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关于上海的介绍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G60科创走廊核心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上海市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辖16个市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上海GDP居中国城市第一位,亚洲城市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东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上海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上海住户存款总额和人均住户存款均居全国第二 。2017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642家,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1)上海闸北区第三产业比重扩展阅读
位置境域
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面积6340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地形地貌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30]。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公里。
⑵ 目前上海有哪几个区是市区,哪几个区是郊区
截至2020年12月18日,上海的市区有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以及浦东新区的外环内城区。
上海的郊区有闵行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以及浦东新区的外环线以外地区。
上海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2)上海闸北区第三产业比重扩展阅读:
上海所获得的城市荣誉:
1、2020年3月,成为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
2、2020年6月18日,《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上海综合排名第二。
3、2020年7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重磅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上海上榜。
4、2020年8月,入选“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
5、2020年10月,上榜“2020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排名第3名。
6、2020年11月28日,被评为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
⑶ 上海经济,人口,地方问题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啊。
上海市(沪)的面积:
面积5800平方千米,人口1674万。
黄浦区 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 66万。区人民政府驻九江路,邮政编码200002。
卢湾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6万。区人民政府驻重庆南路,邮政编码200020。
徐汇区 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 87万。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邮政编码200030。
长宁区 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 61万。区人民政府驻愚园路,邮政编码200050。
静安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6万。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邮政编码200040。
普陀区 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 84万。区人民政府驻普雄路,邮政编码200063。
闸北区 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 71万。区人民政府驻秣陵路,邮政编码200070。
虹口区 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 80万。区人民政府驻海南路,邮政编码200080。
杨浦区 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108万。区人民政府驻江浦路,邮政编码200082。
闵行区 面积372平方千米,人口 65万。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邮政编码201100。
宝山区 面积415平方千米,人口 81万。区人民政府驻宝山镇友谊支路,邮政编码201900。
嘉定区 面积459平方千米,人口 49万。区人民政府驻嘉定镇,邮政编码201800。
浦东新区 面积523平方千米,人口165万。区人民政府驻浦东大道,邮政编码200120。
金山区 面积586平方千米,人口 53万。区人民政府驻金山卫镇,邮政编码201500。
松江区 面积605平方千米,人口 50万。区人民政府驻松江镇,邮政编码201600。
青浦区 面积676平方千米,人口 46万。区人民政府驻青浦镇,邮政编码201700。
南汇区 面积688平方千米,人口 69万。区人民政府驻惠南镇,邮政编码201300。
奉贤区 面积687平方千米,人口 50万。区人民政府驻南桥镇,邮政编码201400。
崇明县 面积1041平方千米,人口 65万。县人民政府驻城桥镇,邮政编码201500。
上海的经济:
进入新世纪,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
财政收入
在总体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完成财政收入4095.8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增长18.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增值税226.12亿元, 增长13.4%;营业税512.93亿元,增长15.9%;个人所得税111.92亿元,增长26.2%;房产税34.1亿元,增长25.9%。“十五”时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726.5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6%,相当于建国至“九五”期末总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产业结构
上海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05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87.8%,平均每年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88.38亿元,比2000年增长66.7%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调整为0.9∶48.9∶50.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海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4年,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六大行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居第三产业之首,达到10%;上海保险网批发和零售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2%。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业结构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上海的就业结构变化显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05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0.8:44.3:44.9调整为7.1:37.5:5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0.5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分别下降3.7个和6.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46.86亿元,增长6.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2%。投资结构发生新变化。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5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增幅明显高于工业投资增长7.3%的水平。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投资2302.28亿元,增长8.1%;国有经济投资1240.27亿元,增长29.9%。民间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942.1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
上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为57.5%;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为42.5%。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为16.4%。
农业产值
上海郊区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3.39亿元,比2000年下降7%。
农副产品生产
上海严格实行耕地保护,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6.6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105.36万吨。全年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94%,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0%。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继续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册品牌的农产品139个,有149家企业的27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农产品出口
上海农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郊区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农产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产等品种的基础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洲、中东、美国、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现代农业园
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4.82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28个,有163项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
期待你的满意啊~~
⑷ 请问谁有上海的资料(包括交通、经济、发展等等)~~~~~~
上海
“申”、“沪”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历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历史性变革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4年,全年平均气温18.1℃,日照1929.6小时,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土地面积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江、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地势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个区、1个县,共118个镇,3个乡,100个街道办事处,3293个居民委员会和1991个村民委员会。
黄浦区 面积 12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01。区人民政府驻延安东路300号。
卢湾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3万。邮政编码200020。区人民政府驻重庆南路139号。
徐汇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9万。邮政编码200030。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336号。
长宁区 面积 38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50。区人民政府驻愚园路1320号。
静安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2万。邮政编码200040。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
普陀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0333。区人民政府驻大渡河路1668号。
闸北区 面积 29平方千米,人口 71万。邮政编码200070。区人民政府驻大统路480号。
虹口区 面积 23平方千米,人口 79万。邮政编码200080。区人民政府驻虹镇老街。
杨浦区 面积 61平方千米,人口108万。邮政编码200082。区人民政府驻江浦路549号。
闵行区 面积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万。邮政编码201100。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沪闵路6258号。
宝山区 面积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1900。区人民政府驻密山路5号。
嘉定区 面积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800。区人民政府驻博乐南路111号。
浦东新区 面积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万。邮政编码200135。区人民政府驻世纪大道2001号。
金山区 面积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万。邮政编码201540。区人民政府驻金山大道2000号。
松江区 面积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600。区人民政府驻园中路1号。
青浦区 面积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万。邮政编码201700。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路100号。
南汇区 面积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万。邮政编码201300。区人民政府驻惠南镇人民东路3252号。
奉贤区 面积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400。区人民政府驻南桥镇解放中路。
崇明县 面积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万。邮政编码202150。县人民政府驻城桥镇人民路68号。
人口
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上海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2005年11月1日零时,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与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万人,增长8.35%;年平均增加27.4万人,年平均增长1.6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438万人,占24.63%。。
人口自然变动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1995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数为12.39万人,出生率为7.04‰;死亡人口为10.7万人,死亡率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其中,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为6.08‰;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连续第13年保持负增长。
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893万人,占总人口的50.22%;女性为885万人,占总人口的49.78%。性别比为100.90(以女性为100)。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在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51.6%,比重下降了6.3个百分点。
人才居住证
上海不断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万名境内外人才获得上海市居住证。其中,境外人才0.4万名,境内人才5.87万名。在获得上海市居住证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2%,硕士、博士以上占7.8%。
就业
上海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促进就业。2004年末,上海共有从业人员836.4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49.29万人,占17.8%;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25.52万人,占27%;“三资”、私营等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461.68万人,占5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的首次下降。
经济增长
进入新世纪,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
财政收入
在总体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完成财政收入4095.8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增长18.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增值税226.12亿元, 增长13.4%;营业税512.93亿元,增长15.9%;个人所得税111.92亿元,增长26.2%;房产税34.1亿元,增长25.9%。“十五”时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726.5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6%,相当于建国至“九五”期末总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产业结构
上海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05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87.8%,平均每年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88.38亿元,比2000年增长66.7%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调整为0.9∶48.9∶50.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海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4年,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六大行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居第三产业之首,达到10%;上海保险网批发和零售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2%。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业结构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上海的就业结构变化显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05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0.8:44.3:44.9调整为7.1:37.5:5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0.5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分别下降3.7个和6.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46.86亿元,增长6.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2%。投资结构发生新变化。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5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增幅明显高于工业投资增长7.3%的水平。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投资2302.28亿元,增长8.1%;国有经济投资1240.27亿元,增长29.9%。民间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942.1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
上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为57.5%;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为42.5%。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为16.4%。
农业产值
上海郊区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3.39亿元,比2000年下降7%。
农副产品生产
上海严格实行耕地保护,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6.6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105.36万吨。全年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94%,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0%。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继续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册品牌的农产品139个,有149家企业的27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农产品出口
上海农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郊区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农产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产等品种的基础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洲、中东、美国、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现代农业园
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4.82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28个,有163项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
农业规模化经营
上海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加快。至2005年末,全市有42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3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40多万户分散农户、10万公顷种养面积进入规模经营产业链。全市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5.9%。
工业发展
上海依托大基地、大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5年,上海实现工业增加值4155.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94%,平均每年增长14.2%。其中,重工业增加值2912.93亿元;轻工业增加值1081.75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876.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4倍,平均每年增长19.2%。
重点发展行业
重点发展行业对上海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六个重点发展行业完成总产值999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0.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2%;其新增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85.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3.5%。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6%。其中,电子及信息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3530.92亿元,增长29.3%;光机电一体化完成工业总产值468.9亿元,增长14.4%;生物、医药技术完成工业总产值233.69亿元,增长11.7%。
区县工业
区县工业增长加快。2005年,上海规模以上区县工业完成总产值917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增幅高于全市工业4.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3个百分点。全年“1+3+9”工业园区完成总产值734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9个市级工业园区完成总产值1399.77亿元,增长19.2%。
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良好。2005年,上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3。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39.56亿元,实现税金605.59亿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47.95亿元,占工业利润总额的47.7%;实现税金242.44亿元,占工业税金总额的40%。
工业产品产量
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集成电路、微型电子计算机、民用钢质船舶、汽车、房间空气调节器、移动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等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653.75亿元,增长25.8%;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1.66亿元,增长12.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22.5亿元,增长26.4%。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加快。2005年,上海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308.8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7%。2005年末,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增加到30G;国际互联网用户80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247.4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70万户和88.58万户。全市有卫星站点915个。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5年,集约化信息管线、超级计算中心、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加快了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
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至2005年末,社会保障卡累计发放963.67万张,公交“一卡通”销售量达到1974.02万张,数字证书发放56.1万张。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至2005年末,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共采集618万市民的信用记录,比上年末增加85万人;出具个人信用报告460万份,增加182万份;企业联合征信入库量达到60万户。
城市建设投资
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突破。2001~2005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3257.2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6%,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6%。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改善上海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大城市建设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设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科学统筹,加快推进,相继建成了一批跨黄浦江的大桥、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地铁、磁浮线、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标志性工程。2005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完成投资607.13亿元。年内洋山深水港一期、浦东铁路一期、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A6新卫、A7亭枫等高速公路建成;轨道交通4号线投入运营;翔殷路隧道建成通车,使中心城区的越江车道数增至54条。
旧区改造
上海新一轮旧区改造突出重点,保持合理规模。2001~2005年,全市共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2431.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6.57万户。2005年,全市完成旧居住区综合整治1.31万幢,面积1550万平方米;“平改坡”1541幢,面积386万平方米;更新维修电梯360台。
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上海整体生态环境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用于环保的资金投入281亿元,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7%。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区河道76条(段)共60公里,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苏州河水系有594家单位的污染源被截流,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质指标已稳定达到景观水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2%。全市区域月降尘平均值为8.8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1.8%。污染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1万吨/日,比上年增加28.4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400吨/日。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至2005年末,上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2.89万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2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延安中路绿地、太平桥绿地、黄兴公园、大宁绿地、徐家汇公园、广场公园三期、徐家汇公园三期、延虹绿地、世博林绿地、新江湾城绿地等200多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开放式生态景观绿地,使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科研力量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至2005年末,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17.7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7.52万人。企业办科技机构479家。至2005年末,上海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市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34%,比2000年提高0.6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
上海中长期发展目标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21世纪,上海已经确定了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⑸ 徐汇区的由来
在这里
⑹ 求(精确):上海人口总数,20--40以及20-40的比例岁的人口总数.男女比例,流动人口总数,
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
(2001年4月)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从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增加了外来流动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10万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如期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登记任务。现将主要统计结果公布如下:
一、全市人口
全市人口为1673.77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339.58万人,增长25.5%。
二、自然增长
在普查时点前一年,即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市的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5‰;死亡人口9.49万人,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3‰。
三、基本构成
1.家庭户规模
全市共有家庭户529.9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478.72万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2.8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家庭户规模减少了0.3人。
2.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51.4%,女性占48.6%,性别比为105.7(以女性为100),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男性人口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
3.民族构成
全国56个民族中,上海有54个,与1990年相比新增了景颇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保安族、裕固族、独龙族、门巴族、珞巴族等9个民族。全市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41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6.22万人,增长67.4%。
4.年龄构成
0-14岁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12.2%,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下降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76.3%,比1990年上升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11.5%,比1990 年上升2.1个百分点,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15.9%,比1990年上升2.2个百分点。
四、文化程度
在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179.5万人,占11.4%;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337.67万人,占23.8%;接受初中教育的603.86万人,占38.2%;接受教育的310.66万人,占19.6%。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6534人上升为10940人,十年间增长67.4%,其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3250人上升为5247人,增长61.4%;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由19539人上升为23018人,增长17.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由31592人上升为36803人,增长16.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由22683人下降为18934人,下降16.5%。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文盲率由11.1%下降为5.4%,下降5.7个百分点。
五、外来流动人口
本次普查登记的外来流动人口为387.11万人,其中,男性为223.02万人,占57.6%,女性164.09万人,占42.4%,性别比为135.9(以女性为100)。本市外来流动人口来自全国各省市(不含港、澳、台),其中,来自华东地区的占77.1%。外来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本市的城郊结合部,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占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47.4%。
六、人口分布和密度
各区、县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
黄浦区
57.45万人
46296 人/平方公里
卢湾区 32.89万人 40859 人/平方公里
徐汇区 106.46万人 19442 人/平方公里
长宁区 70.22万人 18335 人/平方公里
静安区 30.54万人 40073 人/平方公里
普陀区 105.17万人 19181 人/平方公里
闸北区 79.86万人 27294 人/平方公里
虹口区 86.07万人 36658 人/平方公里
杨浦区 124.38万人 20480 人/平方公里
闵行区 121.73万人 3275 人/平方公里
宝山区 122.80万人 2957 人/平方公里
嘉定区 75.31万人 1641 人/平方公里
浦东新区 240.23万人 4596 人/平方公里
金山区 58.04万人 990 人/平方公里
松江区 64.11万人 1060 人/平方公里
青浦区 59.59万人 882 人/平方公里
南汇县 78.51万人 1142 人/平方公里
奉贤县 62.43万人 908 人/平方公里
崇明县 64.98万人 624 人/平方公里
⑺ 2013浦东新区各镇gdp排名
GDP排名区县2012年GDP(亿元)2013年GDP(亿元)2012年常住人口(万)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GDP排名
14静安区617.4666025.54258418.1741726.111
3黄浦区1368.42147570.48209279.2333791.782
1浦东新区5929.916448.68545.2118281.0019098.533
9长宁区752.7379571.48111219.9217958.394
4杨浦区1201.111350135.9299323.1316037.455
5徐汇区1006.591095112.3197498.0015742.756
13金山区553.5702.576.1792227.9114891.807
12虹口区659.2272087.2382540.4113327.598
15闸北区492.34656.6785.6676660.0512378.109
6嘉定区969.71050.6152.868756.5411101.9410
10青浦区732.31771.9112.3868686.6011090.6511
2闵行区1594.221722.1250.868664.2711087.0412
16奉贤区624.6644.8112.1457499.559284.3013
11普陀区657.58721.92129.5655720.908997.1114
7松江区886.55917.49166.3855144.258904.0015
8宝山区824.2897.5196.1945746.477386.5616
17崇明县236.3252.372.8334642.325593.6117
(7)上海闸北区第三产业比重扩展阅读:
2012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2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GDP29.5%的城市,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32.8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20.75亿元,第三产业是3576.27亿元。
2013年,按照浦东“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浦东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平稳较快水平,地区GDP达到644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地方财政收入6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4%。
截至2011年,西藏有小学173所,中学161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工读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属区)7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高等教育学校26所,幼儿园224所,国际学校12所。全日制学生人数为505,600人。随着浦东的发展和开放,浦东教育的对外合作和开放不断深化。
大力发展涉外教育,在浦东设立了英国杜威学校、美国协和学校、香港耀中学校、美国学校、日本学校、德国学校等国际学校。加大教育投入和区域义务教育统筹投入,2010年全区教育经费达到49.4亿元。通过教师的灵活流动等途径促进教育的整体质量。
在义务教育期间与农民工同住的12.4万名子女被免费送入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就读。加快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迁建等工程建设,全年新增42所配套公办学校。
⑻ 卢湾区、静安区、黄浦区,哪个区最高尚、最发达
你这个问题放错了,放在这儿都是外地人在回答,他们懂什么?
让我这个上海人和你说吧
卢湾区面积8.05平方千米;淮海中路街道是卢湾区第二好的街道。主要有:淮海中路CBD(一系列摩天大楼、大厦,比如力宝广场、兰生大厦、柳林大厦、香港广场、瑞安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etc)。新辟的新天地也很不错。但是东边靠近老西门的,比如东台路、西藏南路、肇周路,档次就很低了
打浦桥街道是卢湾区第三好的街道。因为泰康路和田子坊,使得这块地方很有文化气息。新辟的打浦桥商圈,也是卢湾区的“徐家汇”
瑞金二路街道不说了,高尚住宅区,洋房遍布。有东方巴黎之称的霞飞路中段,也是当年最繁华、最高尚的地段,就是重庆南路至东湖路段。(东湖路属于徐汇区)。思南路、皋兰路、香山路的名人故居和洋房、茂名南路的酒吧休闲一条街,比新天地更加古老、更加安静。陕西南路作为古典的上只角,自然不必多说。瑞金一路、二路的宾馆群,长乐路的淘宝小街、绍兴路的古籍文化街
五里桥街道是全卢湾最差的街道,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中环地区,落乡了。但是世博园D片区在这儿,相信这块地方以后也会很好。
卢湾区总体房价是闸北区的3倍左右(商品房成交价)
黄浦区自然比卢湾区热闹,有外滩、南京东路、书街福州路、人民广场、乐器金陵东路,但是和卢湾区比高尚、比发达,是差远了。
而且黄浦区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前南市区的地盘,南市区大家都知道,是棚户遍布的市区,小小南市区人口密度超级高。当然,近年有所改善。
但是和卢湾区比,还是差一大截
所以黄浦区和静安区、卢湾区根本没法比。
静安区的南京西路,是静安区的黄金线,是全上海最昂贵的一条街。有恒隆广场、中信泰富、梅陇镇广场三巨头压轴,可以秒掉其他路。但是静安区洋房数量不能和卢湾区、徐汇区比。而且老租界氛围也没有卢湾区、徐汇区那么浓烈。但是静安区还是很不错的。
其实东北徐汇的湖南路、天平路街道也很高档,不过徐汇区很多地方是原来上海县的乡下地方,所以综合实力排不上号。
综上,卢湾区>静安区>黄浦区
也有人认为静安区>卢湾区>黄浦区
也有一定道理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黄浦区在这三个区中肯定是最不高尚的、最不发达的
肯定是远不如卢湾区、静安区的
⑼ 上海所有区分别有哪些优势
黄浦区:位于上海市市中心,是上海的行政文化中心.
南京东路是全国闻名的商版贸购物中心权.
静安区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地处上海市中心,地段优势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