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师资队伍
研究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4名,其他教版职工68名。 研究院现届院长为贺林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名誉院长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研权究院目前由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国内外资深研究者和特聘教授领导的“核心”和“卫星”研究室,以及一批优秀、富有创造性的年轻学者、讲究实效的技术支撑人员、认真严格的行政管理人员,一群年轻聪明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最终研究院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疾病与健康》、《营养与健康》、《发育与生殖》、《生物安全》、《DNA计算与技术》的范畴,具体可分解为“基因定位与克隆”、“功能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精神疾病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动物模型”、“DNA计算与技术”、“生物信息学”、“全国遗传资源保护网”等内容。
② 请了解上海交通大学的来回答,谢谢。
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科和管理学是比较好的,去年因并了第二医科大学,现在的医学方面也比较强。
工科方面的又如机械(在全国的航天,汽车等方面的时候又比较好的项目,老师也是全国这一个方面的精英),船舶(承担了国内的重要的潜艇的设计,也是交大的传统强项),电子技术(本人对其不熟悉)。
同时说一句,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大一结束的时候你有机会选择你兴趣,也就是转院,大一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平台而已,专业并不是很重要的,可以以进入为第一目标。因为在大学里,你可以到各个地方去听你喜欢的老师的课,这里完全是一颗开放的世界,一个科学的殿堂。
最后欢迎下一个学期能见到你,上海交通大学第110届学生。
③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奚立峰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系内 教授
吴静怡 机械与动容力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教授
朱向阳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 (分管重大项目与高端人才计划)机器人研究所 教授
刘应征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国际化及公共关系)叶轮机械研究所 教授
欧阳华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基地工作)
孟 雁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人事工作)
④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柔性引进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初步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的骨干队伍。
⑤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商界名人
茅道来林
首席执行长 CEO
在进入新浪自网之前,茅道林曾任著名的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华登国际投资集团(WALDEN)高级副总裁,分管在美国、中国及香港科技产业的投资。在华登 10多亿美元基金中,茅道林在中国的网络、科技、建材、家电、医疗器材等产业的20多家公司中投入了近一亿美元的资金。其中1997年他在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投资创造了中国高科技风险投资领域的第一案例。之后他任四通利方董事并促成了四通利方与华渊资讯的合并。
茅道林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斯坦福大学工程经济系统硕士。
满意否?
⑥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哪些老师比较好
戎咏华 金学军
⑦ 请问上海交通大学有一个28岁的女教授吗 教建筑设计的
2014.01-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建筑系 副研究员
2010.03-2012.08 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 博士后
2006.09-2010.03 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 博士
2003.09-2006.06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硕士
1999.09-2003.06 南京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学士
以上是上海交大建筑系最年轻女性副教授的公开简历。
可以自己推算,如果她今年28岁的话,应该是13岁考上大学。
但对于南京理工大学(前身南炮工)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⑧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管理人员
院长:贺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营养所研究员)
副院长:张大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验室主管
冯国鄞(教授) 书记:李兴旺
⑨ 上海交通大学农生院博士生导师戚仁海前程似锦,为什么二年集资诈骗四千万,一妻四情妇,会有什么恶劣后果
造成严重恶劣社会影响。使大学名声毁坏。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使他们家族的人蒙羞。最主要的事会收到法律制裁
⑩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院长简介
杨建民,1978 年至 1988 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至 1994 年于日本(株)西日本流体技研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1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研究。现担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二级教授、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海油上海交大深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近海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造船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委员会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海洋工程》杂志副主编。
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推进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承担并完成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工程应用项目,在浮式生产储卸油系统(FPSO)、深水半潜式平台、立柱式平台(Spar)、深海工程试验技术、甲板上浪、超大型浮体(VLFS)等研究方面取得自主创新的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主持承担并完成国际竞标获得的海洋工程研究项目20余项,在国际海洋工程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06年获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部), 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0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