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⑵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指出,若按现有供水能力测算,我省供水缺口极大,蓄引提水是目前解决供水问
(l)设电动机的电功率为P,则P=UI ①
设电动机内阻r上消耗的热功率为Pr,则Pr=I2r ②
代入数据解得Pr=1×专103W ③
(2)设属蓄水总质量为M,所用抽水时间为t.已知抽水高度为h,容积为V,水的密度为ρ,则
M=ρV ④
设质量为M的河水增加的重力势能为△Ep,则△Ep=Mgh ⑤
设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P0,则P0=P-Pr ⑥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P0t×60%×80%=△Ep ⑦
代人数据解得t=2×l04s⑧
答:(1)电动机内阻消耗的热功率为1×103W;
(2)将蓄水池蓄入864m3的水需要的时间为2×l04s.
⑶ 十二五水利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几方面
“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的六项主要任务:
一是突出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5000多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5400座小(1)型和4.1万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初步建成1836个县级行政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完成列入规划的2721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加快蓄滞洪区和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海堤(塘)加固达标建设和风暴潮预警系统的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在确保2013年解决规划内剩余的1.02亿农村人口、国有农林场和农村学校饮水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后备产区的新灌区建设,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牧区水利,加大农村水电建设力度,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三是积极推进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在保护生态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加快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在资源性缺水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的调水工程,积极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快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四是着力强化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约保护,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全面推广城市生活节水器具,加大工业节水改造力度,积极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
五是继续开展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推进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开展敦煌、艾比湖、海河等重点地区与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
六是切实抓好行业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监测、科研、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强化水利管理,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大力推进水利法制建设,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
⑷ 水利的水利人类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界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铁器工具的发展,人们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和城镇,遂产生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城镇供水的需要,从而开创和发展了水利事业。 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开始进入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水文学、水力学、应用力学等基础学科的长足进步,各种新型建筑材料、设备、技术,如水泥、钢材、动力机械、电气设备和爆破技术等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而人口的大量增长,城市的迅速发展,也对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19世纪末,人们开始建造水电站和大型水库以及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水利建设向着大规模、高速度和多目标开发的方向发展。
水利工程曾包括在土木工程学科之内,与道路、桥梁、公用民用建筑并列。水利工程具有下列特点:水工建筑物受水作用,工作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各地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有差异,水文、气象状况存在或然性,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总是各有特点,难于划一;大型水利工程投资大、工期较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有很大影响,既可有显著效益,但若严重失误或失事,又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或灾害。由于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各部门对水利事业日益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促使水利学科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理论和电子计算机、遥感、微波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水利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某些地方由于对水土资源的过量开发,或未能有效地进行保护,已造成恶果。例如:大量侵占江河湖泊水域,降低了防洪能力;滥伐滥垦森林草原,加剧了水土流失;工矿排放有毒废水,污染了水源;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水源危机等。因此,水利又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通观历史,人类与水一直存在着既适应又矛盾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地采取水利措施加以解决,而每一次大规模的成功的水利实践,都会进一步提高水利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水资源与防洪工程将是“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重点领域,民间资本也可以参与水利建设项目。到2015年,防洪工程在1.8万亿投资份额的比例会占到38%,水资源配置则为35%,目标新增供水能力的增速会达到40%。这对于水利行业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水利投资年均增速20%以上,较“十一五”18%的年均增速有所提高。水利投资从“十一五”的7000亿元增加至“十二五”的1.8万亿元,新增约1.1万亿元;同时中央投资从2934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新增约5000亿元,因此中央资金解决了近一半的新增投资,确保投资完成的可能性。而在地方投资部分,除1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外,预计政府将通过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水利项目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在建设水利项目时,应从前期项目规划、中期项目建设到后期项目维护等各环节统筹考量,提高项目建设速度、质量的同时,保障项目的运营长久高效。另外,开放民资进入水利行业,我们应当让其参与到价格制定,使民资集投资、建设、定价与一体,真正从水利项目中盈利。
近几年,中国水利与港口工程建筑行业发展迅速。近两年,国家政策给水利与港口工程建筑行业带来更多的利好,比如以“水利改革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和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
我国水利与港口工程建筑企业大约有2000 家左右,行业竞争相对激烈。未来我国水利设施建设将掀起高潮,10年将投入4万亿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在港口投资方面,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完成额为707.15亿元,相比去年略有减少。
水利与港口工程行业尚处于供不应求的时代,企业的成功仍需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同样,在水利与港口工程建筑领域,需求市场与政策导向深刻影响着行业内竞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长远发展。
随着国家多项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对民资的鼓励扶持,水利与港口工程建筑行业进入门槛不断降低,竞争也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水利与港口工程建筑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需求市场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水利与港口工程建筑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水利与港口工程建筑行业中的翘楚!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为着不同的目的,修建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短短几十年中所修建的工程之多,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均超过以往的历史阶段,并取得巨大的效益。在许多江河上建成了数以万计的水库,总库容达6万亿立方米,大大增加了对径流的调节能力。通过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分蓄洪水等综合措施,提高了许多江河的抗洪能力。如中国的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过去平均每三年两次决口,灾害频繁,被称为中国的忧患。经过整治,已四十余年安澜。又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洪水经常泛滥,经过修建一系列防治工程,使1973年和1983年发生大洪水时,减少洪灾损失各在百亿美元以上。在灌溉和排水方面,战后发展较快。1950年世界的灌溉面积为14.4亿亩,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到1986年已增至3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其粮食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0%,其产值达全世界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水力发电在20世纪初仍为新兴事业。1950年全世界水电装机约为7120万kW,到1986年已增至5.67亿kW,占世界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总数22.6亿kW的25%,但开发程度很不平衡。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士、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水能开发程度都已超过90%;而水能资源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开发程度还很低。水运是世界上较早开发的运输方式,受到各国的重视。如苏联的伏尔加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中国的长江、欧洲的多瑙河等,内河航运均较发达。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先后通航,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太平洋之间的海运航程,促进了世界水运的发展。当代世界第一大港荷兰的鹿特丹港,年吞吐量已达3亿t。在筑坝技术方面,战后发展很快,坝高和坝体规模都大大突破了过去的水平。据国际大坝委员会1986年登记,坝高15m以上的大坝约为3.6万座,其中坝高在200m以上的有26座。世界最高的坝是苏联于1989年建成的罗贡坝,坝高335m。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对于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以及结合水利工程发展渔业和旅游业等均较重视,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效益。

⑸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方案
按照“十二五”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根据已经批准和编制的相关规划、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在分析预测未来5年中央和地方投入可能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十二五”水利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规模。
“十二五”规划投资规模1567亿元(公益性投资1338亿元,占85%;经营性投资229亿元,占15%)。其中:水资源配置工程投资53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4%;农村水利工程投资55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5.1%;流域防洪减灾工程投资32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1%;水土保持工程投资7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6%;节水型社会建设投资2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4%;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投资6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9%。
(二)资金筹措方案。
资金筹措原则是:分级负责,分类筹措。公益性投资由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经营性投资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
1.现有渠道的常规投入。根据近年来我省水利投入水平,通过争取中央支持、省及省以下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等方式,预计“十二五”现有投资渠道的常规性投入可达1226亿元。
2.另辟渠道的新增投入。通过进一步加强向国家部委汇报争取更大支持,制定落实《决定》和《实施意见》中加大水利投入的配套政策(比如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积极增加省级财政水利投入、落实提取土地出让部分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用好用足水利建设基金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政策等),通过省水务投资集团融资,新增投入341亿元。

⑹ 中国水利水电的发展前景如何
水电作为优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发展前景良好。水电是世界上能够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的第一大清洁能源。随着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把开发水电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目前水力发电满足了全世界约20%的电力需求,有55个国家一半以上的电力由水电提供,其中24个国家这一比重超过90%。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全国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4.02亿千瓦,是仅次于煤炭的常规能源。截至2008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年发电量达到5633亿千瓦时,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的21.6%和16.4%。同时,我国水利水电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成功解决了水电建设的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水电设计、施工和设备制造技术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电作为优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将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水能资源开发程度仅为31%,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很大。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亿千瓦,平均每年新增1200万千瓦。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推动水电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大力开发环境友好型水电技术,加强水电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在制约我国水电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
⑺ 关于水利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水利部部长陈雷24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十二五”期间,围绕水利发展八大目标,我国将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这八大目标是:
——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建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初步扭转。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符合我国国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基本建立。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初步理顺。
——行业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陈雷介绍,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水利部将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确保2012年年底前完成规划确定的2209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启动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