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在建的环球金融中心高层发生火灾一共有多少人伤亡.损失多少钱
新华复网上海8月14日电制(记者杨金志)在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14日16时30分左右发生火灾,到17时45分左右,火势被消防部门扑灭。这起事故中没有人员伤亡。
8月14日16时34分,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110报警,称浦东陆家嘴地区在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发生火灾。上海市公安局立即指令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前往现场展开灭火工作,并疏散在工地上作业的工人。17时45分左右,火势被扑灭。消防官兵对大厦进行了逐层搜索,确认无明火和人员伤亡。
② 上海火灾
上海“火灾”的启示
上海当局用了250个场馆、6个月的时间、7300万人来宣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1幢大楼、4个小时、53位亡灵证明了这不过是一个口号。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在于能不能办奥运会,不在于能不能办世博会,能不能办亚运会,也不在于能买多少美国laji国债,更不在于能去国外几十亿几百亿下订单,而是在于让公民坐在家里不会被烧死、上街摆摊不会被扇耳光,走路不会被李.刚家的宝马车撞,想吃什么都不用担心会有毒。
这个世界就是,不吸烟的得肺癌,不工作的做老板,不爱国的当大官;真正的爱不能要,真正的事不能干,真正的人不能做;需要书的读不起,需要房的买不起,需要人的娶不起;有文化的留不了学,有能力的找不到活,有良知的赚不了钱。
三聚氰胺害了那么多儿童,最后抓了几个养奶牛的;央视大火烧掉10几亿,抓了几个运烟火的;上海静安大火烧死53人,是4个电焊工的责任!跟西游记一样,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了,没背景的妖怪都被乱棍打死。
豹子办了个澡堂子,包给狐狸,狐狸包给松鼠,松鼠雇几只蚂蚁搓澡接客。有一天,狮子去洗澡,掉脸盆里淹死了。。。。虎大王震怒,派警察调查情况,骂了狐狸,打了松鼠,最后,抓了8只蚂蚁......因为他们,竟然没搓澡证!!
③ 火灾损失到底该由谁来赔偿
大火之后,政府大胆承担责任,对遇难者、受灾者提供赔偿和救助,是值得肯定的。 但从法律上说,上海大火既然被定性是一起责任事故,那么承接本次改造工程的建筑商(或者承包商)无疑是第一责任人,负有承担火灾中受损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上海火灾大楼工程的承包商——上海佳艺建筑装饰工程公司2009年营收达1.1亿元。直接责任单位年入过亿,却未见任何公开报道这家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挺身而出的竟然是政府。 火灾责任单位必须拿出全部家当赔偿受害者,不足部分再由政府出面救助才算合情合理。政府财政收入的钱,支配权应归全体纳税人,不应该替那些违规违法的公司埋单。政府的慷慨,表面上看起来是帮助了受害者,实际上是在给肇事者解围,替肇事者赔钱。 难道这家公司可以置身事外?难道这样一家违规转包工程的公司,事后仍然可以频频出现在中标榜单上? 政府的高额赔偿背后,掩盖的还可能是工程招投标中的官员腐败、渎职、失职。上海佳艺建筑装饰工程公司近年来在市政工程中频频中标,同时其营业成本更是不同一般地飙升,这些“巨额成本”到底去了哪里,进了谁的口袋,至今没有答案。 更进一步说,政府“主动”赔偿的这些钱,如果本来计划好是打算要建一家医院的,现在建不成了,受损失的还不是更多更大范围的老百姓? 拿老百姓的钱去替做坏事的人“摆平”,除上海大火赔偿外,还有三聚氰胺牛奶赔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越俎代庖,关键还是政府财政支出缺乏必要的规划和监督,官员可能也未全都养成依法行政的习惯。
④ 2010年上海火灾损失数据
上海火灾总损失超十亿 快速赔付难掩商业险困境2010年11月26日 22:40华夏时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每一次大型火灾过后,最直接抚慰人心的是对人身、财产损失给予快速合理的赔付。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伤害火灾仅在房产直接损失上就高达5亿元,再加上居民其他财产项,总损失额将超过10亿元。
火灾之后的两周时间内,上海市政府和24家商业保险机构快速启动了善后和赔付工作;其中,每位遇难人员将获得约96万元赔偿和救助金。
⑤ 火灾没钱赔偿损失
等待消防机关的火灾勘察、鉴定结论。然后向肇事者提出民事赔偿申请。如果对方不赔偿可以起诉。
参考内容
⑥ 失火案赔偿第一套会被法律强制制行吗
与处理建筑火灾事故相关的立法、执法、民事赔偿等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立法现状。我国《消防法》等现行法律存在立法缺陷,导致火灾事故民事赔偿纠纷案件无法可依。
我国《消防法》只规定了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以及相关法律也没有对火灾事故侵权类案件的归责原则作出规定,这样的情形,阻断了火灾预防、火灾扑救、火灾事故调查等消防专业领域与我国《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之间的联系,导致火灾事故的民事责任主体难以确定。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消防法》仅仅是一部消防行政管理法,并且过多地强调了消防管理机构的权力,而较少规定消防机构的义务。至于,司法对消防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审查,就更是弱之又弱了。例如,我国《消防法》将封闭火灾现场,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规定为公安消防机构的权力,将制作火灾事故认定书规定为公安消防机构的义务。但是实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果消防机构不及时制作或者根本就不制作火灾事故认定书应该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如果当事人不服消防机构作出的火灾事故认定结果或者认为消防行政主管机构不作为,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我国《消防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可能使得消防行政管理领域成为司法审查的真空地带,可能导致消防行政机构执法的随意性并最终影响民事赔偿诉讼案件的正确处理。
第二,执法现状。我国《消防法》将调查火灾事故原因、统计火灾损失规定为消防机构的法定职责,但是该法并没有给出火灾事故原因的定义,也没有确定认定的范围。实务中,公安消防机构只对较大以上的火灾事故或者特殊的火灾事故才作起火原因和灾害成因分析,而何谓较大以上的火灾事故或者特殊的火灾事故要由公安部门确定。
起火原因和灾害成因是火灾事故调查中的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二者共同构成火灾事故原因。实践证明,火灾事故认定结果对处理火灾事故民事赔偿纠纷案件有着举足轻重的证据作用,起火原因和灾害成因共同确定火灾事故侵权的主要责任主体范围。
火灾事故认定是专业性、时效性很强的一项业务,既涉及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又涉及法律问题。如果专业的消防机构都不能查清火灾事故的起火原因和灾害成因的话,其他不具备消防专业知识的部门或者人员就更不可能查清,如此一来,因火灾事故受损失的当事人就很难通过民事诉讼得到应有的赔偿。试想,如果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原因认定能够像交警部门认定交通事故的责任一样明确而注重时效性,那么,对火灾事故民事赔偿问题的解决会容易得多。
第三,处理现状。目前,某些政府部门大包大揽是处理火灾事故民事赔偿的主要方式,该方式程序违法且有强买强卖的味道,某种程度上堵死了当事人的司法救济途径,剥夺了当事人通过司法途径获得赔偿的权利。
一起火灾事故,尤其是责任事故,往往涉及刑事、行政、民事三大法律责任。我认真考察了近几年发生的多起重大火灾事故案件的处理情况,基本都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很快就对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作出认定处理,其用意是想早日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彰显了地方政府查处火灾事故责任者、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和力度,但是民事赔偿部分却往往久拖不决,虽有多方原因,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大包大揽,甚至有意阻止民事赔偿进入司法程序,因为民事诉讼所涉及的主体范围和相关利益方比行政和刑事诉讼要广泛得多,该程序一旦启动,有可能让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浮出水面,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过失行为和不作为行为。这是某些地方政府无法控制且不愿意看到的。
政府的大包大揽通常也不能圆满地解决赔偿问题,因为地方政府本身就是当事者,与火灾事故有着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灾民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地方政府一刀切的赔偿标准或者故意压低赔偿标准的做法,不但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赔偿问题,反而可能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另外,地方政府赔偿费用的来源也是备受质疑的。
实践中,经历了很多重大火灾事故后,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全靠司法审判解决火灾事故案件的机制,使得一些有价值的、对处理类似事件有借鉴意义的案例或判例没有呈现出应有的样本意义。
第四,审判困境。以上问题相应地给民事赔偿的审判工作带来了不畅及难度。
一是立案难。起火原因和灾害原因认定难,导致火灾事故民事赔偿案件确定责任主体困难,受害方起诉谁的问题解决不了,就无法立案。
二是民事诉讼举证难。从火灾事故案件本身的特点来看,火灾都是毁灭性的,有价值的证据在火灾中基本上都毁灭掉了,有很多东西连残留物都没有留下,因此,面临着无法举证的问题。民事诉讼的基本规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作为受损失一方的原告必须首先完成所受损失及其数额的举证责任,否则,按照证据规则就要承担不利的后果。消防机构作出的损失统计,是站在行政管理的角度为确定火灾事故的级别作出的,能否作为证据使用还要看该统计有没有原始证据支撑。诉讼中,举证难的重要表现还在于缺失直接证据。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只能用间接证据来证明损失,但是间接证据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才会被认可。因此,在火灾事故民事诉讼中,间接证据多,直接证据少,甚至没有直接证据,更有甚者,连间接证据都没有,导致事实难以认定。
三是审判尺度不一。在同一案件中,法官多次行使自由裁量权,导致误差叠加。该问题主要表现在责任主体范围的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归责原则的适用,损失数额的确定等方面。这几乎包括了侵权案件成立与否的所有关键环节。每行使一次自由裁量权,难免就会产生一次误差,多次行使自由裁量权后会产生误差的叠加效应。所以此类案件的上诉率、申诉率、抗诉率都是很高的,诉讼程序走完后再去无休止的上访等,使得案件长久难以息诉。
四是司法救济手段乏力。火灾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害。就一个家庭或者一家企业来讲可能一辈子或者企业存续期间都不会发生一次火灾,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每天都有火灾发生,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增长与消防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导致火灾发生的几率比其他地区要高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至10月份,全国城市共发生火灾42万起,死亡340人,受伤272人,直接财产损失54亿元。这样大量的火灾事故,尤其是像央视、上海胶州路1115、吉林德惠禽业公司火灾等重大火灾事故,给家庭、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带来的痛苦、损失和压力是巨大的,是不可能弥补的。我们必须用后续的救济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减少压力和弥补损失。然而,立法的缺失及司法审判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救济手段的力度和效果。
五是社会救济途径少。目前,关于火灾方面的社会救济手段很少,如财产保险等社会救济方式还没有被中国社会普遍接受,尤其是在火灾原因不明、在找不到责任人的情况下,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有效的赔偿,受害人生活陷入困境,甚至无家可归,这是目前立法、执法、审判及社会救济等方方面面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也是法律人研究此类案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问题的分析,我认为无论是从依法治国,还是从关注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我们都不难看出,火灾事故民事赔偿案件都是一个值得法律人士关注的重要领域。
第二个原因,我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真正深入到消防专业领域里,系统、专门的研究火灾事故民事赔偿的书籍。
第一,要解决专业领域里的法律问题,就必须把法律的原则应用到专业领域里边去,只有将专业的问题与法律的原则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好专业领域里的法律纠纷。但是,我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样一本真正进入到消防专业领域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火灾事故民事赔偿的书籍。
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缺少的不是法律知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经验和法律智慧。毫无疑问,经验丰富的实务律师便是既有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经验和法律智慧的一个特殊群体。
律师除了通过个案向自己的当事人宣传法律知识外,更应该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法治理念、法律经验和法律智慧,这是实务律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笔者作为一位建设工程领域里的专业律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建设工程领域里的法律服务,在执业过程中,经常遇到当事人咨询求教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火灾事故民事索赔的问题,并邀请我参与处理一些建筑火灾事故民事索赔案件。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典型案例,代理了上百起建筑火灾事故民事索赔案件。通过代理这些案件,对建筑火灾民事赔偿问题有了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司法实务操作经验,所以我有理由用文字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务操作经验和法律智慧写出来,传播给社会上有需求的人,以满足社会需求。
第二,我在2012年7月1日出版的《建设工程法律实务操作及疑难问题深度剖析》一书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这些读者包括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工程管理人员、造价师、项目经理、建筑企业法务、法官、仲裁员、律师同行等。他们分别通过电话、网络向我表达他们的感谢,感谢我能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一切都说明律师实务类书籍有很大的社会需求,社会的需求和认可是我继续写作出版第二本法律实务书的动力之一。
第三个原因,我希望有关部门系统了解火灾事故民事赔偿领域存在的问题,唤起社会各界法律人士对该领域重视。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积累更多的财富,消防的设立和投入是为了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和财产的安全。但是,目前我国在消防领域的投入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还很不协调,消防布局和消防规划还存在很多漏洞。消防主管部门的火灾调查活动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火灾预防、火灾扑救、火灾事故调查都是不利因素。我把这些问题通过本书的案例呈现出来,并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希望有关部门系统了解火灾事故民事赔偿领域存在的问题,唤起社会各界法律人士对该领域重视,达到用法律手段圆满解决火灾事故民事赔偿纠纷的目的,为推进法制建设尽自己绵薄之力。
⑦ 有谁知道1115上海火灾赔偿方案
1.每条人命96万。
2.烧毁的房子以市场价赔。
3.有房子贷款的全免。
4.有保险的,全额理赔。
5.对家庭财产评估,按实赔偿。
6.受伤的人医药费全免。
http://hi..com/yuai_liu/ihome/myblog
⑧ 上海火灾赔偿怎么样了!给赔多少钱了!
在上海市政府近日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静安区区长张仁良表示,每位遇难人员将获得约96万元的赔偿和救助金。其中,根据《侵权责任法》一次性获得赔偿约65万元,政府帮扶金和爱心捐助31万元。(《新京报》 11月24日)
灾难发生3天后,国务院调查组官员就说要“给遇难者家属和受伤人员一个交代,给全社会一个交代”。上海市政府及时提出赔偿方案,表明了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可能是时间紧促,赔偿方案不免存在程序上的瑕疵,希望随着调查问责和善后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能弥补这些缺陷。
既然赔偿依据《侵权责任法》,政府制定赔偿标准前不仅应该依法征求受害人的意见,还应组织受害人或其家属与责任方协商,协商不一致时由法院裁决。但在整个赔付方案的制订和发布过程中,没看到政府组织受害人或其家属进行协商的过程,65万元标准的横空出世,无疑系政府单方面所为。由于未能告知65万元背后的计算原则和计算方式,公众对此一头雾水。
除去65万元赔偿金之外,每个死难者还可获得31万元的政府帮扶金和爱心捐助资金。31万元中政府帮扶金占多少,爱心捐助金占多少,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公众也都不得而知。同时,爱心捐助金是应该由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或其他基金会提出发放方案并亲自实施,还是由政府包揽,是否应该和通过怎样的渠道向捐赠者报告善款去向,这些都没有任何说明。
按《侵权责任法》有关规定,既为赔偿,应事先明确承担赔偿义务的行为人。这次事故中究竟谁是责任主体,责任大小如何划分,赔偿资金如何切块,应该有个明确说法。从目前看,4名不具备执业资格的焊工,显然不足以充当责任主体,那违规承包和分包外墙节能改造工程的公司、相关监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的责任又如何划分,乃至当初未按规定在墙体表面足额填加阻燃材料的相关建筑企业是否应受到追究,应受到怎样程度的追究,这些本应一并告知公众。这不仅牵涉到赔偿责任划分是否合法合理,还关系到赔偿资金的来源和保障问题。
按上述赔偿方案粗略估算,上海火灾针对死者、伤残者及其他受灾者的各类赔偿和救助资金数额巨大,目前负责人被刑拘的上海静安区建设总公司、静安区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和上海迪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是否具备完全赔偿能力,就值得追问。如果负有赔偿责任的企业无力支付,那巨大的资金缺口将通过什么渠道予以填补,这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动用财政资金进行赔偿和救助,固然体现了政府的道义,但相关企业是否会因此逃避应有的责任?再者,如果将纳税人的钱用于巨灾赔偿救助,是由政府自己说了算,还是应该事先得到人大批准?
唯有程序公正,才能保证实体公正。上海火灾赔偿救助方案的迅速出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但是,一起特大安全事故赔多少,怎样赔,应该有个周密细致的决策过程,既要尊重法定程序,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既要着眼于受害人及其家属的意志,也要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
⑨ 出租房着火赔偿问题
这需要现场勘察,搜集证据,分清责任。这是首要的。然后才讨论罪与非罪,赔偿多少等等。点击“上海小律师”(用户资料)有联系方法
⑩ 上海11.15特大火灾怎样处罚
三个施工人员被抓.
2010年12月23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已依法对上海市静安区建交委主任高伟忠等三名“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责任人开展立案侦查并刑事拘留。
上海市检察机关表示,静安区建交委主任高伟忠、静安区建交委综合科科长周建民和静安区建交委建管办副主任张权因涉嫌滥用职权罪等,被立案侦查并刑事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