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东方时事解读2011年9月2日出来了吗
http://daguoboyi.blog.sohu.com/183552534.html
伊朗回击萨科齐 称:伊朗核能研究仅具和平用途
【德黑兰消息】据媒体报道,继法国总统萨科齐抛出“伊朗若继续研发核武器将遭到先制军事打击”的言论之后,伊朗国营电视台于当地时间9月1日做出回应称,伊朗的核能研究仅限于和平用途。
伊朗国营电视台评论称,萨科齐不应该根据“不实的信息”对伊朗发表任何评论。该电视台还指出:“我们已经重复过多次,伊朗的核能活动是完全和平的,国际核能组织对此已经予以证实。”
此前,法国总统萨科齐曾发表讲话称:“伊朗在军用核能以及远程打击技术方面的野心,已经构成了一种正在成长的威胁。这可能导致其它国家率先对其发起攻击。法国将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这样的局面出现。”不过,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其它国家”是哪个或哪些国家。
土耳其因以色列拒绝为袭击加沙救援船道歉驱逐其大使
【卡拉奇消息】据媒体报道,由于以色列拒绝就去年袭击前往加沙的国际援助船队道歉,土耳其于9月2日宣布,将驱逐以色列驻土大使,限其在9月7日前离开土耳其境内,并断绝与以色列签署的所有军事协议。
美联社9月2日报道称,土耳其外交部长达武特奥卢2日称,土耳其将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降至二等秘书层次,并要求以色列驻土大使于下周三,即9月7日离开土耳其境内。
达武特奥卢还说,土耳其将暂停与以色列作为盟友签署的所有军事协议,认为“现在是以色列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对于土耳其的这些举动,据以色列一位高级政府官员透露,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办公室正在举行紧急磋商会谈,以决定如何做出反应。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这个所谓的“回击”,特别是之前的、由法国总统萨科齐抛出的那份“伊朗若继续研发核武器将遭到预防性军事打击”的言论,不论是“时间”还是“内容
㈡ 哪儿能看到最新的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1、最早转载东方时事解读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天涯,二是askwen.com,其它都比较晚
2、最新一期东方时事国庆特别版2011年10月7日:中国不惧威吓美国祸不单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db5340102dth2.html
3、以往各期东方时事解读: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52898100_5_1.html
㈢ 关于东方时事评论的背景和影响范围
CCTV才是宣传机构!虽然没作过调查,但我觉得东方时事的读者应该不多,我的朋友中,就几乎没人看,平时聊天的时候,很少见到有东方的观点;网络也搜索不到有多少关于(基于)东方时事的讨论。
估计东方时事的低调,就如楼主说的“天机不可大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都是充满秘密且心照不宣的,外交上的很多动作都不会拿到台面去,不可能任由它在公众面前大量披露,否则政府必然会面对不可承受的压力。
所以东方时事越接近事实的真面目,就越不能作为一个大众媒体而存在,只能是小众,这应该是东方时事显得神秘的原因。在此提前下,政府可能也需要它的存在,让它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关心时政的民众解惑。
在这种认识下,我认为无论它有没有官方背景,有没有内幕渠道,它的分析都是更接近事实的真面目,这也是它能收费的价值所在。也因为如此,它几乎没得到大众媒体的转载和引用,在博客上也不会在网站首页被推荐。
㈣ 东方时事解读2011年10月28日出来了吗哪儿有最新一期啊
东方时事解读2011年10月28日(2011-10-31 13:40:56)转载标签: 财经默克尔英国以色列欧盟杂谈 分类: 东方时事解读
德国总理愤怒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是不值得信任的人
【柏林消息】据媒体报道, 德国总理愤怒地指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无信任可
言,并决定取消向以色列出售潜艇的决定。以色列《新消息报》网站昨天晚间报道说,以色列和德国出现了严重的外交危机,报道引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话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没有一句话是真的,他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为此,决定重新考虑向以色列出售潜艇问题。”
《新消息报》政治评论员西蒙指出,“默克尔实际已下达了撤销向以色列出售“海豚”级柴油潜艇的命令。”
据报道,“海豚”级柴油潜艇是德国吕贝克潜艇设计所专门为以色列设计的,由霍瓦特-德意志造船厂建造。目前以色列海军已有3艘在役的“海豚”级潜艇,另外两艘将在未来两年内交付。今年5月,两国确认为以色列建造第六艘。海豚级潜艇是一种很有以色列特色的武器,带有核弹头,主要是为对付伊朗。
西蒙强调,使德国总理默克尔极为恼火的是,正当德国政府努力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重新进行谈判的候,上月底以色列内政部突然宣布在被占领的东耶路撒冷新建1100套犹太人定居者住房,这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更是表示不停止犹太人定居点建设绝不会与以色列进行谈判。默克尔认为,这是内塔尼亚故意打击德国使中东和平重启的努力。
以色列分析人士指出,默克尔的愤怒会使德国放弃在联合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此前默克尔站在以色列一边,反对巴勒斯坦单方面提出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的申请。默克尔的新表态,预示着今后德国不会在联合国反对巴勒斯坦成为其正式成员,以色列在国际上会日趋孤立。另外,德国为以色列专门设计和制造潜艇,特别是第六艘“海豚”级潜艇带有核弹头,现在德国撤销了原来的决定,这将给以色列的战略和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以色列《新消息报》网站昨天晚间报道说,以色列和德国出现了严重的外交危机,报
道引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话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没有一句话是真的,他是一
个不可信任的人,为此,决定重新考虑向以色列出售潜艇问题。”
●德国(欧盟)的“中东和平政策”已经到了一个“没有”、或者““德国(欧盟)
”“认为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重大关口”
对此,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由于二战时的纳粹德国的残暴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原
罪”,多年来,德国在“涉及以色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一向表现得较其它欧
盟核心国家更加“小心翼翼”,因此,在德国总理指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没有
一句话是真的,他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为此,决定重新考虑向以色列出售潜艇问题
”的背后,是德国(欧盟)的“中东和平政策”已经到了一个“没有”、或者““德
国(欧盟)”“认为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重大关口”。
而“以色列利益”背后站着的是“美国利益”,“中东和平政策”另一端系着的是“
美国中东安全框架”,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在“德国总理公开指责以色列总理不可
信”的背后,是德国(欧盟)认为“欧美之间的中东和平政策”已经到了一个“没有
”、或者““德国(欧盟)”“认为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重大关口”。
对此,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由于二战时的纳粹德国的残暴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原
罪”,多年来,德国在“涉及以色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一向表现得较其它欧
盟核心国家更加“小心翼翼”,因此,在德国总理指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没有
一句话是真的,他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为此,决定重新考虑向以色列出售潜艇问题
”的背后,是德国(欧盟)的“中东和平政策”已经到了一个“没有”、或者““德
国(欧盟)”“认为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重大关口”。
而“以色列利益”背后站着的是“美国利益”,“中东和平政策”另一端系着的是“
美国中东安全框架”,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在“德国总理公开指责以色列总理不可
信”的背后,是德国(欧盟)认为“欧美之间的中东和平政策”已经到了一个“没有
”、或者““德国(欧盟)”“认为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重大关口”。
●至于为何这次站出来的是德国而不是法国,其原因值得一提
至于这次站出来、代表欧盟指责“以色列(实际上是美国)不可信”的为什么是德国
、而不是法国?其原因值得一提,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大家不妨将“当时领头死活要
打利比亚的是法国,而欧盟的另一个核心国--德国,却在设立禁飞区的问题上与中国
、俄罗斯一道投了弃权票”的“情形”、结合在一起去思考!
事实上,在当时,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就指出,这是欧盟有心为自己的“利比亚政策
”保留“足够弹性”的考虑,其道理很简单:如果以“法国(带头要求‘中美俄’及
非盟、阿盟同意设禁飞区”所主张的“欧盟利比亚政策”有误、而玩儿不下去的时候
,就会立刻调整到“德国(与中、俄一道投弃权票)”所主张的“非洲政策”上去。
●“法德”在“欧盟利比亚政策与中东和平政策”上的“分工与合作”似乎掉了个个
!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法德”在“欧盟利比亚政策”上的“分工与合作”,在
“欧盟中东和平政策”上似乎掉了个个!通过这一细节,我们不难看出“欧盟对外政
策”极其狡猾与灵活的一面。
如果在这个层面上,去观察“此前德国总理默克尔与许多欧洲国家保持距离、站在以
色列(实际上是美国)一边,反对巴勒斯坦单方面提出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的申请”
,今天却公开指责“以色列(实际上是美国)不可信”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我们曾经“连续数期”地讨论、并反复强调了“两组结论”
另外,其实从美国出卖卡扎菲之前开始、到“卡扎菲惨死”之后的这段日子里,细心
的读者可能已经强烈地感觉到,针对期间的国际局势,我们曾经“连续数期”地讨论
、并反复强调了“两组结论”,那就是:
第一组:
第一,我们认为,远的不说,从“小布什”的臭名昭著、自信“美国军事实力”就能
解决问题的“单边主义”、到奥巴马包装上“倾听”色彩、挟带了几根“巧实力”杠
杆的“倾听主义”,美国“旨在支配全球”的“全球既定战略”从来“没有”因美国
总统换了“肤色(从白人换到黑人)”而有任何实质性改变。
第二,我们认为,直到“卡扎菲惨死”,利比亚执政当局(实际上是北约--这里包括
了欧盟与美国)正式宣布解放了利比亚全境,“第一”仍然成立;
请大家注意,我们在此再次强调这一结论的“极其重要性”与“极其现实性”
而由于“第一”直到今天仍始终成立,这样,“第二组结论”就仍然会主导“欧美”
之间的关系。
第二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第一组的第一”直到今天仍始终成立,因此,尽管“美国
利益”蘸着“卡扎菲父子的鲜血”、继“默认北约(欧盟)迅速打下的黎波里、从而
公开向欧盟让渡‘利比亚之乱’的‘后续发展’之主导权”后,再向“欧盟利益”签
下一份旨在表明自己不再阻扰“欧盟利比亚政策”急需之“利比亚由乱至稳”的“投
名状”,但“欧美之间”的“那对矛盾”尽管在“表面”上有所缓解、在“本质”上
却仍然如故,即:
第一,“不可调和”的“欧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尽管连续两份“投名状”的确
“一度”有效缓和了该矛盾,但依然是处于“不可调和”状态。
即便是“欧美”之间、如果没有“共赢”的路可走、或者,即便是有那么一条“传说
中的”路[比如,以“欧美”联手“水淹南方”、再一一掌控“南方经济”、继续由
“西方资本(欧美资本利益)”主导全球],但在各自“国家利益”层面上,如果其
中“相对较弱的一方(比如,相对于美国、欧盟是较弱的一方)”没有足够的信心最
终落得个“共赢”,或者感觉自己更加容易在“欧美利益共同追求共赢、但最终而不
得、甚至被出卖”的过程中受到冲击,那么,它是很难在一开始就下决心去走什么“
共赢”之路的。
●“英美”两国之间的强烈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给英国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的“英国之乱”与目前仍然“相对可控”的
“占领华尔街”,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显然,没有了“货币本位
霸权”支撑的英国与目前仍然拥有“美元本位制”的美国相比,其“国家利益”用来
“稳定社会”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财政能力”根本就不能相比。
值得强调的第一点是,“英国之乱”是失去“英镑本位制”支撑、却又向“金融永动
机游戏”提供“运行平台”、且依靠“这一平台”进行“各项融资(国防、民生)”
的“英国利益”,在“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之间的矛盾激化化”时所必然承受的代价
。
●“英国利益”近段以来更加靠近“美国利益”的立场、而不是“欧盟利益”的立场
“直接触因”
而这一点,不仅是对“欧洲与美国国家利益”、也包括对“欧洲与美国资本利益”敲
响了一记警钟。
值得强调的是第二点是,“英国之乱”是原来有心更加靠近欧盟的“英国国家利益”
、最终允许“英国资本利益”进行“QE2”,从而令“英国利益”近段以来更加靠近
“美国利益”的立场、而不是“欧盟利益”的立场“直接触因”。
由于英国经济总量较小,此次解了英国燃眉之急的英国QE2并不影响全球金融大局。
因此,在“中欧美层面上的金融角力”已白热化的背景下,“中欧”也没有精力去说
英国的“是与不是”,因此,没有“本位制”作支撑的“英国QE2”暂不会为英国经
济、英国金融、特别是英国国家利益招来“市场”的“惩罚”。
●一旦.........市场对“英国利益”的“惩罚”,必然是对“英镑”的抛弃
但是,一旦“美国利益”在这场角力中无法占据主动,或者无法为“英美特殊利益”
提供保护,且英国政府届时也无法找到一个有效消除这一“赌博式冒险之可怕后果”
的“办法”的话,那么,由于QE2之后、必然会有QE3,这样,直至最后,市场对“英
国利益”的“惩罚”,必然是对“英镑”的抛弃、并掀起一连串的、规模更加庞大、
冲击力更加恐怖的“英国之乱”。这一点,我们 不妨拭目以待。
显然,根据我们的观察,英国人似乎已经提前准备了一个“有效消除冒险后果”的“
办法”,那就是,如果在欧元PK美元的过程中,欧元能“较目前进一步赢得主动(美
国在利比亚问题上连续对欧盟进行两个实质性让步,意味着欧盟(欧元)在中东方向
的角色进一步吃重”,那么,必要时英国就可“果断放弃英镑、‘提前’正式加入欧
元区”,从而将“英国对‘美元本位制’进行致命一击”作为一块“敲门砖”、全面
回归欧洲!
有意思的是,这、又恰与英国国内今天“口口声声”要退出“欧盟”的“呼声”刚刚
相反。
●“欧盟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两大原因
值得强调的第三点是,在“英国之乱”至“英国QE2”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
地观察到“欧盟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两大原因之
一,即:
第一大原因:
由于欧盟与美国的经济总量都太大,人口都太多,且总体生活水平都太高,而“欧美
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在现有国际秩序(一超多强)”下、“地球经济
”已没有能力同时支撑这样两个庞大经济体建立在“高债务、高福利”之基础上的“
高水平生活”,无法同时为“这两大经济体”提供“一样体面的生活质量”与“同等
的政治地位”。
●任何“声称”将解决“欧美债务危机”的“综合方案”,其实都有个“硬伤”
因此,对“欧美国家利益”而言,任何“旨”在将解决“欧美债务危机”的“综合方
案”,其实都有个“不可能同时解决”“欧美债务危机”的“硬伤”。
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一旦“欧美共同进行新一轮量化宽松”,那么,视“新一轮量
化宽松”的“具体规模”与“后续发展”,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政治的影响将有极大
的变数,而“这种变数”几乎可以肯定是一种对全球经济的恶性冲击。
●“欧盟”类似于“英国”
我们认为,除非以中国为代表的“南方经济”被“西方资本”通过“水淹南方”等方
式“彻底控制”,且“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美国国家利益”与“世界经济总
量排名第一”的“欧盟国家利益”之间最终能在“谁是领导者”的问题上达成一份“
公平协议”、并“制度性地保障”该“协议”一定会被落实,否则,“欧盟国家利益
”与“美国国家利益”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要么,就表现在“欧美无法共同
进行足够规模的新一轮量化宽松”。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一点,对欧盟而言更加可能,因为“欧盟”类似于“英国”,
相对“美国国家利益”而言,其“量化宽松”本质上是一种“没有货币霸权作支撑”
的“滥发货币”,一旦全球经济运行失控,更容易导致自己的货币被市场所抛弃。
●“欧盟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另一大原因
不难想像,“欧美”之中综合实力虽然“相对较弱”、但却有“中俄”等外部力量相
策应的欧盟,必将更加倾向于保留一种“到时再进行战略选择”的“战略灵活性”。
而“欧盟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另一大原因,不是
别的,就是中国至今仍然在奉行的“扶弱(欧元)锄强(美元)”策略、且坚决地拒
绝了“所谓中美共管地球的G2模式”。
显然,对“欧美”而言,一方面,这一策略给了“弱”的一方以“希望”,因此,也
就对“强”的一方造成了巨大压力。
●“扶弱(欧元)锄强(美元)”极大地牵制了“欧美框架之内的合力”、极大地强
化了“欧美框架之内的张力”
值得强调是,从形势的演化来看,“扶弱(欧元)锄强(美元)”极大地牵制了“欧
美框架之内的合力”、极大地强化了“欧美框架之内的张力”。
●这一点,在“卡扎菲惨死”之后的“利比亚局势演化“中已经彰显无疑!
而这一点,在“卡扎菲惨死”之后的“利比亚局势演化“中、特别是“欧美媒体”对
“卡扎菲惨死”的“报道分岐”中,即:在美国政府出卖了卡扎菲、但美国政府(奥
巴马)与美国媒体又对“卡扎菲惨死”“颇有微词”、而北约(除去在‘英国之乱’
压力下已进行QE2的英国之外的欧盟)从媒体到政府却总体保持沉默的“有趣对比”
中,已经彰显无疑!
显然,美国政府与媒体主动拿“卡扎菲惨死”说事儿,这就意味着这样一层信息:如
果“欧盟利比亚政策”在拿到了“美国利比亚政策”如实支付的“卡扎菲之死”之后
,仍然不打算向美国提供“叙利亚配合(有效击穿该止损点、从而解构中欧俄之伊核
战略协调)”、特别是“南亚配合(协助美国进行某一形式的南亚破局、从而解构中
欧俄之伊核战略协调)”,或者“不愿意实质性参与新一轮量化宽松、特别是‘水淹
南方’”,那么,“卡扎菲之死”之后的“利比亚由乱至稳”,对欧盟而言,将仍然
是“蓝中水、水中月”!
第二,在“第一”的基础上,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观察到:“很难调和”的“欧美资
本利益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处于“在核心问题上很难调和”的状态,尽管“美国利
益”连续签下两份“投名状”的确“在相当程度地调和”了该矛盾。
●“西方资本”主要任务仍是急于寻找、并确定一个“新的、足够安全的战略运行平
台”
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其于“第一”,也就是说,由于“欧美国家利益”之
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具有极其强大的“张力”---就目前而言,“欧美国家利益”
、甚至“在西方资本利益框架之内的欧美资本利益”均不愿意接受“牺牲自己、成全
他人”这一结局,因此,在全球经济必将二次探底、“欧美国家利益”均会受到极大
冲击(社会与经济的稳定),特别是,在“欧美(社会)”在“中欧俄美”中最容易
成为“埃及之乱”之“简单模仿者”的危险下,以“美元本位制”所主导的“国际秩
序”为“战略操作平台”、且以“美国资本”为代表的“西方资本利益”,其主要任
务仍然是急于寻找、并确定一个“新的、足够安全的战略运行平台”。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国家利益”的主要任务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对“美国国家利益”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以各种手段“说服
”、并令“西方资本(包括欧洲资本)”相信,这个它们急于寻找、并确定的“新的
战略运行平台”,不是别的,也就是进一步强化“美元本位制”地位的“美元本位制
2.0版”,从而合“北约(欧美)”的政治与军事资源、“西方资本(欧美)”的经
济资源,在美国境外、全球范围内重构“相应的工业体系”、继而好继续支撑、并驱
动那架“号称会永动”的“华尔街金融永动机”。
毫无疑问,这个“说服”工作,基于种种原因,会受到来自“不愿意自己被牺牲、从
而最终陷入动乱、直至瓦解”之“欧盟国家利益”的最强烈抵抗,及仅仅是得到---
-“相对美国资本较弱”但目睹“美国利益”很难在保护“西方资本利益”的“基本
安全”的前提下“搞掂局面”,从而“仍未下决心最终向美国流动”的“欧洲资本利
益”之“非积极性合作”。
●在这个问题上,“欧盟国家利益”的主要任务
而对“欧洲国家利益”而言,主要任务就是以各种手段“说服”、并令“西方资本(
包括美国资本)”相信,这个它们急于寻找、并确定的“新的战略运行平台”,不是
别的,也就是“在所有非美势力的眼里”显得“问题多多”的“美元本位制”之“西
方资本框架内部改良版”---我们不妨称之为“欧元本位制1.0版”,从而在“先利用
、再牺牲美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全面整合“欧盟”的政治与军事资源、再合“西
方资本(欧美)”的经济资源,在“环地中海经济圈(中东、中亚、非洲大陆、欧洲
大陆)”的层面上构建一个“足以彻底解决”“欧洲债务危机”、且充分吸收美国流
出的技术、人才、资金,从而为“西方资本(包括美国资本)”进一步控制全球经济
命脉提供一个“新的、足够安全的战略操作平台”。
毫无疑问,这个“说服”工作,会受到来自“更不甘心自己成为牺牲者(奥巴马说了
,美国绝不当老二,显然,这可不仅仅是冲着中国说的)、更不愿意自己最终陷入动
乱、直至瓦解”之“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强烈抵抗,及仅仅是得到------目前“虽相
对欧洲资本较强”、但“已然”成为“世界人民(特别是美国人民)”之公敌(西方
资本)之“代表”,又目睹“欧洲利益”很难“搞掂局面”,从而“仍未下决心最终
向欧洲流动”的“美国资本利益”之“非全力性合作”。
●“中国利益”能否奉行“扶弱(欧元)锄强(美元)”政策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而值得强调的是,不论是“欧洲资本利益”对“美国国家利益”之“说服工作”的“
非积极性合作”、还是“美国资本利益”对“欧洲国家利益”之“说服工作”的“非
全力性合作”,特别是,不论是“欧洲国家利益”对“美国国家利益”之“说服工作
”的“最强烈抵抗”、还是“美国国家利益”对“欧洲国家利益”之“说服工作”的
“最强烈抵抗”,在“持续性”与“力度”的问题上,“中国利益”能否奉行“扶弱
(欧元)锄强(美元)”政策都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利益”坚定贯彻“扶弱(欧元)锄强(美元)”之政策,欧美
之间“不可调和的国家利益矛盾”就愈加不可调和,欧美之间“很难调和的资本利益
矛盾”就是愈加“很难调和”。
显然,美国向中国兜售的“G2模式”,恰恰是想中止这一政策,其实质在于让中国选
择“联强(美元)锄弱(欧元)”。
●再谈“美国经济、特别是华尔街金融永动机”逃生的“最为高效的通道”
而基于上述内容,美国大力兜售“中美G2”的核心意图并不在于实现什么“中美共管
地球”,而在于“以此”迫使“欧盟利益”被迫接受美国主导之“欧美共管地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此前始终强调让中国接受“中美G2模式”,是“美国经济、特别是
华尔街金融永动机”逃生的“最为高效的通道”的原因。
而在中国坚定的“扶弱(欧元)锄强(美元)”层面,最新消息是,针对稍早欧盟领
导人达成的解决欧债危机的一蓝子协议,27日下午,准确地讲,是在欧洲市场开市之
前,中法双方提前发布了一则消息,称“法国总统将与胡锦涛主席通电话”。
●要做好“扶弱(欧元)锄强(美元)”这篇文章,须把握好“扶与锄”之间的“力
度”与“时机”问题
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法国总统将与胡锦涛主席通电话”的意图,在于“拉”中国
为那份实际上“仍有待进一步填充关键内容”的“协议”做“背书”。 毫无疑问,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扶弱(欧元)锄强(美元)”的中国、至少在表面上是“不好
有什么意见”的,但是,这又绝不意味着中国“私下”不能提“前提条件”。
事实上,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就多次强调一组结论:
第一,中国要做好“扶弱(欧元)锄强(美元)”这篇文章,就必须把握好“扶与锄
”之间的“力度”与“时机”问题,把握好“有时候弱扶、甚至暂时不扶、都是为了
事实上更好地扶”之间的辩证关系;
●“扶弱(欧元)锄强(美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第二,对中国而言,“扶弱(欧元)锄强(美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借这一手
段,撑开空间,让“人民币国际化”这只陀螺“顺利起旋、并尽快达到高速旋转的稳
定状态”,这才是目的。
而针对欧盟方面放风中国将注资“欧洲稳定基金”,东方评论员认为:中国向该稳定
基金注资不是不可以考虑,但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注资多少”将“直接标记”
中国此次是“强扶还是弱扶”,因此,如果欧盟要求中国“强扶”,那么,有个重要
前提就必须满足,那就是“此次扶弱”应该最大限度地促成“人民币国际化”这只陀
螺的“顺利起旋”。
●最好是迫使欧盟接受“欧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实质性货币互换”,或者解禁对朝鲜的
经济、特别是金融制裁,并实质性参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
因此,我们建议,中国应向欧盟提出:中国向该稳定基金注资的“主要部分”,应该
是“人民币资产”、而不是“美元、或者欧元资产”。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最好是迫
使欧盟接受“欧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实质性货币互换”,或者解禁对朝鲜的经济、特别
是金融制裁,并实质性参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
●“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应该是“上述条件”的“附属条件”,而不
是其它!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与“解禁对华军售”,只
应该是“上述条件”的“附属条件”,
至于“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与“解禁对华军售”,只应该是“上述条
件”的“附属条件”,而不是其它!
对欧盟而言,它要明白:在关键时刻,中国是否愿意继续向它输出“实物商品”,这
才是支持欧元的核心,而接受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它在关键时刻可能得到“更多、
更好中国实物商品”的“前题条件”,而不是其它!
……………
㈤ 东方时事解读为什么没有了,连他们的网页都没有了
东方时事的评论看着很过瘾,就是不太好懂,可以看东方时事的公众号dftimes,讲的很清晰,
㈥ 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2月24日
朝军领导人:必要时将展开基于核遏制力的朝鲜式圣战
【平壤消息】 据新华社报道,朝鲜军方领导人金永春23日在平壤说,如果敌人胆敢侵犯朝鲜的陆海空领土,朝鲜将“毫不犹豫地继续进行强有力的打击”。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当天在平壤举行中央报告大会,庆祝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担任人民军最高司令官19周年。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人民武力部部长金永春在会上发表讲话说,朝鲜将进一步发展国防工业,加强自卫性的遏制力,把朝鲜建设成“铜墙铁壁的堡垒”。
金永春说,当前朝鲜半岛局势正处于“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一触即发的状态”。不久前,韩国在半岛西部海域连续举行针对朝鲜的火炮射击,进行严重的军事挑衅,说明韩国正把侵略计划变为实际行动。
金永春说,朝鲜决不允许敌人侵犯其领空、领土和领海,朝鲜军队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展开“基于核遏制力的朝鲜式的正义的圣战”。如果美国及其追随势力点燃全面战争的战火,朝鲜军队“不仅将击败侵略者,而且将扫荡敌人的根据地,消灭战争的根源,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伟业”。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1991年12月24日担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
【时事点评】 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朝鲜半岛局势、我们曾经给出这样一组观点,即:
第一,一如“中美直接交手”之美国摆出的两个姿态(相关讨论见之前讨论纪要),既是做给中国看的,也是做给“方方面面”看的,而“中美直接交手”之中国的两种姿态(相关讨论见之前讨论纪要),也有同样的意图,既是做给美国看的,也是做给“方方面面”看的,其意图都是在强调、并提醒“方方面面”注意:
其一,作为参与此波“排列与组合”的“相关方”,在“中美”一面“直接交手”、一面又“留 有余地”的大变数下,不要出现战略误判!
至于如何选择,一切应以自己的核心利益与自己的实际能力为依归!
●美国似乎已经率先战略误判
其二,基于“其一”,其实我们应该不难看出,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已经实质性下降的美国,似乎已经率先战略误判,其误判的原因在于高估了自己的战略欺骗的能力,低估了方方面面的战略判断智慧,而“误判的后果”就是原本由其独霸着话语权的“中东和平”,今天已经“热闹非凡”!
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队伍正在迅速壮大。
●中国摆出的第三种姿态,其实就是我们之前所强调的“东北亚、甚至东亚的问题在中东谈”
在这种可能性下,中国摆出的第三种姿态,其实就是我们之前所强调的“东北亚、甚至东亚的问题在中东谈”。
显然,对在“第三波排列与组合”中终于“直接交手”的“中美”而言,由于在前两段“排列与组合”中先后、分别与美国直接交过手的俄罗斯与欧盟、事实上已经在“中东方向”与中国“谈了起来”,因此,中国显然比“一心想在东北亚佯攻、伺机在南亚破局”的美国多了一种选择,且是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那就是:只要“内部张力”极强的韩国、“极想摆脱美国控制”的日本,仍然“渴望”在“中美”之间大玩“政经分离”,从而一方面借美国政治与军事之力遏制中国主导东亚,另一方面,也借中国经济之力防范美国的暗算、重演广场协议与98亚洲金融风暴,那么,不论是美国在东北亚的佯攻、还是伺机在南亚破局,都不过是在做梦!而在美国人“做梦”、并“巴望”欧、俄趁机对中国予取予夺、从而共同对中国施加最大限度的战略压力、继而瓦解“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的时候,是“中欧俄”干脆撇开美国进行“中东交换”,即:中国继续维稳南亚、强行介入中东、并准备将高铁铺向南亚、中东、 中亚、且准备大力拓展人民币国际空间;俄罗斯继续巩固“在乌克兰的影响”、并拿格鲁吉亚问题(其实是乌克兰问题)去与科索沃问题讨价还价、并准备将“北流”与“南流”修到全欧;欧盟更是一步到位、干脆玩起了“欧洲政治、经济与军事层面”的“全面整合”(欧盟将修改《里斯本条约》、为创设永久救助机制铺路,就是典型的顺势之着),甚至想跳出“欧美双边中东决策框架”、并宣布“适时承认”巴勒斯坦国。
●“非美势力”似乎都能从“中东战略交易平台”上“淘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总之,“中欧俄”、及中东地方王、南美地方王等“非美势力”,似乎都能从“中东战略交易平台”上“淘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唯独美国想得到的“更加严厉制裁伊朗与朝鲜(实际是经济制裁中国)”、或者渴望得到的“G2”模式没有什么实质进展。
●如果.....那么,我们或会很快就看到华盛顿战略误判的另一个后果
然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东和平进程”今天的“热闹非凡”虽然是华盛顿战略误判的后果,但这并非唯一后果,从朝鲜对“韩国的炮击训练”至今未做出更加严厉的“军事反击”来看,一旦美国政府“以种种借口”对“它那路以私人身份访问平壤的人马”所做的承诺“不认账”、同时“又搞不掂(对欧洲债务危机下烂药)”欧洲人、满足不了俄罗斯人(继续交割东欧利益、且将石油价格远远推至70至80美元一桶的区域之上)、挑唆不了印度人(利用、甚至制造机会,威、逼、利、诱印度拿中印、特别是印巴争端挑事儿)的话,那么,我们要不了多久就会很快就看到华盛顿战略误判的另一个后果,即:要么中东局势在朝鲜半岛局势之前激化,如果朝鲜半岛局势一直没有“擦枪走火”的话;要么,中东局势较朝鲜半岛局势“更加白热化”,如果朝鲜半岛局势出现“擦枪走火”的话。
在继续这个讨论之前,我们再来阅读几则相关消息。
朝鲜:当前出现危险事态都是美国精心策划的
【平壤消息】据朝鲜《劳动新闻》发表文章说,韩国当局借口朝鲜“威胁”,今年来不断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在挑起11月的延坪岛炮击事件后,不久前再次进行火炮射击,企图挑起侵略战火。这说明韩国当局根本无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执意进行“制度对抗”,导致朝鲜半岛局势空前紧张,战争危险急剧增加。文章还抨击美韩日加强军事同盟,加大对朝鲜的军事威胁,导致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处于严重危机状态。文章说,当前朝鲜半岛出现的危险事态都是经过美国精心策划的。
朝鲜中央通讯社23日指责韩国当天举行的冬季联合军演是“挑衅”。报道说,韩国动用大批军事装备进行的军演是“疯狂的战争演习”,是旨在“发动北侵战争”。
美特使称若朝鲜保持克制 美应重回六方会谈
【综合消息】美国新墨西哥州州长比尔?理查森近日对朝鲜进行了访问,法新社24日报道称,理查森访朝之后于日前表示,如果朝鲜继续对韩国的军演活动保持克制,美国应当考虑重回六方会谈。
理查森23日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做出上述表示,他表示重启六方会谈有助于防止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升级。他说道:“他们(朝方)再次未对韩国近日军演采取军事行动,可能是时候重启六方会谈了。”
理查森曾出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他表示上述言论是他自己的观点。他还说在访朝期间,朝方曾向他保证不会回应韩国的实弹射击演习。
【时事点评】首先,我们先来关注第一段新闻素材。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 ,原文是:文章说,当前朝鲜半岛出现的危险事态都是经过美国精心策划的。
●我们最为感兴趣的不是“观点”、而是强调这一观点的“时间”与“背景”
显然,这一观点与我们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判断是吻合的,但是,我们想强调的是,“这种吻合”并非我们提请大家注意这段文字的主要原因。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朝鲜方面提出这一观点的“时间”与“背景”、这些才是我们最为感兴趣的。
毫无疑问,就“时间”而言,朝鲜强调“美国精心策划”,是在“美国那路以私人身份访问平壤的人马”离开了平壤、甚至完成了北京之行之后;
就“背景”而言,是在韩国李明博政府在“一系列安全保障”之下、最终在争议海域进行所谓“炮击训练,以示强硬”,但朝鲜暂没有“炮击首尔方向陆地目标”之后。
●再谈韩国为“重新组织测试”而要求美国提供的“一系列安全保障”
在这里,对这个所谓的“一系列安全保障”,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即:种种迹象显示,在美国逼迫韩国在“那个海岛”上“重新组织测试”的时候,美国似乎也“被要求”提供某种“安全保障”,对于韩国而言,最有效的安全保障主要包括有两层,且是“由美方提供、且只能由美方提供”:
其一,就是“公开”声称“有美国军方人员”在炮击训练现场观摩演习。
显也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样做的“用意”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既以观摩美军做“人体盾牌”,可最大限度地防止出现“朝鲜只打韩军不打美军”的“旧景”再现,也可更加直接地测试“朝鲜、或者中国对朝鲜半岛战争可能迅速升级”的“真实心态”,其“设计原理”在于:一旦朝鲜的炮弹打死了几个“观摩”的美军,半岛局势就“有可能”直接失控!
●对“韩国炮击训练”而言、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一种安全保障
其二,对“韩国炮击训练”而言、也是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一种安全保障,那就是:在“韩国炮击训练”的前后,美国同时派出了“公、私两路人马”出访北京与平壤。
而针对“朝鲜炮击韩国军事目标”一事,我们的观点就是:对于朝鲜将在何时炮击?美国不知道,但中国知道。
因此,在“韩国炮击训练”的前后,美国同时派出了“公、私两路人马”出访北京(知情方)与平壤(行为方),就是要围绕“朝鲜再次炮击韩国的价值目标(注:这次可不一定是军事目标)”进行“摸底”与“交底”。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也曾经说过,在韩国声称“将在12月18日至21日期间、择机在有争议海域进行炮击训练”、且强硬警告“一旦朝鲜再次挑衅,将坚决回击”的背后,是韩国李明博政府在“已经出离于愤怒的”美国之逼迫之下,不得不“重新组织”的一次测试。
至于为什么韩国李明博政府一方面叫嚣“将在争议海域进行炮击训练”,一方面又将“日期”不确定为“18至21日”期间的某一天?我们认为,这显然是在“等”,至于“等”什么?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既是在等美国外交高官(公派一路)的访华结果,也在等美国的一位洲长以私人身份访朝的访朝结果。
●理查森直到“韩国20日上午准备进行炮击训练”之前,也没有代表美国政府与朝鲜方面敲定一份令韩国李明博政府“可以放心训练”的“访朝协议”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18日至19日之间,也就是韩国以天气为由将“炮击训练日期(请注意,是12月18日至21日之间的具体日期)”一再延后的背后,就是那位“私人代表--美国新墨西哥州长理查森”的访朝始终没有得到“韩国可以在他访朝、充当说客期间、放心进行炮击训练”的“访朝结果”,而在20日那天---即是理查森“计划结束访问、离开平壤“的那一天,韩国之所以还得一再将“炮击训练时间(请注意,是20日当天内的时间)”延后的背后,是理查森直到“韩国20日上午准备进行炮击训练”之前,也没有代表美国政府与朝鲜方面敲定一份、足以令朝鲜对韩国炮击训练“暂时”保持克制,从而“足以令韩国放心开始炮击训练”的“访朝协议”。
●“美韩”之间在军事挑衅朝鲜问题上的分岐
有必要说明的是:
第一,尽管被美国一再所“威逼”,但在“内部张力”的作用下,在炮击训练问题上始终表现得“战战兢兢”韩国,于“天安号事件”之“后续发展”的“中美斗法”中,已经明白“美国全球战略”眼下也不敢承受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在“朝鲜炮击韩国军事目标”之后就已经充分泄露了自己的底线,那就是:因为韩国独自承受不起一场全面的战争,所以在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之前,也不敢向美国所希望地那样,冒着可能引发一场半岛全面战争的巨大风险,不顾一切地军事挑衅朝鲜,以随时可能挑起与朝鲜之间的、被美国描述为“至多是一可控的军事冲突”,以牵制中国的战略注意力,从而极大地策应美国的南亚、中东政策。
●“朝美”在达成一份“协议”问题上的各自意图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理查森此次以“私人身份”、在韩国宣布“将在18日至21日之间择机进行炮击训练”期间“高调访朝”,为的就是拿到一份“真正令韩国李明博政府放心进行军事挑衅”的“访朝协议”,从而令韩国可以继续挑衅朝鲜。
而朝鲜之所以也愿意“给”理查森“带走”这样一份协议,其“首先”在于:不论是以公家身份、还是以私人身份,美国政府最终还是“不得不”向朝鲜派出一位“代表”、以进行接触。尽管这位“美国代表”不论走到哪儿都忘不了强调一句:“我是私人代表”!
●美国派那位“私人代表”出访朝鲜,完全是形势所迫!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个时候的、这个背景下的“朝美”接触,显然是一种“事务性”的谈判。因为,美国此次没有以“捞人”为名义,而在朝鲜,美国又的确有“可捞之人”!如果美国人“有资格可以继续捞人”的话!
请大家注意这一细节,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说明华盛顿“更多是按照朝鲜的条件”进行“这轮接触”的,也就是说,那位美国派那位“私人代表”出访朝鲜,完全是“形势”所迫,且“并非”东北亚形势、而是中东、特别是“科索沃形势”所迫!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做展开!
●技术性拒绝“中国提议”之后,美国开始“技术性地考虑”“中国提议”
讨论进行到这里,其实我们已经不难明白:美国为了让“韩国的内部张力”继续容忍李明博政府“军事威慑朝鲜(其实是军事挑衅朝鲜)”,所做出的第二个安全保障(第一个安全保障是20名美军观摩人员现场观摩韩国炮击训练、从而充当人体盾牌),就是派一位“私人代表”去平壤与其接触、从而以“非政府形式”与朝鲜展开“朝美双边事务性谈判”,继而在美国以“韩国与日本不愿意”为由,技术性拒绝“中国提议”之后,又借助一位“私人代表”的平壤之行、开始“技术性地考虑”“中国提议”。
●这为中东局势的破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显然,以“天安舰事件”及随之而来的“以色列袭击土耳其船队”这两场悲剧为“起点”,以“朝鲜炮击韩国军事目标”及随之而来的“美韩航母版黄海军事演习”为“中点”,在“美国东北亚政策”技术性拒绝“中国提议”之后,随着“欧盟全面进程在‘中美直接交手’中突然加速(实质是科索沃问题的和平解决进程突然加速)”,特别是,随着中国政府更加坚定地“支持欧盟稳定金融的一蓝子措施[实质是‘扶弱(欧元)锄强(美元)’政策的进一步显化]”,此前技术性拒绝“中国提议”的美国,在战略层面,特别是在美元本位制的维稳问题上,其实已经面对“中欧”的联合挤压,外加一个已经与中国一道,分别挂牌交易对方货币,且已经将“战略石油”通过管道“突然送到”中国大庆的俄罗斯。
有必要指出的是,有了这个“战略石油”做策应,中国对中东局势突然激化的抗击能力将强化许多,这也就为中东局势的破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美国第一次面对“中欧俄”联手对其“美元本位制”进行“实质性挤压”的局面
值得强调的是,这是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包括格鲁吉亚战争(美俄直接交手)、希腊危机(欧美直接交手)为标志的“第一、二段排列与组合”在内,美国第一次面对“中欧俄”联手对其“美元本位制”进行“实质性挤压”的局面。
显然,真正促成这一局面形成的,不是别的,恰恰是以“天安号事件”为标志的第三轮排列与组合中,美国主动“动用”南海问题、东海问题,试图全面制裁伊朗与朝鲜,从而在政治、军事、特别是经济等各个层面,全方位挑衅中国,造成“中美直接交手”与“中国强行介入中东”、并将“大国间主要战略交换平台”由南亚方向初步推至中东方向所致!
㈦ 东方时事解读2011年12月2日
坐等
今天东方网站更新的早了点,今天晚上10点左右估计就可以有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572e10100vvsl.html
出来了
㈧ 东方时事解读怎么不出了是不是被禁了,还是挂了。到底怎么回事儿
东方时事的评论是最接近事情本质的,不过很难懂,国际形势本来就很绕,不过要是能读懂的话,东方时事的预测基本没错过,经常在东方时事的公众号里泡着,基本成为每天的必须课了,对了,搜这个dftimes
㈨ 哪儿能天天看到最新的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其实你每个星期天晚上,在网络搜索 东方时事 日期(最近的星期五) 就可以了,
在晚点,周一中午肯定就有了
乱评天下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hanjia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