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菲特的投资经历对投资者有哪些启发
很多啊 比如他注重的是长线投资而非短期的投机,还有他注重阅读,全面分析回各公司会计报表和内部情况等等答,太多了,如果有兴趣可以买本关于巴菲特的书看看,会写的很全面。
顺面说一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适合搞短线投机的人,莫要直接依葫芦画瓢。
❷ 从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分析,怎样认识风险与收益
风险与收益不是必然相关的,传统的考虑Beta制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只要在安全边际以内,就可视为较保守的投资。安全边际越大,投资就越安全,股票价值与企业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就更大。
❸ 巴菲特与普通投资者的不同
巴式方法大致可概括为5项投资逻辑、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准和2项投资方式。你瞧着办吧!
5项投资逻辑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
4.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有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 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 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 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8项投资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键。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8.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
1.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A.初始的 权益报酬率;B.营运毛利;C.负债水准;D.资本支出;E.现金流量。
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
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❹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符合资产组合理论吗如何理解这种偏差(重点是如何理解这种偏差)
巴老的投资理念,
5项投资逻辑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有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8项投资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键。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8.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
1.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A.初始的权益报酬率;B.营运毛利;C.负债水准;D.资本支出;E.现金流量。
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某种意义上说,卡片打洞与终生持股,构成了巴式方法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资产组合,
其实和巴菲特的理论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例如,资产重组的目的,就是为了资源优化与资源配置。那么怎么样才能优化及配置呢,还是要通过市场规律来进行判断。逻辑思路是挺相近的。再比如如果进行重组的过程中,发现不良资产,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重组,或卖,或经营,还是要看市场的。
所以,个人看法是,市场是千变万化,无论投资还是重组,最根本的是对产品或者是对于目标的判定。这种在高风险条件下进行的游戏,是虚实相结合,近期长期相交替的判断及解读,用好并理解好阿拉伯数字的这个工具或可成型。
❺ 索罗斯和巴菲特谁更厉害
据我自己的抄了解巴菲特是炒股是比较袭有建设性的,一生中遭遇5次美国大牛市(类似于中国前两年的大牛)成就了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他的绝大部分资产也确定在他死后捐献给社会。
而索罗斯背后是量子基金也就是他的后台老板是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不仅做股市,凡是金融方面的他都做,比如货币方面,98年金融风暴是索罗斯一手导演策划,从泰国的金融发起,最后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败于索罗斯之手,导致如今的泰国金融政策依然不敢有丝毫放松。
而后韩国,日本,香港股市全部受到影响,此后索罗斯又企图在香港重施故技,但在中国大陆的财政支持下,香港财政司奋起反击经过3轮成百上千亿的资金子弹的互相争斗之后,香港政府大胜,索罗斯小败退却。
整个98亚洲金融风暴,量子基金和索罗斯是最大的受益者。
现在中国金融领域进一步开放,为什么政府要收取印花税,一方面是为了分取股市的利益,其中隐藏在里面的积极意义是防止像这样的机构像索罗斯那样操纵股市,对稳定股市有积极的意义,而一旦取消印花税,机构就会大肆的操纵股市(零成本了),最终倒霉的还是散户,所以现在散户天天吵着要取消印花税不能不说有点。。。
❻ 财务管理专业,案例分析, 1,李嘉诚的经营理念及其合理性 2,从巴菲特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李嘉诚的经营理念
——“诚赢天下”
1、做事先做人,会做人才能成大事; 2、诚赢天下,要立事先立信;
3、善谋人脉,人脉决定财脉,财脉决定命脉; 4、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年轻人,要把吃苦当成吃补; 6、人家做8小时,我就做16小时; 7、成功10%靠运气;90%靠勤奋。=
在李嘉诚的这七条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先生对于诚信的看重。 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以信论商,诚赢天下。 “信”不成人不立。由此可见,诚信是人立足的根本。
案例1: “股神”巴菲特的6大投资良策
巴菲特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投资成绩,他的投资成绩每年平均复息增长24%,保持达三十多年之久。假如你在1956年将一万美元交给他,今天这笔钱已超过一亿四千万,当中已扣除了所有税收和有关一切的交易费用。
二十多年来,由巴菲特主持的投资,有二十八年成绩跑赢标准普尔五百(S&P
500)指数。大家不要以为标普表现不济,事实上该指数过去的回报,保持在10%左右复息增长,这个投资成绩比很多基金的表现还要优胜;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已是非常满意的数字了。但是巴菲特的表现,抛离标普五百一倍半在增长,真令人惊讶!真令人佩服。
现在巴菲特的投资王国以股票形式在纽约交易所挂牌,名为巴郡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是全世界以每股计最贵的股票,时值每股美元七万五千左右。不少人以拥有巴菲特的股票为身份的象征,以每年春天能前往奥马哈开股东大会为乐,以每年巴菲特有份撰写的年报为投资界的“圣经”。所以,巴菲特是世上最成功的投资者,股神之称,实至名归。
比起很多著名甚至取得诺贝尔奖的投资理论,如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s)、有效市场假设(the effcient market
hypothests)和资本产定价(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等学说,股神的投资理论要简单得多,而且多了些实用性,其精髓在于挑选优良及价值(value)的股票买入(buy),然后长期持有(hold)。
一、集中投资:巴菲特的意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合理的数目是十至十五间。如果投资者的组合太过分散,这样反而会分身不暇,弄巧反拙。
巴菲特认为要选出最杰出的公司,精力应用于分析它们的经济状况和管理素质上,然后买入长期都表现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资在它们身上。对于分散投资,股神说:“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
二、挑选价值股,不懂永不做:巴菲特的投资成绩,在1999/2000年度一度落后于大市,当时由于股神表示不懂科网、不懂电脑软件的未来发展和不懂半导体是什么而拒绝买入高科技股。有人更以此攻击股神,“老态龙钟”、“与时代脱节”和“风光不再”等等的评语都套用在他身上。
结果随着科网泡沫的爆破,再次证明股神是对的,这说明了股神只会买入自己能够了解的公司股票。
三、战胜心魔,理性投资:很多研究都指出,决定一个投资者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性格。
股神的心得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贪婪。在经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后,找到了买入股票的真正价值后,就不要理会它短期的价格波动。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太多不理性的投资者。远离市场(纽约)是股神的选择,这是为了“旁观者清”。巴菲特的理论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持谨慎恐惧的态度,相反当众人都小心谨慎时,要勇往直前。”事实上,短线的股价经常都不可理喻。
3,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现实中的体现
多元化经营的陷阱何在:
(一)多元化生产经营的理论基础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应用,因而,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金融资产投资组合可以由一种以上的金融证券构 成。投资人可以通过持有多种不同证券的方式,将隐含在个别证券中的风险分散 掉,但存在于证券与证券之间的共同风险则无法分散。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的 个别证券风险,称为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至于那些无法用多角化投资分 散的风险,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当这一原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活 动时,即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活动。 然而,证券组合投资具有其特定的条件,如果不加分析地盲目应用,必然陷 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阶一丧失核心竞争能力、资金短缺和协调困难、财务失控。
(二)多元化经营与核心竞争能力的矛盾 运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进行分散风险的要点之一在于,只有非完全相关的 证券所构成的投资组合方可分散部分投资风险。这项原理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时, 就要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部分原有业务(甚至可能是核心业务)的基础上从 事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陌生业务。可满足这一要求的结果有时不仅不能降低风险, 反而会把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这与多元化经营的目的相矛盾。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利润、市场份额、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等因素中, 对企业影响最深远的是核。动竞争能力,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一项竞争优势资源和企业发展的长期支撑力。它可能表现 为先进的技术,或一种服务理念,其实质就是一组先进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尽管 企业之间的竞争通常表现为核心能力所衍生出来的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市场之 争,但其实质归结为核心能力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具有 持久的竞争优势。否则,只能“昙花一现”。企业一时的成功并不表明企业已经拥 有了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要靠企业的长期培植。 在企业的经营中,获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有:内部管理型战略 和外部交易型战略。企业内部管理型战略是一种产品扩张战略,在现有资本结构 下,通过整台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等,维持并发展 企业竞争优势,横向延伸企业生命周期线。内部管理型战略通过企业内部的力量 培植、巩固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创造竞争优势。外部交易型战略是一种资本扩 张战略,通过吸纳外部资源,推动企业生命周期线的纵向延伸。外部交易型战略可 以借助外力来培植、巩固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创造竞争优势。企业经营的精髓 就是内部管理型战略和外部交易型战略的有效应用。从国际上所有著名企业的发 展可以看到,企业在其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在综合运用这两种发展 战略。 内部管理型战略与外部交易型战略只有共同作用于企业,通过有机配合、 有效运用,才能使企业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得以延伸,核心能力得以巩固和发展,竞 争优势将持续存在。否则,企业就难以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更不可能培育出可以 长期拥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由此可见,企业应该根据其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作出是否采取多 元化经营的策略。
❼ 为什么巴菲特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巴菲特其实并没有这么说,也没有这么做。
遍查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以及访谈演讲,他并没有讲过鸡蛋与篮子的比喻。在对分散投资的看法上,他曾两次提到的是另外一句话:“如果你有40个妻妾,那么你将不会了解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就巴菲特而言,他并不否认分散投资具有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他反对教条和过度的分散投资,也不赞成很多共同基金采用的“不理性的、强制性的多样化资产配置要求。”
他引用凯恩斯在1934年8月一封写给生意伙伴的信里的话:随着时光的流逝,我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式,是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在自己了而且相信的事业之上,而不是将资金分散到自己不懂且没有特别信心的一大堆公司。
相反,他认为,将资金集中投资于你能力圈范围内的行业和企业,其实是降低了风险。
“我们采取的这种(集中投资的)策略排除了依照普通分散风险的教条,许多学者便会言之凿凿说我们这种策略比起一般传统的投资风险要高的许多,这点我们不敢苟同。我们相信集中持股的做法同样可以大幅降低风险,只要投资人在买进股份之前,能够加强本身对于企业的认知以及对于其竞争能力熟悉的程度。”(《巴菲特1993年致股东的信》)
绝对集中的投资是死路,不管是巴菲特,还是另一个投资大师索罗斯,从来都没有把所有资金集中押注在单一投资上。因为这实际上与赌博无异。在投资的集中度上,巴菲特最多允许“将净资产的 40%都投入到一支股票上去”。而且,前提是“我们认为该投资意味着巨大的回报,同时该投资标的价值发生剧烈改变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巴菲特强调的,其实是,将资金聚焦集中于自己了解和熟悉的行业。
❽ 请问,巴菲特投资特点有弊端吗谢谢
看待投资方法要用辩证的观点。
1、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投资方法。无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也还,还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还是技术分析、趋势分析,任何方法都是有缺陷的。价值投资的缺陷在于,买卖点的确定仅是给出了买入区间如低于某某价位买入,而对于卖出点则更为含糊。而且,因为采用逆向投资法,往往买入之后股价会继续下跌,所以一般采用越跌越买的办法分批买入。但这并不妨碍价值投资成为一种优秀的投资方法。
2、投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性格急的,你无法让他买入后等着价值回归。性格慢的,你让他炒短线相当于将他置于烦恼之中。所以,任何优秀的投资方法都是与投资者的个性密不可分的。如果让巴菲特使用索罗斯的投资方法,让索罗斯使用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这两个人都不会进入世界富豪榜。
3、投资本身就是要将投资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投资者本身的优势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要充分挖掘、发挥,这样才能制胜。而投资方法的选择就是发挥优势的途径和工具,也只有这样的投资方法才能与投资者相得益彰。
❾ 巴菲特的那套东西到了中国股市定会水土不服吗
当我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人们对许多新事物,往往总要经历从抵制、怀疑到认可、接受,再到喜爱甚至欣赏这样一个过程,这就像我们对芝士、咖啡和啤酒的感觉一样。常听起人们说第一次喝咖啡的感觉就像是在喝中药,喝啤酒就像是喝马尿(尽管他们从未喝过马尿),而我们自己对芝士的初次感觉是:世界上怎会有如此难吃的东西?而到了今天,喝啤酒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饮咖啡更变成了一种时尚。至于芝士,前不久本书的其中一位作者去法国旅行,在一次十分美味的法国大餐中,他不仅吃完了自己的那份奶酪,还把饭桌上所有未动过的奶酪全部一扫而光!
正如对人们芝士、啤酒和咖啡的认识一样,我们对巴菲特投资体系能否适用于中国资本市场这个问题,恐怕也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认识过程。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想在这里做出一番努力,尝试以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对这个问题作出诠释和解答,看看能否至少对本书的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我们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抵制和怀疑,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相信,当人们能最终了解到什么才是巴菲特投资体系的本质,而不只是停留在诸如“美国行,中国不行”等表面上的认知时,就会有更多的朋友改变他们的看法,就如同人们最终改变对芝士、咖啡和啤酒的看法一样。
那么什么才是巴菲特投资体系的本质呢?我们认为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它能够让投资人在较低甚至很低的风险水平下取得稳定的回报。这里的特定条件并不包括股票市场的地理位置、市场属性(新兴或成熟),更不包括投资人的国籍划分和皮肤的颜色。不错,巴菲特确实曾经说过他为自己出生并成长在美国而感到幸运,但我们谈的不是投资者们能否最终变成一个同样富有的巴菲特,而是他的基本理念和操作策略是否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巴菲特的那套东西”如何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低风险的投资领域。众所周知,不论哪个国家的股票市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三大风险: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和投资人非理性操作风险。在我国的股票市场,由于具有较强的“政策市”特征,还流行着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观点:系统风险最难防范。由于不断跌宕起伏和巨幅起落确实构成了我国股市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就从所谓系统风险开始谈起。
为何要称其为“所谓系统风险”呢?这是因为在以巴菲特为集大成者的企业内在价值投资体系中,系统风险几乎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投资体系的三个关键词:1、优秀企业;2、安全价格;3、长期投资。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以20倍PE(美国股市的PE长期在10和20之间波动)买入一家每股收益为1元,预期年成长率为15%的名为“价值公司”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下表是价值公司未来10年的增长及初始买入时的价格所对应的PE数据:
表1、价值公司经营预期
1年后
3年后
5年后
7年后
10年后
每股收益
1.15
1.52
2.01
2.66
4.05
PE
17.39
13.16
9.95
7.52
4.94
数据显示:即使买入后市场持续出现巨幅波动或长期步入熊市,那么就10年后的情形而言,只有当PE值跌至5倍以下时,才会出现“本金损伤”。但需注意两点:1、在我们买入的是一家优秀公司的前提下,市场持续给出较低PE的可能性很小;2、巴菲特对投资风险的定义是“本金永久损伤”,而对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而言,即使许多年后因市场下跌而出现价格与成本倒挂,但造成“永久损伤”的概率也将微乎其微。
不过,人们投资股票可不光是为了规避风险,最终还是为了取得令自己满意的回报。下面我们给出了在上述相同假设下投资这家价值公司在不同PE情景下的期末回报:
表2、价值公司10年后不同PE下的年投资回报
5倍
10倍
15倍
20倍
25倍
总回报(%)
101.25
202.50
303.75
405.00
506.25
年复合(%)
0.12
7.32
11.75
15.01
17.61
如前所述,由于市场对于一家优秀公司的估值很少跌至并长期停留在5-10倍以下(如果我们选错了或买贵了,那也主要是非系统风险或者非理性操作风险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在10年后至少可以获得7.32%的年复合投资回报。这一回报将在较高的概率上高于同时期的无风险收益率,也将有效抵御通胀的影响。当然,若出现长期恶性通胀,这种回报水平看起来就有些不尽人意了。但如果出现恶性通胀,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通常也将随之提升,“价值公司”的经营与市场回报也将更上一层楼。
有趣的是,即使我们把投资风险的衡量方法改为“标准差”(现代投资理论衡量投资风险的指标),在长期持股的前提下,系统风险最终仍是一个“伪命题”。伯顿.马尔基尔在其所著畅销书《漫游华尔街》中考察了1950至1988年的股市变化情况并得出结论:当投资期超过10年时,股票价格就只在“正值”之间波动;而约翰.博格(先锋基金创始人)在其所著《伯格投资》(John Bogle on Investing)中亦提出了相同观点:尽管“股票在今天具有很高的短期风险,但是时间可以修正其风险的波动。这种修正就像是一个魔幻图,我们也把它称之为组合投资的修正图。股票投资的风险(标准差)在一个特定的短时期内可以使资产缩水60%,但是在第1个10年以后,75%的风险都将消失掉。”
下面我们再来看巴菲特投资体系中的所谓非系统风险。再一次使用“所谓”这个词汇可能让我们显得有些轻浮,这可能是因为受了巴菲特在叙述相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情绪的感染吧!我们都知道,过去数十年来,巴菲特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有一套持之以恒的标准,我们不妨把它们归结为“四只脚理论”、“护城河理论”、“储蓄账户理论”以及“反向悲喜理论”。根据我们对巴菲特50多年投资操作的长期观察以及我们过去十多年来按照相同标准在我国股市的长期投资实践,我们认为在巴菲特投资标准的框架下,同样给非系统风险一个“所谓”的称呼,似乎也并不为过。
读者不妨与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巴菲特在几次描述其实际投资操作和进行投资总结中所使用过的词汇:1、1955年在投资联合电车公司时,由于探究到公司的股票价格甚至低于当年计划的现金分红金额,巴菲特对是项投资描述为“几乎没冒什么风险”;2、在回顾1973年对华盛顿邮报的投资时,巴菲特认为买入的“这笔资产可以说是绝对安全,即使是把我的全部身家投入到其中也不会感到担心。”[i]3、在1994年致股东信里,在又一次描绘了投资企业的“四只脚标准”后,巴菲特指出:依照这一标准,“我们出错的概率微乎其微”。而在2002年致股东信中谈到同一个话题时,巴菲特又做出了“我们预期每一笔投资都会成功”和“在我们经营伯克希尔的38年当中,投资获利的个案比起投资亏损的比例大约为100比1”的表述。
当然,巴菲特使用过的这些语句和数据是否与事实完全相符,倒不是那么的重要。即使不是1%,而是2%、3%甚至是4%和5%又如何呢?它仍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按照巴菲特给出的投资标准操作,我们就一定会把股票投资中的非系统风险降至最低。
最后,我们来看股市投资中的第三大风险:投资者非理性操作。许多年来我们的一个基本看法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投资者所遭受的损失中,有相当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来自其非理性操作。提出这样的观点,源自我们一个可能较为较苛刻的标准:只要投资人能选对股票并能拿得住,就可以化解掉90%的投资风险。否则,就易于让自己陷入非理性操作。
有这样一则关于毛泽东的轶事:一位友人向他寻问打仗的秘诀,只见主席坐在那里晃着椅子答道:“打仗嘛,很简单,就四个字:集中兵力。”如果同样的场景出现在格兰厄姆面前,他的回答一定是:“投资嘛,很简单,就四个字:安全边际。”而如果我们再让同样的场景出现在巴菲特面前,相信他的回答一定会变成:“投资嘛,很简单,就四个字:企业角度。”什么是企业角度?简单点说就是:选得好并拿得住。
下面我们来讨论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如何能让我们有效规避非理性操作风险。先来看容易让投资者陷入非理性操作的三个典型场景:1、亢奋中的牛市;2、绝望中的熊市;3、频繁且巨幅的股价波动。在我们判断依照巴菲特的方法能否有效回避上述三个典型场景下的非理性操作前,我们先将构成巴菲特投资体系的5项基本策略列示如下:1、把股票当作生意一样去投资;2、视股价波动为朋友而不是敌人;3、安全边际;4、集中投资优秀企业;5、选择性逆向操作。不难看出,在有效规避投资中的第三大风险上,这5项操作策略可谓是“刀刀见血”!
把股票当做生意一样去投资,我们就可以避免因频繁炒作而造成的“非受迫性失误”[ii];视股价波动为朋友而非敌人,我们就可以“利用市场先生的口袋而不是他的脑袋赚钱”;对安全边际的坚守,就可以让我们躲开绝大部分的“增长率陷阱”;集中投资优秀企业,就可以避免“小蜜蜂飞到西来飞到东”的忙碌与低效;选择性逆向操作不仅会把我们从“追涨杀跌”的泥沼中拯救出来,还会让我们最终处在一个“聪明投资者”的位置上。(上述引号内的词汇分别摘自巴菲特历年致股东信、格兰厄姆所著《聪明的投资者》以及西格尔所著《投资者的未来》)
不难看出,上述所有分析并不是以股票市场在地球上的位置,而是以一种逻辑推理为前提。如果读者认可或大部分认可我们的上述看法,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让投资者进行低风险操作且回报稳定而长久的投资方法,为何就不适用于我国股市呢?
炒股需要经常总结,实践,长时间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心理斗争和实践的过程。为了提升自身炒股经验,新手前期可以私募风云网那个直播平台去学习一下股票知识、操作技巧,对在今后股市中的赢利有一定的帮助。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祝投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