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橡胶专家
专家名单
01、黎扬善 (原化工部橡胶司 司长)
02、于清溪 (原化工部橡胶司 副司长)
03、李美霞 (原化工部橡胶司 副司长)
04、李春芳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总工程师)
05、吴祥龙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副总工程师)
06、周国楹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副总工程师)
07、郑正仁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副总工程师)
08、许春华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副院长)
09、陈志宏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教授级高工)
10、陈振宝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教授级高工)
11、何晓玫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总工程师)
12、谢忠麟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教授级高工)
13、贺海留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高级工程师)
14、蒲启君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教授级高工)
15、马维德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教授级高工)
16、李花婷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副总工程师)
17、马良清 (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主任)
18、吕百龄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教授级高工)
19、冯永海 (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 院长)
20、张隐西 (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 原)
21、刘 敏 (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 副院长)
22、李秀权 (北京橡胶塑料制品厂 高工)
23、刘世平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原处长)
24、刘继武 (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公司 副总经理)
25、孙连生 (青岛橡胶六厂 总工)
26、吕柏源 (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博导)
27、何立中 (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
28、邓本成 (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
29、纪奎江 (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
30、张殿荣 (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
31、杨清芝 (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
32、辛振祥 (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
33、安宏夫 (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
34、李曰煜 (中橡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院长)
35、何家磐 (上海乳胶厂 技术副厂长)
36、苏平凡 (沈阳橡胶四厂 原厂长)
37、丁尚文 (原沈阳长桥胶带厂研究所所长)
38、杨云良 (青岛双星集团公司 原副总工、胶鞋分会副秘书长)
39、张宣志 (桦林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原副总经理)
40、单国玲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 总工)
41、赵树高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
42、隆有明 (上海轮胎公司研究所 所长)
43、廖炳万 (广州橡胶一厂 原副总工程师、力车胎分会秘书长)
44、魏志强 (中橡集团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 总工)
45、梁星宇 (著名学者)
46、陈登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橡胶制品分会秘书长)
47、曹振纲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橡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48、朱玉俊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49、张立群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50、宋景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中南橡胶厂总工程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
51、屈 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沈阳橡胶四厂总工程师)
52、王小为 (国家合成橡胶检验中心)
53、刘安华 (华南理工大学 博导)
54、缪桂韶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55、吴向东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56、贾德民 (华南理工大学 博导)
57、罗东山 (华南理工大学 博导)
58、王迪珍 (华南理工大学 博导)
59、罗权昆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❷ 2008中国非轮胎橡胶企业50强
2008年还没有过完,不可能有2008年50强数据.
能够参考数据只有2007年20强的
我国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有3000多家,年耗胶量达180万t。2007年销售收入高达1111亿元,约占橡胶工业总销售额的1/3,接近轮胎业的70%。非轮胎橡胶制品已成为可与轮胎相比肩的支柱性行业,但行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此外,生产的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佳,前20家主要企业的年销售额只有118亿元,仅占行业的10%,同50强在华企业竞争多处于劣势。迄今我国尚无企业进入世界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行列。
中国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20强排行榜(按2007年实际销售收入) 亿元
排名 企业名称 销售收入 排名 企业名称 销售收入
1 山东银河德普胶带 18.165
2 安徽中鼎密封件集团 16.633
3 北京华腾橡塑乳胶制品 6.730
4 青岛橡六集团 6.544
8 上海雅申密封件 6.030
6 浙江双箭橡胶 5.980
7 际华3517橡胶制品 5.782
8 浙江三力士橡胶 5.687
9 浙江三维橡胶 5.011
10 山东龙口丛林塑胶带 4.936
11 河南尉氏久龙橡塑 4.639
12 上海华向橡胶制品 3.978
13 南京金腾橡塑 3.960
14 阜新环宇橡胶集团 3.797
15 浙江南通回力橡胶 3.694
16 浙江奋飞橡塑制品 3.332
17 湖北中南橡胶集团 3.184
18 辽宁铁岭华晨橡塑制品 2.970
19 陕西凯迪西北橡胶 2.320
20 江苏金伦橡胶 2.106
表1 2008年世界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 亿美元
年度排名 公司名称 2007年 占总销售额 利润率
2008 2007 / 国别 销售额 比例/% /%
1 3 特雷勒堡/瑞典 41.250 90.0 2.7
2 2 哈钦森/法国 37.200 90.0 —
3 4 普利司通/日本 34.500 12.0 3.9
4 1 大陆/德国 34.460 15.8 6.4
5 5 佛雷依登贝格/德国 33.338 45.6 5.1
6 8 库珀标准汽车配件/美国 25.112 100.0 —
7 7 汤姆金斯/英国 25.000 42.5 5.0
8 6 东海橡胶工业/日本 22.750 95.0 5.0
9 9 派克-汉尼芬/美国 22.050 20.5 7.7
10 10 NOK/日本 21.750 50.0 9.2
11 — 威扬斯技术/美国 16.000 100.0 —
12 19 丰田合成/日本 12.700 25.0 2.7
13 17 卡莱尔伙伴/美国 12.000 42.0 7.5
14 15 费德拉尔-莫达尔/美国 12.000 17.4 —
15 13 伊顿/美国 12.000 9.2 4.6
16 14 马克Ⅳ工业/美国 11.520 64.0 —
17 21 安塞尔/澳大利亚 9.750 100.0 8.1
18 20 横滨橡胶/日本 9.650 20.0 3.8
19 22 东洋橡胶工业/日本 9.063 29.0 2.0
20 — 汉宁汽车配件/美国 8.650 100.0 —
21 24 森普利特/奥地利 8.317 100.0 6.6
22 25 芬纳/英国 7.616 100.0 2.1
23 28 ZF宝盖弹性金属/德国 7.127 4.1 2.5
24 31 SKF/瑞典 6.900 8.0 7.2
25 27 阪东化学/日本 6.550 80.0 3.9
26 26 戴纳/美国 6.500 7.4 —
27 34 依路林-科林格/德国 6.235 75.0 13.2
28 32 西部制药服务/美国 6.030 59.0 6.9
29 30 住友橡胶工业/日本 6.000 12.5 3.4
30 38 塞尔橡胶/德国 5.745 100.0 —
31 37 威力塔斯/德国 5.691 100.0 —
32 35 鬼怒川橡胶工业/日本 5.400 95.0 0.6
33 36 基本保健/美国 5.000 0.6 2.2
34 39 佐迪亚克/法国 4.930 14.5 7.4
35 43 西川橡胶工业/日本 4.820 95.0 4.1
36 40 富国/日本 4.460 100.0 —
37 44 马奴里橡胶工业/意大利 4.168 100.0 10.2
38 42 三星胶带/日本 4.165 67.5 5.2
39 — 安维斯/荷兰(沃克与米其林合资) 3.800 100.0 —
40 — 新田/日本 3.758 74.8 8.6
41 — 阿尔法橡胶/意大利 3.750 100.0 —
42 46 SSL国际/英国 3.742 39.0 6.9
43 45 日轮/日本 3.737 100.0 2.3
44 48 洛德/美国 3.625 50.0 7.6
45 33 沃克/德国 3.500 60.0 —
46 — 阿旺汽车配件/美国 3.500 100.0 —
47 49 达特威勒橡胶/瑞士 3.456 29.0 15.3
48 47 冈本/日本 3.300 50.0 —
49 — 顶级手套/马来西亚 3.237 100.0 —
50 — 艾梅拉尔·贝尔技术(橡胶持股)/荷兰 3.150 47.0 —
❸ 大中华橡胶厂的历史沿革
是年2月上旬达成协议,由日本A字护谟(橡胶)厂负责培训制造套鞋的技术人员,及提供全套机械设备,中方派员赴日并洽购设备。民国16年在上海徐家汇路1102号租地27亩建造厂房。同年夏天,特聘日本人加藤芳藏指导在日本的实习人员;同时登报招聘技师,来华安装设备指导生产。民国17年有职工83人,10月30日投产,日产套鞋近1000双。采用的双钱商标,于次年10月注册获准。
建厂第一年赢利20万元。民国17年12月盘进沪江机器厂设备,设立大中华橡胶机器修造厂。民国19年兴建硫化油膏厂和生产碳酸钙的原料一厂,民国22年增建生产氧化锌、立德粉的原料二厂和生产鞋面布的原料三厂。民国19年盘进交通橡胶厂,改名为大中华橡胶二厂,民国22年9月,先后盘进日商泰山护谟厂和春华橡胶厂,分别改名为大中华橡胶三厂、四厂,徐家汇老厂称大中华橡胶一厂。
民国19年1月,企业由独资改为合伙,资本增为20万元。次年改为两合公司。民国22年12月,资本扩至200万元,改组为大中华橡胶厂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东棋盘街63弄32号(今延安东路272弄32号)。民国26年扩至300万元,共有职工2860人。其资本占全国同行业的四分之一,产值占三分之一。
民国21年开始筹备,至民国23年10月“双钱”牌汽车轮胎试制成功,打破国外轮胎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与此同时,民国22年建成力车胎厂房,次年从日本购进一套制造力车胎的旧设备,安装后投入生产。民国20年起,生产的胶鞋先后获得国民政府实业部及上海市政府的优、特等奖状和上海市商会荣誉奖状。民国23年起生产汽车轮胎和力车胎,民国24年,“双钱”轮胎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国货展览会”展出,获特等奖状。
抗战爆发后,“三厂”、“四厂”、原料厂和各地营业机构遭到破坏,“四厂”全部机器及部分原料等12O余吨物资内迁途中也遭洗劫,损失相当于胜利前夕资本总额的四分之一。为避免日方的干扰,公司总部暂迁香港。民国27年分别在徐家汇路和陕西南路,另办美泰制钙厂和德福织染厂。民国31年受太平洋战争影响,原料中断,曾一度停工。次年开办“大中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商代工,谋求生存。民国35年6月,盘进日商上海护谟工业株式会社,替代毁于战火的“四厂”,民国36年2月,盘进振隆铁工厂,同年4月盘进大安维新橡胶厂,改为大中华橡胶五厂。民国37年3月,在天津盘进兴满橡胶厂,改为大中华橡胶六厂。解放前夕,大中华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有制造厂6家、原料厂3家、机器修造厂2家,拥有职工4000余人,另有两家独立经营的原料厂。
1954年9月全公司清产核资额为1365万元(不包括天津分厂156万元和待处理资产330万元)。10月,大中华橡胶六厂首先公私合营,划出后改为天津大中华橡胶厂。12月,全公司公私合营后,隶属于市轻工业管理局,后改属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轮胎胶鞋公司。次年5月公司改为总厂制,总部迁到“一厂”。1956年工业经济改组时,有17家小型橡胶厂、铁工厂和鞋帮厂并入大中华各有关分厂;大中华原料一、二厂划出,并入京华化工厂,原料三厂并入上海市第二十棉纺厂、当时,总厂直属市工业部领导。1959年撤销总厂制,后隶属于化工局,1962年隶属于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各分厂独立后均隶属于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1959年成为轮胎专业制造厂。
1961年,大中华橡胶一厂力车胎生产开始移交中南橡胶厂。1965年年产20万套轮胎的设备及707名职工内迁贵阳,支援贵州橡胶厂扩建成为贵州轮胎厂。翌年12月大中华橡胶一厂改名为上海轮胎一厂。1981年2月定名为上海大中华橡胶厂。1984年9月起,征地268900平方米,筹建大中华橡胶厂闵行分厂。1988年1月1日,上海碳酸钙厂(原美泰化学制钙厂)并入。1990年6月19日,与上海正泰橡胶厂联合组建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成为公司核心层企业。
❹ 中国大地上轮胎厂龄排队
这些老牌轮胎厂,有些因为特殊原因已经不在生产,但是在其他方面发挥着余热,有些工厂依然还奋斗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见证了了中国轮胎的从羸弱到崛起的发展史。现在中国大地上矗立着上百家轮胎工厂,包括大量的外资轮胎企业工厂。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已经将轮胎厂升级为智能制造工厂,“土法上马”已经成为历史,很多百万、千万产能工厂一年时间就能投产。
很多老轮胎厂曾是某座城市的标志,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他们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转身离去,留给后人一段传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