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韩国1945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1945年9月2日,根据盟国协议,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第一号指令中,以北纬38度线为界作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受理驻朝日军的投降事宜和对日开展军事活动的临时分界线,以北为驻朝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分别进驻三八线南北地区。
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⑵ 求韩国与中国有关的历史事件
商朝末期,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见不合,带领5000余人出走,成为了继微子启后的一大反对派势力,其势力范围在现在的长白山一带。武王伐纣成功后,曾经去寻找箕子,后来在武王劝说下,箕子同意归附周王室。诸侯分封时,箕子被封为诸侯,其封国就在现在的朝鲜境内,向西与燕国接壤。史书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鲜”。此后的八百年里,箕氏朝鲜一直是以周朝的诸侯国存在的。
秦末汉初,一支起义军兵败在燕人卫满率领向东退却,乘机灭掉了箕氏朝鲜,并重新建国,并以平攘为都城。史书上把它叫做“卫氏朝鲜”,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现在的汉城一带。在现在的无论朝鲜还是韩国的史学界,这两个时期都被称做是殖民时代。
汉武帝时,发兵灭掉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卫氏朝鲜遗民南迁,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史称“三韩”时代(现在的韩国国名出处)。汉末,由于汉朝的解体,辰国也发生分裂,一分为三,是为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史称三国时代。
唐高宗时,新罗在唐朝协助下,相继灭掉百济和高句丽,第一次统一了朝鲜半岛,定都庆州,史称新罗时代。
9世纪,农民起义,在朝鲜半岛上相继又建立了后百济和高丽王朝,史称后三国时代。926年,高丽统一朝鲜半岛。此后,高丽相继被契丹和女真人击败,成为了辽和金的属国。1280年,高丽被元所灭,成为元的一个省。
1387年,作为蒙古势力的附属,高丽王派大将李成桂帅兵攻打明朝。李成桂拒绝出兵,发动兵变,1392年自立为王,定国号“朝鲜”,史称李氏朝鲜(李姓也由此成为朝鲜和韩国一个大姓)。1591年,曰本入侵朝鲜,明出兵援助,击败曰军。从此,朝鲜和明朝进入蜜月时期。
1618年,朝鲜出兵援助明朝同后金作战,由此得罪了后金,1636年,清军灭掉朝鲜,朝鲜成为了清朝的属国。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成为了朝鲜新的保护国。1897年,朝鲜皇帝高宗在俄罗斯支持下宣布独立,脱离曰本控制,改国号为“韩国”,从此,朝鲜变成了韩国。
1905年,曰本重新取得对韩国的控制权,并于1910年正式吞并韩国,史称“曰韩合并”。在此期间,曰本对韩国实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方方面面都全部曰化,包括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等(我们在韩剧中可以看出来,即便到了现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曰本都差不多,睡塌塌米、跪坐、极端的男权主义等等)。
1945年,曰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光复。在美苏支持下,以三八线为界成立了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权,南部仍以韩国为名,北部则以古代的朝鲜为名。1950年6月25曰,朝鲜向韩国开战,朝鲜战争爆发。由于韩国军队瞬间崩溃,美军介入,最终也导致了中国的介入。1953年7月23曰,双方停战,以三八线为界,由联合国委派瑞士和瑞典驻军设立军事警备区,监督双方的动向。从此,朝鲜半岛一分为二,由原来的统一国家人为的分成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战争,许多家庭也四分五裂。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就是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金姬和银姬是一对孪生姐妹,战争使得她们各居南北,数十年来不得相见。
1969年,韩国的经济首次超过朝鲜,最终成为亚洲强国。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国一直不承认韩国的存在,在以前的书上都是以南朝鲜来称呼韩国的。1992年,中韩建交,中国正式承认韩国。
⑶ 中国股市近十年出现过哪些重要的事件
你说这个问题其实你自己心里有答案4635
⑷ 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1、港澳回归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何鸿燊是港澳回归的历史见证者。1984年,他参加香港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观礼团,到北京观摩《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仪式。
1988年,何鸿燊被委任为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何鸿燊一直致力於关注文化教育发展,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可谓“功勋卓著”。2001年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金莲花荣誉勋章”。
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於授予其“金紫荆星章”,2007年获授澳门最高殊荣─“大莲花荣誉勋章”,2010年获颁香港大紫荆勋章,成为同获港澳最高荣誉勋章第一人。
2、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又称亚洲金融风暴,是指1997年发源于泰国,之后进一步影响到临近亚洲国家,甚至全球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价值的一场金融大危机。
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并波及港台。自1997年初起,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泰铢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3国货币也狂跌。
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尼与菲律宾短期资金大量进出。随后危机蔓延至东北亚。从1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账和坏账剧增,到期应偿还的外债却越来越多。
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
3、波黑战争
波黑战争是发生在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而发生的战争。
波黑战争历时43个月,近十万名妇女被强奸,死亡25万人左右,270万平民沦为难民,人均收入从1900美元降到500美元,工业产值只剩5%,萨拉热窝供电只剩10%,供水瘫痪。
波黑战争的大背景是苏联垮台,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倒戈,美国单极世界的野心展现。波黑战争是德国挑起的,美国是最大赢家。美国为了落实这个目的,紧接着在科索沃战争中,拔掉了米洛索维奇这个“钉子”。
4、科索沃危机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其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科索沃危机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
塞尔维亚人称对该地区拥有“历史权利”,认为科索沃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塞尔维亚领土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
而阿尔巴尼亚人则称对科索沃拥有“种族权利”,因为他们的人 数在该地区占有绝对优势。1945年7月,根据科索沃地区居民的意愿,科索沃成为塞尔维亚共和国范 围内的一个自治区。
5、海湾战争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与英国等国联军以解放科威特独立自由为由,强行干涉两国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海湾战争。
没想到短短40余天,美国便把伊拉克彻底打懵了。当时伊拉克作为中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强国,军队作战能力比我国解放军只强不弱,但是面对美国新式武器以及先进的战略思想一败涂地。
海湾战争里,美国使用的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无人飞机,精确导弹,电磁武器,让人眼花缭乱。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里,所有人都屏住了气,惊讶又感叹,接着就是深思。
⑸ 多年前一部关于股市的韩国电视连续剧
那是韩国的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有一本新加坡的电视剧就是这个内容,是李南星主演的《叱诧风云》
以往播映过的众多新加坡电视连续剧相比,这部《叱咤风云》无疑有着它非常独特的优点:构思精巧,人物集中,情节曲折而符合情理,表演真实且感人肺腑。它以主人公宋志高在股票场上跌宕沉浮、跟三个女人感情相纠、与那些唯利是图者奋力抗争为主线,生动具体地刻划了一大批独具个性的新加坡各阶层人士形象,故事具有相当的可看性。
宋丽明、张亦君、乐文意三名不同性格的女人与宋志高如泣如诉的爱恋,她们同其他男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在股市上你死我活的竞争斗智,使得全剧高潮迭起,环环紧扣,比照当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叱咤风云》在刻划人物上颇下功夫,表现出编导者匠心独运,不甘平庸。故事起始时就将主人公宋志高坎坷的人生之路进行了简要回忆和铺垫,在重点刻划他正直、勇毅、真诚,而又得势不饶人的个性时,这部电视剧通过各个不同侧面、各种环境情状,予以淋漓尽致地展示,特别注意表现他性格的多面性和矛盾心理,这在他对待三名女性感情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剧终部分,宋志高一了百了、最终选择出家为僧,其实正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着力塑造人物,合理设置情节,讲究新颖紧凑的结构,《叱咤风云》之所以比通常的言情复仇片更为耐看,让人不忍释怀,为之掬泪,原因正在于此。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表演较为上乘。每个演员都能保持自己的人物个性,不流于俗套,也少矫揉造作之态。其中男女主人公的饰演者李南星、李锦梅、汤妙玲、薛素珊等尤为不俗,堪称偶像性明星。拥有如此众多的优点,这部电视连续剧无疑将成为极受观众亲睐的佳作
如果我猜的没错应该就是这本
⑹ 关于一个朝鲜韩国的历史事件
实尾岛事件概 况 青瓦台事件发生于1969年1月,北朝鲜特攻队穿越三八线进入韩国境内准备刺杀当时的总统,但由于与韩国警察发生冲突,在汉城北岳山路开火,导致该计划失败。为了报仇雪恨,韩国政府决定以牙还牙,挑选31名囚犯组成“684北派特遣队”在实尾岛秘密训练,目的是刺杀金日成,一旦任务完成,他们所犯的刑罚将全部被撤销,脱胎换骨可以顶天立地的活着。而任务失败就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必须死去。 详 细
据说1969年青瓦台事件发生以后,时任总统朴正熙和韩国中央情报局创建了一支由囚犯组成的特种部队,政府要求将这组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训练成专业的特工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进入平壤,将金日成的项上人头取下来,而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这支部队成为烫手山芋,就在政府决定秘密处决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发生了暴动,最后于1971年8月 23日在汉城自杀身亡,事后韩国政府称这是一次北朝鲜游击队组织的恐怖事件。
事件发生三天后,韩国政府国防部长于空军参谋长被撤职,到底这支部队是否存在,到底他们是由韩国政府组建的“死囚特工队”,还是北朝鲜的游击队。该事件发生后,多家新闻媒体机构都想揭开“实尾岛”事件的真相,但无一成功,这段历史被深深埋藏起来。后来当时被劫持的人质也表示,那些恐怖份子似乎并不想伤害他们,而且首先开火的也是韩国政府部队,他们为什么要集体乘车去,如果是恐怖分子,分散活动也许更合适,他们到底是谁? 众多的新闻机构都曾想揭开发生与1971年8月23日的“实尾岛事件”的真相,想知道关于一只南韩特别部队受训后被派往北朝鲜的传言是否属实。但无一成功。包括国防部长和空军参谋长在内的众多政府官员和军方高层人员均在事件之后被解职。四个侥幸逃生的受训人员也被立即处决。看起来好象实尾岛事件就会如同其它同类时间一般,被从韩国历史中永远抹掉。然而,真相被埋藏了32年之后,到了金大中当政时期,各种政府和军方情报机关的存在以及秘密实施的行动和相关的侵犯人权的记录开始为人所知,人们对于实尾岛事件的兴趣又重新高涨起来。
⑺ 韩国历史概况
韩国历史可分为古代史、统一新罗与渤海、高丽、朝鲜、日本占领和韩国独立运动、大韩民国的成立、近现代史七个历史阶段。
一、古代史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这段早期历史称为“古朝鲜”时代。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二、统一新罗与渤海
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当中国唐朝后来暴露出要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其帝国版图时,新罗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罗将中国人逐出韩半岛。其后,居住在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于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国。
渤海王国于公元926年被契丹人灭亡,其统治阶级中的很多人(大部分为高句丽人)迁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丽王国。新罗在公元668年统一了韩半岛,并在8世纪中叶进入繁荣强大的鼎盛时期。公元935年,新罗国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丽王朝投降。
三、高丽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
四、朝鲜
1392年,李成桂将军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朝鲜。朝鲜早期的统治者支持儒家学说作为王国的指导哲学,以抵销在高丽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佛教影响。
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王国,准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海上,韩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将军(1545-1598),指挥“龟船”与日本人作战,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这种“龟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甲战船。
五、日本占领和韩国独立运动
19世纪,韩国依然是一个“闭关自守之国”,坚决反对西方关于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的要求。此后,一些具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竞相对韩半岛施加影响。日本在战胜了中国和俄国后,于1910年强行吞并韩国,并开始对其实行殖民统治。
1919年3月1日,韩国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议活动,数千人牺牲。尽管“三 • 一独立运动”失败了,但却加强了韩民族的团结,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这次运动促成了在中国上海成立韩国临时政府,并在满洲开展了有组织的反抗日本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韩国人民至今仍每年纪念“三 • 一独立运动”,并将其确定为全国性的假日。
六、大韩民国的成立
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通过一项决议,要求韩国在联合国一个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大选。然而,苏联却拒不执行联合国决议,并且不准许联合国这个委员会进入韩国北方。于是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一个新决议,要求在这个委员会能够到达的地方进行选举。
韩国首次总统选举于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线以南地区举行。这条线终于将韩半岛分成了南方与北方。1948年,李承晚当选为大韩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与此同时,三八线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领导下的共产党政权。
七、近现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进攻韩国,朝鲜战争爆发。在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缺席下,当时由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决议发动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火协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沿三十八度线非军事区分界而治。
朝韩分治后,韩国经历民主与独裁统治的反复交替:第一共和国处于李承晚的独裁统治之下,直至1960年统治崩溃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国建立并以尹潽善为总统,却在不久后被朴正熙军队推翻。之后从第三到第五共和国,韩国都处于朴正熙及全斗焕军政府的威权统治之下。
1987年之后,第六共和国开始逐渐建立起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
(7)韩国股市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箕子朝鲜(约前1122 ~前194 ) 。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华夏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
武王伐纣成功后,曾经去寻找箕子,后来在武王劝说下,箕子同意归附周王室。诸侯分封时,箕子被封为诸侯,其封国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向西与燕国接壤,此后的八百年里,箕子朝鲜一直以周朝的诸侯国存在。
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野史《三国遗事》造谣说,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半岛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现代韩国人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但是无论如何,箕子朝鲜是中国历史范畴,既非韩国人的祖先,也不是韩国的历史政权。
⑻ 什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影响了韩国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古朝鲜”时代。
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在这些部落联盟中,位于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国。高句丽富于侵略性的军队逐一征服了周围的部落,并在公元313年甚至攻占了中国的乐浪地区。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于今天的汉城附近汉江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而成的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百济于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统治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新罗王国(公元前57-公元935)位于韩半岛最南端,最初是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然而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国的外来习俗和思想。它的社会阶级特征明显,后来产生了独特的“花郎团”并发展了佛教。
NO1. 统一新罗与渤海
NO2. 高丽
NO3. 朝鲜
NO4. 日本占领和韩国独立运动
NO5. 大韩民国的成立
NO6. 韩国特工武装暴动事件
NO7. 济州岛四•三事件
NO8. 光州事件
NO9. 韩国近代史
NO10. 金大中,一部浓缩的韩国现当代史
⑼ 韩国股票史 知道的来
给你个全点的答案,包括韩国\日本\台湾:
高速发展的经济体
都出现了股市大泡沫
我们选择的是同处亚洲市场的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泰国四个市场,选择的时间段分别是1982-1992年(10年)的日本市场、1983-1990年(7年)的台湾市场、1985-1992年(7年)的韩国市场和1986-1998年(12年)的泰国市场。我们之所以选择上述市场,在于上述时期内,这四个国家或地区都展现了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首先,这些国家或地区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日本1960年代就开始腾飞,持续高速增长了3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与香港、新加坡紧随日本之后,于1970、198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而被誉为“亚洲四小龙”(因为后面的两个市场较小,受外部影响较大,独立性较差,我们不对其进行重点考察),而泰国则是后来兴起的“亚洲四小虎”之首。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股票市场牛市兴起的背景基本吻合,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在泡沫产生之前,都经历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在泡沫时期,四个市场的GDP通常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其中,日本为4.12%(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还是延续了1960、1970年代的增长势头)、台湾为7.69%、韩国为7.97%、泰国为8.5%。
其次,这些国家或地区基本都经历了本币升值的过程(泰国除外,其在泡沫期间仍然实行联系汇率制度)。1980年代中期,为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困境,1985年9月,美日等五国签订“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由此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韩元和台币也紧随其后,纷纷升值。其中,日本在1984-1995年本币对美元升值63%,台湾在1985-1992年升值幅度达到38%,韩国在1985-1989年升值幅度达到25%。
我们发现,在上述时间区间内,这些市场的股市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大泡沫。而各市场估值差异性也较大,并可能长期出现系统性偏离,从而考量泡沫大小需要综合各种因素,不能简单地以PE、PB的高低为唯一指标,因此,我们给出对于大泡沫的统一描述:
(1)短时间内上涨幅度惊人,至少都有数倍的涨幅;(2)泡沫破灭后的下跌幅度很大和速度很快(跌落幅度超过50%以上,时间1-2年内);(3)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通常超过3-5年)没有有效创出新高,股市整体投资收益显著降低,甚至长时间为负。
以下我们统计了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几个市场的泡沫特征,为便于比较,我们也提供了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相关数据。
日本日经225指数从1982年9月的7000点,涨到1989年底的39000点,其中,历时7年时间,涨幅达4.63倍。达到高点后,股指快速下跌,用了2年时间,跌去60%,股指从39000点跌到1992年10月的17000点。直到今天,日经指数仍不到高点时候的一半。
台湾加权指数从1983年的440点,涨到1990年的12000点,其中,历时7年,涨幅高达26倍。达到高点后,股指一路快速下跌,用了1年时间,就跌去78%,股指从12000点跌到1990年底的2700点附近。直到今天,台湾加权指数仍然没有达到12000点的历史高点。
泰国曼谷综合指数从1986年7月的130点,涨到1993年的1700点,其中,历时7年时间,涨幅高达12倍,达到高点后,股指震荡整理了2年时间,然后从1996年初开始快速下跌,用了2年半时间,跌去80%,股指从1700点跌到1998年9月的250点。直到今天,泰国曼谷综合指数也没有恢复到历史高点。
韩国综合指数从1985年10月的140点,涨到1989年3月的1000点,其中历时3年半,涨幅达到6倍以上。达到高点后,股指快速下跌,用了2年时间,跌去50%,股指从1000点跌到500点,低点后2年时间有所恢复,但短暂的新高后,韩综指继续下跌,并一直到2005年才实现了对历史新高的有效突破,期间历时15年。
上述四个市场的泡沫尽管都不小,但是比较而言,韩国市场的泡沫相对较小,无论从跌幅、下跌的时间以及恢复的时间来看都是程度最小的(后面我们还将从估值角度分析,韩国市场估值也是最低的)。顺便提一下的是,香港和新加坡在泡沫破灭后也出现了快速下跌,2000年受美国科技泡沫影响短暂创出新高,但实际上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实现对泡沫高点有效突破。另外,作为比较,我们也列示了H股指数、上海A股与深圳成分指数近年来的涨幅,上海A股4.5倍涨幅,深圳成指6倍涨幅,H股涨幅更大,有8倍。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新兴的市场总是会出现一轮因为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也是本币升值的内在根源)导致的牛市,牛市发展到后期,大型泡沫的出现似乎不可避免,这可以被一种行为金融学上的心理自我强化机制来解释,而泡沫破灭后,都迎来了相当长一段低投资收益的时期。
泡沫时期的市场特征分析
既然泡沫看起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让我们来好好地解剖它、研究它。以下我们来观察在泡沫生成、吹大的过程中的某些市场特征。
1、估值水平比较
首先来看泡沫时期各个市场的估值情况(下面提到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如果不特别指出则皆为静态指标,由于业绩预测的不确定性,国际上一般都用静态或者滚动指标作为衡量指标)。
日本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个高市盈率的国家,但是实际上,我们通过研究其历史市盈率的变化发现,在1980年代的初期,日本东京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水平只有20倍左右,随后,日本市场市盈率逐渐提高,从1980年初的20倍,逐渐推升到1987年的70倍,1987至1989年三年时间内,尽管股指继续上涨,但是PE相对维持60-70之间,因此,日本市场不过5倍的涨幅中,有3倍涨幅来自于估值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泡沫加速膨胀的后面几年中,市盈率水平并没有持续提高,而是维持相对高位震荡,这反映了泡沫后期的企业盈利情况增长较高。为说明问题,我们以日本的企业利润数据为证,日本制造业税后利润于1988财年增速达到52.34%,1989财年也有18.80%,而股指在同期只涨了50%,当然,我们相信这期间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利润还应该来源于证券市场资产价格上涨(交叉持股、投资收益等)带来的正反馈收益。1990年泡沫破灭后,盈利水平伴随经济增速一起下滑,这加速了日本泡沫破灭的过程。随后的1990年代中期,由于日本企业效益的下降,大量微利或者亏损企业出现,导致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一度突破过100倍,不考虑这段时期的市盈率变化,日本整体市盈率水平在泡沫破灭后,到目前已经恢复到1980年代泡沫初期的20-30倍左右水平。PB水平的下降幅度也是比较大的,日本股市在达到1989年底的最高点5.4倍PB以后,整体PB水平就伴随股指一路下降,在股指达到最低点后,PB水平为1.7,随后的多年直到现在,PB一直维持1.2至2之间的水平。
在股市泡沫上面,中国台湾是与日本最为接近的市场,而且,涨跌幅度都超过了日本。在1990年初的泡沫高峰期,中国台湾整体市盈率达到70倍以上的最高点,之后迅速下降,9个月时间内下降到只有20倍左右的水平,随后有所恢复到30倍左右,至今的多年时间内一直在20倍左右水平。而PB水平也是从泡沫高峰期的8.9倍,下降到1991年底的3倍左右,1992年初有所恢复回到4倍,随后跌至1993年初的2.26倍。相比日本而言,中国台湾的泡沫破灭速度更快,而且在破灭后的最初几年内,经济增长与公司盈利增长速度并没有显著地下降,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台湾泡沫的破灭更多地体现为估值的下降。
与中国台湾、日本相比,韩国的泡沫程度要小很多,在泡沫产生和破灭中,韩国的PE水平一直维持15-25倍之间,PB也相对较低,在1-2倍水平左右。
泰国的泡沫尽管一点不逊于台湾和日本,但是在估值上,PE与PB在泡沫期都不是很高,在牛市初期的时候,只有10倍,在泡沫最高峰的1993年底,也只有26倍,不过泰国市场的PB值相对韩国而言较高,泡沫高峰期达到过4倍。在1989年的时候有过短暂的估值高估阶段,PB最高7倍,PE30倍,1993年股市新高的时候PE、PB都有所下降,并没有超过1989年的最高估值水平。
我们认为PB才是较稳定的估值指标,从PB看,国内估值也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多个市场高峰期估值,就静态估值PB、PE,仅仅相比台湾,我们还显得比较温和。
2、整体证券化率比较
估值水平是微观层面的比较,我们还比较了资产证券化率这一宏观指标。我们发现,在中国台湾、日本的泡沫高峰期,其证券化率分别为180%、150%左右,泰国和韩国相对较低,尤其是韩国只有61.7%。比较而言,中国目前单考虑A股证券化率就为108%,但根据证券化率的本意,我们还应算上在香港和美国等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市值,这样,我们的证券化率为158%,这一水平已经可以与日本、台湾泡沫期的证券化率水平相提并论了。
另外,再考虑到国内GDP构成中有相当部分是三资企业和外资的贡献,而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在国内上市,因此,我们的证券化率应该比发达国家更低才合理。
3、金融地产行业的演变规律
在行业结构上,得益于资本市场繁荣,各个市场的金融类股票涨幅居前。日本市场尽管普涨明显,但金融类涨幅相对居前;台湾泡沫高峰期金融类100多倍PE,因此,尽管泡沫高峰期的三年内金融行业涨幅巨大,但很大的贡献来自于估值提升;韩国尽管整体PE不高,但2000年以金融服务为首的行业PE达到最高,相应证券类为首的金融行业涨幅居前,达到40多倍;泰国证券类涨幅达到20倍,而银行股表现一般,稍好于指数涨幅。
各个市场的房地产行业与股市的发展也密切相关,这与房地产具有极强的金融属性有关。我们比较了上述四个市场发现,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与股市走势基本吻合,在1983年到1990年的牛市行情中,日本六大城市地价指数涨幅为3.6倍,于1990年9月达到峰值,随后就伴随股指基本没有反弹的下跌,一直到今天,仍维持在1983年左右的水平。由于土地稀缺,日本东京地价在房价中的比例高达65-80%,一般城市在60-75%,因此,地价指数与房地产指数相关性非常强。而台湾地区在1980年代末房地产与股价齐涨时,房地产价格也上涨2倍以上,房产价格由于调控政策也开始下跌,但是下跌幅度远没有股市大,尤其是台北市这一大城市房价的抗跌性更强,在1992年达到高峰后,尽管缓慢下跌但跌幅不大,到1996年也只有20%的跌幅。相对股市而言,韩国的房价指数走势更为稳健,房价整体涨幅相比而言不是很大,全国房价指数从1986年到1991年达到局部高点,上涨80%,随后出现盘整格局,至2002年以来继续上涨。泰国的房价指数抗跌性也较强,上世纪90年代早期,泰国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涨幅在2-3倍,受到金融危机冲击,1998年,房屋价格平均下跌15%至20%。
我们研究发现,各市场的房地产走势与股市走势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不同步;房价走势相对股市而言波动相对要小。
是什么导致了泡沫的破灭
1、泡沫的破灭时间与实体经济衰退、升值结束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既然泡沫的产生有着很强的规律性,那么泡沫的破灭也似乎成为必然。现在很多人认为既然牛市泡沫的产生一般都是伴随着GDP和公司盈利的高速增长,以及本币的持续升值过程,那么,泡沫的破灭通常的先兆就应该是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或者本币升值预期结束的时候,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泡沫破灭的时间与GDP增速下滑以及本币升值是否结束没有必然联系:首先,从GDP增长的角度,台湾和韩国的经济增长在泡沫破灭后依然较为强劲,尽管比泡沫破灭前有所降低,但到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仍分别保持了5.79%和6.08%的较高增长水平,泰国泡沫在1996年破灭,那年的经济仍然高达5.9% ,而日本经济开始衰退也是在泡沫破灭后的一年以后;其次,从本币升值与否的角度,日元在1995年前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升值、台币的升值也持续到1992年,而这个时候,泡沫早就完全破灭了。因此,不能认为只要GDP仍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本币升值仍然持续,就认为泡沫不会破灭,换言之,GDP增速下滑以及本币结束升值不是泡沫破灭的最根本原因。此外,我们还发现,除了日本之外,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影响并不是非常大的,尽管股票市场陷入低迷,但是,GDP增速仍会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这其中,台湾、韩国、泰国市场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发展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而之所以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期,其中的原因在于日本银行介入资本市场太深,积累了大量坏账,泡沫期投资生产的设备出现严重过剩、房产和股票下跌导致企业和个人负债提高,随后的10年经济低速乃至负增长,称为“失去的十年”,泡沫破灭对日本实体经济的确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2、各市场泡沫时期的调控措施比较
各国面对资产泡沫的出现,无一例外,都采取紧缩性的政策调控,而利率提高等紧缩性调控政策产生的累积效应的确能成为挤破泡沫的最后稻草;而当泡沫破灭后,降息等提高流动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往往也于事无补。
我们首先来看日本的情况:1980年代初,日本市场的涨幅和估值水平处于稳步提升阶段,因此,日本政府并没有刻意采取强硬的调控政策限制股市发展,这时的最大问题在于贸易日益增长引发的日美贸易摩擦。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导致了1986年秋季日本经济的短暂衰退,为此,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于1986年11月和1987年2月两次调低了官方贴现率,由原先的5%降低到2.5%。而198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意识到资产价格膨胀的严重性,于1989年将官方贴现率提高到3.25%,又于1989年底进一步提高到4.25%。1990年8月,为防止海湾战争可能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预防性紧缩政策,将官方贴现率提高到6.0%,于是积重难返的股市开始暴跌,泡沫破裂。相反,在泡沫破灭期内,由于担心经济持续衰退,日本货币当局重新转向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连续降低利率(在随后失去的十年中,利率降低到零),增加货币供应,但是收效甚微。
其次,与日本非常相似的中国台湾地区市场上,似乎是完全的一个翻版。由于新台币在短期内大幅升值,对当时的中国台湾地区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85-1987年,台国际收支账户中短期资本净流入猛增,为延缓外资进入,中国台湾地区还引导利率不断下调,从1983-84年的7.25%,调低到1988年的4.5%,但仍无法阻止热钱涌入,新台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剧。1980年代末,资产泡沫快速膨胀,迫使台湾采取一系列强硬的紧缩政策:比如开放外汇管制,大幅提高居民汇出资金的额度限制,引导企业对外投资;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并随后大幅升高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采取紧缩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其中,1989年4月再贴现率从维持了一年的4.5%提高到5.5%,同年,8月提高到6.153%,9月再提高到7.75%;同时,严格取缔地下金融活动,打击股市非法资金等等。其中,最严厉的调控措施是1988年9月份台当局宣布恢复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股市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股指大跌55%。但其后,为避免崩盘,台湾当局对其政策予以澄清,并鼓励机构进场护盘,导致投资热情重新点燃。还是与日本相似,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普遍预期油价将上涨,外资撤离,中国台湾地区股市开始崩盘。
再次,我们来看韩国,在1980年代初,韩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保持较低水平,从1987年开始,韩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过度投机使物价水平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韩国于1988年12月宣布了一揽子利率自由化措施,包括放开大多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工具利率等,结果利率急剧攀升,1989年基准利率——拆借利率达到18%,自由化计划被迫中止。泡沫破灭后,利率也随之下降,在1990年代基本维持在6-8%左右水平;同时,还大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1985年的4.5%逐步提高到1991年历史最高点11.50%,并一直维持到1995年。
最后,泰国的牛市泡沫启动和破灭时间比上述三个市场要晚,泰国实施的汇率盯住制度使中央银行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一直维持着较高的利率水平,1980年代以来,一直到1990年代,泰国最小贷款利率多年一直维持在12-16%水平浮动。1995-1996年,由于出口增长下降、泰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短期资本开始外流,为了维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吸引外资流入,防止外资流出、更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泰国中央银行被迫继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断收紧银根,持续提高利率。1996年,由于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泰国经济形势恶化、使泰铢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这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可乘之机,1997年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3、外资在泡沫产生与破灭中所起作用
四个市场的证券自由化程度各有异同:日本是四个市场中自由化开展时间最早、程度最深的,其在1980年代初就允许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内市场,而中国台湾、韩国的证券市场自由化进程则较慢,台湾在1990年股市大跌的时候才引入QFII制度,寄希望于境外资金入场救市,而韩国在1992年引入QFII制度,也是在其泡沫破灭后实施的制度。
因此,我们认为,外资在泡沫产生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质疑,尤其是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市场正处于本币升值阶段,外资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境内的房市和股市,而尽管泰铢并没有升值,但是由于升值预期明确,同样,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泰国,因此,外资在助推境内房市、股市泡沫中的确起到相当作用,外资的进入直接助推了泡沫的吹大。但泡沫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本土资金的推动,我们注意到在泡沫时期往往本土投资者都展现了极大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泡沫破灭时与外资的关系也不大。以日本为例,实际上外资从1980年后期就开始陆续撤离日本,最后的泡沫疯狂阶段,基本由国内资金推动。而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外资比例都很小,外资在泡沫后期的撤离对泡沫的破灭更多的只是心理意义。其中,只有泰国市场受外资影响算是最大的,这与其在1995年以后继续保持高利率吸引外资的政策有关,1995年泰国证券市场外国投资比重仅4.8%,1996年快速上升到34.25%,在金融危机前更是达到44%以上的水平,金融危机后外资撤离,的确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负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