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ipad商标侵权案的事件结果
ipad商标侵权案的事件结果:
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就iPad商标争夺一案达成和解,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万美元以获得iPad在中国内地的商标使用权。
唯冠苹果iPad纠纷大事记:
2000年,唯冠集团注册了iPad在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商标。次年,唯冠大陆子公司深圳唯冠注册了iPad中国商标。
2009年12月,苹果通过旗下英国子公司IP Application支付3.5万英镑从唯冠台湾子公司唯冠国际手中买下了iPad全球商标权。
2010年1月,苹果正式发布iPad。2月,苹果以深圳唯冠连续3年停止使用iPad商标为由要求中国商标局撤销1090557号商标。
2010年4月,苹果在深圳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深圳唯冠,认为基于之前转让协议,自己持有iPad商标在大陆的所有权。但深圳法院驳回了这一诉求,认为苹果是与唯冠国际达成协议,并未与深圳唯冠签署合约,而也没有证据表明深圳唯冠批准了这一协议。
2011年,唯冠在深圳与惠州两地起诉苹果经销商,要求禁售iPad。2月,苹果在深圳法院起诉深圳唯冠,要求深圳唯冠进行赔偿并确认苹果在大陆拥有iPad商标权,这是双方首次正面交锋。3月,深圳唯冠向北京工商局投诉,要求对商标侵权的苹果实施罚款。12月,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苹果败诉,其赔偿与商标要求均被驳回。
2012年2月22日,深圳唯冠在上海浦东新区法院起诉苹果总经销商侵权,但法院未宣判。2月29日,苹果在深圳起诉深圳唯冠要求获得iPad在大陆商标权的二审在广东高等人民法院开庭。
2012年4月1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富邦公司(唯冠科技债权人之一)申请唯冠破产清算要求遭拒。
2012年5月9日,美国加州高级法院法官马克·皮尔斯5月4日应苹果的请求,驳回了唯冠起诉苹果iPad商标侵权一案。
2012年7月2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宣布,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权问题达成和解,苹果公司支付6000万美元和解费用。
Ⅱ ipad下架令 ipad商标,苹果和唯冠纠纷详细报道
对于与深圳唯冠的商标纠纷一案,苹果终于打破了一贯的沉默。
昨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收到了苹果公司的声明,不过该声明全文只有短短四句话,在指责唯冠拒绝履行承诺行为的同时,表示香港法院已支持Apple。但对于iPad下架一事,苹果并未谈及。
记者在向苹果中国区公关经理黄昱娜进一步了解此事时,黄昱娜表示,除了声明以外,苹果没有其他回应。
商标争夺战
苹果声明的第一句话便是:“多年前,我们购买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个不同国家的iPad 商标权”。此话并不假。早在2009年,苹果公司为了获得iPad商标所有权,特意在英国成立了IP公司,以3.5万英镑从台北唯冠下属部门购得iPad商标所有权。
问题是,唯冠台北公司与深圳唯冠虽然同是唯冠国际旗下子公司,但“亲兄弟明算账”,在中国大陆注册iPad商标的是深圳唯冠。资料显示,2001年,深圳唯冠公司在中国大陆注册了iPad商标,当时苹果公司并未推出iPad产品。
于是,官司由此而生。2010年,苹果公司起诉深圳唯冠,要求法院判定商标归属权,因为苹果认为唯冠国际曾将iPad在华商标权转让给苹果,但唯冠深圳公司认为,大陆使用权为唯冠深圳公司所有,台北唯冠无权出售。
2011年12月,苹果公司与唯冠深圳公司的iPad商标权争夺案,苹果一审败诉,苹果选择上诉。
据了解,二审将于2月29日开始。不过,在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马林看来,如果苹果不能提供更多的有利证据,二审改判的几率不大。“一方面考虑到中国传统的司法体制,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司法独立;另一方面,从本案的热点程度上看,一审法院对案件的判决应该也比较慎重,是基于法律事实考虑的结果。”
iPad暂未下架
一审判决之后,深圳唯冠便开始对苹果穷追猛打。一方面向各地工商部门投诉,另一方面,宣称欲向海关提出申请禁止苹果iPad产品进出口。在此背景下,工商部门涉入调查、iPad被迫下架及禁售的传言不绝于耳。
昨日,国家工商总局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婉转地否认了上述传言。“目前该案还处于司法阶段,二审还没结束,我们行政机关不便进行评论。”该人士表示。
而昨日记者走访位于上海陆家嘴(600663)商圈的苹果旗舰店以及多家电器卖场时发现,所有iPad产品均在正常销售。苹果官方网站上,iPad产品也位于各产品销售位置的首位。
但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已经接到了苹果公司下架的通知,记者昨日浏览亚马逊上没有找到iPad产品。不过,多位电商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事均是讳莫如深。
结局如何
此次商标的决策失足,对于苹果来说,如果输掉官司其损失无疑是惨重的。一方面,要面临深圳唯冠的巨额商标侵权赔偿,另一方面,还可能面临工商局的巨额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因此,若二审败诉,工商局对iPad的最高罚款可以超过300亿元。
不过,在知名通信业观察人士项立刚看来,苹果败诉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iPad也存在行货和水货两种,其水货的销售体系能弥补损失。
项立刚认为,目前仍是唯冠和苹果双方的博弈过程,最后可能是以双方妥协结束。
“对于苹果来说,如果败诉,它有三个选择:其一是花钱买下商标,但关键是价钱如何;其二,放弃中国市场,这个可能性不大;其三,选用其他商标。而对于濒临破产的唯冠来说,商标就像一根救命稻草,说白了,它就是想尽可能多地拿到钱,但是,如果过于贪心,跟苹果硬碰硬的话,对双方都是不利的。”项立刚表示。
据了解,截至目前,唯冠公告显示其流动负债净额达28.7亿元,38亿元贷款逾期未偿还,另对中国银行(601988)、民生银行(600016)等8家银行的负债大约为1.8亿美元。
项立刚认为,唯冠现在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增加与苹果谈判的筹码。
Ⅲ 商标侵权 不赔偿案例
法律分析:2010年,苹果向法院请求判决“iPad”商标权的所有权,并向深圳唯冠索赔相关费用。该案在2010年4月19日受理,并于2011年2月23日、8月21日、10月18日三次开庭审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苹果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并由苹果方承单诉讼费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一)作品;
(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三)商标;
(四)地理标志;
(五)商业秘密;
(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七)植物新品种;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Ⅳ 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苹果与唯冠公司对于ipad商标之争事件,最好专业一些的
侵权责任的承担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侵权行为存在
2、造成了损害后果
3、损害结果与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侵权行为人存在过错(故意、重大过失,法律归定某些情况下比如重度危险作业,只要存在危险行为就推定为存在过错)
就苹果与唯冠商标争议,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看:
1、苹果公司对ipad商标的使用是不是侵权行为?前提就是看,这种使用是不是符合法,苹果是不是对广发商标拥有合法的权益,依商标法规定,商标权以注册在先为保护原则,所以谁先合法注册了商标,谁就拥有在法律上的权益
2、苹果公司对ipad商标的使用是不是造成了后果,在知识产权侵害后果的计算中,常常是拿侵权方的获利作为标准的,显然不合法使用ipad商标是造成损害后果的;
3、4、类推;
Ⅳ ipad商标之争 苹果犯了什么错
不是。实际上并不是深圳唯冠公司“抢注”了苹果公司的iPad,而是唯冠公司先拥有这个商标,苹果公司后启用这个商标,无论在中国境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如此。因此不能说是深圳唯冠公司“敲诈”苹果公司,正如网友钟扬所言,只能说是“唯冠被一个金苹果砸在脑门上了”。 2)乔布斯也并非滴水不漏? 至少在本次iPad商标争夺案中,苹果公司存在极大过失。首先当他们和台湾唯冠签订商标转让合同的时候,并没能够完全确认该合同包括iPad在中国大陆的商标;其次,在苹果公司向中国商标局申请大陆iPad商标被驳回之后,依然在中国市场销售iPad系列产品,而不是先解决商标问题。 3)苹果公司买东西找错人? 即使苹果子公司英国IP公司和台湾唯冠签订商标转让合同时,在合同中明确指明包括iPad中国大陆地区商标,那么,也只能说台湾唯冠公司存在欺诈或故意隐瞒、误导行为。因为台湾唯冠和深圳唯冠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两者间也已经没有股权联系),而iPad大陆商标权在深圳唯冠手中。这点可以给国际公司的启示,是要做买卖的话,得找对主人了。 4)深圳唯冠百亿索赔是否离谱? 深圳唯冠之前上诉要求苹果赔偿100亿元人民币,后来其8家债券银行提出要赔偿5000万美元,有没有法律依据?可能有,从苹果iPad在华市场的巨大销售量来看,可能是有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罚款数额为10万元以下。 ”从理论上说,只要苹果iPad在大陆地区销售额有34亿元左右,即可能面临高达100亿元的罚单。 5)苹果可能被罚上百亿吗? 不可能!因为处以数亿甚至更高的罚款是违反行政法“过罚相当”原则的,也没有先例。“过罚相当”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行政处罚,所科罚种和处罚幅度要与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过错程度相适应,既不轻过重罚,也不重过轻罚,避免畸轻畸重的不合理、不公正的情况。而在苹果iPad商标案中,iPad商标之所以价值连城,主要是苹果公司努力开发产品和经营市场的结果,而其使用iPad商标亦非故意侵权,而是在误解合同内容的情况下造成的,所以即使二审败诉,处罚金额应该也不会太高。 6)苹果会放弃使用iPad商标吗? 既然可预期处罚金额不会太高,那基本可以判断,苹果公司不会在中国大陆放弃使用iPad商标。因为苹果公司若另换商标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而iPad商标继续留在唯冠公司手中也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因此两者最后达成和解的空间可以说还是很大的。目前两者尚在法庭上展开交锋,只是双方在讨价还价中的一个手段。 7)如何赚苹果的钱? 如果说只要别人注册商标在先,而苹果使用商标在后,那苹果就必须得在事后出资购买商标,或者做出补偿。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只要自己抢先注册商标,比如iCar、iBook、iTV、iCloud等等,只要苹果没注册的,我们都先注册下来,以待他日获利?从法理上讲是可以的。但想要这样讨巧地赚钱,就相当于等天上掉馅饼。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商标实际上早就被别人抢注了,如刚才提到的几个,实际上就已经被苹果注册了。而如果你要撒大网的话,一个商标几千块的注册费,成本也是不低的。
Ⅵ 关于苹果起诉梨商标侵权案和解这件事,你有何看法
苹果公司把一个小型企业告上了法庭,因为后者的logo是个梨……苹果认为有抄袭自己logo的嫌疑。梨子商标的拥有者“SuperHealthyKids”是个创业公司,做了一个做食谱和膳食计划的App。他们的商标是个梨,并且想申请注册此商标,而苹果在起诉书中认为,Prepear声称自己商标“由带有直角叶子的简约水果设计组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苹果著名的Apple,并产生了类似的商业印象。”苹果并没有放弃反对意见,但看来该纠纷的解决方案可能很快就会解决,因为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商标审判和上诉委员会提交的文件要求,将审判程序暂停30天,原因是“各方积极参与解决这一问题的谈判。”
未来在公司Logo和软件图标中都将使用新的设计。苹果的诉讼引发了网络热议,因为梨和苹果属于完全不同的水果。Prepear称指责苹果的诉讼属于科技巨头对于创业公司的霸凌,甚至进行了网络请愿活动为自己争取支持。
Ⅶ ipad禁售+天价罚单:苹果iPad商标侵权唯冠索赔16亿美元!
说实话 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 其他的先不说 请注意 如果苹果公司应为这件事情而放弃在中国的工厂的话 给中国带来的回事将近百万人口的失业 别看这百万人口对于中国来说不算多 可是这件事情所引起的链锁反映是不可预计的 比如说其他国家对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以及怎么来安排这些将近百万人的工作 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不过这些只是我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呵呵
Ⅷ 苹果起诉梨商标侵权案和解,他们究竟是如何和解的
苹果公司起诉一家初创公司,指控对方的梨形标志侵犯其商标权。被告创业公司已与苹果达成和解,并将修改梨形商标。苹果和prepear已经就梨商标案达成和解。prepear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马森表示,公司对和解计划感到满意,在未来几周对梨形徽标进行了细微改动。prepear对其商标中的梨子叶图案进行了调整,使其与苹果商标有较大区别。新的设计将用于公司标识和软件图标。苹果表示,其梨形标志将削弱苹果标志的独特性,并使消费者难以区分prepear与苹果的产品和服务。
苹果之所以起诉开发商,是因为它认为类似商标对品牌有害。不可避免的是欺凌。苹果曾反对10家小公司的水果标识商标。许多类似的商标申请已被修改或放弃。prepear不愿意放弃它的标志。这家公司已经上市了更改.org苹果公司发起了一项请愿书,希望能说服苹果放弃诉讼。但prepear是少数,大多数小企业负担不起数万美元的诉讼费来对抗苹果。苹果的诉讼引发了网上热议,因为梨和苹果是完全不同的水果。Prepear表示,诉讼指控苹果公司欺凌科技巨头的初创企业,甚至发起网上请愿,为自己赢得支持。
Ⅸ 从法律的角度,应如何看待 iPad 商标侵权案
苹果从唯冠境外公司收购iPad多国商标的过程中,其律师犯了低级错误,至少没有和国内律师配合好,输掉官司也就在意料之中。在中国工作的一些美国律师也持有这样的观点。 这起确权诉讼还没有下二审判决,即使说“一审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这句话的法律意义是什么?并不是该商标的归属悬而未决,而是在二审判决前,iPad商标的合法持有者是唯冠,因而苹果并没有被确认为iPad商标专用权人。也可以说,在苹果赢得二审之前,如果可能,唯冠合法持有iPad的状态不会改变。
根据《商标法》第57条,商标权利人如有证据,可以在起诉前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和财产保全措施,以制止侵权人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侵权行为。唯冠变被动为主动,转攻为守,在苹果最大销售额区域点燃战火,意在给苹果施加更大的压力,逼其就范,交出高额的商标转让费。
工商查扣iPad和罚款(行政行为)法律分析:许多人认为工商部门查扣iPad的做法是选择性执法,因为他们是否是一接到投诉就马上处理,让人怀疑。然而,工商局查扣的做法本身是有法律依据的。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工商部门在接到投诉后,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应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抛开道德,唯冠穷尽各种法律手段从技术上讲还是合乎游戏规则的。苹果的律师在境外签订《商标转让协议》时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也没有及时补救,导致被对手抓住漏洞穷追猛打。对苹果公司,这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教训。网上这句话不无道理,其实苹果明知国内的iPad商标属于别人,仍然强行使用,突显其骨子里的傲慢,以及对内地法律的轻视与不尊重。
Ⅹ 苹果商标侵权案最后怎么办了,苹果商标侵权如何解决的
这种一般都是讹人的投诉信息,你可以不用理睬,直接到淘宝去申诉,提供信息证明对方是欺骗的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