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上海经济景气指数

上海经济景气指数

发布时间:2021-02-27 19:56:50

A. 都有哪些经济指数如CPI\PPI等

不少知识参考了网络知道

采购经理指数(PMI)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包括预警指数,一致指数(1996年=100)
先行指数,(1996年=100)
滞后指数,(1996年=100)

货币供应量(M0 M1 M2)
基尼系数(研究贫富差距)
恩格尔系数(研究生活水平)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考虑外部指标后算出来的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敏感指数(弹性指数)
发达国家经济指数
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
美国领先指数
中国领先指数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世界所有国家指数(MSCI ACWI)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亚太市场(除日本外)指数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新兴市场自由指数(MSCI EM)
道琼斯商品指数(DOW JONES AIG)
路透商品指数(REUTERS/JEFFERIES CRB IX)
黄金期货(美元/盎司)(Gold Future)
原油现货(美元/桶)(WTI Cude Spot Price)
各地指数
道琼斯工业指数(DOW JOMES INDUS.AVG)
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NASDAQ)
巴西股市指数(CIBR Index)
道琼斯欧洲50指数(DJ Euro STOXX 50=Pr)
俄罗斯股市指数(Russian Traded Index)
日经225指数(NIKKEI 225)
恒生指数(HANG SENG INDEX)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ANG SENG CHINA ENTERPRISE INDEX)
新华富时25指数(Xinhua FTSE Index)
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SHANGHAI SE COMPOSITE IX)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SHENGZHEN SE COMPOSITE IX)
韩国交易所指数(KOSPI INDEX)
印度指数(CIIN

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数(CRB)
高盛商品指数(GSCI
罗杰斯世界商品指数(RICI)
道琼斯-AIG商品指数(DJAIG)
标准普尔商品指数(SPCI)
德意志银行流通商品指数(DBLCI)
大宗商品指数

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
上海有色金属现货市场成交价格指数(SMMI)
高盛中国商品指数(GSCCI)

B. 经济增速有显著的上行风险是什么意思

呵呵。这个问题刚好是我这次论文的主题。主要论述的是“2008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以政府的及宏观调控”但为了通俗点。我还是简单的表达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着国内外诸多挑战。而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在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又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观评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合理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宏观调控力度的关键。就地震后的中国经济走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震灾不改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态势1.在年初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之后,汶川大地震是否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其负面影响有多大?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地震对我国整体工业生产影响较小,对农产品(20.40,-0.62,-2.95%,吧)供应的冲击相对有限,预计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地震给震区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但从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等历史经验看,灾害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产出和GDP的负面影响比较短暂。此外,灾后重建都推高了投资需求,但对消费需求和物价影响并不明显。相比而言,此次震灾预计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是: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增加短期通胀压力。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也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但从日本地震等经验看,地震对CPI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对长期CPI影响并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灾后大量基础设施重建,必然会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水泥、钢铁以及铜、铝、锌等基本金属和建材的需求,对上游生产价格的冲击不容忽视。2.当前宏观经济整体由“热”趋“稳”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当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这种影响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没有出现市场担忧的大幅下滑。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内外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出口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另一方面,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压力使国内投资增速逐步回落,先后爆发的自然灾害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这些变化使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所减缓。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看,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趋热的“黄灯”后,从今年初开始,连续亮起“绿灯”,显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稳定区间。从实际经济运行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也有所回落。但就总体而言,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与2003年以来本轮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并未出现急剧下滑。央行经济分析小组:从出口来看,出口需求虽继续放缓,但不应夸大其负面影响。受外需放缓和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继续放缓,由此导致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今年前4个月累计贸易顺差5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对于有观点认为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会给我国经济带来“硬着陆”的风险,主张放松紧缩政策,我们认为,对出口需求下降的影响需要客观分析,不宜过分夸大。首先,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不会出现急剧下滑。尽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劳动生产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竞争力仍然较强;近年来我国出口需求已经多元化,欧盟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口伙伴,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也增长较快;美欧经济仍表现出一定韧性,出现大幅衰退的可能性变小。其次,短期内出口下降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结构,增强竞争力进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从投资来看,投资需求近期虽有回落,但后期反弹压力较大。一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京沪高铁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仍将拉动投资增长;二是目前投资回报空间仍然较大;三是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四是地方政府换届基本完成,投资冲动仍然较强。总体来看,未来投资仍有较大反弹的风险,对投资仍应坚持总量控制,有保有压。从消费角度看,今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进一步增强。我国居民收入仍将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农产品(20.40,-0.62,-2.95%,吧)涨价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较大,有利于农村市场的繁荣;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以及地震灾害重建等都将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当前关键是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全方位扩大国内消费。如果处理得好,我国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国内消费增长为主要动力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正是我国多年来宏观调控所期盼的结果。3.通胀压力仍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刚才提到,地震后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就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今年物价上涨压力继续存在。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2%,是1996年以来的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和6.3个百分点,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本次物价上涨具有深刻经济背景,是全球经济扩张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外部通胀压力传导的结果;是国内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估压力的释放;是国内经济一系列结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的反映。4.从未来趋势看,影响物价上涨的部分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一是成本推动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原油价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阶。从国内环境看,未来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粮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而国际粮价的快速上涨,也强化了国内粮价上涨压力。三是货币信贷反弹压力仍不容忽视。今年前4个月尽管贸易顺差减少,但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国内信贷需求仍然旺盛。灾后重建也会进一步增大信贷资金的需求。保持总量政策稳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未来一个时期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不可忽视,要高度关注震后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既要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也要落实好宏观调控举措,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第一,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前期采取的措施基础上,下一步央行仍将加大对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财政政策增加对三农、环境保护、中小企业、服务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作为总量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当前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第二,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灾后重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预计后续资金投入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政策的发挥可以考虑运用多种方式,如核销部分受灾企业的欠税和呆坏账、通过设立特别基金和发行专项债券增加灾后重建的资金投入等。另外,考虑到灾后重建可能影响正常的市场化回报,应对捐赠和援建企业实行相应的减税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行政费用开支仍有相当的压缩空间,应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加快制定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抑制结构性物价上涨。从中长期看,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第四,从扩大消费出发,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体系的建设力度,以增强国民经济的协调增长能力。今年无论是雪灾还是震灾,都凸现了我国在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性保险等领域存在不足,未来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C. 中国目前经济状况如何

当前宏观经济整体由“热”趋“稳”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当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这种影响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没有出现市场担忧的大幅下滑。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内外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出口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另一方面,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压力使国内投资增速逐步回落,先后爆发的自然灾害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这些变化使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所减缓。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看,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趋热的“黄灯”后,从今年初开始,连续亮起“绿灯”,显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稳定区间。从实际经济运行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也有所回落。但就总体而言,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与2003年以来本轮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并未出现急剧下滑。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从出口来看,出口需求虽继续放缓,但不应夸大其负面影响。受外需放缓和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继续放缓,由此导致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今年前4个月累计贸易顺差5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对于有观点认为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会给我国经济带来“硬着陆”的风险,主张放松紧缩政策,我们认为,对出口需求下降的影响需要客观分析,不宜过分夸大。

首先,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不会出现急剧下滑。尽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劳动生产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竞争力仍然较强;近年来我国出口需求已经多元化,欧盟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口伙伴,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也增长较快;美欧经济仍表现出一定韧性,出现大幅衰退的可能性变小。其次,短期内出口下降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结构,增强竞争力进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从投资来看,投资需求近期虽有回落,但后期反弹压力较大。一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京沪高铁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仍将拉动投资增长;二是目前投资回报空间仍然较大;三是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四是地方政府换届基本完成,投资冲动仍然较强。总体来看,未来投资仍有较大反弹的风险,对投资仍应坚持总量控制,有保有压。

从消费角度看,今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进一步增强。我国居民收入仍将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农产品(20.40,-0.62,-2.95%,吧)涨价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较大,有利于农村市场的繁荣;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以及地震灾害重建等都将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当前关键是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全方位扩大国内消费。如果处理得好,我国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国内消费增长为主要动力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正是我国多年来宏观调控所期盼的结果。

3.通胀压力仍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刚才提到,地震后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就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今年物价上涨压力继续存在。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2%,是1996年以来的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和6.3个百分点,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

本次物价上涨具有深刻经济背景,是全球经济扩张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外部通胀压力传导的结果;是国内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估压力的释放;是国内经济一系列结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的反映。

4.从未来趋势看,影响物价上涨的部分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成本推动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原油价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阶。从国内环境看,未来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是粮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而国际粮价的快速上涨,也强化了国内粮价上涨压力。

三是货币信贷反弹压力仍不容忽视。今年前4个月尽管贸易顺差减少,但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国内信贷需求仍然旺盛。灾后重建也会进一步增大信贷资金的需求。
保持总量政策稳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央行经济分析小组:未来一个时期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不可忽视,要高度关注震后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既要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也要落实好宏观调控举措,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

第一,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前期采取的措施基础上,下一步央行仍将加大对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财政政策增加对三农、环境保护、中小企业、服务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作为总量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当前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

第二,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灾后重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预计后续资金投入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政策的发挥可以考虑运用多种方式,如核销部分受灾企业的欠税和呆坏账、通过设立特别基金和发行专项债券增加灾后重建的资金投入等。另外,考虑到灾后重建可能影响正常的市场化回报,应对捐赠和援建企业实行相应的减税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行政费用开支仍有相当的压缩空间,应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三,加快制定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抑制结构性物价上涨。从中长期看,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第四,从扩大消费出发,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体系的建设力度,以增强国民经济的协调增长能力。今年无论是雪灾还是震灾,都凸现了我国在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性保险等领域存在不足,未来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ㄣ 2008-06-15 12:59 检举
最近的越南经济危机,许多人都拿97年泰国引起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但这确实不具备可比性,主要是在现在,越南周遍国家经济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就中国而言,经济已经到达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有一定的防范力。
况且,越南的经济并没有到达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越南政府也有一定的执行力,应该可以得以控制,
反而是中国以前的雪灾,地震,对中国将产生影响,特别是原本已经居高不下的膨胀压力,
但国家已经开始了宏观调控,但总体应该没什么,需要继续观察

D. 经济学指数有哪些

经济指数主要包括商品指数、股市指数等。国际商品指数不但在商品期货市场、证券市场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预警信号。研究发现,商品指数大多领先于CPI和PPI。商品指数走势和宏观经济的走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当经济进入增长期,商品指数就会走出牛市行情;当经济进入萎缩期,伴随而来的就是商品指数的熊市。从这个角度看,商品指数的走势成为宏观经济走向的一个缩影。
国内商品指数
商品期货指数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先经济指标,也正是我国经济景气预测领域所急需的工具。这些指数较国家统计局之类官方机构月度性发布的CPI(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价格指数)更能灵敏反应市场价格波动,其中一些颇具特色的现货指数还成为商务部市场运行司重点监控的指标。如由上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自2007年5月正式发布的涵盖铜、铝、铅、锌、锡、镍等六大基本金属的上海有色金属现货市场成交价格指数(SMMI),已为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和金融机构投资有色金属产业提供重要参考。上海钢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即"Mysteel")2000年已开始编制的综合性及分区域、分品的"MyspiC"钢材现货价格指数,也是钢材现货市场的风向标。
高盛中国商品指数(GSCCI)

GSCCI使用的是国内大宗商品现价,其与国际价格常常截然不同。这种差别在短期内尤为明显。目前GSCCI的权重构成如下:煤炭:45.7%,钢铁:41.5%,铝:6.3%,铜:6.5%。 GSCCI是一个衡量中国上游通货膨胀的周度指标。
国内权威性商品指数
一年半前(2007年9月),国际大投行高盛正式推出每周公布一次的"高盛中国商品价格指数"(GSCCI),以综合反映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需的煤炭、钢铁、铜和铝等四种大宗基础性原料商品价格的变化。这在一直缺乏权威性机构连续及时发布具有公信力商品价格指数的国内,一度引起震动。
商品指数权重

商品指数就是以某些商品价格为依据编制的,不同的商品在该指数的占比不同,这个占比就是权重的意思。
其他常用国际经济指数
PMI指数
PMI指数英文全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中文翻译为采购经理指数
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
CPI指数
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PPI指数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二、中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三、 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
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GDP指数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ct)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Monetary Aggregates) 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量。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贷系统、企事业单位金库中的货币总计。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同收入、消费、投资、价格、国际收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决定于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

E. 商品指数的种类

简介
国际商品指数不但在商品期货市场、证券市场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预警信号。研究发现,商品指数大多领先于CPI和PPI。商品指数走势和宏观经济的走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当经济进入增长期,商品指数就会走出牛市行情;当经济进入萎缩期,伴随而来的就是商品指数的熊市。从这个角度看,商品指数的走势成为宏观经济走向的一个缩影。
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数
(CRB)
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数(CRB)是最早创立的商品指数,诞生于1957年,最早由28种商品组成,其中26种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
高盛商品指数
(GSCI)
高盛商品指数(GSCI)于1991年创建,原油在高盛商品指数中占很重要的权重。由于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高盛商品指数成为跟踪量最大的商品指数,甚至盖过CRB指数的风头,成为新的热门指数。
罗杰斯世界商品指数
(RICI)
吉姆·罗杰斯创建于1998年,由于看好商品的长期牛市格局,自己设计了罗杰斯世界商品指数,并用自己的钱成立了基金跟踪这一指数。
道琼斯-AIG商品指数
(DJAIG)
道琼斯-AIG商品指数(DJAIG)于1998年建立,主要在机构投资者中受到欢迎,跟踪的资金量较大。
标准普尔商品指数
(SPCI)
标准普尔商品指数(SPCI)在2001年建立,其特点是,成分商品均为美国国内市场交易的品种,包含17种商品,权重的设计是按照期货市场中的持仓量大小来确定的。标准普尔商品指数最大的特点是,采取几何算法来对指数进行计算,在这种算法下,指数的波动性下降,稳定性提高。
德意志银行流通商品指数
(DBLCI)
德意志银行流通商品指数(DBLCI)创建于2003年,包括6种商品,都是行业中流通性最好的商品,优点是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再次投资的能力。该商品指数调整的规定十分奇特:两个能源品种——分别是西德州中质(WTI)原油和热燃油,每个月调整一次,而其他四种商品每年调整一次。 商品期货指数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先经济指标,也正是我国经济景气预测领域所急需的工具。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中国是原材料消费大国,对国际原材料和大宗市场的价格波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中国商品期货品种的日益丰富和完善,商品期货指数更能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商品期货市场的总体状况,并且连续地描述商品市场的历史,成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实,伴随着本世纪初加工制造业的崛起,我国各地、各行业已于近几年先后推出了各种非官方的大宗交易商品现货、远期甚至期货价格指数。这些指数较国家统计局之类官方机构月度性发布的CPI(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价格指数)更能灵敏反应市场价格波动,其中一些颇具特色的现货指数还成为商务部市场运行司重点监控的指标。
由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工商大学统计科学研究所等联合研发,于2006年10月在“2006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宣布正式对外发布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包括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监测指标指数三部分23个分项指数。其价格指数,即成为准确、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国乃至世界小商品贸易动态的风向标。
而在2002年开始的全球性大宗原料商品价格狂飙热潮中,一些综合反映基础性原料商品价格波动的指数也应运而生。如由上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自2007年5月正式发布的涵盖铜、铝、铅、锌、锡、镍等六大基本金属的上海有色金属现货市场成交价格指数(SMMI),已为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和金融机构投资有色金属产业提供重要参考。上海钢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即“Mysteel”)2000年已开始编制的综合性及分区域、分品种的“MyspiC”钢材现货价格指数,也是钢材现货市场的风向标。
一些中远期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如地处华东塑料集散中心的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于2006年11月启动的包括中塑仓单价格指数(根据网上市场中远期交割仓单的成交价编制并实时发布)、中塑现货价格指数在内的“中国塑料价格指数”,成为中国塑料产业价格的“晴雨表”。
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高级组织结构的期货市场,公开集中竞价形成的连续性期货价格,本应成为大宗基础性原料商品的基准价格。而随着2004年后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农产品、工业品两大系列上市品种的充实,一个综合反映国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指数,其公正性和代表意义也将远远超出上述各现货及中远期专业市场发布的价格指数。
1.高盛中国商品指数(GSCCI)
GSCCI使用的是国内大宗商品现价,其与国际价格常常截然不同。这种差别在短期内尤为明显。GSCCI的权重构成如下:煤炭,45.7%;钢铁,41.5%;铝,6.3%;铜,6.5%。 GSCCI是一个衡量中国上游通货膨胀的周度指标。 2007年9月,国际大投行高盛正式推出每周公布一次的“高盛中国商品价格指数”(GSCCI),以综合反映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需的煤炭、钢铁、铜和铝等四种大宗基础性原料商品价格的变化。这在一直缺乏权威性机构连续及时发布具有公信力商品价格指数的国内,一度引起震动。
高盛于1991年创建的高盛商品指数(GSCI),其知名度虽仅次于历史最悠久的CRB指数,但因偏爱能源的权重设计和高盛本身超群的资产管理能力,却是全球指数基金跟踪量最大的商品指数。而作为新兴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不仅无法掌控所需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还面临权威性商品指数也被国外抢先发布而失去话语权的尴尬。
其实,如新华富时发布的A50中国股价指数,已因其衍生品在新加坡交易所(SGX)的抢先上市,而在2006年给筹备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带来过困扰。

F. 中国最新经济状况

呵呵。这个问题刚好是我这次论文的主题。
主要论述的是“2008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以政府的及宏观调控”但为了通俗点。我还是简单的表达下。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着国内外诸多挑战。而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在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又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观评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合理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宏观调控力度的关键。就地震后的中国经济走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震灾不改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1.在年初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之后,汶川大地震是否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其负面影响有多大?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地震对我国整体工业生产影响较小,对农产品(20.40,-0.62,-2.95%,吧)供应的冲击相对有限,预计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地震给震区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但从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等历史经验看,灾害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产出和GDP的负面影响比较短暂。此外,灾后重建都推高了投资需求,但对消费需求和物价影响并不明显。

相比而言,此次震灾预计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是: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增加短期通胀压力。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也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但从日本地震等经验看,地震对CPI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对长期CPI影响并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灾后大量基础设施重建,必然会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水泥、钢铁以及铜、铝、锌等基本金属和建材的需求,对上游生产价格的冲击不容忽视。

2.当前宏观经济整体由“热”趋“稳”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当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这种影响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没有出现市场担忧的大幅下滑。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内外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出口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另一方面,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压力使国内投资增速逐步回落,先后爆发的自然灾害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这些变化使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所减缓。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看,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趋热的“黄灯”后,从今年初开始,连续亮起“绿灯”,显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稳定区间。从实际经济运行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也有所回落。但就总体而言,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与2003年以来本轮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并未出现急剧下滑。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从出口来看,出口需求虽继续放缓,但不应夸大其负面影响。受外需放缓和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继续放缓,由此导致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今年前4个月累计贸易顺差5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对于有观点认为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会给我国经济带来“硬着陆”的风险,主张放松紧缩政策,我们认为,对出口需求下降的影响需要客观分析,不宜过分夸大。

首先,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不会出现急剧下滑。尽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劳动生产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竞争力仍然较强;近年来我国出口需求已经多元化,欧盟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口伙伴,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也增长较快;美欧经济仍表现出一定韧性,出现大幅衰退的可能性变小。其次,短期内出口下降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结构,增强竞争力进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从投资来看,投资需求近期虽有回落,但后期反弹压力较大。一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京沪高铁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仍将拉动投资增长;二是目前投资回报空间仍然较大;三是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四是地方政府换届基本完成,投资冲动仍然较强。总体来看,未来投资仍有较大反弹的风险,对投资仍应坚持总量控制,有保有压。

从消费角度看,今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进一步增强。我国居民收入仍将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农产品(20.40,-0.62,-2.95%,吧)涨价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较大,有利于农村市场的繁荣;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以及地震灾害重建等都将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当前关键是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全方位扩大国内消费。如果处理得好,我国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国内消费增长为主要动力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正是我国多年来宏观调控所期盼的结果。

3.通胀压力仍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刚才提到,地震后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就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今年物价上涨压力继续存在。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2%,是1996年以来的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和6.3个百分点,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

本次物价上涨具有深刻经济背景,是全球经济扩张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外部通胀压力传导的结果;是国内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估压力的释放;是国内经济一系列结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的反映。

4.从未来趋势看,影响物价上涨的部分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成本推动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原油价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阶。从国内环境看,未来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是粮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而国际粮价的快速上涨,也强化了国内粮价上涨压力。

三是货币信贷反弹压力仍不容忽视。今年前4个月尽管贸易顺差减少,但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国内信贷需求仍然旺盛。灾后重建也会进一步增大信贷资金的需求。
保持总量政策稳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央行经济分析小组:未来一个时期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不可忽视,要高度关注震后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既要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也要落实好宏观调控举措,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

第一,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前期采取的措施基础上,下一步央行仍将加大对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财政政策增加对三农、环境保护、中小企业、服务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作为总量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当前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

第二,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灾后重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预计后续资金投入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政策的发挥可以考虑运用多种方式,如核销部分受灾企业的欠税和呆坏账、通过设立特别基金和发行专项债券增加灾后重建的资金投入等。另外,考虑到灾后重建可能影响正常的市场化回报,应对捐赠和援建企业实行相应的减税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行政费用开支仍有相当的压缩空间,应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三,加快制定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抑制结构性物价上涨。从中长期看,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第四,从扩大消费出发,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体系的建设力度,以增强国民经济的协调增长能力。今年无论是雪灾还是震灾,都凸现了我国在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性保险等领域存在不足,未来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G. 上海有可能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吗

我认为是可能的。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都陷入风暴的核心难以自拔。而已经率先看到经济复苏曙光的中国,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强烈愿望。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将在这次危机后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比较优势,将促使来自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经济学家吴晓求甚至预言:“纽约、上海、伦敦将会成为新世纪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且不论这一挑战的艰巨性如何,上海无疑已经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迈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步。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早前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全球应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共同倡导并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均衡的多元化,维护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等。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G20峰会时表露,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将积极参与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
大国崛起金融助力
在学界,关于中国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何崛起,也是焦点话题。清华大学布鲁金斯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的金融市场受到重大冲击,大量人才流失,机构缺乏资金,这就给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应抓住这次机会,尽快改善市场环境,迅速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日前表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在这次危机之后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纽约、上海、伦敦将会成为新世纪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中国已经完全具备成为新世纪国际金融中心所有的条件」。吴晓求表示,如果说中国没有新世纪的金融中心,中国的金融崛起还是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是难以完成,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金融崛起必不可少。
汇丰中国区行政总裁翁富泽(RichardYorke)表示:“由于中国有望比其他任何大型经济体都更快从经济下滑中复苏,因此中国以及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很可能将得到提升。”
追星超港路途仍遥
当然,无论中国能从全球危机得到什么比较优势,要使上海转型为足以媲美香港和新加坡、甚至纽约和伦敦的金融中心,道路相当漫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大趋势,但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就发生。
因为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元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发达国家所掌握的大量技术专利和资本货物上的绝对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所以,中国必须做长期努力的准备。
陆家嘴论坛简介
每年一度的上海经济盛事-「2009陆家嘴金融论坛」本周五将拉开帷幕。是次一连两日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将有百余位境内外重量级政治、学术界名人与会。包括中国国务院有关领导、「一行三会」及上海市主要官员、中国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国内着名专家学者,以及全球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国际经济组织领袖、国际着名金融机构高管和金融学者、市场运作专家都将与会发言,探讨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展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新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本报获论坛授权作为境外合作媒体,将全程报道这场智慧的碰撞。
金融中心排名东京悉尼剧挫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城市悲观地宣称自己的经济状况将恶化至几十年前的水平。作为本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纽约市政府就曾对记者表示,本地经济可能倒退至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水平。自从去年以来,华尔街的损失已经超过360亿美元(约2,800亿港元),其雇员数量也减少了四分之一。
伦敦纽约居前二
因海外需求锐减和日圆不断升值,主要靠外需拉动的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目前正经历35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日本政府去年12月份的经济报告将当前景气状况描述为「正在恶化」,这是7年来首次作出这种评价。欧盟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15国经济下滑1.5%,这是欧元区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表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
不过,根据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英国《金融时报》近期报道指,尽管金融危机令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遭受重创,但伦敦和纽约证明了他们比实力相近的竞争对手更具适应性,二者依然高居世界金融中心排行榜前两位。在这个3月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上,伦敦以781分高居榜首;纽约以13分之差屈居第2;新加坡687分排名第3,香港684分名列第4,苏黎士659分和日内瓦638分排名第5、第6。
京沪排名未提升
另外一些城市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剧烈。东京和悉尼排名大幅下降,东京从第7退居第15,悉尼从第10降至第16位。一些原本在榜单内属于「二线」的城市正在迎头赶上--与东京和悉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加拿大温哥华和蒙特利尔,分别上升5位,晋升至第25和第26。
令人瞩目的上海和北京并未因为金融危机而大幅提升排名。亚太地区,上海排名第35,下滑1位;北京51,下跌4位;首次纳入调查的台北、吉隆坡及曼谷,分别排名41、45和50;此外,汉城排名53,滑落5位。
沪建金融中心倾向「大国模式」
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战略性布局调整往往是与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相一致。例如,工业革命后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崛起;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印度、东盟、东北亚的突出表现,使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布局战略性调整将趋向于亚太地区。
「大国模式」基础内需大
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一般而言更倾向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上大体有两种:一是「大国模式」,即凭借足够大的内需推动一个大而全的金融体系全面发展,比如纽约、伦敦和东京,其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包括大规模的经济腹地、快速增长的贸易量和内需。
另一种发展模式是「小国模式」,即专注于发展有专业优势的金融业务,以此建立超越本国经济实力的金融地位,如瑞士苏黎世和新加坡。
大国模式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为例。伦敦在18世纪初成为贸易中心,国内进口商品的80%和出口商品的70%都经过伦敦,后来40%的国际结算使用英镑,英国的海外投资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借助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伦敦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美国经济在两次大战间的崛起,1929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由1913年的38%上升到48%,纽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担负了向国际市场融通美元资金的角色,并以国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的繁荣,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采用「小国模式」
在小国模式方面,以新加坡为例,其经济规模不大,但具有非常完善的司法制度,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很高,在私人银行业务、账户管理及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走在亚太区的前列。其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和衍生金融工具日成交量可占全球的7%。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上海显然走的是「国家干预、政府主导」的「大国模式」。
世界格局骤变海啸危机中各地「金融中心」提速撬动经济力争上游
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在沪权威解读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细则」……全球金融海啸肆虐,内地各省市建设金融中心却健步如飞。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关于重建世界金融新秩序和变革世界金融格局的革命性思潮,正在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另一方面,金融业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正契合了内地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大计。金融「危机」变为发展「契机」,而在这波金融中心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内地金融版图的整体布局已具雏形。
近年来,在内地经济转轨和与世界经济加速融合过程中,内地各经济中心城市争建金融中心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一项国家战略以来,旋即拉开了建设金融中心的序幕。中国加入WTO以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天津、重庆、武汉、济南、广州等城市相继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设想。据内地媒体的不完全统计,加上最近这轮金融中心建设「冲击波」,截至目前,内地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多达90个。
而内地金融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也已初步显现: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别依托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天津、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成都、西安等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金融资源集聚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
良好的地理位置,国家的支持,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发展等等条件,使得上海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变得可能。

H. 什么是上证工业指数

上证工业指数就是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工业类股票作为样专本股,反映了上海证券交属易所工业类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是上证系列指数的一只。


上证指数系列从总体上和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品种价格的变动情况,可以反映不同行业的景气状况及其价格整体变动状况,从而给投资者提供不同的投资组合分析参照系,随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重要,上证指数也将逐步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上证分类指数表

I. 如何看待多年以来,一直是财政收入增长快过gdp增长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在众多衡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体系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速是两个最受关注、最为核心的指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近年来,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幅持续高于GDP,引起我省部分经济工作者的较大关注甚至质疑。对此,我们需要科学、理性地看待。
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GDP增长关系的基本情况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则指一定时期内地方政府依据财政体制和税收、非税征收法律法规征收缴入地方国库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不含基金)。从近年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情况来看,它们之间呈现四个明显的特征。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幅远高于GDP。2009—2014年,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平均增幅为25.6%,GDP的平均增幅为11.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幅比GDP增幅平均高14.4个百分点,其中增幅相差最大的2010年达到36.1个百分点,增幅相差最小的2014年也达到7个百分点。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基本保持稳定。近年来,除2010年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政策效应,推动财政收入实现超常规增长外,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基本维持在2左右。由于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税收,税收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也基本一致。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与全国趋势一致,近年来,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至2013年底,其占比达到15.3%,比全国地方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比广西高6个百分点,但与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较低,其中2013年比上海市低3.7个百分点。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GDP增长并不完全同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GDP。但由于部分非GDP的经济活动也带来财政收入,如存量房产交易、土地交易,甚至外省制造汽车在我省销售等等,因此,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即GDP增长高的年度,其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不一定高。如2013年GDP增幅比2012年高0.9个百分点,但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幅甚至比2012年还低3个百分点。
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的原因分析
与全国各省相比,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既有共性原因,如计价方法、核算范围等,同时也有个性化原因,如第三产业占比、房地产业影响等。
(一)共性原因
计价方法不同。在GDP的计算和统计中,我国使用的是不变价格法(也称可比价格),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计算和统计用的是现价法。如果GDP的计算与统计也采用现价法,就可以大大缩小两者间增长的差异。在GDP采用现价法计算的情况下,2009—2014年,GDP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平均增幅的差距也由14.4个百分点缩小为7.7个百分点。
核算范围不同。GDP核算的是全省范围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产值,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核算的仅指全省范围一定时期内省和市县级政府取得的收入,并不包括中央从我省分成的部分。按全口径核算,2009—2014年,我省公共财政收入的平均增幅为20%,比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平均增幅低5.6个百分点,与GDP增幅的差距缩小为8.8个百分点。
核算原则不同。GDP核算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应统”,即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核算的是实际缴入国库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两者在统计时间上有着根本的差别。相对于GDP,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时滞性”,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GDP增幅并不完全同步。
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经济增长有其固有的周期性,而税收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增长回落期,GDP的增速放缓,这会引起应税GDP比重的相对下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税收收入的下降幅度往往比GDP的降幅更大;反之在经济增长上升期,税收收入的上升增幅往往也比GDP的升幅更大。如2010年,我省GDP增幅达到1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52.1%,而2011年,GDP增幅下降4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幅回落了26.1个百分点。
(二)个性化原因
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不同。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我省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负数,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消费的“两轮驱动”,而全国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以2013年为例,我省资本形成总额占73.9%,比全国高26.1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占50.6%,与全国基本持平;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24.5%,比全国低26.4个百分点。由于近年来我省投资增长较快,有力推动税源规模的迅速扩张,带动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产业结构不同。2009年以来,我省第三产业平均增幅比GDP高2.5个百分点,其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达到49%,比全国高近3个百分点,但比上海市低13个百分点。在我国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税负最轻、第三产业最重,这也意味着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增幅越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幅也将越高,这也是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且高于全国、低于上海的重要原因。
房地产业影响程度不同。我省房地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小,其增幅主要依据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其销售人员工资增幅来推算;房地产业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重最大,其增幅主要与房地产销售额和开发投资额增长相关。由于近年我省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较慢或负增长,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销售额增长较快,导致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GDP增幅差距进一步拉大。
税收结构独特。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和所得税与经济景气指数直接关联,而行为税和资源税等则与经济关联度相对较低。我省土地开发相对滞后,土地成本相对较低,近年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动,土地增值较快,其缴纳的相关税收也增长较快。与土地相关的税收在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较高,且都属于行为税或资源税,虽然带动了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但其对GDP增长贡献有限。
此外,我省近年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增长。
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论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较大幅度超GDP,表明我省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加上一些特殊的、一次性的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效果。但随着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具有“减税”效应的“营改增”的全面实施,我省税收收入将逐步迈入中低速增长期,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大幅度高于GDP增长的势头也将不可持续。从长远看,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基本保持同步是常态,个别年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也是合理的。

J. 怎样从大智慧上看到上证指数二十年趋势图

大智慧的上下键是展不开到前面图的,得直接左右键移,不过得同时按住ctrl键,要是在当下图中移动光标,直接左右键就可以.

阅读全文

与上海经济景气指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谢克对人民币汇率多少 浏览:354
看看货币基金 浏览:424
安泰丰贵金属投资公司58同城 浏览:162
股票价格还有负的吗 浏览:825
丹麦对人民币汇率计算器 浏览:867
中国农业银行外汇转帐 浏览:214
今天美元对人民币中间汇率是多少钱 浏览:50
南京商厦古今内衣价格多少钱 浏览:1000
黑角现货交易 浏览:730
乐投天下投资 浏览:638
社保基金怎么进了盐湖股份 浏览:567
560002基金发行价 浏览:241
贵金属深加工流程 浏览:395
债券价格表 浏览:309
炒外汇图片 浏览:222
德州线下贷款 浏览:725
后市融资 浏览:735
一块钱人民币等于多少比索 浏览:362
欧元汇率人民币最高多少 浏览:487
呼和浩特股票配资 浏览: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