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港的主营业务
港口经营业务主要包括装卸、仓储、物流、船舶拖带、引航、外轮代理、外轮理货、海铁联运、中转服务以及水路客运服务等。
港口主要经营的货类为集装箱、煤炭、金属矿石、石油及其制品、钢材、矿建材料、机械设备等。 2003 年,上海港货物总吞吐量 3.16 亿吨中,煤炭及制品 5682.3 万吨,金属矿石 4098.5 万吨,矿建材料 2533.8 万吨,钢铁 2112.2 万吨,油气及制品 2109.6 万吨,机械设备 1907.7 万吨。集装箱货物 10225.l 万吨,占全港货物总吞吐量的 32.35 %。
2003 年完成货物吞吐量 3.16 亿吨 , 比 2002 年增长 19.9% 。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 1.3 亿吨 , 比上年增长 22.2% 。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1128.2 万标准箱 , 连跨 900 万、 1000 万和 1100 万标准箱三个大关 , 较上年增长 31%, 是我国大陆首个突破 1000 万 TEU 大关的港口。上海港已超过韩国釜山港而居世界第三位 , 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港。截至 2003 年底 , 全港集装箱航班每月达 1494 班其中 : 远洋航线 279 班 , 近洋航线 416 班。
完成旅客吞吐量 10557 万人次 , 较上年仅下降 0.5% ;至 2003 年底,上海市境内共有内河航道 196 条,航道总里程 2066 公里 ,其中三级以上航道 28.63 公里 ,四级航道 123.45 公里 ,五级航道 63.64 公里 。
上海市内河港区共有 3250 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为 2000 吨级。 2003 年上海港内河港区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 9857 万吨,其中进口 8368 万吨,出口 1489 万吨。
② 上海港口 具体位置
上海港口现在分为黄浦江沿岸的内河港区,长江沿岸的外高桥港区,以及东海上的洋山深水港区。
20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82亿吨,同比增长3.6%,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800.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1%,货物吞吐量完成3.68亿吨,同比增长4.5%;外贸吞吐量完成2.55亿吨,同比增长9%;其中外贸进口完成1.2亿吨,外贸出口完成1.3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9.6%和8.5%,仍位列世界第2。而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再次突破1500万标箱,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作出了重要贡献。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2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4.7%,水水中转比重达到50%。
③ 上海港的港口历史
自古以来,上海就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宝年间,唐朝政府就在这控江襟海处设立镇治,即青龙镇(今青浦区东北,苏州河南岸),发展港口,供船舶往来停靠。
进入宋代后,青龙镇有“江南第一贸易港”的称号。公元1111年,北宋政府在此设市舶提举司,征收关税,管理航运。此后,长江每年大量泥沙迳流而下,使长三角海岸线不断向东伸延,陆域不断增加,河道变迁,约1265年港口易址于上海镇。
1404年开拓形成黄浦江后,上海港凭借黄浦江的优良航道而日益壮大。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上海港于1843年11月17日被迫对外开放。之后,一批外国冒险家蜂拥而至,他们任命外籍港务长、划定 “洋船停迫界”、设立殖民武装力量、瓜分港口岸线、建筑码头仓库、走私鸦片、贩卖人口。1853年起,上海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19世纪70 年代后,上海港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
20 世纪初,黄浦河道局对吴淞口和黄浦江的局部河段进行了整治和疏浚,万吨级船舶可以乘潮进入黄浦江,适应了当时船型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上海港已经成为远东航运中心,年货物吞吐量一度高达1400万吨;船舶进口吨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港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解放初的三年恢复期,70年代大建港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建设,上海港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在黄浦江内新建了张华浜、军工路、共青、朱家门、龙吴五个港区,在长江口南岸建了宝山、罗泾和外高桥港区。此外,宝钢集团、石洞口电厂、外高桥电厂等也各自建了专用码头,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断扩大,对上海市的建设和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9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决策。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洋山保税港区同时启用,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已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主枢纽港,并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
④ 现时南沙港、黄埔港、上海港、宁波港、天津港、深圳港的资料
上海2,578.79万标箱 深圳 1,973.25万标箱 宁波-舟山 1,016.62万标箱(宁波1,008.4万标箱,舟山8万标箱) 广州 1,031.20万标箱 青岛 919.65万标箱] 黄埔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华南最大的国际港口, 仅万顿级以上的码头泊位就有21个,作业浮简锚地15个,1986年全港货物吞吐量已超过1900万顿。 广州港集团获悉,位于珠三角地区中心位置的广州南沙深水港建造步伐进一步提速,近日,该港区又新建成两个10万吨级货柜码头并试投产。
而根据计划,该港区明年9月将再建成四个10万吨级码头,届时南沙港货柜吞吐量将有望突破460万标箱,该港作为珠三角新航运枢纽港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广州南沙港位于珠三角地区中心位置,距香港仅约30海里,对于发展成为国际中转港具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南沙港区一期工程5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自2004年9月28日投产后,在两年多时间内,货运吞吐量呈跨越式发展。2004年当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0万标箱,2005年超100万标箱,2006年预计超过200万标箱,实现了其他同类码头一般要5、6年才完成的作业量。
广州港集团表示,随着南沙深水港开发建设的加快,南沙港区将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功能齐全、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深水港区,而广州也将进一步形成以南沙港区为龙头,新沙、黄埔港为辅助的广州港区新格局。
广州港是中国重要的航运枢纽港之一,去年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503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68万标箱,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6.3%和41.8%,吞吐量位居全国港口第三位,世界港口第五位。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港标准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s)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4.4万箱,居继香港、新加坡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43亿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 宁波港是中国大陆主要的集装箱、矿石、原油、液体化工中转储存基地,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炭、粮食等散杂货中转和储存基地。宁波港由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和宁波老港区组成,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大港,共有生产性泊位311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4座(5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33座),是中国超大型船舶最大集散港和全球为数不多的远洋运输节点港。 天津港地处渤海湾西端,位于海河下游及其入海口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2′05″、北纬38°59′08″),是环渤海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也是亚欧大陆桥最短的东端起点。 天津港是我国华北、西北和京津地区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对外交通十分发达,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立体交通集疏运体系。京哈、京沪、京津三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并外接京广、京九、京包、京承、京通、京坨、石德、石太、陇海、包兰、兰新等干线与全国铁路联网。北达北京、内蒙古和东北,南抵华东、华南各地,西连西部和西北部内陆地区,进而连通蒙古、俄罗斯及欧洲各国。公路成网,四通八达,京津塘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京津塘公路(103国道)、津晋高速、海防公路等形成辐射状公路网络,连接了北京、天津及华北、西北地区各省市。管道纵横,有直通北京的航空煤油管线;有连接大港油田和天津石化的原油和成品油管线,并可通过天津至沧州的管线与中石化原油管网相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港的港口生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天津港以每年1000万吨的增长速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1年,天津港吞吐量首次超过亿吨,成为我国北方的第一个亿吨大港,此后,又以每年3000万吨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2004年突破2亿吨,集装箱超过380万标准箱,吞吐量进入世界港口前十名,集装箱排名第十八位。200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箱。2006年吞吐量达到2.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95万标准箱。天津港已经形成了以集装箱、原油及制品、矿石、煤炭为“四大支柱”、以钢材、粮食等为“一群重点”的货源结构。 目前,天津港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六位,国内港口第四位,北方港口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十六位,国内港口第六位。在2006年全国500强企业评选中,天津港位居第409位,港口行业第二位。 2008年1-11月份,天津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2,995万吨,位居国内第三位 宁波-舟山港 48,158万吨(宁波港域33398.5万吨,舟山港域14865.4万吨)上海港 47,401万吨] 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76.06万标箱 ,位居国内第六位 至2001年底,深圳港口共有500吨级以上泊位128个,其中经营性泊位79个,万吨级以上经营性泊位39个,集装箱专用泊位10个,深圳港集装箱吞吐能力为320万标箱。
东部盐田港区有集装箱专用泊位5个,由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经营;西部蛇口港区有专用集装箱泊位2个,由蛇口集装箱码头经营;赤湾港区有集装箱泊位3个,由赤湾集装箱码头经营。
⑤ 上海港简介!
上海港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上海港也是世界著名港口,2006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
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另外,上海还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二、悠久的港口历史
自古以来,上海就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宝年间,唐朝政府就在这控江襟海处设立镇治,即青龙镇(今青浦县东北,苏州河南岸),发展港口,供船舶往来停靠。进入宋代后,青龙镇有“江南第一贸易港”的称号。公元1111年,北宋政府在此设市舶提举司,征收关税,管理航运。此后,长江每年大量泥沙迳流而下,使长三角海岸线不断向东伸延,陆域不断增加,河道变迁,约1265年港口易址于上海镇。1404年开拓形成黄浦江后,上海港凭借黄浦江的优良航道而日益壮大。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上海港于1843年11月17日被迫对外开放。之后,一批外国冒险家蜂拥而至,他们任命外籍港务长、划定 “洋船停迫界”、设立殖民武装力量、瓜分港口岸线、建筑码头仓库、走私鸦片、贩卖人口。1853年起,上海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19世纪70 年代后,上海港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
20 世纪初,黄浦河道局对吴淞口和黄浦江的局部河段进行了整治和疏浚,万吨级船舶可以乘潮进入黄浦江,适应了当时船型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上海港已经成为远东航运中心,年货物吞吐量一度高达1400万吨;船舶进口吨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港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解放初的三年恢复期,70年代大建港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建设,上海港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在黄浦江内新建了张华浜、军工路、共青、朱家门、龙吴五个港区,在长江口南岸建了宝山、罗泾和外高桥港区。此外,宝钢集团、石洞口电厂、外高桥电厂等也各自建了专用码头,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断扩大,对上海市的建设和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9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决策。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洋山保税港区同时启用,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已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主枢纽港,并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
三、上海港现状
截止至2006 年底,上海港海港港区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1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71个,码头线总长为91.6公里。按照码头使用性质分类:公用码头泊位 175个,码头线长度为24.6公里,其中生产泊位121个,码头线长度为22.2公里,年货物吞吐能力17051万吨;货主专用码头泊位965个,码头线长度为67公里,其中生产泊位495个,码头线长度为38.2公里。
上海港内河港区有码头泊位818个,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级。
2006 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其中,海港货物吞吐量4.7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地位;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0.67亿吨。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13亿吨,其中,外贸出口1.03亿吨,外贸进口1.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量的24%,在世界集装箱港口中继续位居第三。集装箱吞吐量中,内支线集装箱量202.6万标准箱,国际中转箱78.5万标准箱,内贸集装箱吞吐量313.7万标准箱。截止2006年底,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班达到每月2106班,其中,远洋航线498班,近洋航线535班,内支线794班,内贸航线每月279班。
自然条件
崇明岛
气象(1)风况:历年最大风速为17.0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0亳米。
(3)雾况:历年平均雾日为25.5天。
(4)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7.3摄氏度,最低气温—10.3摄氏度。
水文:(1)历年最高潮位+5.89米,最低潮位—0.28米,平均高潮位+3.33米,平均低潮位0.94米。
(2)流速、流向:东风沙附近最大涨潮流速为2.87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68米秒。
(3)含沙量:涨潮最大含沙量0.664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0.664公斤/立方米。
外高桥
气象:(1)风况:实测最大二分钟平均风速为25.0米/秒。
(2)降雨:历年平均日降雨量,中雨29.1天,大雨9.2天。
(3)雾况:历年平均为28天。
(4)气温: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1摄氏度,最低气温—9.4摄氏度,平均气温15.7摄氏度。
水文:(1)(以吴淞基面为准,下同)平均高潮位+3.27米,平均低潮位+0.9米
(2)流速、流向:潮流属不规则半日浅海分潮流。水域内往复流极为典型,实测最大潮2.05米/秒,涨潮流速1.89米秒。
(3)含沙量:大汛涨潮最大含沙量1.426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053公斤/立方米。
(4)波况:实测最大波高3.20米,风向 。风速25米 系台风浪。
南汇咀:气象
(1):风况:其二十年一遇最大风速为24.1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036.6毫米。
(3)雾况:历年平均为40.3天。
(4)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7。8摄氏度,最低气温—15.4摄氏度。
水文:(1)历年最高高潮位+5.68米,最低低潮位—1.25米,平均高潮位+3.39米,平均低潮位0.29米。
(2)流速、流向:最大涨潮流速为2.26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57米/秒。
(3)含沙量:涨潮最大含沙量1.84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17公斤/立方米。
波况:以风浪为主,实测最大波高为3.26米。
金山咀:
气象:(1)风况:其最大风速为24,0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105.9毫米。
(3)雾况:历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8.3摄氏度。最低气温—10摄氏度。
水文:
(1) 历年最高潮位+5.93米,最低潮位—3.78米,平均高潮位+3.68米,平均低潮位—0.19米。
(2) 流速、流向:金山嘴断面最大涨潮流速为2.58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86米/秒。
(3) 含沙量:涨潮最大含沙量1.59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71公斤/立方米。
波况:以风浪为主,实测最大波高为3.60米。
⑥ 宝钢选址在上海的优势条件和上海港成为世界著名的主要区位因素
宝钢选址在上海的优势条件
1. 交通运输条件好:由于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尽管本地缺乏原材料,但仍可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进口铁矿石,从图中看出由澳大利亚进口。我问:“中国铁矿资源丰富,为何还要舍近求远,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此时马上有学生联想到“中国虽然铁矿资源丰富,但大多以贫铁矿为主”的国情,我补充道:“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是高品位的富铁矿,无须筛选,就可直接进高炉冶炼,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运矿船只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此外中国的铁矿石含硫量高,不利于环保”。
2. 劳动力和科学技术条件好:上海不但劳动力丰富,而且技术水平高,为发展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提供了保障。此时我出示宝钢的人才资源数据图。然后我又向学生们简要说明宝钢的发展背景:“文革后,中国经济生产恢复,大量需要钢材,但特种钢都需要进口,价格特别昂贵,而宝钢生产的正是市场需要的特种钢,别的钢铁厂无法生产。”为何选择在上海发展,因为这里的劳动力和科技水平高是很大的优势。
3. 市场条件好:上海及周边地区消费市场大,而且由于宝钢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所以其生产的钢材用途广泛,我给学生介绍了其中的部分,如汽车、造船、神州5号的部分零部件、磁悬浮轨道、集装箱等,让学生们开了眼界。
上海港
1.上海港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水运便利
2.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
3.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
⑦ 什么是内河港口
中国十大港口概览
1.上海港
上海港控江襟海,地处长三角水网地带,水路交通十分发达。目前,上海市内河港区共有3250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为2000吨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港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上个世纪90年代新建了罗径、外高桥一期、外高桥二期等新港区。港口经营业务主要包括装卸、仓储、物流、船舶拖带、引航、外轮代理、外轮理货、海铁联运、中转服务以及水路客运服务等。1996年1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式启动。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区开工建设,上海港又开始从河口港向真正的海港跨越。200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1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28.2万标准箱,是我国大陆首个突破1000万TEU大关的港口。2004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分别完成3.79亿吨和1455万标准箱,分列世界港口第二位和第三位。上海港2005年的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9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4.2%,继续稳居世界第三位。
2.宁波港
宁波港由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宁波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组成,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现有生产性泊位191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座。最大的有25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可兼靠30万吨船)的卸矿码头,第六代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以及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宁波港主要经营进口铁矿砂、内外贸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煤炭以及其他散杂货装卸、储存、中转业务。2005年宁波港实现吞吐量26864万吨。
3.天津港
天津港地处渤海湾西端,是我国华北西北和京津地区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拥有各类泊位140余个,其中公共泊位76个,岸线总长14.5公里,万吨级以上泊位55个。2003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完成1.62亿吨,实现一年净增3000万吨的历史性突破,吞吐量在中国北方居第一位。天津港是中国大陆最早开展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的港口。1973年9月,天津港成功开辟了我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航线。1980年,天津港建成中国第一个集装箱码头。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81.6万标准箱。2004年,货物吞吐总量达到2亿吨,实现一年净增4000万吨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天津港实现吞吐量24144万吨。
4.广州港
广州港地处我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港区分为虎门港区、新沙港区、黄埔港区和广州内港港区。广州港国际海运通达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并与国内100多个港口通航,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主要从事石油、煤炭、粮食、化肥、钢材、矿石、集装箱等货物装卸 (包括码头、锚地过驳) 和仓储、货物保税业务以及国内外货物代理和船舶代理;代办中转、代理客运;国内外船舶进出港引航、水路货物和旅客运输、物流服务等。2004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全年完成2.15亿吨。2005年广州港实现吞吐量25093万吨。
5.青岛港
青岛港是国家特大型港口,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组成。港口拥有码头15座,泊位73个,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港口吞吐量2004年达到1.61亿吨,上缴国家各种税费17.5亿元。2005年青岛港实现吞吐量18678万吨。
6.秦皇岛港
位于渤海岸的秦皇岛港,是我国北方的一座天然良港。主要货种有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矿石等。秦皇岛港以能源输出闻名于世,主要将来自祖国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北等地的煤炭输往华东、华南等地及美洲、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年输出煤炭占全国煤炭输出总量的50%以上,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全港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自动化煤炭装卸码头和设备较为先进的原油、杂货与集装箱码头,共有泊位58个,其中生产性泊位37个。秦皇岛油港现有一、二期两个码头,2.5万吨级泊位两个,5万吨级泊位一个,3千吨级成品油泊位一个,年通过能力1650万吨。2004年,秦皇岛港共完成吞吐量1.53亿吨,比上年增长20.27%。2005年秦皇岛港实现吞吐量16902万吨。
7.大连港
大连港位居西北太平洋的中枢,是转运远东、南亚、北美、欧洲货物最便捷的港口。港口自由水域34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拥有集装箱、原油、成品油、粮食、煤炭、散矿、化工产品、客货滚装等80来个现代化专业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0多个。海上运输已开辟到香港、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国际集装箱航线8条。2003年,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7万标准箱,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亿吨大港之一。2005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00万TEU。全年完成港口重点工程建设投资60亿元。
8.深圳港
深圳港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岸,毗邻香港,是华南地区优良的天然港湾。深圳港口的直接腹地为深圳市、惠阳市、东莞市和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货物以集装箱为主,兼营化肥、粮食、饲料、糖、钢材、水泥、木材、砂石、石油、煤炭、矿石等。2004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达1.35亿吨,增长20.33%,集装箱吞吐量1365万标准箱,增幅为28.22%。2005年,深圳港建成10个集装箱专用泊位,并开发建设铜鼓航道。2005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达1.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619.71万标箱。
9.舟山港
舟山港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舟山市,背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江浙和长江流域诸省的海上门户。港口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和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可建码头岸线有1538公里,其中水深大于10米的深水岸线183.2公里;水深大于20米以上的深水岸线为82.8公里。全港有定海、沈家门、老塘山、高亭、衢山、泗礁、绿华山、洋山8个港区,共有生产性泊位3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11个, 2003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700万吨。港口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俄罗斯及中东地区均有贸易运输往来。舟山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宁波-舟山组合港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开发是舟山未来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产业。2004年,全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359.26万吨。2005年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过8000万吨。
10.营口港
营口港由营口港区、鲅鱼圈港区共同组成。营口港历史悠久,对外开埠距今已有整整14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东北地区惟一通商口岸,以"东方之贸易良港"闻名中外。1936年港口吞吐量曾达246万吨。进入21世纪后,营口港已向深水化、专业化、多功能化的现代港口迈进。至2003年底,营口港共有生产泊位29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7个。2004年营口港全年共完成货物吞吐量5977万吨,比2003年增长45.1%,装运集装箱58.3万标准箱,比2003年增长44.7%。年度运营总收入突破10亿元。营口港货物吞吐量2005年全年实现7537万吨,集装箱运输量实现78.7万标准箱。
⑧ 上海有几个港口
截止来2019年10月,上海有三个港口,有自外高桥、吴淞码头和洋山深水港。
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河口港,可以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
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和黄浦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的空间。
由于越来越多生产商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中国西部及内陆设厂,上海预计未来五年的吞吐量年均增速将在10%左右。陈戌源表示,西部及内陆地区制造业产量增加将惠及上海。
名称由来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⑨ 上海港是哪它的过去和现在如何发展的有什么意义拜托各位大神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上海港也是世界著名港口,2006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荣获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世界纪录。 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另外,上海还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自古以来,上海就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宝年间,唐朝政府就在这控江襟海处设立镇治,即青龙镇(今青浦县东北,苏州河南岸),发展港口,供船舶往来停靠。进入宋代后,青龙镇有“江南第一贸易港”的称号。公元1111年,北宋政府在此设市舶提举司,征收关税,管理航运。此后,长江每年大量泥沙迳流而下,使长三角海岸线不断向东伸延,陆域不断增加,河道变迁,约1265年港口易址于上海镇。1404年开拓形成黄浦江后,上海港凭借黄浦江的优良航道而日益壮大。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上海港于1843年11月17日被迫对外开放。之后,一批外国冒险家蜂拥而至,他们任命外籍港务长、划定 “洋船停迫界”、设立殖民武装力量、瓜分港口岸线、建筑码头仓库、走私鸦片、贩卖人口。1853年起,上海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19世纪70 年代后,上海港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 20 世纪初,黄浦河道局对吴淞口和黄浦江的局部河段进行了整治和疏浚,万吨级船舶可以乘潮进入黄浦江,适应了当时船型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上海港已经成为远东航运中心,年货物吞吐量一度高达1400万吨;船舶进口吨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港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解放初的三年恢复期,70年代大建港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建设,上海港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在黄浦江内新建了张华浜、军工路、共青、朱家门、龙吴五个港区,在长江口南岸建了宝山、罗泾和外高桥港区。此外,宝钢集团、石洞口电厂、外高桥电厂等也各自建了专用码头,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断扩大,对上海市的建设和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9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决策。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洋山保税港区同时启用,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已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主枢纽港,并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 截止至2006 年底,上海港海港港区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1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71个,码头线总长为91.6公里。按照码头使用性质分类:公用码头泊位 175个,码头线长度为24.6公里,其中生产泊位121个,码头线长度为22.2公里,年货物吞吐能力17051万吨;货主专用码头泊位965个,码头线长度为67公里,其中生产泊位495个,码头线长度为38.2公里。 上海港内河港区有码头泊位818个,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级。 2006 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其中,海港货物吞吐量4.7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地位;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0.67亿吨。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13亿吨,其中,外贸出口1.03亿吨,外贸进口1.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量的24%,在世界集装箱港口中继续位居第三。集装箱吞吐量中,内支线集装箱量202.6万标准箱,国际中转箱78.5万标准箱,内贸集装箱吞吐量313.7万标准箱。截止2006年底,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班达到每月2106班,其中,远洋航线498班,近洋航线535班,内支线794班,内贸航线每月27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