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0年上海人口有多少
截至2020年10月,上海市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3.78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47.5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6.21万人。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7.4万人,出生率为7.2‰;死亡13万人,死亡率为5.4‰;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9.6万人,出生率为6.6‰;死亡12.2万人,死亡率为8.4‰;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
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3岁。其中,男性81.25岁,女性86.08岁。
(1)上海人口净流入扩展阅读
近代人口
清咸丰二年(1852年),上海华界人口544413人,租界人数极少。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周边省市居民涌入租界,同治四年(1865年),公共租界92884人,法租界55925人;华界人口变化不大,次年为543110人。太平军战争结束后,逃亡到沪人员大批返乡。公共租界人口至同治九年减至最低,为76713人,此后又逐年上升。至宣统元年(1909年),华界人口达671866人。
民国时期,上海人口增长格局基本不变。1914年,上海华界人口1173653人。1930年,上海市人口3144805人,1936年3814315人,1945年3370230人。1946年~1949年3月,因外地人口大量涌入上海,上海人口增长61.86%,年递增率23.9%。1949年,全市人口5029160人。
⑵ 人口净流入是什么意思
人口净流入是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就说明该城市人口处于净流入,反之则为净流出。
通常来说,一个地方的户籍人口总有一部分流出,即便是北上广这样的发达大城市,也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在外地。因此户籍常住人口的数据会小于户籍人口数据,而外来常住人口数据会大于人口净流入的数值。另外,净流入体现的是历年的存量,并非单年的变动。
当前人口净流入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天津、佛山、苏州、宁波和杭州,全部来自三个经济圈,其中珠三角4个,长三角4个,京津冀2个。
(2)上海人口净流入扩展阅读:
上海深圳北京的人口净流入量位居前三
从净流入总量来看,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和广州位居前五,这其中除了东莞之外,其余均为一线城市。
其中上海的人口净流入达到了958.84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根据2019年上海市统计公报,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我国常住人口和城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根据今年4月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的上海,人才吸引力指数在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随后三年也维持在第一的位置。
⑶ 上海大约有多少外来人口
记者从上海市统计局获悉,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信息,该市现有实际人口总量为1696.94万人(包括常住人口和来往于上海,并在上海停留一天以上、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从人口规模来看,上海已成为仅次于东京、墨西哥城、圣保罗、纽约的世界第五大城市。
据统计,1990年上海户籍人口为1283.35万人,2000年上升为1321.63万人。上海市户籍人口增长原因是人口净迁入,而外来流动人口是上海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来源。上海外来流动人口1988年仅为106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升至387.11万人。上海已经成为全国三大省际人口流动中心之一。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0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5.5‰,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3‰。
据悉,上海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从1993年起,已连续八年负增长,在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上海市是唯一人口自然变动呈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域。
上海市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05年上海人口概况透露,2005年本市“实有人口”已超过1900万;而外来常住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数据增加139万人,年均增27.8万人。外来人口的流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市户籍人口结构上的不足,为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的人口资源。
“实有人口”是指在本市居住的常住人口加上在本市居住一天以上半年以下的外来人口。据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本市实有人口已达1921.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占实有人口69.8%;常住外来人口占22.8%;半年以下外来人口占7.4%。
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本市外来人口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速。2005年,来沪居住一天以上外来人口达到581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长8.4%。其中来沪半年以上的外来常住人口438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新增外来常住人口主要被郊区吸纳。2003年起,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开始向周边扩散,外来人口总量从2003年末的130万人下降为2005年末的126万人,外来常住人口从102万人下降为97.6万人。其中唯有普陀区的外来人口仍呈增加趋势。2005年,普陀区外来人口为26万余人,比2003年增加近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增加近2万余人。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2004年户籍人口的较大幅度增长(该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增长10.62万人)后,本市户籍人口增长已回归到最近几年年均7万到8万人的水平。2005年末,本市公安户籍登记人口1360.26万人,比上年增加7.87万人,增长0.6%。其中出国及去外省市半年以上人口约20万人,因此全市户籍常住人口约为1340万人。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心城区的户籍常住人口比户籍登记人数要少约60万人,浦东、闵行、宝山和嘉定四区的户籍常住人口比户籍登记人数要多约50万人。人户分离现象进一步加剧。
户籍人口中老龄化水平明显趋高。本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05年达到了19.6%的历史最高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上海比全国要提前1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统计部门还透露,在未来25年内,本市35岁到60岁年龄段的人将逐步进入老年人口阶段,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体(2005年为609.35万人)将极大地提高上海市老龄人口比重。
新华社上海4月18日电(记者黄庭钧)上海市统计局今天在此间发布了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公报称,到2000年11月1日零时,上海市全市人口总数为1673.77万人。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上海市共增加了339.58万人,增长25.5%。
公报显示,在普查时点前一年,即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市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5‰;死亡人口9.49万人,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3‰。此次增加的300多万人,主要是外来流动人口大幅度增长所致。
统计表明,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上海每10万人中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3250人上升为5247人,增长61.4%;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由22683人下降为18934人,下降16.5%。全市文盲率由11.1%下降为5.4%。人口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上海外来人口387.11万人,成人口增长主因
新华社上海4月18日电(记者黄庭钧)上海市今天公布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全市总人口1673.77万人,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增加了339.58万人,增幅25.5%。其实,上海市的户籍人口从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8年自然负增长。很多人因此疑惑:为什么此次普查人口总数不见减少,反倒增加了300多万人呢?
对此,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市统计局局长潘建新解释说,此次人口普查,上海从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增加了外来流动人口普查。在统计口径上,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来沪不到半年的外来流动人口”包括进来。因此,此次增加的300多万人,主要是外来流动人口大幅度增长所致,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据潘建新介绍,十年来,外来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庞大,到此次普查标准时间,全市外来人口已达387.11万人。从邻近上海的华东地区流入的人口高达298.41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7.1%。其中安徽省来沪人口最多,占全部外来人口的三分之一。外来人口来沪后,主要居住在城郊结合部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浦东、闵行、宝山、嘉定、徐汇和普陀6个区的外来人口占外来人口总量59.4%。
潘建新说,外来流动人口在上海的居住时间越来越长。在387.11万外来流动人口中,在沪居住半年以上有305.74万人,占总量的79%。从外来流动人口在沪居住时间看,有222.31万人居住在上海一年以上,占外来人口总量的57.4%。居住五年以上的有70.17万人,占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18.1%。他说,由于上海在前几年就推行了“蓝印户口”政策,加上住宅建设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外来人口全家迁移来沪,目前外来流动人口以家庭户形式在沪居住的占总量61.8%。
潘建新说,外来人口来上海的主要原因是从事经济活动,因此主要是15到44岁的青壮年,总数有301.71万人,占总量的五分之四。据他介绍,上海是全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在沪务工、经商,所以外来人口中从事经济活动人口居多,占总量的73.4%。他们在沪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制造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占经济活动人口总量的59.3%,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海市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11月1日零时,上海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438万,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连续第13年保持负增长。
据介绍,与上海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增加了137万人,增长8.35%,年均增27.4万人。上海共有家庭户627万户,家庭户人口1667万人,集体户人口为111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438万人,占24.63%。
上海户籍人口连续第13年保持负增长。数据显示:本市常住人口的出生数为12.39万人,出生率为7.04‰;死亡人口为10.7万人,死亡率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其中,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为6.08‰;死亡率为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
上海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常敏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年27万左右的人口增长对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增长主要来自外来人口的流入,包括毕业生、外来劳动力和留学归国人员等。
而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预计达到1900万,这意味着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还有120万左右的增长空间,平均每年约24万左右
⑷ 上海流入多少人2020.2.9
上海流入这个应该得今年的话应该少,因为今年控制的比较严。
⑸ 十大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出炉,第一位是哪个城市
十大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出炉,第一位是上海。上海的人口净流入达到了958.84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根据2019年上海市统计公报,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我国常住人口和城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根据今年4月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的上海,人才吸引力指数在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随后三年也维持在第一的位置。
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上海GDP规模达到3.8万亿元,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此外,上海拥有大量的跨国企业,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等十分突出。2019年,上海流入人才中9.9%流向商业服务,显著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
(5)上海人口净流入扩展阅读
深圳第二、北京第三
深圳以793.17万的净流入人口位居第二。2019年深圳市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年末常住人口达134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增长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0万人,增长0.1%,占比63.2%。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原有的“土著”占比很低。很多户籍人口也是这二十多年来才落户的。另外,深圳的落户门槛相比京沪要低很多,而且近年来大幅放开,因此深圳的户籍人口增长较快。在这部分户籍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工作后才落户深圳的毕业生。目前,深圳仍是一二线城市中最年轻的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相当高。
北京以756万人的净流入总量位居第三。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2019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745.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4.6%。
京沪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出现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京沪相继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这也使得近几年北京的常住外来人口有所下降。
⑹ 上海市人口导入区有哪几个
海人口分布变化与人口布局导向战略研究
发布日期:2003-04-07 16:35:35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 高级工程师汤志平
一、上海市(市区及郊区)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变化
1、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①人口的分布及密度现状
——人口密度自中心区向远郊区呈递减且级差明显
根据对市域内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这三个地域层次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半年以上)人口资料分析,中心区人口密度是近郊区的7.6倍,是远郊区的26.4倍。从人口密度可以看出,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密度呈递减状态,且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远高于近郊区和远郊区。
2、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的区内及区间变化
(1)中心区人口变化
·中心区户籍人口不断下降,外来流动人口成为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上海中心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636.6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628.24万人。而"五普"资料显示出中心区的常住人口规模高于户籍统计人口,达到693.03万人。这表明中心区的户籍人口在不断向外疏解,户籍人口数量下降,外来流动人口增加成为中心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中心区的核心区人口数量迅速下降
处于城市核心位置且区域面积较小的黄浦(含原南市)、卢湾、静安区的户籍人口数量下降了19.13万人,年平均递减率达到了25.7‰。而"五普"常住人口比同期户籍统计人口又减少16.7万人,其中减少最多的黄浦区达到8.73万人。
· 中心区外围区人口仍属增长态势
中心区内地域面积较大且处于外围的区,其人口数量变化较缓慢,如长宁区等。1995-2000年间该四区的户籍人口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年均增长率为0.46‰。"五普"常住人口比同期户籍统计人口增加了52.8万人。
(2)近郊区人口变化
· 近郊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迅速提高
近郊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320.1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360.13万人,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1810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2036人/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增加的程度远高于其它各区。"五普"统计近郊区常住人口为560.07万人,人口密度为3167人/平方公里,其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指标均远远高于户籍人口的统计指标。
· 近郊区内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人口增长显著,嘉定区人口变化甚微
对近郊区人口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外来流动人口。仅以"五普"统计常住人口与同期户籍统计人口的变化来看,近郊区"五普"统计常住人口比同期户籍统计人口增加了199.94万人,达到了户籍统计人口的56%。其中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分别增加了75.1万人、56.3万人和41.9万人,而嘉定区则仅增加26.7万人。
(3)远郊区人口变化
· 远郊区户籍人口总体上呈现出向区外流动
远郊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344.9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333.26万人,年平均人口综合增长率为-6.84‰,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805人/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年的778人/平方公里,相对于中心区和近郊区而言变化不大。总体上呈现出远郊区户籍人口向区外的流动。
· 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和总体上常住人口的增加
远郊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又导致了外来流动人口的注入。"五普"数据显示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了远郊区常住人口的增加,远郊区"五普"常住人口达到387.67万人,比同期户籍统计人口增加了54.4万人。
3、人口变化的流向特征
(1)市域户籍人口的流向特征
· 中心区中黄浦、卢湾、静安区是人口主要导出区
全市户籍人口和"五普"人口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加说明了中心区人口的外迁趋势。全市平均人户分离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为17.67%,而中心区静安、黄浦、卢湾三区的比重均高于30%,说明这几个区的人口流出情况最为明显。
· 近郊区中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和中心区中的杨浦、普陀、徐汇区是主要的人口导入区
从市域内人口流动的导入方向来看,近郊区中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以及中心区的杨浦、普陀、徐汇区是市域内人口流入的主要区域,其中浦东新区的市域内流入人口达到近40万人,其次为闵行区,达23万人。
(2)市域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向特征
· 对外交通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入产生直接影响
上海市的西向是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因此,与江苏、浙江的交通联系通道也成为了外来流动人口进入的主要通道。市区的西南部成为外来流动人口导入的第一站。根据"五普"的统计,全市流动人口超过2万人的57个街道和城镇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位于市区西南部,其中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为七宝镇(7万人)、三林镇(6.77万人)和新泾镇(6.13万人)。
· 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因素决定了外来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
上海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集聚在离市区较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浦东新区。2000年浦东新区27个街道、镇的外来流动人口均超过1万人,其中17个街道、镇超过2万人;近郊区闵行、宝山、嘉定区和远郊区松江和青浦区,外来流动人口主要集聚在离市区较近、经济相对发达的街道和城镇,如闵行区的七宝和莘庄镇,宝山区的大场和杨行镇,嘉定区的真新街道和南翔镇,松江区的九亭和新桥镇,青浦区的徐泾和赵镇等
·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呈环形集中分布在内外环线之间的区域
上海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呈环形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内外环线间的区域内。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分别为130.7万人、184.22万人和72.83万人,分别占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33.6%、47.6%和18.8%。
(3)市域人口流动的总特征
综上所述,上海市各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人口流动的流向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
中心区内的核心区域人口在向外迁移,其流向主要为近郊区以及中心区内的外围区域。远郊区的人口发展呈现两种不同的流动方向。一种是跨区的人口流动,其人口呈现向区外的流动;另一种则较多地出现人口在区内的流动,即人口从农村向中心城镇的流动。
从城市人口空间流动的特征看,中心区人口的向外迁移主要表现为一种由内向外蔓延式的迁移方式。到目前为止,上海市人口的空间迁移变化还未出现跨区域的跳跃式空间流动,沿交通线的轴线式人口空间扩散现象也不明显。
二、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化与城市发展建设的相互关系
(1)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联动
城市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之间的联动,是城市人口分布变化的直接诱导因素。随着中心区的核心区(黄浦、卢湾、静安区)旧区改造速度的明显加快,旧房拆迁、土地批租、道路拓宽和市政动迁等项目不断增加,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城市土地使用的退二进三,近郊区和中心区的边缘区域(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区)住宅小区建设发展飞快,大批居民由中心区内核心区域的原居住地迁往近郊区和中心区边缘区域的大规模新建居住小区。1995年至2000年间,中心区的核心区域户籍人口的递减以及居住地已迁移但户籍仍在原地的人口共为63.7万人,显示出中心区的核心区人口在不断向外疏解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影响
· 轨道交通对城市人口向外疏解的作用明显
以上海的地铁1号线为例,随着地铁1号线及其延伸段的建设、开通,地铁沿线地区人口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以"四普"和"五普"人口数据的比较,十年间该地区的人口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受到地铁直接影响的莘庄镇和梅陇镇,分别从1990年的1.58万人和2.8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1.6万人和9.63万人,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2%和13%。
· 高速公路对人口集聚有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
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对区域的产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同时,对人口导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影响作用更多集中在有高速公路下口的城镇地区,对其它城镇地区的影响则明显减弱。比较"四普"和"五普"人口统计数据,1990-2000年间,沪宁高速公路沿线人口增幅最快的是江桥镇,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8.2%,其它城镇如华新镇、安亭镇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则分别为4.2%和2.7%,没有高速公路下口的沿线城镇其人口增幅则更加缓慢。沪嘉高速公路沿线人口增幅最大的城镇为拥有高速公路下口的马陆镇,1990-2000年间其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5%。
由此可见,全封闭式的高速公路对城镇人口导入的作用方式是跳跃式的,即只对有高速公路开口的城镇具有较明显作用,且其影响程度远低于轨道交通。
2、近郊区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
近郊区由于其产业发展、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发展政策等各方面的差异,其人口的集聚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近郊区内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的人口吸聚能力较强。而嘉定区由于不具备其它区所具有的独特发展条件,如浦东新区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闵行区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宝山区强大的产业支撑在人口吸聚能力方面难有大的作为。
三、上海市人口布局战略目标
1、上海人口规模规划总目标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所确定的城市人口发展目标,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16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85%。
2、现状人口分布情况与国际城市的比较分析
将"五普"常住人口统计口径统一到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则上海中心城(外环线以内)的现状常住人口为915万人,人口密度为1.4万人/平方公里。
上海市现状人口密度情况表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一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情况如下:
国际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情况比较
由此可见,与世界其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市中心区平均3.0万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人过于稠密,尤其是浦西部分的旧区。
3、上海市人口分布规划方案及控制目标
至2020年规划期内,中心城将要向郊区疏解人口约115万人。参照世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标准,并结合上海市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试图分解确定不同地域人口密度及人口流动方向的具体控制目标。
规划人口疏解方向:上海市人口疏解的重点在旧区,向外疏解的方向一部分在内外环线之间,但重点是向中心城以外的郊区疏解。
人口疏解特征转变:突破"八五"、"九五"期间,城市人口由旧区向内外环线之间蔓延式发展的方式,逐步转向和部分实现旧区人口向外环线以外的郊区城镇跳跃式发展的方式。
上海市中心城人口疏解分地区控制目标(至2020年)
注:人口单位为万人,人口密度单位为万人/平方公里;
疏解人口数字为负数时,表示该地区增加人口数量
综上所述,中心城规划向郊区疏解约115万人,其中旧区人口降至2万人/平方公里,需疏解人口150万,其中大部分疏解至郊区,小部分疏解至内外环线之间,除旧区外的中心城其他地区人口可适度增加,但要严格控制在一定的人口密度范围内。
因此,如何突破"八五"、"九五"期间,城市人口由旧区向内外环线之间蔓延式发展的方式,逐步转向和部分实现旧区人口向外环线以外的郊区城镇跳跃式发展的方式,将是中心城人口疏解的关键。
四、实施上海人口布局战略的主要对策
要实现中心城人口向郊区疏解的战略目标,特别是逐步转向由旧区向郊区跳跃式发展的疏解方式,如何从上海市域整体宏观角度,加强整体规划引导与控制力度,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
1、控制中心城住宅供应总量,降低旧城改造开发强度,实施旧区与郊区联动发展的搭桥政策。
(1)市政府控制中心城住宅用地年度投放量,一方面可作为城市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的用地及备用地;另一方面也为城市未来功能发展留有余地。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城市土地价值及房产价值,从而拉大中心城与郊区的土地及房产级差,促进郊区房地产吸引力的加大,吸引人口外迁。
(2)控制中心城居住建筑容积率,一方面改善居住环境,减小中心城交通市政设施配套及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减少了住宅总量的提供,控制了中心城居住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将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而逐步减少,将从根本上提高中心城的整体环境质量。旧区内住宅开发净容积率应控制在2.5以下,中心城其他地区住宅开发净容积率应控制在1.5以下.
(3)推进中心区与郊区的联动发展与搭桥开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中心城旧城改造与郊区新区开发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但是,按照目前就地平衡的开发模式,旧城改造要降低开发强度是十分困难的。采取重点人口导入区域与中心城人口导出区域的搭桥政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这同时也是实现旧区人口向郊区城镇跳跃式疏解的有效方法,以避免旧区人口的一再梯度疏解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实施中心城大型环城绿带建设,控制中心城继续蔓延式发展。
根据新一轮总体规划确定,为避免城市进一步无限制蔓延所带来的弊病,在外环线周围划定了5公里地区为建设敏感区,要求严格控制建设敏感区内的各项开发活动,保持原生态环境,不能形成新的集中成片的城市化地区。
3、加速郊区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城市轴向组团式发展,政策聚焦重点城镇。
(1)最有效支撑人口疏解的交通方式为轨道交通,这已为上海地铁建设与沿线人口发展的事例所证明。以地铁一号线为例,地铁沿线区域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是其他地区的5倍左右。
(2)通过加速郊区快速大容量的轨道交通线的建设来引导城市按轴向发展,并形成城市发展轴,是大城市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
(3)在城市发展轴中选取重点城镇,作为发展核,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避免带状无序发展给城市基础设施配置、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城市景观所产生的多种不良后果。
4、重点城镇优先考虑产业发展用地选址,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增强郊区城镇综合实力。
(1)产业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及商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和外来流动人口的聚集。新建大规模产业园区,应优先考虑重点城镇作为新兴产业的选址地点,使得城镇获得强有利的经济实力的支撑。
(2)相对于轨道交通而言,高速公路对于人口吸引的力度是有限的,但对于物流及产业的支撑确实明显的。高速公路线建设,应在重点城镇处建设全互通立交出入口,在产业区增加高速公路出口,以此加快物流、促进产业区的发展与规模,从而带动人口的发展。
(3)给重点城镇以土地优先供应政策,变平均供应方式为集中重点供应,通过土地供给量的投放,控制非重点城镇发展的局部恶性竞争,使重点城镇在较短时间内有可能发展成为中等规模的城市、远期成为大城市,形成与中心城特大城市相抗衡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综合功能城市。
5、提高郊区城镇规划与建设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提升城镇生活环境整体水平,吸引中心城及农村人口落户城镇。
(1)加快郊区住宅建设,提高住宅建设质量
(2)加强城镇环境景观建设
(3)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社区服务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影响人口布局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当复杂的。以上五大主要对策是针对上海市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市政府可以通过对上述政策的整合与聚焦,一方面控制中心城人口的动态发展,另一方面形成具有突破性和强大导向力的郊区城镇发展轴线与重点,实现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⑺ 十大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出炉了
是的。有媒体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相关数据以及部分城市的统计公报,对42个重点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进行了梳理,当前人口净流入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天津、佛山、苏州、宁波和杭州,全部来自三个经济圈,其中珠三角4个,长三角4个,京津冀2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净流入前五名的城市中,有3个来自珠三角地区,分别是深圳、东莞和广州。此外,珠江西岸的佛山净流入人口也超过了350万人,位居全国第七,可见珠三角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7)上海人口净流入扩展阅读
上海的人口净流入高的原因
上海的人口净流入达到了958.84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根据2019年上海市统计公报,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我国常住人口和城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根据今年4月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的上海,人才吸引力指数在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随后三年也维持在第一的位置。
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上海GDP规模达到3.8万亿元,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此外,上海拥有大量的跨国企业,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等十分突出。2019年,上海流入人才中9.9%流向商业服务,显著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
⑻ 北京,上海人口流向开始“逆转”了,会带来什么变化
据说,最近上海房租开始下跌。无论这属于短暂下跌还是趋势性下跌,我们都不应忽视的事实是:这两年上海常住人口的数量几乎不增加了。2016
年,上海常住人口仅增加了 4.7 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增加 6 万人,这意味着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 1.3
万人,上海的外来人口连续两年减少了。不仅是上海如此,北京也有类似情况。2016 年,北京常住人口仅增加 2.4
万人,外来人口常住占比也在减少。那么,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口流向是否真的出现扭转了呢?如果是逆转,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口流向已发生部分逆转
根据官方数据,2015 年全国流动人口首次出现减少,流动人口数量从 2014 年的 2.52 亿降至 2015 年的 2.47 亿,减少了约 500 万人,2016 年进一步减少 200 多万人,至 2.45 亿。
流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户口迁移至居住地,另一种是户籍不变,人又回到了户籍所在地,即返乡。估计第一种情况较少,第二种情况较多,因为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比较严格,虽然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向一二线城市,但一二线城市很难落户口,最终使得大部分老龄外出劳动力不得不选择叶落归根。
我们不妨将上海和安徽人口变化的情况进行比较:2000-2010
年,安徽的常住人口为负增长,上海则增长了 40%;2010 年至今,上海人口仅增长了 4.9%,而安徽人口的增速也达到 4%,尤其是 2014
年之后,安徽人口增速大大超过上海。这表明最近三年以来,人口流向已悄然改变,长期以来作为人口净流入地区的上海,出现了人口净流出现象。
2001-2016 年上海常住人口的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盛旭供图
人口老龄化将在两个层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一是劳动人口减少,导致人力成本上升;二是由于作为消费主流人群的
25-45
岁年龄段人口也开始下降,而这一年龄段群体也是汽车和住房消费的主力群体,这对消费的增长,尤其是对起到经济引擎作用的住房和汽车消费的影响非常显见。有人说,人口老龄化或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并不可怕,可以用机器人来取代,但机器人不能取代消费,消费不振导致产能过剩,这也是日本已经持续
20 多年衰退的原因所在。
当然,经济增速下行是正常的现象,即便是日本、韩国、德国这几个经济成功转型的国家,当人口流动性下降、城市化进程大幅放缓后,GDP
从高增长变为中速增长,增速几乎打了对折。若是刻意追求 GDP
的增速维持中高速增长,代价将是巨大的,如债务高企、货币泛滥和资产泡沫。因此,面对未来,不应抱有太多侥幸心理或幻想,降低杠杆率、逐步消除资产泡沫,否则的话,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就难以避免。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人口流动性的下降,以农业人口转移为特性的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后期(外出农民工接近零增长),但以二线城市人口流入为主要特征的大城市化进程仍在持续,同时,外出人口的回流(如部分农民工的告老还乡)现象还会加速,这使得改革开放以来人口
" 孔雀东南飞 "
的趋势发生了部分逆转。人口流向逆转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正迈向深度老龄化,流动人口减少总体看会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故资产泡沫会随着经济下行而逐步破裂。
当然,人口逆流也带来了结构性投资机会,因为人口流动意味着区域经济的分化和结构再调整。在二线城市崛起过程中,可以紧随人口流向和资金流向,把握好产业投资与资产配置再布局的机会。
⑼ 十大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是怎样的
目前,人口净流入前十排名具体如下: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天津、佛山、苏州、宁波、杭州。其中,珠三角有4个,长三角有4个,京津冀有2个。
从上面的排名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经济发达,薪酬待遇好,人口净流入就高。而人口净流入高,也会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会带动零售等行业的发展。对于城市而言,加快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是一大紧要任务。
(9)上海人口净流入扩展阅读
深圳以793.17万的净流入人口位居第二:
2019年深圳市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年末常住人口达134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增长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0万人,增长0.1%,占比63.2%。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原有的“土著”占比很低。很多户籍人口也是这二十多年来才落户的。另外,深圳的落户门槛相比京沪要低很多,而且近年来大幅放开,因此深圳的户籍人口增长较快。
在这部分户籍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工作后才落户深圳的毕业生。目前,深圳仍是一二线城市中最年轻的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相当高。
⑽ 上海人口开始净流出了吗
几年前好像就已经是了。
上海从2014年地开始严厉的整治群租,明确规定,出租居住房屋,每个房间的居住人数不得超过2人(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关系的除外),且居住使用人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而且每一处房产只能办理一户人家的居住证,第二户租客不能办理居住证。没有居住证在上海寸步难行。
上海开始大规模的拆除违章建筑,这次拆违的力度前所未有,许多存在了几十年的违章建筑都被拆掉了。而且拆违从地方政府搭建的违章建筑开始拆,不管是市区和农村,包括民居、厂房、街面房一律拆掉。同时规定不得出现新的违章建筑。好几个镇长和街道干部因为拆违不利被撤职。
那些在郊区经营的小作坊、小工厂和小市场也因为无房可用搬出了上海,连同雇佣的员工也一起离开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