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结合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阐述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IS-LM模型来分析)。
首先从财政政策来说,目前我国的三驾马车中我们的出口将会继续受到影响,同时通过这次的危机,西方消费观念有一定的改观,所以出口方面可能继续不振,但是为了外汇,国家可能会继续降低税率,提高贴税来缓解/促进出口。消费这个层次(扩大内需)表面上看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实质是后劲不足,一个国家的消费不是一两个富人就能拉动的,)所以政府在财政支出上面可能会是一个持续提高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使得通货膨胀产生,这是目前拉动国内内需的最好方法(也是保八的手段,很白痴,但是很有效,数字看起来很漂亮。这一点可以放心的是不用担心挤出效应或者说国进民退的现象,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钱)。在税率调节方面,可能在消费领域会有所调节,降低一部分的税率,但是在收税的范围上会扩大,例如物业税有可能今年开始。总之2010年国家的税收肯定是比2009年高,至少是平齐的。(2010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太高,这不是因为政府做了多少,也不是资本家仁慈了,而是根本就涨不上去,老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东西,即便滞涨来了,中国的百姓依然能够靠馒头,米饭加榨菜的毅力活下去)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目前我们的国家的任务就是扩大需求量,将出口剩余的部分争取在国内消费掉。
其次,货币政策,这个政策我们国家已经说了,继续保持平稳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略带扩张性的政策。就是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种需求。我们国家这十年来是有意的保持略微通胀的状况的,因为这种状况对经济增长有好处。之所以说他是略微的通胀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以及目前扩大内需的要求所决定的,我们国家目前会实施一些选择性的货币政策,例如对消费信用的控制,防止在这种高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出现次贷危机,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防止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不动产信用的控制,以及道义劝告都会出现。(这里面的实例你自己去找,不难找)
说到货币政策不得不说说货币政策时滞,这个是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当我们准备紧缩银根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使得我国不得不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否则一旦转变成经济危机,后果相当可怕,因此我国目前在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相对饱和,随着政策效果的到来,我国的通货膨胀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又不敢进行过分的抑制通胀的手段,财政收入方面我们的政府也不能减少,因为一旦政府没有钱,财政支出也就是空话了,这个就更可怕了。目前我们国家会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
②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目前经济形势,应该采用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
1、拉动内需 2、加大投资 3、促进出口
宽松的货币政策
1、降低基本利率 2、央票暂停发行 3、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4、降低房贷门槛 5、为国家大量的投资项目提供贷款
目前我国最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什么是政府支出,就是如政府出钱购买,象现在的40000亿的刺激内需政策。现在采取积极的,而非紧缩的财政政策。说明现在市场流通性匮乏,需要政府调节,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市场流通性,刺激投资和需求。就目前中国的情况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大幅回落。稳定经济。
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挑战总需求。如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去年末和今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处于高位,国家一直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频频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就是为了收回流通性,控制通货膨胀。
下半年,通胀得到控制,但是经济下滑风险加大,于是得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可以如此简单的理解,政府采取宽松(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就是刺激经济,提高投资和消费,但是同时可能会造成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而紧缩的政策会抑制通货膨胀,也会抑制经济发展。因此看来经济得稳定,不热也不冷。所以我们的政策得~稳定和谐~。采取两边摆的态度。来适应经济的发展。
③ 针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情况,央行采取了哪些宏观货币政策你认为效果如何
z中国目前经济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通胀,央行主要采取加息和调整准备金的手段,说实话,我认为央行指标不治本,黔驴技穷。
二是,热钱涌入,继续增加流动性压力。这方面,央行表现更弱,首先是不承认大规模热钱赌人民币升值,其次,为虎作伥,相关政策的出台等于变相鼓励。例如,FIDI,的扩容,国际版、以及大量国内地产公司海外发债。
三是经济增长依旧依靠投资,内需无力。这方面,央行更弱智,因为他向发改委和国务院建议的权利都么有。
④ 分析宏观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主要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这在LM曲线斜率大时就会这样),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这在IS曲线斜率小就会是这样),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就大,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较小,反之则反是。 可见,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 IS曲线斜率较小时(原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边际税率较小从而也使支出乘数较大),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原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感),使得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这在LM曲线斜率大就会是这样),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这在IS曲线斜率小就会是这样),则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很明显,反之则反是。 可见,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
⑤ 描述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及货币政策
简单地说:
07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股市走牛,经济快速增长,物价明显上升.
今年国家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快速转为过度;防止物价上涨由结构性转为全面的通涨.
针对调调控的目标,我国的货币政主要是紧缩的货币政策(1)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紧银行的信贷资金,从而收紧银根(提高准备金率被认为是效力最猛的方法);(2)提高市场利率,这里指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以此吸叫资本市场中过剩的资金,提高贷款门槛,防止股市过热(3)公开市场业务,如央行卖出证券,以吸收银行资金,减少银行用于贷款的资金.
⑥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及未来我国可能出台的货币政策
根据综合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可能产生专心型.
出口贸易型转成出口贸易和国内市场贸易综合型转变.
中国现在世界的来料加工基地.是外部直给和内部采购共同存在.现在世界经济疲软出口已经猛降,外部市场紧缩.许多来料加工企业可能面临转型和倒闭.
我国可能出台的货币政策要针对扩大国内消费,投资和就业问题
.估计会采取.RMB保值或者小范围稳定波动.
RMB贬值会提高进口成本,对内需产生压力.
RMB继续升值会对出口产身压力.也不利与外资进入.
大概还会小降息,促进实体投资.
⑦ 简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容,并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宏观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CPI持续高位的两难选择。
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
1.GDP增速从2011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⑧ 中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求分析有哪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降息降准 投资基建……
⑨ 请阐述当前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应当用哪些货币政策和财务政策
结合当前的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状况,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