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评比权威性如何
证券业最佳分析师这个评比,我比较赞同。有人认为会有浑水,会有内幕,会名不副实。但是,必须很有实力,眼光独到啊,不然你以为趟个浑水就能滥竽充数,这么容易吗?
Ⅱ 《新财富》的最佳分析师吴立老师有做财经直播吗
据我所 知 , 吴 立 老师 每周 都 有 在一 个叫进门财 经 的 路 演 直 播 平 台做 分 享 ,都 是音频 结 合P PT 的 直播 , 如果 你当 时没 有 时 间观 看, 也 可 以在 进 门财经App中 搜 索吴立老师 的 直 播回放 来观 看 。
Ⅲ 第18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名单出炉,都涉及到了哪些领域
第十八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入围名单,最终评选结果将于12月15日新财富分析师年会现场揭晓。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是中国本土第一份市场化分析师排名。评选旨在挖掘中国最优秀的证券分析师和研究机构,传播行业正能量,促进中国证券研究行业水平提升,为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在“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指引下,2003年举办首届评选至今18年,共有17000多位分析师参评,他们中的近1800位成为“最佳分析师”。“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覆盖公募基金、保险公司、QFII、银行、私募基金等机构,参与评选的投票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合计超70万亿元。
Ⅳ 新财富各行业最佳分析师所荐股票名单
策略最佳分析师,申银万国袁宜十大金股包括:美克股份、星网锐捷、郑煤机、中国一重、中兴通讯、中国南车等,还有几个想不起来了
Ⅳ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评选标准是什么
这个主要是他们服务的客户给他们打分的。比如我是基金,你是券商的研究员,你版推荐我的股票让权我赚了钱,或者你判断的好,或者你服务的好,我有疑惑你都能解答,我要的数据你都能搞定,等等吧,再或者我们关系不错,你多年一直服务的不错之类的 我就给你高分啊。补充的问题不了解,不乱答 ,谢谢
Ⅵ 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袁宜很厉害么
听说他在基金这个领域还是很厉害的,是一名经济学博士,2011年3月加入富国基金的,刚刚上线的富国宏观策略混合型基金就是由他担任基金经理的
Ⅶ 2011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高峰论坛的视频完整资料谁有谢谢
不给分谁理你啊
Ⅷ 新财富 最佳分析师是怎样炼成的
最佳分析师是怎样炼成的
行业知识与经验、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能力、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股票推荐以及广泛的人脉关系,是成功分析师必备的素养。但在美国基金经理们眼中,专业道德和品格、行业知识以及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才是分析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中美金融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分析师对自身职业的不同认知,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是否毕业于名牌高校、在现任机构任职时间、撰写报告数量都会影响到分析师的市场排名。
谁成了分析师?
首先来看分析师群体的构成。76位在新财富榜单中排名前20的分析师回答了我们的提问。这些受访分析师的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20%为女性,80%为男性。他们的平均从业经验为6年,其中最少2年,最多14年。从学历构成来讲,78%的受访分析师的最高学历为硕士,19%拥有博士学历,而仅拥有本科学历的分析师只占3%。接近于80%的受访分析师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985高校),其他分析师来自于国内非985高校,或华盛顿大学、爱丁堡大学、皇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海外高校。
有些出乎人意料的是,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分析师在加入卖方机构之前就职于实体企业,如上市公司等,仅有34%曾就职于其他金融机构,比如买方机构、私募基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分析师来说,金融行业的从业背景并不是必须的,不同的行业背景对分析师来说或许更利于他们深度挖掘企业信息,并帮助他们做出判断。
为什么要成为分析师?
在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里,分析师捕捉信息,分析数据,畅谈资本市场,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公司财务信息,走访企业,同时也要基于自己的判断撰写分析报告和投资建议。在大众眼中,作为“金领”一族的他们一定收入颇丰,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事实也确实如此。受访分析师年收入的中位数为50万-100万元, 绝大多数分析师表示对现有工作满意或者基本满意。
分析师是如何工作的?
分析师成功与否与其自身的素养是分不开的。当问及分析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时,行业知识与经验(12.7%)、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能力(11.72%)、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股票推荐(11.52%)和广泛的人脉关系(10.94%)占据了重要比例 (表1)。其中行业知识经验、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以及股票推荐直接关系到对投资者决策的建议,而广泛的人脉关系和与客户交流沟通能力则决定了分析师与投资者的沟通是否畅通有效,这说明分析师普遍认为,能否根据行业知识和经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报告是一个优秀分析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其他因素,比如对宏观、行业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企业管理层的评估能力以及专业道德和品格也是分析师们认为相对重要的素养。
分析师的工作方式有效吗?
投资者最感兴趣的应该是分析师对行业、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判断是否与市场走势一致。97%的受访分析师表示自己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与把握基本准确,但是仅有68%的分析师表示自己对A股的分析与市场走势一致。这说明影响A股市场的因素过多,分析师也并不能通过对宏观政策的把握以及对公司数据的分析来判断大盘走势。数据结果也提醒了投资者在解读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时不能盲目信从,要综合自己的判断来做出投资决策。
虽然分析师对股市的把握并不十分准确,但公司内部和外部基金经理可能更了解他们的价值。我们用分析师的薪水与新财富投票排名来体现他们的内外部价值,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薪水与排名的决定因素 (表2)。被研究的因素包括分析师毕业院校质量、分析师从业时间、分析师在现任机构任职时间、撰写研究报告数量、公司调研所用时间、认为重要的职业素养、对内在激励因素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否愿意继续留在卖方机构。分析结果表明,从业时间、撰写报告数量、对内在激励因素的重视程度以及未来职业选择对分析师的薪水有显著影响。其中,从业时间与撰写报告数量与薪水高低呈正相关,说明工作经验越多,工作产出越大越可能获得较高薪水。同时,薪水与对内在激励因素的重视程度以及离开公司的意愿呈负相关,说明注重对工作的兴趣本身的分析师并不是很在意薪水的高低,而薪水相对较低的分析师也更愿意维持现状,留在卖方机构。
分析结果也表明,是否毕业于985院校、在现任机构任职时间、撰写报告数量与分析师的排名也有显著关系。985院校和研究报告数量对分析师排名有正向影响,揭示了毕业于985高校的分析师在行业内表现更加突出,同时发布研究报告越多越有利于分析师取得较高名次。然而,在现任机构的任职时间却跟分析师排名呈负相关。这或许是由于分析师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会更加勤奋,因而取得了更高的排名。
Ⅸ 什么是新财富白金分析师
新财富最佳抄分析师评选,最初袭由《新财富》杂志于2003年创办,迄今已经开展了十五届。投票人主要是广大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即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新财富》杂志主要按照市场影响力(管理规模、历史业绩、名气等)等因素给予机构不同的票数。目前,个人投资者并非评委。而新财富白金分析师是唯有蝉联7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的分析师,才能获颁“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荣誉奖。因为在新财富评选史上产生的数量寥寥无几,得主也可谓是凤毛麟角。
Ⅹ 中国现在有多少个证券举师
您好!
证券分析师进过剩时代 从待价而沽到少人问津
“一个完整的明星分析师团队,竟然找不到下家。”猎头公司对本报记者的一声感叹,揭开了曾经风光无限的证券研究行业的痛楚。一则原本可以引发巨大反响的挖角新闻,如今却无声无息地胎死腹中。薪酬锐减、跳槽无门、裁员声紧……在A股走熊的背景下,从待价而沽到少人问津,褪去光环的明星分析师是证券研究行业的一个缩影。汇聚了整个证券市场最密集的智力资源的领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有业内人士曾算过一笔账,证券公司研究所出具的研究报告,一年有10万份以上。每天读10份以上研究报告,读完一年出的研究报告大概要花二三十年的时间。“卖方研究是中国最贵的研究,以卖方分析师有1000至2000人计算,卖方研究年均投入高达10至20亿元。”不经意间,“研究过剩”时代已经匆匆而至,转型正拉开序幕。尴尬的身价一个明星分析师团队主动找上门,希望能集体跳槽至更好的下家,但无人接手猎头公司的老李刚接手了一个“大活”:一家北京券商的明星分析师团队主动找上门,希望能集体跳槽至更好的下家。知情人士透露,如果说出这家研究团队的名字,不说“如雷贯耳”,那也一定是“炙手可热”。“若是跳槽成功,必定是业内的一则大新闻。”对于金融猎头们来说,能揽到这么一笔大生意,绝对是令同行羡慕不已的。但是这回,老李傻了眼。他按照明星分析师的“目标身价”寻觅下家,却发现无人接手。“以前是我们主动去挖明星分析师,而且能挖到一个就不错了,更不敢想一个团队,但现在是一个完整的团队,而且排名靠前,却难以找到下家。眼看这笔大买卖就要泡汤了,我真心焦啊。”老李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明星分析师,今年却是遭遇“恨嫁”,这一现象并不是特例。一场寒流已经向整个行业袭来。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这一头衔原本是高薪的保障,如今却在快速贬值。“钱,根本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一位2011年度获得了新财富行业最佳分析师的券商研究员感叹到,本来以为评上最佳分析师,薪水会上一个比较大的台阶,可实际情况是,经过漫长的等待,最后公司也仅发了一个令他失望的数目。“以前没有拿到最佳分析师的时候,我可是憋足了劲儿,一心想拿到名次。”这位年轻的分析师表示,在行情好的时候,一年的奖金便可以“在北京买房买车”。获得名次后,作为卖方的公司会比较重视,以较高薪水挽留,另一方面其他机构也会以高薪来挖角。而如今,自己如愿获得名次,可不论是现在东家,还是未来东家,都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那股热乎劲儿。大约三年前,明星分析师们的行情到达“鼎盛”。“当时我们研究所给出的条件是,只要新财富入围,就给一次性奖励,数目一般在30到60万。”一位明星分析师表示,对于获得第一名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公司更是动辄几百万元起价。而即使到了2010年,行情也依然火热。当时曾有一家南方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位刚毕业参加工作两年的行业分析师,基本上连行业规律都没摸清,就被另一家研究所以高薪挖走了。变化出现在2011年,随着股市行情日渐走弱,券商研发部门的薪水也每况愈下。前述分析师表示,“如今已经获得最佳分析师半年多了,公司仅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几百万元奖金,那是想都别想。”“想跳槽,那也是比较困难。”他表示,如今虽然获得最佳分析师荣誉,但想要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下家也比较困难,因为较大的券商研究所有数目不少的最佳分析师,等着跳,却没有合适的地方。他感叹,“因此当期只能继续努力保持自己的位置,争取熬过冬天,找到更好的下家。”严峻的处境薪酬一降再降,上海一家一线大型券商研发部门最近整体降薪20%,另一家大型券商研究所则降30%身价下挫,对顶尖分析师来说,感觉强烈。对广大的普通分析师来说,处境更加困难。薪酬锐减、跳槽无门、裁员声紧……各家券商一旦出现相关传闻,都会让分析师们心中一紧。只有经过冬天的人,才知道冬天有多冷。正在过冬的证券行业,也让分析师们倍感压力。据了解,相比于明星分析师,普通分析师本来薪水就较低,普遍在20万元左右,但在市场弱势的情况下,薪酬还被一降再降。据悉,上海的一家一线大型券商研发部门最近整体降薪20%,另一家内地的大型券商研究所则降薪30%。缩减会务成本也成了过冬的方法之一。今年安信证券的半年度策略会不管饭,一时成为业界关注热点。参会者感叹到,“如今连参加半年策略会嘉宾的饭都不管,可见成本控制严到什么程度。”而中信证券研究所裁员的传闻更是沸沸扬扬。经中信研究所人员向本报记者证实,中信证券每个研究小组内采取末位淘汰的方式,裁撤掉一些人员。据业内人士透露,过去多数券商一个行业有几个分析师跟踪,而如今一个行业仅有一个分析师。从更大的角度来看,A股虽已持续走熊两年,但复苏的迹象依然难寻,甚至有多位大佬惊呼“寒冬初至”,这在相当程度上超出很多券商的预期,各家券商放慢了扩张的脚步,这可能是分析师们褪去光环的本质原因。事实上,券商当前面临的经营压力,可能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还要大。“如果我们不是把犄角旮旯的利润都释放出来,我们也面临亏损。”一位资深从业人员表示,券商今年上半年的实际亏损面可能更大。研究业务对于券商无疑是一项昂贵的支出,仍在持续的熊市,让券商首先考虑的就是收缩研究业务战线。自2005年国信证券首开先河,以当时的天价30至50万元高薪招聘分析师后,这个行业的薪酬经过2006至2007年大牛市推波助澜后,更是扶摇直上。2007年,安信证券给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开出了3年1000万的薪酬轰动业界。此后深圳某券商曾给明星分析师兼研究所所长开出过400万的年薪,刷新了纪录。水涨船高,新财富上榜的首席分析师年薪普遍为300万元以上。2011年,甚至北京某券商传出500万元挖人的消息。高额的薪酬加上庞大的队伍使券商研究成为最昂贵的业务。“卖方研究是中国最贵的研究,以卖方分析师有1000-2000人计算,卖方研究年均投入高达10至20亿元。”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董事总经理徐刚(微博)曾这样评论。一句话:股市的冬天,载不起昂贵的研究所。过剩的产能证券公司研究所一年出具的研究报告有10万份以上,若每天读10份以上,就需要花三十年时间相比于暂时的市场困难,真正的挑战可能来源于产能的严重过剩。有业内人士曾算过一笔账,证券公司研究所出具的研究报告,一年有10万份以上。有人开玩笑,每天读10份以上,读完一年研究出的报告大概要花三十年时间。以卖方业务为主的券商现在有50多家,几乎每家都拥有庞大的研究队伍。其中申万研究所拥有330余人,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超过200多人、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兴业证券和国金证券等公司研究所的人员规模也超过一百人。“目前一家上规模的公募基金,服务的卖方研究所十几个甚至更多。”有分析师讲述自己在深圳相关机构进行路演服务时所遇到的激烈竞争,“虽然我已经是行业比较资深的分析师,但仍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一位北京券商分析师表示,“经常的情况是,我去对方机构路演,投资经理就派个实习生来听听了事。有好几次,我来路演,都是一两个人的听众,但我还是坚持路演完毕。”而基金等机构则对络绎不绝的卖方分析师路演也颇多不满。“很多现在的卖方研究员根本都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市,整天写报告推荐这个行业,推荐买入那个股票,你们究竟知不知道什么是熊市?什么是控制仓位?什么是合理估值?”一家买方机构负责人不满地表示。2011年初,一家券商研究所曾高调挖角明星分析师,研究所所长也自信满满地表示:“研究是最容易快速出成绩的券商业务,只要我们肯砸钱,挖来几个明星分析师,马上可以拉出一支研究队伍,研究品牌在1至2年便可以风生水起。”但而时至今日,该研究所已悄然退出卖方研究业务。尽管如此,“新人”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过剩的格局,他们依然在奋不顾身地加入这个行业。由于行业薪酬竞争力看起来比较强,一些相关企业的资深行业人士纷纷加入卖方分析师行列,而研究所和买方也比较喜欢这样有行业经验的人士。此外,新进来的名校毕业生,也不会太弱。“我刚听说现在有券商都在招收国外沃顿商学院毕业生或者美国门萨会员这样的‘海龟’。”上述分析师感叹到。而就在大券商研究部门遇到尴尬之时,中小券商才开始发力入场。今年,珠三角券商中就有两家小券商准备从无到有,建立自己的研究所。其中一家券商表示,争取建立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研究所,人数在60人以上。这些新进机构的参与,无疑会让券商研发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这个产能过剩的行业来说,新一届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又将到来。“去年我为了拉票,在深圳专门呆了半个月。”一位长期驻扎在北京的券商分析师表示,虽然不知道到底拉票起不起作用,但起码求个心理安慰。今年也会再次去各个城市拜票。事实上,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平时报告和服务的质量。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直言:“熊市来临,时方初冬,证券研究行业产能过剩,此时考虑由实业转行研,需要勇气和魄力,宜三思慎断。”
来源: 上海证券报(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