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出口、投资和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的影响有多大
出口、投资和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以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❷ 中国财政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与内容及对经济的影响
1、稳健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调控,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影响。如:针对2003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中央银行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迄今为止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并不稳固。为巩固宏观调控的基础,稳健财政政策要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规模,避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效应。同时,曾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充当宏观调控主角的财政政策,将让位于货币政策,在这一轮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宏观调控中甘当配角。
2、稳健财政政策要突出其结构调整功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是总量控制不一样,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要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既包括总量控制又包括结构调整。如:2005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一方面要体现总量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既要防止经济总体过热,又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稳健财政政策的这种结构调整功能,一般可通过合理的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实现。
3、稳健财政政策意味着要抓住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我国政府今年已经积极酝酿和推行税制改革、完善操作方案以及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比如,在全国停征农业税,并在部分地区加快进度;今年下半年东北地区若干行业率先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在保证出口退税正常需要、确保“不欠新账”之外,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历年遗留的出口退税欠款的“老账”问题等。今后一段时间还要加大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的力度,
逐步进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开征消费税等税制改革项目。
4、稳健财政政策要加强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从支持经济增长转变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去我国的财政支出过多注重支持经济增长,而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欠债很多。在稳健的财政政策框架下要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更多注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重点转向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确立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使财政功能由经济建设型转为公共服务型,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地发展。
我国2005年以来制定稳健财政政策具体实施措施的基本原则是:
一要服务于我国整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要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要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出贡献,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影响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要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严格财政收支管理� 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方案。
四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
稳健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量。具体发行量的制定要考虑在建国债项目的资金需求以及对农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经常性投入。
2、规范政府收入,调节税制结构,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要清理整顿各种收费项目,用规范的税收制度取代各种收费;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税制改革,逐步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
3、财政支出的具体安排要体现“结构导向”,重点支出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司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境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债资金支持的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等在建重大项目。 等我国2008年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财政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
2。财政政策是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的统一。财政政策是国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财政政策主体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既各级政府和立法机构。政策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偏好如何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立法机构和政府不再是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而仅仅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这样,政府和立法机构必须依据一定的反映客观分配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财政理论。
3。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目标,与此相适应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内容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然而财政政策的任何一个目标被确定之后,要实现它就要经过一个时间长短不一的过程。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这种财政政策一般不会终止,因而使财政政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与阶段变化性的统一,正是财政政策中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的体现。
4。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是政府的诸多政策中,对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至关重要的两种政策,前者调控经济过程中的参与者之间的收入流量,后者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结构。
另外我在《南开经济研究》上看到了一篇介绍现代财政政策文章一同发上一共参考。
现代财政政策的特点
在凯恩斯经济思想的主要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普遍认为:对任何经济社会而言,保持充分就业状态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事情,政府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由于这一经济理论的政治影响,目前大多数国家政府实际上都在以各种不同形式推行着审慎的财政政策,并加以其它经济政策的配合。所以,在各国政府的财政活动过程里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被看作是现代政府财政政策的一般特点:
一 以稳定经济为基本目标的财政政策
现代经济生活中,虽然政府的财政活动有助于各种目标的实现,但政府的能力、财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广泛干预经济生活是要付出越来越大的经济成本的。所以,多目标的财政政策在特定时期里实际上只能以实现有限重要目标为主。就战后大多数国家政府的财政活动实践来看,现代财政政策多以稳定宏观经济为基本目标--经常性地保持国民经济处于低且稳定的物价水平和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状态。充分就业是指这样的一种经济状态,在现行劳动市场确定的工资水平下,每个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够找到工作岗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作为政府经济目标的充分就业则是指维持经济社会的失业率不超过社会可能接受的水平。例如,60年代美国政府把不超过4%失业率的国内就业状况就看作为达到了充分就业目标,后来这个指标有所提高,80年代上升为5.5%。
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经济衰退与经济繁荣状态总会交替发生,引发诸如就业不足、通货膨胀、投资波动、外贸失衡等严重经济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之一就是要求政府审慎地交替使用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对商业周期进行人为的补偿。其可行性已经在理论上得到证明。交替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成为战后大多数国家政府财政政策的共同特点,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有效干预这一客观事实相一致。尽管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财政政策制定往往以单纯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不过,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成长、壮大,稳定宏观经济也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各国政府在推行“稳定政策”时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干预重点、介入时间可能是不同的,但是这种政策的作用机制却大体相同。
二 以开支调节为主的财政政策
稳定政策的实施,要求政府根据对变化的国民经济形势所做的判断,相应调节税收收入或财政开支以影响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然而,为达到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政府是要变动税收,还是变动开支,或是同时变动税收与开支,这往往成为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有关理论的分析说明:实施以开支调节为主的稳定政策,其政策效果相对要好一些。
理论分析进一步发现,和政府开支变动相比,(除了一次性总付税外)税收变动对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一般会产生两类经济影响,即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减少,在其它不变条件下,造成经济社会购买力相应减少;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改变,即人们为了减少税负担而改变在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替代效应通常会改变经济社会原有的相对价格体系,导致人们为了减轻税负担而相应地调整各自的经济决策。这种经济行为的调整普遍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在大多情况下会造成社会经济福利的下降。
基于以上认识,在实施稳定政策时,各国政府通常会尽可能地保持税收政策相对不变以减少稳定政策本身对宏观经济过程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某些国家的实践又表明:在开支调整的同时,适当地对税率进行“微调”可以减少预算盈余(预算赤字)给政府财政活动带来的压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从政府财政开支总量的变化、开支结构的变化大体上推断出现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影响,包括对国民收入变动方向的影响、对国民收入变动规模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因素的特定影响等等。
三 与货币政策联合运用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可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强政府稳定政策的实施效果:一则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货币经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决定着国民收入的具体水平,直接作用于产品市场的财政政策不能在没有货币政策配合下达到它的政策目标;二则因为长期里连续使用,或偏重使用任何一类政策都会导致这种政策的效果下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政府政策过程里依然发生作用。经验说明,两种政策之不同程度的结合使用或是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政府追求的某些社会、经济目标,或是可以减少单一政策运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某种负作用。
至于,在宏观经济稳定方面,政府应该以推行哪类政策为主,至少在理论上是一个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在凯恩斯主义看来,稳定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而在货币主义看来,则应以货币政策为主,并且两种观点都能够作出符合逻辑的理论论证。事实上,这是一个因国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政策选择问题,不可能找到唯一的选择标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适当的财政政策依赖于现行的货币政策;反过来说,执行货币政策的当局在计划自己行动方面,也必须考虑到财政政策。”实际上,各国政府在解决各类宏观经济问题时也都是同时动用两种政策。
四 以赤字管理为重要内容的财政政策
近几十年里,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在使用审慎财政政策过程中往往出现其开支增长经常性地超过其收入增长现象,进而产生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且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问题。所说的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一般将这个差额用红字表示。就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发展本身各种影响而言,在未对造成财政赤字的正常原因和非正常原因进行明确区分情况下,一般不能认为任何性质的财政赤字肯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按照赤字形成的原因对赤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就是在财政政策决策过程中,加强预算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财政赤字的管理,还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赤字的消极影响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这是许多国家政府自80年代以来在推行审慎财政政策时,往往要把财政赤字管理置于重要地位,并予以极大重视的根本原因。
在财政赤字的管理方面,除了强调控制赤字形成原因、注重赤字弥补方式的选择以外,更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周期性地调整赤字规模,和在必要时强行降低赤字规模。某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在推行审慎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幅度内周期性地变动预算赤字,这一做法一般不会给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如果短期内消除巨额财政赤字缺乏现实的经济基础,那么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如3-5年)将预算赤字降低到某一适度的水平还是可以做到的。
参考资料:http://www.shenguang.com/
❸ 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外贸引进对国内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增加进口,满足国内市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消费市场,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
2、有利于国内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促进创新发展,增强国内市场竞争;
3、引进高端技术,促进国内产品创新研发,增加经济发展新动能。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应答时间:2021-02-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❹ 你知道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吗
、出口拉动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中央的政策还是会从扩张财政和放松货币两方面着手。在财政政策上,投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能再度降临,中央财政赤字的规模有可能扩大。在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明年的经济增长将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来拉动。财政上将加大投资水库、铁路、地铁、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廉租房、农业基础设施等。财政投资的资金,部分可能来自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部分将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然而,地方政府目前积极准备的大型投资项目,可能会遇到融资的困难。考虑到这一点,不排除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建设债券,筹集资金投资城市大型基建项目。此外,一定规模的减税政策也将成为明年的政策工具,增值税改革的扩大化也将成为可能。
❺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内需,由此投资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尤其在中国前三十年,投资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口是近十年来的重要引擎。有数据显示在前二十年,我们投资1块可以带动3块的GDP增长,而现在10元投资也许只能带动3块的增长(具体数据不详,请网络)。
你可以参看一些论文或者书籍。
近十年中国居民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http://fass.net.cn/fassNews/fass_readnews.asp?NewsID=2578
书籍:《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张军
❻ 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府投资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
政府投资与经济关系既有正的也有反的。
如果政府投入到私人投资不愿涉及到的部门就有增长。
如果政府投入而挤出私人投资则会发生负面效应。
举个例子,如果政府投入到那些国防(一般规模大,私人不愿涉及)发明了电脑~~那就是增
政府到处投资,促使私人不愿投入,认为政府都包了,则很有可能某些产业因为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而埋没。(如爆料政府的媒体类节目,其实可以改变政府的效率性)~~这就是减
❼ 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
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自2006年底起,每年两届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轮流在中美两国举行。到今年6月份,已是第四届。在民间,中国的投资者,已经开始习惯用全局的眼光去洞悉股市的行情波动,去年发生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更成为中国民众热议的话题。
人们关注美国经济,实际上是看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次级债危机如同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正在引发一场波及全球的财富退潮。具体到中国经济而言,美国经济波动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近日,记者走访了人民大学赵锡军教授,以及著名财经评论员侯宁先生。
“美国打喷嚏,中国就感冒”
《环球人物》:对于现阶段中美经济的关系,曾有人用“美国打喷嚏,中国就感冒”来形容,那么您认为美国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会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赵锡军:首先,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政策的变化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影响。比如,美国贸易政策的变化、法律法规的变化都将通过影响中国出口行业,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目前比较明显的,就是美元贬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美元贬值后,一些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价格将大幅上升,无疑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美国市场出现疲软后,全球很多投资者都将手中的美元资产进行大规模抛售,而中国良好的经济环境,成为国际投资者青睐的对象,于是,大量热钱涌入中国,给中国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侯宁:中美两国经济已经到了唇亡齿寒的地步,对中国影响最直接的,是中美贸易和中国对外投资,间接冲击的是中国银行业和股市。但由于中美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来往最多,所以,中国外贸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也最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发现,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最大地体现在两国贸易上。当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时候,中国对外进出口额大幅下降,中国境内的大量制造型企业也面临破产。当然,离开了“中国制造”,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也遭受空前困扰。中美贸易往来事关两国经济发展、企业生存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慎重对待。
去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则更具体地说明了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影响。
《环球人物》:能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例,具体谈一谈吗?
赵锡军:可以从贸易、投资两方面来看。从贸易角度上看,次级债危机通过影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进而影响到消费市场,造成需求下降,这会波及到中国的出口行业。出口企业销量减少后,利润下降,就业减少,最终必然造成中国经济下降。在投资方面,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进而导致中国在美国投资的资产以及外汇储备大量缩水,使我国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蒙受资产性损失。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次级债危机导致美元资产缩水后,很多投资者会把资金投入到投资回报率更高的中国,影响中国股市的未来走势。
《环球人物》:那您认为,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不是越来越大了呢?
侯宁: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后,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经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解放思想阶段。在1990年前,美国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属于观念博弈型。计划经济导致的经济困境使我们意识到它的不足,这便有了股份制改造的探索;第二,市场试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证券市场的诞生,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能说完全照搬了美国经济,但至少其影响力远大于中国的自我摸索;第三,市场和政府管制博弈阶段。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为起点。在这一阶段,美国经济不仅从发展模式和虚拟经济领域,而且在外贸等实体经济领域,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中国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但也发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挑战和不足。至此,中国虽然仍受美国经济影响,但也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美国股市能间接影响中国股市
《环球人物》:美国股市与中国股市之间会相互影响吗?
赵锡军:两国股市之间确实呈同向变化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投资者同时在中美两国投资。如果股市行情不景气,他们可能同时在两个市场收回投资,于是便加剧了两个市场的不景气状况。同理,如果两个市场行情都很好,他们可能会同时在两个市场追加投资。
另外,国内很多企业通过H股在香港上市,吸引了很多投资,包括美国投资者。美国市场的变化会通过香港,传递到中国。目前,这种影响越来越密切了。
尽管两国股市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但是这种相互影响,不能够在数量上明确界定。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表明:美国股市上涨1%,中国就上涨1%,美国股市下跌1%,中国就将下跌1%。
侯宁:我曾断言“影响中国股市的因素早在股市之外”,意思是说中国股市的发展除了受制于内因之外,一定时期内,美国等国际股市、汇市、油市的涨跌也已经能严重影响中国股市。近期美国股市大跌,直接压制了中国股市的反弹空间;而美国原油期货暴涨,则通过影响中国经济基本面而间接施压于中国股市。这就是中国投资者不得不密切关注美国股市、油市和汇市的原因。
《环球人物》:目前,国内对于“国际资本不断流入中国是福是祸”,这一问题争议不断,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赵锡军:国际资本分为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长期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帮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收了大量的国际资本,这对我们经济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当短期资本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带来经济波动。
短期资本也就是游资,他们进入中国只为寻找一些短平快的投机项目,赚了钱就会撤出去,造成资本的大进大出。资本大进的时候,为某些行业带来泡沫;资本大出的时候,则会造成这些行业的萎缩等等。因此,要避免国际游资的大进大出,引导国际资本平稳进出。
全球性衰退,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环球人物》:当前,美国以及全球的经济普遍都不景气,中国该如何应对?
赵锡军:在目前全球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全球经济衰退,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就中美两国而言,美国消费水平降低后,就会影响到中国出口市场。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想办法让我们的企业扩大出口市场,把在美国市场上减少的出口在其他市场上补回来。另外,当我们一种商品卖不出去之后,我们可以改为其他商品,也就是改变我们的贸易结构。通过这两个办法,降低美国经济不景气为中国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并非只是依赖于出口,而是来源于出口、投资和消费三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协调好三方面的比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侯宁: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以及中国国内通胀等因素,“中国制造”的集中地“珠三角”和“长三角”正日渐萧条,“中国制造”的出口逐渐减少;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不再那么廉价。在目前美国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为了缩减成本,美国可能会把制造业中心、进口中心向越南、印度等地区转移。这对一些中国企业而言,便意味着停工和工人失业。我们必须尽快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度过这场危机,才不至于在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最终出现“美国衰退、中国埋单”的局面。
《环球人物》:前不久,索罗斯在《金融市场新典范》一书中指出,虽然全球经济不会发生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但可能出现极其漫长的全球性衰退。您认为未来中美经济的走势会怎样?
赵锡军:未来两三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进入经济发展比较艰难的时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慢;另一方面是通胀压力比较大。美国前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不超过1.5%,但是价格上升则达到4%。这说明,美国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对所有的美国老百姓来讲都是收入减少,花的钱却更多了。
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上半年达到了10.4%。但是我们也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上半年CPI达到了7.9%,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减去物价上涨速度后是一个正数,这表明我们的经济是增长的。这与美国的经济负增长是不一样的,我们面临的情况是高增长高通胀。
侯宁:美国这次因次级债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是二战以来最深刻的一次,美国每个家庭平均欠债额已经超过了14万美元。所以,次级债危机可以说是对美国透支型生活哲学的一次“清算”。可以预见,美国经济未来两三年内都将处于低迷状态。当然,对中国经济而言,也面临历史性转型的问题。能否利用自身现有优势,借美国经济衰退之际化险为夷,也是有机遇、有挑战的一道新难题。但在此之前,我想有一点是我们必须做的,即不要存侥幸心理,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把困难摆足想够,而不是一味地希望“独善其身”
❽ 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其后果包括:
1、对刺激投资、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中央政府“快速再实施”的总体要求,地方和地方部门迅速完善和落实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组织、政策、监督三大保障体系,加快项目建设。在中央政府扩大投资政策的推动下,全社会投资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今年1-9月,全社会投资增长33.4%,比去年同期增长6.4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国家鼓励和支持为主的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工程投资同比增长42-72%。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9%,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高1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2、为进一步加强“三农”建设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农村民生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公路、沼气、危房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一大批惠及群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
今年中央政府的四批投资中,民生工程投资占50%以上。截至8月底,已建成1.1万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改造农村初中校舍近400万平方米。完成廉租房27万套,新开工126万套。解决了227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247万户农村沼气工程、20万公里农村公路和10.3万公里农村电网建设。
3、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将继续把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任务。
例如,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投资,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中小企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重大装备自主制造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我们将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大内需、保持增长的重要内容。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道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截至8月底,全国已建成污水处理能力518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1.6万吨/日、标准煤669万吨、节水能力1.31亿吨。
4、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为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哈尔滨、广州、武广、南光、贵光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铁路总里程近1500公里。
南水北调等大中型水利工程进展顺利,近1500项大中型水利工程基本建成。道路、机场、城市电网改造有序推进。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综合考虑、科学开展灾后重建,加快推进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截至2008年8月底,项目总投资已达5050多亿元,占计划投资总额的50.5%,比原计划投资总额的50.5%。
(8)中国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扩展阅读:
4万亿计划的主要内容:
1、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安置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沼气安全、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3、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炭运输走廊和西部铁路干线。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机场干支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4、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5、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森林防风林和项目建设,保护天然林资源,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6、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7、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
8、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明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会保障对象待遇,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水平。
9、在各地区、各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10、加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我们将取消用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的方式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兼并重组,培育和巩固在消费信贷增长点。
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底,将投入约4万亿元来实施上述项目。为了加快建设,会议决定增加中央政府投资1000亿元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提前投入200亿元对灾后重建,提高地方和非政府投资,总数达到4000亿元。
❾ 4万亿政府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对民间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拉动作用。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广、冲击力大、速度快,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时间很紧、规模很大、速度很快,但对民间投资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拉动作用。
一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重点,为民间投资的跟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此次的4万亿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自主创新 和节能减排 等方面,这些方面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且是民间投资涉及较少的方面。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机会,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把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公益性远高于市场性 的设施由政府来进行投资和建设,为民间投资的下一步有力跟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保护了民间投资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极有可能对经济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特别是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更会遭受重创。正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快速有效实施,才使我国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停止了下滑,并迅速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迹象。因此,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保护了经济,也保护了民间投资者的信心。
三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界限比较清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却经常出现相互“越位”、相互“缺位”、相互“错位”的现象。此次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更加清晰地勾画了政府投资的范围,对理顺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提供很好的借鉴。
第二,4万亿投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偏差,间接地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效应。
在肯定4万亿投资对民间投资积极作用和影响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4万亿投资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偏差,特别是资金的分配、信贷资金的供应、政策的赋予等方面,间接地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效应。具体表现在:
一是国有企业 ,特别是中央企业成为4万亿投资的最大受益者,普遍“不差钱”,使他们具有了与民营企业争地盘的强大实力,使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 退”的现象,而国企新“地王”的频繁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民间投资被挤压的迹象。
二是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投资形成了挤占效应,地方许多过去可以由民间资本界入的市政工程、公共设施等,在此轮投资中,也因为政府“不差钱”而被政府全面承包了,使民间投资在一些地方被“挤出”。
三是自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以来,民间投资的跟进速度明显不快,也直接导致了政府投资作用的更好发挥,这意味着,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不仅如此,在某些方面,由于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范围过广,还在一定程度了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启动。
总之,4万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民间投资的不利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从今年前九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如何更好更快地启动民间投资、发挥民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影响很大,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❿ 急需一篇论文《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请大家帮帮忙!@!!!
也不给信箱什么的 怎么发给你全文啊,
中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与分析更新时间 2006-8-23 17:22:30 打印此文 点击数 5298
中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与分析
一、问题的背景
中国经济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要素拉动特征。经济发展需要刺激投资需求,最终消费需求的形成也有赖于加大投资力度,投资与消费双管齐下,投资需先行。因此,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投资的持续增长。从理论上讲,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具有一种正向的关联关系。
一般认为,建设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建设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加大建设投资的规模,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又可以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投资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中的比率甚至达到了20%(Kessedes,1995)。
我国大量的文献也讨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够揭示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极少。中国发展研究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中国发展研究院,1997)。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还处在定性阶段,很少能够指出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本研究就致力于找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拉动水平的具体数量关系。
二、数据和模型
在本研究中,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指以一定速度增长的建设投资所拉动GDP的增长量或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价值形态。另外本研究涉及的指标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FA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在固定资产方面投资总量的指标,它同样也能够以价值形态反映固定资产建造和购买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根据国家的投资计划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代表宏观意义上的建设投资水平,既包括建水坝、修公路这些大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也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同时,还涉及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大型设备的修缮和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在本文中也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CI)作为衡量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一个变量,它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固定资产投资的范围小一些,可以代表一年内国民经济中的建筑工作量,是一个衡量建设活动水平更为合适的指标。
本研究拟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建设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建立经济学模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以理论为导向,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这种建模途径对先验的经济理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建模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前屡次预测失灵,促使人们寻求另外的建模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经济学家D·F·Hendry为代表,提出了动态建模的方法,交替利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提供的信息,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变量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D·Hendry,1998)。
一般经济变量都可以用时间序列来表示,如果它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称该序列是d阶单整。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其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即所谓的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以GDP和建筑安装投资(CI)为例,若GDP和CI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作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的表达式:
附图
和CI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于是GDP的短期波动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均衡,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般(β[,2]-1)都会小于0,因此,若(t-1)时刻GDP大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负值,使△GDP[,t]减少;若(t-1)时刻GDP小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正值,使△GDP[,t]增加。体现了长期均衡误差对GDP的控制。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流量指标一般是一阶单整。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属于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可以存在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的短期的变动又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短期的影响。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既受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短期变动的直接影响,又受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关系的调整,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讨论这种关系:
附图
表明如果FAI变化了1%,GDP将变化β[,1]%。α[,1]同理。可见各个系数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
本研究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自1981年始,且已经折算为1981年不变价,这样可以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好地反映数据内在的规律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年的数据如下;
表1 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
(1981-1999年,单位:亿元)
附图
注:1.所有数据均为1981年不变价;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程的初步设定和简化
一般来讲,在经济数据中,以不变价格表示流量的序列往往表现为一阶单整。因此,从理论上判断,LnGDP、LnFAI和LnCI序列都应该是一阶单整。采用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1980年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整检验结果也表明,的确如此。
然后,可以将方程设定为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右边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解释变量及其时间滞后项。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首先设定为:
附图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两个自回归分布滞后方程,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程中,LnGDP[,t-1]、LnFAI[,t]和LnFA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可见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并不显著。(由于此方程对后面的过程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不必剔除常数项。)其他各项系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在建筑安装投资方程中,也是LnGDP[,t-1]、LnCI[,t]和LnC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也不显著。其他各项都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可以看到,以上两个方程中LnFAI[,t-1]和LnCI[,t-1]前的系数为负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分别与LnFAI[,t]和LnCI[,t]之间存在着共线性的关系,导致两者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任意分配。但这对后面的研究影响不大。
(二)求长期均衡方程
下面可以用简单的回归分析求得长期均衡方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长期均衡方程为:
附图
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从此均衡方程可以计算ecm序列(即残差序列):
附图
Adjusted R[2]=0.982 F=980.657
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
ecm[,t-1]=LnGDP[,t-1]-3.228-9.793LnCI[,t-1]。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固定资产投资方程
考虑到在初步设定的方程中LnFAI[,t]、LnFAI[,t-1]和LnGDP[,t-1]都比较显著,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引入△LnGDP[,t],△LnFAI[,t],ecm[,t-1],以保证方程的包容性。
设定误差修正模型为:
附图
p=0.0002,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
从变量显著性检验来看,两个方程的ecm[,t-1]的显著性较低,但是,考虑到它们重要的经济意义,仍不将其剔除。
四、经济意义分析
(一)弹性分析
在以上两个误差修正方程中,△LnFAI[,t]和△LnCI[,t]前面的系数可以看作是GDP对FAI和CI的弹性系数,因此,可以根据方程的系数对它们进行弹性分析。
△LnCI[,t]前的系数为0.324,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而△LnFAI[,t]前的系数为0.317,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
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定量地给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大致是这样一个概念,即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以往的分析往往仅限于定性,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定量关系。从两个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都较大。
(二)拉动效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建筑安装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引入一个新的系数,将其称之为“拉动效率”,它是GDP对该变量弹性系数与该变量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比值,即附图,D[,i]表示在此区间内GDP对某一变量i的弹性系数,S[,i]表示某一变量i在此区间内占据GDP的平均百分比。这样可以排除弹性系数大小中不同变量份额因素的影响。如果q>1,这表明某一变量在这一阶段对GDP的拉动作用是积极的,超过了自身在GDP中所占据的份额,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1,则表示这种拉动作用是消极的,少于变量自身占据GDP的份额,是低效率的。
结果如下(1981年—1999年间):
变量 D[,i] S[,i] q[,i]
CI(建筑安装投资) 0.324 0.196 1.652
FAI(固定资产投资) 0.317 0.300 1.057
由此可见,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19.6%,而弹性系数达到了0.324%。这进一步验证了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定性研究的结论,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误差修正项(ECM)的分析
Ecm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系数的估计值一般是负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49,由此看来,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调整的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
对于建筑安装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18,调整的力度也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五、总结
本研究将固定资产投资(FAI)和建筑安装投资投资(CI)作为对GDP产生拉动作用的变量,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反映它们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表达式。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安装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国内生产总值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综合起来,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从拉动效率来看,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
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定量结果不仅验证了很多研究者的定性结论,即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拉动效应值,分析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各自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23
【参考文献】
[1] 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38.
[2] 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3] 陈炳煌.当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0,(6).
[4] 黄聪,李启明,申立银.中国建设推动力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0,(4).
[5]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6] 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7] D·Hendry,秦朵著.动态经济计量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 Kessedes C,Ingram G. Infrastructure's impact on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WDR 1994[J].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Systems.1995,(1):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