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出现过哪些感人的爱情故事
梁山泊与祝英台、望夫石、牡丹亭、西厢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陆游唐婉. 孔尚任的《桃花扇》 李香君又名李香,为秣陵教坊名妓。自幼被鸨母李丽贞收养,13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尽得其音节。她歌喉珠圆玉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时人誉之“香扇坠”。故声名盛于南曲,时四方之士争一识面为荣。 侯方域是一位风流倜傥、气宇不凡和才气横溢的翩翩公子,是著名的复社领袖之一,他在明崇祯十二年来金陵后,由阉堂阮大铖出资托杨龙友引荐而交识了香君,两人一见倾心,以身相许。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阮大铖排解,富于正义感的香群严词叫侯公子拒绝。阮阴谋失败后,乘机诬陷侯勾结左良玉军作乱,怂恿凤阳督抚马士英杀他,侯逃到漕抚史可法处。当崇祯帝缢死煤山后,马、阮在南京拥立福王,阮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田以金三百镒为聘礼。香君拒不从,倒地撞头,血喷如注,连侯公子送她的定情诗扇亦溅上血,杨龙友即以其血点画成桃花。这就是崇祯十七年发生在南京的“扇血点染桃花”的画坛韵事。 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南京失陷后,香君逃到栖霞山,侯方域降顺了清朝。但二人相遇时,香君毅然割断情根,遁入空门。香君后来如何?《桃花扇》里没有续笔,只说她生前常替施主们制作宝幡。据说她生前常在栖霞山葆贞观附近的桃花涧浣纱,死后就葬在附近的山丘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户喻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的大富豪。卓如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如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如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某日,卓王孙在家晏请王吉,司马相如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如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如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如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如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没办法,还是面子重要,只得送了一大笔钱给他们。 后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汉武帝看到了,于是这个大才子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得到重用。有种流传的说法是司马相如飞黄腾达之后想抛弃发妻,离家五年后才给文君去信,信的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偏偏无"亿")表示对其已无意。也有说是文君想念丈夫才写下如下的家书带给相如: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撰,九连环从当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思,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般无奈已十难,重九登高看鸿雁,八月中秋月圆人未还,七月半烧香问苍天,六月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冷雨阵阵浇花端,四月枇杷禾般黄,我当照镜心已乱,三月桃花随水转,二月风筝线又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相如看到妻子的家书后,才把妻子接到了身边。后来,司马相如欲纳妾,文君就做了一首《白头赋》: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相如看了后,羞愧难当,最终没有纳妾。从此二人白头偕老,并成了史上不离不弃的一段佳话。 《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顽兮共翱翔。========================= 陆游与唐婉: 公元1144年,陆游与舅父唐仲俊之女唐婉结婚,陆母怕陆与唐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而影响陆的登科进官,以婚后三年未有子为由,逼其与唐婉离婚。在那个母命如圣旨的年代,不从则折呀!临别时,唐送一盆秋海棠给陆作纪念,并说这是断肠红,陆说该称其为相思红才对呀?今后我将飘流在外,此花仍由你好好养护。 十年之后,陆回到老家,偶到绍兴有名的沈园去游玩,谁曾想却再这里遇见了昔日恋人唐婉.当唐婉走到陆游身边的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好在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园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树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在壁上题了千古绝唱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首词,题在陆游的词后: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⑵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
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家,被称为"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 为四学士。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 为“元曲四大家”。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四大才子”,一般是指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徐祯卿,他们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诗词曲赋,样样精通,或长于绘画,或长于书法,或长于文理,是明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们创作了很多著名的绘画、书法和诗词作品,并源渊流传。
⑶ 文翁石室的著名校友
·卓文君:汉代才女
·郭沫若:文学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李一氓:革命家,原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曾琦:国家主义者,中国青年党(1949年迁往台湾)创党主席
·周太玄:科学家
·贺麟:哲学家
·李劼人:文学家,原成都市副市长
·王光祈:音乐理论家
·何其芳:文学家(在石室教授国文)
·曹葆华:文学家(在石室教授英文)
·芶清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荫远: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志明: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主席
沙国河:著名激光化学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陈懋章: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翁宇庆: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宁:环境科学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去疾:原goolge中国首席战略官,现lightinthebox总裁
步非烟:当代武侠、奇幻作家辛晓娟。
刘笑言:著名社会活动家,电影影评家
⑷ 2011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出来了没
毕业学校 姓名
邦德四中 朱星宇
邦德四中 肖天
邦德四中 赵思杰
宝山职业学校 王晶
宝山职业学校 周阳
宝山职业学校 蔡神珠
宝山职业学校 杨雯丽
宝山职业学校 陈洁
宝山中学 王曹君
宝山中学 王静雯
宝山中学 朱文婷
宝山中学 范瑜
宝山中学 吴依雯
堡镇中学 沈怡蕾
堡镇中学 黄露
堡镇中学 倪佳雯
堡镇中学 龚璐
曹杨职业技术学校 陈宏
城桥中学 仇阅成
城桥中学 周正栋
城桥中学 周阳
城桥中学 周乐宜
城桥中学 丁倪豪
城桥中学 李伟杰
储能中学 杨宇杰
大新中学 刘张雨
东湖中学 金超
东辉外国语 唐辰
东辉外国语 张乾栋
东辉外国语 周晨
东辉外国语 胡佳玮
东辉外国语 高文娟
丰华中学 崔融冰
风范中学 陆越
封浜中学 邵佳伟
封浜中学 王骏尧
封浜中学 陶翔峰
奉浦学校 程佳伟
奉浦学校 沈云帆
奉贤中等专业学校 莫鸿斌
龚路中学 陆胤丞
光明中学 吴轩宇
华师大三附中 刘佩欣
建平世纪中学 严金浩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高级中学 夏立芾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林天涵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李一鸣
交大南洋中学 张佳婉
交大南洋中学 欧阳俊涛
交大南洋中学 周宏盛
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岑玉芬
金陵中学 李佩临
金陵中学 戴丽娜
泾南中学 何青阳
景秀高中 周琴
乐清市七里港高级中学 王思涵
立达中学 黄萍
民办当代中学 夏莹
民办当代中学 施梦瑶
民办当代中学 傅诗予
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 马伟晨
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 史羽佳
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 顾思远
民一中学 施佳楠
南湖职业技术学校 彭静
南湖职业技术学校 毛孜青
南湖职业技术学校 严晓蕾
南湖职业技术学校 陆文意
南湖职业技术学校 尹妮
南湖职业技术学校 沈亦文
南汇区第一中学 邵丽
泥城中学 宋丹丹
泥城中学 朱旭晨
泥城中学 吴昊
浦光中学 庄
⑸ 作者简介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该作是自传体小说。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⑹ 中国古代典型的爱情故事有哪些不讲虚构传说的,如: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和焦仲卿,具体点
七夕的由来只能讲传说了,最早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经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强化,终于把七夕弄成了情人节,其实七夕应该是少女的节日,主要活动是拜月乞巧。
典型的爱情故事好像多见于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小说,找史实还真是不多,而且好多也难说是不是真正的爱情,下面几对应该没什么问题:
项羽和虞姬,垓下一战霸王别姬
汉武帝和卫子夫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凤求凰,文君当垆卖酒
唐明皇和杨贵妃,
陆游和唐婉,一曲钗头凤,沈园非复旧池台
李清照和赵明诚,同著金石录
等等
⑺ 文廷式生平对他的评价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舰艇,实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而慈禧太后面对国家危难,主张退让求和。此时,文廷式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四品侍读学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他还对慈禧的亲信李鸿章等人害怕日本,卖国求荣的行为给予了抨击,因而惹怒慈禧。由于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无能,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遭惨败。京师震动,慈禧着慌,逼光绪派员赴日求和。文廷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积极抗战,最后胜利终必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惊。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吁众人上书力主拒约,痛心疾首地说:“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为恼恨他。文廷式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劝说下,以回籍修墓为名离开了京师。
当时,康有为等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拒约、抗战、迁都。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有个团体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鸣锣开道。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导组织“强学会”,努力探索维新变法、富国强兵之道,创刊《中外纪闻》。“强学会”顺乎历史潮流,势力越来越大。上海设强学会分会,出版《时务报》;湖南设南学会,出版《湘学新报》及《湘报》;广西设圣学会;广州设万木草堂等。正当文廷式一展宏图之际,李鸿章授意他的亲家御史杨崇伊出面弹劾文廷式“遇事生风,常于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奏请下旨封闭强学会。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没有使文廷式灰心丧气,离京回乡后,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决心要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不懈奋斗。同年8月回到萍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开设“广泰福”煤号,以供汉阳铁厂之需。他兼任矿主,组成采煤、炼焦、运输一条龙经营,月供煤二千吨,成为江南有数的工商综合性大实业。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为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除了兴办实业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学,倡导将书院、祠庙改设学堂,如鳌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8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戍宫廷政变,在京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梁远遁日本避难,光绪帝被软禁。慈禧从案卷中发现有文廷式的来往信函与奏疏,得知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便下令通缉他。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他的优厚待遇,匆匆赶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的成功上。但在11月间,自立军总机关被破坏,唐才常遭到秘密杀害,自立军起义失败。文廷式的爱国行动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山普通寺后的半山腰。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墓地,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文廷式学问渊博,撰述宏富,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著作传世。[萍乡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