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本书从分子生物学定回义出发,即以DNA和RNA这两类答生物大分子为主线,由浅入深地叙述了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表达、调控。考虑到全书在编排上的系统性以及内容的完整性,将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也做了简单介绍。本书共分13章,以较简明的形式概括了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全面重点地阐述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突出介绍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医科大学、师范和农林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学生的分子生物学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㈡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高中现行生物学课本中的一个实验内容,也是第1个探究性实验。但是,教材中所介绍的实验药品(α-淀粉酶)价格较贵,实验设计思路为定性实验。能否改进实验设计方案,使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实验过程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知识内容,而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实验设计
1.1 选用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探究对象 过氧化氢是细胞中某些化学反应的副产物,具有强氧化性,如果不及时除去或分解,就会杀死细胞。在动物的肝细胞和血细胞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它可以促进过氧化氢分解。由于过氧化氢酶容易获得且催化反应的现象明显,所以选用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探究对象。
1.2 设备准备 实验用具有:细胞培养瓶(代替反应小室)、刻度吸管、镊子、水槽、25 mL量筒;反应底物为30%H2O2,也可以用原包装双氧水配制的3%H2O2,但反应速度慢,现象不太明显,反应时间长。
实验中需要 H2O2酶滤纸片,制作方法是:将 10 g鲜肝剪碎,置于研钵中充分研磨,加入200 mL蒸馏水制成鲜肝液。然后,将滤纸剪成1 cm2的小片,平展在表面皿中,用鲜肝液浸泡l min后使用。
配制缓冲液,方法是:将17.96 g Na2HPO4·7H2O在 1 000 mL容量瓶内溶于蒸馏水中,加水至刻度,配制成0.067 mol/L Na2HPO4溶液。将9.07 g KH2PO4在1 000 mL容量瓶内溶于蒸馏水中,加水至刻度,配制成0.067 mol/L KH2PO4溶液。用上述两种溶液配制pH5、pH6、pH7、pH8缓冲液如下:
单位:mL
pH
5
6
7
8
0.067 mol/L KH2PO4
0.067 mol/L KH2PO4
1
99
20
80
60
40
95
5
1.3 实验方案 参照美国BSCS教材中的实验方案,经过1个多月的摸索,改进原有实验装置,制定出简单易行且定量效果好的实验步骤如下:
l)向水槽中加水至将满为止。
2)将大小相同的8片滤纸片在鲜肝液中浸泡l min,然后用镊子夹起滤纸片,靠在培养皿壁上,使多余的酶液流尽。
3)用镊子将2片酶滤纸片小心地放入细胞培养瓶(用作反应小室)的一侧内壁上,使酶滤纸片粘在内壁上。注意滤纸片不要碰到反应小室的瓶口。
4)将细胞培养瓶立起,贴有酶滤纸片的一侧壁冲上,小心加入 pH=5的缓冲液 2 mL,然后再加入 2 mL 30%的H2O2溶液,切勿使上述混合液接触贴在内壁上的滤纸片。将小室塞紧。
5)将25 mL量筒横放于水槽中使之灌满水,若有气泡,将其轻轻倾斜,小心赶出气泡。将量筒倒立,使筒口一直处于水中。
6)小心将细胞培养瓶平放在水槽中的水里,注意反应小室贴有滤纸片的内壁应在上面,将量筒移至细胞培养瓶口上伸出的玻璃管上方,实验过程中要一直扶着量筒,保证量筒的位置不动。
7)将细胞培养瓶小心旋转180度,使H2O2溶液接触酶滤纸片。同时开始计时,在 30 S时,读取量筒水平面刻度并作出标记后记录。
8)反复冲洗反应小室后,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测量在 pH6、pH7、pH8时过氧化氢在酶的催化下所释放的气体量。注意:所有的实验中都要严格保证于净,不应该有上一次反应后的剩余溶液,每次试验完后,应充分冲洗,然后用相应的缓冲液再冲洗一遍。
2 教学过程
2.1 引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实验操作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实验操作要达到的目的,为减少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盲目性做好铺垫。
学生作出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的假设后,教师介绍本节课所用的酶和底物,以及过氧化氢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然后播放自制录像《pH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边看录像边讲解实验用具,但是不强调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意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敏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如果某一学生只是在被动地看录像而不是边看边思考,在自己具体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使实验进程不顺利。而在看录像过程中积极思考的学生,实验每一步的操作应该注意的问题都会关注到,实验速度快且实验结果准确。
2.2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模仿录像中的操作进行自主实验,既需要分工合作,更需要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并适时地参与讨论,针对不同组的情况,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实验中教师巡视,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的速度、实验过程中出现哪些不可预计的问题,使自己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又作为学习者参与讨论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2.3 交流和讨论 实验结束后,教师请各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可能有所不同。综合全班的实验结果,还是可以看出过氧化酶的最适宜pH是7。然后教师告诉学生,科学家研究得出:肝脏中过氧化酶的最适pH是6.8,接近于7。但是大家的实验结果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实验讨论的问题: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实验误差?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充分的讨论,总结出影响实验结果的一些因素。这是学生回忆实验操作进行自我反省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但是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表示质疑,为此教师又提出另外一个讨论题:你认为该实验设计中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应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或方案,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一个小小的问题点燃了学生质疑的火花,大家各抒己见,提出改进实验方案的建议,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为实验步骤中只设计了pH为5-8的实验,所以教师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想得出不同的pH与酶活性关系的变化曲线,应该如何设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目的不同,实验设计的步骤和方案可能有所不同,实验设计需要有针对性。
2.4 实验设计思路的迁移──设计并交流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 进行充分的讨论后,教师又提出问题:知道了不同的pH与酶活性的关系,现在请同学们设计“探究温度如何影响酶的活性”的实验方案。提醒学生注意底物和相应的实验装置的选择。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后,教师请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有的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的基础上设计,有的学生利用化学中制备氢气的启普发生器作为反应体系,这样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但有的学生考虑得更加全面,想到H2O2在高温的情况下也会加速分解,用过氧化氢酶和H2O2探究温度的影响不太适合,所以改用淀粉作底物,唾液淀粉酶作催化剂。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评价实验的可行性,并且给予每组学生一些合理的建议。该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小结和反思
生物科学实验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探究过程的训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施、收集分析解读数据、得出合理结论、表达结果等。是学习者运用判断思维、逻辑思维进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避免出现盲目而无序,热闹而无获的情况。探究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和教学内容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要预见到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尤其是实验安全性问题。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和自主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中.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朱意曾说过“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问,周密安排,每堂课要给学生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长此以往,学生的各种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乃至升华。
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扮演的是和学生平等的学习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共同探讨,可能从学生那里会获得更多的灵感和信息,反过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用2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实验器材和用品,分组实施自己设计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方案,检验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是一个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相信在这一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不可多得的契机。
㈢ 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因素分析开题报告
不懂可以问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㈣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的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和结论
纯弯曲时只存在正应力,切应力为零。初载荷P向下,以中性层为界,以上区域内受拉应变为正容;以上区域受压应变为负;中性层处应变为零,且到中性层的距离相等的点的应变相等,并且成一次线性关系,弯曲正应力与点到中性轴的距离也成一次线性关系。由于温度、试验仪器的灵敏度等问题,会是实验出现一定的误差,从而试验中应变片1与5大小几乎相等,符号相反;2与4同理。此外,弯曲正应力的大小还会受弹性模量的大小的影响。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单位弹性变形所需要的应力。根据胡克定律可得出,材料在弹性变性阶段,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弹性模量值越大,使材料变形的弯曲正应力也越大。
㈤ 回顾实验和探究(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2)探究影
解:(1)①要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物体的专压力相同,改属变受力面积的大小,乙、丙两图符合;
②丙图中小桌受到的力分别为: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给小桌的压力,受力示意图如图1所示;
③通过观察小桌下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这里运用了转换法;
④小雨的实验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2)①如图,三次实验要让小球由静止状态开始滚下;
乙、丙两次实验,研究的是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小球沿斜面滚下过程中,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即小球沿斜面滚下过程中重力势能主要转化为动能.
②小球滚下时,竖直向下的重力,受到垂直接触面的弹力、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受力示意图如图1所示;
③使小球在平面上所受阻力越来越小,小球速度将减小得越来越慢.
故答案为:
(1)乙、丙;如图1所示;转换;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2)静止;速度;重力势;动;如图2所示;慢.
㈥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