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敬请提供1986-198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愿送300分!
一选出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3分)
(A)干涸(hé) 闲暇(xiá) 桎梏(gào)
(B)炽(zhì)烈 檄(xí)文 鞭笞(chī)
(C)愤懑(mèn) 缔(dì)造 鞭挞(tà)
(D)真谛(dì) 酗(xiōng)酒 澹(dàn)然
二、下列标题中加点的字各有四种解释,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
.《察今》( )
(A)察看(B)明察(C)视察(D)观察
.《原君》
(A)推究(B)究竟(C)原意(D)原因
3.《甲申三百年祭》
(A)典礼(B)追悼(C)祭文(D)祭奠
三、在括号里加上标点符号。(5分)
.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 )“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2.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地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一个小叔子( )十多岁( )能打柴了(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他本来也打柴为生( )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些。
四、下边是四组作者或作品,从文学知识的角度看,每一组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类,把它选出来。(4分)
1.(A)《水浒》(B)《西游记》 ( )
(C)《红楼梦》(D)《聊斋志异》 ( )
2.(A)范仲淹(B)欧阳修(C)姚鼐(D)苏洵 ( )
3.(A)《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B)《为了忘却的记念》 ( )
(C)《包身工》(D)《为了周总理的嘱咐》 ( )
4.(A)莫泊桑(B)巴尔扎克(C)都德(D)海涅 ( )
五、《崇高的理想》(陶铸)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民英雄就揭竿而起,把反抗强权,救民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的理想。”
“揭竿而起”一语见于 时期文学家 写的《 》。其中讲到陈涉起义时,说他“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 之中,率 之卒,将 之众,转而攻秦; ,揭竿为旗,天下 , 粮而 从”(6分)
六、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3分)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 )→( )→( )→( )
七、按要求改写下边画横线的文字。(6分)
1.象“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他们还在那儿支撑,直到带工老板榨完他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改写成被动句:
2.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和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的少年时代,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过短工,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难。
改写成排比句:
八、阅读下边三组句子,注意其中加红的字。读后填空,每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母。(3分)
甲
(A)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适大病,不能行。
乙
(A)公输盘不说。
(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丙
(A)遂与秦王会渑池。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D)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在甲组中,( )和( )中的“适”意义相同。
在乙组中,( )和( )中的“说”意义相同。
在丙组中,( )和( )中的“会”意义相同。
九、下边(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见于《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二者记的是同一件事而略有不同。阅读后回答问题。(17分)
(甲)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jué,欺诈)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yuè,黄,帝王用的仪仗),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 〕。”(《世说新语》)
(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 〕?”(《资治通鉴》)
1.给(甲)中画横线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2分)
2.为两段文字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3分)
(1)陈(A)chén陈列 (B)zhèn阵地
(C)zhèn阵容 (D)zhèn列阵
(2)觇(A)zhān察看 (B)chān窥视
(C)zhàn看望 (D)zhān偷看
(3)数(A)shuò屡次 (B)shù很多
(C)shǔ数说 (D)sù经常
3.从下列语气词中选出三个,分别填到文中相应的〔 〕里。(3分)
邪 也 矣 焉 耳
4.(甲)中的“晋宣王”是谁?(乙)中的“帝”指谁?“辛毗”和“辛佐治”是什么关系?(3分)
5.(甲)中说得“亮设诱谲万方”,(乙)中是怎么说的?摘出(乙)中相关原文,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
译文:
6.诸葛亮不能把对方引诱出来作战,
按照(甲)的说法是因为:
按照(乙)的说法是因为:
(用现代汉简要说明)(2分)
7.《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它成书比《世说新语》早还是晚?(2分)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20分)
①稍具动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哺乳类和鸟类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类群的动物,哺乳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纲,鸟类属于鸟纲,这两个纲的动物无论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②从起源上说,鸟类和哺乳类都源于爬行动物。③然而,哺乳动物起源于3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一支,而鸟类则起源于2.6-2.4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另一支,这一支除了进化成今天的鸟类,还进化成今天的蜥蜴、蛇和鳄等动物。④因此,鸟类和蜥蜴、蛇、鳄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哺乳动物却没有直接的共同祖先。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枣“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鸟类和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象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加德纳提出,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存在着22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特征,而且在动物界中,只有这两个纲的动物才具有这些特征。例如,这两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体内有调节体温的机制。此外,在心脏、头骨、脑的结构上,在蛋白质分子结构、生理和行为上,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加德纳推论:这两类动物一定有共同的祖先。
加德纳的学说一提出,在学术界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部分生物学家认为这个学说站不住脚,加德纳提出的证据并不可靠,他那种完全不依靠化石资料的方法也不足取。而另一部分生物学家却十分推崇加德纳的学说,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甚至描绘出设想中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共同祖先枣一种热血恒温的、身上同时长有羽毛和毛发的树栖食虫动物:“哺乳鸟”!于是,在这一本来被人认为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上,研究动物进化的科学家们展开了争论。1984年8月在伦敦自然历史和地理博物馆,300位来自英国、美国、欧洲大陆的专家学者聚会,对加德纳的学说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讨论会不仅探讨了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进化起源上的关系,而且还对当前动物进化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传统的动物进化观点与加德纳的学说究竟谁是谁非?在伦敦的讨论会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然而,多数科学家乐观地认为,在这样重大的动物进化理论上,学术界出现“裂缝”,传统观点面临挑战,这都是好事。它将促使动物进化的研究出现新的学派和新的进展。
1.下边的句子是从第一段中摘出的,指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原文中已用①②③④标出句码,请注意)。(3分)
传统的动物进化理论告诉我们,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关系,远不如鸟类和爬行动物那样密切。
(A)本段①句前面 (B)①句和②句之间
(C)②句和③句之间 (D)④句后面 ( )
2.在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4分)
认为(a):
认为(b):
3.科学著作中常常用树枝形图表显示同类事物间的系统关系,这种图表叫“系统树”。参照下边按传统观点画出的系统树,在它的右边画出加德纳学说的系统树。(4分)
4.下列论断中的三项,两种学说在看法上有分歧,把它们选出来。(6分)
(A)地球上存在过“哺乳鸟”。
(B)鸟类和哺乳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C)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才具有共同特征。
(D)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大于不同特征。
(E)鸟类和哺乳动物应分属于不同的纲。
(F)鸟类与哺乳动物的关系比鸟类和爬虫类的关系近。
(G)鸟类起源的时间早于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
(H)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早鸟类起源的时间。
5.加德纳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的不同是:(3分)
(A)传统观点借助归纳,加德纳借助演绎。
(B)传统观点主要用化石资料推论,加德纳用现代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推论。
(C)传统观点依据动物分类方法,加德纳则依据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
(D)传统观点依靠事实推导,加德纳利用想象建立学说。
作文(50分)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侯,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
树木·森林·气侯
枣谈
一九八六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分)C
二(3分)1.B;2.A;3.D(答对一小题给1分)
三(5分)
1.依次是:。,(对一处给0.5分,对两处给1分,对三处给2分)
2.依次是;,,;;(,),(对一处给0.5分)
四(4分)1.D;2.C;3.B;4.D(答对一小题给1分)
五(6分)
西汉、贾谊、《过秦论》、阡陌、疲弊 数百、斩木为兵、云集响应、赢、景
答对作者、篇名各给1分,答对其他一处给0.5分
六(3分)
(A)→(C)→(D)→(B)
全对给3分,A、C的顺序与答案相反而其他处对给2分
七(6分)
1.……直到他们被(带工老板)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2.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过短工
答对一题给3分,其他改法符合题目要求的也算对
八(3分)
甲组A和C
乙组B和C
丙组B和D
答对一处给1分
九(17分)
1.(2分)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震动”后用逗号也不算错)
错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2.(3分)
(1)D(2)B(3)A
答对一处给1分
3.(3分)
也矣邪
答对一处给1分
4.(3分)
晋宣王即司马懿,“帝”指魏明帝,辛毗字佐治(或辛毗即辛佐治)
答对一问给1分
5.(2分)
原文: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
译文:诸葛亮就送给司马懿头巾之类妇女穿戴的服饰
摘对原文给1分,译文对给1分(“巾帼妇人之服”译成“妇女的衣服”不扣分,“遗”译错扣0.5分)
6.(2分)
(A)辛毗制止司马懿出战
(B)司马懿本来就不想打
答对一处给1分,意思相同即可
7.(2分)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它成书比《世说新语》晚
答对一问给1分
十(20分)
1.(3分)
B
2.(4分)
认为(a):从“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到“‘哺乳鸟’”
认为(b):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由于题目要求的是写出“所认定的内容”而不是“认为”的宾语,答案不要求与原文字面完全相同
答对一处给2分
3.(4分)
全对给4分,所画直线方向错误不给分
直线方向正确而没有注意时间坐标要求的(分枝点位置不对),扣1分
没有标明时间数字和“哺乳鸟”的,分别扣0.5分
4.(6分)
A F H
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分,三处都对给6分
5.(3分)
B
作文(50分)
说明
1.评卷宜从三类卷入手,以此为分界线,确定类别。
2.要恰当地运用题中所提供的比喻,可以议论,也可以描述、抒情。至于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深浅、是非等,不宜深究。
3.不写副标题的扣2分。
4.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不清的酌扣1-2分。
5.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2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酌扣1-2分。
6.加、减分数,不能超出本类卷的上下幅度。
7.对于不足600字或没有写完的作文,应区别情况,参照评分类别酌情处理。
8.凡认为思想内容有所错误或其他方面有严重问题的试卷,提请评卷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一九八七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 语文试题
一、下列四个词语中加红字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选出正确的一种。(2分)
1.不遗余力
(A)漏掉 (B)剩下 (C)丢失 (D)赠送
〖答〗( )
2.将信将疑
(A)将要 (B)拿 (C)带、领 (D)且
〖答〗( )
3.大相径庭
(A)直 (B)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
(C)经过 (D)门外的路
〖答〗( )
4.咸与维新
(A)交往 (B)赞许 (C)参加 (D)给
〖答〗( )
二、选出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2分)
〖答〗( )
三、下列成语典故都跟历史或古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有关,从后面的四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组。(3分)
1.随俗为变 2胡服骑射 3鸡犬升天 4封狼居胥 5望帝啼鹃
(A)1.李冰 2.汉元帝 3.成名 4.贾谊 5.关汉卿
(B)1.李冰 2.赵武灵王 3.刘安 4.刘义隆 5.窦娥
(C)1.扁鹊 2.汉元帝 3.成名 4.辛弃疾 5.白居易
(D)1.扁鹊 2.赵武灵王 3.刘安 4.霍去病 5.杜宇
〖答〗( )
四、下面的四段选自要求背诵的课文,找出其中字句、出处无误的一段。(3分)
(A)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B)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去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答〗( )
五、下面三组列出的都是课文的篇名,画线的三篇是同属一类,分别从A、B、C、D中选出与画线的三篇同类的一篇。(3分)
1.《甘薯疏序》《<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
(A)《送东阳马生序》 (B)《鲁迅的精神》
(C)《陋室铭》 (D)《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答〗( )
2.《小石潭记》《长江三峡》《游黄山记》
(A)《威尼斯》 (B)《苏州园林》
(C)《桃花源记》 (D)《雁荡山》
〖答〗(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梦游天姥吟留别》
(A)《敕勒歌》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过零丁洋》
〖答〗( )
六、以“犁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3分)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答〗( )
七、从句子A?/FONT>E中,分别找出同甲、乙两句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4分)
甲 人们才发现自己马群里的马在一夜间忽然变多了。
乙 他的报告能使听讲的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新知识。
(A)人家看见你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
(B)天才的布鲁诺要叫所有的人看见类似太阳的别的星星。
(C)他曾经看见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从这个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
(D)交通局派来的一辆由最好的司机驾驶的最好的汽车,早已等在县委会门口。
(E)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
〖答〗与甲句语法结构相同的是( )
与乙句语法结构相同的是( )
八、“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从下面的四句中选出能与它衔接的句子。(4分)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答〗( )
九、下面的五句古文的译文,只有两句是符合原意的,把它们找出来。(3分)
(A)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译文)醒来时只看到枕席,方才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我所喜欢的是“道”,进入了技艺的阶段了。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在那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度,致力耕织,修治攻战的器械,在国外实行连衡而和诸侯相斗。
(D)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译文)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将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切开来吃。
(E)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宝重器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译文)诸侯都很恐惧,在一起会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珍器重宝和肥沃的土地,来送给天下之士。
〖答〗( )( )
十、下面句子中的加红的词,有的是人称代词,有的不是。各句分别属于A、B、C、D中的哪一种?请回答。(4分)
(A)两个都是人称代词
(B)两个都不是人称代词。
(C)前一个是人称代词,后一个不是
(D)后一个是人称代词,前一个不是。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答〗( )
2.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以结盟好。〖答〗( )
3.予我千金,吾生若。〖答〗(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答〗( )
十一、现代文阅读(24分)
1. 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中,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2分)得分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象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
(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D)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答〗( )
2.下面引号的三段话反映了作品中人物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分别选出贴切的一种,把答案填入表格内。(3分)得分
(1)(鲁大海被打后,鲁侍萍说)“你是萍,……凭枣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
(2)(祥林嫂第二次回鲁镇后,经常说)“我真傻,真的,……”(《祝福》)
(3)(小菲利普把50个生丁给了于勒,心里默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的叔叔于勒》)
(A)感慨万端,意在讥讽(B)满腹辛酸,欲说不能
(C)生性懦弱,本质善良(D)随机应变,不露痕迹
(E)骨肉相离,难舍难分(F)怜悯同情,感到不平
(G)痛苦不堪,悔恨莫及(H)惊疑不定,闪烁其词
〖答〗(1)( );(2)( );(3)( )
3.“又如槲寄生,它从某些树木吸取养料,它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它是雌雄异花,又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我们假使仅取外部环境,或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和好几种其它生物的关系,必定是同样不合理。”《<物种起源>导言》中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4分)
(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它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它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15分)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而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所以学好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谈到究竟,难还是难在这个方面。
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1)a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生发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中互相推动着。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1)b在多数场合,(2)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3)a,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3)b地涌现出来。(4)A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4)B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4)C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4)D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象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乱”,思路好象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意乱。就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有两种经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就只会是失败,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5)a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它(5)b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3)c,文从字顺,内容与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很周全。多年来我体会到:读一部理论性的书,总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以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要的准备,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是片面的。
参考资料:http://lqx2.xinwen365.net/gaokaojuan/11111111.htm
Ⅱ 求电子版 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六册本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目录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目录
[目录中出现的书名(如《诗经》)、作家(如李白),都要掌握其简介。简编本的内容都来自全本,只是作了一些技术上的改动。一些学校指定简编本为考研参考书,大家只需按此目录在全本中划出来就行了,不需要再购此书。]
上册
先秦部分
一、 诗歌
《诗经》(四首)
氓[卫风]
七月[豳风]
采薇[小雅]
何草不黄[小雅]
二、文
一历史散文
尚书(一篇)
无逸
左传(三篇)
宫之奇谏假道
秦晋肴之战
郑子产相国
国语(一篇)
邵公谏弭谤
战国策(三篇)
苏秦始将连横
冯谖客孟尝君
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诸子散文
论语(两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二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鱼我所欲也章
荀子(一篇)
劝学篇
庄子(一篇)
养生主[节录]
韩非子(二篇)
内储说上[节录]
难一[节录]
三、辞赋
楚辞(三篇)
湘君
湘夫人
哀郢
秦汉部分
一、辞赋
贾谊赋(一篇)
鵩鸟赋
二、诗歌
乐府民歌(五首)
战城南
有所思
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
焦仲卿妻[并序]
古诗十九首(录三首)
行行重行行
涉江采芙蓉
明月何皎皎
三、文
司马迁文(二篇)
魏其武安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节录]
班固文(一篇)
苏武传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一、辞赋
王粲赋(一篇)
登楼赋
陶渊明辞(一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鲍照赋(一篇)
芜城赋
二、诗歌
曹操诗(三首)
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神龟虽寿]
蔡琰诗(一首)
悲愤诗
曹植诗(三首)
送应氏[步登北邙阪]
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
阮籍诗(三首)
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嘉树下成蹊]
[洪生资制度]
左思诗(二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
[皓天舒白日]
陶渊明诗(五首)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饮酒[结庐在人境]
[清晨闻叩门]
杂诗[白日沦西阿]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
谢灵运诗(一首)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鲍照诗(三首)
梅花落
拟行路难[写水置平地]
[对案不能食]
谢脁诗(二首)
玉阶怨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诗(二首)
寄王琳
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
乐府民歌(七首)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今夕已欢别]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
西洲曲
企喻歌辞[放马大泽中]
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
[敕勒歌]
三、文
诸葛亮文(一篇)
出师表
孔稚珪文(一篇)
北山移文
郦道元文(一篇)
江水[三峡]
四小说
干宝《搜神记》(一则)
李寄
刘义庆《世说新语》(四则)
过江诸人
周处
王子猷居山阴
石崇要客燕集
唐五代部分
一、诗歌
王维诗(二首)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高适诗(一首)
燕歌行
岑参诗(一首)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诗(四首)
蜀道难
峨眉山月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诗(四首)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新安吏
登高
韩愈诗(一首)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柳宗元(一首)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刘禹锡诗(一首)
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诗(二首)
上阳白发人
琵琶行
李贺诗(一首)
雁门太守行
杜牧诗(二首)
过华清宫
泊秦淮
李商隐诗(一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杜荀鹤诗(一首)
山中寡妇
二、文
王勃文(一篇)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韩愈文(四篇)
师说
进学解
张中丞传后叙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文
封建论
种树郭橐驼传
三戒[并序]
钴鉧潭西小丘记
陆龟蒙文(一篇)
野庙碑[并诗]
三、传奇
李朝威传奇(一篇)
柳毅传
四、词
李白词(一首)
菩萨蛮[平林漠漠]
温庭筠词(一首)
菩萨蛮[小山重叠]
冯延巳词(一首)
谒金门[风乍起]
李煜词(二首)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
下册
宋金部分
一、词
范仲淹词(一首)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晏殊词(一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欧阳修词(一首)
踏莎行[候馆梅残]
柳永词(二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
望海潮[东南形胜]
王安石词(一首)
桂枝香[登临送目]
苏轼词(四首)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大江东去]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秦观词(二首)
鹊桥仙[纤云弄巧]
踏莎行[雾失楼台]
周邦彦词(二首)
六丑[正单衣试酒]
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词(二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张元干词(一首)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陆游词(一首)
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
辛弃疾词(四首)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永遇乐[千古江山]
姜夔词(一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张炎词
解连环[楚江空晚]
二、诗歌
梅尧臣诗(二首)
田家语
汝坟贫女
王安石诗(二首)
河北民
泊船瓜洲
苏轼诗(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吴中田妇叹
题西林壁
黄庭坚诗(二首)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
[满川风雨独凭栏]
范成大诗(二首)
后催租行
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
杨万里诗(二首)
插秧歌
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
陆游诗(四首)
剑门道中遇微雨
书愤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示儿
文天祥诗(一首)
正气歌
元好问诗(一首)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惨淡龙蛇日斗争]
三、文
范仲淹文(一篇)
岳阳楼记
欧阳修文(三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王安石文(一篇)
答司马谏议书
苏轼文(三篇)
留侯论
喜雨亭记
前赤壁赋
四、话本
碾玉观音
元代部分
一、诗歌
刘因诗(一首)
白沟
赵孟頫(一首)
岳鄂王墓
萨都剌诗(一首)
早发黄河即事
杨维桢诗(一首)
题苏武牧羊图
二、文
吴澄文(一篇)
送何太虚北游序
李孝光文(一篇)
雁山十记[大龙湫记]
三、戏曲
关汉卿杂剧(一种)
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
马致远杂剧(一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
王实甫杂剧(一种
崔莺莺待月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高明戏文(一种)
琵琶记(糟糠自厌)
四、散曲
马致远散曲(一首)
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散曲(一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睢景臣散曲(一首)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明代部份
一、诗歌
高启诗(一首)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李梦阳诗(一诗)
秋望
何景明诗(一首)
鲥鱼
王世贞诗(一首)
登太白楼
陈子龙诗(一首)
易水歌
夏完淳诗(一首)
别云间
二、文
宋濂文(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文(一篇)
卖柑者言
归有光文(一篇)
项脊轩志
宗臣文(一篇)
报刘一丈书
袁宏道文(一篇)
徐文长传
徐弘祖文(一篇)
游黄山后记
张岱文(一篇)
柳敬亭说书
张溥文(一篇)
五人墓碑记
三、小说
冯梦龙小说(一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四、戏曲
汤显祖传奇(一种)
牡丹亭[惊梦]
李玉传奇(一种)
清忠谱
五、散曲
王磐散曲(一首)
朝天子[咏喇叭]
陈铎散曲(一首)
水仙子[瓦匠]
冯惟敏散曲(一首)
玉芙蓉[喜雨]
薛论道散曲(一首)
黄莺儿[塞上重阳]
清代部份
一、诗歌
吴伟业诗(一首)
捉船行
顾炎武诗(一首)
流转
吴嘉纪诗(三首)
海潮叹
船中曲[侬是船中生]
[断梗不怨风]
王士禛诗(三首)
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
真州绝句[晓上江楼是上层]
[江干多是钓人居]
郑燮诗(一首)
渔家
袁枚诗(二首)
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
渡江大风
蒋士铨诗(一首)
岁暮到家
汪中诗(一首)
白门感旧
黄景仁诗(一诗)
圈虎行
阮元诗(一首)
苏堤春晓
二、词
陈维崧词(二首)
点绛唇[晴髻离离]
醉落魄[寒山几堵]
朱彝尊词(二首)
桂殿秋[思往事]
解佩令[十年磨剑]
顾贞观词(二首)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我亦飘零久]
纳兰性德词(二首)
长相思[山一程]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张惠言词(二首)
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
水调歌头[今日非昨日]
三、文
黄宗羲文(一篇)
原君
顾炎武文(一篇)
廉耻
方苞文(一篇)
狱中杂记[节录]
袁枚文(一篇)
书鲁亮侪
姚鼐文(一篇)
登泰山记
汪中文(一篇)
哀盐船文[附序]
四、小说
蒲松龄小说(三篇)
青凤
窦氏
黄英
五、戏曲
洪升传奇(一种)
长生殿[惊变]
孔尚任传奇(一种)
桃花扇[馀韵]
近代部份
一、诗歌
张维屏诗(一首)
三元里
龚自珍诗(三首)
咏史
己亥杂诗[只筹一缆十夫多]
[九州生气恃风雷]
魏源诗(二首)
寰海十章[谁奏中宵秘密章]
[城上旌旗城下盟]
朱琦诗(一首)
关将军挽歌
黄遵宪诗(一首)
下水船歌
秋瑾诗(一首)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二、词
蒋春霖词(一首)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况周颐词(一首)
苏武慢[愁入云遥]
梁启超词(一首)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秋瑾词(一首)
满江红[肮脏尘寰]
三、文
龚自珍文(二篇)
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
病梅馆记
薛福成文(一篇)
观巴黎油画记
谭嗣同文(一篇)
仁学[节录]
章炳麟文(一篇)
徐锡麟传
梁启超文(一篇)
少年中国说
Ⅲ 请哪位朋友告知朱润东《中国历代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全编本(六本)目录,谢谢!
http://..com/question/9352941.html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