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俄罗斯地缘政治分析

俄罗斯地缘政治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8 05:41:00

1. 分析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俄罗斯因素有哪些

一、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地位

俄罗斯不仅是中国周边最强大的陆上邻国,而且还是世界上重要的军事强国。俄罗斯被公认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第二大国。因此,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地位

1、在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着漫长的边界线;俄罗斯的领土范围虽然大大小于前苏联,但它仍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中俄两国有着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线,其长度仅次于中蒙边界(4710公里)。2、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苏联解体后的头十年,俄罗斯饱受经济转型之苦,其经济实力已退至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之后。国防方面1999年俄罗斯的国防预算仅为947亿卢布,约合39亿美元,只相当于当年美国的三十五分之一;在社会生活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仅40%的新生儿是健康的;俄罗斯男子平均寿命为57岁;俄罗斯的死亡率高于其出生率等。

成就俄罗斯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因素:

第一,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榜首,这是俄罗斯巨大力量的永久资源;

第二,俄罗斯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俄罗斯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为30万亿美元,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2—28%,遥居世界首位。与之相比,美国已经探明的自然资源储量为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世界上只有俄罗斯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实现资源自给。

俄罗斯是世界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第三,在人力资源方面,俄罗斯的成人文盲率比较低,俄罗斯的科学家数量在全世界所占比率比较大。第四,俄罗斯民族有着很强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国际政治学大师汉斯说,“即使俄罗斯发生彻底的变革——完全改变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政治领导和政治体制,以及生活方式和实现方式,也不能改变俄罗斯人性格中的基本力量和坚韧性”。

3、俄罗斯不仅能决定中国北部的安全环境态势,还能对中国其他陆上边界的安全态势产生影响

中国的陆上边界长达22800公里,在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曾是前苏联的一部分,蒙古人民共和国、印度和越南是前苏联的盟友。冷战结束后,这些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虽无法与前苏联时期相比,但俄罗斯对这些国家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俄罗斯与中国北部安全

(一)有利因素:

1、俄罗斯现行的地缘战略重点在欧洲和独联体,客观上对中国稳定和改善北部安全环境有利;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前苏联相比大为恶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作为政治实体,使俄罗斯自身遭受严重的削弱;第二,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国界发生了变动;第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6万多公里的边界线中有1万多公里时新边界线,这些新边界线由于没有明确的边界条约加以规范,俄罗斯和周边国家在一些边界领土的归属问题上有争议,成为潜在的冲突根源。

除了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地缘政治恶化之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趁其虚弱不堪之机落井下石,欲把俄罗斯从传统的势力范围内排挤出去。首先,西方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实行北约东扩战略;其次,美国和北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俄罗斯实行战略包围;(在俄罗斯东部,美国加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在俄罗斯南部,美国积极援助乌兹别克斯坦等独立性较强的中亚国家,和乌克兰每年都要在黑海举行数次军事演习,增强这些国家抗衡俄罗斯的实力)再次,美国加紧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力主修改1972年的反导条约。事实上,该条约在2002年6月13日因美国的退出而失效。 1972年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签署《反导条约》。事实上,该条约因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坚持退出在2002年6月13日该条约失效。

2、俄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也有利于中国巩固北部安全

1994年1月,克林顿与叶利钦发表联合宣言,声称俄美两国关系进入“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时期。

2009年美俄关系重启,但俄美两国关系乍暖还寒

3、中俄在现行的国际事务中有原则性共识

4、俄罗斯在经济处于困境中,其主要注意力将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

(二)不利因素

1、俄罗斯扩张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

从15世纪到20世纪俄罗斯人一直在进行吞并战争。俄罗斯的疆域以平均每年增加一个小荷兰(4152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由280万平方公里增至2240万平方公里。

2、近代以来俄罗斯与中国的历史积怨可能会对中国北部的安全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自近代以来,俄国对中国的侵略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并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边界问题和如何正视历史的问题最为敏感和突出。

3、俄罗斯盛行的“中国威胁论”很难保证不会对中俄关系产生破坏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也有相当的市场。在俄罗斯不同政治团体和不同意识形态倾向的代表人物中都可以找到“中国威胁论”的信奉者和传播者。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前副所长米亚斯声称,“中国在俄罗斯建立了网络犯罪,中国商人像巨大的抽水机,抽走了俄罗斯的资源和硬通货。

4、中俄两国在国家利益的判定和对外战略的取向上仍有诸多不同甚至冲突之处

2009年中国商船新星号遭俄军舰击沉

俄罗斯的人口问题:

世界上国土最辽阔的俄罗斯,面积几乎是美国的一倍,人口却几乎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而其1.42亿这个人口数字,如今还有急剧下滑的趋势。据统计,在过去的15年里,俄罗斯人口已经连续每年缩减60万至90万。专家估计,在2007年,俄罗斯常住居民数量还将缩减70万。在本来就人烟稀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甚至出现整个村镇凋零消失、成为“鬼村”的现象。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过去10年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人口下降了40%;在西伯利亚地区,已有1万多个村庄和290座城镇消失。有人比喻说,俄罗斯人口的缩减幅度,相当于“每几天就打一次车臣战争”。 所以,普京将人口问题定性为“俄罗斯所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

三、俄罗斯与中国南部安全

俄罗斯对中国南部的影响,主要是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密切。这无疑会影响该地区的安全环境,也会给中国很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同这些国家有着领土争端,东南亚不少国家把中国视为“威胁”,希望借助外力力量,包括俄罗斯的力量来抗衡中国。越南是俄罗斯2009年武器出口的最佳买家。2009年越南从俄罗斯购买了6艘潜艇和12架战斗机,合同金额共计23亿美元,占了越南国防预算的一半。印度是俄罗斯军火的传统大买家。俄罗斯媒体在2010年8月20日透露,隶属俄罗斯海军的“海豹”号新型核潜艇已经交付给印度海军。印度空军参谋长日前透露,印度空军将再从俄罗斯一、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地位

俄罗斯不仅是中国周边最强大的陆上邻国,而且还是世界上重要的军事强国。俄罗斯被公认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第二大国。因此,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地位

1、在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着漫长的边界线;俄罗斯的领土范围虽然大大小于前苏联,但它仍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中俄两国有着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线,其长度仅次于中蒙边界(4710公里)。2、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苏联解体后的头十年,俄罗斯饱受经济转型之苦,其经济实力已退至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之后。国防方面1999年俄罗斯的国防预算仅为947亿卢布,约合39亿美元,只相当于当年美国的三十五分之一;在社会生活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仅40%的新生儿是健康的;俄罗斯男子平均寿命为57岁;俄罗斯的死亡率高于其出生率等。

成就俄罗斯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因素:

第一,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榜首,这是俄罗斯巨大力量的永久资源;

第二,俄罗斯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俄罗斯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为30万亿美元,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2—28%,遥居世界首位。与之相比,美国已经探明的自然资源储量为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世界上只有俄罗斯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实现资源自给。

俄罗斯是世界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第三,在人力资源方面,俄罗斯的成人文盲率比较低,俄罗斯的科学家数量在全世界所占比率比较大。第四,俄罗斯民族有着很强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国际政治学大师汉斯说,“即使俄罗斯发生彻底的变革——完全改变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政治领导和政治体制,以及生活方式和实现方式,也不能改变俄罗斯人性格中的基本力量和坚韧性”。

3、俄罗斯不仅能决定中国北部的安全环境态势,还能对中国其他陆上边界的安全态势产生影响

中国的陆上边界长达22800公里,在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曾是前苏联的一部分,蒙古人民共和国、印度和越南是前苏联的盟友。冷战结束后,这些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虽无法与前苏联时期相比,但俄罗斯对这些国家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俄罗斯与中国北部安全

(一)有利因素:

1、俄罗斯现行的地缘战略重点在欧洲和独联体,客观上对中国稳定和改善北部安全环境有利;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前苏联相比大为恶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作为政治实体,使俄罗斯自身遭受严重的削弱;第二,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国界发生了变动;第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6万多公里的边界线中有1万多公里时新边界线,这些新边界线由于没有明确的边界条约加以规范,俄罗斯和周边国家在一些边界领土的归属问题上有争议,成为潜在的冲突根源。

除了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地缘政治恶化之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趁其虚弱不堪之机落井下石,欲把俄罗斯从传统的势力范围内排挤出去。首先,西方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实行北约东扩战略;其次,美国和北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俄罗斯实行战略包围;(在俄罗斯东部,美国加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在俄罗斯南部,美国积极援助乌兹别克斯坦等独立性较强的中亚国家,和乌克兰每年都要在黑海举行数次军事演习,增强这些国家抗衡俄罗斯的实力)再次,美国加紧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力主修改1972年的反导条约。事实上,该条约在2002年6月13日因美国的退出而失效。 1972年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签署《反导条约》。事实上,该条约因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坚持退出在2002年6月13日该条约失效。

2、俄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也有利于中国巩固北部安全

1994年1月,克林顿与叶利钦发表联合宣言,声称俄美两国关系进入“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时期。

2009年美俄关系重启,但俄美两国关系乍暖还寒

3、中俄在现行的国际事务中有原则性共识

4、俄罗斯在经济处于困境中,其主要注意力将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

(二)不利因素

1、俄罗斯扩张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

从15世纪到20世纪俄罗斯人一直在进行吞并战争。俄罗斯的疆域以平均每年增加一个小荷兰(4152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由280万平方公里增至2240万平方公里。

2、近代以来俄罗斯与中国的历史积怨可能会对中国北部的安全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自近代以来,俄国对中国的侵略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并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边界问题和如何正视历史的问题最为敏感和突出。

3、俄罗斯盛行的“中国威胁论”很难保证不会对中俄关系产生破坏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也有相当的市场。在俄罗斯不同政治团体和不同意识形态倾向的代表人物中都可以找到“中国威胁论”的信奉者和传播者。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前副所长米亚斯声称,“中国在俄罗斯建立了网络犯罪,中国商人像巨大的抽水机,抽走了俄罗斯的资源和硬通货。

4、中俄两国在国家利益的判定和对外战略的取向上仍有诸多不同甚至冲突之处

2009年中国商船新星号遭俄军舰击沉

俄罗斯的人口问题:

世界上国土最辽阔的俄罗斯,面积几乎是美国的一倍,人口却几乎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而其1.42亿这个人口数字,如今还有急剧下滑的趋势。据统计,在过去的15年里,俄罗斯人口已经连续每年缩减60万至90万。专家估计,在2007年,俄罗斯常住居民数量还将缩减70万。在本来就人烟稀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甚至出现整个村镇凋零消失、成为“鬼村”的现象。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过去10年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人口下降了40%;在西伯利亚地区,已有1万多个村庄和290座城镇消失。有人比喻说,俄罗斯人口的缩减幅度,相当于“每几天就打一次车臣战争”。 所以,普京将人口问题定性为“俄罗斯所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

三、俄罗斯与中国南部安全

俄罗斯对中国南部的影响,主要是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密切。这无疑会影响该地区的安全环境,也会给中国很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同这些国家有着领土争端,东南亚不少国家把中国视为“威胁”,希望借助外力力量,包括俄罗斯的力量来抗衡中国。越南是俄罗斯2009年武器出口的最佳买家。2009年越南从俄罗斯购买了6艘潜艇和12架战斗机,合同金额共计23亿美元,占了越南国防预算的一半。印度是俄罗斯军火的传统大买家。俄罗斯媒体在2010年8月20日透露,隶属俄罗斯海军的“海豹”号新型核潜艇已经交付给印度海军。印度空军参谋长日前透露,印度空军将再从俄罗斯订购59架俄制米-17V直升机。此前,印度已在2008年同俄罗斯签署了采购80架该型直升机的合同,每架直升机的价格大致为500万美元,139架直升机的总价值大约在7亿美元左右。此外,俄罗斯在2009年向印尼交付了3架苏-30MK2海军战斗机,向马来西亚交付了6架苏-30MKM战斗机。

订购59架俄制米-17V直升机。此前,印度已在2008年同俄罗斯签署了采购80架该型直升机的合同,每架直升机的价格大致为500万美元,139架直升机的总价值大约在7亿美元左右。此外,俄罗斯在2009年向印尼交付了3架苏-30MK2海军战斗机,向马来西亚交付了6架苏-30MKM战斗机。

2.  俄罗斯及中亚的地缘政治概况

一、东欧地区的油气地缘政治概况

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的能源地缘政治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该地区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石油资源占全世界的15%以上,2000年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80.5亿吨。该地区的天然气可采资源占世界的32%,2000年世界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38%,为56.66万亿立方米。

前苏联解体后一直到2000年,俄罗斯经济是一蹶不振。但俯瞰世界地图,不难发现,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俄罗斯却有着非常有利的地缘政治。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最长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3807公里,领海宽度12海里。俄罗斯广袤的平原地区不仅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而且还拥有左右逢源的地理位置:东接亚洲和太平洋,南临中西亚,北临北冰洋,西接欧洲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有黑海作为出海口,这种地理位置一来可以与亚太地区发展广泛的经济贸易关系,加强沟通,增强相互了解,向亚太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出口能源资源;二来可以加强与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的联系,获取经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发展本国经济;三来可以作为连接欧洲大陆经济发达地区与亚太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纽带。

丰富的资源也是俄罗斯捍卫国家独立、赢得大国地位和经济及国力发展的手段,是在国际争夺当中平衡各种影响,维护政治经济主权的工具。东欧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丰厚储量,决定了其注定要在围绕各种战略资源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2000年以来,俄罗斯在国际油气贸易市场上已开始扮演有重大影响的角色。反过来,在国际能源格局以及各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中,俄罗斯的资源也是一个焦点。从油气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正位于“油气心脏地带”,其可以在全球战略格局中争得主动。俄罗斯因为其丰富的能源资源理所当然地在大国竞争中提高了自己的战略地位。

二、中亚地区的油气地缘政治概况

中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亚欧大陆上的三个极心(欧盟、俄罗斯、中国)之间,谁控制了这一“桥梁”,谁就能在亚欧大陆上占据优势位置。此外,特殊的地质构造也使中亚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靠近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

中亚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达7.9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之后居世界第三位。预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可达130亿吨,天然气6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石油为63亿吨、天然气15.5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分别为3亿吨和2万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里海大陆架”国际财团的专家认为,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在几年内提高4~6倍是完全可能的。哈萨克斯坦政府计划到21世纪初把石油产量增加到1亿吨,到2010~2015年达到1.7亿吨,成为世界第六大产油国。土库曼斯坦年产600亿至8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最高时曾居世界第4位;2/3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供出口。在未来哈萨克斯坦每年有能力出口1亿吨原油和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出口也可以达到每年1000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可达到每年200亿立方米(孙壮志,2001)。

当前中亚地区地缘战略地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丰富的资源所决定的,这些资源和原料开发的较大潜力,决定了中亚国家会在目前和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资源只有开发出来并进入国际市场才可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宝藏和原料,如石油、天然气等,是这些中亚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成为经济强国的物质基础。

因此,中亚各国十分关心和重视开发、出口这些矿产和原料,把它视为迈向世界的第一步。中亚五国中的土库曼斯坦最早提出要成为中亚的“科威特”,随后其他中亚国家纷纷打出“资源”牌,向主要经济合作伙伴推销资源产品,并很快引起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的重视。“中亚热”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对中亚矿产资源控制权和运输权的争夺也逐步进入白热化。来自国外的官方和非官方的经济组织、大企业或“孤军深入”,或组成国际财团“集团作战”。中亚地区作为21世纪非常有前途的能源和其他工农业原料的供应地之一,备受瞩目。

丰富的资源是中亚各国捍卫国家独立的手段,是在大国争夺当中平衡各种影响,维护政治经济主权的工具,但也是引起地区内矛盾和动荡的根源之一。资源开发和争夺,本身就与地理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联系紧密,中亚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丰厚潜力,决定了其注定要在围绕各种战略资源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反过来,在地区国际格局以及各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中,中亚的资源也是一个焦点。有专家认为21世纪是能源世纪,就大国而言,谁占有战略资源,谁就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中亚因为其丰富的能源资源理所当然地在大国竞争中提高了自己的战略地位。

中亚五国在尝试重新成为“纽带”和“桥梁”的过程中发现,过去的优势在今天已经变成了劣势,在对外交通方面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中亚国家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出口,由于历史的原因只能使用俄罗斯的港口或管道,受俄罗斯的控制较多,处于不利地位。为此,中亚五国对发展对外交通非常重视,并且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如果从提高中亚国家的国际地位,充分体现其地理上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说,成为横跨亚欧的新大陆桥的“中转站”,更具有战略上的价值。因此,中亚国家对与中国、欧盟的交通合作更为重视。

中亚国家还是欧盟跨欧亚“运输走廊”计划的支持者和参与者。由于中国和欧洲都是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而且本身也有巨大的潜力,因此中亚更重视其联结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作用。中亚国家寻求“大陆桥”上的枢纽地位,除了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外,还有政治、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与巩固本国的独立,维护本国的安全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了提高本国在国际经济循环当中的地位。现代“丝绸之路”对于中亚五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中亚成为新的“运输走廊”,也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条新大陆桥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新大陆桥的地理位置优越,东部起点中国的连云港是四季不冻港,可全年运营;其次,新大陆桥有经济效益,新大陆桥运距只有10000km,比旧陆桥运距最少缩短1286km,最多可缩短3545km;运输费用也相应降低;再次,新陆桥条件好,中国境内的线路质量好,连接的港口多,欧盟投资的“运输走廊”项目使该陆桥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最后,新的大陆桥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由于绕过了俄罗斯,使欧洲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也包括土耳其等国,增加了自身的安全感,也相应提高了它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

3. 在西方国家眼里地缘政治下的能源问题中的中国形象(俄罗斯版块)

地缘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A.de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比较复杂,由于历史的原因,俄罗斯周边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而且在拿破仑战败后,俄罗斯并没有及时的恢复,使得俄罗斯在欧洲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
二战后,苏/俄都面临着来自西欧和东方边境的威胁,中国的强大也使俄罗斯改变了战略方向。
中国的地缘政治情况并不乐观,周边国家中既有老牌强国(美国的盟友们),也有新型的战略强国(如印度)

4. 影响俄罗斯海洋政治的地缘环境

苏联解体对“新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特征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尤其表现在以前核心区的收缩、一些矿藏储量丰富的领土的丧失及领土边界的变化等方面,尽管如此,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仍不可小视。对俄罗斯这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而言,它的地缘政治更为特殊。
在全球结构空间等级体制中,最高一层是地缘战略辖区。这些辖区是世界上足够大的地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服务于重要大国以及它们所在地区的战略需要的地方。当今世界有三个地缘战略辖区:大西洋与太平洋贸易所依赖的海洋辖区、欧亚大陆俄罗斯心脏地带、混合型大陆兼海洋的辖区。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混合辖区,它既包括跨大陆权力又包括对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海上控制权。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军事与经济强国,美国因其在贸易依赖海洋辖区中的中心位置而得天独厚地适合领导这一辖区。俄罗斯明确把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大国地位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开展全方位外交;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主张多极架构,并使俄罗斯成为其中独立的一极。从空间上看,俄美虽无陆地连接,但却隔海相望,美国企图控制欧亚大陆的战略思想与俄作为欧亚大陆核心地带的事实关系重大。俄罗斯虽然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但随着经济、军事、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俄罗斯不会甘心永远被美国边缘化,定会逐步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

5. 在西方国家眼里地缘政治下的能源问题中的中国形象(俄罗斯)

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系亚太地区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有利于中国不失时机和平发展。台海危机如果继续升级演化为战争,将改变亚太地区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利用日本牵制中国和平发展是美国弃台湾之后的第二步棋,这种迹象已经明显。日本坐收渔利。日本加快了海洋扩张的步伐,对中国海权和海域资源构成严重威胁。不轻易放弃美国制衡台海局势这一力量,“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考

6. 有一本关于俄罗斯的书,有一部分篇幅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东部侧翼什么的,忘了名字

《帝国之后》
《帝国之后》一书由德米特里·特列宁所著,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解冷战后俄罗斯和前苏联地区,不错的入门书。
目录
中文版前言/01
导论:浴火重生?/03
一部没落帝国的编年史/003
帝国解体的后果/007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010
帝国之后/012
界定后帝国/014
帝国的建设/018
20年之后/023
不再有统一的空间/032
第一章 从帝国走向后帝国/041
民众在想什么?/041
领土和边界.043
边界的调整/044
领土问题与新独立国家/046
内部矛盾/052
民族国家构建/061
经 济/070
国家制度/074
军事力量/077
国际地位/080
小 结/082
第二章 地缘政治与安全/091
俄罗斯对新独立国家的总体战略/092
西部侧翼/096
南部前线/122
东部侧翼/140
北部侧翼/146
小 结/148
第三章 经济和能源/157
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利益/160
贸 易/161
投 资/164
劳动移民/166
一体化/167
能 源/171
独联体国家向外部世界开放市场/184
小 结/186
第四章 人口和移民/193
人口危机/195
海外俄罗斯人的回归/199
外来移民与融合/202
反移民的情绪/205
“中国人来了!”/207
地区人口的脆弱性/208
“海外同胞”/211
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俄罗斯族人/214
向“外国人”发放俄罗斯护照/216
在异国他乡的俄罗斯族群/217
小 结/218
第五章 文化、意识形态和宗教/225
理念和意识形态/225
一体化落空/227
俄罗斯选择独处/230
渴望一个全球角色/233
历史问题/235
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歧/238
历史的民族化/242
宗 教/245
语 言/250
小 结/253
结 论/258
译后记/268

7. 俄罗斯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首先,俄国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国,边界线很长,必须时刻提防周边邻国的侵略,这就很有必要让他展开地缘政治外交,比如以印度制中国,以中国制日本。其次,作为一个大国,要开展全方位外交,地缘政治外交他不得不考虑

8. 中国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有什么不同两者在对待时的反应为什么不同那个有利点

中国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几乎全部为岛链包围,陆路北面是是沙漠,西面是山地,南面又有热带山地,而且总的来说和周围国家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北面要防俄罗斯,南防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东面还有美国和日本的包围,总体不乐观,处处受牵制,不过这些国家不是铁板一块,可以相互利用,求的发展,就是说目前我们主要任务还是发展!!
俄罗斯主要方向还是欧洲,远东怎么也顾不过来的,不过现在中亚腹地要和不安全了

9. 俄罗斯的战略想法是什么未来中俄真

对俄罗斯现行军事战略的综合评论
一、 俄罗斯"实现遏制"战略的主要特点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以核威慑为基础,以常规力量为实战手段,灵活地把机动能力强的作战部队(机动部队)和固定部署的作战部队(掩护部队)结合运用的积极防御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在战略指导上,突出战略核力量的威慑作用和常规机动力量的实战作用,遏制和反击来自任何方向的侵略,以维护和保卫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传统利益;在作战理论上,强调攻防结合,机动作战,一旦威慑失灵发生武装冲突时,在利用一线掩护部队抗击的同时,迅速出动部署在纵深地区的快速机动部队,增援一线部队作战,改变兵力对比,采取各种灵活、积极的作战行动,争取速战速决,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必要时则动用战略预备队,以实现战争的最终胜利;在军队建设上,保持一支常备不懈的战略核力量的同时,重点突出常规机动力量的建设,建立一支规模适中、装备精良、机动性强、指挥灵活、能可靠维护俄大国地位和传统利益的现代化军队;在战略方针上,以防止和应付局部战争和地区武装冲突为主要目的,实施前轻后重的战略部署,力求建立攻防兼备,能应付各种武装冲突和战争的作战体系。该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积极性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积极防御战略。它既不同于前苏联时期奉行的"积极进攻"战略,强调进攻是军事行动的基本类型,防御处于辅助和次要的地位;也不同于后苏联时期奉行的"单纯防御战略",把防御作为军事行动的基本类型,而是在坚持战略防御的同时,强调战役和战术行动中的进攻和防御并重、攻防结合、灵活运用,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重新确定防御和进攻在未来战争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俄军认为,"军事学说政治上的防御方针是指该国反对把战争作为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不准备对任何国家首先发起进攻,而作战方法则是指导战争爆发后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方法,这是在完全不同情况下起作用的两种因素,因此两者不一定吻合的,战争爆发之后,交战双方都不会在采取何种作战方式上束缚自己的手脚,防御一方在抗击侵略同时也将采取非常坚决的行动,对敌军整个部署纵深实施火力突击,为全歼敌人而实施积极防御,既包括首先向侵略国领土及最重要的军事目标实施突击,也包括打到敌国领土上去,使敌人无法恢复力量和重新进行侵略。""在未来战争的战役和战斗中采取何种作战类型,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应选择最符合业已形成的局面并能夺得主动权和打击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和手段,而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的作战类型。""武装力量的准备应能实施各种类型的军事行动,不论是防御,还是进攻,战争需要什么,陆海军应有针对性地训练什么。"以上表明,俄"现实遏制"战略正式放弃了后苏联时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动用武力"、"不越过边界"的防御理论,具有更加灵活、动植物的性质。
(二) 核威慑性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所采取的主要军事手段是战略核力量和常规机动力量,前者主要用于威慑,后者则主要用于实战。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突出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是俄"现实遏制"战略的重要特征,也是俄全面转入战略防御,在被动中争取主动而对核力量的一种积极战略运用。1994年11月4日,格拉乔夫在俄全军高级指挥员会议上指出:"今天战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现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鲁塞尔会见北约代表时说得更为明确:"今天战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现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鲁塞尔会见北约代表时说得更为明确:"俄罗斯不再把核武器视为一种实施军事行动的手段,而把它作为一种威慑手段。"俄新的军事学说也明确规定:"俄罗斯联邦在核武器领域的政策目标是,通过遏制对俄罗斯联邦及其盟国发动侵略来消除核战争的危险。"目前,俄罗斯核威慑思想已与美国的核威慑战略在本质上趋于一致,所不同的是俄罗斯在现阶段重视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核武器作为遏制对俄及独联体国家发动战争的主要手段。1994年,俄著名军事理论家加列耶夫大将在接受《红星报》编辑部采访时强调指出,为了贯彻核威慑思想,当前不仅要研究制度核威慑理论,而且必须改变整个核计划体系和军队的训练方针,侧重打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
(三) 经济性所谓"经济性"是指在确保国家军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时最大限度地缩小常备军规模,确保预备役力量,争取以较小的经济代价谋求合理的安全效能,这是俄制定"现实遏制"战略的基本着眼点。俄罗斯认为,随着冷战体制的解体,搞军备竞赛花费巨额资金供养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目前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范围,已由应付世界规模战争转变为应付国内危机和周边的地区冲突,因此,俄罗斯保持大规模常备军的必要性减少了。此外,由于俄财政困难,军队满员率下降,俄要保持大规模常备军也有困难。俄空降兵司令波德科尔津在回答俄通社记者提出关于俄为何组建以空降兵为核心的机动部队时,曾明确提出:"像俄这样一个领土如此广阔的国家,应当拥有一支500-600万人的军队,但是我们不能允许自己如此'奢侈',于是,建立空降兵部队应成为机动力量的主干"。基于上述认识,俄从开始组建本国武装力量时就已明确了裁裁兵力的方式。这一兵力裁减方式在"现实遏制"战略中体现为:常备军以能对付目前具有威胁的地区冲突为限度,只保留掩护部队和机动部队,若发生为此不能对付的事态,则采取动员设备役的办法应付。为此,俄目前在裁减常备军规模的同时,为了防备事态的发展,正努力加强预备役力量。俄1993年2月通过了《俄联邦兵役义务与服役法》,同年6月通过了《俄联邦预备役公民军事集训条例》,为了确保预备役力量,俄正在修订有关法律。
(四) 联盟性联盟战略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俄罗斯为分化敌视营垒,避免两线作战,建立缓冲地业,争取喘息时间而采取的一贯做法。在俄罗斯军事战略发展史上曾有过许多枞横捭阖的战例。沙俄时期,伊凡四世在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立沃尼亚战争"中,在东、南、西三面树敌的情况下,采取先东后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从而最终避免了两线作战。叶卡特琳娜二世在发动争战之前,总要进行充分的外交活动,以建立联盟,并分化和孤立敌人。俄国推行联盟战略,建立缓冲地带最成功的行动是二次大战后在欧洲建立了军事联盟集团--华沙条约组织。当前,俄"现实遏制"战略也同样高度重视建立军事聪明和缓冲地带。
苏联解体,统一的军事体系、统一的防御区、统一的军事战略空间已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独联体各国的防御能力明显下降,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俄军认为,"俄罗斯的安全和独联体各成员的安全密不可分","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防御要在集体防御、统一指挥下,通过独联体各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为确保俄罗斯自身的安全与稳定,"不需要尼古拉一世时期的那种牢固的警戒线,需要的牢固的睦邻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关系不能建立在经济或军事的软弱上,而应建立在与大国身份和能力相称的力量上。"俄前总参谋长科列斯尼科夫也强调指出,独联体各国不应只是俄罗斯与其它国家的缓冲国,而应成为俄的军事联盟。当前俄罗斯推行联盟战略,建立缓冲地带的主要做法是,将独联体国家方为其传统势力范围,一方面普遍与各主权国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积极谋求建立以俄为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另一方面俄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手段,加强与重点方向国家的军事合作,谋求长期驻军并建立军事基地。目前,在中亚地区,俄罗斯与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四国签署了组建联合防御部队,以俄军为主保卫塔阿边界和控制塔吉克局势的协定;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共同保卫土珂边界和土伊边界的协定,进一步强化了中亚地区的集体安全体系。在高加索地区,俄罗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左右着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局势,迫使阿重返独联体大家庭,迫使格成为独联体的新成员,加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在格的军事存在。在摩尔多瓦,俄罗斯向德涅斯待河没岸派驻了维持和平部队,基本控制了该地区动乱的局势。俄推行联盟战略的最终目的的,建立以俄罗斯为盟主、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集体安全体系。
综上所述,俄"现实遏制"战略,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根据新的地缘政治态势和现代战争的特点而重新确立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它既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也有新颖之处;既渗透历史的经验,又体现着现实的要求,集"积极性""核威慑性"、"经济性"、"联盟性"于一体,较原苏联军事战略具有更加灵活、务实的特点。
二、 俄"现实遏制"战略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俄"现实遏制"战略是在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情况下,俄罗斯接管原苏军的基础上制定的,有着特定的国内国际背景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原因。
(一) 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战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国内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得不退出美苏全球争霸舞台,重新制定国家战略。这里的关键是俄罗斯已经不是具备原苏联经济实力的基础。据西方国家统计,1975年原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7%;198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64%;而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美国的34%,到了1995年,进一步下降到17%。所以,早在1992年初,叶利钦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布什时就公开地承认,俄罗斯已经是一个"不正常的大国",俄罗斯"应从新的现实出发,放弃以往超级大国的外交政策,放弃世界救世主的思想,放弃与美国竞争的战略,不再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当然,叶利钦的这番话,有今天来看,显然有他政治和外交上的考虑。但是,他也基本上道出了俄罗斯国家战略的核心思想,即在俄罗斯目前国内政治、经济、军事都极为困难的过渡时期,俄罗斯暂时放弃与美国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重点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以图今后东山再起。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放弃了原苏联那种咄咄逼人,全面扩张的传统做法,而把军事战略的目标,确定在维护大国地位,确保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全这一基点上。
(二) 对40年"冷战"反思的结果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遏制性的防御战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核威慑和常规力量的实践,来遏制侵略,防止战争,从而确保其国家战略的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现实遏制"战略有是战争性的战略,它的本意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是为了防止战争。这和原苏联时期"要和平就要战争"、"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的传统思想截然不同。那么,在40年"冷战"后的今天,俄罗斯的军事思想、军事政策,为何会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呢?这和美苏40年"冷战"的教训是分不开的。今天,苏联为何从一个超级大国,最后落到崩溃瓦解呢?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前苏联军备负担过重。据俄国人自己统计,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苏联电子工业的绝大部分,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1/3,冶金工业的1/5,以及化工产品和能源的1/6,都用在了国防。除此之外,还由于苏联长期以军事力量为主要手段,积极向外扩张,使苏联在国际上又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据西方统计,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苏联每年为越南花费35亿美元,为古巴和尼加拉瓜提供60亿美元,为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埃赛俄比亚支援30多亿美元,仅为这6个国家,苏联每天就要消耗3500多万美元。俄国人称,苏联在阿富汗的这场战争,像一根稻草压垮了苏联这头骆驼的背。所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当局在总结"冷战"历史教训时,得出两条结论:一是现代战争不能轻易打;二是穷兵黩武,过度地发展军备将给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的恶果。正是基于这些教训,苏联解体后,俄政府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困难,不得进一步减少军费开支,压缩军工生产,裁减军队员额。正如俄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所讲,在指望大力加快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同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国家生产开支和国防军费开支。
(三) 适应俄安全环境的变化安全环境是俄罗斯制定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依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 地缘政治环境严重恶化。这一点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俄罗斯先后先去了纵深约2000多公里的战略掩护地带。在俄罗斯西部主要战略方向,俄罗斯的战略边界,已经从原东、西德的边界,向东后退了1500多公里,直接退到原苏联的战略腹地--斯摩棱斯克城下,俄罗斯的战略重心门户洞开,完全暴露在外。在西南和西北两个战略方向,不仅俄罗斯对欧洲的两个重要海洋方向--黑海和波罗的海同时受阻,而且其陆地的西翼--南高加索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也相继丢失,使其西部主要战略方向失去了重要的依托。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心脏地区很容易遭受外来的入侵。1996年4月,俄罗斯为何要不惜血本,免去白俄罗斯欠它的一切经济债务,与白俄罗斯搞统一?当然,双方各有各的考虑,但是俄罗斯更多地还是从地缘政治来考虑。所谓地缘政治,简而言之,是指在国际政治中,从地理环境角度来分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东欧是西方列强入侵俄罗斯的基地。从中世纪条顿骑士的入侵,到近年拿破仑对俄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两次入侵,都是从这里直取莫斯科。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攻下斯摩棱斯克城以后,不到一个半月就占领了莫斯科。历史学家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军在1941年7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后,如果当时希特勒不临时改变其作战计划,不把其主力部队调向列宁格勒和基辅,而继续攻打莫斯科,那么莫斯科很有可能被攻下来,苏德战争的历史将改写。要知道,从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只有400多公里。从这里可以看出,白俄罗斯从地缘政治上讲对俄罗斯太重要了。
2. 原苏联的国防战略体系遭到结构性破坏。苏联解体后,不仅原苏军被所在国瓜分掉,而且最关键的是原苏联多年经营起来的统一的战略预警系统、统一的战略防空系统、统一的战区指挥体系和统一的国防工业体系等,都由于苏联的解体而被割裂开,遭到了结构性的破坏。而在俄联邦境内,一直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国防战略体系。因此,俄国人在军事安全上始终有一种危机感。
3. 原苏联地区战乱直接威胁俄安全。俄罗斯总参军事战略研究中心最近报道,在原苏联地区的领土争端高达200多处,而且自1992年以来就领土和民族问题已发生了20多场武装冲突和70多次争端。俄罗斯著名军事历史学家佐洛塔廖夫教授曾预测,在原苏联地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能要发生80~85起武装冲突,而且在这些冲突出,将有50万军人战死疆场,800多万居民可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总而言之,当前俄罗斯所面临的安全环境,比原苏联时期显得更为复杂、严峻。俄外长普里马科夫明确指出,俄罗斯所面临的安全环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全部防御构想,不得不改组武装力量,调整军事部署,修改作战计划。"(四) 顺应军事革命的潮流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的形成,与当今正在兴起的这场军事革命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早在80年代初,俄国人就预见到这场军事革命即将到来。当时,苏军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明确指出:"先进的非核技术的出现,正在引起一次新的军事革命。"海湾战争使俄国人更加确信,"军事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俄军认为,海湾战争已具有核后时代战争的一些特征,特别是当今信息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已经使军事思想实现了完全不同于核时代的一次质的飞跃,包括从战争观、建军理论到作战思想等。所以,苏联解体后,俄军在重视发展高技术兵器的同时,结合海湾战争不断地探索由军事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军事理论上的重大变革。西方军事专家曾分析指出,当今的军事革命和海湾战争的实践,从一个侧面为俄军改变传统的军事理论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也是俄"现实遏制"战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俄罗斯的"现实遏制"战略,有以下几个着眼点:一是尽快摆脱俄内外交困的局面,改善俄罗斯的安全环境;二是在确保国家军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时最大限度地缩小常备军规模,减轻国家经济负担,重点保障俄国内经济建设;三是力争在21世纪的军事高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和增强综合国力。
三、 俄罗斯"现实遏制"战略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军事战略的调整,从理论上的提出,到全面实行,客观上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这是因为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军事体制的转轨、军队结构的改组、战略部署的调整等,都需要时间上的保证。战后美国军事战略调整,从"大规模报复战略"转向"灵活反应战略",前后整整花了10年多时间。当前俄军事战略调整,本身包括一整套对国家和军队进行根本性改组的复杂问题。俄不仅要继续裁减军队50多万,而且要彻底改变原苏军70多年来所形成的一整套建军原则、军事学说、指挥体系、军队结构、战略部署等,其军事改革难度大,牵扯面广。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一定时间。俄国进行军事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进行这种改革通常需要几十年时间。因此,俄"现实遏制"战略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其全面实行将至少是下个世纪初的事。
一是受俄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为此相应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改革,客观上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而当前俄罗斯正处在政治动荡、民族分裂、经济危机的历史性过渡时期,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将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因此,在近几年内俄军事战略调整和军事改革将不可能有很大的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俄"现实遏制"战略形成时间不长,尚需不断完善。特别是俄军内部目前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存在严重分歧,如在军队员额、指挥体制、军队对内职能等问题上,意见还不统一,而俄罗斯军方的态度又是促进军事战略调整变化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俄军事战略的调整将不可能顺利地进行。
二是受俄国内财政状况的制约。军事改革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无论是进行军兵种的合并,还是组建机动部队,进行现代化改造,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但就目前俄经济形势而言,首先,虽然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但改革将在军费紧缩的情况下进行,国家领导层尚未就改革所需资金的数额等进行最后的预算及评估,这笔资金的来源也不得而知。其次,改革善后工作也需要大笔资金。仅1997年,俄计划裁军20万人,其中将有5万名军官被裁减,仅为被裁减人员提供社会保障和安置就业等需要3。5万亿卢布,这对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的俄军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尽管俄已成立了以丘拜斯为首的军事改革财政与经济保障委员会,但俄国内有关方面认为,仅付清施欠军队的债务就需要目前联邦税收的一半以上资金。而军事改革所需的高出其清还债务几倍的资金是其联邦预算所无法承受的。因此,经费问题必将成为俄军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三是受独联体、美国、北约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据西方报道,目前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企图重树大国地位,恢复传统势力范围的举动有所警惕。乌克兰指责俄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格鲁吉亚宣布,保留退出独联体的权力,可随时打发俄军回家,并也对黑海舰队提出主权要求;中亚五国尽管在安全方面对俄的依赖性增加,但对大俄罗斯主义的复活和俄罗斯军队的驻扎深怀戒心,曾严格规定便宴在中亚的军事行动必须得到所在国政府的首肯。而这种戒备心里将导致独联体军事合作的深度和力度都十分有限。与此同时,俄罗斯军事战略不断"趋硬"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西方快不会容忍俄罗斯独霸独联体的军事事务。目前,西方国家接纳东欧国家加入北约,既而向东方推进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故西方国家削弱俄国的军事实力,插手独联体军事事务的意图和行动是制约俄罗斯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俄军事战略调整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军事改革进程将不会一帆风顺,"现实遏制"战略的全面实行将至少是下个世纪初的事。

10. 何谓地缘优势美国俄罗斯与我国比有哪些地缘优势求解答

你好!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源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麦金德则提出“陆权论”,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被称为“陆权论”的另一派理论。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塞维尔斯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即“空权论”。1973年,美国地理学家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式,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两区之间夹有南亚、中东和东南亚3个区,其中南亚是潜在的地缘战略区,中东和东南亚被称为破碎带。1982年,科恩对模式提出修改,指出西欧国家、日本、中国已发展为世界大国,印度、巴西、尼日利亚的作用和地位上升,撒哈拉以南到南非地区则转变为第三个破碎带。
地缘政治学是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随着科技的发展、非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凸显,地缘政治学在国家决策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但是,作为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其影响仍非常深远。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地缘政治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汇手续低 浏览:403
睿信财富理财 浏览:19
建行理财产品什么时间到账 浏览:530
国家外汇网上平台 浏览:810
龙腾影视股票 浏览:972
美图控股股票 浏览:751
融资租赁空置率 浏览:467
5000刚郎兑换人民币多少钱 浏览:957
4十N融资 浏览:577
股票交易形式 浏览:415
钽股票 浏览:245
全国融资租赁企业 浏览:506
国外汇款工行几天到 浏览:130
合肥融资担保公司 浏览:447
11亿韩元汇率对人民币汇率 浏览:479
大智慧交易资金账号 浏览:759
今日谢克换人民币多少钱 浏览:105
正大杭州湾慈溪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75
普天汇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701
国内外汇如何开户 浏览: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