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到现在还是不明白什么叫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
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北京城八区就有这类“城中村”231个,“城中村”已成为北京市公共安全隐患的突出地区
去年9月 ,北京市市政府召开第61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并通过了整治“城中村”工作方案。会议决定北京市将利用奥运场馆“瘦身”而节省下来的资金,加快全市社会环境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要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北京城近郊的“城中村”进行集中整治,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加快首都现代化建设步伐,以整洁、优美、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迎接2008奥运会 .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北京市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和城乡结合部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员相对集中,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社会管理混乱,城市公共安全隐患多。据统计,北京市的“城中村”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在建成区内环境脏乱的城市角落。北京城八区约有这类的“城中村”231个 ,具体分布的区域为东城区4个,西城区3个,崇文区7个,海淀区70个,朝阳区57个,丰台51个,石景山20个,宣武区19个。总占地面积1092公顷 ,建筑面积273.5万平方米;第二类“城中村”主要是指规划城区内的行政村,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约有112个 ,占地面积 1.8万公顷 ,建筑面积7221万平方米。目前这两类“城中村”均集中分布在北京的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另据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统计,目前,仅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包括规划城区外的地区就有“城中村”311处,居住人口71.5万人,占地面积 9.5万公顷,违章建筑11.9万间,建筑面积193.6万平米,违章建筑涉及常住人口3.8万户。目前,“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公共安全隐患的突出地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和谐现象。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困扰北京城市化进程的“痼疾”。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的必然结果。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城中村”的恶性循环还将持续下去,今后“城中村”改造任务将越来越重,成本将越来越高。因此,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北京要下决心尽快改造“城中村”,将用三年时间先对建成市区内的231个“城中村”展开集中整治,首先要拆除奥运场馆周边及四环路以内的171个“城中村”,其余的60个“城中村”将在2008年以后继续完成。北京市通过整治“城中村”,要拆迁居民33935户,撤销路边集贸市场85个,拆除违法建设1100多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197万多平方米,新建道路395万平方米,25处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得到治理。于是,“城中村”这个一度被遗忘的城市角落,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占据着城市黄金地段的城中村的大规模改造,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今后北京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还要在郊区建设更多新城和职能中心,使更多地区成为新的“城中村”,因此改造“城中村”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项长期工作,并不是改造完了这231个“城中村”,就彻底完成任务了。因此研究如何改造“城中村”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一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融入城区,成为“城中有村,村里有城,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的地区,严重地阻碍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普及与发展;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城中村”在从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因土地、户籍、人口等多方面均属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发展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景观建设等各方面仍保留浓厚的农民特征,因而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乃至城市整体规划的实施。“城中村”的长期存在,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大量的“城中村”存在于都市之中,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改造“城中村”的难度极大,如何改造“城中村”,是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正在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圳、广州、福州、南昌、天津、青岛、太原、西安等很多城市在改造“城中村”过程中都碰到了很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那么,北京改造“城中村”应该怎样搞呢?当前,由于国家拆迁政策和土地政策的调整,居民和农民产权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拆迁、征地难度非常大。而“城中村”大都建筑密度很高,外来人口多,很多村民没有工作,很多还是靠出租违章建筑为生。不同“城中村”的房屋土地产权混乱,土地和宅基地城镇产权和农民产权都有。很多“城中村”还保留着乡、村行政建制,还有很多农民集体企业财产,是当地农民赖以为生的生存基础,处理这些财产,解决安置农民就业问题更是巨大的难题。这些都给“城中村”的改造增加了很多困难。因此改造“城中村”必须因地制宜,要坚持“一区一策、一村一案”的做法。在统一制定政策前提下,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改造方式,坚持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的原则。维护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合法权益,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是“城中村”改造成败的关键。在这次的“城中村”整治工作中,市政府决定全市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关政策:对征地未建形成的“城中村”,凡土地闲置不满两年的,责成土地使用者限期开工,逾期不建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闲置满两年的,由原批准机关依法撤销其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无偿收回土地,进入市政府土地储备。对因开发甩项形成的“城中村”,限期由开发商解决,确有困难的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已经形成无主的“城中村”,由市、区政府出资拆除。对城市建设遗留下来、又没有危改和开发项目的破旧建筑形成的“城中村”,由市、区政府共同解决。坚持规划先行,将“城中村”改造纳入规划修编范畴,并按轻重缓急制定不同的解决对策和科学的改造计划,加快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在具体做法上,现在“城中村”表现的形态有以下几种,应根据不同形态的“城中村”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
第一种、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早已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早已改成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城镇管理,撤消了乡、村行政建制,已经没有农民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的地区。这类地区实际上等同于城市的危旧房改造区,适用城镇房屋、土地、居民拆迁管理办法。可以采用成片改造危旧房的有关政策。但对其中的民工外来人口应该妥善安置,不能采取一律无偿轰走的办法。因为这些地区是外来人口的集中居住区,是低收入人群住得起能够栖身的少数地区,而这些低收入民工是对北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不能歧视他们,让他们流离失所。城市化进程就是大批农民进入城市能够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彻底转变为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城市现代生活。但前提是农民进城能够就业居住,有生活基础。留美华人学者文贯中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城市化”无法避免“贫民窟”》指出:正是因为存在贫民窟,才使得城市特别有活力。贫民窟的存在,使得城市扩大的成本特别低,包容性特别强。贫民窟房租低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邻居对新来者多相濡以沫,抱有多一层的同情和照顾,使新移民比较容易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在贫民窟的大部分新移民一二代之后,便融入主流社会。这不但发生在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也发生在中国的香港、北京和上海。北京的浙江村当年一片脏乱差,经过十几年的资本积累和改造,现已成为充满活力的商厦群。美国的市长们十分精明,知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新移民的不断涌入,所以不但允许贫民窟的存在,而且相互之间展开争夺人口的斗争。而中国的市长们则把贫民窟看成是城市的疮疤,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政绩,千方百计要驱赶和强行拆毁。贫民窟确实不美观,治安差,但贫穷并不是农民自己的罪错,不能让他们富起来,也住进高楼大厦才是政府官员的过失。如果真想加速城市化,则应该正视贫民窟的存在,甚至允许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扩大,以大大降低城市化的成本,从而大大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使中国最大限度地从城市化的积聚效应中获益。因此在改造“城中村”过程中,妥善安置外来人口,让他们有能够继续安身立命的廉租屋,是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种:村内已没有耕地。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村内已无农民集体财产。虽然一些村已将农村村委会改为城市型居民委员会,农民也已农转非,成为城镇人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宅基地和房屋产权还是农民产权。对这些农民宅基地和房屋仍应按征用农民土地给予足够的补偿,拆迁房屋则可结合拆迁城镇私房和农民房的政策区别不同情况,制定相关补偿政策,妥善安置农民。特别是对无业、无生活来源的农转非人员,要建立相应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种:“城中村”现有土地产权还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土地已经全部或大部份被国家征用,虽然村中农民已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其土地本质仍未发生变化,这部分“村”至今仍然还是“村建制”,实行村的管理方式。甚至还有不少农民集体财产和村办企业经济实体。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低廉的建设成本使“城中村”出租房屋比率相当高,房屋出租加上村里的分红收入,可以使村民们过上相当富裕的物质生活,有些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准甚至已远远超过城市居民,很多农民也已有自己的企业,主要从事一些初级饮食娱乐、交通运输、建筑业、农副产品和蔬菜零售等行业,或是以房屋租赁为主收职业。这些地区的改造难度最大。市场经济使政府已不能像过去那样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货币安置又很难达到农民满意。因此这些地方不宜强行将村内土地征用为城镇国有土地,农民原有集体企业财产可以仍归农民所有,可以改组为集体所有制的商贸公司,人口就地消化,就业就地解决,土地产权性质不变,仍归集体所有。对需要占用的土地,还可以用土地入股或出租的方式,年年有收入 ,以保证征地居民的生活来源。
第四种:还有部分耕地 ,仍是乡政府、村委会建制。还有不少人是农民户口。农牧种植业仍占一定比重的村落。这样的地区改造时,农民转为城市户口,乡政府改组为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改组为居委会,但土地产权和经济组织形式可以不变。原村集体所有财产、土地可以改组为农工贸股份公司,人员就业由农工贸股份公司就地解决,成为公司职员。可以用发展都市农业的办法,发展现代化农业,养殖业。如:工厂化无土栽培高档蔬菜、花卉;观光旅游农业;种植果园、药草;开展鸵鸟、孔雀、锦鸡、麋鹿等珍稀动物养殖;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及不影响城市景观和环境的其它农工贸产业,以使农民能利用原有土地资源,熟悉的工作技能就能融入城市生活。用都市农业改造“城中村”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改造办法。
这次准备改造的231个“城中村”主要是第一、二种,今后则会转向第三、四种。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不同“城中村”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因地制宜,“一村一案”,按不同情况把每一个“城中村”都改造好。既改变了城市面貌,又使当地居民受益,得到妥善安置。
但无论哪种改造方式,“城中村”改造都必须是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规划,政府统一负责土地一级开发征地拆迁和市政配套工程建设,除了原已批给开发商的土地外,基本上尽量不采取商业开发形式,以避免造成很多后遗症和遗留问题。应该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争取采用政府搞规划设计,完成市政管线道路,适当补贴,居民组织住房合作社自己建房的办法进行改造。建成的房子产权归居民自己,余房可以出租出售,以减少矛盾和改造难度。总之,“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解决各方面的
② 街头巷尾皆是亮点的上海城中村,现在怎么成为回忆了
城中村一般都是牵扯着多数外来打工者无数的回忆,在城中村中生活,虽然压力不是很大,可是也还有一些压力。在上海的话很少听到城中村的叫法,他们一般都会统称哪些地方叫:棚户区。说白了就是特别穷的地方,上海被誉为魔都。这座城市的发展很快,加上沿海的一些关系,这里基本上都不会有老旧小区什么的,因为这些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已经被拆除了。
因此很多人都选择在这里居住,这里其实不光承载了异乡人的回忆,这对本地人也是满满的回忆。当然是那些70年代,80年代的人更是一种精神的安慰,他们曾经都在此处努力过,奋斗过。这些破旧的老房子,可能对于上海当地年轻人,恨不得他们被拆掉,因此他们对于这里没有丝毫的回忆,那么对于“上海城中村:街头巷尾皆是亮点,房屋老旧已成多数异乡人回忆”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
③ 上海有多少“城中村:都是在哪里
有很多,例如:
1、老集镇
在上海浦东新区东部、紧邻上海金融学院与杉达大学的城乡结合部,曾有着一大片人口密集的城中村——曹路镇“老集镇”城中村。因这里危旧房与小洋楼并存,大量外来人口在此群租,卫生和安全状况堪忧。
2、邹家宅
邹家宅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钦北居民区,南靠蒲汇塘河,西临中环线虹许路段,地处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北部,周边被中环高压线环抱,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宅基地如今已难掩陈旧,流动人口规模较大、无证经营集中、消防安全隐患频发等问题长期困扰着邹家宅的居民。
3、樱花小镇
樱花小镇是大上海第一个农村宅基房屋原地改造升级进行商业化运营理念的实践项目。她,位于上海南部古镇-南桥镇六墩村。
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村庄,它是一个和核心城区接壤的城中村(城边村)。
4、陶家宅
浦东新区居家桥的陶家宅、徐汇区华泾镇的东湾村、杨浦区五角场镇的闸殷村,都是典型的“城中村”。
5、漕镇许浦村
在难以成规模改造的情况下,针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在更多城中村中进行。但即使是这样的局部改造,也可能因资金带来巨大难题。闵行华漕镇许浦村于2010年启动环境整治,村一级投入资金近1400万元。
④ 上海城中村和棚户区区别是什么
上海有城中村吗?
似乎没有吧。
广东那边是有的。
⑤ 请问上海现在还有城中村吗
有的。很多!
⑥ 上海最“霸气”的城中村,具体是哪一个村庄呢
上海是我国最著名的城市,随着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已经拆迁破旧的村庄也被高楼大厦代替,但是就在这一座繁华的城市之中竟然还有一处老式建筑的存在,外表特别的破烂,但是这里却没有拆除,一起来看看吧!
在上海这座魔都之中,隆昌公寓算是最特别的一栋建筑了,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着这里,这样具有浓浓的老上海味道的公寓恐怕谁也不想搬走吧。那么大家对这里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欢迎前来评论!我国最适合穷游的3大城市,景点大多不收费,且环境舒适美食众多我国将建成世界第一高楼?总投资高达300亿,竟有131层之高中国存在时间最短的省份,仅成立三年就被撤销,今却沦为4线城市
⑦ 2015年上海市政改造11个城中村是哪11个。2016年上海市政改造35个城中村是哪35个。望大家
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昨天下午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开展“城中村”地块改造、制订本市差别电价实施管理办法、深化推进2014年本市财政信息公开等工作。
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城市综合管理的若干意见》并指出,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实施以来,相关体制机制、管理标准和信息平台已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全市一张网的管理格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及时总结经验,将城市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标准、流程纳入制度化轨道,用五年时间,基本建成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监督指挥体系;要适当扩展现有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管理领域、时段和内容,更好地发挥平台综合管理效能;要在管理力量和资源的整合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加大信息共享和联勤联动工作力度,加大社会监督和市民参与力度,推动城市管理向法治、共治、自治积极转变。
会议强调,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构建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是推动各级政府加大以问题为导向的城市管理自我监督力度,增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效能的重要举措。各部门、各区县要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平台,积极整合各级管理力量、各类管理资源向网格化管理平台集聚,不断强化和优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形成管理合力,促进城市综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会议原则通过开展本市“城中村”地块改造工作方案,明确将以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保障村民权益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对本市“城中村”地块实施改造。2014年计划启动11个改造试点。
会议强调,“城中村”改造任务紧迫艰巨,要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地推进。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处置的原则,做好改造前的整治工作,做好与区域规划的衔接,尤其要重视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发挥村级议事机构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市、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各区县要积极探索,主动创造经验,持续推进改造工作。同时,要坚决不欠新账,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出现新的“城中村”。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上海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差别电价实施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差别电价征收对象为限制类、淘汰类及生产单位产品能耗超标的生产装置,各区县政府是实施差别电价的责任主体,差别电价电费收入作为本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来源之一,专项用于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市以下财政预决算公开的意见》并要求,2014年本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工作要求,继续深化各级政府、各部门财政资金信息公开,积极推进“四本预算”、“三公”经费、市级行政经费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工作,并切实加大市以下财政信息公开力度。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⑧ 上海的破旧城中村凭什么能成为最具价值的房子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之都,是一个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奢侈品商铺。但是在这样一个大都市下,还有着一座特别的 "城中村",是由一栋栋老式建筑组建而成的,内部可以说是破旧不堪,但就是这么一破旧城中村,却是一座我国不可移动的文物和上海最具有价值的房子!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⑨ 上海的弄堂和城中村的区别是什么
上海的弄堂在闹市区、老城厢!城中村那是在郊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