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湖北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认真执行《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国务院两个28号文件的有关精神,有力地规范和加强了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转变。
2006年,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取得以下进展:①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一定进展,新发现矿产地6处;②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关系,连续 8 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③2006 年末全省实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 025 838.73 公顷,比国家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面积多16 738.73 公顷;④圆满完成“移土培肥”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取土及覆土培肥量219万平方米,取土面积906公顷,总投资1.58亿元;⑤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积极申报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7个,经审查正式确定6个;⑥完成《湖北省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并报省政府审批;⑦初步完成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图件及数据制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工作;⑧初步完成全省500 个示范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任务;⑨创新土地利用计划台账管理办法,将计划管理台账与用地审批批文挂钩,加强对计划执行的监督和检查;⑩完成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石油、省高速公路和国家、省重点工程等国有大、中型改制企业的土地登记发证工作;⑪启动了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并配套编制《湖北省鄂西宁乡式铁矿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湖北省岩盐、卤水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湖北省水泥用灰岩、石膏矿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等3 个优势矿产资源专项规划;⑫完成《湖北省地质勘查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国土资源部初审;⑬完成《2006~2015 年湖北省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规划》和全省磷矿资源整合方案编制工作;⑭矿产资源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整顿规范第一阶段工作通过国家9 部委检查验收;⑮开展15 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项目经费共计300 万元;⑯成功预报21 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916 人,避免财产损失2 653 万元;⑰开展三峡库区3 期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项目80 个,概算投资5.498 亿元;⑱三峡库区3 期搬迁避让137 处9 738 人,库岸15 处1 070 人,另外,经各县(区)申报,新增搬迁避让应急项目12 个。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据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湖北省主要地类情况见表1。与2005年相比,耕地净减少9798.14公顷;园地净增加268.90公顷;林地净增加2648.60公顷;牧草地净减少73.70公顷;其他农用地净增加4844.96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7584.20 公顷;交通用地净增加2752.1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391.61公顷;未利用地净减少7086.32公顷,其他土地净减少1536.17公顷。各地类构成见图1。
表1 2006年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
2006年,湖北省国土资源系统接受培训及学历教育人数分别为2200人和836人。
2.经费来源与使用情况
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基本经费实行属地化,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日常工作经费由财政根据预算编制人数按规定的预算标准进行核定,不足部分一般由预算外资金弥补;专项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专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专项收入等。其使用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并于每年定期制定下年度资金使用计划、每月限期制定下月资金使用计划,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其实行监督管理。
七、问题和建议
1.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费不足,体制不顺,职能没有完全到位
部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未设置矿政管理科室,相应的管理职能未到位;部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定人员编制过紧,预算经费不足,运转困难,特别是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无法实行专人负责制,极大地影响综合统计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建议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到位情况大检查,促进矿政管理和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职能到位。
2.国土资源管理存在“执法难、难执法”的问题
应大力改革现行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尤其是土地监察体制。强化国土资源监督管理和部门间的联合执法,不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行大要案交叉查处办案的方法和措施。
3.国土资源监督体制不健全,监督难度较大
由于缺乏统一的、相对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和土地利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举报渠道单一或不畅通,致使现有的国土资源监督体系,特别是矿政监督体制不能适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后续监督,急需建立健全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效果评估机制。
4.规划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强化
虽然全省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但是,由于各地规划意识存在较大差异,使得规划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和指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特别是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未能延伸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规划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5.国土资源市场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①土地出让中协议出让多,招标拍卖少,土地资产显化程度不够;②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用过低,利润大,不能充分体现“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矿业活动中的违规操作现象比较严重,加之矿业活动监督体系不完善,查处难度较大;③现有《矿产资源法》不能适应矿业市场的发展,与之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矿政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过轻,约束力不强,严重阻碍了矿业权市场的有偿有序发展。
建议加大国土资源资产化管理力度,积极促进《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颁布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比较明细的处罚措施,逐步完善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大力培育国土资源市场,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监督有偿举报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公示举报电话、举报渠道等,确保国土资源有序有偿、合理开发。
❷ 金矿勘查中,基本分析样品,送内检和外检的比例及误差是多少
内检 3% 外检 5%
❸ 云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按照严格保护资源、促进持续发展、维护合法权益、调控资源供应、有效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整顿促规范,以保障促发展。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提供有效保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中心工作,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按照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做好提供建设用地的保障。要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积极推进法制、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产出最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强化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维护和尊重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配套措施,加强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加强对建设用地供应和优势矿产开发总量的调控;把握好调控的方式和重点,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圈占土地,保障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其他合理的建设项目用地。
●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增强可持续保障能力。研究制定城市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考核体系,全面开展土地集约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国家的供地目录供地;严把用地审批关,严格审核用地规模,努力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积极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调查,采取有力措施盘活存量、闲置和空闲土地资产,以内涵挖潜盘活存量为主,新增用地为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利用,积极开展建设用地置换,严禁闲置土地;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开展村镇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努力减少增量土地供应。
●为做大做强矿业支柱产业提供资源保障。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投入到风险勘查和矿产开发中,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体系,保持重要矿产储量增长与消耗的基本平衡;积极开拓新的资源及找矿领域,大力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部署老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新增一批紧缺矿产资源远景储量;充分发挥全省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做大做强全省的矿业支柱产业提供可持续保障。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云南省辖16个市、州,130个县、市、区,全省土地总面积3 831.94万公顷,居全国第八位,属全国土地面积较广阔的省份。其中农用地3 176.09万公顷,建设用地77.54万公顷,未利用地578.31万公顷。截至2005年底全省耕地609.4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90%;园地82.79万公顷,占2.16%;林地2 212.87万公顷,占57.75%;牧草地78.30万公顷,占2.04%;其他农用地192.69万公顷,占5.0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0.20万公顷,占1.57%;交通用地9.46万公顷,占0.25%;水利设施用地7.88万公顷,占0.21%;未利用土地533.70万公顷,占13.93%;其他用地44.61万公顷,占1.16%。
截至2005年底,年初耕地面积611.95万公顷,年内增加耕地面积1.71万公顷、减少耕地面积4.22万公顷,年末耕地面积609.44万公顷。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5年云南省耕地总资源为609.44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为456.41万公顷,临时性耕地为153.03万公顷。2005年各类土地增减总的变化趋势为:耕地、未利用地、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及其他土地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耕地净减少2.51万公顷,园地净增加1.58万公顷,林地净增2.28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0.71万公顷,交通用地净增加0.25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0.16万公顷,未利用地净减少2.03万公顷,牧草地净减少0.10万公顷,其他农用地减少0.29万公顷。
林地、园地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开发荒山、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水利设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水电事业的结果。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其他土地增加主要是灾毁地,即原耕地变为滩涂。
2.建设用地
2005年全省共审批建设用地14 687.8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10 903.71公顷,耕地6 800.66公顷。国务院审批建设用地7 547.2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5 517.82公顷,耕地2 986.66公顷。省级审批建设用地7 140.6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5 385.89公顷,耕地3 814.00公顷。2005年全省审批用地量远大于2004年,仅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就比2004年增加了2 016.13公顷。主要用地集中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保山市、昭通市等地区。
全省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3 753.02公顷,其中商服用地308.65公顷,工矿仓储用地213.23公顷,公用设施用地505.47公顷,公共建筑用地485.19公顷,住宅用地342.44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0 953.71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7 426.8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846.38公顷。
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①近年全省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用途集中在交通、电力、水利设施用地;②大力发展小集镇建设,造成村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
2005年全省土地征收面积10 483.52公顷,征地总费用36.97亿元,安置农业人口11.63万人。其中国务院征地总面积5 416.09公顷,征地总费用16.94亿元,安置农业人口5.76万元;省政府征地总面积5 067.43公顷,征地总费用20.03亿元,安置农业人口5.87万元。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5年全省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46个,面积13 006.24公顷,投资额15 844.78万元,投资额比2004年的7 061.52万元增加了8 783.26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9个。
全省共完成土地复垦项目6个,面积1 198.76公顷,投资额663.47万元,其中省级项目3个。
全省共完成土地开发项目78个,增加面积12 130.17公顷,投资额26 433.60万元,投资额比2004年的15 671.85万元增加了10 761.7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面积825.00公顷,投资额1 893万元;省级项目25个,面积4 837.01公顷,投资额10 484.21万元。
从投资结构看,全省土地以开发和整理为主。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云南省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攀西黔中区(川滇—滇东成矿带)、红水河右江区(滇东南成矿带)三个资源集中区,成矿条件优异,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3.04%,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5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63.49亿吨,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5.64亿吨,锰矿保有资源储量0.91亿吨,铜矿保有资源储量989.22万吨,铅矿保有资源储量706.87万吨,锌矿保有资源储量2 043.24万吨,镍矿保有资源储量81.08万吨,钨矿保有资源储量23.92万吨,锡矿保有资源储量121.72万吨,铂族金属保有资源储量102.12吨,岩金矿保有资源储量199.12吨,磷矿保有资源储量38.43亿吨。其中列第一位的有铅、锌、锡、磷、铟等9种矿产,居第二位的有铂族金属、锗、硅藻土等7种矿产,居第三位的有铜、镍、锰、银、锶等9种矿产。
云南省矿业发展迅速,涌现出昆钢集团、云锡集团、云铜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全省矿业产业在职职工人数达32万人,若加上相关延伸产业的从业人员,全省矿产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百万人。2005年全省采煤5 500多万吨,十种重要有色金属产量达130万吨,其中精锡约7万吨(含省外、境外来料加工),居全国第一位,铜、铅、锌、磷居全国第二、第三位,钢铁产量达到350万吨。规模以上矿业实现产值8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矿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地质勘查投入及勘查成果
2005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30 949.14万元,比2004年增加投入18 066.4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 503.93万元,地方财政拨款2 755.01万元,企事业投入26 526.22万元,其他投入163.98万元。在全省地质勘查总投入中,矿产资源补偿费554.00万元,外商投入13 586.00万元。随着全球矿产品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突出表现为全省地质勘查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社会资金和外资为主,主要进行煤、铁、铜、金、铅、锌、锡、锑等重要矿种的勘查。全年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65 976 米,坑探工作量13 797 米。直接从事地质勘查工作人员1 462人,其中技术人员907人,劳动报酬支出3 058.68万元。
全省新发现了昭通市昭阳区大垭口煤矿、威信县观音山煤矿、禄劝县大松树铁矿、会泽县雨碌磷矿等一批矿产地。通过地质工作,初步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0.01亿吨,铁矿300万吨,磷矿0.97亿吨。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共计4 245个,其中本年新立780个。涉及的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276个、金矿28个、黑色金属矿产124个、非金属矿产3 081个、煤671个,批准登记面积1 592.47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296.66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71个,集体企业711个,股份合作企业15个,股份有限公司81个,有限责任公司390个,私营企业2 608个。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勘查许可证共计1 799个。涉及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698个、金矿338个、黑色金属矿产392个、非金属矿产85个、煤238个、稀有(稀土、稀散)矿产14个,批准登记面积43 345.40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738.93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397个,集体企业26个,股份合作企业9个,有限责任公司752个,股份有限公司235个,私营企业179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42个,外资企业8个。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出让土地8 782宗,面积2 509.22公顷,成交价款71.41亿元,纯收益11.65亿元。其中,协议出让4 242宗,面积1 144.48公顷,成交价款27.26亿元,纯收益4.53亿元;招标出让面积134.95公顷,成交价款6.37亿元,纯收益0.51亿元;拍卖出让面积72.44公顷,成交价款4.10亿元,纯收益1.42亿元;挂牌出让面积1 157.35公顷,成交价款33.68亿元,纯收益5.19亿元。
2.土地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转让土地15 352宗,面积1 142.74公顷,转让金15.13亿元。出租土地3 759宗,面积199.77公顷,租金0.14亿元。抵押土地13 738宗,面积71 706.03公顷,抵押价款100.06亿元,贷款金额66.85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采矿权出让685宗,合同金额8 148.07万元。其中行政审批351宗,金额1 126.70万元;招标1宗,金额1 660.00万元;拍卖23宗,金额2 167.27万元;挂牌310宗,金额3 194.10万元。全省探矿权出让2 647宗,涉及矿种主要有煤、铁、铜、锌、金、银及建材非金属矿产等。
2.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采矿权转让11宗,价款602.41万元。其中出售7宗,价款592.40万元;作价出资2宗,价款10.00万元。全省探矿权转让169宗,价款15 098.40万元,全部为出售。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5年度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 838件,涉及土地面积477.91公顷,其中涉及耕地200.25公顷。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 051件,涉及土地面积488.72公顷,涉及耕地面积234.09公顷。截至2005年底,结案2 016件,结案率为98.29%。处理本年发生案件1 549件,涉及土地面积275.21公顷,共拆除构建物6 996.31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549.08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2.72公顷,其中耕地3.53公顷,罚没款3 150.58万元。
土地违法案件的主要特点:①从违法主体看,个人违法居高不下,2005年个人违法案件共2 500件;②从违法性质看,未经批准使用土地占违法案件数的首位,未经批准占地为1 448件;③从发案区域看,经济发展速度快、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违法用地量较大;④部分地区处理隐漏案件数量大大高于往年,主要原因是进一步加大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彻底清理和妥善处理,对维护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增长的快速期也是土地违法的高发期。地方政府为了快上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依法用地,大量的违法用地也就随之产生;②投资过热的产业也就是土地违法多发的产业。从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动态巡查、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发现,很多违法案件发生在水泥、小冶炼、房地产、旅游等投资热产业;③从近两年全省查处的案件来看,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案件有上升的趋势。
(二)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 387件,其中勘查违法案件9件,其余全部为开采违法案件。
截至2005年底,全省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结案1 402件,其中处理2004年未结案件61件,勘查违法案件8件,开采违法案件1 333件,罚没款254.54万元。
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①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上升,一些人受到利益驱动,无视国家的政策法规,非法勘探、开采,越界开采现象屡禁不止;②执法队伍受编制限制,执法装备落后,无强制执行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矿山的动态巡查和案件的查处。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5年申请行政复议39件,2004年未结案件1件,本年受理33件,本年审结33件。涉及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丽江市、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5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人数11 856人。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构147个,人员7 371人,经费收入59 426.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1.00万元,地方财政51 033.69万元,其他收入8 381.55万元。直属事业单位139个,人员1 053人;下属乡级国土所1 234个,人员3 432(兼职33人)人;省国土资源厅年末从业人员79人,经费收入8 431.80万元。
2005年全省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共计3 595人次。其中,党校学习275人次,行政学院学习122人次,其他培训3 198人(国外培训12人次);学历教育82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307人,大专513人;本年取得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11人。
七、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5年全省汇交地质资料199份,涉及固体矿产勘查183份,水文工程3份,物化探遥感4份,地质科研9份。全年借阅、查阅资料478人次,查阅份数1 073份次。
2005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化人员 224人,技术人员 146人,历年经费投入10 513.35万元,本年投入1 913.00万元。其中省厅信息中心人员7人,历年经费投入4 842万元,本年投入622万元,主要为硬件设施投入。
八、地质环境管理情况
2005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34起,其中滑坡20起,造成经济损失44 877.13万元,人员伤亡78人。预报784 起,成功预报8 起,避免伤亡406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24个,用于地质灾害防治资金5 809.99万元。
2005年全省建立监测点7 944个,监测机构8个,技术人员47人,提交报告153份,发布简报601份。
地质遗迹保护区6个,保护区面积78 236.66公顷,建设投资2 244万元。地质公园6个,面积314 510公顷,投资18 108.30万元。
2005年全省矿山占用破坏土地4 848.19公顷,其中露天开采3 343.19公顷。全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17个,投入资金4 910.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 534.68万元,地方财政2 421.68万元,恢复面积870.32公顷。
❹ 山东黄金今天走势评论山东黄金财务分析报告山东黄金的股价从发行到现在怎么跌了这么多
黄金作为实物货币,长期以来一直具备抗通胀和避险属性,可以更好的保护资产,因为新冠疫情的发作和多次反复的原因,还有各国没有稳定的政治关系,最合理的配置价值慢慢显现。接下来就重点分析我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山东黄金。
在开始分析山东黄金前,我把黄金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只要点击就能领取:宝藏资料!黄金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绍:山东黄金主营黄金地质探矿、开采、选冶,贵金属、有色金属制品、黄金珠宝饰品提纯、加工、生产、销售等,有领域内超前的黄金采选冶技术,公司主要产品是黄金和白银,山东黄金是我国唯一一个拥有三座累计产金打破百吨的矿山企业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
在大家对公司基础概况有了简单的了解以后,公司独特的投资亮点我也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亮点一:背靠大股东,助力公司腾飞起航
山东黄金在控股股东山东黄金集团的支撑下,集团的黄金开采行业,运营经验已有40余年,拥有业内最完善的产业链、代表业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业内最高标准和最大规模的黄金基地、备受业内瞩目的资源储备。山东黄金背靠大集团,充分享受集团带来的技术、经验和矿地等优质资源,使山东黄金持续多年保持业内龙头地位更加稳固。
亮点二:内部挖潜+外部并购,助力公司做大做强
内部挖潜:对矿山的开采是有相关时间规定的,不仅没有本身好的资源,也没有较好的探矿能力,矿山里像黄金这样的稀缺资源量或逐年递减直至枯竭。而山东黄金在集团的支持下,它持有世界上第三大的黄金成矿带,同时拥有厉害的采矿能力。在这个背景下,受益于山东黄金产量持续增量,资源储备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同时,山东黄金还不断加大周边和深部探矿力度,并且也在扩张潜在资源信息。
外部并购:另外,山东黄金坚持立足省内整合资源、省外探获、并购资源,相继并购了莱州金仓矿业、寺庄金矿、河南天运等矿山;同时收购海外优质资源,并购阿根廷最大、南美第二大金矿贝拉德罗金矿50%股权,以约 11.53 亿元收购加拿大特麦克项目等。
借助内增外购,山东黄金持续蒸蒸日上,很好的巩固了市场领头羊的地位。
由于篇幅受限,有关山东黄金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方面的内容,我已经整理好了,就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山东黄金点评,建议收藏!
二、行业角度
在投资配置上,黄金作为实物货币,自身所带的优势包括抗通胀和避险。以长远角度考虑,黄金因两大功能具备了长期投资价值;就从中短期看,最近这几年全球进入放水大周期,通胀始终保持上行的状态,在疫情的原因下,各国更是加码货币宽松政策。目前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导致疫情反复不停,疫情始终不能彻底解决,仍将延续宽松政策,使得黄金拥有了比较高的配置价值。
总的来说,山东黄金作为国内龙头企业,并保持着做大做强的态势,未来,有可能会充分享受黄金抗通胀和避免两大需求带来的业绩增量,山东黄金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不过文章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要是想要得到山东黄金未来行情更准确的情况,直接点击链接,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看一下山东黄金估值为多少:【免费】测一测山东黄金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12-08,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❺ 胶西北金矿综合信息资源潜力预测
一、胶西北金矿区域成矿预测研究历史
胶西北金矿区域成矿预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山东省地质六队完成了《山东省金矿资源总量预测报告》,预测全省36个有矿单元金矿资源总量3026.486t,其中潜在资源量2319.079t;1989年物探队完成了《1∶20胶东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编图与金成矿预测报告》,将胶东地区划分为9个成矿区、71个预测矿田,其中Ⅰ类预测矿田12个、Ⅱ类预测矿田19个、Ⅲ类预测矿田40个。这一阶段的金矿预测工作是山东省第一轮成矿区划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第二轮成矿区划对主要成矿带开展了大比例尺成矿预测,1993年地质六队完成了《山东省胶东西北部焦家金矿带1∶2.5万金矿成矿预测报告》,采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思路预测焦家矿带金矿资源总量992.687t(包括已探明金矿资源量335.987t);1994年地质六队完成的《山东省胶东西北部招远-平度断裂带1∶5万金矿成矿预测报告》,采用多元回归法定量评价招平带金矿资源总量849.173t,其中潜在资源量665.043t。进入21世纪,在20世纪末区域成矿预测研究的基础上,陆续出版了成矿预测研究成果专著,2003年王世称等编著出版了《山东省金矿床及金矿床密集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2007年李士先等编著出版了《胶东金矿地质》,两书均在《山东省金矿资源总量预测报告》基础上提出胶东矿田单元级金矿资源总量3026.4948t,其中胶西北地区金矿资源总量2492.02115t。
二、预测单元的确定
在分析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圈出18个矿田预测单元,作为本次成矿预测的对象(表9-2)。其中部分预测区工作程度较高,且已探明较多资源量,属于已知有矿单元,本次预测将其作为模型单元,其余单元则为评价单元———预测单元。
三、预测矿田单元信息和地质变量赋值
(一)预测单元有用信息
成矿有用信息的分析确定是地质变量研究的前提,此项工作是在区域成矿规律、成矿控制条件总结分析、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做法是:以已知有矿单元为对象,以单元卡片中的各项内容为目标,进行信息之间及信息与资源间统计对比,并从成矿理论角度确定其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在对胶西北地区金矿成矿规律、控矿地质条件和综合找矿标志研究基础上,把地层、构造、岩体、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特征等几个方面的信息作为重要的标志。在金矿成矿理论指导下,同时考虑到信息的关联性,提取了各预测矿田单元与金矿资源评价有关的信息(表9-3),这些信息构成了成矿预测的地质变量。
(二)各预测单元地质变量赋值
变量赋值是按一定准则将单元的不同变化状态赋予某种定量数值,使状态与数值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变量的变化可通过数值的变化加以表达。本次预测的赋值方法如下:
表9-2 胶西北地区成矿预测矿田单元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表9-3 预测矿田单元成矿信息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 SJH—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SγJH—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γJH—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JH—黄铁绢英岩,γJ—绢英岩化花岗岩,Kγ—钾化花岗岩,J—绢云母化,Sj—硅化,K—钾化,S—黄铁矿化; ρ—伟晶岩,ργ—伟晶花岗岩,δμ—闪长玢岩,X—煌斑岩,δομ—石英闪长玢岩,q—石英脉,δX—闪斜煌斑岩,β—辉绿岩,δ—闪长岩,N—基性岩脉
表9-4 二态预测原始变量一览表
续表
表9-5 三态预测原始变量一览表
续表
表9-6 回归分析模型连续型变量数据表
注:带*者为推定数据。
1)二态变量的赋值:变量存在的为“1”;变量不存在或资料不清的为“0”。
2)三态变量的赋值:对成矿有利者为“1”;对成矿有利程度一般或资料不清者为“0”;对成矿不利者为“-1”。
通过对各预测单元地质变量分析,按照上述方法赋值,分别形成了预测单元的二态原始变量和三态原始变量(表9-4、表9-5)。
3)定量变量分析与赋值:按照定量预测变量选择和构置的原则,分析了18个预测矿田单元的回归分析模型连续性变量特征,测算的变量数据见表9-6。
对7项25个描述性定量变量,均按二态变量赋值原则赋值,即该状态存在赋值为“1”;不存在或资料不清的为“0”。
四、资源潜力预测
(一)模型单元的确定
模型单元,即建立评价模型所使用的单元,通过模型单元与未知单元的类比达到矿体定位预测的目的。模型矿田单元必须具备下列要求:①矿田单元内应包括一个以上的已知矿床,其资源储量是由工程所控制的;②资源类型清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成因清楚;二是单元应具备胶西北矿集区找矿模型的典型特征,工作、研究程度相对较高,能够获取评价所要求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磁法、重力、重砂、分散流等方面。
通过对胶西北18个矿田单元进行分析对比,选择10个单元作为金矿资源评价的模型单元(表9-7)。
表9-7 胶西北矿集区成矿预测模型单元一览表
由于计算方法原理上的差异,对模型单元的要求也不相同,本书在10个已知模型单元的基础上,根据所使用的计算模型,对模型单元做了进一步的选择。选取焦家、玲珑、灵山沟、原疃、马家窑5个单元作为资源量规模预测逻辑信息模型的标准模型单元。标准模型单元的选择条件是:①单元的亲近程度较高,表现在不同的投影平面中单元都有明显的群聚性,如单元1与2总是形影不离的;②单元资源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某一方向资源储量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规律变化;③由于不同规模的边界单元具有分类的不稳定性,所以不能作为标准单元。
(二)变量优化
上述原始地质变量的地质意义清楚,与矿产资源特征关系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胶西北金矿床的某一方面特征,这些变量的使用是有意义的。但原始变量只能显示单一变量与金矿资源的关系,不能揭示变量重要性的变化特点,不能直接用于成矿预测。必须对原始变量作进一步优化,从而获得一组用于实际预测的最佳变量组合。本次工作采用特征分析中的主分量法和平方和法进行变量优化。
1.二态变量优化
用10×49模型计算49个变量的权系数(表9-8),根据各变量权系数值的大小和变化状态,经反复筛选,取权系数较大的前45个变量作为预测的变量组合(表9-9)。
2.三态变量优化
对10个模型单元的31个变量进行计算(表9-10),最终选取前27个变量作为三态定位预测的变量组合(表9-11)。
(三)预测数学模型的建立
1.单元级别预测模型
单元级别预测评价数学模型,即用某种数学方法建立起成矿可能性与地质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本次工作选择特征分析法建立数学地质模型,进行预测远景区圈定、矿产资源级别预测。数学模型是:
胶西北金矿集中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矿找矿与成矿模式
式中Y为联系度,i=1、2、3、……m;m为变量数;ai为第i个变量的权系数;xi为第i个变量的取值。
将各地质单元中的变量值及其权系数代入式中,即得联系度。联系度是反映成矿信息的综合指标,其大小代表着单元成矿前景的标志。通过预测单元与模型单元之间联系度的对比,即可判断出预测单元成矿概率的大小。
2.定量预测模型
选择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单元资源量的预测模型———回归分析模型。使用模型单元已知资源量及与其有对应关系的变量,预测各有矿地质单元的资源量。
回归数学模型是:
胶西北金矿集中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矿找矿与成矿模式
式中:a,b,Sb为参数;x为5×20模型对象权。
表9-8 10×49模型二态变量权系数计算结果
胶西北金矿集中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矿找矿与成矿模式
(四)单元级别预测
根据单元级别数学模型的原理方法,分别使用二态变量预测和三态变量预测对确定的18个矿田地质单元进行预测。
1.二态变量预测
使用确定的10个模型单元以及表9-9所示的变量信息。以10×45模型采用主分量法和平方和法分别计算出各变量的权系数(表9-12)。然后将这些权系数代入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方程,进行预测计算,获得各单元的联系度(表9-13)。
表9-9 二态预测优化变量一览表
续表
表9-10 10×31模型三态变量权系数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联系度曲线图(图9-1),曲线呈平缓变化,至第15个单元(三山岛单元)时出现陡降,以其联系度为阀值,划分出预测单元级别Ⅰ、Ⅱ级。
图9-11 0×45模型二态变量预测各单元联系度曲线
表9-11 三态预测优化变量一览表
表9-12 10×45模型二态变量权系数计算结果
2.三态变量预测
采用表9-11所示变量信息,以10×27模型计算。计算过程与二态变量预测一致。获得变量的权系数和单元联系度(表9-14,表9-15)。
根据表中计算结果绘制出联系度曲线图(图9-2),曲线也在第15个单元(三山岛单元)时出现陡降,以其联系度为阀值,划分出预测单元级别Ⅰ、Ⅱ级。
上述二态变量预测与三态变量预测的结果非常吻合,各单元联系度的序次虽略有差别,但划分级别基本一致。在综合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将两种预测结果结合起来作为本次预测成果,对预测单元进行了分级(表9-16)。
Ⅰ级:最有希望寻找大、中型金矿的单元;
Ⅱ级:有希望形成中型以上矿床的单元。
表9-13 二态预测矿田单元联系度一览表
表9-14 10×27模型三态变量权系数计算结果
表9-15 三态预测矿田单元联系度一览表
图9-2 10×27模型三态变量预测各单元联系度曲线
表9-16 单元级别预测结果
(五)单元定量预测
使用模型矿田单元已知资源量及其地质变量建立单个有矿矿田单元资源量的预测模型———回归分析模型,进而预测出各预测矿田单元的资源量。
根据回归分析这一数学方法的要求,首先提取连续型数值变量(表9-6),将标志进行对比,判查出最小分区标志组合。然后按5×20标准模型计算得出各标准模型单元的标志权、相对标志权、标志信息权、标志分权及标志分权差,最后得出各标准模型单元的对象权。
根据模型所算得的标志分权求得18个预测单元的对象权(表9-17)。以9个连续型定量预测变量作自变量,以模型单元的探明资源量作因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分析之后,求出方程中各自变量参数,再将预测单元各对应的对象权代入方程,求得各预测单元的预测资源量。
表9-17 18个预测单元5×20模型对象权表
采用回归分析的信度0.05,预测深度1000~1500m,各预测单元的资源量完全有可能在95%的概率条件下达到回归模型的上限值置信区间,其上限是回归数学模型加上1.96倍剩余标准差。
按回归数学模型预测的18个预测单元的资源量列于表9-18。预测结果,胶西北矿集区金矿资源总量3217.919t,比前人预测结果多725.90t。
(六)预测结果评价
本次预测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地质单元级别预测成果是可信的;资源总量预测采用的方法是得当的,定量预测结果是比较可靠的,为胶西北地区金矿找矿奠定了基础。预测结果可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测地质依据充分。本次预测在对地质、航磁、重力、重砂和水系沉积物等成果资料按纵向深入、横向联系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深了对金矿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的认识,为矿田的圈定、成矿信息的提取、变量的确定与筛选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
表9-18 18个矿田单元预测资源量表
(2)预测矿田单元确定合理。在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成矿带中矿田单元的定位条件和边界条件,除了有矿体、矿化点,金重砂异常,金分散流异常等金矿成矿信息外,地层、构造、岩浆岩和地球物理场也是矿田单元定位的重要条件。本次所圈定的矿田单元均有充分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依据的,是金矿床存在的最可能的空间。
(3)提取了与金矿成矿关联度高的信息和变量。首先,是在对金矿控矿条件、成矿规律和综合找矿模型研究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确定42个与金成矿有关的信息。其次,对各个信息作横向比较,确定它们与成矿作用的内在联系,进而综合与归并,凝练出二态变量49个、三态变量31个,确定了它们的赋值原则和使用范围。第三,是变量的优化,使用数学方法,给出度量各个变量与资源关系重要性的数值指标,从而达到变量优化的目的。
(4)各单元的预测次序与单元中的金矿规模、资源储量相对应。所有的预测单元基本上都有金矿床、矿点、矿化点,有工业储量的单元就达14个之多。虽然各单元之间已查明资源储量的多少与预测次序不完全吻合,但总体上看是非常一致的。模型单元中以焦家、玲珑两单元金资源储量最大,单元内有特大型金矿,其预测次序始终排在前两位。
(5)各个级别的预测单元在工作区内均匀分布。这一方面反映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又说明了在胶西北地区运用一个找矿模型对全区进行成矿预测的可行性及所总结成矿规律的可靠性。
(6)预测结果与地质研究结果吻合。虽然本次工作确定的单元都是认为有希望寻找大—中型金矿床的地区,但各单元之间的地质构造条件差别较大,对它们形成大—中型金矿的期望值自然也不同。在地质背景分析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对几个成矿较有利地区进行了大致的判断,进一步应用数学方法预测,不仅证实地质认识,而且预测出各矿田单元资源量数量,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7)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高度的显著性,预测意义明确。定量预测回归模型的建立,采用了预测资源量居中的回归方程作为回归预测模型,为了降低回归方程的预测误差,采用回归方程加上1.96倍剩余标准差的办法,给出可信度0.05的上界值,这一回归模型是: 。其预测资源量与新近掌握的实际资料、目前地质工作形势及我们的经验与认识是比较吻合的。
(8)三山岛单元是本次预测中的最大问题。三山岛单元在二态、三态预测中分别排在14、15位,虽仍为Ⅰ级单元,但其排序与矿床规模和金资源储量极不相称。究其原因,三山岛地区基本上为覆盖区,物化探信息较少,影响了预测效果。
❻ 金矿成矿预测与深部找矿验证
金矿找矿是一项探索性强、风险性大的工作,需要持续的总结、研究、预测、探索,才能有新的发现。成矿预测是对地质找矿成果不断总结、逐步深入、逐渐科学化的产物。几十年来,胶西北金矿找矿总是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就是遵循了找矿发现———总结预测———验证探索———发现评价这样一个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的过程。成矿预测既为找矿发现奠定了基础,又为进一步的预测提供了依据。实践证明,胶西北地区的金矿预测效果是显著的。
一、已往金矿成矿预测简况
(一)区域性金矿成矿预测
山东地矿局在胶西北地区进行了多次金矿成矿预测工作,区域性金矿预测主要有两次,是与其他矿种同时进行的全国性成矿区划研究,称为二轮成矿区划研究。
第一轮成矿区划完成于1981~1989年,包括铁、铜、金、铝、石灰岩、钾盐、金刚石等矿种的成矿预测。其中,全省1∶50万金矿资源总量预测工作主要于1983~1985年开展,1987年提交了《山东省金矿资源总量预测报告》。与本轮区划相关的预测和研究成果还包括:《山东掖县北部地区焦家式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报告》、《1∶20万胶东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编图与金成矿预测报告》、《胶东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评价指标研究及预测报告》等。
第二轮成矿区划完成于1993~2001年,完成了铜、金、金刚石三个矿种的成矿规律研究和成矿预测工作。对金矿进行了主要成矿区带的大中比例尺成矿预测,主要完成于1993~1994年。胶东地区的成矿预测成果主要有:《山东省胶东西北部焦家金矿带1∶2.5万金矿成矿预测报告》、《山东省胶东西北部招远-平度断裂带1∶5万金矿成矿预测报告》、《山东省牟平-乳山地区大比例尺(1∶5万)金矿成矿预测报告》、《胶东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带含金研究及金矿远景预测报告》、《山东省胶莱盆地1∶20万综合信息金矿成矿预测报告》。
2001~2003年山东地矿局与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研究所联合,在以往成矿预测基础上开展了山东省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于2003年出版了《山东省金矿床及金矿床密集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区域金矿预测工作揭示了山东省金矿资源的良好前景,对金矿勘查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金矿预测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
(1)通过对与金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建立了金矿地质找矿模型;根据地球物理的磁场、重力场及电场的变化,重砂、水系沉积物为主的化探异常带(区)分布特点,总结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2)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及典型矿床的研究,初步确定了地层、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组合对金矿床的控制作用。提出了胶东地区构造起主导控制作用的一系列金矿成矿规律。
(3)通过小比例尺成矿预测,合理划分了成矿区带,预测矿田级单元73处。后经大中比例尺成矿预测,进一步圈定出更具体的金矿找矿靶区。明确了找矿方向,扩大了找矿范围。
(4)从全省金矿资源总量预测,到胶东地区资源总量预测,再到具体地区的资源量预测,资源量预测数量不断扩大,预测数字不断精确。明确了金矿找矿前景,增强了找矿信心。
(5)预测工作的初期阶段是利用传统方法,在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图件清绘和对比基础上,人工圈定预测区、估算资源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计算机技术、以GIS为平台,使成矿预测工作逐渐实现了立体化、定量化、系统化。随着成矿预测方法现代化,成矿预测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二)深部成矿预测
由于胶东地区金矿勘查开发强度大、工作程度高,已有矿山保有资源不断减少,危机矿山逐年增多,地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20世纪末以来,地质工作者在胶东地区开始了深部找矿探索,并相应开展了深部金矿成矿预测。
2001~2002年,山东省地矿局部署开展了“山东省焦家成矿带深部大比例尺金矿成矿预测研究”工作,选择焦家成矿带北起龙口市黄山姚家,南至莱州市徐村院一带,进行金矿资源定量、定位、定级别、定成矿类型的深部大比例尺金矿成矿预测工作。在预测区内共圈定预测靶区11个,自北向南分别为:黄山姚家(A-1)、王家(A-2)、后沟子(A-3)、上庄(A-4)、河东(A-5)、河西-红布(A-6)、东季-新城(A-7)、焦家-马塘(A-8)、望儿山(A-9)、寺庄(A-10)、徐村院(A-11)。
上述预测靶区预测可新发现金矿(334)类资源总量金金属量为565t,其中-400m标高以浅的资源总量为54t,-400m标高以深的资源总量为511t。
二、深部找矿验证
(一)验证靶区预测概况
1.焦家-马塘金矿靶区(A-8)
(1)预测依据
1)本靶区浅部由焦家金矿床和马塘金矿床构成。焦家金矿床由山东省地质六队于1972年提交了勘探报告,探明金矿储量金金属量71363kg。地质六队与焦家金矿合作于1996年完成了地质勘探—生产勘探总结报告,按重新确定的储量计算工业指标圈定矿体,在-500m标高以浅,估算金金属量94112kg,另有低品位金金属量3405kg。马塘金矿床②号矿体、①号矿体详查报告由地质六队分别于1984年、1986年提交,合计探明金金属量16624.99kg。
2)焦家金矿床①号矿体与马塘金矿床①号、②号矿体均受焦家主干断裂控制,尤其是焦家金矿床处于东季金矿床40线以南拐弯部位,成矿地质条件极其优越。由焦家①号矿体与马塘①号矿体构成的联合矿体,有向南西方向侧伏之势,侧伏角较陡,124~164线-100~-300m标高之间的无矿间隔也略具向南西方向侧伏趋势。
3)预测靶区有金原生晕异常分布;重砂异常为金-黄铁矿型,峰值金含量0.394×10-6,黄铁矿0.1497×10-6;1∶1万高精磁测显示磁场特征为NE向转为近SN向的梯度带,负磁场ΔT值0~-100nT占70%,低缓场区ΔT值0~80nT占30%。1∶2.5万高精磁测ΔT平面图上显示,已探明矿体和深部都处于同一低缓场区的单元域内,ΔT值0~-60nT,说明深部成矿条件与浅部类似,但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稍高场值间隔带;60~200线主带下盘有激电异常显示,ηS=4.5~5.0,128~200线上盘有ηS=4.5~5.0的激电异常。
4)焦家金矿床80~184线由12个钻孔控制的①号矿体下部边界为一大的无矿间隔,其下部有再度出现尖灭再现第二矿化富集段矿体的可能。
(2)预测结果
预测的①-1号矿体资源类别为334类,预测范围为80~224线-600~-1400m标高,预测金矿资源总量为金金属量56304kg。
2.寺庄金矿靶区(A-10)
(1)预测依据
1)预测靶区浅部———寺庄金矿床由地质六队于1992年提交了普查报告,在240~386线长2190m,-400m标高以上共圈定矿体20个,获(333)+(334)类资源量金金属量7052kg,其中240~320线范围内为3583kg。
2)预测靶区有以金为主的多元素组合原生晕异常分布,峰值为:Au135×10-9、Ag528×10-9、Cu35×10-6、Pb250×10-6、As4.02×10-6、Hg1.78×10-6;土壤异常峰值为Au0.1×10-6、Ag2.0×10-6、Cu1000×10-6、Pb800×10-6、Zn600×10-6;重砂异常为黄铁矿型,其峰值为0.015×10-6;有激电异常反映,ηS=4.0~4.5;1∶1万高精磁测显示磁场强度呈近南北向梯度带,ΔT值为20~180nT,其低缓场区ΔT值为60~120nT的占40%,高磁场区ΔT值为120~280nT的约占60%。
3)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认为本矿床的浅部矿体呈多字型排列或斜列式分布并普遍具有向南西方向侧伏的特点。
(2)具体预测情况及预测结果
(12)号矿体。256ZK637于-360m标高由单工程控制的瑏瑢号表外矿体,厚度0.65m,金品位2.71×10-6,赋存于主裂面之下18m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应视为深部盲矿体的头部。256~272线间蚀变带由浅而深厚度逐渐增大,地面有ηS=4.0的激电异常匹配。因此预测232'~272线-350~-700m标高,与激电异常分布范围相对应部位赋存有向南西方向侧伏的斜列盲矿体,预测资源量金金属量3926kg。
②-2号矿体。264~320线,将原普查报告中的②号矿体分解为呈斜列式分布的两个单矿体,编号为②和②-2,②-2号矿体分布在②号矿体的右下侧。预测矿体分布于264~320线,-400~-1350m标高,预测资源量金金属量9852kg。
②号矿体。原圈定的②号矿体,工程控制至-400m标高,于296线、304线向深部未封闭,因此预测296~320线,-400~-650m标高资源量金金属量2163kg。
②-1号矿体。②号矿体沿侧伏方向于320线尖灭,预测在320线以南-650m标高矿体再现,于376线消失,此范围与寺庄Ⅳ号激电异常分布位置相当。预测324~376线-650~-1350m标高之间资源量金金属量8792kg。
③-2号矿体。384线附近的③号矿体,分解为呈斜列式排列的两个矿体,预测③-2号矿体资源量金金属量1365kg。
④号矿体。④号矿体分布范围与赵家激电异常大致相当,ηS=4.0~4.5,应为④号矿体的矿致异常,原异常验证工程深度不足。根据普遍存在的矿体侧伏规律,预测④号矿体334~432线、-250~-900m标高资源量金金属量6774kg。
总之,寺庄靶区预测的深部金资源量类别为(334)类,预测资源总量为金金属量32872kg,其中240~320线为15941kg。
(二)预测靶区验证及对比
近年来的深部金矿勘查,对焦家-马塘靶区和寺庄靶区进行了验证。由于预测靶区范围较大,而两个靶区深部勘查工作范围相对较小,本文仅对焦家矿床76~176线、寺庄矿床240~320线的预测成果与深部勘查成果进行对比研究。
1.焦家-马塘靶区(76~176线)
1)预测范围与实际探明矿体范围对比。对比范围内(76~176线,-500~-1400m标高),预测矿体最大深度为-1400m标高;实际探明矿体除152~176线的深部矿体未圈闭外,其他各线均在-800~-1100m标高尖灭。预测矿体与实际探明矿体除-600m标高长度接近外,实际探明矿体长度及面积均小于预测矿体。
2)预测金矿资源量与实际探明资源量对比。原来预测的范围较大,包括焦家矿床①号主矿体和马塘矿床①号主矿体,预测的资源总量只有56304kg,对比范围内的预测资源量更少。通过焦家矿床深部详查工作,在76~176线,-500~-1100m标高的较小范围内已探明焦家深部Ⅰ号矿体资源量金金属量94420kg。实际探明资源量远大于预测资源量(图4-1)。
3)预测资源量与实际探明资源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预测资源量选用的参数与实际探明矿体的品位、厚度有较大差别。预测时主要参考了已施工的较少量深部追索钻孔资料,当时施工的钻孔品位较低,矿体厚度较小,预测工作中没有充分参考浅部矿体品位、厚度资料。
4)预测矿体特征与实际矿体特征对比。预测中,把焦家矿床①号主矿体与相邻的马塘矿床①号主矿体作为一个矿体总体进行预测。通过马塘矿床深部普查工作证实,马塘矿床①号矿体在深部与南部相邻的寺庄矿床Ⅰ-1号主矿体相连,但与北部相邻的焦家矿床Ⅰ号主矿体目前尚无资料证实相连。
预测深部矿体与焦家矿床浅部矿体相比,品位低、厚度薄、产状较陡;实际控制深部矿体表明,焦家矿床的主矿体品位变化由浅而深有逐渐降低趋势,矿体厚度由浅而深较稳定,矿体产状由浅而深具明显变缓特点。
5)深、浅部主矿体的关系。预测中,通过对80~184线间施工的部分工程资料的总结,得出的结论是浅部矿体向下尖灭,之下形成无矿间隔,无矿间隔后深部可能出现第二矿化富集带矿体。深部详查工作证实:在72~96线的-450~-570m标高无矿;在96~132线沿走向长500m的范围内,浅部矿体从地表向下连续延深至-1100m标高,连续性较好,深、浅部矿体间为弱矿化带(金品位1×10-6~2×10-6)或厚度夹缩带,这一特征反映了矿体形态上的变化,其下部矿体不完全是尖灭再现的深部矿体。
2.寺庄靶区(240~320线)
1)预测范围与实际探明矿体范围对比。对比范围内,预测范围与实际资源量估算范围相差较大,预测的最大深度为-1350m,而详查控制的最大深度接近-1000m标高;在预测范围之外,有Ⅰ-1主矿体及Ⅲ号矿体群分布。实际矿体的斜深小于预测矿体,而南北向长度大于预测矿体(图4-2)。
2)预测资源量与实际探明资源量对比。预测的3处矿体资源量合计为金金属量15941kg,实际提交(122b)+(332)+(333)类金矿资源储量金属量44585kg。
3)矿体数量对比。预测工作中只预测了②、②-2、瑏瑢等3个矿体,详查后已查明深部有3个矿体群共163个矿体,对148个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其中资源量大于1000kg的Ⅰ-1、Ⅲ-1、Ⅲ-2、Ⅲ-3、Ⅲ-40、Ⅲ-66等主要矿体有6个。
4)预测资源量与实际探明资源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预测资源量选用的参数与实际资源量估算参数相差较大,如预测时选用的是单个矿体的厚度参数,而实际勘查探明的深部Ⅲ号矿体群总厚度很大,288线、312线、320线的Ⅲ号矿体群总厚度分别为29.35m、41.54m、33.12m,与预测选用厚度相差10~20倍。
图4-1 焦家金矿床深部成矿预测与验证情况对比图
图4-2 寺庄金矿床深部成矿预测与验证情况对比图
5)对控矿构造和矿体分布规律的认识。预测中只研究了主干断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忽视了其下盘分枝断裂构造控制矿体的预测。深部勘查工作证实,主干断裂下盘的3条分枝断裂在走向和倾向上均与主干断裂交汇,此构造型式控制着Ⅲ号矿体群的空间定位,在垂向上应在-1100m标高以浅。
大量勘查资料已经证实,“焦家式”金矿由主裂面向下可明显地划分为3个赋矿岩性带,即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前者常赋存主要矿体,后两者多赋存次要矿体。浅部普查工作资料已经确认了①号主矿体赋存于紧靠主裂面之下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此带内尚分布有其他小矿体,应属于浅部Ⅰ号矿体群;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矿体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属于浅部Ⅱ号矿体群;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内以②号矿体为代表的诸多矿体归属于浅部Ⅲ号矿体群。实践证明,寺庄矿区深部也存在与上述浅部矿体群大致对应的3个深部矿体群,而且Ⅱ、Ⅲ号矿体群资源总量大于Ⅰ号矿体群。遗憾的是,深部成矿预测没有重视对Ⅱ、Ⅲ号矿体群的预测。
6)主、次要矿体认识对比。预测中,将距主裂面之下18m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底部的瑏瑢号表外矿体,作为主矿体头部并向深部预测金资源量3926kg。经进一步研究,256ZK637工程的11、12号样品所圈定的矿体厚度1.53m,金品位1.21×10-6,位于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的中部偏上位置,此矿体应是主矿体,也是深部Ⅰ-1号矿体的头部,而瑏瑢号矿体为主矿体之下、大致平行分布的次要矿体。
7)对矿体分布规律及产出形态的认识。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认为:矿体在垂向上呈斜列式分布及向南西方向侧伏。经深部详查工作,查明Ⅰ-1号主矿体的走向延长较小,沿倾斜延深较大,延深大于延长;Ⅲ号矿体群大致分布在-300~-900m标高,严格受主干断裂及其下盘分枝断裂控制,单个矿体的延长大于延深或两者相近。通过进一步分析矿体的分布特征后认为,矿体呈斜列分布及向南西方向侧伏的特征并不明显。
综之,通过对预测靶区的验证发现:预测深部矿床的位置大致与实际矿床吻合,但预测矿床范围大于实际范围,预测资源量远小于实际资源量,主矿体预测较好,次要矿体预测难度很大。实践证明,胶西北深部金矿资源潜力巨大。
❼ 砂金矿投资
2018年沙金矿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主要从产业宏观发展研究分析,从产业现状、中外市场、企业竞争、产业链运行、技术水平、产业前景等角度对沙金矿产业的发展进行细致研究,并对产业的投资价值、投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最终对投资者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
报告是基于君略产业研究院对沙金矿行业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工商部门、海关、行业协会等官方权威数据,由君略产业研究院专家团队共同完成。
【目录】
第一章 沙金矿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沙金矿定位与主要产品
一、产业定义
二、产品分类
第二节 沙金矿产业发展沿革与生命周期分析
第三节 沙金矿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章 全球沙金矿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主要国家产业政策分析
第二节 市场竞争格局与特点
第三节 主要企业分析
一、企业一
二、企业二
三、企业三
第三章 中国沙金矿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沙金矿产业发展环境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金融环境分析
2、经济环境分析
二、政策环境分析
1、热点政策分析
2、“十二五”期间产业政策环境预测
第二节 沙金矿产业发展市场现状
一、市场规模
二、竞争格局
三、供需平衡
第三节 沙金矿细分子产业发展现状
第四章 国内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沙金矿产业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第二节 企业一
一、企业概况
二、经营状况分析
三、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❽ 黄金涨幅趋势如何分析
—— 以下数据和分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黄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黄金作为唯一兼具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的特殊产品,是最忠实的资产和现代信用货币的物质基础。从历史上看,黄金在应对金融危机、战争灾变以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初全球爆发“速度最快、范围最广、难度最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压力下行的背景下,黄金的价格持续增加。
全球黄金供不应求现状有所缓解
(一)全球黄金供给上行变动
黄金开采属于全球性业务,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洲,黄金由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矿石提炼生产。从全球黄金供给情况看,世界黄金协会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9年全球黄金供给量波动变化,2019年全球黄金供给量共计6219.4吨,较上年同比增加4.15%。
2020年全球以中美为代表的贸易摩擦持续加剧,且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们对经济的预期较不乐观,促进了兼具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的黄金价格的上涨,短期内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黄金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
❾ 湖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对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土地“闸门”把得更加严紧,国土资源部门面临的双重压力比往年更大、困难更多、任务更艰巨。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正确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握主动、积极应对,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各项工作平稳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国土资源现状
(一)土地资源
据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现状为:农用地面积 1791.42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56%,比2005年下降了0.08个百分点;建设用地面积136.2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43%,比2005年增加了0.11个百分点;未利用地190.9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01%,比2005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
2006年,全省建设占用耕地144029.7亩,通过开发、复垦、整理及其他方式共增加耕地156692.1亩,扣除建设占用耕地144029.7亩,还增加了12662.4亩。从全省来看,2006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其中长沙、湘潭、衡阳、永州四市实施了耕地的异地占补平衡。近年全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见图1。
全省未利用地面积年初28725214.6亩,年末28637875.9 亩。2006年年末未利用地减少面积为137901.7 亩,增加50563.0 亩。
全年未利用地转为农用地103799.4亩,其中耕地53656.5亩、园地987.4亩、林地42284.3亩、其他农用地6871.2亩;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3.3亩。
图3 2000~2006年省级批准农用地转用情况
2.土地征收
全省各类建设用地项目共计征收土地16845.88公顷,其中农用地12554.80公顷,耕地6544.68公顷,征地总费用为1299162.25万元,安置农业人口295413人。
3.土地划拨
2006年全省划拨各类土地1485宗,面积1836.67公顷,占土地供应总量的22.89%。
4.土地资产处置
2006年,共处置89家省直管单位,271宗土地资产,759.56万平方米的土地,核定土地资产总价值37.86亿元。其中,出让土地184宗,面积429.8万平方米,价值31.3亿元。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征收土地出让金8.05亿元,省级财政结算入库土地出让金6.65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
5.基本农田保护
省国土资源厅与省农业厅共同制定下发了基本农田保护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和补划基本农田工作暂行规程,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建库工作,安排了93个县开展建库,有60多个县市完成初步成果。根据国务院《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代拟了《市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并报省政府审定。
全省基本农田数稳定在3367165.22公顷。安乡、平江、南县、湘潭、衡阳5个县被批准为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三)地矿行政管理
1.整顿规范开发秩序
2006年全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组织各类整治行动183次,立案查处矿产违法案件2128起,关闭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矿山(点)2806个(次),限期整改和停产整顿矿山954个,关闭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选矿厂170个,停产整顿选矿厂210个,对56起非法采矿涉嫌犯罪行为破坏的矿产资源价值进行了鉴定,移送司法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128人。
2.管理机制创新
不断探索创新,推行矿业权规划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凡矿产资源规划没有批准或与规划不符的,一律不予审批矿业权;规范矿业权审批行为。省厅下发了《关于规范采矿许可证审批发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收回了原委托市州发证的矿床储量规模为中型(含)以下的铅锌等21种矿产的发证权限,进一步理顺了省市县的审批职能;调整矿业权利益分配关系。矿产资源收益主要向基层倾斜,对于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将省市县矿权收益分配比例调整为3∶2∶5;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2006年全省收缴备用金7.1亿元,强化了矿业权人治理矿山环境的责任;开展了矿产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工作。全省完成甲类矿产资源储量核查检测2765个,占应完成数的85%;落实矿山年检制度,将储量动态监管、采矿登记发证、“三率”指标考核、补偿费追缴、地质环境备用金收取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年检变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面检查。
3.资源储量管理
全年省级共评审备案矿产储量报告377个,其中小型矿288个,零星分散矿89个。储量报告中煤矿321个,其他矿56个。全年共确认采矿权评估报告124个,备案探矿权评估报告88个。发布了《湖南省矿业权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全省矿山储量监管机制,3292个矿山已基本完成了储量动态的野外工作,省厅已审查通过75个矿山储量年报,审查了215个压覆矿产报告。用地项目压覆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金矿、石灰岩和矿泉水。全年依法汇交成果地质资料409种。
4.勘查许可证批准登记
2006年全省批准登记勘查许可证317个,其中能源矿产85个(包括煤81个、地热2个),黑色金属矿产34个,有色金属矿产100个,贵金属矿产76个(金矿73个),非金属矿产22个,批准登记面积2791.14平方千米,比2005年(3830.46平方千米)同期减少27.13%,收取矿业权使用费55.82万元,同比(89.89万元)减少37.90%。从获得勘查许可证的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156个)和私营企业(68个)为主要勘查力量,分别占到持证总数的49.21%和21.45%,其他是有限责任公司(40个)、股份有限公司(10个)、集体企业(3个)、股份合作企业(23个)、联营企业(9个)、其他企业(5个)。
5.采矿许可证批准登记
全省批准登记采矿许可证6797个,其中非金属矿产4430个(化工矿产180个),能源矿产1598个,黑色金属矿产270个,有色金属矿产409个,贵金属矿产76个(金矿75个),稀有、稀土矿产4个,水气矿产10个。批准登记面积2498.05平方千米,采矿权使用费1140.03万元。
从采矿企业经济类型看,以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分别为4183个和1287个,其余依次为国有企业242个、股份合作企业160个、股份有限公司276个、有限责任公司230个、联营企业48个、独资经营企业44个、外资企业3个和其他企业。
(四)地质环境保护
1.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2006年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制定和发布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了市州级地质灾害隐患点366处,县级隐患点1500多处。全省建成省、市、县三级气象预报预警网络,并已延伸到2000多个乡镇国土所,共有预警责任人3175位。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在防御“6.17”、“6.25”和“7.15”等3次严重群发性地质灾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2006年,完成了隆回县、花垣县、城步县、攸县、邵东县、常宁市、临湘市、嘉禾县、宜章县、汝城县、安仁县、沅陵县12县262个乡镇和5885个行政村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面积2.7万平方千米。查出隐患点540处,受威胁人口40114人,受威胁财产4.6亿元,并逐点制定了防治方案。全省已有56个县市区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查明了调查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编制了《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0年),并已经省政府批准颁布实施。
3.地质灾害防治
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通知”,完成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检查,完成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475个,其中一级63个,二级96个,三级316个。组织编制和审查了2005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设计,申报了2006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国家项目,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资金3000万元。完成了2006年度“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9个项目,被评为全省“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单位。建立和完善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相配套的制度。全省已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7.1亿元,其中省本级收存6.3亿元。
五、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违法案件查处
2006年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6908件,涉及土地面积1612.92公顷(耕地436.49公顷),其中历年隐漏2100件,涉及土地面积397.22公顷。2006年立案查处3766件,涉及土地面积1341.35公顷(耕地369.01公顷),其中隐漏案件立案963件,涉及土地面积341.99公顷,2006年发生案件立案2803件,涉及土地面积999.359公顷(耕地279.01公顷)。与2005年发生案件立案数(3136件)相比,减少了333件,下降了10.62%。
全年共结案3580件,涉及土地面积1129.89公顷(耕地267.107顷),其中处理2005年未结案件288件,占8.04%,处理隐漏案784件,处理2006年发生案件2508件,占70.06%。从查处的违法主体看,各级政府土地违法案件83件,比上年增加53.7%,其中省级机关2件,市级机关4件,县级机关52件,乡级机关25件;其余是其他单位和个人土地违法案件,其中村(组)集体219件,企事业单位522件,个人2741件。
全年共拆除构筑物21583.97百平方米,没收构筑物857.4百平方米,收回土地59.53公顷(耕地9.97公顷),收取罚没款4469.16万元。全年通过动态巡查发现违法行为 8087 件,涉及土地面积1933.85公顷(耕地550.76公顷),制止违法行为7004件,涉及土地面积1560.703公顷,其中耕地402.018公顷,挽回经济损失14658.39万元。全年行政处分13人,党纪处分6人,刑事处罚5人。
在处理2006年发生的2803件案件中,买卖和非法转让土地案件294件,占10.49%;破坏耕地案件133件,占4.74%;未经批准占地2247件,占80.16%;其他案件127件,占4.53%。
(二)矿产违法案件查处
2006年全省矿产资源违法案件共立案1240件,比2005年(1343件)减少7.67%,其中勘查类违法案件22件,占1.77%;开采类违法案件1211件,占97.66%;不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7件,占0.56%。从违法主体看,企事业单位152件,集体130件,个人958件。另有2005年未结案件98件。2006年结案1211件,比2005年(1313件)减少7.77%,其中勘查7件,开采1112件,不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7件,处理2005年未结案85件。
全年吊销采矿许可证59个,收取罚款1996.72万元,全年行政处分3人,党纪处分2人,刑事处罚37人。
2006年立案查处的矿产违法案件中,以开采类违法行为最突出,全年共查处1211起,占2006年立案的97.66%,其中尤以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现象普遍,共查处1094起,占2006年查处的开采类违法案件的90.34%。开采类违法中个人违法案件942件,占全年查处案件总数的75.97%。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与人员情况
(一)国土资源体制改革
2006年全面完成了体制改革任务,国土资源行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全省14个市州全面实现对34个区分局的人、财、物的垂直管理,88个县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班子上收到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理。2264个基层国土资源所作为县市局的派出机构,机构、编制上收为各县市人民政府管理。各市州局增设了总工程师或总经济师。全面落实了国土资源执法部门“三定方案”。全面落实了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基层国土资源所矿产资源、测绘管理行政职能,实现了土地、矿产和测绘的集中统一管理。
(二)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
2006年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从业人员较2005年有所精减,全省共有县级以上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123个,从业人员16392人,减少了3.3%。行政编制人员3229人,比2005年减少4.2%。
全省共有乡级土地管理所2141个,从业人员5698人,其中专职人员5696人,占99.96%。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全年共有2973人次通过了管理及业务知识培训,其中党校培训1397人次,各级行政学院培训303人次,其他培训1273人次。
全年参加学历教育2367人,其中在读博士7人、硕士47人、本科1196人、专科 1117 人。2006年取得硕士以上学历学位6人、学士学位5人。
❿ 甘肃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甘肃省国土资源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关怀下,在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在各市州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深化改革、狠抓落实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为保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主要地类面积及地类构成情况为:①农用地2541.73万公顷。其中,耕地462.71万公顷,占18.20%;园地20.54万公顷,占0.81%;林地517.76万公顷,占20.37%;牧草地1410.99万公顷,占55.51%;其他农用地129.72万公顷,占5.11%。②建设用地96.93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7.60万公顷,占90.37%;交通用地6.47万公顷,占6.68%;水利设施用地2.86万公顷,占2.95%。③未利用地1909.08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850.28万公顷,占96.92%;其他土地58.80万公顷,占3.08%(图1)。
图1 2006年全省各类用地构成
2006年全省耕地面积中:旱地360.32万公顷,占77.87%;水浇地100.62万公顷,占21.75%,主要分布在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等地。
全省包括耕地中的水浇地及果园在内的农用地灌溉面积共有121.16万公顷。已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计算森林覆盖率为9.19%。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8.02%,尚未利用的土地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1.98%,包括沙漠、戈壁、裸岩、低洼盐碱地、沼泽地等。
全省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用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占有耕地2.63亩,居全国第六位。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6年全省耕地增加3160.54公顷。其中,开发1595.13公顷,占新增耕地总量的50.47%;复垦460.95公顷,占新增耕地总量的14.59%;整理增加耕地828.66公顷,占新增耕地总量的26.22%;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172.00公顷,占新增耕地总量的5.44%;其他增加耕地103.80公顷(图2),占新增耕地总量的3.28%。
图4 2006年各市州土地出让纯收益情况
(二)矿权市场建设
2006年按照全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全省地质勘查规划,全面展开了探矿权采矿权公开出让工作,通过制度建设,矿业权市场得到进一步完善,矿业权公开出让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肃南县老君庙玉石梁玉石矿、民乐县满山煤矿等3宗普查探矿权以39.5万元挂牌成交,景泰县大泉水—大沙岘煤矿、武都区唐坝金矿采矿权分别以200万元和295万元挂牌出让。完成了正宁南煤田采矿权出让的前期准备工作。
1.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6年全省审批探矿权14宗,比2005年减少224宗;挂牌7宗,金额1744.5万元。采矿权出让635宗,金额7084.76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4.12倍和1.83倍。其中审批162宗,金额1600.79万元,占总金额的22.59%,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6.2倍、5.08倍和2.78倍;拍卖8宗,合同金额4223.35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2倍和1.55倍,占总金额的59.61%,比2005年下降了10%;挂牌465宗,金额1260.62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3.32倍和1.49倍,占总金额的17.79%,比2005年下降了4.07%。
2.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6年全省探矿权转让29宗,成交价款25955.14万元,其中出售28宗,价款6955.14万元;作价出资1宗,价款1900万元。采矿权转让5宗,成交价款175.2万元,其中,出售3宗,价款163.3万元;其他2宗,价款11.9万元。分别比2005年减少8宗和1727.2万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执法监察
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631件,涉及土地面积422.72公顷(耕地215.75公顷)。本年发生791件,面积374.09公顷(耕地162.03公顷);历年隐漏案件65件,面积58.66公顷(耕地55.8公顷);2005年未结案2件,面积0.03公顷(耕地)。本年动态巡查发现违法案件1134件,涉及土地面积190.2公顷(耕地65.8公顷)。本年动态巡查制止违法案件877件,涉及土地面积110.19公顷(耕地45.03公顷),挽回经济损失66.21万元。
至2006年底,处理结案588件,面积345.87公顷(耕地211.34公顷);其中处理隐漏案件63件,面积52.13公顷(耕地49.27公顷);处理本年发生案件523件,面积293.7公顷(耕地162.14公顷);处理上年未结案件2件,面积0.03公顷。已处理案件中,拆除构建物77.74百平方米;罚没款545.39万元;刑事案件移送4起,给予党纪处分3人、政纪处分3人。
据统计显示,土地违法案件发案率较高的仍然是未经批准占地的违法行为,占总案件的76%以上。
(二)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2006年全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政府和相关部门依法管理矿产资源的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个别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比较混乱地区的政府和部门,思想认识和观念转变比较明显,越权行政、擅自审批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违规行为得到纠正,矿产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
(2)无证勘查开采、破坏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据统计,全省共查处无证勘查55起,无证开采954起,超层越界开采15起,没收矿产品3.284万吨,罚没款278万元,吊销采矿许可证18个,注销采矿许可证229个,追究刑事责任1人。同时,对50户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依法实施了关闭,并对2004年底前到期但未依法申请延续登记的46户矿山企业的采矿许可证依法作出了注销处理。对114个“圈而不探”探矿区块,进行了依法查处和规范。
(3)公开暴光和查处了5起社会影响较大的典型矿产资源违法案件。对康县犀牛江河道非法开采砂金、西和县六巷金矿和碌曲县拉尔玛金矿无证开采黄金违法案件进行了公开暴光和处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4)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结合贯彻全国地质工作会议精神和针对整顿规范中发现的问题,制定了《矿业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管理办法》、《甘肃省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方案》、《甘肃省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促进回采率提高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为全面规范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全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甘肃省矿产资源整合初步方案》已经编制完成。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全面展开,矿山资源整合工作已经起步,其中徽县洛坝、谢家沟铅锌矿区已完成整合工作,为下一步全省资源整合工作全面展开提供了经验。
2006年12月国家九部委工作组对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第一阶段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从五个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甘肃省对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高度重视,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进一步完善了有关政策措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第一阶段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矿产执法监察
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处各类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37件(其中集体15件,个人86件),查处无证开采120起,查处越界开采9起,至2006年底处理结案136件(其中集体15件,个人86件),本年未结案1件。吊销采矿许可证6件,查处不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管理补偿费1件,查处其他3件,罚没款158.49万元。
从统计数据看,矿产资源违法案件中无证开采的案件占总案件的91%以上。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6年全省共受理行政复议18件,比上年增加6件,加上上年未结的1件,共计14件。本年共审结19件,其中维持12件,撤销6件,责令履行1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全省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不含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共2867人,行政人员2179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4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40%,大本及大专生204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1.33%,高中及中专生65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2.85%,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12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42%。直属事业单位422个,职工数4500人。
2006年全省三级管理部门经费收入16478.1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37.56万元,比2005年增加28.06万元;地方财政拨款13204.9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1080.59万元;其他收入3235.65万元,比2005年增加1116.52万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00万元。
2006年以《公务员法》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机关公务员培训工作,全年培训机关人员108人次。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9期,培训干部758人次。组织市州国土资源局长12人次,参加国土资源部举办的局长培训班。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了全系统干部职工依法行政、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沟通协调、推进工作的能力;清正廉洁、自我约束的能力。
全省参加各种院校及培训机构毕业或结业人数(省级以上证书)达1555人,比2005年增加了11.71%。其中参加党校学习224人次,行政学院学习152人次,其他培训1179人次(其中国外培训2人);学历教育298人次,比2005年下降39.60%人次,博士生1人,硕士生10人,本科生结业165人,大专结业122人。本年获得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人。
七、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土地资源信息
2006年,全省稳步推进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手段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和服务化,及时、全面地对全省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一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的应用软件相继得到开发和应用,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专业队伍。
全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建成运行,全省有58个市(县、区)建成1∶1万主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占全省应建数的67.4%。全省已有55个城镇建立了1∶500~1∶2000的地籍信息系统,占全省应建数的55%。
利用SPOT5卫星数据完成了全省18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遥感技术,对兰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全省开发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监测区内的土地利用状况。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区)和60%的乡(镇)已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制图。这些信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地籍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分等定级、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方面,为全省经济建设、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土地资源基础数据。
(二)矿产资源信息
甘肃省矿产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完成了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数据库、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省市县三级采矿权数据库和省级探矿权数据库建设,并已运用于矿政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试点项目《甘肃省矿产资源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已进行入运行阶段,此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全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已建成了甘肃省1∶20万水文地质图数据库、1∶20万地球化学数据库、1∶50万、1∶20 万、1∶5万地质图数据库,大中型矿产地数据库等一批大中小各种比例尺的地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数据库。完成了1461份地质资料数字化的建库工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已用于资料目录的自动化查询系统。
(三)网络网站建设
2006年省国土资源厅完成了局域网(内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外网)的建设工作。省厅局域网一期建设工程的完成,实现了网上查阅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地质资料、目录检索、发布信息和访问省国土资源网站的功能,市(州)和部分县(市)国土资源部门也建起了一批门户网站。完成了部省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并已投入使用。在省发改委的指导下,完成了全省“金土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编写论证工作。各市(州)、县(市、区)按照国务院和省发改委的要求正在开展本级“金土工程”项目的申报和论证工作,“金土工程”项目在全省的实施,必将促进甘肃省国土资源各项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全省从事信息化建设人员483人,其中研究生5人,大本、大专生401人,中专、高中生77人。技术人员78人,其中高级技术员16人,中级技术人员34人。累计投入经费2593.4万元,其中2006年投入787.71万元。
八、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珍惜、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
(2)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依法严格土地审批程序,把好土地“闸门”,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切实维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3)借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之机,进一步加强对各种违法开采行为的清理整顿,为深化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奠定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矿产资源。
(4)根据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主要违法情况,应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力度,尽量使无证开采、未经批准占地等现象在萌芽状态时予以制止。
(5)加快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改革步伐,使统计数据和指标科学合理,适应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真正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为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