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国家经济形势分析

国家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03 17:50:31

『壹』 我国的经济形势分析

正处于稳定向上阶段,应该抓住目前的良好时机,坚决有力地进行结构调整

引言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公布减税计划,国内楼事新政频出,金融监管再升级,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得我国经济形势变得比以往“复杂”了。关于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我国经济学界一些学者专家出现明显分歧。而我们的看法是,我国经济总体延续稳中向好趋势,经济增速即便是6%的水平也相当不错,眼下是推进结构调整、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和拆除重大风险“引信”的最好时机。

170510c.JPG

我国经济正处于稳定向上阶段

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特征更加明显,稳中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从速度看,去年中国经济增长6.7%,虽较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有所放缓,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位居前列。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面临着不小的下行压力,但我们认为,我国经济正在稳定向上发展。

一是虽然近几年的GDP增速在下降,但增长的绝对数额仍是稳定的。从2016年来看,虽然增速下滑0.2个百分点,但GDP多增加了近1万亿元。而从历年的增长额来看,2012—2016年增长额分别为5.1万亿元、5.5万亿元、4.9万亿元、4.5万亿元、5.5万亿元,增速从2012年的7.9%下降到2016年的6.7%,增速下滑了1.2个百分点,增加值却多了0.4万亿元。

二是一季度GDP、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均较2015—2016年同期有明显的好转。一季度,GDP增长6.9%,较2016年加快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8.3%,为2011年以来最快增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增速或走出圆弧底形的反转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一个稳定向上的阶段。

『贰』 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过去十年经济总量整整增长了200%,中国经济总量2011年超过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长方面,2012年各地区城乡人均收入增幅不尽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的五至十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速大约在7.8%至8.2%之间。
未来10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多,国家实力更为强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将会更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更多。政治体制将会更为优化,政治透明度将会更高。文化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有许多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企业崭露头角,群众的文化生活将会更为丰富多样,大家对于群众文化的参与性将会更强,群众对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将会更高。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为中国经济受到欧债危机冲击,市场需求低迷,大宗货物价格降低,工厂开工率不足,失业率上升,但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达到了7.8%,同期印度为6.1%,美国仅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业先后实现见底回升,截止一月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四个月保持在50.6% 以上,今后两三年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期,2013年经济运行态势将会好于去年,经济增长率有望实现7.8%至8.1%的增长,但既不会大幅增长,也不会急剧下滑。
2012年已经过去,最后一个月经济有两大看点:一是受蔬菜价格上涨推动,CPI将继续回升;二是投资见效,制造业经理指数为50.6%,与上个月持平,从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现小幅回升。
不仅如此,宏观经济在年末出现众多可喜变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标持续回升,再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制造业指数连续四个月由负转正,一系列数据成为印证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最新证据。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8%,较三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对应全年增速约为7.7%。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房销售的持续提速,是拉动四季度相应工业生产和消费活动景气度回升的主要驱动力。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8%,经济总量超过50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总量的13%,约为美国的39%,但美国近年仅保持较低水平的增长率,2012年仅为2.2%。
2013年为中国经济恢复期的第一年,但还会稳定增长,增长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间,稳增长成为2013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侧重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并不会大起大落,既不会急剧增长,也不会大幅回落,属于经历欧债危机之后的恢复性增长。但由于钢铁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及其我国调控政策存在的变数,以及美国正忙于应对财政悬崖危机,美国经济面临6000亿美元额度的增加税收、减少财政开支的双重夹击,美国经济后期难免重振乏力,如果态势急转直下恶化,将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使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我国经济增长还会保持较高增速,并且,由于存贷款利率处在低位,通胀压力将会轻微加大。
对此,中国的企业界应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应对2013年的经济局势,顺势而为,未雨绸缪,早作计划,拓展市场,以争取生产企业的更好收益。
摆脱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向着工业大国迈进,加速追赶世界上的第一大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国家实力在持续增强,正走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2010年起的10之内,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要再翻一番,到期就会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国民民众社会收入水平高低悬殊,高低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大约中共创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国平起平坐,到 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再到2049年,在新中国创建100年的时候,就将会全面超过美国,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实力、科技竞争力依然很强,不可小觑。

『叁』 试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分析经济形势首先要看“形”,既看速度、又看质量。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指标都处于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国际比较看,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2%,远高于美国2%、日本1.3%、欧盟1.3%的经济增速,也高于新兴经济体中表现较好的印度5%的经济增速。从历史比较看,中国现在实现的经济增量相当于2010年经济规模下11%左右经济增速实现的经济增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如此巨大的经济规模下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实属难能可贵。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就业、居民收入等主要民生指标表现良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截至2019年9月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的99.7%,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低于5.5%的预期目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3)国家经济形势分析扩展阅读: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之后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的经济增速虽然比高速增长时低,但在世界范围仍是较高增速。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困难和问题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从我们最近对一些地区的调研来看,许多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都有较强应对能力,一些企业在压力下反而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经济不是一个小池塘,而是一片宽广的大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只要我们保持定力、站稳脚跟,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中国经济航船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肆』 中国未来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约在6.9%,从物价走势看处于比东亚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更为严峻的通货紧缩中,其间还有股市异常动荡,以及外围局势不稳的困扰。前瞻2016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怎样的趋势?我们的猜测如下:

  1. 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略有缓解。

  2. 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达到7.2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加深的不景气状况。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于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和服务业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于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

  3. 综合权衡,从2015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可能温和缩小。从物价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会略有缓解。同时,在2015年余下的两个月时间内,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会减弱。

  4. 2.增速将跌破10%。

  5. 2014年和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分别为20%和17%,预期2016年中国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的三大因素中,工业有好转的可能性很弱,房地产增速将仅在0~3%之间,关键因素在于主导的基建。2015年基建规模可能在13.5万亿元,即便要维持12%的基建增速,也意味着2016年基建规模要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这极具挑战。即便财政政策将赤字率放松到3%甚至3.5%,也难以支撑基建持续膨胀,更何况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给侧政策的减税,而非基建。

  6. 3.实体经济利润率会有轻微改善。

  7. 2016年,从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这些总量指标看,要观察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改善是比较困难的。但也许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的税后净利润率会有所改善,这个净利润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别在5.5%和5.2%,到2016年工业利润率也许会轻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场利率保持在稳定低位,改善了财务成本,并且债务成本的重置定价可能持续3年以上;二是PPI也许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对2016年实体经济的状况可能会出现判断分歧,关注总量指标者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仍在恶化,关注边际指标者也许会认为出现改善的迹象。

  8. 4.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进入零时代。

  9. 这并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影子银行重新萎缩,实体贷款需求不振,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枯竭,这些都迫使中国银行业从2016年开始进入利润零增长时代。2015年银行业可能出现约3%的账面利润增速,之后2~3年中银行业的大致格局是,整体利润零增速,业绩分化加剧,不良资产双升,资本补充困难,行业并购重组提速,银行控股渐成主流。如果说产能过剩行业大多属于干预下在次贷危机后三年扩张过快的行业,那么符合干预和急剧扩张的银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

  10. 5.人民币汇率日趋灵活。

  11. 目前看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许是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速发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态是减少汇市干预,扩大汇率波幅,引导人民币汇率走上均衡可持续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最大特点也并非贬值,而是波动区间的灵活扩大,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持续增强。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最终围绕6.35上下波幅达到4%左右,也并不令人意外。

  12. 6.消费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

  13. 导致消费持续较强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跃,目前中国房地产已不太具备对钢材水泥等端的拉动能力,但仍具备对家居家电等消费端的拉动能力,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可能同比分别增长8%和15%,创造超越2013年的历史峰值,明年地产情况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较大;二是涉车,尤其是成品油销售金额的改善。

  14. “啃老”现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就业困难并未直接冲击消费。2016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业的贡献率则持续缩减。

  15. 7.A股市场加速常态化。

  16. 回顾2013年以来的中国A股市场,融资功能时断时续,监管力度或松或紧,市场热度忽冷忽热,始终不是一个具有融资、重组和者保护的常态化、多层次市场。经历了2015年7~8月间异常动荡之后,A股市场正从救市后的非常态加速向新常态回归。IPO的重启、注册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层、股指期货交易的常态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战略新兴板、国际板也并不遥远。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后,2016年回归常态的A股如果被纳入到MSCI指数也并不会令人惊讶。

  17. 迄今为止,权益资本在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中不足5%,而该比率在美国为20%。此外,非居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占比不足3%。2016年中国股市加速常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可避免。

  18. 8.低利率终于姗姗来迟。

  19. 中国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出增长持续放缓,但利率水平却和增长放缓背道而驰,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膨胀,加杠杆加风险的影子银行提高的名义利率水平充实了银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银行在中国已重新萎缩,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重新回到决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缩小利差和迫使中国经济承受去杠杆压力,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近尾声。

  20. 因此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利率水平呈现和经济增长放缓逐步一致的状态。如果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强劲复苏,那么低利率也将持续。影响未来中国利率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国内物价的总体走势,二是央行持续宽松的意愿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总体而言,至少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中国利率水平将平稳,和债务重置致使债券供应端压力沉重,信用债打破刚兑的阴影不散。

  21. 9.中国外贸将受煎熬。

  22. 中国外贸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和20%,但这种高增长已逐渐远去,因素有三个: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兴国家无法再依赖外需型增长,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从一度高达GDP的5%~10%萎缩到目前的只略高于2%。二是区域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推行的TPP/TTIP都偏离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袭击也会迫使欧洲更为右倾和保守,中国也许会尽力推动和相关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和协定,但难以扭转大局。三是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贸易,中国外贸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中国ODI(对外直接)的增长。2016年中国外贸仍将和全球贸易一同处于煎熬状态。

  23. 10.中国金融改革将呈现新格局。

  24. 这种新格局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金融改革快于实体经济转型的节奏,二是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快于对内开放和市场化。“十三五”规划给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监管框架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成为硬通货都是“十三五”期间金融变革的应有之果。但实体经济要实现去产能化、战略转移和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仍然艰难。同时,以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布局,比国内金融改革市场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

  25. 总体上看,从2016年开始,金融变革新格局可能逐渐清晰。日美等国的历史均显示,一个国家主动引导储蓄和产能的海外布局,是钱、产业和就业都向外走的过程,将对本国资产价格带来长期抑制。

阅读全文

与国家经济形势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宝明号贵金属投资 浏览:240
信托投资公 浏览:320
超星尔雅个人理财规划 浏览:735
江苏外汇平台代理 浏览:661
景顺动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势 浏览:898
有贷款房去名字 浏览:115
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 浏览:739
小微融资现状 浏览:521
etf股票有哪些 浏览:961
期货松绑影响股市吗 浏览:999
股票上升五浪 浏览:988
上海杉众投资靠谱吗 浏览:332
11万台币兑换人民币 浏览:739
海美基金 浏览:316
外贸信托其他费用普通代扣 浏览:222
成都卖房买方贷款 浏览:317
3000阿里换多少人民币 浏览:947
昆山外汇管理局电话 浏览:938
股票里GDX是什么意思 浏览:106
美国期货每日交易时间表 浏览: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