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要建成五大中心
是的。
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要在新起点上“再出发”,更好聚焦发力,2018年3月3日下午举行的上海团代表与网友互动活动上,殷一璀、陈靖、杭迎伟、王建宇、杲云、许立荣、朱建弟等7位代表积极建言。
“建设上海自贸区的初衷,就是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开放为引领,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创新。”
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代表表示,上海自贸区“再出发”,需要着重在“三区一堡”上创造新作为。“浦东新区也将聚焦开放引领和价值链的再提升,促进‘五个中心’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1)关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城市扩展阅读:
金融中心是“五个中心”建设核心 :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2018年3月22日下午主持召开金融工作调研座谈会,与中央在沪金融管理部门、部分金融市场、功能性机构负责人共同分析金融运行情况,研究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应勇指出,金融是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金融中心建设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打响上海“四个品牌”,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要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方向,不断把金融中心建设向纵深推进;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同时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② 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见成效了吗
9月10日电题:成果频现,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见成效
如今,国产大飞机试飞成功,联影等国产大型医疗器械“出海”,国产原创性新药全球同步上市……正是以创新的模式搞创新,科创活力在上海不断涌现,机制创新和人才积累持续深入。
③ 上海是如何定位世界科创版图新坐标的
这是属于上海科技的高光时刻:第一架国产大飞机,第一台出口欧美的大型医疗设备,第一款用于智能手机的人工智能芯片。
这是考验上海创新智慧的果敢探索:科技创新板正式开板,数据无条件按序向社会开放,首提“用人主体自主权”,在制度上开辟通道。
奋楫争先,时不我待。上海,正以科创中心建设为载体,努力成为全球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全球创新人才交融、成果交易、信息交换的重要枢纽地;创新资本、创新机构、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走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知变、应变,激发制度创新“满盘皆活”
被认为是规则、秩序和法制意识最强的城市之一,这些会不会成为创新的障碍?央企、地方国企、外企比重过高,会不会是科创的掣肘?成本高企如何吸引创新企业?
敢于在制度“放活”上先行先试,让有为政府激活有效市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要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创新浓度”,提升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形成创新的“场效应”。
既管得好,又减少行政干预,创新的节奏就会加快。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选择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提高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将19项财政科技专项优化整合为四类;增强科研单位经费使用自主权,把科研计划项目劳务费资助总额由20%提高至30%。
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科研运营高级物流经理谭嵘说,过去进口一只小白鼠,要三级审批,拿证就要一个月,进口活体动物还需隔离检疫30天不能做实验。现在这周申请、下周就能拿到,不会与全球研发脱节。
拥有80条GMP生产线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正在浦东加紧建设。天慈国际董事长李函璞说,制药创新共享平台一期工程将于2018年完工,全球科学家“一起来造药”的创新共享模式将率先在上海成为可能。
资源开放,增加托底服务,创新的活力才会持久。上海市政协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在上海、北京、浙江、广东、贵州等有开放数据平台的省市中,上海不仅开放的数据最多,而且下载量最大。
“数据是未来最重要的资源,而最大的拥有者是政府。”商汤首席执行官徐立说,政府数据无条件按序开放,研究数据负面清单管理,对于科创型企业是重大利好。
在秩序中创新,在规则中突破,这是上海独有的气场。上海要将资源禀赋发挥到极致,将制度空间利用到极致。复旦大学教授朱春奎认为,上海已经到了创新与扩散并重的阶段,将逐步过渡到以扩散为主的阶段,“只有这样,才会辐射周围强大的经济圈”。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陆军荣认为,既不是德国模式,也不是硅谷模式,上海走的是将技术与模式创新结合、本地和开放创新结合、产品和市场创新结合、主体和平台创新结合的一条新路。
聚才、用才,增强人才高峰“磁场引力”
全球科创中心怎么建,并无既定范本可循,抓住“人”这个核心是根本。上海力求不断完善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
为配套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出台“人才20条”并持续完善“人才30条”,首次提出“用人主体自主权”,将科研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政策10条措施已正式实施,使上海引进海内外人才更加便捷。
向“外脑”引智,凸显上海的“国际范”。近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费林加走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不久,他将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依托重大项目引智,凸显上海的“辐射力”。今年6月,上海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为规划在青浦投资建设新的研发中心及配套人才公寓,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融合创新。
以机制“引智”,凸显上海的“溢出性”。2016年度业绩考核中,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成为首批受益者,将人才引进的费用,等同于利润“抵扣”了125万元。变成本为利润的“巧算法”,缓解转制院所人才引进的成本压力。
既要有领军者,又要有满天星。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说,下一步上海将加快建设科创中心构架体系,进一步增强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全力落实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各类资源更好地向创新集聚、在创新上发力。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上海正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④ 五大新城要成为上海未来战略支点,五大新城建成将对上海带来怎样的新格局
五大新城区重构城市形态布局。在二零二一年上海两会主会场内,五大新城区变成热门,引起委员会们强烈反响。依照先前发布的上海市十四五整体规划提议,新城区指定、南汇,松江,嘉定,青浦、奉贤、五个新城区,总体目标规定是绿色产业、作用完善、职住均衡、生态宜居、地理位置优越。
上海市政协委员会、上海交大万通经济发展经济学院专家教授剖析,上海市当今遭遇着发展趋势室内空间的局限性,在人口数量、土地资源、产业链等层面务必找寻新的提高室内空间。他觉得,上海市明确提出基本建设五大新城区五型经济发展,便是要进一步提升管束,在五大新城区产生针对人口数量、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规划室内空间的提升。将来的新城区基本建设,要根据更强劲的产业链作用,进一步引进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提高发展趋势魅力与劲头。上海市政协委员会提议,五大新城区基本建设应首先完成企业战略转型,要以聪慧化大城市信息化管理促进上海市五大新城区首先完成企业战略转型,让郊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及其大城市综合性管理能力变成数据转型发展示范性堡垒。
⑤ 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有什么区别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科学创新中心城市,近来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而对于不同的人,由于眼界不同,看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这里本人也发表下自己对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科学创新中心城市的看法。
武汉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对比,以及他们下一个入选的城市将会是谁?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如果认同本文观点,欢迎在文末三连赞,谢谢您的阅读,祝各位生活愉快!
⑥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要以什么为主体
英文“economy”的词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这个名称后来被马歇尔改回经济学(Economics)。到了现代,如果单称经济学的话,是在政治经济学或者更广的层面来考虑经济,因此一般在指经济学的时候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同义的。
⑦ 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三个枢纽在三个部位,三个方向,航运枢纽在南部,航空枢纽在北部,创新枢纽在东部,基本上把广州城覆盖了,这是地理空间布局,更重要的,这是将来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产业的布局,是将来经济的主战场。”
“重点建设三大核心战略枢纽,构成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也是广州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有力支撑。”他说,这三大战略枢纽,不仅是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强大吸附器,既面向国内,也面向国际,是广州“十三五”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要立足南沙新区、广州港,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加快南沙新区和南沙自贸试验区开发建设。升级改造黄埔临港经济区,将市区散货码头的功能逐步迁出中心城区,建设商务港,巩固提升“千年商都”的优势。立足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和航空产业,努力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拓展广州产业发展新空间。立足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广州高新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等形成的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国际创新枢纽,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
⑧ 上海计划在哪一年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上海2015年正式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专具有全球影响属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意见》提出“两步走”规划,第一步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8)关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城市扩展阅读:
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破解影响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性障碍;关键要从政府自身改革做起,下决心简政放权,坚决改革政府条块分割、分钱分物的管理体制。
《意见》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有好的环境。《意见》提出了着力破解制约创新环境建设的4个难题:创新成果转化难、创新企业融资难、草根创业难、知识产权保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