這兩者間的缺口需要出賣自己的資產或進行借貸才能填補,亦即為能滿足國外對國內商品及勞務的超額需求,國外需要更多的本國貨幣,從而在外匯市場上,形成對本幣的需求,以滿足他們對本國商品的超額需求。相應的,要得到本幣,他們得提供出他們國家的貨幣進行兌換,從而導致本國外匯收入增大。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匯率作為兩國貨幣的比價,就好比國內商品的價格,需求增加了,本國貨幣價格自然上升,換個說法就是本幣匯率上升。
⑧ 當外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本國貨幣匯率一般呈什麼趨勢
本國貨幣會升值,那麼本國貨幣兌換成其他外匯的匯率有可能會上升。因為可能其他貨幣也升值了
⑨ 外匯需求和外匯供給該怎樣理解
首先說 是我摘的 http://..com/question/213688840.html?fr=qrl&cid=82&index=1&fr2=query
完整方便可以如此理解:
國際收支順差,就是出口的多,進口的少;可以考察一下出口和進口:
以中國和美國為例,("外匯"兩字可以理解為就是美元,一國儲備的國際貨幣)
出口是指中國人拿中國的貨物到美國市場上去賣,那麼在美國市場上賣出貨物後收進美元,但是顯然出口商拿著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所以出口商要將這些美元到中國中央銀行去換成人民幣才可以,這時就是出口商把美元賣給中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把人民幣賣給出口商.
進口則是中國人需要美國的貨物,但是進口商手裡沒有美元,那麼進口商只有到銀行用人民幣去換美元,這時候就是進口商買美元,銀行買人民幣
這樣就可以理解了,匯率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如果收支順差,表示出口大於進口,就是出口商賣出貨物得到的美元賣給中央銀行 比 進口商去買美國貨物需要從中央銀行買的美元多.
這時候外匯(就是美元),出口商賣出美元(供給),大於,進口商買進美元(需求),美元供給大於需求,美元貶值,人民幣就升值,最後得出
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
⑩ 描述外匯需求如何與國內居民對外國商品的需求相關
外匯需求與 「外匯供給」相對而言。從理論上說,外匯的供給與需求體現著國內際收支平衡容表所列的各種國際經濟交易,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借方項目構成外匯需求。具體來說,一國的外匯需求主要來自於:①本國的商品勞務進口。②本國對外國的單方金融資產轉移。③本國居民購買外國的金融資產或對外國進行直接投資。④外國居民出售所持有的本國資產。因此,一國國際收支赤字就意味著在外匯市場上外匯供不應求,本幣供過於求,結果是外匯匯率上升。反之,一國國際收支盈餘則意味著外匯供過於求,本幣供不應求,結果是外匯匯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