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世纪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的排名
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股神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投资界的专超级巨星
约翰·邓普属顿(John Templeton)—— 全球投资之父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和 戴维·多德(David Dodd) —— 价值投资之父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金融天才
约翰‧内夫(John Neff)—— 市盈率鼻祖、价值发现者、伟大的低本益型基金经理人
约翰·博格尔(John Bogle)——指数基金教父
麦克尔‧普里斯(Michael Price) ——价值型基金传奇人物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避险基金界的教父级人物
马克·墨比尔斯(Mark Mobius) —— 新兴市场投资教父
⑵ 世界最出名的十大投资人
世界十大投资人出名
1 沃伦巴菲特——美国最大和最成功的集团企业的塑造者,一个全球公认为现代“久经磨练”的经理人和领导人。一个比杰克韦尔奇更会管理的人,一个宣称在死后50年仍能管理和影响公司的人。
2 彼得林奇是当今美国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资组合经理人,是麦哲伦100万共同基金的创始人,是杰出的职业股票投资人、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聚财巨头。
3 格雷厄姆 “巴菲特的老师”。
4 邓普顿爵士是邓普顿集团的创始人,一直被誉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资者之一。福布斯资本家杂志称他为"全球投资之父"及"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
5 乔治索罗斯号称“金融天才”,从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以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令华尔街同行望尘莫及。
6 约翰内夫,这位在非金融界名不见经传的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理财专家。
7 先锋集团(VanguardGroup)的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格尔.
8 麦克普莱斯是美国价值型基金经理人中的传奇人物,以价值投资著称.
9 朱利安罗伯逊管理的全球第二大避险基金———老虎管理基金的规模,仅次于国际知名金融炒家索罗斯所创办的量子基金。
10 马克莫比尔斯 1999年被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指派为董事及全球公司治理工作团队负责人
⑶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投资人,或者是很有传奇色彩的投资者
1、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享年94岁(1870年8月19日-年6月20日)
2、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享年63岁(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
3、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享年82岁(1894年5月9日-1976年9月21日)
4、是川银藏,享年95岁(1897年-1992年9月)
5、杰拉尔德•勒伯(Gerald M. Loeb),享年76岁?(1899年-1975年?)
6、罗伊•纽伯格(Roy R. Neuberger),享年96岁(1903年7月21日-1999年)
7、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享年93岁(1906年-1999年9月14日)
8、菲利普•费舍(Philip A. Fisher),享年96岁(1907年9月8日-2004年3月11日)
9、斯尔必•库洛姆•戴维斯(Shelby Collum Davis),享年85岁(1909年-1994年5月24日)
10、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享年95岁(1912年11月29日-2008年7月8日)
11、约翰•伯格(John Bogle),(1929年5月8日-)
12、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1930年8月12日-)
13、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14、约翰•聂夫(John Neff),(1931年-)
15、威廉•欧奈尔(William J.O’Neil),(1933年3月25日-)
16、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1942年10月19日-)
17、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44年1月19日-)
18、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1950年3月7日-)
18位最伟大的投资家,陶博士的博客推荐,你可以看看。
⑷ 创业英雄汇二十位投资人名单
投资人名单
⑸ 最伟大的投资人、股神——巴菲特是谁
>
年8月30月,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个叫做沃伦·巴菲特的小男孩儿迎来了他的12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一封猫头鹰带来的邀请信:一所名为霍格伍茨的魔法学校认为他具备修习魔法的能力,因而欢迎他去那里学习。于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魔法师)把他送回全家人的故乡——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在那里,巴菲特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当他18岁从霍格伍茨毕业,又在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纽约等地游历归来,25岁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拥有魔法石的伟大魔法师……虽然自从2000年网络大潮退去之时起,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从最低价每股40800美元上涨到70000美元的价位之上,但2001财年该公司出现收入负增长,这还是巴菲特接手以来的头一次。应该注意到,73岁的他也正在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投资策略调整——这实在值得关注。
事实上,被称为“奥马哈的圣者”的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成就无疑相当于一位点石成金的白袍大法师——自从1942年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购买股票以来,他以惊人的速度积累了财富:13岁时巴菲特靠送报赚取了自己的头一个1000美元;22岁大学毕业时靠投资获得个人第一个一万美元;25岁他在自家卧室成立合伙企业时,个人资产已超过10万美元;1961年巴菲特31岁时,他的身家超过百万;4年后1965年巴菲特通过合伙企业取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营权时,他也正式成为千万富翁;1981年他进入了亿万富翁俱乐部;1988年则突破10亿资产;到了1997年,他则为自己的身价添上了第10个“0”,这年他67岁。据预计,到2009年,巴菲特80岁的时候将可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亿富翁之一,如果他能让旗下公司保持其历史平均的22%的年收入增长速度。
虽然其财产膨胀速度不及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Gates)、沃尔玛的山姆·沃顿等少数超级实业家,但他却是所有明星投资人中积累财富最多、最快也是最稳健的,作为唯一能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进入前十位的明星投资人,他显然打败了乔治·索罗斯、彼特·林奇等同样富有盛名的同行。
他的法力源于何处?一块由本杰明·格雷厄姆于上世纪中期创立的名为“价值投资理论”的魔法石——魔法石,通常被称为“贤者之石”,在近代炼金术中是炼金术士们追求的宝物,象征着知识的人格化、从无知愚昧(贱金属)到睿智理性(贵金属)的上升、通过神秘的转化而走向纯洁的人。
主流投资界的异端所有的金融从业者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战胜指数。无论自身所操盘的基金所得几何,甚至亏损,但只要能够战胜当年股市指数,则该人士就是成功的。
自从1965年由巴菲特控股以来,除了几个个别年份,如网络股最为风光但巴菲特对之熟视无睹的199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一直远远超越了S&P500的成绩:这36年S&PS00的平均年收入增长为11.0%,而伯克希尔·哈撤韦的同比数据为22.6%,即便是去年出现6.2%的负增长,仍比S&PS00的11.9%的成绩要好。如果在1965年投入一万美元于该公司,至2001财年结束你能收获5100万,但如果投在S&P500上,只能回报47万元。
但巴菲特是华尔街的一个异端:这不仅因为他不像其他金融大亨一样每日忙碌于华尔街(他至今仍居住在奥马哈),更因为他所采用的投资策略及原则与传统或者说主流投资界大相径庭。这两点导致后人在记录巴菲特的工作方式时,永远不会选择电影《华尔街》里的场景:慌乱的人们左手拿着一只电话,右肩和脸颊夹住另一只电话,右手则用铅笔在白纸上写写划划,眼前的彭博机闪烁着绿色荧光,旁边不断传来“做多”、“做空”和证券代码以及骂人的声音……通常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理论,是从1929年美国股灾导致的全国性大萧条时开始的,大量沮丧的失业经纪人不知所措,又长期找不到工作,这让他们有了足够的空闲得以退回学术研究机构进行理论思索。
年,哈利·马可维茨发表了一篇“开创了现代金融”的论文:《证券选择》。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风险与回报的不可分性,即没有一个投资者能够在承担低于平均程度的风险的同时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但他认为如果买一些具备不同风险趋向的股票,则能将风险降低。而且,协同变化性越小的投资组合,其回报与风险的比值越大。
年之后,比尔·夏普对马可维茨的工作进行了改进,提出应更多关注个股股价的波动性:波动性越大,则风险越大。个股的风险是一种无法通过多元化投资化解的风险,但正如马可维茨所指出的,存在一些风险是能够被多元化投资化解的,这就被称为“非相关性风险”。1964年夏普又提出了固定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以此来更为简便地计算非相关性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
与马可维茨和夏普的理论共同作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基础的,还有尤金尼·法码的有效市场理论。他认为股市的参与者是绝对理性的,他们能够对每个新信息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并由此改变股价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上,未来的股价是不可能预测的,所以除了运气因素,没有人能够击败大势。
但巴菲特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于1947年前后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与上述几个理论是完全冲突的。市场既不是充分有效的,股价的波动与回报的关系也是有限的。在他看来,投资这一行为不是由选择投资组合的低风险性、持有的时间长这样的特点决定的,而应是“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就是说,选定了一家具备良好潜质的企业,并在“相对低”的价位上,然后若干年内通过企业分红实现收益,而不是在股价的涨跌瞬间判定选股正确与否。
作为格雷厄姆的最成功的门生,巴菲特充分执行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原则。他常在说明自己选股的原则时进行这样一句说明:“我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我购买股票是在假设他们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股市的基础上。”既然如此,市场本身的变化就不再重要,市场反应是否足够有效也不重要,股价波动导致的风险存在与否也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的能力。“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
正是因此,一向理性的巴菲特说过一句似乎狂妄的话:“我对风险因素的理念毫不在乎,所谓的风险因素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寻求内在价值“股价正在上升”,这句经常出现在专业人士口边的话曾被《顾客的游艇在哪儿》一书的作者小弗雷德·施维德认真地批评过:分析家们凭什么判断下一秒股票仍将上涨呢?事实上,每日进行K线图分析的人们的确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就像只知道三围数字无法还原一个女人的形貌。
格雷厄姆对此有一句精妙的评论:“(外界评论)一家企业的状况,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通常,影响股价变化的往往是人们的观点扯远一点,这正是近年日渐兴盛的“混沌投资理论”,即人们的心理状态决定股市的变化这一理论的精到之处。也正是因此,不断观看阴线、阳线,研究踏浪理论的人们往往忽视了企业本身(虽然的确有一些著名投资人在盲人摸象的情况下因把握住市场的心理趋势而取得超人的成就,如索罗斯)。
在《聪明的投资人》的最后一章中,格雷厄姆道出了有关投资的最为重要的几个字眼:“安全边界”。巴菲特认为,这些思想观点,从现在起几百年之后,将仍然会被认作是合理投资的奠基石。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找出最杰出的公司,以适当的价格购买,并长期持有它。而在赚钱之前,确定的“安全边界”应该是“不赔钱”。
很显然,判定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买,除了基本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对购买价格有一个清晰的判定,这两者间的差值是未来公司升值的基础,被称为“内在价值”。事实上,符合以上标准的企业既不太多也不太少,也没有永远符合这一标准的。在197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用1100万元买下《华盛顿邮报》11%的股权,但之后再没有增资扩股,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再没有一个更好的低价位可以进入。尽管如此,其在《华盛顿邮报》的所有者权益已经价值10亿美元。
他每年做大约5至10起收购,但并不像多数惯于收购的企业一样在收购后派自己的管理层,或者改变其公司原有工作流程,并宣称如何在新公司与旧体系各公司间取得合力,而是像一个大收藏家般把收购的企业随意搁置在一边。他也把收购对象集中于保险公司、电力供货商、制衣、有线电视、建材、商务飞机服务商等几大领域,这些都是无论在怎样的市场环境中业绩波动都不会太大的行业。除此之外,他还在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富国银行、迪斯尼等几家超级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这就是被称为集中投资(FOCUS Investment)的方式。巴菲特做比喻说,这就像芝加哥公牛队在乔丹身上付出最多一样。
就像乔丹在球场具有主宰能力一样,巴菲特喜欢那些在一定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企业。他也曾开玩笑说想想每晚有25亿男人的胡须在生长,他们必须使用刀片,这足以让他睡个好觉。
伯克希尔·哈撒韦另一个著名的传统是,收购一家企业后会留出其中10%的股权给经理人,让他们继续经营。一则充分带有巴菲特色彩的故事是1983年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该企业由罗斯·布朗金夫人用500美元创立,在这位没上过中学的老人的苦心经营下,1983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10亿美元。
尽管如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认为,巴菲特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企业家气质,他用收购堆砌起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则是一个保险企业及大量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物品各占一半份额的帝国。
很少过问收购企业的具体经营,并不意味着他对经营的外行。有经理人告诉记者,巴菲特的敏锐是惊人的,他可以把旗下任何一家子公司年报表中的数字记下来,如果你让他在财务报表中发现任何令他不满的数据,下次你就要小心了。
守望者随着安然、世界通讯及其他造假账公司的没落,巴菲特的价值再次凸现:标准普尔分析员布雷弗曼称,巴菲特带头改善企业的退休金管理及会计账目系统,只要有巴菲特参与,有关公司便能建立良好的管治制度。
对于巴菲特“去腐生肌”的能力,一件事情可以做充分的说明: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交易商保罗·莫泽尔进行32亿美元财政证券的非法交易被《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揭露,事先知道此事但未做出任何处理的公司CEO约翰·古夫伦德被迫离职,而公司股东之一的巴菲特不得不临危授命。面对信用危机,巴菲特没有撕毁证据,而是把它们全部交给调查者,并重新建立了严格的报告制度。由于他的勇敢承担和苦心斡旋,所罗门兄弟公司虽然在这次丑闻中损失不小,但并未像预期一样破产,而是在两年内恢复了繁荣。
就像挽救所罗门兄弟一样,这一次人们期待巴菲特挽救所有公司。而他本人也正尝试在他持有大量股权的公司发挥影响力,强化有关公司的管理。例如,可口可乐去年便曾两度带领其他大企业改变会计账目手法。可口可乐于7月份带头把发给雇员的认股权以开支形式人账,随后又率先放弃发表季度盈利预测,以免令管理层受到要把业绩符合预测的过大压力,而两大行动都被视为巴菲特的胜仗。
现在,美国监管当局也希望推动企业成立独立的核算委员会,以确保公司管理层不会向会计师施加过分的压力,而巴菲特也成为协助当局推行此政策的有力武器。
对于期权制度,巴菲特早就发表过反潮流的声音:“除非情况非比寻常,否则,所有者廉价卖出自己的部分企业结果总不会太好——无论这种出售是对内还是对外。结论显而易见:股票期权应该以企业的真正价值出售。”
而对于假账,4年前巴菲特就提出了3个问题希望各会计公司回答:
“一、如果会计师能够独立对公司财务体系的会计审计负责,那么得出的数字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不同,会计师应该解释管理层和他个人的不同意见。
二、如果会计师是投资者,他认为目前对公司的报道能否帮助他对公司实质的财务状况深人理解三、如果会计师把自己假设为公司CEO而进行会计和审计工作,公司的会计和审计过程还会是现在这样吗?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财年的成绩对于巴菲特而言绝对是沉闷的。虽然“9.11”事件导致其保险业务损失就达20亿美元,但或许这也并非一个偶然事件:自从1998年以220亿美元天价买下全世界第三大的再保公司通用再保险,累计损失已经超过30亿美元,一直是伯克希尔·哈撤韦的财务黑洞。
公司二把手查理·芒格也在去年警告说,未来公司将可能不再能够为股东持续带来两位数的投资回报,这一数字很可能会将降至6%到7%。
香港资金管理公司South Ocean Partners的投资人理查德·麦康奈尔在给客户的一份时事通讯中表示巴菲特投资的行业太传统,需要依靠其高超的选股能力。这些公司没有科技前景,并将很快失去其年事渐高的管理者和董事长,而且没有接替者。此外,地域性过强也是一大局限。这些都可能让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景并不美妙。
难道格雷厄姆的魔法石失灵了吗哈格斯特朗认为,经历过这几年接连不断的教训,现在的市场的确更有效了,因此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寻找好企业然后耐心等待回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年前,他就意识到“现在已经没有显著的商业机会”,所以他开始关注股价严重缩水的大企业,特别是那些因投资者过度紧张而股价跌得过分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巴菲特忠实信徒的他背弃了价值投资理论,虽然不再耐心寻找“最好的”,哈格斯特朗开始在适当的价位接收一些他认为具备升值潜力的企业,比如正在信用危机中挣扎的泰科,他在13元的价位上大量购买股票,现在该股已经长到16元,比起当初6.98元的最低点长了近10元。
巴菲特也在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保持规模达到930亿美元的公司稳步增长,现在他已经开始寻找50亿到200亿左右大小的收购对象,而不是几年前的1000万大小的企业。他亦表示准备将目标扩展到全球。
年最切近的机会可能是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的再保险企业(一种为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以分散风险的企业)雇员再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收入有一大半以上来自于保险公司的运营,而非进行股市操作或者持续的并购。如果成功,伯克希尔·哈撒韦将在保险业也正处于几十年来最低谷的时期被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此前再保险业务占全公司总收入的1/4左右。
通用电气自1984年买下雇员再保险公司后,后者一直是前者的重要现金支柱,但“9.11”给美国所有保险公司以巨大冲击,雇员再保险公司2002年全年损失预计在3.5亿美元到4亿美元之间,对于景况不佳的通用电气而言,这一亏损甚至可能影响到公司整体的信用评级,也将更深远的影响到公司现金流情况,因此,伊梅尔特决意将之出售。
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一收购意义重大。有分析师表示,由于“9·11”事件,再保保费大幅上涨,平均涨幅超过60%,如今再保产业变得相当重要,而一旦从前五大一举跃居成为第一大,巴菲特将拥有更强大的价格主导能力。
这也意味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同时解决两家巨型再保险公司的困难并不容易。为了扭转颓势,2002年巴菲特率领旗下众多保险公司主动出击:在提高收费的同时,他进入了其他同行望而却步的诸多领域,包括世界杯取消保险、南海石油基地、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财产保险,以及反恐怖主义保险。成功的冒进让公司在2002年成绩不菲:前三季度S&P500亏损22%,但伯克希尔·哈撒韦盈利30亿美元。
而且,巴菲特闯入了两个他从未进入过的领域:能源业和电信业。其代表作分别是中美能源和Level3。而对于曾表示搞不懂的高科技行业,这次巴菲特的进入更给人以突兀之感。对此不愿过多评论的他表示,他看重该公司创始人沃尔特·斯科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沃尔特有一种把事情由复杂变简单的能力。”
或许应该这样说:市场改变了,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理论者应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规则和机会,但基础的原则不应放弃。“你不是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就是对的或是错的。你是对的,仅仅因为你的事实是对的,你的推理是对的”,格雷厄姆的教诲对巴菲特影响深远,“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⑹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金融投机家,是证券投机方的代表人物
我知道证券的投资应该是巴菲特来作为代表人物投机家就不知道了。
⑺ 阿里巴巴最大投资人是谁
众所周知,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市值前二十的科技公司,在电商行业的地位仅次于亚马逊。从1999年以马云为首的18人创办的企业,发展到现在全球的500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很多人都在感叹当年国内没有人慧眼识英雄,错过了马云跟阿里巴巴,目前阿里的最大股东是日本的软银集团。
⑻ 最伟大物理学家前二十名分别是哪些人
最伟大物理学家前二十名分别是艾萨克-牛顿,爱因斯坦,焦耳,沃纳·海森堡,欧内斯特·卢瑟福,保罗·狄拉克,理查德·费曼,迈克尔·法拉第,亨利-卡文迪许,埃尔温·薛定谔,保罗-狄拉克,马克斯·普朗克,麦克斯韦,玻尔,盖尔曼,鲁宾,伽利略,安培,欧姆,奥本海默。
3、焦耳
由于焦耳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以及“功”的单位。焦耳在研究热的本质时,发现了热和功之间的转换关系,并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最终发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
⑼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是谁
马克思不是20世纪的,20世纪爱因斯坦最伟大
⑽ 世界上做投资最厉害的人
巴菲特,最新的世界首富,但他是投资厉害,但不投机。
索罗斯也可以,投机很厉害,当年的东南亚危机就是他造成的
股神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经历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五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经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 给理发店老板们,挣取外快。
1941年,刚刚跨入11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学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涨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去年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远远低于同期标准普尔21%的增长,是1980年以来的首次落后.
2007年3月1日晚间,“股神”沃伦·巴菲特麾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财政年度的业绩,数据显示,得益于飓风“爽约”,公司主营的保险业务获利颇丰,伯克希尔公司去年利润增长了29.2%,盈利达110.2亿美元(高于2005年同期的85.3亿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
2007年3月1日,伯克希尔公司A股股价上涨410美元,收于106600美元。去年伯克希尔A股股价上涨了23%,相形之下,标普500指数成分股股价平均涨幅仅为9%。
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
出生年月:1930年
籍贯:匈牙利布达佩斯
量子基金 职位:主席
毕业院校:伦敦经济学院
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年他移居到英国,并在伦敦经济学院毕业。1956年去美国,在美国通过他建立和管理的国际投资资金积累了大量财产。
1979年索罗斯在纽约建立了他的第一个基金会,开放社会基金。1984年他在匈牙利建立了第一个东欧基金会,又于1987年建立了苏联索罗斯基金会。现在他为基金会网络提供资金,这个网络在31个国家中运作,遍及中欧和东欧,前苏联和中部欧亚大陆,以及南非、海地、危地马拉和美国。这些基金会致力于建设和维持开放社会的基础结构和公共设施。索罗斯也建立了其它较重要的机构,如中部欧洲大学和国际科学基金会。
索罗斯曾获得社会研究新学院、牛津大学、布达佩斯经济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索罗斯是LCC索罗斯基金董事会的主席,民间投资管理处确认它作为量子基金集团的顾问。量子基金在量子集团内是最老和最大的基金,普遍认为在其28年历史中在全世界的任何投资基金中具有最好的业绩。
1994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对墨西哥比索发起攻击。墨西哥在1994年之前的经济良性增长,是建立在过分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的基础之上的。为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比索汇率被高估并与美元挂钩浮动。由量子基金发起的对比索的攻击,使墨西哥外汇储备在短时间内告磬,不得不放弃与美元的挂钩,实行自由浮动,从而造成墨西哥比索和国内股市的崩溃,而量子基金在此次危机中则收入不菲。
1995年波伦亚大学(意大利)将最高荣誉——Laurea Honoris Causa授予索罗斯先生,以表彰他为促进世界各地的开放社会所做的努力。 索罗斯成为国际金融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是由于他凭借量子基金在90年代中所发动的几次大规模货币狙击战。量子基金以其强大的财力和凶狠的作风,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兴风作浪,常常对基础薄弱的货币发起攻击并屡屡得手。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与1994年的墨西哥一样,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量子基金扮演了狙击者的角色,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