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辯題是:2018年在當前境內外市場環境下,中國股票市場不適合價值投資,請問大家從什麼角度去辯論呢
中國市場按情緒面來講適合投機而不適合價值投資,美股的形態是上漲形態,而中國的是周期性股市,所以,A股可以在熊市低價低位做價值投資,而不適合一直價值投資
❷ 如何辯證地說,股票市場中投資行為比投機行為更優(辯論賽)
投資與投機最簡單的區別就是投資是長期持有投機是不停的交易。
❸ 大家好,我要打一場辯論賽,觀點是「選擇越少煩惱越多」,求有關的例子觀點內容,(急用)謝謝!
你是正方還是反方?
我給你舉幾個反方的例子:
1、去一個陌生人的家,你是希望路上有很多十字路口讓你選擇呢?還是希望一條大路走到底比較好呢?
2、買了一隻股票,你是希望每分每秒都判斷是要買還是要賣好呢?還是希望買到了一字板連續10個漲停的好呢?哪個賺的多?哪個沒煩惱?
3、你覺得得道高僧返璞歸真的生活煩惱多,還是現代人被各種俗事糾纏煩惱多呢?
❹ 英語辯論賽關於大學生炒股的利有哪些
1.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manage money at hand;
2.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investment;
3.the scope for capital appreciation,then buy whatever we want without approvement by parents.
沒素材了,如果有材料不會翻的,倒是好幫你翻翻的
❺ 辯論賽反方:大學生炒股弊大於利該如何答辯
你是幾辯?這個辯題從不同的辯手位置出發,需要不同的應對策略
❻ 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科技發展利大於弊的辯論詞(短)
如果長了,頂你的肺。我們是六年級的學生,不能騙我。
展開
我來答
9條回答
KisDぁ星星
LV.2 推薦於 2017-09-28
一個人不進步是可悲的,一個國家不進步是沒落的,一個世界不進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斷的進步中,人類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華。人類是渺小的,人類是脆弱的,他沒有龐大的身軀,沒有牛似的力氣,沒有烏龜的硬殼。但上天給予了人類一顆聰慧的大腦,一雙勤勞的雙手,人類沒有坐享其成,而是選擇了不斷進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❼ 求!三辯的陳詞,盡量原創,不要網上泛濫的!辯題是實施論英雄,謝謝各位了!!!
從一般意義上,保爾·柯察金與比爾·蓋茨是不可比較的。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英雄是時代的產物,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英雄人物是時代矛盾碰撞、淬煉出來的。保爾和蓋茨各自代表了他所在時代的精神,他們面對各自時代不同的主題,做出了一番不同凡響的業績。然而,保爾和蓋茨畢竟分屬於不同的時代,面對的時代矛盾不同,歷史使命不同。將二人做比較,實際上是在比較兩個不同時代。
我看到有的朋友來信中講,保爾創造了輝煌的精神業績,是精神文明領域中的英雄;蓋茨創造了巨額財富,是物質文明領域中的英雄。這顯然是不確的。保爾生於血與火的社會革命的時代,揚刀躍馬鏟盡人間不平事,拋灑一腔熱血遍種人間自由花,自然是那樣一個時代最壯美的英雄形象。如果在那個時代誰「躲進小樓成一統」,搞象牙塔里的艱深學問,他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蓋茨生於和平與發展時代,「揚刀躍馬」已成為往事,按照保爾時代的標准,蓋茨太缺乏陽剛之氣了,我想,保爾若活到今天也會把馬刀換成電腦。
保爾和蓋茨的可比性肯定是在精神價值方面。
英雄是傑出的人物,而英雄又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傑出人物,英雄人物反映和集中代表了他所在時代的精神,是時代的先鋒。英雄人物的業績一般是與時代的主題聯系在一起的。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為游離於時代主題之外,難於成為英雄;保爾和蓋茨都牢牢抓住了各自時代的主題。我認為,在這方面他們兩人是難分伯仲的。保爾對蘇維埃政權的貢獻和蓋茨對IT業的貢獻,在形式上相去甚遠,但他們都是站在自己時代前沿的人物。
英雄的業績總是與時代的主題相聯系,但並不是所有與時代潮流並進的人們都可以成為英雄。投身IT業的人很多,佼佼者也不少,但真正能稱得上英雄的並不多。事業成功與否還不能成為人們評判英雄的標准,成功者可成為英雄,失敗者也有被視為英雄的。劉邦是英雄,項羽也是英雄。故此,人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英雄真正的意義在於體現了一種精神價值———對功利的超越,甚至是對自我的超越。
保爾為了共產主義理想,倍嘗艱難困苦,幾經生死,無怨無悔。應當說保爾完成了人生終極的超越———超越了生與死的界限,將一個個體的生命價值發揮到了極致,甚至將其人生價值延續到了他的個體消失之後,進入了永恆之境界。
蓋茨之所以成為當代英雄,在我看來,也許並不在於他的財富,這個世界有錢的人可不少,如果蓋茨僅因為有錢而可稱英雄,那麼他與普通一財主也就只有量的差異而無質的區別。況且,號稱世界「首富」的蓋茨的財產在很大程度上由他的微軟股票的市值決定的,萬一哪天微軟股票跌了,他也就未必站穩首富的位子。我看蓋茨真正的英雄傳奇是他對時代發展趨勢觀察的穿透力,當年他在哈佛大學讀書時,就看到了電腦對未來人類生活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並且毅然放棄了常青藤名校畢業生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冒險生涯,這絕對是要有一點超越精神的。與那些進了大學,特別是進了名校就如同進了「保險箱」的人比,年不滿20的蓋茨確實顯出了一些英雄本色。
英雄是時代的英雄,英雄是他的時代的精神價值的人格化的體現,英雄也表現著他的時代的審美格調。時代變了,英雄也往往被湮沒了。文天祥曾望天浩嘆一聲:「天荒地老英雄喪」。人們也常常感嘆:英雄氣短。近來,隨著新拍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播放,以及《北京青年報》有關保爾和蓋茨的討論,讓我多少有些意外———保爾·柯察金這個上個世紀前半葉的、前蘇聯的英雄,竟然引起了今天青年人的關注。今天處於完全不同生活環境和時代條件下的不少青年人仍然以保爾為他們心中的英雄偶像,我想,這只能是因為保爾的身上具有某種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保爾穿越了時空,可謂真英雄。蓋茨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應無大爭議,但流水落花、歲月無情,蓋茨能否跨越時代,成為永遠的英雄,還要經過時間的考驗。
❽ 急!!!辯論賽中,應該怎麼反駁「在中國買股票是投機」。應該問對方什麼問題呢在線等!!!
主攻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提問對方投資與投資的區別?參考如下:
一,動手前是否認真研究和思考。認真研究基本面和方方面面的情況是投資,貿然進入是投機。
二, 是否有具體明確的對象。無論成敗與否,對象是一項實業、一個工程、一塊土地或一座房屋、一家上市公司等等,清晰而可感、確切而固定,應該離投資比較近;而押一種賭注或球賽的輸贏、抓一個稍瞬即逝的機會,做一個諸如權證這樣虛擬而短暫的品種,離投機比較近。這一條對我們也有指導意義,要有明確具體的投資對象,要把回報建立在牢固堅實的基礎之上,而不要迷戀那些虛無縹緲、難以捉摸的事情;
三,是否追求豐厚地回報。抓西瓜是投資,撿芝麻是投機。強調「復合增長」的人是投資,老想著「撈一把就走」、或者「搞一點買菜錢」的人是投機。但現實中回報大小有時很難定量分析。就象一粒谷和一堆谷有本質的區別,但十粒谷或二十粒谷與一堆谷的界限卻在慢慢模糊一樣。然而這種判別思路總是在告誡我們,要著眼於遠大的目標,要投向有巨大上升空間的品種,而不要習慣於追求蠅頭小利;
四, 時間是長還是短。投資者看好有潛質的股票,往往長期持有,而投機者熱衷短線,借市場時常漲跌之勢,通過炒作謀求快錢,結果少數人一夜暴富,許多人一朝破產
五,是否厭惡風險,是否追求有確定性的回報。這恐怕是投資與投機最大最顯著的區別。也是爭議最少的劃分。它牽涉到兩種人對風險的態度。投資者希望一座能載重5噸的橋梁最多隻過3噸的卡車,投機者喜歡「沖浪」和「在油鍋中撈錢」。投資者總是想著在保存本金的前提下爭取利潤,而投機者只要利潤可觀,則甘冒傾家盪產的危險。投資者喜歡「適當分散投資」,投機者往往「一錘子買賣」。投資者先想到失敗,投機者先想著勝利。你看賭博、賽馬、買彩票、炒大蒜、炒ST股票等等的人,往往自己也知道沒有多少勝算,沒有明確的預期,不知道收益能不能覆蓋風險。這種行為當然是投機,甚至連投機都算不上。而存銀行、買債券、買指數基金、買廉價而優質的股票等等的人,有些回報雖然不盡理想,但從出發點來說,他們追求有確定的回報和預期,當然是投資。盡管中間的界限也有模糊的時候,但這一條對我們的指導意義最為重大:「先勝而後戰」,盡可能迴避風險,不做那些算不清楚勝率的事情,甚至寧可做那些回報略低但風險有限的事情。
❾ 辯論賽大學生炒股弊大於利如何設置連環問
1.每天早上9點開始看盤,下午3點收盤。周一到周五,天天都是上課的時間,你不上課了?(他要是說,不一定非要時時刻刻都看,馬上就說,股市千變萬化,人家就恰巧在你上課的時間出現了高點,你錯過了,還能賺到錢嗎?)如果你真的覺得炒股是這么必要的,那麼幹嘛要上學呢?(他要說以後也炒股,你就說,好的,那你就脫離大學生這個群體了,所以也就脫離今天的辯題了。估計對方一定提到巴菲特,巴菲特一買股票就要握著好多年,你就說,好的,對方辯友,就算你也是巴菲特,你從大一開始就買股票,做長線投資,但是人家巴菲特就起碼持有5年到7年,到時候你就是研究生了,整個大學生期間你就是在操心受累,沒見到什麼大受益。研究生的時候倒是能賺到不少錢,如果5,6年後咱們再舉辦辯論賽說研究生炒股是利大於弊,我一定站在對方辯友那邊。)
2.你今天炒股,對你明天的事業有幫助嗎?對方辯友,你是學的股票操盤手專業嗎?好,就算早早的進入股市對你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不過要是你恰巧在07年入市炒股,一直炒到08年,正好經歷牛市轉熊市,股市縮水70%。光套牢就套死你了,你那點經驗不知道要花多少錢換來。整個一個人財兩空,又耽誤了學習,又賺不到錢。
❿ 辯論賽辯題:不可得寸進尺
不可得寸進尺就是把握分寸。言談舉止,注意分寸;行事出世,講求尺度;議論評價,考究適度……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意義和價值。題目的核心是中心詞「分寸」,「分寸」,在漢語中是尺和法的意思。在哲學上講的是質與量的關系,說的是在界限里,量的增減不會引起質的改變,但要是超過了界限的量的增減,就會引發質的變化。物極必反,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一個的分寸的問題,所以,我們的關鍵就是要把握好分寸。什麼事情都適分寸了,那麼你的生活質量就一定是最佳的了。
當然,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做得「恰到好處而不過」,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決不能對任何事情都放任自流,不去把握。能不能把握好,是我們的水平問題,去不去把握,是我們做人的素質問題。
也許有些事情的分寸是很難把握的,但我們可以把握此事件的極限分寸啊,使它限定在極限范圍之內,那樣就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了。
把握分寸就是要審時分寸勢、嚴寬不誤,不審時分寸勢,則嚴寬皆誤。不把握分寸的教育往往就是失敗的開始。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或者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首先要審時分寸勢,綜合分析後採取合適的方法和手段,其次要掌握好教育的「分寸」,即教育的計劃,教育的程分寸,教育的分寸。如果家長沒有掌握好教育的「分寸」,把握不好分寸,就會造成教育偏差,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和嚴重的後果,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性格觀念形成造成不良的影響,從此刻開始,你的教育之路就已經偏離正軌,註定是一次失敗的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把握不好「分寸」,究其原因:有的是眼界不寬,昧於大勢,因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有的是愛恨妨我聰明,以己為核心,以至言行失去准繩;有的是利害亂我精神,私心膨脹,得失之想,很難公允客觀。所以,准確把握「分寸」,僅有良好的願望還不行,也不單純是方法問題,一個人的心性、品格、與胸襟更為重要。實踐證明,善於把握「分寸」者,他必定重視自身品德修養。努力增強自己的是非觀念和自我控制能力,知道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應該大力倡導的,哪些是要堅決反對的。通過加強自我修養,強化自控意識,增強自控能力,努力做到政治上把握住方向,感情上把握住原則,行動上把握住分寸,生活上把握住小節。這樣,自己的命運就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把握「分寸」,說到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就像系鞋帶,松也不是,緊也不是,只能根據腳面的感覺找准「系」的力分寸。拿交友為例,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莊子的名言。與《中庸》上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厭」,是一個道理。君子的交友之道,如淡淡的流水,長流不息,源淵流長。今人將交友比作花香。說「友誼就像花香,越淡就越持久」,與古人有異曲同功之妙。再比如在當前物慾橫流的社會,要看到金錢與權力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是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謀福利的利器。既可以改善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又可積功累德、做更多善事。如果運用不好,就會帶來無窮災難。因為金錢最容易誘發人的慾望。能夠認真把握好金錢與權力使用的「分寸」和「量」,你的人生便是富足而快樂的。因此,把握「分寸」,從根本上講是基於唯物辯證思維的一種人生態分寸,需要大力提倡實事求是與探索精神。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很好地深思。
範文引導:
1、把握分寸
在股市裡賺錢有兩種途徑,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投機。投資,是靠企業凈利潤的增長賺錢,成功與否主要依賴於對企業投資價值判斷的准確性。投機,是靠市場價格波動賺錢,也就是通常說的炒股票。炒股票的背後,炒作的是投資者的情緒、市場的人氣。炒股票能否成功,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就是能否把握好分寸。
這里的「分寸」,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對市場熱分寸或冷分寸的推測和把握,這實際上是考驗操作者的想像力,考驗操作者的投機天分或者說運氣。這里更多是藝術的色彩,少有科學的成分。另一個是操作者對期望獲利程分寸的控制,這本質上是控制貪念,控制風險,是對已實現收益或虧損的一種約束。
這兩個「分寸」,把握好其中一個,基本上就可以成為股市中的成功者。但如果兩個「分寸」都失控,很可能傷痕累累。
把握好分寸,是一個重要的理念。在現實生活中,處理任何事情,解決任何問題,都有一個把握好分寸的要求。從量變到質變,是基本的哲學命題。物極必反,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據說大廚師名廚師的最重要功夫,就是能比別人更好地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分寸。
股市行情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價格幾乎永遠處於波動狀態,大漲後就會有大跌。市場炒作的一個理論基礎,是相信股市存在某種動能。這種動能使股價運行具有某種慣性,當某個方向的動能消耗殆盡後,反向的動能開始聚集和加強。股價的橫向盤整隻是一個暫時的現象,是一個休整過程,最終會選擇一個突破方向,如果漲不上去,那就必然向反方向作用———下跌。股市中的把握好分寸,要求對這種能量做出估量,估量能量的大小,估量能量作用的方向。
把握好分寸,是穩健投資的一種理念。它承認市場波動有「分寸」。它希望利用這種「分寸」獲利。它追求這種利用恰到好處。如果你是「炒股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樹立「把握好分寸」這個理念。至於用什麼具體辦法去操作,每個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如果沒有「把握好分寸」這個理念,你就會成為「脫韁的野馬」。你可能運氣地跑進一片綠洲,也可能晦氣地跑進一片沙漠。你不能主宰自己的財運!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分寸」,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握好這個「分寸」 ,盡力做到不過,亦無不及。
2.把握分寸
曹雪芹先生 「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留給我們一個紅樓幻夢,而我在大觀園里游盪、徘徊,空發出感嘆,不為「寶釵合婚,黛玉歸魂」的悲劇結局,不為金陵十二釵的悲慘下場,只為兩個小人物的兩種結局。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皆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在大觀園形形色色諸多人物中,晴雯雖著墨不多,出現時間不長,但她恐怕是不引人注目都不可能。作為寶玉房內四大丫環之一,她鋒芒畢露,不僅因為她非同一般的美貌,更是她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小丫環偷東西,就連平兒這個不在寶玉房內的人也懂得息事寧人,照顧大家顏面,偏偏妥善處理後,尚處重病中的晴雯一得知,也不管任何人(包括寶玉)的勸阻,堅持揭露並把小丫環趕走。有人說她刻薄,說她倚大欺小,但其實她只是恨鐵不成鋼啊!處在卑賤的地位,她卻嫉惡如仇,她希望她的姐妹們能夠潔身自好,不要落人話柄。她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採取如此極端偏激的方式,讓自己病上加病,又平添園中多少雙敵意的眼睛。
最後在大觀園的檢查中,不就有人在王夫人耳邊多說幾句,「就看不慣她那盪樣」,「穿紅抹綠,這是給誰看啊!」王夫人是以晴雯太過美麗、舉止不端的罪名將她趕出園,但若不是她平時待人處世太過偏激,太過直接,不顧別人顏面對做法,又怎會招致最終落得個虛名悲慘死去的結局?
「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同為寶玉房內四大丫環之一的襲人,與晴雯卻是另一個極端。襲人做事舉止得當,待人處事總是謙恭有分寸,無論對賈母,對寶玉,對園內眾位小姐,甚至對下面的小丫環,她總是處處為別人考慮,因此就連王夫人也對她另眼相看,放心讓她伺候寶玉。在那次大觀園的抄檢中,也正是她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她免遭。
只是,她謙卑太過以致沒有自己的原則。寶玉出家後,她下定決心終身守節,卻因沒有名分而不能得償如願。她決意殉死,念及賈府的恩情,她不想給賈府添亂;到哥哥家中,想到哥哥對自己的好,不忍添愁;等到嫁人後,又因在新婚之夜新郎對自己的好不忍讓他人財兩空。最後就這樣過完一生。我不知她是否會幸福,是否會想起自己當日的誓言而痛心不已。
悲晴雯,待人太過尖銳以致喪命;嘆襲人,待人太過圓滑以致失去自我。她們都沒有把握好一個「分寸」,以讓自己安然無事又能保持自我。這是兩種不同的悲劇,其根源卻是一樣,讓人嘆惋,讓人深思。
3.把握分寸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分寸。哲學家言:「無論黃昏時樹影有多長,他總是和根連在一起。」樹影不敢妄為,因為它懂得萬物皆有分寸,離開了分寸,它就等於離開了樹根,就失去了生命力。「分寸」是智慧,是藝術。因此待人處世要講究「分寸」。
鴻門宴上,刀光劍影,劍拔弩張。項羽狂妄自大,鋒芒畢露;劉邦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烏江邊,項羽含恨自刎,仰天長嘆;劉邦叱吒風雲,一錘定音。透過我們理性的思考,我們明白:項羽的狂妄無分寸註定了他「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慘結局。劉邦有節有分寸成就了他「大風起兮雲飛揚,為加海內兮歸故鄉」的輝煌。只因他利用分寸成就自我,分寸是智慧的。
在詩人們「擁抱了黃山的夕陽,挽住了泰山的余輝,卻聽不到高山族嘹亮的歌聲」的感慨中,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這一天才的設想。他看到台灣問題由來已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又聽到海峽兩岸人民統一的心聲,於是他堅持「分寸」,不對國民黨步步進逼,而是留下餘地。他是智慧的。然而,台獨分子瘋狂叫囂獨立,是否有負鄧小平的苦心,是否有愧於「分寸」。海峽兩岸頻頻往來堅冰已破,國共兩黨連連會晤統一將成。我們相信我們的心願會實現,因為我們堅持「分寸」這一智慧的化身……
牛頓這一頂尖級科學家打開了近代科學之門。於是人才輩出、經典如雲。雖然他知道「牛頓三大定律」的提出將會改變整個科學界的面貌,但他仍發出「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感嘆。因為他深知:前人的認識有限度的,自己的認識雖比前人多一點,但也是有限度的,無限度的未來等待著後人去開創、發掘……
我們總是狂妄地說:「海天盡頭天是岸,山高絕頂我為峰」。然而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分寸。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握好這個「分寸」,這就要求我們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盡力做到不過,亦無不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好分寸,用這個智慧而又充滿藝術的尺,量出充滿智慧和藝術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