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企业获利能力分析的公司案例
能力四 培养企业获利能力分析的能力
一、能力要求
1、掌握企业获利能力分析指标及其变动的计算。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资本金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股利、市盈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
2、掌握企业获利能力分析方法的运用。包括比较分析、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
二、实训方式
根据案例资料和要求,计算有关分析指标,撰写讨论发言稿。
三、【引用案例】东方股份盈利能力分析
(一)案例资料
东方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属冶金行业,经营范围:钢铁及压延产品、焦炭及其副产品的生产、销售,冶金、焦化的技术开发、协作、咨询、服务与培训等。2000年以来,普通股股本未发生变化为64 533.75万股。2003年的利润与2002年相比,有很大的提高,表3—10是公司近两年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表3一10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2003年12月31日 2002年12月31日
一、主营业务收入 747 153.42 516 574.92
减:折扣与折让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747 153.42 516 574.92
减:主营业务成本 636 618.85 455 170.42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4 565.11 2 537.53
二、主营业务利润 105 969.46 58 866.97
加:其他业务利润 2 600.16 711.94
减:营业费用 2 254.32 1 519.73
管理费用 25 762.29 14 113.99
财务费用 1 253.29 573.10
三、营业利润 79 299.72 43 372.09
加:投资收益 277.44 266.59
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入 18.93 87.73
减:营业外支出 1 774.23 1 839.04
四、利润总额 77 821.86 41 887.37
减:所得税 23 434.00 13 188.35
减:少数股东损益 1 225.32 1 585.60
五、净利润 53 162.55 27 113.42
加:年初未分配利润 59 181.33 49 048.90
盈余公积转入
六、可分配利润 112 343.88 76 162.32
减: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5 322.14 2 716.16
提取法定公益金 2 661.07 1 358.08
七、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 104 360.67 72 088.08
减:应付优先股股利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应付普通股股利 25 183.50 12 906.75
转做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八、未分配利润 79 177.17 59 181.33
在2003年的年度报告中,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说明,有如下内容:公司属冶金行业,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常年处于连续作业及强烈震动状态,随着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日常损耗较为严重。同时,科技进步也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为提供更为可靠、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根据公司董事会二届十五次和十八次会议决议,自2003年1月1日起对公司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进行了变更:
将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20—30年变更为20年;将运输工具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8年变更为5年;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的折旧年限不变。变更前后的折旧年限列示如下:
固定资产类别 变更前折旧年限 变更后折旧年限
房屋及建筑物
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
运输工具 20~30
5
10
8 20
5
10
5
折旧方法由原来的年限平均法变更为双倍余额递减法。由于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同期进行变更,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如果不易区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均视为会计估计变更,故对本次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的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经测算,本次变更后合并会计报表增加折旧费用274 914 157.87元。
(二)分析要点
1.计算东方股份2002年和2003年的每股收益、每股股利、每股支付率、市盈率指标,并对两年的盈利水平进行评价。
2.东方股份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及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问题探讨
1.东方股份2002年和2003年盈利水平如何?
2.东方股份在2003年为什么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改变,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哪些影响?
提示:任何会计政策的变更,都会对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司董事会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领导风格的不同,会使利润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应进一步结合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政策、报表附注等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3)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请对东方股份2003年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进行评价。
提示:作为一个投资者,由于对投资有不同的风险态度、不同的投资目的,对公司同一会计政策会有不同的评价。
『贰』 某公司的利润大部分是由营业外收入构成,营业利润较小,判断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怎么样
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是应该看他的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只是一个特例,是暂时的行为,所以我觉得该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是很好吧。
『叁』 求一个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案例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你能得到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专负债表,属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可以请专业会计师作分析,还要和同行业作比较才能看出一家公司在同行业同地域盈利能力的高低,这一般属于财务分析的范畴
『肆』 西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国内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都要理论,坐等,答的好可追加分数。
: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首要标志,客观准确地对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是投资人、债权人、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构建适应新环境的盈利能力评价体系,旨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企业健康协调发展,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方评价企业的需要。
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演进,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方面重新对盈利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新的环境下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把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分为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两方面,在分析财务因素时,不仅分析了利润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从企业生产经营、资产以及所有者权益三方面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又从会计政策的稳健性、盈利的现金保障性、盈利的持续性、盈利的稳定性以及盈利的安全性五方面来综合评价盈利的质量;在分析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影响时,把企业创新纳入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体系。从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产品的顾客满意度、企业创新、以及企业对员工培训费用的投入来评价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综合以上分析因素重新构建了适应新环境的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为了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实用性,本文列举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实该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伍』 关于企业盈利能力的书籍有哪些
1、《盈利的艺术》
《盈利的艺术》是一部由〔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 所著书籍,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一本寓言式的商业书,以一位公司陷入困境的年轻创业者斯蒂夫向盈利大师戴维?赵求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了23条"盈利之道”,讲述了从解决方案、相对市场份额、交易规模,到时间、周期、新产品、数字等各方面的真知灼见。
2、《企业管理学》
本书针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需要,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经营决策、市场营销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技术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共十个部分。
3、《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201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安云,何飞。
书稿述及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管理中的激励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以及员工心理健康与救助等内容,整体框架完整合理,篇章布局科学严谨,概念准确,论证有力,逻辑严密。
相对于现有管理心理学教材而言,运用最新社会心理学理论成果分析组织员工心理与行为,并增加了“创造心理与行为”、“决策行为”及“员工心理健康与援助计划”三章新的内容,从而使书稿内容更全面,实用性更强。
4、《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苗润生、陈洁。本书在内容上,注意阐述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在体系安排上注意按实际操作的思路以及财务分析的关键环节来安排教材的理论结构。
5、《成本核算与管理》
《成本核算与管理》是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成本核算与管理》分为四个单元,包括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础知识认知、成本核算的基本技能训练、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应用、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每个单元按单元导航、学习目标、学习建议、案例导入、学习内容为主线形成体系的学习项目;
在每个项目中采用项目描述、任务引领、项目小结、项目训练划分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任务;在具体工作岗位任务中通过任务提出、知识准备、任务分解、工作步骤、学习延展等环节实现学习目标,其中穿插案例讨论、案例思考、案例分析、思考分析、提示、注意等内容。
『陆』 毛利率为什么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
因为毛利是企业经营获利的基础,企业要经营盈利,首先要获得足够的毛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毛利额大,毛利率高,则意味着利润总额也会增加。
而利润总额是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企业交纳企业所得税和股东红利税的多少,都与企业的利润正向相关,根据增值税理论税负的相关原理,决定增值税的交多交少与企业的毛利率正向相关,企业为了逃避缴纳增值税或企业所得税。
通常会在企业外帐做假,可能通过虚增成本,或虚降售价的方式去降低企业帐面体现的毛利总额和毛利率,进而降低增值税或企业所得税的计税税基,以达到其偷逃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或股东红利税的目的。
(6)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案例扩展阅读:
决定因素
1、市场竞争
所谓物以稀为贵,如果市场上没有这类产品,或这类产品很少,或这类产品相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其质量、功能价值要占有优势,那么产品的价格自然是采用高价策略,反之如果是经营大路产品或夕阳产业,市场比较饱和,那么只能是取得随大流的销售价格,取得平均的销售毛利。
2、企业营销
是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还是有其他别的原因考虑,如是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则可能采取先以较低价格打开市场,待市场占稳后再根据市场认同度重新调整定价策略。
如果是为了尽快地收回投资,企业可能以较高的价格打入市场,再进行逐渐渗透之策,市场对成熟产品通常是实行价高量小,价小量大的回报方式,如何在价格与销量之间进行平衡,以求得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进行营销策划所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3、研发成本
现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如能更快更好地开发出具有新兴功能的新产品,而产品在功能、使用价值及价格上存在优势,谁就能占领市场的最高点,企业的研发投入量大,通常其取得的发明创造成就多,受到专利保护所取得的利益就多。
4、技术成本
如企业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特别是发明专利和技术专利,而该专利产品无论在产品质量、产品功能方面比市场上原有同类产品均存有优势,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具有竞争上的排他性,自然具有加价能力,此时产品的毛利通常也比较高。
『柒』 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分析论文哪个好写,最好是营运能力分析,如果有发下链接,好的追加积分
a同学你好,毕业了就需要面临写论文,写论文虽然是件很痛苦的是,但只要认真查资料,认真思考与分析,还是能完成的。
(一)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
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三)完成初稿
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四)定稿
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一般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不要太泛,越具体越好,而且老师希望学生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关于企业盈利能力方面论文不知道你是否确定了选题,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你如果需要什么参考资料和范文我可以提供给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写论文最忌讳的是急躁心理,在学术上,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所以我认为写论文要大体经历如下过程:审题课程论文的目的就是检验大家对课程的学习状况,所以大家必须严格并准确的按照外教提出的论文题目来写,不能有自己的改动,如果是两问或者以上,更不能只选择其中一问来写,但是可以有详有略.以这次论文中的第四题"日本持续危机的原因是什么,2004年经济复苏的障碍是什么"为例,我们首先要明确这道题有两问,你可以着重写第一问,也可以着重写第二问,但是两问必须都涉及到.这次有的同学的论文,可以看出写作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但是由于跑题或者没有抓住题眼,导致分数十分不理想,这是非常遗憾的.列提纲提纲是文章的骨骼,好的提纲是写出一篇好文章的必要一环.提纲要列出文章的大体思路,还以第四题为例,提纲中可以写出持续危机的原因大概有经济方面的,制度方面的,文化方面的,国际影响方面的等,这样在找资料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节省时间了.3,查阅资料要注意的是,没有必要每一个方面都进行非常详细的论述,比如,你认为银行体系的问题和日本文化方面的问题是持续危机的主要问题,你就可以详细查阅有关这两方面的问题,其他方面一笔带过即可.写作经过以上的努力,你会发现,论文已经基本成形了.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论述层次一定要清晰,每一个小方面要加上小标题,最好加黑表示,这样读者就能一目了然,也能提示作者紧紧围绕本段中心来写.⑵文章要体现一定的学术性,要把你所引用的事实或者数据和所学到的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有些同学为写好论文查阅了大量资料,但是整篇论文全是现象的罗列,没有任何的分析,这样就更像调研报告而不是论文了.比如你引用了日本政府的某个政策来说明政策对日本持续危机的影响,那么你要深入分析这个政策为什么会造成日本持续危机,而不是仅仅把这个政策摆在那里.对数据的引用也是一样,这次论文有很多同学引用了大量数据,但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同学就不多了.⑶论文的格式要规范.格式规范并不是形式主义,它体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尤其是脚注,一定要详细,这样既是对所引资料作者的尊重,也便于大家以后的二次引用.以上几点就是我对这次批改论文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
『捌』 论文写盈利能力分析,应该以什么公司为案例比较好,急急急
写作思路:可以写火电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可以从市场营销、计划管理、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节能降耗、可靠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火电企业盈利能力提出具体建议。
正文:
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火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每个国家和企业都不得不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开始重建其电力工业,掀起了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标志的电力市场改革的浪潮。电力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革,是电力工业在经历了百余年平稳发展之后面临的一次历史性的大冲击。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火电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不能充分、深刻地思考和认识未来的竞争,不能做到未雨绸缪,不能尽快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那么在将来愈演愈烈的发电市场竞争中将会陷入被动境地。
尤其是近年来,电煤价格持续攀升,火电企业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因此,如何提高火电企业的盈利能力,打造火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强化市场营销,加强经营工作,是提升发电企业盈利能力的有效手段。电量是火电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只有争取到更多的具有边际利润的电量,才能真正增加企业的利润。
牢固树立“电量就是效益”的理念,没有电量,就没有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市场意识,全方位抓好市场营销工作,积极开展电力营销的研究和实施工作,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多沟通、勤联系,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电网公司的沟通与协调,尽最大努力争取电量计划,确保计划内电量不低于区域电网平均水平。
在确保有边际利润的情况下,深入开展代发电量工作,积极寻找外部电量替代机会,合理统筹和优化电量结构,提高机组经济性。认真研究大用户直购电政策,积极推进直购电工作,提高机组发电负荷。
开拓热力市场是发电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要不断强化市场营销力度,扩大热力市场,形成稳定的供汽能力,使供热尽快产生效益,增加企业收入。
在确保机组发电量的同时,应将强化对外供热作为打好盈利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全面做好供热的安全生产、经济运行、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管理工作,促进热力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同时在供热过程中,应本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发电公司的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在用户管道架设、管线改造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出面提供帮助,为用户排忧解难,确保供汽可靠性和供汽质量,坚持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保持并发展与供热用户的伙伴关系。
『玖』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案例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目前,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 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 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 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 为了跟上变化, 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 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 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 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 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 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