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中国移动基地分析

中国移动基地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01 13:38:45

⑴ 中国移动公司基本面分析

移动拨打17951基本话费是:(一)拨打除台港澳地区以外的国内地区:基本通话费+IP长途费0.30元/分钟;(二)拨打台港澳地区:基本通话费+1.50元/分钟,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长途2.40元/分钟;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长途3.60元/分钟;迪戈加西亚岛、诺福克岛23元/分钟;其它国家4.6元/分钟;(三)用户购买17951IP充值卡对本机充值后,拨打17951IP电话资费标准及使用方法与用户直接拨打。当用户手机离开归属地时,在国内大陆地区漫游。(一)直接拨打对方号码(如对方是固话或小灵通,前面须加长途区号)(二)用户可加拨17951后拨打对方号码(三)拨打台港澳电话:直接拨打:00+地区代码+对方手机号码;地区代码+对方手机号码(四)资费标准:一、用户直接拨打中国大陆电话:漫游通话费+长途通话费0.07元/6秒17951直拨:漫游通话费+IP长途费0.30元/分钟二、拨打台港澳电话资费标准:直接拨打:漫游通话费+0.20元/6秒,拨打IP电话:漫游通话费+1.50元/分。

⑵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有人在起点看见我的小说.已经分析过时真的了.叫我去他们网站签约发书...

骗子,千万别去,就算是真的,那也是阅读基地内部人员自己搞的,就相当于自己偷着拦的私活!
这么跟你说吧!移动阅读基地上面的书,没有人直接可以在上面写作的,我们都叫她无线!是由网站的编辑将他们网站里面的几十万字以上的小说推荐给无线的,然后无线的编辑审核通过了,就直接发布在移动阅读基地上!半年后,移动才和网站结算稿费,然后网站再给作者!
所以现在的作者,除了可以享受网站里面的订阅全勤等稿费外,还可以拿到无线的钱!
所以,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就在网站里面写,我们熟悉的那几个大网站都和移动有合作!在网站里面不火的书,在移动那里很容易火的!努力吧!前提是,进移动,必须上架几十万字以后,都市玄幻类的成绩最好!

另外补充一点,现在很多人都冒充移动无线的人收稿子,都一部分是工作室,主要是攒足一定数量的稿子好上移动,移动上传作品第一次需要几百本书一同审核,也有一部分是骗人的!找你的八成是工作室,就是那种见不得光的东西!虽然有的工作室信誉不错,但是毕竟见不得光,自己衡量的怎么办吧!
有问题继续问,没有了的话,就给分吧!

⑶ 中国移动通信的PEST分析

1. P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
2. E经济环境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3. S社会文化环境
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4. T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不仅包括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PEST分析方法通常采用矩阵式的方法,就是在坐标中分成四个象限。如拿政治和经济两个做坐标,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发展。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不能发展。环境一个好一个不太好时,就要适当考虑,可以发展也可以不发展。PEST分析通常用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⑷ 求一份《中国移动基站维护案例分析》

你是华为那边的??

⑸ 请问中国移动的战略环境分析及战略制定

中国移动BOSS SWOT分析

imported_admin2005-09-21, 15:08
到底能怎样评价移动的BOSS?

提出问题:noah 有关分析的原创作者石斑鱼、CMCC宁宇、Christophe、herbert、sinolin等
整理:hulu
发表: 2004-05-06 20:05:35

特别说明: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如果您需要转载,请征求我们的同意,同时增加一条:
本文摘自中国计费网www.billingchina.com的BBS 计费/OSS论坛主讨论区

前言
SWOT是指“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SWOT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识别各种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素,有利于开拓思路,正确地制定企业战略。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计费网众大虾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移动BOSS进行了SWOT分析,由于BOSS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参与评论的各位或许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致,分析的不一定妥当,如果各位看官阅后觉得不妥,权当一笑了之!另外,由于大家在分析的时候,都从挑战角度来看的,我这里就把“威胁”(Threats)统一调整为“挑战”。

还是和前面Chris的《如何写规范?(整理篇)》一样,hulu文字能力和理解力都有限,如果未能深刻领会诸位精灵王、诸多骑士大侠、骑士谈话真谛所在,所有臭鸡蛋、烂番茄均由hulu笑领,多谢多谢

本文按以下思路整理:
1、 评价BOSS的手段
2、 BOSS系统的优势
3、 BOSS系统的劣势
4、 BOSS系统的机会
5、 BOSS系统的挑战

一、评价BOSS的手段
评价BOSS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A.T科尔尼曾经在去年与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合作,进行了业务支撑系统的整体评估,是从管理、业务、技术和效益四个方面评测的;IBM是从E-TOM类似的角度拥有一套完整的评估模型等等。目前流行SWOT分析,本文也将从SWOT角度逐一分析。

由于宁宇同志亲身经历了BOSS的整个建设过程,而且此文很大一部分为他的观点,所以BOSS SWOT分析遵从他的分析方式,分三个阶段:在启动BOSS系统建设阶段、在BOSS系统建成后的阶段、在业务支撑网建成后的阶段。

二、BOSS系统的优势
在启动BOSS系统建设阶段:中国移动在无线通信领域的主导运营商地位很关键,其业务领先,有丰富的运营经验;中国移动高层对业务支撑系统集中化改造的有力支持;企业在建设资金方面的优势;96年实时计费工程和98年计费系统集中化改造工程积累的技术和工程建设方面的经验;一大批在移动周围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和业务人员架构良好。所有这些为BOSS的有效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BOSS系统建成后的阶段:顺应了中国移动以省为单位进行业务和管理方面的集中化管理趋势,培养了合作伙伴和中国移动的技术和业务人员,推进了业务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提升了业务支撑工作的地位,一方面为中国移动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手段,有效支撑“服务与业务领先战略”,另一方面也为业务支撑网的下阶段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扶植了中国移动支撑系统建设方面的合作伙伴,出现了亚信、联创、思特奇、宏智等国内SI齐头并进的格局。

在业务支撑网建成后的阶段:经过BOSS系统集中化改造工程、客户服务系统集中化改造工程、一级BOSS系统建设以及两级经营分析系统建设,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业务支撑网,初步解决了业务支撑系统有和没有的问题。集中式的业务与管理模式已完成了从地市向省级集中的改造。计费中心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业务与支撑系统规划管理经验,并将生产服务质量和业务支撑系统的维护服务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系统具有较高的新业务开发能力,在灵活性方面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BOSS系统的劣势
在启动BOSS系统建设阶段:从集团到省公司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推动信息化的下一个潮流,众所周知,计费部门的所处的位置通常都很微妙,业务部门主导业务需求,缺乏总体把握;业务管理的不成熟;技术手段和经验不足,总体来说对计费业务最熟悉、对于营帐方面的知识与积累弱一些、对于客服积累非常少。

在BOSS系统建成后的阶段:BOSS涉及到的部门界线不是很明显,系统的集中化改造体现出技术超前于业务集管理,有一些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也要通过BOSS来实现,使技术部门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对BOSS系统建设的战略意义理解不到位,存在应付集团公司工作的现象;一级BOSS的定位滞后,使业务支撑网的建立缺少了一定的连贯性;系统和信息安全管理状况不佳,系统的优化和稳定成为突出的问题。

在业务支撑网建成后的阶段:业务流程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尤其是跨省和跨部门的流程不健全;经营分析系统在数据质量和应用方面还不能全面满足业务部门的要求;在快速地系统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建章立制以及流程的规范化等方面存在漏洞;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安全方面的人员、技术和管理等环节问题较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难以满足系统快速发展的要求;部分子系统之间为紧耦合,难以独立部署、运行、维护,所以造成新业务上线动作太大,对以前的业务冲击也很大;BOSS数据量很大,但挖掘的还不够,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互动不够,例如用户通过1860投诉了,大客户不知道,或者用户从营业窗口投诉了,客服系统没有受理记录等。

四、BOSS系统的机遇
在启动BOSS系统建设阶段:中国移动集团正式成立后,采用二级法人的体制,考虑逐步建立以省公司为运营核心的运营管理模式;国内合作伙伴积累了大量的计费和营业、帐务等方面的经验和建设思想,期待在运营商实现,为中国移动BOSS建设投入了足够的研发力量;中国移动集团公司高层对业务支撑系统建设寄予厚望。

在BOSS系统建成后的阶段:中国移动公司“服务与业务双领先”战略对业务支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户对服务规范化的要求以及全程全网管理方面的要求,加快了企业在业务流程标准化方面的进展;业务部门对统计分析方面积极地提出了需求,为经营分析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国内外行业标准化组织活动增强了业务支撑系统发展后劲,比如计费网论坛里一些水缸、水桶、水壶、水瓢等讨论的主题,给在坛子里活跃或潜水的中国移动的大虾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嘿嘿,不小心做了一个广告,希望CMCC的朋友别介意 ^-^)

在业务支撑网建成后的阶段:3G时代为业务支撑网的发展带来机遇;订单流和服务保障流方面的需求逐渐清晰,为全业务的业务支撑系统提供了动力;国外产品软件厂商对国内关注程度提高,给支撑系统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五、BOSS系统的挑战
在启动BOSS系统建设阶段:中国联通先行制定了业务支撑系统的发展规划,并启动了综合营帐系统建设,在与中国移动争夺资源;中国移动技术人员的水平、数量和经验难以满足全国范围大规模系统建设,规范标准的制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指导,缺乏试点使系统建设的难度加大。

在BOSS系统建成后的阶段:全国SI良莠不齐,BOSS系统各自为政,部分厂商的选择不成熟,合作伙伴还需进一步调整,一级BOSS的统一是一个挑战;需要解决对目前高速发展的数据业务的支撑问题,以及系统的实时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用于实现临时性功能的外挂系统较多,系统需要进一步整合,对是否启用EAI、EAP等问题尚在测试、论证阶段,需要加快实施进度;缺乏数据仓库、经营分析方面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在业务支撑网建成后的阶段:企业整体上市后的中国移动在资金方面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对业务支撑网投入的黄金时间已经结束,而反观中国电信随着南北分家后在业务支撑网方面的投入加大,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目前计费中心、信息办、网络部三驾马车同时都在拉着信息化的战车,难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跨业务部门的数据交互问题,将来如何整合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没有一个研发、测试、验证中心,使得BOSS系统下一步技术上的讨论只能停留在口头,使得新系统上线面临巨大的风险。

其它:这部分重点展现各位网友提出的BOSS系统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固网运营商对于帐单流的处理比移动运营商目前差些,但是工单流和资源的调配能力还是较强的,在获得3G运营牌照后,其推出3G业务的时候,相应支撑系统对中国移动BOSS会有一定的冲击
* 要解决好跨区域管理的问题
* BOSS的产品化程度低,业务的提炼水平也低
* BOSS对营销的支持不够,需要将客户的特征、消费需求、话费情况进行分析,与产品进行匹配,寻找合适的产品推荐给用户
* BOSS的主动营销能力也很弱

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品牌市场分析案例

今年3月,中国移动强档推出号称与“全球通”和“神州行”并列的第三大品牌“动感地带”,并斥巨资邀请周杰伦作为其形象代言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立体式媒体轰炸。一时间,不管是电视、报纸还是户外广告,到处可见“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豪情宣言。中国移动亦在多个场合宣称:“多个城市的柜台已销售一空”、“北京西直门营业厅人满为患”。动感地带,魅力何在?

所谓动感地带,事实上是对传统移动电信服务的重新定义和包装,其主要卖点有两条:一是服务,二是价格。作为服务,动感地带用户不仅可以使用除出国漫游外的所有语音服务,还可以使用移动QQ、无线游戏、手机宠物、娱乐新闻、天气预报等一系列数据增值业务;作为价格,“动感地带”不仅免去了用户基本月租费,而且提供了20元300条短信的“超值优惠装”。

对此,在貌似汹涌的市场反应后面,暗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中国移动宣称此次以“品牌战”替代价格战,成功捕获了一大批以学生为主的“年轻时尚人士”用户,通过推广其增值服务,能有效增加ARPU值(编者注:每用户月花费值:AverageRevenueperUser),从而“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摘自2002年年报)”;而另一方面,一些业内评论则认为移动此举只是价格战的另一个翻版,用户真正关注的并不是其增值服务而是价格,至少在近期不可能为公司带来更多利润。某些最终用户在网上更是直言“中移动推出的‘动感地带’是多此一举”,动感地带仅靠资费调整一项就足以吸引用户,根本没必要花大钱进行品牌塑造和推广。

很显然,这次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移动所大力倡导的数据增值服务能否为动感地带的用户所接受,以及其最终能否为中移动带来利润空间的提升。我们在此引进两个基本概念,即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电信服务中,广度表现为用户基础的增加,而深度则表现为服务内容的增加,电信运营商的总体收入则可表现为这两个纬度综合作用的结果。移动推出“动感地带”,期望加深服务的“深度”,但业内观察者和某些最终用户则认为此举最多不过能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吸引一些低ARPU值的低端用户,从而增加用户基数的广度而已,在短期之内难以创造真正有深度的高增值服务,为利润带来新的增长点。

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目前尚存悬疑,因为对一件尚未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做成败定论本就是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在此,通过对中移动“动感地带”营销计划出炉过程的解析,有望为我们在更宏大的战略视角上理解此次计划的必然性,并对该计划为整个市场格局带来的后期影响做出分析。请看本期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品牌市场分析案例。

1发展

★2000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旨在推动手机新闻、移动QQ、航班查询等数据增值业务。“移动梦网”概念系日本DOCOMO公司I-MODE模式在中国的直接翻版。日本DOCOMO公司是日本移动电信运营商的老大,号称拥有1000多项移动增值业务,广受日本移动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青睐。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场调研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国)总裁王煜全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DOCOMO的I-MODE营销模式形象的形容为“推石榴卖籽”,即推出一个电信服务的整体概念,但实际上卖的却是整体概念下的单项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这样在为最终用户提供高增值服务、提高其忠诚度的同时,也自然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毫无疑问,DOCOMO的成功在某一程度上让中国的移动运营商羡慕不已,并期望通过拷贝其模式而在中国获得同样的成功,让数据增值业务成为移动的新增长点,来缓解其一路下降的ARPU值给企业带来的压力。然而所谓南桔北枳,中国移动虽然学全了“推石榴”的手段却没能按照中国最终用户的需要做出他们需要的“石榴籽”来(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消费者和日本消费者之间在消费习惯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从经济到文化莫不如是),从而没有实现他们预期的效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移动梦网的表现最多也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根据中国移动2002年的财务报告,经过两年运作,移动梦网业务及其它数据业务(比例未知)为中国移动带来了13.5亿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87%,但仍不到总收入的1%,距离“新增长点”之说甚远。(见图一)

★推出移动梦网之后一年,2001年11月,中国移动又将广州作为试点推出了“动感地带”。从系谱角度而言,动感地带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人士设计的一个“移动梦网”的子品牌,其服务基本上与移动梦网服务如出一辙,无非是加重了其时尚化的色彩,再融入了降价元素而已。一年后,广州动感地带人数超百万;2002年3月,进入全国推广阶段。

2战略

★从上述概况看来,在推出动感地带的整个过程中,中国移动始终掌握着良好的运作节奏,其操作流程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从市场定位到试点到全面推广环环相扣,甚至具有教科书式的简洁明确。尽管王煜全认为其营销的战术细节仍有不少可待提高之处(如内容介绍不够、分类不细致、营销整合度不高、品牌代言人选择仍需考虑等等),但无可否认的是,作为在一个试点地区(广州)已经培养了一年多的项目,必然是已经达到了企业的某一战略目的才会向全国推广的。这也就是说,在全国推广“动感地带”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并不是仓促的决定,它的出现必然带有企业很强的目的性。那么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换而言之,为什么要推出“动感地带”?

★按照中国移动的标准说法,推出动感地带是为了在一个细分市场(年轻群体)内促进数据增值业务乃至整个新业务的使用。作为佐证,移动举上海地区用户ARPU值为例:普通神州行用户新业务使用费每月仅为6元,而动感地带用户则达到了11元,增幅达87%(见图二)。尽管这一例证并不有力(不能证明是动感地带增值服务带动了ARPU值,很可能是原先新业务ARPU值高的用户选择了动感地带),但我们依然可以相信,通过设置20元300条短信的准进门槛,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收入增长做出贡献。(见图三)

★更重要的质疑是,新业务的增长就意味着总体利润率的提高吗?如果我们再对新业务状况进行回顾,就可以发现增长最快、市场最大的不是增值业务,而是短信互发业务———而短信互发业务事实上是传统语音服务的一种延伸,一种语音服务的廉价替代品。动感地带本身所力推的“数据增值服务”,如航班查询,位置服务等,却并没有太多的消费者为之叫好。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广州以及北京的动感用户,同样也发现他们很少使用增值服务———尽管它们显得如此时尚动人。最吸引他们的,仍然是费用的降低。

★从这个角度来讲,用动感地带的增值服务来挖金矿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少在短期内如此。在采访过程中王煜全也谈到“动感地带这一项目短期内难盈利,要等待这群人(年轻消费者)有了更强的消费能力后才会带来较大的利润。”(这里所谓的消费能力更多的还是指对语音服务的消费能力)。因此,业内所谓“动感地带只是价格战的另一翻版”这一说法看起来更贴近实际。

★那么回到开始时的问题:既然“靠增值业务掘金”不可能成为中移动在短期内可验证的目的,那么中移动推出“动感地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在此,如果从更宏观的市场竞争角度来看的话,动感地带的战略价值不体现在对利润的带动上,而体现在对竞争对手进行阻击上——事实上,动感地带已成为了一枚替代神州行的不可或缺的棋子。以“低价低门槛”的“动感地带”为竞争对手的进攻设置重重障碍,这才是移动的真正战略目的。

3竞争

★要正确理解“动感地带”的作用,首先要理解移动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目前中国移动是市场上当之无愧的老大,所占市场份额超过60%,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高枕无忧;事实上,移动正在高低两端面对着联通和小灵通的双重夹击,可谓前狼后虎。面对竞争,移动将以何对策应对?

★在此,我们不妨借用企业竞争策略制定中的SWOT模式进行简单分析。所谓SWOT,指的是企业在竞争中具有的内部优势(Strength)和弱点(Weakness),以及面临的外部市场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

首先看市场机遇和威胁。中国电信产业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用户基数庞大,二是政策调控严格,三是滞后于世界电信业发展两年左右时间。这三大特点对于移动而言都是独特的机遇。庞大的用户基础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点不言自喻。严格的政策调控意味着更高的市场准进门槛和更小的市场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一优势在移动和小灵通的遭遇战中已体现得淋漓尽致。试想,如果小灵通在两年前推出之时就能够得到政策允许而全面铺开的话,必然提高移动争取新客户和保留旧客户的成本,全面降低企业利润;正是因为小灵通用了两年的时间与政策周旋,才给移动留下了从容应对的充分时间。相对于世界电信业的滞后发展看起来是一项弱点,但其实它意味着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成熟技术和运营经验并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这恰恰是移动能够在全球电信企业因为投资3G而入不敷出一路下滑之际仍能逆市上扬的根本原因。

移动的市场威胁主要来自联通和电信的小灵通。联通去年强推CDMA,入网送手机赔本赚吆喝,尽管背上了不小的变相补贴包袱,但毕竟也从移动手里抢了不少用户;而小灵通则借着电信上市的东风巧妙赢得了政策的主动,尽管信息产业部仍对该技术的拓展表示“不提倡”,但实际上已获得了包括北京、上海等众多城市的准入默许,并已处于准备运营阶段。

面对机遇和竞争,从最简单的层面上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层面上分析移动的优势和弱点,一共是两条:优势在于产品,而弱点在于价格。移动的网络质量和服务的全面性是联通和小灵通所望尘莫及的,这是移动获得并保持高端用户的杀手锏。很难想象一个需要经常出差的商务用户会把不支持跨地区漫游的小灵通作为日常通讯工具,同时联通不稳定和覆盖面不够的电信网络也为挑剔的高端用户留下了足够诟病的理由。但与优质服务相对应的是移动高居不下的进入门槛和通讯费用:同样通话时间移动用户平

均每月要比小灵通用户多付一倍多。(见图四)

★如此看来,移动依靠优秀的质量应已具备了与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在高端用户市场的竞争能力,并为自己留下了足够的利润空间,那么彼此之间是否就该相安无事了呢?不!事实上,这样的分析是静态的,是基于现在这个时间点上的分析。随时时间的变迁,优势很可能不再成为优势:联通正致力于网络覆盖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小灵通也没有放弃跨区通讯技术的研究。因此,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上,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就是用不断的攻击压榨对手的生存空间,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这里进攻最有力的武器不是产品(因为在产品上移动早已具有了相当大的领先优势),而是价格———利用价格杠杆,降低进入门槛和后继费用,从而给竞争对手扩大地盘制造巨大麻烦。

★再进一步讲,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射到联通和小灵通身上的话,我们会发现,现在联通和小灵通最迫切需要的,不是一个利润数值,而是用户基础———没有用户基础,就意味着巨大的网络投资无法被充分利用,就意味着日后发展前景黯淡。如果移动把竞争重心从产品深度的纵深转移到新用户的争夺上,那么无疑就相当于把战火烧到了敌人的阵营中,掐住的敌人的七寸———这也是移动采用价格战的一个必然原因。

★然而在论证战略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到具体的战术问题:是全面降价还是推出一个低端产品去冲击竞争对手的阵地?答案显而易见。如前所述,移动主要以具有差异化(differentiated)的优秀产品去争取高端用户(主要是全球通用户)并获得了他们很高的忠诚度(因为竞争对手的产品目前还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这个细分市场上,完全没有必要现在就实行降价战略从而削薄企业利润;移动要做的只是去一个低端市场竞争新用户,因此到这里“动感地带(或者其他任何一个低端品牌)”的产生就是水到渠成了。

★最后要提一句的是,在动感地带产生之前,移动一直是把“神州行”作为低端产品来推广的。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神州行”品牌已开始老化,另一方面要完成竞争的使命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产品重组(即进一步降价、捆绑新应用),与其用一个比较高的成本来重塑现有品牌,不如推出一个新品牌,而且是以客户为中心而非以产品为中心的新品牌,更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的,为以后针对其他细分市场推出的系列产品留下伏笔。因此以“动感地带”替代“神州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⑹ 中国移动公司基本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简称China Mobile)是一家基于GSM、TD-SCDMA和TD-LTE制式网络的的移动通信运营商,简称中国移动。2000年4月20日成立,2000年5月16日正式挂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简称“上市公司”)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

⑺ 中国移动地市分公司的数据分析类岗位做什么

是为了业务,但是具体业务是不知道的,比如搞活动营销,或者客户分群,或者流失模型等,各种模型和算法,常用的软件有SAS,SPSS,R,还要会SQL,办公软件也得会。待遇,国企是有规定的,按照级别发工资,这个没办法。前景比较好,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基础数据分析和挖掘来获得有用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⑻ 中国移动的外部环境分析

评论 ┆ 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网络知道知识人的观点

回答:心如明净

12月17日 22:13 中国移动吉林的网址是:http://www.jl.chinamobile.com 永远年轻说的不错!

揪错 ┆ 评论 ┆ 举报

⑼ 中国移动通信的SWTO分析

哈哈
这样的问题你也问的出来?
强.....

⑽ 中国移动通信的分析

这种专业问题自己调查研究最好

阅读全文

与中国移动基地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安徽国厚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698
豆蔓理财招聘 浏览:11
天地茶业股票 浏览:752
融资per 浏览:703
北京博瑞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946
买基金什么时候上车 浏览:481
汇添富外延基金到底怎么了 浏览:811
融资建造类型 浏览:160
寿险理财规划师有用吗 浏览:605
保垒理财 浏览:759
ec融资 浏览:720
花生理财预警 浏览:932
富养女儿理财 浏览:414
企业融资投资分析报告 浏览:116
兴业期货厦门 浏览:176
华夏策略回报基金净值 浏览:332
锦江融资租赁 浏览:709
苏州科达股票代码 浏览:318
股票图标大全 浏览:449
小川科技融资 浏览: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