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上海法治论坛

上海法治论坛

发布时间:2022-05-24 12:48:03

上海有哪些社区论坛

上海滩网www.6665.com上的发帖用户都是狗杂种。

Ⅱ 上海最有影响力的论坛是哪个

上海的国际性活动会议很多,但是个人认为亚太经合组织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应该是在上海开过最大的论坛性活动,世博会影响力是不如亚太经合组织那个的,虽然世博会历史悠久,展出效果肉眼可见,但是国外只是报道的多,真正有影响的效果很少,相反亚太经合组织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全球政治经济的风向标,更有影响力。望采纳

Ⅲ 法治论坛是c刊吗

法治论坛是c刊。

2021年5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了最新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来源集刊目录(2021-2022)》,广州市委政法委主办、广州市法学会主编的《法治论坛》入选。

这是《法治论坛》自2017年1月首次成功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集刊目录后,在2021年经严格复评后再次入选。

《法治论坛》秉承“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建设”的办刊宗旨,聚焦中国社会的法治问题,检视法治缺失与冲突,破解法治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法治建设贡献智力。

《法治论坛》在全国200多家新华书店上架销售,曾经名列中国法制出版社法律类图书畅销榜第二。机构用户达3498个,国内发行与传播范围涵盖592所高校和103家公共图书馆。

Ⅳ 吴丹红的学术成果

《法律与权利》(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月版,承担6万字;
《证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承担30万字;
《刑事司法大趋势》(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月版,承担8万字;
《证据法学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简明证据法学》(合著,本科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合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承担12万字;
《新世纪的证据法》,独译,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娃娃屋谋杀案》,独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版;
《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特免权制度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比较检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中国刑事名案程序与证据问题研究》,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律的侧面》,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证据法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9年9月版。
《证据法学》,(参编,孙维萍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释义和适用》,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刑事证据新规定释义》,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刑法与刑事程序》(第八版),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即将出版。 《新刑诉法对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赣南审判》1998年第4期,0.5万字;
《再探控权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反思》(获院论文大赛二等奖),《盾鸣》1998年第5期,0.5万字;
《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初探》(获“华为杯”电子商务征文三等奖),载《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报》第20卷1期,0.6万字;
《为陪审制度辩护》(该文获校论文大赛一等奖),《青年法学》2000年秋季号,0.7万字;
《举证时限的理论思考与立法构想》,载《南京师大学报》(CSSCI索引)2001年第3期,1.2万字;
《美国规制诱惑侦查的法理评介》,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0.7万字;
《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简化改革刍议》,《人民法院报》2001年7月21日第3版,0.4万字;
《论诱惑侦查》,载《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1年第4期,1.3万字;
《共犯口供证明力浅论》,载《人民检察》(核心)2001年第8期,0.5万字;
《透视证人拒证权的价值理念》,载《律师世界》2001年第9期,0.5万字;
《论共犯口供的证明力》,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2001年第5期,0.6万字;
《证人证言的形式问题反思--以庭审改革为切入点》,载《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0.6万字;
《诱惑侦查初探》,载《公安大学学报》(核心)2001年第6期,人大书报复印中心《法学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转载,0.6万字;
《“零口供”与沉默权》,《检察新时代》2002年第2期;
《品格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9万字;
《证人资格问题重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0.7万字;
《儿童作证问题之研讨》,载《政法论丛》(核心)2003年第1期,0.8万字;
《论英美法上的意见证据》,载《律师世界》2003年第3期,0.7万字;
《证人权利保障论纲》,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1.6万字;
《证人保护制度探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0.8万字;
《“陷阱取证”的法律思考》,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六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律师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1.9万字;
《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探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2期,0.9万字;
《一体化下的欧盟司法制度》,《人民法院报》2003年5月26日B2版;
《证人作证的实现方式》,《山东大学法律评论》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万字;
《刑讯逼供案的举证责任》,载《法律适用》(核心)2003年第7期,0.9万字;
《英美恢复性司法述评》,载《中国监狱法学刊》(核心)2003年第6期,0.7万字;
《刑事普通程序简易审中的证据问题》,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0.8万字;
《证人制度的实证分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1.1万字;
《传闻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1.9万字;
《实现正义的另一种进程》载《诉讼法论丛》第九卷(权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全文转载,1.9万字;
《证人补偿制度研究》,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1.1万字;
《证人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2.2万字;
《欧美恢复性司法典型案例评价》,载《判解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0.9万字;
《证人制度改革纵横谈》,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九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0.8万字;
《欧盟检察发展趋势与中国检察制度改革》,载《人民检察》(核心)2005年第2期,0.7万字;
《特免权的中国命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1.7万字;
《法治视野下的卧底侦查》,载《法治论丛》2005年的4期,1.2万字;
《角色、情境与社会容忍——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刑讯逼供》,载《中外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3.3万字;
《面对中国的证据法学》,载《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2.2万字;
《刑事诉讼中的律师保密义务》,载《刑事法评论》(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2万字;
《司法场景中的证人作证》,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核心)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1.2万字;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研究——以法院处理刑讯逼供为例》,载《现代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4万字;
《证据法学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样本与中国现实之间》,载《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0.7万字;
《证据法的批判与建构》,载《环球法律评论》(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1.8万字;
《中国式陪审的省察》,载《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1.5万字;
《传闻法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94期(2007年5月);
《举报人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载《法治论坛》2007年第3期;
《证据法学的启蒙》,载《证据科学》2007年(第15卷)第1、2期;
68. 《力量博弈下的刑讯逼供》,载《华中法律评论》第三卷(2008年12月版);
《民事诉讼中的测谎》,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交叉询问制度的中国问题》,载《证据学论坛》第14卷,2008年12月版;
《传统诉讼文化新解》,载《西部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
《证据法上的理论迷局》,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2期。
《中国证据立法的理想与现实》,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明》,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理念嬗变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载《理论视野》2010年第8期; 《喧嚣中的前进:年终评点司法界》,《湖北法制报》2002年1月22日第15版;
《儿童作证,不是一纸规定那么简单》,《检察日报》2002年12月6日第3版;《切莫盲从误用测谎技术》,《检察日报》2003年1月15日第3版;
《“诱惑侦查”须严格控制》,《检察日报》2003年1月24日第3版;
《偷拍、偷录的困惑》,《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24日B2版;
《面对司法的媒体监督》,《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27日B2版;
《亟待规定证人的三种权利》,《检察日报》2003年2月28日第3版;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不应叫停》,《检察日报》2003年3月28日第3版;
《弘扬法学家精神的可人》,《人民法院报》2003年4月14日B2版;
《卧底侦查需要法律规则》,《检察日报》2003年6月6日第3版;
《与学术亲密接触》,《法学家茶座》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国的诱惑侦查》,《检察纵横》2003年第6期;
《追究涉嫌伪证证人的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
《如何保障认罪口供的自愿性和真实性》,《检察日报》2003年10月30日第3版,0.4万字;
《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中具有调查权》,《检察日报》2003年12月8日第3版,0.4万字;
《如何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检察日报》2004年1月8日第3版;
《欧盟检察制度有了新发展》,《检察日报》2004年5月26日第3版;
《证据学研究的“三维世界”》,《证据学论坛》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卡拉能否永远OK?》,载《方圆法治》2005年第5期;
《路的制度与制度的路》,《方圆法治》2005年第 2期;
《道德与法律缝隙下的公私概念》,《方圆法治》2005年第 4期;
《维权是最好的美容之道》,《方圆法治》2005年第15期;
《“大义灭亲”文化与法律思维》,《方圆法治》2005年第 7期;
《事实·错案·证据》,《方圆法治》2005年第 8期;
《科技利刃下的隐私权》,《方圆法治》2005年第 10期;
《提倡酷刑的童话》,《法学家茶座》第九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于细微处见法治》,载《中国妇女报》2005年12月20日;
《道德的善行与责任的缺位》,《方圆法治》2005年第 11期;
《证人为什么不出庭?》,《法制日报》2006年1月5日第10版;
《受贿案件不宜诱惑侦查》,《方圆法治》2006年第 3期;
《为什么不能实行毒品“合法化”》,《检察日报》2006年1月9日第3版;
《丛林正义与司法正义》,《法制日报》2006年1月26日第11版;
《顺从暴力与顺应权力》,《方圆法治》2005年第 13期;
《证据立法呼声缘何归于沉寂?》,《检察日报》2006年2月13日第12版;
《破案率的神话》,载《中国妇女报》2006年2月28日第6版;
《司法的悖论与尴尬》,《方圆法治》2005年第 14期;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圆法治》2006年第5期;
《第二个辛普森——程序法治视野下的罗伯特杀妻案》,《方圆法治》2006年第6期;
《到底为什么而争论》,《检察日报》2006年4月10日第3版;
《诱惑侦查:既然实际采用,就该立法规制》,《检察日报》2006年3月20日,0.5万字;
《让律师走出保密义务的困局》,《检察日报》2006年5月8日第3版;
《警察的素质》,《方圆法治》2005年第 16期;
《闲话“以保创收”》,《法制早报》2006年6月5日;
《变迁中的法学研究方法》,《检察日报》2006年6月19日第3版;
《谁来监督监督者?》,《方圆法治》2005年第 17期;
《小广告治理中的法治忧思》,《法制早报》2006年7月9日;
《事实的“罗生门”》,《检察日报》2006年7月24日第3版;
《法律移植中的“捆绑性”》,《法制早报》2006年7月24日;
《毒品“合法化”的乌托邦》,《方圆法治》2005年第 19期;
《亲历庭审台湾“第一女婿”》,《方圆法治》2006年第15期;
《大学的开放与限制》,《法制早报》2006年8月20日;
《错案何以挥之不去?》,《法制早报》2006年8月28日;
《律师的天堂与地狱》,《方圆法治》2005年第 21期;
《在台北亲历呛扁现场》,《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
《法学院是怎样炼成的》,《方圆法治》2006年第17期;
《个案请示制度的“熄灯号”》,《检察日报》2006年9月18日第3版;
《致命的“常情断案”》,《法制早报》2006年9月18日;
《百分之百的背后》,《方圆法治》2005年第 24期;
《美丽与哀愁:感受台湾地区法律的脉动》,《法制早报》2006年9月25日;
《中国证据法学第一人》,载《法学家茶座》第1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证据相对主义》,《检察日报》2006年10月23日第3版;
《法学经济分析的一扇窗》,《法制早报》2006年10月30日;
《法庭之上谁最大?》,《检察日报》2006年11月20日第3版;
《法律的一厢情愿》,《检察日报》2006年12月11日第3版;
《动物的法律权利》,《检察日报》2007年2月5日第3版;
《宝岛司法掠影》,《法学家茶座》第14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禁鞭令的开禁与安宁权》,《方圆法治》2007年3月上期;
《排队文明与中国法治》,《方圆法治》2007年3月下期;
《道路通向哪里》,《法制日报》2007年4月1日;
《怎能用“电脑排期”根治司法弊病》,《法制日报》2007年4月15日;
《侧面看法律》,《检察日报》2007年4月16日第3版;
《以小说讲授法庭科学》,《方圆法治》2007年4月下期;
《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上期;
《不是神明在审判——电影〈十二怒汉〉中的证明问题》,《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上期;
《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下期;
《从发现真实到价值多元》,《检察日报》2007年6月18日(4748期);
《错位的权利保障》,《人民法院报》2007年6月26日第5版;
《打击官员的“真”文凭》,《清风》2007年第3期;
《杀光所有的律师?》《晟典律师评论》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鸡肋:中国式陪审》,《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
《保护举报人是检察机关的义务》,《法制日报》2007年8月5日第1版;
《法律人的理想与现实》,《检察日报》2007年8月13日(4804期);
《“纸馅包子”背后的真问题》,《方圆法治》2007年8月下期(205期);
《尘封的检察制度史》,《法学家茶座》第1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纸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个问题》,《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21日。
《法庭上的心理学家》,《法制日报》2007年8月26日第15版。
《司法改革的软件与硬件》,《检察日报》2007年9月4日(4826期)。
《预防腐败犯罪需警惕当代韦小宝》,《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
《关于恢复性司法的一个反思》,《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26日第5版。
《千万别来念法律?》,《方圆法治》2007年9月下期(205期)。
《法学何以成为科学》,《检察日报》2007年10月8日。
《我的师父石仲朱》,《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8日“法学院”第13版;
《在台大法学院听课》,《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8日“法学院”第21版;
《网络民意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报》2007年10月21日;
《中国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方圆法治》2007年10月下期(209期);
《韦式贪官与反腐利器》,《检察日报》2007年11月9日(4885期)第6版。
《聂树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1日第2版;
《证人是靠不住的》,载《人民检察》2007年11月上期(第21期);
《证据理论的一个侧身》,载《方圆法治》2007年11月上期(210期);
《科学证据的迷雾》,《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1日第3版;
《真的“假文凭”与假的“真文凭”》,《检察日报》2007年12月7日(4913期);
《追问手术签字制度》,《法制日报》2007年12月9日第2版;
《华南虎”真假辩:一场精彩的民间审判》,《检察日报》2007年12月10日第3版;
《司法制度的选择有惯性作用?》,《检察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3版;
《个人所得税的公众期待》,《法制日报》2007年12月23日;《新华日报》2007年12月24日A3版转载。
《科学证据一定是科学的吗》,《检察日报》2007年12月28日第6版;
《让个税回归“劫富济贫”的本来面目》,《检察日报》2008年1月1日第3版;
《电信运营商能推个一干二净?》,《检察日报》2008年1月11日第3版;
《刑事证据规定能带来什么》,《法制日报》2008年1月27日第2版;
《我永远不能说真话的遗憾》,《检察日报》2008年2月1日;
《这是一个谎言盛行的年代吗》,《检察日报》2008年2月1日;
《一定要重复漫长的观念更新进程吗》,《检察日报》2008年3月17日;
《历史的另一张面孔》,《检察日报》2008年3月21日;
《“许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权困局》,《检察日报》2008年4月4日;
《刑讯逼供与角色扮演》,《人民检察》2008年第9期(5月)。
《法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载《检察日报》2008年6月26日。
《诉讼的游戏规则》,载《检察日报》2008年7月31日;
《奥运会报道要尊重运动员隐私权》,载《法制日报》2008年8月17日。
《“引诱性执法”是否具有正当性》,载《解放日报》2008年10月6日第11版。
《微软的“正版秀”》,载《法人》2008年第11期。
《勿让诚信体系破产》,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期;
股市期待法治阳光》,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2期;
《“鞭炮门”事件:公务员的年后第一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3期;
《网络反腐的民间力量》,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4期;
《神证时代的正义》,载《检察日报》2009年2月19日。
《为什么又是矿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5期;
《“上帝”为何期盼3·15》,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6期;
《又见公捕公判》,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7期;
《刑法的愚人节》,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8期。
《刑事司法的“潜规则”》,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9期。
《惩罚性赔偿有多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0期。
《如果没有口供》,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1期。
《冷眼旁观破案率》,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2期。
《戴着镣铐的舞者》,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3期。
《刑罚的“实报实销”》,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3期。
《不自愿的自愿》,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4期。
《法官和律师的角色》,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5期。
《测不出的真相》,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6期。
《二审为何不开庭》,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7期。
《刑事司法中的“躲猫猫”》,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8期。
《司法夹缝中的证人》,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9期。
《职务犯罪的“零容忍”》,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9期;
《侦查的司法控制》,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20期。
《“钓鱼式执法”暴露出的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2月8日第五版;
《公开审判的阴影》,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21期;
《像法律人一样思考?》,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1期;
《从行人社会到汽车社会》,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3期;
《法制的传统和移植》,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5期;
《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措施遏制刑讯逼供》,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5期;
《制度的纠错系统》,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7期;
《诉讼的时间之殇》,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9期;
《罗彩霞案为何久拖不审?》,载《人民日报》2010年5月6日第9版;
《正义木桶的短板》,载《方圆法治》2010年6月20日第273期;
《在法律与人情之间》,载《方圆法治》2010年7月2日第274期;
《司法能见度》,载《方圆法治》2010年7月20日第275期;
《如何给“张竞”公平的通道》,载《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
《让诉讼成为真正的诉讼》,载《方圆法治》2010年8月20日第277期;
《骗子狂欢是一种社会病》,载《羊城晚报》2010年8月29日;
《见识刑事诉讼的潜规则》,载《改革内参》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交叉询问制度碰到中国障碍》,载《改革内参》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捐款为何不是义务》,载《方圆法治》2010年9月20日第279期;
《法治离我们有多远》,载《方圆法治》2010年10月20日第281期;
《避风港与红旗》,载《方圆法治》2010年11月20日第283期;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参与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证人制度研究”,合著《证人制度研究》,已经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5月,参与欧盟-中国司法合作项目“欧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趋势》已经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2005年6-12月,参与美国福特基金项目“反酷刑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核心期刊;
200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资助项目“证人制度比较研究”,已经提交报告;
2006年,参与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证据法学研究”项目,相关成果已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2007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已经完成。
2007年5月-10月,参与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起草,已完成。
2007年7月-2008年1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完成。
2007年10月起,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证据法学》,已完成。
2007年11月起,参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课题“检察制度比较研究”,已完成。
2008年4月起,独自承担中国政法大学校级课题“证据法学的启蒙”,进行中。
2008年8月起,独自承担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度科研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民事诉讼中测谎结论运用之实证研究”,已完成;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证据立法问题研究》(08JC820046),进行中。
2010年6月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进行中。

Ⅳ 上海市有没有关于法治的频道

上海有一个″法治天地″频道,是24小时全天播出的法制频道,秉承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创办理念,以“引领法治精神、集成法治资讯、提供法律服务”为内容定位。频道以全年龄段观众为受众,以45-65岁的家庭消费决策者为主要受众群。

Ⅵ 请问上海最红的BBS,人气最旺的论坛都有哪些呢

上海人气最旺的论坛当然是"上海人"论坛了

主页
http://www.shanghaining.com/
论坛
http://www.shanghaining.com/forum/

网站介绍

About us 关于我们一个平淡无奇的傍晚,一个海湾边的公寓里,一个不寻常的想法

于是, ShanghaiNing.com 诞生了。

我们不追求潮流,我们拥有自己的风格。
我们代表上海新文化。

我们需要一个属於我们自己的地方
抛开烦恼,表达自我。
我们知道你也在寻找这个地方
我们约你在这个网站
与我们一起
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聊我们的事,
用我们自己的音乐,唱我们的歌,
用我们自己的节奏,跳我们的舞。。。

我们是上海的新一代
我们不只沉醉上海的旧梦
因为我们一起共建上海新的文化,新的辉煌

在ShanghaiNing.com “侬白相啥?”

网站介绍:

凝聚了来自世界各地将近15万会员的网站, ShanghaiNing.com (SHN) 提供了一个推广上海前沿文化和娱乐的平台。通过时尚;餐饮;派对;娱乐以及夜生活等不同领域,SHN建立起了线上/线下的团体。 这个"侬白相啥?"的品牌诉说着一个年轻,时髦,朝气活力的态度。 他不仅仅面向上海本地的新一代人类,而是连接着所有热爱上海这坐城市以及上海生活方式的人们。

始创团队于2003年在美国California 的Silicon Valley 中心地区成立。并且很快加入了上海本地活动策划和广告领域的专业人士。 2005年,SHN 继续巩固营运团队力量,招募了媒体广告和活动组织方面的专业人士在上海本地建立了第一个工作室。SHN 团队成员们对工作充满着热情;在任务执行中他们体现国际专业水准的工作能力。

SHN 始终认为对社会的贡献和回报是非常重要并且应该积极努力去做的事情。在2004年世界非典疾病蔓延的时期,SHN组织了一次全球性的募捐活动来帮助患病者返回家园。2004年底,SHN 继续帮助印度洋海啸灾难受害者,并且组织了一次现场慈善募捐活动,在短短的现场活动中共募集了二万元人民币并且全数募捐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Ⅶ 葛洪义的基本情况

1976年12月入伍,1979年12月复员当工人。1980年考入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1984年在西北政法学院取得法学学士学位,
1987年在西北政法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法学理论专业),2002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学位(法学理论专业)。1992年任西北政法学院副教授,1996年被破格聘为西北政法学院教授。曾任西北政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副主任、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务。2004年7月起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法学学科带头人, 2004年11月兼任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2003年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6年兼任厦门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甘肃政法学院兼职教授,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法理学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房地产法研究会副总干事,广州市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人大代表(法制委委员),广州市应急管理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广东省社科联委员,广州市社科联常委;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司法权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2004-06 主持人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与我国法治建设 司法部部级重点课题 2001-10 主持人
等8项 代表性成果
《探索与对话:法理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初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再版);
《法律与理性——法的现代性问题解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一, 论著与论集1,《法学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主编2,《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个人专著3,《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1、2、3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2003年9月、2005年4月,主编;4,《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4、5辑,法律出版社2007、2008年,主编;5,《法律与理性——法的现代性问题解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为1997年度司法部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2年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个人专著6,《探索与对话:法理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2004年增订版,个人专著。该书为199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一般项目,1998年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7,《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主编之一
8,《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与报告》载《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合作。2002年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二,教材1,《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主编。西北政法学院教材建设项目。2,《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2007年再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编。3,《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及辅导用书(2003、2004、2005、2006年)“法理学”部分主编之一,法律出版社出版。4,《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第二、三版)法理学部分。5,《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2、2007年增订版,主编。该书为司法部组织编写的“法学主干课程教材”系列全国统编教材之一。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7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6,《法理学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初版,2006年再版,主编。司法部组织编写全国成人教育系统法学统编教材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7,《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初版,2004年修订版,副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成人教育系统法学统编教材之一8,《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初版,2003年修订版,参编。国家级重点教材。2002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9,《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参编。司法部成人统编教材。1996年获司法部优秀教材奖10,《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副主编11,《法理学教程》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司法部规划教材
三,普及读物1,《人权100问》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参编2,《国家公务员知识手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参编
四,学术论文和文章2008年1.《司法权的“中国”问题》,《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2007年1.《法治与法治观》,《法治论坛》 2007年第4期2.《“监督”与“制约”不能混同——兼论司法权的监督与制约的不同意义》,《法学》2007年第10期3.《先廓清“国家赔偿”的前提》,《广州日报》2007年09月05日4.《动用私刑 法律不允》,《广州日报》2007年11月13日2005与2006年1,《法律与“和谐社会”》,《法学》2005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2,《政治·理性·法律》,《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3,《法律论证的“度”:一个制度问题》,《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4日总第2939期4,《侮辱漫骂不是民意,而是网络暴力》,《广州日报》 2006-07-23,刊号 CN44-0010,期号A5。5,《一流的大学不能没有一流的文科》,《广州日报》,2006-07-19,期号A206,《法庭必须被尊重》,《广州日报》,2006-07-16,期号A57,《保护中等收入者》,《广州日报》,2006-06-29,期号A78,《世界杯隐含的生活逻辑之忧》,《广州日报》,2006-06-22期号A79,《宪法应保障税收,有利于藏富于民》,《广州日报》,2006-05-28,期号A511,《民告官案件多发是好事不是坏事》,《广州日报》,2006-05-09,期号A812,《法律与人文》,《光明日报》,2006-06-05总第期, 刊号CN11-002613,《法在心中》,《律师文摘》 2006年第2期,2006-04-01,刊号ISBN7-80226-056-614,《略论中国法律制度的正当性问题》,《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2004年与2003年1,《司法考试与中国司法机构人事制度改革》载《法令月刊》(台湾)2004年3月(合作,第二作者)2,《法理学问题的形成与演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3,《试论法律论证的概念、意义与方法》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4,《法治之“重”与法律方法》载《法制日报》2003年12月4日(合作,第二作者)5,《寻求法律与政治的平衡》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6期(合作,第二作者)6,《法官的权力》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7,《论法的生成》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5期8,《法官、检察官不可纳入“国家公务员”》载《法学》2003年第6期(合作,第一作者)9,《论中国法的现代性问题》载《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演讲录》(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10,《法律论证的目标与源流》,《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2002年以前1,《法律原则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6期2,《法治是如何形成的?》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6期3,《法律方法、法律思维、法律语言》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0月21日4,《为了法律人的职业光荣》载《检察日报》2002年9月24日第3版5,《法律白条与法律信用》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12月7日6,《法律职业与司法考试》载《法学》2001年第9期7,《提高法律职业的门槛》载《法制日报》2001年7月9日第5版8,《法律解释与法律解释学》(全国法律解释学研讨会笔谈,约1500字)《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9,《法律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3期(署名亚杰),此文在2002年3月《人民法院报》全文转载10,《法理学的定义与意义》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3期11,《法律的理论与方法》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3期12,《法学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13,《社会团结中的法律》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14,《理性化的社会与法律——略论韦伯社会理论中的法律思想》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3期15,《略论孟德斯鸠社会理论中的法律思想》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16,《法律与社会理论的批判意识——略论马克思社会理论中的法律思想》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17,《民主政治下的法律与自由——略论托克维尔社会理论中的法律思想》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18,《论法理学教学教材的改革》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6期。《法学》复印资料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19,《法律、理性、秩序》载《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法治三题》载《法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1,《法的普遍性、确定性、合理性辨析——兼论当代中国立法与法理学的使命》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2000年获陕西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2,《规则模式及其理性指向》载《法制现代化》1997年卷23,《法律、理性、法律理性》载《法治研究》1997年卷24,《严格规则主义的困境与困惑》载《政治与法律》1997年第3期25,《试论法的发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3期26,《现象与意义:法律哲学的若干理论与方法问题》载《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2期。该文曾获陕西省教委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法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7,《高扬理性与价值,建筑现代法制》载《法学》1994年第12期28,《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及其意义》载《长白论丛》1994年第3期29,《法学家文化品位与法律现象研究》载《法学》1994年第1期30,《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研究的重大进展》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31,《反思自我、超越自我》载《法学》1992年第7期32,《法学理论要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4期。《法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3,《效力、实效、效果——论立法技术中权利义务的统一性》载《西北政法学院科研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34,《目的与方法:法律价值研究论析》载《法律科学》199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载》1992年第3期载登,《法学》复印资料1992年第5期全文转载35,《法学家要努力提高自己》载《法学》1992年第1期。《法学》复印资料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36,《法律、权利、权利本位——新时期法学视角的转换及其意义》载《社会科学》(上海)1991年第3期。《新华文载》1991年第5期,《法学》复印资料1991年第6期全文转载37,《法律责任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载《法律科学》1990年第4期。人民大学《法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8,《规范主义、概念主义、国家主义——我国法概念研究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载《政治与法律》(下)1989年第4期39,《规范主义、概念主义、国家主义——我国法概念研究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载《政治与法律》(上)1989年第3期40,《拓新权利问题的研究方法》载《时代论评》1988年11月创刊号41,《论法律权利的概念》载《法律科学》1989年第1期42,《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法学思考》载《法学内参》1989年第1 期43,《社会公平:法律新秩序的必然选择》载《西安经济报》1988年12月17日44,《比较法学简论》载《社会科学评论》1985年第9期45,《实证法学与价值法学的协调和我国法学研究》载《法学》1987年第5期,被《法制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百花出版社)收入46,《论法律权利的本质》载《当代法学》1988年第3期47,《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是大学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载《政法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48,《面向21世纪,法理学科建设、改革与发展》载《政法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49,《法学基础理论教学特点与学习方法》载《成人法学教育》1993年第1期50,《论法理学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载《政法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教研室教师集体)51,《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努力开创教研室工作新局面》载《政法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52,《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载《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 1992年陕西省教委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95年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及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2002年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Ⅷ 法治论坛网站有哪些

铁血。天涯都有

Ⅸ 朱谦的学术论文

1.《跨区域水污染防治机制亟待完善》,《上海法治报:法治论苑》2013年4月3日。
2.《环评文件: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核心》,《上海法治报:法治论苑》2013年2月27日。
3.《环境保护法修订中的限期治理制度探讨》,《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上市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探讨》,《法学评论》2012年第6期。
5.《上市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的制度约束与衔接——以“紫金矿业行政处罚案”为切入点》,载《法学》2012年第7期。
6.《城市规划环评中公众意见的表达途径——以厦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座谈会为例》,载《城市规划》(CSSCI期刊)2012年第6期。
7.《上市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标准研究》,《法治研究》2012年第10期。
8.《地铁安检机环境安全的法律思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9.《环保法修订应该突出政府环境信息的主动公开》,《环境经济》2012年第11期。
10.《我国海洋溢油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检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3期。
11.《公众参与环境行政决策的困境及其出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1期。
12.《突发环境事件中企业环境信息通报义务之研究》,《中国环境法学评论》2012年版。
13.《理性对待海洋环境污染事件中的信息通报义务——从蓬莱19-3号油田溢油事件说起》,《法学》2011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期转载)。
14.《水污染防治法第73条与第74条选择适用问题探讨》,《公民与法》2011年第10期。
15.《架空的环评制度》,《中国改革》2011年第8期。
16.《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环保部门需要公开吗?》,《环境保护》2011年第2期。
17.《水污染防治法第74条法律适用之一:直接排放污染物超标如何进行行政处罚?》,《环境保护》2010年第17期。
18.《水污染防治法第74条法律适用之二:间接排放污染物超标如何进行行政处罚?》,《环境保护》2010年第18期。
19.《对特定企业集团的环评限批应谨慎实施——从华能集团与华电集团的环评限批说起》,《法学》2009年第8期。
20.《环境公共决策中公众个体参与之缺陷及其克服》,《法学》2009年第2期。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9年第5期转载。
21.《公众环境公益诉权属性研究》,《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2.《企业环境信息与银行信贷风险之保障》,《东方法学》2009年第1期。
23.《抗争中的环境信息应该公开——厦门PX项目及其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的法律思考》,《法学》2008年第1期。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8年第5期转载。
24.《环评法第31条法律适用之困境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8年第7期转载。
25.《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及其例外分析》,《学习论坛》2008年第2期。
26.《透视环境法中的权力与权利基础》,《公法评论》2008年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7. 《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动物福利法治:焦点与难点》,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8. 《环境民主权利构造之价值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
29. 《环境民主权利构造的路径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0. 《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中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2期,
31. 《环境法的权利基础——以财产权、生命健康权为中心的考察》,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
32. 《反思环境法的权利基础——对主流环境权观点的一种担忧》,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3. 《清洁发展机制国内立法中的法律问题探讨》,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4.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公开法律问题研究》,《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5.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缺陷与执法困境——从法律责任的角度审视》载《中国环境法治》第一卷,2006年版。
36. 《环境知情权的缺失及其补救——重开县井喷事故切入》载《法学》2005年第6期。
3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及其法律正当性干预》,《中国农村土地》2006年第2期。
38. 《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投资者利益自保护》载《21世纪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境外刊物)独著。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海外财政与金融》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39. 《环境知情权的制度构建》载《环境与资源法论丛》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0. 《论环境知情权的价值基础》,《政法论丛》2004年第5期。
4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环境信息公开之价值分析》,《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2. 《限期治理决定权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04年第9期。
43. 《环境权问题:一种新的探讨路径》,《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
44. 《公开发行股票核准的撤消法律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3年第5期。
45. 《公开要约收购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之保护》,《法学》2003年第8期。
46. 《环境科学对环境法的影响分析》,《环境保护》2003年第11期。
47. 《环境保护中的权力与权利配置》,《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全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9期转载。
48.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立法的缺陷及其补救》,《法学》2002年第7期。
49. 《内幕信息接受人法律规制的比较研究》,《东吴法学》2003年号。
50. 《论环境权的法律属性》,《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51. 《公司对外担保无效的法律责任探讨》,《当代法学》2002年第12期。
52. 《我国环境行政程序立法之现状透视》,《东吴法学》2002年号。
53. 《股东会罢免董事法律问题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54. 《短线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55. 《虚假陈述的表现形式及其认定》,《政法论丛》2001年第2期。
56 《论董事的罢免》,《经济法论丛》,方正出版社,2001年第4卷。
57. 《中美反倾销制度比较》,《比较法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卷。
58. 《对公众环境权私权化的反思》,《中国环境管理》2001年第4期。
59. 《论环境权与环境行政权的关系》,《中国环境管理》2001年第6期。
60. 《我国公司对外担保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民商法论丛》,2002年第23卷。
61. 《公司不能为本公司股东的债务担保——也谈对〈公司法〉第63条第3款的理解》,《法律适用》2003年第11期,独著,并获《法律适用》“南通杯”有奖征文三等奖。
62. 《论对从属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
63. 《美国环境法上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世界环境》1999年第3期。
64. 《守住无形资产——中美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比较》,《国际贸易》1997年第1期。
65. 《中美反倾销法律制度比较》,《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12期。
66. 《英国的银行抵销权制度及其启示》,《国际金融》1997年第4期。
67. 《美国银行的抵销权制度及其借鉴》,《国际金融研究》1996年第10期。
68. 《亦谈我国商业银行是否有权直接扣划存款人的存款──兼与凌新同志商榷》,《上海金融》1996年第7期。
69. 《中国内地与香港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之比较》,《港澳经济》1996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7年第1期全文转载。
70. 《略谈商业银行的保密义务》,《现代金融》1996年第6期。
71. 《大型基础设施利用外资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法学论坛》1996年第4期。

Ⅹ 上海本地有哪些论坛,哪些人气比较活跃

上海热线...

我当年是青岛热线的总版主.

和那个站上一些人有些了解.

那站上的挺不错的.

阅读全文

与上海法治论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山东黄金电气 浏览:764
网上贷款哪些平台是坑人的 浏览:734
6500韩币等于多少人民币元 浏览:422
股票兼职讲师 浏览:856
期货刘福厚 浏览:914
节能建材股票 浏览:403
股票下跌英文 浏览:3
4月末外汇储备 浏览:448
卢映融资料 浏览:644
股票上压下托 浏览:290
米庄理财官网 浏览:164
哪种贵金属在最低谷 浏览:995
外汇保证金计算题目 浏览:815
博时主题行业基金净值上证指数 浏览:325
苏宁易购投资方向 浏览:41
百洋股份有投资价值吗 浏览:627
养老目标基金什么时候发布的 浏览:459
博通集成直的投资吗 浏览:700
融资平台网 浏览:442
草甘膦原粉价格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