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企業投資決策現狀
我國風險投資的現狀與挑戰
摘要:風險投資是高科技發展的助推器,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我國發展風險投資20年,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初期階段,存在許多問題,如風投資本總量小、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本退出機制不通暢、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專業人才等。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風險投資發展的現狀,闡述了我國風投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發展我國風險投資體系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風險投資;現狀;挑戰
一、風險投資概述
1.風險投資的特徵
風險投資,是由專門人員和機構向那些剛剛成立或增長迅速、潛力很大、風險也很大的未上市新興企業長期股權融資和增值服務,培育企業快速成長,數年後再通過上市、兼並或其它股權轉讓方式撤出投資,取得高額投資回報的一種投資方式。典型的風險投資往往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1)投資對象多為處於創業期(Star-up)的中小型企業,而且多為高新技術企業。
(2)投資期限至少在3-5年以上,投資方式一般為股權投資,通常占被投資企業10%-49%的股權,不要求取得控股權,也不需要任何擔保或抵押。
(3)投資決策建立在高度專業化和程序化的基礎之上。
(4)風險投資人一般不參與被投企業的經營管理,但提供增值服務;除了種子期(seed)融資以外,一般也對被投企業以後各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予以滿足。
(5)由於投資目的是追求超額回報,當被投企業增值後,投資人會通過上市IPO、收購兼並或其他股權轉讓方式撤出資本,實現增值。
(6)風險性極高,投資失敗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會獲得超額回報。
2.分類及功能
對風險投資類型的劃分有多種標准。按投入方式,可分為「杠桿式」風險投資和「權益性」風險投資,後者是國際上通常採用的投資方式。按接受投資的企業發展階段不同,可以將風投資本分為種子資本、導入資本、發展資本和風險並購資本。
風險投資的基本功能是為應用高科技成果的中小企業提供其創業和發展所必須的股權資本,風險投資的基本運作機制是由風投公司融到風險資金,投向經過謹慎篩選的風險企業或項目,培養風險企業發展壯大,實現正常的市場運作,然後撒出投資,再去尋找新的項目。由此可見,風險投資主要有資金放大器、風險調節器、企業孵化器等幾種功能。
3.風險投資的運作
風險投資主要由項目評估和選擇、談判和簽定投資協議、培育風險企業、實現投資收益等環節構成。
(1)項目評估和選擇。企業家(團隊)管理能力、產品或技術的獨特性以及產品市場大小構成了決策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派生出創投決策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決不選取超過兩個以上風險的項目。
第二定律:V=P×S×E
其中,V代表總的考核值,P代表產品市場大小,S代表產品、服務或技術的獨特性,E代表管理團隊(企業家)的素質。
第三定律:投資P值最大的項目。
(2)談判和簽訂投資協議。風險企業所關心的是有足夠的資金滿足企業運轉,確保目標利潤和企業經營權。雙方通過對風險企業未來盈利的預測來確定風險投資所佔股份,最後形成項目股權分配與投資額及對賭條款等全面細致的風險投資協議。
(3)培育風險企業。協議簽訂後,風投公司與風險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一般通過管理報告、企業定期訪問、擔任企業董事會成員來對企業實行監控,以便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風投公司一般還會用自身的管理、法律、財務等方面專長,向風險企業提供專業咨詢等增值服務。
(4)實現投資收益。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和時機選擇,取決於風投公司整體投資組合收益的最大化。主要的退出方式有風險企業股票公開上市;其他大公司收購風險企業,把風險企業轉售給其它投資公司;執行償付協議,風險企業向風投公司回購自身股份。
二、我國風投行業的發展狀況分析
1.投資概況
我國風投行業經歷過2000、2001年的發展高峰,之後隨國內創業板暫不開設和納斯達克網路泡沫的破滅而走向低谷,直到2004年由於資本市場退出形勢的預期好轉以及網路潮的回暖,風投行業在總投資額上大幅攀升,據統計數據,中外風投機構在2004年共對253家大陸及大陸相關企業進行了投資,投資總額達12.6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投資案例數量較2003年增加43%,投資金額上升28%,風投業進人一個全面復甦和加速發展的時期。
2.行業分布分析
風投機構在選擇投資對象時通常會考慮該行業的成長性、創新性、市場前景以及具體企業的管理團隊。調查顯示,傳統製造業已經取代軟體行業,成為創投項目最為集中的行業,表明風投資本規避風險和短期盈利取向的動機顯著增強。風投資本通過參股方式,從穩定發展的傳統製造業那裡獲得股利,增加利潤流量,滿足了風投公司股東要求的一種策略選擇。
3.區域分布分析
風投資本偏重高新技術項目和經濟發達地區,主要指向上海、深圳、江蘇、浙江、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上海的風投機構數目最多,但在資金總量上比深圳小,北京雖然機構數目較少,但管理的資金卻較多。此外,風投出現很強的區域集中特點。京津冀地區的項目投資強度最高,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差別不大,而東三省及其他地區的差別則較大。
4.階段分布分析
針對創業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的不同,其生命周期可分為五個階段,即種子期、發展期、成長期、擴張期以及成熟期。風投機構會根據企業不同階段的特點制定具體的投資對策。
國外的風投資本一般集中在發展、成長和擴展階段,向種子和成熟階段投的比例比較小,特別是在種子階段,大約只有5%。2003年以來,風投資本分布基本上是「正態分布」:中間大兩頭小。項目主要集中在成長階段,而種子階段所佔比例最少,這種趨勢與國外風投的階段分布基本一致。
5.我國風投行業投資項目退出狀況
自2003年以來,我國風投資本在退出上雖然取得可喜的進展,有多家風投機構實現了成功退出。但與國外相比,上市和被其他企業收購所佔比例明顯偏低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我國的創業板市場遲遲未開,多數風投機構投資「後撤」,即風投機構為了規避風險和獲得穩定的回報,多選擇比較成熟、規模較大的傳統性項目。2005年以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股改的不斷深入和登陸海外資本市場,通過IPO實現退出的較往年明顯增多,多家風投支持的中國企業在美國、香港和新加坡市場上市。
三、我國風險投資行業面臨的挑戰
1.資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
風險投資的主體包括政府、金融機構、風險投資公司和天使投資者等。我國目前的風投機構主要是以政府發起創辦或由國有企業發起設立、政府參股為主體。而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風險投資主體應該是願意並且能夠承擔風險的個人、企業投入。在沒有民間資本大量參與的情況下,風投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很難有大的增長,遠遠不能滿足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需要,也達不到最佳投資組合的目的。
2.風險投資主體錯位
風投機構是風險投資市場的真正主體。它是向風險企業提供風險資本的專業的資金管理人。風投機構從風險投資者募集風險資本開始,搜尋、調查、篩選投資項目,制定投資方案,對投資進行監督、管理和必要的輔助,並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撤出投資,把本金及實現的利潤分配給投資者。
目前,我國風投主體的結構是不合理的,應逐步改變其政府主導的現狀,形成由民營主導的風險投資格局。大力發展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風險投資企業,如有限合夥制、信託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營資本主體。 轉貼於
3.風投資本的利潤實現與退出困難
高風險通常意味著高收益,而高收益的獲取和高風險的轉移,關鍵在於退出。風投目的是盈利,而不是控制公司。因此,為促進風投行業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對高新科技的推動作用,必須完善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
風投資本變現回收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公開上市IPO、出售股份及因投資失敗而進行的資產清算。目前,我國風險投資仍缺乏暢通的退出途徑,主要表現在A股主板交易市場上市門檻高;缺乏健全的產權交易市場;專門為風險企業提供退出途徑的創業板市場至今尚未建立。
4.法律制度不健全
風險投資在我國早已開始實踐,但至今仍未對風投基金進行立法;由於法規建設不健全,使得社會上非法集資活動屢禁不止;在稅收上,國家雖然給高科技企業享受15%所得稅稅率的優惠政策,但對高科技企業的投資者卻沒有所得稅優惠,風險投資者在高科技企業所得的股息和紅利要雙重征稅。這種滯後的立法狀況嚴重製約了我國創業投資的運作和發展。
5.缺乏風險投資專業人才
風投是跨越科技與金融兩大領域的特殊金融活動,涉及評估、投資、管理、審計和高科技專業知識等多方面學科,實踐性綜合性很強。風險投資家應該是既懂技術理論,又懂管理創新;既懂產業運作,又懂資本運營;既能深諳風險投資的職能奧妙,又能通曉國際風險資本運作規則的復合型高級人才。高素質的風險投資家是風險投資的靈魂,這正是目前我國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四、應對我國風投發展挑戰的建議
1.擴大風險投資總量,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
根據國外成功經驗和我國發展趨勢,可從從機構投資者、國內大型企業、私人資本和政府資金等方面拓寬風投資金的來源:
2.建立一套分散風險的投資機制
可以從投資多個階段的企業並分批投入資金、組合投資、聯合投資、合同制約、管理咨詢和嚴格執行業務計劃書等方面分散風險。
3.建立創新的組織制度,培養風險投資人才
與一般公司組織形態相比較,有限合夥制能夠有效降低運作成本和代理成本,並通過適當的治理結構和各相關利益者之間一系列激勵與約束的契約安排來有效地減少代理風險。應採取多種方式培養和引進人才,在此基礎上,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
4.建立暢通的風投資本退出渠道
風投資本的成功退出不僅意味著高額回報,而且也是風險投資不斷循環的基礎。我們既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又要立足於我國國情,在探索中建立適合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的退出模式。如國內買殼或借殼主板上市、進一步發揮二板市場的優勢、設立和發展櫃台交易和地區性股權轉讓市場、盡快開設創業板、國外二板市場或香港創業板上市、企業並購與企業回購、清算退出等,沒有退出渠道的創業投資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因此,要想實現創業投資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完善風險投資體系,保證資本退出渠道的通暢。
5.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修訂《合夥企業法》,明確規定有限合夥制為我國企業合夥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明確對合夥人的約束和合法權益,但不應該對相關細節規定過細;修改《商業銀行法》、《保險法》、《養老基金管理辦法》,適當放寬對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限制,允許它們適度地參與風險投資。修改稅收法律制度,避免雙重征稅。
風險投資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充分發展需要金融界、法學界、教育機構、科研機構以及中介機構等共同努力;政府要為其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擺脫行政干預,完全按市場規律辦事;加快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投資體系支撐,這個體系不僅要包括健全、成熟、規范的支持系統,還要具備一套分散風險的投資機制和有效的管理機制;構建我國風險投資體系,促使風險投資進入良性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⑵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是怎麼算的
通常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是根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投入的資金以及實際理財天數來計算的。一般理財產品計算公式為理財收益=投入資金×日利率×實際理財天數。其中利率又可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在計算理財收益時要適當地進行轉換。當然這個計算公式一般是適用於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對於一些較為復雜的理財產品還需要考慮到其他風險因素。以上就是關於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的介紹,需要注意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年是按照360天計算的,而其他互聯網理財產品還是按照365天計算。除此之外,對於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還要分清到期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的區別。
⑶ 我國供給政策的形成和演變
免得過程的話,一般來說的話,歷史書上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一個記載
1、美元走勢
美元匯率也是影響金價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政治局勢
歷史上黃金就是避險的最佳手段,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即是對黃金避險價值的完美詮釋,任何一次的戰爭或政治局勢的動盪往往都會促漲金價,而突發性的事件往往會讓金價短期內大幅飈升。
3、通貨膨脹
作為這個世界上唯一的非信用貨幣,黃金與紙幣,存款等貨幣形式不同,其自身具有非常高的價值,而不像其他貨幣只是價值的代表,而其本身的價值微乎其微。在極端情況下,貨幣會等同於紙,但黃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失去其作為貴金屬的價值。
4、供給因素
金價波動是基於供求關系的基礎之上的。
5、需求因素
黃金實際需求量(首飾業、工業等)的變化。
(4)派生科技歷史交易擴展閱讀:
投資黃金好處:
1、對抗通貨膨脹
幾十年來,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普遍國家都受此問題的困擾。貨幣價值貶值,貨幣購買力日漸降低,錢變得不值錢了。
2、卓越的避險功能
當世界政局和經濟不穩,尤其是發生戰爭或經濟危機時,各種普遍的投資工具如股票、基金、房地產等都會受到嚴重的沖擊,這時黃金就體現了很好的避險屬性。
3、市場難以被操控
地區性的股票市場,人為操縱大市的情況比比皆是。但是黃金市場屬於全球性市場,沒有任何個人或財團有足夠的資金能夠操控全球黃金市場,因此黃金價格能夠一直保持在反映實際供求關系的水平。
4、不易崩盤
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有發生崩盤的風險,一旦崩盤,投資者將血本無歸。黃金是不可再生的稀有金屬,已開採的總量超過地球蘊藏量的一半,未來黃金供給量只會越來越少,使得黃金價格趨勢一直上升,即使中間時有波動,長期而言,黃金價格仍然是一路看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金
⑸ 世界科技最先進的國家是什麼
是美國
21世紀是創新經濟的時代,新技術、新發明及其產業化發展的周期大大縮短,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大大增加,計算機、通信和存儲信息技術的集成與廣泛運用,有力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技術基礎,加快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這些技術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新的財富形態和發展動力,突破了依賴稀缺自然資源和地理條件實現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而且對科技發展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類歷史上知識資源首次成為創造財富的核心。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想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加大科技發展力度,積極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搶占高科技產業化發展的制高點。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認真研究。
一、美國的科技政策與科技體系
美國是當今世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科學家、工程師隊伍。20世紀90年代,美國有35位科學家獲得了自然科學類的諾貝爾獎,占總數的61%。在世界公認的四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中,美國發表的論文數佔到了總數的近40%。美國還是世界上擁有專利最多的國家。此外,美國的科研設備和科研手段、科研水平與潛力、高科技產業發展也均居世界領先地位。
1.美國的科技政策
美國是市場經濟國家,20世紀40年代以前,政府很少介入科學研究,而把這項工作主要交給市場來調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開始廣泛地介入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1940年,羅斯福總統批准成立了國防研究委員會,一年後改為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由科學家V·布希出任局長。V·布希在1945年發表的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已成為美國國家科技政策的經典之作。在這個報告里,V·布希分析了科學技術發展的革命性意義及其對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指出「政府應該承擔起促進新科學知識傳播以及從青年人中培養人才的新責任」。他主政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一項重要成就就是組織並實施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並通過實施該計劃,創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機構,確立了政府把研究工作安排給私人部門,通過政府、企業和民間研究部門互動,實施國家科技計劃的美國機制。
冷戰時期,美國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國家的技術開發工作,並把重點傾斜到國防、原子能和航天航空領域。到了20世紀90年代,面對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柯林頓政府強調國家安全的重心已經轉移,今後國家安全取決於經濟和技術的整體實力,要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必須把保持美國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優勢置於最重要的地位。在柯林頓總統和戈爾副總統合著的《科學與國家利益》中,更是形象地把技術進步比做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而科學研究則是發動機永不枯竭的燃料,明確提出了「保持在所有科學知識前沿的領先地位;增進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之間的聯系;鼓勵政府、產業部門和學院的合作關系以推動對基礎科學和工程學的投資,以及有效地利用物力資源、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造就21世紀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高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和技術素養」五項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標。圍繞上述目標,柯林頓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全美科技投入力度,制定了R&D(研究與開發)經費達到GDP的3%左右的指導性計劃,鼓勵產業界、學術界和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科技發展。政府在全面指導協調的同時,一方面大力推行「先進技術計劃」,鼓勵基礎研究成果向商業化產業化轉化,另一方面注重發展基礎研究和市場機制調節不到而又至關重要的科技項目,從而增強了美國科研潛力,進一步強化了科技作為經濟發動機的作用,推動了美國的經濟增長。
2.美國的科技體系
按照三權分立原則,美國的科學技術是由憲法和法規來規范的。國會中參議院的商務、科學和交通委員會,眾議院的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在國家科技政策制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政府中沒有專門的科學管理部門,總統通過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和總統科技顧問協調全國科技工作。1993年,聯邦政府為了強化政府的領導職能,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由總統兼任主席,由政府各主要部門領導共同組成。同時,還成立了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吸收學術界和產業界的人士參與科技決策。在政府各部設有負責科技事務的司局,並由一名副部級領導分工負責。政府還成立了一些管理科技工作的獨立部門,如環境保護署、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醫學研究院以及史密森氏學會等半官方、非官方機構在科學技術的研究、普及和發展方面也有很大影響。
在科技創新方面,根據1988年《貿易和競爭法》設立的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院通過設立區域製造技術轉移中心,組織研究機構與企業共同實施先進技術,促進政府與企業間的合作。目前,全美各州都設有此類中心。
在運行機制上,政府的科技計劃和預算,須報經國會兩院審議並通過,經總統簽署後,方能生效。而政府根據法律,並通過科技計劃、經費預算、訂立合同以及組織評估,對全國科技活動實施組織和領導。與科技活動直接相關的立法,最重要的是1976年國會通過的《國家科技政策、組織和優先法》,到目前這部科技基本法已進行了多次修改。
美國在法律上把所有的機構分為三大類:政府機構、非營利機構和營利機構。聯邦和州的法律對這三類機構的規定,如《政府機構與雇員法》、《模式非營利機構法》等,對科技部門都是有效的。此外,稅法、專項法中有關科技的部分,也適用於科技部門。其中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的專利系統及知識產權方面的法規在鼓勵發明者對其專利進行開發、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國的科技機構可以劃分為四大系統:聯邦政府系統、企業系統、高等院校系統和其他非營利系統。在美國聯邦政府系統內,國家實驗室是主要的科技骨幹力量。其中著名的有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等。目前全美大約有800個國家實驗室,年度經費約占政府R&D總經費的1/3。美國政府十分重視聯邦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問題,通過各種法案鼓勵技術成果向產業界轉移。
企業的科技工作在全美佔有重要地位。大約3/4的R&D工作是企業部門完成的,3/4的科研人員分布在企業科研單位,這里還吸納了全國60%以上的R&D總經費。在企業研發工作中,大型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貝爾實驗室等享有盛譽。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小企業的科技開發作用也顯著增加,特別是在科技工業園發展中,中小企業及其技術創新活動起了決定性作用。
大學是美國從事基礎研究的主要基地。在全美3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擁有研究生院的綜合大學有300多所,其中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學院等研究型大學更是科學研究的佼佼者。由於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經費來源分散,各大學為爭取教員、學生和研究基金而充滿了競爭,同時也形成大學與工業緊密聯系的傳統。
二、美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縮影——矽谷
自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與航天以及海洋技術等高技術的興起和發展,美國的工業企業、大學和政府部門為了更便利地利用大學的研究力量,開始在大學周圍建立從事高技術研發的實驗室,進而派生出了創業公司,形成了高技術產業聚集帶,成為高技術工業園。其中著名的有西部後來被稱為矽谷、依託斯坦福大學的「斯坦福研究園」,東部波士頓城郊、依託麻省理工學院的128號公路地區等,這一趨勢至今方興未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少園區中途夭折,或一蹶不振,只有矽谷始終引領著世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潮流。
矽谷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北起聖馬特奧縣,西至聖克拉拉縣,是一塊1500平方英里的狹長地帶,中心在帕拉阿托,人口250萬。經過40年的發展,矽谷目前已成為美國重要的信息科技產業和生物科技產業聚集地。到20世紀90年代,矽谷的研發人員已佔勞動力總數的11%,是全美國平均水平的2.5倍。1999年,矽谷雇員人均創造價值11.5萬美元,而同年美國的平均數字是7.8萬美元。1999年,矽谷首次公開上市的企業達到72家,有13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湧向這一地區,佔美國風險投資總額的1/3。此外,矽谷還不斷創造著財富聚集速度的世界記錄,與傳統企業的長時間苦心經營相對照,達到10億美元的市值,雅虎僅用了兩年時間,而Netzero更是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通過這些急劇升值的企業,矽谷培養出了一大批知識型的億萬富豪。
持續不斷創新是矽谷取得成功的最大訣竅。技術創新,創業企業家、創業精神和創業企業,制度環境以及支持系統的有機組合,使矽谷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領導著世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1.技術創新
矽谷成功地抓住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信息產業四次技術浪潮的機遇,穩居IT業潮頭。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惠普等公司借美國國防工業對電子產品的大量需求的東風,促進了企業的快速擴展,建立了矽谷的技術基礎設施和支持行業。第二次是1959年集成電路的發明,導致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半導體工業的急劇增長。快捷、英特爾、AMD和國家半導體公司等著名企業就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第三次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個人計算機的產業化發展,矽谷又走在前面,涌現出蘋果電腦等20家計算機公司以及更為復雜的以太陽微系統等公司為主導的工作站產業。第四次是互聯網。1993年互聯網的商業發展和萬維網的創立,為矽谷開辟了新的發展前景,網景公司、思科公司和3com公司已成為互聯網革命的領導者。同時,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突破,生物科技產業已成為新的高科技產業熱點,矽谷又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優勢吸納了生物科技企業在此落戶。到1998年,矽谷的生物技術市場資本總額已居全美第一位。
2.創業企業家、創業精神和創業企業
矽谷的實力建立在高新技術基礎上,但是這里沒有囊括全部的高科技成果,就連IT業中的國際互聯網技術也是在別的地區率先突破的。因此,矽谷的與眾不同之處並不僅僅在於高新技術。這里匯聚的創業企業家、創業精神和創業企業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矽谷成功的企業家中除了才華和能力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昂揚的創業精神和在第一時間將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引入產業化生產、引入市場的勇氣。惠普、蘋果、雅虎等企業均是由兩個白手起家的年輕人創建的,這些例子並不是巧合。創業企業家們不僅具有高科技的背景,而且有通過創建企業向全世界推廣新技術的強烈願望,對他們來說,創建企業的過程以及與整個世界共享新技術成就的遠景才是創業的真正理想所在。此外,創業企業結構靈活、前景遠大、回報率高、主體意識強等特點也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家們不拘一格的創新意識。創業企業家聰明才智與創業精神的有機結合,是造就矽谷輝煌的決定因素。
3.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
美國有一套全國性的法律以及證券、稅收、會計、公司治理、破產、移民和研發等規范。它們是分權和分散的,但是又有緊密的聯系和很強的互補性。這個體制以市場為導向,鼓勵競爭,特別是鼓勵創新企業。比如,在歐洲建立一家公司平均所耗時間是在美國所需時間的12倍,而且成本高3倍。同時,與絕大多數國家相反,美國根據反壟斷法,一直約束著市場上的大公司,比如在計算機行業對IBM和微軟的約束。此外,政府還通過制定公司運營規則、購買公司產品、資助研發經費等形式推動了以矽谷為代表的計算機產業發展。最後應該指出的是,盡管美國一直標榜貿易自由,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仍是通過向日本施壓以保持美國半導體在日本市場的份額。
4.專業化的創新支持系統
在矽谷,為新的高技術企業提供的支持服務應有盡有,包括風險投資家、銀行家、律師、獵頭公司、會計師、咨詢顧問以及大量其他專業人員。其中風險投資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技術企業不同於擁有許多真實資產的傳統企業,它的主要資產是創意、人力資源、技術與市場知識,更具有風險性。同時,由於高技術的飛速發展,時間對於創業企業搶占產業制高點尤為重要。矽谷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有一個了解技術並知道如何進行結構化交易和投資組合、為創業企業提供快速融資的風險資本行業。思科公司、基因技術公司、英特爾、太陽微系統公司以及雅虎等成功企業都是在風險資本的支持下快速成長起來的。風險資本也從成功的高技術企業中贏得了巨額回報。1998年,矽谷的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兩個主要產業中共有1824家企業吸納了12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
此外,自由流動的高質量勞動力,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氛圍,開放的商業環境以及產、學、研之間的互動等也都在矽谷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⑹ 魔塔50層全攻略
步驟如下:
拓展資料
魔塔是一類固定數值的RPG游戲。經典魔塔有5種:Tower of the Sorcerer ;、24層魔塔(胖老鼠做)、新新魔塔(cos180做)、魔塔2006(Oksh做)、魔塔2000(ANGELA做)。這些怪物的傷害除了新新魔塔,其他的是固定的,所以魔塔可以算作是益智類中的最好的游戲。商店一般有三種,21層魔塔里商店是固定的價格,50層魔塔里商店是價錢翻倍,新新魔塔里商店有兩個,一個初始20金幣,買一次貴1金幣;一個初始50金幣,買一個貴2金幣。魔塔游戲雖不大,但是製作精美,道具很多,而且難度不低,對智商是一次艱巨的考驗,所以如果你喜歡挑戰,請一定不要錯過!魔塔是一款十分經典的游戲,身為勇士的你必須闖過一層又一層的魔塔 最後到達塔頂 救回你那美麗的公主,魔塔里到處都充滿著兇殘的怪物,我們必須殺死他們。
⑺ 金融管理專業需要考哪些證書
1.注冊金融分析師(CFA)
擁有全球金融第衣考的CFA考試在國內的知名度已經很高了,它是證券投資與管理界的一種職業資格認證,由美國「投 資管理與研究協會」(AIMR)授予。自CFA考試進入中國後,CFA每年的報考人數在成倍的增長,僅今年6月份的考試,報考人員已經達到近5000人。 但是考生通過率很低,據了解CFA在全球的認證通過率是五分之一,在中國這個比例更低。
證書含金量:
鑒於CFA考試的正規性、專業性和權威性,其資格在全球金融領域內受到廣泛的認可,成為銀行、投資、證券、保阝僉、咨詢行業的從業通行證。CFA證書持有者包括世界知名金融投資機構的高級工作人員,薪資也相當可觀,CFA在美國年薪多在20萬美元左右。
考試內容:
CFA 要求持有人建立嚴格而廣泛的金融知識體系,掌握金融投資行業各個核心領域理論與實踐知識,包括從投資組合管理到金融資產估價,從衍生證券到固定收益證券以 及定量分析。考試以全英文的方式進行,須通過3個級別,每級考試時間為6小時。每年的6月、12月在全球近百個國家進行同步考試。中國考生可在上海、北京 參加CFA考試。
報考條件:
具有大學以上學力的相關從業人員。通過CFA高級水平考試者,還需要具備金融、投資、管理等領域至少3年以上 的工作經驗,同時又是AIMR的成員,才有資格獲得CFA證書。報考費用:CFA考試報名費約400至900美元不等,包括原版的教材資料費、培訓費,平 均考一次得花費兩三萬元。
2.注冊金融策劃師(CFP)
隨著國內理財熱越來越旺,各行各業對理財專業化程度的需要也越 來越高,理財意識的提高,呼籲著更多具備專業技能的理財師。注冊金融策劃師(CFP),就是目前國際上金融服務領域罪權威的個人理財職業資格,它是由國際 財務策劃人員協會(IAFP)主拌,其人才培養方向是為客戶進行理財的理財規劃師,根據客戶的資產狀況與風阝僉偏好,提供包括客戶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財務建 議,為他尋找一個罪適合的理財方式,以確保其資產的保值與增值。目前中國已經成立了金融理財師標准委員會,把CFP相關考試和標准引入到中國,它採用兩級 認證制度,即金融理財師(簡稱AFP)和國際金融理財師(簡稱CFP),更切合中國本土特色。
證書含金量:
CFP證書是目前世界上權威的 理財顧問認證項目之一,對個人來說,CFP證書是理財專家的身份訁正明,更是獲得高薪和高職的有力保證。在美國一個CFP年收入都在10幾萬美元以上,而在 國內,金融理財規劃師也能達到年薪50萬。目前我國保阝僉業、銀行業等領域的理財規劃從業人員的年收入一般都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而如果拿到CFP證書, 薪資還會上漲。隨著WTO市場的開放,銀行對於CFP的需求還會大大增加。
考試內容:
CFP認證包括培訓、專業考試、職業道德考核等幾個步驟。其中,專業考試包括理財規劃概論、投資計劃、保阝僉計劃、稅收計劃、退休計劃與職工福利、高級理財規劃6個模塊,且全部採用英文試卷。
報考條件:
報考者需要具有一定的財經知識和英語基礎,而且還要具備在銀行、基金、保阝僉、證券等相關金融行業的工作經歷。
報考費用:目前CFP國內培訓與考試費用大約在1.5萬至2.5萬之間。
3/金融風阝僉管理師(FRM)
風阝僉管理涵蓋眾多領域,在日益復雜和全球一體化的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中,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風阝僉的作用越來越大,無論是投資銀行、商業銀行還是證券公司、保 阝僉公司,都對加強風阝僉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隨之帶來的結果就是:金融風阝僉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金融風阝僉管理師(Financial Risk Manager,FRM)就是針對金融風阝僉管理領域的一種資格認證稱號,該認證確定了專業風阝僉管理人員應掌握的風阝僉管理分析和決策的必要知識體系,由美國 「全球風阝僉協會」GARP組織考試並頒發證書。GARP是一個擁有來自超過130個國家3萬多名會員的金融協會組織,主要由風阝僉管理方面的專業人員、從業 者和研究者組成。證書含金量:FRM認證體系得到歐美跨國企業、監管機構及全球金融中心華爾街的認可,成為許多跨國機構風阝僉管理部門的從業要求之一,目前 金融風阝僉管理師的平均年薪已達15萬元,通過FRM考證者被國內金融機構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
考試內容:
FRM進行全英文考試,考試只有一級,時間為5小時,全部是標准化試題,140道左右的多項選擇題。考試內容包括市場風阝僉衡量與管理、信用風阝僉衡量與管 理、操作與整體風阝僉管理、法律、會計與倫理等,復習備考時間約為14周。每年11月中旬舉行一次考試,在國內北京和上海設有考點。
報考條件:
報考條件較為寬松,對報考者的學力、行業沒有限制,在校大學生也可報考。目前在考人員主要有金融機構風控人員,金融單位稽核、資產管理者、基金經理人、金 融交異員(經紀人)、投資銀行業者、商業銀行、風阝僉科技業者、風阝僉顧問業者、企業財會與稽核部門、CFO、MIS、CIO。其中大部分為服務於大型企業與 金融業工作者為主。
證書獲得:
應考人員FRM考試分數線達標,在金融風阝僉管理或貿易、投資管理、經濟、審計等相關領域至少具有兩年的工作經驗,同時又是GARP會員方能被授予FRM資格證書。
考試費用:參加FRM認證考試的費用成本較高,每次考試收費不低於500美元,國內相關培訓費用也動輒萬元人民幣
4.保阝僉精算師(FIA)
在中國屬稀缺資源的精算師,其薪酬因所聘精算師成本和國際慣例也變得內外有別。如現在中國身價罪高的精算師——平宀女保阝僉公司的Steven.Mile,據 估計,他的身價至少為每年300萬人民幣,國內精算師的身價僅為50萬至60萬人民幣。能否支付精算師高昂的薪水並且公平地僱用精算師,這是薄衛民和他的 朋友們經常討論的問題,突破這一問題的瓶頸在於人們對精算師的認識。
職業描述
精算師是運用精算方法和技術解決經濟問題的專業人士。精算師傳統的工作領域為商業保阝僉業,主要從事產品開發、責任准備金核算、利源分析及動態償付能力測試等重要工作。
職業資格
1999年7月16日,中國舉行首次精算師資格考試。考試分為准精算師和精算師兩部分。考生通過全部九門課程考試後,將獲得准精算師資格。獲得准精算師資格的考生,通過五門精算師課程的考試並滿足有關精算專業培訓要求,答辯合格後,才能取得《精算師考試合格證書》。
職業現狀
目前,國內已有40名學員獲得了准精算師資格。據了解,上海10家人壽保阝僉公司僅有精算專業人員30多人,遠不能滿足保阝僉業發展的需求。專家認為,精算在 中國發展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能否支付精算師高昂的薪水並且公平地僱用精算師。另外,精算師在利用現有條件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時,更應注重職業標準的維護。
職業趨勢
精算師的誘人之處首先表現在精算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有人說,按英國標准來講,中國只有兩個精算師,而按美國精算師學會的名單,中國尚不存在一個合格的精算師。事實上,中國有些具有不同資格的精算師,但整體水平仍需加強。據預測,我國未來五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
5.注冊會計師(CPA)證書
主考機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適合人群:准備在國內從事會計職業的高級人才。
考試內容: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稅法。
考試費用:考試報名費10元,考務費55元/科。培訓費用每科約300元。
點評:注冊會計師考試成績合格後,具有2年以上從事獨立審計業務工作實踐經驗的人員,可申請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方有權簽署審計報告。因此,該證書是取得執業資格必不可少的敲門磚,很多企業在招聘中高級財會人員時,明確要求具有CPA證書。
6. 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
考 試是由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協會(ACIIA)為金融和投資領域從業人員量身訂制的一項高級國際認證資格考試。通過CIIA考試的人員,如果擁有在財務分 析,資產管理和/或投資等領域三年以上相關的工作經歷,即可獲得由國際注冊投資分析師協會授予的CIIA稱號。自CIIA考試於2001年正式推出以來, 全球已經有5000多人參加了終級考試,迄今為止,2800多名專業人士已經獲得CIIA稱號。隨著各個區域和國家/地區協會的推廣,CIIA將會吸引更 多的專業人員參考,並擴大其在國際范圍內的影響;一個更加廣泛的全球CIIA聯盟也將逐漸形成。
考試費用: 注冊費為800元/人(含一套指定教材) 考試報名費為2500元/卷 完成終級考試費用合計 :800+2500*2= 5800 RMB (含教材)
財務顧問師(RFC)
財務顧問師和我國目前提出的理財規劃師相近,但財務顧問師(RFC)是被世界各國認可的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認證體系。其主要職責是幫助家庭和個人進行合理的 消費、儲蓄、投資、投保以及作未來財務規劃。目前全球有3000多人取得了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的認證資格(RFC),我國大陸的財務顧問師只有幾十 人,屬於極短缺人才。財務顧問師由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IARFC)頒發IARFC資格證書。
7.特許公認會計師(ACCA)證書
8.特許財富管理師(CWM)
今年8月初,一個來自美國的金融職業資格認證——特許財富管理師(CWM)首批學員畢業。這批主要從銀行、投資顧問公司和保阝僉公司三大行業來的學員獲得 CWM後將有資格以獨立理財顧問的身份,為客戶的財務問題出謀劃策。特許財富管理師被認為是美國本土三大理財規劃管理師之一。特許財富管理師(CWM)有 別於先期進入中國的理財規劃師(CFP),它們之間採取的是不同的定位,在市場的推行上不會發生什麼矛盾或者沖突。特許財富管理師主要是通過掌握與個人理 財相關的各種不同的金融產品的特點和科學的理財方法,特許財富管理師為個人提供全方位的理財建議,根據客戶的財產規模、收益目標、風阝僉承受能力制定一套理 財方案,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目前在美國已有兩萬名金融人士獲得此證書,他們主要分布在銀行、保阝僉、基金、證券、會計、獨立理財顧問等行業。
9.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CIA)證書
主考機構: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
適合人群:報考CIA需具有學士或學士以上學位、中級及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注冊會計師證書或非執業注冊會計師證書。特定專業高校師生也可報名。
考試內容:包括內部審計程序、內部審計技術、管理控制與信息技術、審計環境四個部分。
點評:CIA得到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內部審計職業認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高水平、專業化內部審計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通過CIA考試者往往備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10.美國管理會計師 (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 CMA) 資格認證
CMA 考試是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協會(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IMA)創立的專業資格,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協會是從美國國家會計協會(NAA)派生出來的,已有103年的歷史,是美國罪大的 會計師協會之一。IMA目前共有會員約1100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及世界經濟發達國家,CMA與AICPA是美國兩個罪主要、罪權威的會計師資 格,也是全球罪權威的會計資格,國際上的會計准則和管理標准,主要是以AICPA和CMA的為准。
在中國由中國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進行考試。
要參加CMA考試,須先申請成為IMA普通會員,對於中國考生,可以通過IMA授權的中國培訓機構的推薦申請入會。通過四門考試後,你必須要符合IMA的規定的資格、操行及二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方可申請注冊成正式會員。
報考條件: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均可報考CMA/CFM:
1、持有學士學位(任何專業均可);
2、持有各國注冊會計師CPA證書;
3、大學高年級學生;
4、能在一定時間內取得GRE或GMAT 考試50%分值的人士。
考試費用:一般考生,每科目每次考試費用為60美元;美國大學四年級或研究生,每科目30美元;美國大學專任教師,第一次考試不收費,第二次以後各科目收費30美元。在美國境外地點應考者,不論應考科目多寡,共加收25美元。目前,中國境內考試費每門為165美元。
11.國際數量金融工程認證(CQF)
CQF(Certificate in Quantitative Finance)——國際數量金融工程認證,是由牛津大學博士、英國皇家科學院研究學者、對沖基金創始人Paul Wilmott等組成的國際知名的數量金融專家團隊設計推出的國際數量金融工程認證。CQF總部設在英國倫敦金融城,美國紐約、中國北京等分別設立培訓中 心。CQF以國際領先的師資力量、高端前沿的知識體系、實用高效的教學模式,打造國際金融英才!目前,許多取得CFA證書的專業人士,都來參加CQF培 訓。CQF在國際上贏得了一致的認可和高度贊譽,其學員絕大部分就職於高盛、美林、摩根、氵匚豐、花旗、巴克萊、艹何蘭銀行、美洲銀行、國際清算銀行、畢馬威 等.目前已有CQF含金量超越CFA趨勢,而其入門條件也十分苛刻,不僅英語水平要達到非常高的水平,高等數學的基礎也要非常扎實,概率微積分等都要能運 用自如.
12.管理會計師考試CIMA
CIMA是世界上罪大的管理會計師考試、管理與認證機構,同時它也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創始成員之一,目前擁有15萬會員和學員,遍布156 個國家。CIMA成立於1919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在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斯里蘭卡、南非、尚比亞、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 和大陸均設有分支機構或聯絡處。
CIMA資格在國際商田介享有近百年盛譽,世界知名跨國企業,如聯合利華、士冗牌、福特等,都對其推崇備至,它們除了招聘CIMA會員外,還定期選派雇員參加 CIMA的培訓課程。CIMA資格不同於普通會計認證,它以會計為基礎,涵蓋了管理、戰略、市場、人力資源、信息系統等方方面面的商業知識和技能。 CIMA會員不僅精通財務而且擅長管理,除了在企業中擔任財務總監、CFO等,還有許多會員成為了跨國企業的總經理和CEO。
主考機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
適合人群:准備出國進修或者准備進入大型跨國企業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需要有一定英語基礎。
考試內容:ACCA有14門考試科目,包括財務報表編制、財務信息與管理、公司法與商法、財務管理與控制、財務報告等。
⑻ 一個完全沒有接觸投資和證卷的人要經過哪些訓練從而成為一名交易員
注冊金融分析師(CFA) 擁有全球金融第一考的CFA考試在國內的知名度已經很高了,它是證券投資與管理界的一種職業資格認證,由美國「投資管理與研究協會」(AIMR)授予。自CFA考試進入中國後,CFA每年的報考人數在成倍的增長,僅今年6月份的考試,報考人員已經達到近5000人。但是考生通過率很低,據了解CFA在全球的認證通過率是五分之一,在中國這個比例更低。證書含金量: 鑒於CFA考試的正規性、專業性和權威性,其資格在全球金融領域內受到廣泛的認可,成為銀行、投資、證券、保險、咨詢行業的從業通行證。CFA證書持有者包括世界知名金融投資機構的高級工作人員,薪資也相當可觀,CFA在美國年薪多在20萬美元左右。考試內容: CFA要求持有人建立嚴格而廣泛的金融知識體系,掌握金融投資行業各個核心領域理論與實踐知識,包括從投資組合管理到金融資產估價,從衍生證券到固定收益證券以及定量分析。考試以全英文的方式進行,須通過3個級別,每級考試時間為6小時。每年的6月、12月在全球近百個國家進行同步考試。中國考生可在上海、北京參加CFA考試。報考條件: 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相關從業人員。通過CFA高級水平考試者,還需要具備金融、投資、管理等領域至少3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同時又是AIMR的成員,才有資格獲得CFA證書。報考費用:CFA考試報名費約400至900美元不等,包括原版的教材資料費、培訓費,平均考一次得花費兩三萬元。 注冊金融策劃師(CFP) 隨著國內理財熱越來越旺,各行各業對理財專業化程度的需要也越來越高,理財意識的提高,呼籲著更多具備專業技能的理財師。注冊金融策劃師(CFP),就是目前國際上金融服務領域最權威的個人理財職業資格,它是由國際財務策劃人員協會(IAFP)主辦,其人才培養方向是為客戶進行理財的理財規劃師,根據客戶的資產狀況與風險偏好,提供包括客戶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財務建議,為他尋找一個最適合的理財方式,以確保其資產的保值與增值。目前中國已經成立了金融理財師標准委員會,把CFP相關考試和標准引入到中國,它採用兩級認證制度,即金融理財師(簡稱AFP)和國際金融理財師(簡稱CFP),更切合中國本土特色。證書含金量: CFP證書是目前世界上權威的理財顧問認證項目之一,對個人來說,CFP證書是理財專家的身份證明,更是獲得高薪和高職的有力保證。在美國一個CFP年收入都在10幾萬美元以上,而在國內,金融理財規劃師也能達到年薪50萬。目前我國保險業、銀行業等領域的理財規劃從業人員的年收入一般都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而如果拿到CFP證書,薪資還會上漲。隨著WTO市場的開放,銀行對於CFP的需求還會大大增加。考試內容: CFP認證包括培訓、專業考試、職業道德考核等幾個步驟。其中,專業考試包括理財規劃概論、投資計劃、保險計劃、稅收計劃、退休計劃與職工福利、高級理財規劃6個模塊,且全部採用英文試卷。報考條件: 報考者需要具有一定的財經知識和英語基礎,而且還要具備在銀行、基金、保險、證券等相關金融行業的工作經歷。報考費用:目前CFP國內培訓與考試費用大約在1.5萬至2.5萬之間。金融風險管理師(FRM) 風險管理涵蓋眾多領域,在日益復雜和全球一體化的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中,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風險的作用越來越大,無論是投資銀行、商業銀行還是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都對加強風險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隨之帶來的結果就是:金融風險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金融風險管理師(Financial Risk Manager,FRM)就是針對金融風險管理領域的一種資格認證稱號,該認證確定了專業風險管理人員應掌握的風險管理分析和決策的必要知識體系,由美國「全球風險協會」GARP組織考試並頒發證書。GARP是一個擁有來自超過130個國家3萬多名會員的金融協會組織,主要由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人員、從業者和研究者組成。證書含金量:FRM認證體系得到歐美跨國企業、監管機構及全球金融中心華爾街的認可,成為許多跨國機構風險管理部門的從業要求之一,目前金融風險管理師的平均年薪已達15萬元,通過FRM考證者被國內金融機構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考試內容: FRM進行全英文考試,考試只有一級,時間為5小時,全部是標准化試題,140道左右的多項選擇題。考試內容包括市場風險衡量與管理、信用風險衡量與管理、操作與整體風險管理、法律、會計與倫理等,復習備考時間約為14周。每年11月中旬舉行一次考試,在國內北京和上海設有考點。報考條件: 報考條件較為寬松,對報考者的學歷、行業沒有限制,在校大學生也可報考。目前在考人員主要有金融機構風控人員,金融單位稽核、資產管理者、基金經理人、金融交易員(經紀人)、投資銀行業者、商業銀行、風險科技業者、風險顧問業者、企業財會與稽核部門、CFO、MIS、CIO。其中大部分為服務於大型企業與金融業工作者為主。證書獲得: 應考人員FRM考試分數線達標,在金融風險管理或貿易、投資管理、經濟、審計等相關領域至少具有兩年的工作經驗,同時又是GARP會員方能被授予FRM資格證書。考試費用:參加FRM認證考試的費用成本較高,每次考試收費不低於500美元,國內相關培訓費用也動輒萬元人民幣保險精算師(FIA) 在中國屬稀缺資源的精算師,其薪酬因所聘精算師成本和國際慣例也變得內外有別。如現在中國身價最高的精算師——平安保險公司的Steven.Mile,據估計,他的身價至少為每年300萬人民幣,國內精算師的身價僅為50萬至60萬人民幣。能否支付精算師高昂的薪水並且公平地僱用精算師,這是薄衛民和他的朋友們經常討論的問題,突破這一問題的瓶頸在於人們對精算師的認識。 ■職業描述 精算師是運用精算方法和技術解決經濟問題的專業人士。精算師傳統的工作領域為商業保險業,主要從事產品開發、責任准備金核算、利源分析及動態償付能力測試等重要工作。 ■職業資格 1999年7月16日,中國舉行首次精算師資格考試。考試分為准精算師和精算師兩部分。考生通過全部九門課程考試後,將獲得准精算師資格。獲得准精算師資格的考生,通過五門精算師課程的考試並滿足有關精算專業培訓要求,答辯合格後,才能取得《精算師考試合格證書》。 ■職業現狀 目前,國內已有40名學員獲得了准精算師資格。據了解,上海10家人壽保險公司僅有精算專業人員30多人,遠不能滿足保險業發展的需求。專家認為,精算在中國發展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能否支付精算師高昂的薪水並且公平地僱用精算師。另外,精算師在利用現有條件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時,更應注重職業標準的維護。 ■職業趨勢 精算師的誘人之處首先表現在精算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有人說,按英國標准來講,中國只有兩個精算師,而按美國精算師學會的名單,中國尚不存在一個合格的精算師。事實上,中國有些具有不同資格的精算師,但整體水平仍需加強。據預測,我國未來五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 注冊會計師(CPA)證書 主考機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適合人群:准備在國內從事會計職業的高級人才。 考試內容: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稅法。 考試費用:考試報名費10元,考務費55元/科。培訓費用每科約300元。 點評:注冊會計師考試成績合格後,具有2年以上從事獨立審計業務工作實踐經驗的人員,可申請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方有權簽署審計報告。因此,該證書是取得執業資格必不可少的敲門磚,很多企業在招聘中高級財會人員時,明確要求具有CPA證書。 難度指數:★★★★★ ■ 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 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 考試是由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協會(ACIIA)為金融和投資領域從業人員量身訂制的一項高級國際認證資格考試。通過CIIA考試的人員,如果擁有在財務分析,資產管理和/或投資等領域三年以上相關的工作經歷,即可獲得由國際注冊投資分析師協會授予的CIIA稱號。自CIIA考試於2001年正式推出以來,全球已經有5000多人參加了終級考試,迄今為止,2800多名專業人士已經獲得CIIA稱號。隨著各個區域和國家/地區協會的推廣,CIIA將會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員參考,並擴大其在國際范圍內的影響;一個更加廣泛的全球CIIA聯盟也將逐漸形成。 考試費用: 注冊費為800元/人(含一套指定教材) 考試報名費為2500元/卷 完成終級考試費用合計 :800+2500*2= 5800 RMB (含教材) 財務顧問師(RFC) 財務顧問師和我國目前提出的理財規劃師相近,但財務顧問師(RFC)是被世界各國認可的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認證體系。其主要職責是幫助家庭和個人進行合理的消費、儲蓄、投資、投保以及作未來財務規劃。目前全球有3000多人取得了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的認證資格(RFC),我國大陸的財務顧問師只有幾十人,屬於極短缺人才。財務顧問師由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IARFC)頒發IARFC資格證書。 特許公認會計師(ACCA)證書 主考機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 適合人群:准備出國進修或者准備進入大型跨國企業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需要有一定英語基礎。 考試內容:ACCA有14門考試科目,包括財務報表編制、財務信息與管理、公司法與商法、財務管理與控制、財務報告等。 點評:ACCA證書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可,被全球許多國家確定為法定的會計師資格,會員可從事審計、稅務、破產執行及投資顧問等專業會計師的工作。 同時,ACCA因其課程的全面性、完善性和綜合性,而被譽為「財會專業的MBA課程」。對希望就職跨國公司財務部門的人員來說,參加ACCA學習,可大大提高財會專業英語水平,熟知相關的國際會計准則,並擁有優秀的財務背景和實務操作能力。 難度指數:★★★★★特許財富管理師(CWM) 今年8月初,一個來自美國的金融職業資格認證——特許財富管理師(CWM)首批學員畢業。這批主要從銀行、投資顧問公司和保險公司三大行業來的學員獲得CWM後將有資格以獨立理財顧問的身份,為客戶的財務問題出謀劃策。特許財富管理師被認為是美國本土三大理財規劃管理師之一。特許財富管理師(CWM)有別於先期進入中國的理財規劃師(CFP),它們之間採取的是不同的定位,在市場的推行上不會發生什麼矛盾或者沖突。特許財富管理師主要是通過掌握與個人理財相關的各種不同的金融產品的特點和科學的理財方法,特許財富管理師為個人提供全方位的理財建議,根據客戶的財產規模、收益目標、風險承受能力制定一套理財方案,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目前在美國已有兩萬名金融人士獲得此證書,他們主要分布在銀行、保險、基金、證券、會計、獨立理財顧問等行業。 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CIA)證書 主考機構: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 適合人群:報考CIA需具有學士或學士以上學位、中級及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注冊會計師證書或非執業注冊會計師證書。特定專業高校師生也可報名。 考試內容:包括內部審計程序、內部審計技術、管理控制與信息技術、審計環境四個部分。 點評:CIA得到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內部審計職業認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高水平、專業化內部審計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通過CIA考試者往往備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難度指數:★★★★ 美國管理會計師 (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 CMA) 資格認證 CMA考試是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協會(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IMA)創立的專業資格,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協會是從美國國家會計協會(NAA)派生出來的,已有103年的歷史,是美國最大的會計師協會之一。IMA目前共有會員約1100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及世界經濟發達國家,CMA與AICPA是美國兩個最主要、最權威的會計師資格,也是全球最權威的會計資格,國際上的會計准則和管理標准,主要是以AICPA和CMA的為准。 在中國由中國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進行考試。要參加CMA考試,須先申請成為IMA普通會員,對於中國考生,可以通過IMA授權的中國培訓機構的推薦申請入會。通過四門考試後,你必須要符合IMA的規定的資格、操行及二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方可申請注冊成正式會員。 報考條件: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均可報考CMA/CFM:1、持有學士學位(任何專業均可);2、持有各國注冊會計師CPA證書;3、大學高年級學生;4、能在一定時間內取得GRE或GMAT 考試50%分值的人士。 考試費用:一般考生,每科目每次考試費用為60美元;美國大學四年級或研究生,每科目30美元;美國大學專任教師,第一次考試不收費,第二次以後各科目收費30美元。在美國境外地點應考者,不論應考科目多寡,共加收25美元。目前,中國境內考試費每門為165美元。國際數量金融工程認證(CQF)CQF(Certificate in Quantitative Finance)——國際數量金融工程認證,是由牛津大學博士、英國皇家科學院研究學者、對沖基金創始人Paul Wilmott等組成的國際知名的數量金融專家團隊設計推出的國際數量金融工程認證。CQF總部設在英國倫敦金融城,美國紐約、中國北京等分別設立培訓中心。CQF以國際領先的師資力量、高端前沿的知識體系、實用高效的教學模式,打造國際金融英才!目前,許多取得CFA證書的專業人士,都來參加CQF培訓。CQF在國際上贏得了一致的認可和高度贊譽,其學員絕大部分就職於高盛、美林、摩根、匯豐、花旗、巴克萊、荷蘭銀行、美洲銀行、國際清算銀行、畢馬威等.目前已有CQF含金量超越CFA趨勢,而其入門條件也十分苛刻,不僅英語水平要達到非常高的水平,高等數學的基礎也要非常扎實,概率微積分等都要能運用自如.這些證隨便挑一個樓主考出來了,就是工作找你而不是你找工作了。
⑼ 我國企業投資決策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我國風險投資的現狀與挑戰
摘要:風險投資是高科技發展的助推器,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我國發展風險投資20年,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初期階段,存在許多問題,如風投資本總量小、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本退出機制不通暢、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專業人才等。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風險投資發展的現狀,闡述了我國風投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發展我國風險投資體系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風險投資;現狀;挑戰
一、風險投資概述
1.風險投資的特徵
風險投資,是由專門人員和機構向那些剛剛成立或增長迅速、潛力很大、風險也很大的未上市新興企業長期股權融資和增值服務,培育企業快速成長,數年後再通過上市、兼並或其它股權轉讓方式撤出投資,取得高額投資回報的一種投資方式。典型的風險投資往往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1)投資對象多為處於創業期(Star-up)的中小型企業,而且多為高新技術企業。
(2)投資期限至少在3-5年以上,投資方式一般為股權投資,通常占被投資企業10%-49%的股權,不要求取得控股權,也不需要任何擔保或抵押。
(3)投資決策建立在高度專業化和程序化的基礎之上。
(4)風險投資人一般不參與被投企業的經營管理,但提供增值服務;除了種子期(seed)融資以外,一般也對被投企業以後各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予以滿足。
(5)由於投資目的是追求超額回報,當被投企業增值後,投資人會通過上市IPO、收購兼並或其他股權轉讓方式撤出資本,實現增值。
(6)風險性極高,投資失敗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會獲得超額回報。
2.分類及功能
對風險投資類型的劃分有多種標准。按投入方式,可分為「杠桿式」風險投資和「權益性」風險投資,後者是國際上通常採用的投資方式。按接受投資的企業發展階段不同,可以將風投資本分為種子資本、導入資本、發展資本和風險並購資本。
風險投資的基本功能是為應用高科技成果的中小企業提供其創業和發展所必須的股權資本,風險投資的基本運作機制是由風投公司融到風險資金,投向經過謹慎篩選的風險企業或項目,培養風險企業發展壯大,實現正常的市場運作,然後撒出投資,再去尋找新的項目。由此可見,風險投資主要有資金放大器、風險調節器、企業孵化器等幾種功能。
3.風險投資的運作
風險投資主要由項目評估和選擇、談判和簽定投資協議、培育風險企業、實現投資收益等環節構成。
(1)項目評估和選擇。企業家(團隊)管理能力、產品或技術的獨特性以及產品市場大小構成了決策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派生出創投決策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決不選取超過兩個以上風險的項目。
第二定律:V=P×S×E
其中,V代表總的考核值,P代表產品市場大小,S代表產品、服務或技術的獨特性,E代表管理團隊(企業家)的素質。
第三定律:投資P值最大的項目。
(2)談判和簽訂投資協議。風險企業所關心的是有足夠的資金滿足企業運轉,確保目標利潤和企業經營權。雙方通過對風險企業未來盈利的預測來確定風險投資所佔股份,最後形成項目股權分配與投資額及對賭條款等全面細致的風險投資協議。
(3)培育風險企業。協議簽訂後,風投公司與風險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一般通過管理報告、企業定期訪問、擔任企業董事會成員來對企業實行監控,以便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風投公司一般還會用自身的管理、法律、財務等方面專長,向風險企業提供專業咨詢等增值服務。
(4)實現投資收益。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和時機選擇,取決於風投公司整體投資組合收益的最大化。主要的退出方式有風險企業股票公開上市;其他大公司收購風險企業,把風險企業轉售給其它投資公司;執行償付協議,風險企業向風投公司回購自身股份。
二、我國風投行業的發展狀況分析
1.投資概況
我國風投行業經歷過2000、2001年的發展高峰,之後隨國內創業板暫不開設和納斯達克網路泡沫的破滅而走向低谷,直到2004年由於資本市場退出形勢的預期好轉以及網路潮的回暖,風投行業在總投資額上大幅攀升,據統計數據,中外風投機構在2004年共對253家大陸及大陸相關企業進行了投資,投資總額達12.6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投資案例數量較2003年增加43%,投資金額上升28%,風投業進人一個全面復甦和加速發展的時期。
2.行業分布分析
風投機構在選擇投資對象時通常會考慮該行業的成長性、創新性、市場前景以及具體企業的管理團隊。調查顯示,傳統製造業已經取代軟體行業,成為創投項目最為集中的行業,表明風投資本規避風險和短期盈利取向的動機顯著增強。風投資本通過參股方式,從穩定發展的傳統製造業那裡獲得股利,增加利潤流量,滿足了風投公司股東要求的一種策略選擇。
3.區域分布分析
風投資本偏重高新技術項目和經濟發達地區,主要指向上海、深圳、江蘇、浙江、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上海的風投機構數目最多,但在資金總量上比深圳小,北京雖然機構數目較少,但管理的資金卻較多。此外,風投出現很強的區域集中特點。京津冀地區的項目投資強度最高,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差別不大,而東三省及其他地區的差別則較大。
4.階段分布分析
針對創業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的不同,其生命周期可分為五個階段,即種子期、發展期、成長期、擴張期以及成熟期。風投機構會根據企業不同階段的特點制定具體的投資對策。
國外的風投資本一般集中在發展、成長和擴展階段,向種子和成熟階段投的比例比較小,特別是在種子階段,大約只有5%。2003年以來,風投資本分布基本上是「正態分布」:中間大兩頭小。項目主要集中在成長階段,而種子階段所佔比例最少,這種趨勢與國外風投的階段分布基本一致。
5.我國風投行業投資項目退出狀況
自2003年以來,我國風投資本在退出上雖然取得可喜的進展,有多家風投機構實現了成功退出。但與國外相比,上市和被其他企業收購所佔比例明顯偏低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我國的創業板市場遲遲未開,多數風投機構投資「後撤」,即風投機構為了規避風險和獲得穩定的回報,多選擇比較成熟、規模較大的傳統性項目。2005年以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股改的不斷深入和登陸海外資本市場,通過IPO實現退出的較往年明顯增多,多家風投支持的中國企業在美國、香港和新加坡市場上市。
三、我國風險投資行業面臨的挑戰
1.資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
風險投資的主體包括政府、金融機構、風險投資公司和天使投資者等。我國目前的風投機構主要是以政府發起創辦或由國有企業發起設立、政府參股為主體。而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風險投資主體應該是願意並且能夠承擔風險的個人、企業投入。在沒有民間資本大量參與的情況下,風投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很難有大的增長,遠遠不能滿足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需要,也達不到最佳投資組合的目的。
2.風險投資主體錯位
風投機構是風險投資市場的真正主體。它是向風險企業提供風險資本的專業的資金管理人。風投機構從風險投資者募集風險資本開始,搜尋、調查、篩選投資項目,制定投資方案,對投資進行監督、管理和必要的輔助,並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撤出投資,把本金及實現的利潤分配給投資者。
目前,我國風投主體的結構是不合理的,應逐步改變其政府主導的現狀,形成由民營主導的風險投資格局。大力發展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風險投資企業,如有限合夥制、信託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營資本主體。 轉貼於
3.風投資本的利潤實現與退出困難
高風險通常意味著高收益,而高收益的獲取和高風險的轉移,關鍵在於退出。風投目的是盈利,而不是控制公司。因此,為促進風投行業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對高新科技的推動作用,必須完善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
風投資本變現回收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公開上市IPO、出售股份及因投資失敗而進行的資產清算。目前,我國風險投資仍缺乏暢通的退出途徑,主要表現在A股主板交易市場上市門檻高;缺乏健全的產權交易市場;專門為風險企業提供退出途徑的創業板市場至今尚未建立。
4.法律制度不健全
風險投資在我國早已開始實踐,但至今仍未對風投基金進行立法;由於法規建設不健全,使得社會上非法集資活動屢禁不止;在稅收上,國家雖然給高科技企業享受15%所得稅稅率的優惠政策,但對高科技企業的投資者卻沒有所得稅優惠,風險投資者在高科技企業所得的股息和紅利要雙重征稅。這種滯後的立法狀況嚴重製約了我國創業投資的運作和發展。
5.缺乏風險投資專業人才
風投是跨越科技與金融兩大領域的特殊金融活動,涉及評估、投資、管理、審計和高科技專業知識等多方面學科,實踐性綜合性很強。風險投資家應該是既懂技術理論,又懂管理創新;既懂產業運作,又懂資本運營;既能深諳風險投資的職能奧妙,又能通曉國際風險資本運作規則的復合型高級人才。高素質的風險投資家是風險投資的靈魂,這正是目前我國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四、應對我國風投發展挑戰的建議
1.擴大風險投資總量,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
根據國外成功經驗和我國發展趨勢,可從從機構投資者、國內大型企業、私人資本和政府資金等方面拓寬風投資金的來源:
2.建立一套分散風險的投資機制
可以從投資多個階段的企業並分批投入資金、組合投資、聯合投資、合同制約、管理咨詢和嚴格執行業務計劃書等方面分散風險。
3.建立創新的組織制度,培養風險投資人才
與一般公司組織形態相比較,有限合夥制能夠有效降低運作成本和代理成本,並通過適當的治理結構和各相關利益者之間一系列激勵與約束的契約安排來有效地減少代理風險。應採取多種方式培養和引進人才,在此基礎上,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
4.建立暢通的風投資本退出渠道
風投資本的成功退出不僅意味著高額回報,而且也是風險投資不斷循環的基礎。我們既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又要立足於我國國情,在探索中建立適合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的退出模式。如國內買殼或借殼主板上市、進一步發揮二板市場的優勢、設立和發展櫃台交易和地區性股權轉讓市場、盡快開設創業板、國外二板市場或香港創業板上市、企業並購與企業回購、清算退出等,沒有退出渠道的創業投資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因此,要想實現創業投資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完善風險投資體系,保證資本退出渠道的通暢。
5.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修訂《合夥企業法》,明確規定有限合夥制為我國企業合夥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明確對合夥人的約束和合法權益,但不應該對相關細節規定過細;修改《商業銀行法》、《保險法》、《養老基金管理辦法》,適當放寬對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限制,允許它們適度地參與風險投資。修改稅收法律制度,避免雙重征稅。
風險投資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充分發展需要金融界、法學界、教育機構、科研機構以及中介機構等共同努力;政府要為其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擺脫行政干預,完全按市場規律辦事;加快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投資體系支撐,這個體系不僅要包括健全、成熟、規范的支持系統,還要具備一套分散風險的投資機制和有效的管理機制;構建我國風險投資體系,促使風險投資進入良性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⑽ 請對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遠期和期貨進行簡要介紹並說明兩者區別
金融衍生工具,又稱「金融衍生產品」,是與基礎金融產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指建立在基礎產品或基礎變數之上,其價格隨基礎金融產品的價格(或數值)變動的派生金融產品。
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遠期 、期貨、期權和互換等。
金融衍生產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零和博弈:即合約交易的雙方(在標准化合約中由於可以交易是不確定的)盈虧完全負相關,並且凈損益為零,因此稱"零和"。
2、高杠桿性:衍生產品的交易採用保證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資金只需滿足基礎資產價值的某個百分比。保證金可以分為初始保證金(Initial margin),維持保證金(maintains margin),並且在交易所交易時採取盯市制度(marking to market),如果交易過程中的保證金比例低於維持保證金比例,那麼將收到追加保證金通知(margin call),如果投資者沒有及時追加保證金,其將被強行平倉。
可見,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金融衍生產品的作用有規避風險,價格發現,它是對沖資產風險的好方法。但是,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風險規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擔了,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性就是將巨大的風險轉移給了願意承擔的人手中,這類交易者稱為投機者(Speculator),而規避風險的一方稱為套期保值者(hedger),另外一類交易者被稱為套利者(arbitrager)這三類交易者共同維護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上述功能的發揮。
遠期 遠期合約是一種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一確定時間,以確定的價格買賣一定數量的某種金融資產的合約。合約中要規定交易的標的物、有效期和交割時的執行價格等項內容。
期貨 期貨與遠期十分相似,買賣雙方透過簽訂標准化合約,同意按指定的時間、價格與其他交易條件,交收指定數量的現貨。
期貨與遠期的區別有:
1、標准化程度不同。遠期交易遵循「契約自由」的原則,合約中的相關條件如標的物的質量、數量、交割地點和交割月份都是根據雙方的需要確定的。期貨合約則是標准化的。期貨交易所為各種標的物的期貨合約制訂了標准化的數量、質量、交割地點、交割時間、交割方式、合約規模等條款,只有價格是在成交時根據市場行情確定的。由於開展期貨交易的標的物畢竟有限,相關條件又是固定的,因此期貨合約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能力雖然不如遠期合約,但標准化卻大大便利了期貨合約的訂立和轉讓,使期貨合約具有極強的流動性,並因此吸引了眾多的交易者。
2、交易場所不同。遠期交易並沒有固定的場所,交易雙方各自尋找合適的對象,因而是一個無組織的效率較低的分散的市場。在金融遠期交易中,銀行充當著重要角色。由於金融遠期合約交割較方便,標的物同質性較好,因此很多銀行都提供重要標的物的遠期買賣報價供客戶選擇,從而有力推動了遠期交易的發展。期貨合約則在交易所內交易,一般不允許場外交易。交易所不僅為期貨交易提供了交易場所,而且還為期貨交易提供了許多嚴格的交易規則(如漲跌停板制、最小價格波動幅度、報價方式、最大持倉限額、保證金制度等),並為期貨交易提供信用擔保。可以說期貨市場是一個有組織的、有秩序的、統一的市場。
3、違約風險不同。遠期合約的履行僅以簽約雙方的信譽為擔保,一旦一方無力或不願履約時,另一方就得蒙受損失。期貨合約的履行則由交易所或清算公司提供擔保。交易雙方直接面對的都是交易所,即使一方違約,另一方也不會受到絲毫影響。交易所之所以能提供這種擔保,主要是依靠完善的保證金制度和結算會員之間的連帶無限清償責任來實現的。可以說,期貨交易的違約風險幾乎為零。
4、價格確定方式不同。遠期合約的交割價格是由交易雙方直接談判並私下確定的。由於遠期交易沒有固定的場所,因此在確定價格時信息是不對稱的,遠期交易市場定價效率很低。期貨交易的價格則是在交易所中由很多買者和賣者通過其經紀人在場內公開競價確定的,有關價格的信息較為充分、對稱,由此產生的期貨價格較為合理、統一,因此期貨市場的定價效率較高。
5、履約方式不同。由於遠期合約是非標准化的,轉讓相當困難,並要徵得對方同意(由於信用度不同),因此絕大多數遠期合約只能通過到期實物交割來履行。而實物交割對雙方來說都是費時又費力的事。由於期貨合約是標准化的,期貨交易又在交易所內,因此交易十分方便。當交易一方的目的(如投機、套期保值和套利)達到時,他無須徵得對方同意就可通過平倉來結清自己的頭寸並把履約權利和義務轉讓給第三方。在實際中,絕大多數期貨合約都是通過平倉來了結的。
6、合約雙方關系不同。由於遠期合約的違約風險主要取決於對方的信用度,因此簽約前必須對對方的信譽和實力等方面作充分的了解。而期貨合約的履行完全不取決於對方而只取決於交易所或清算公司 ,因此可以對對方完全不了解。在期貨交易中,交易者甚至根本不知道對方是誰,這就極大方便了期貨交易。
7、結算方式不同。遠期合約簽訂後,只有到期才進行交割清算,其間均不進行結算。期貨交易則是每天結算的。當同品種的期貨市場價格發生變動時,就會對所有該品種期貨合約的多頭和空頭產生浮動盈餘或浮動虧損,並在當天晚上就在其保證金賬戶體現出來。因此當市場價格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變動時,交易者不必等到到期就可逐步實現盈利。當然,若市場價格朝自己不利的方向變動時,交易者在到期之前就得付出虧損的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