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票大跌是哪一年
有几年的
94年325点大熊市
04年4月——05年6月,上证指数,1783点——998点。
另附上熊市的一些资料
大熊市大C浪的特点。
一般来说,中国股市有一年一波大行情的规律,即使是02、03年的大熊市都没有例外。93、94年也同样如此。中国股市从91年正式由指数开始,仅有两年是没有年度大行情的,这就是95年和05年。而95年就是上一轮大熊市的C浪杀跌阶段。05年全年都没有走过一波大行情,是大熊市大C浪杀跌的主要特点,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05年是大熊市的最后一跌。是大熊市的终结,大牛市的开始。
二、大熊市的几点认识。
1、所谓熊市无非就是有两个大主跌段,即大A浪和大C浪、大幅杀跌组成,其中大A浪又由两个下跌段组成。就是一个持续、大幅杀跌的长期趋势,就是一个没有任何赚钱机会,只有输大钱机会的市场。
2、对大熊市产生原因的认识。
其一、对大熊市产生原因的认识曾令投资者吃大了亏。在大熊市开始的时候,主流观点是:国有股减持是导致这一轮大熊市的决定性原因。结果在6、24行情中,当政策宣布停止国有股减持,加上6、24当天指数全面涨停板之后,不少投资者都认为:指数应该先升回到2000点之上再说。但是指数在远离2000点的、1748点就掉头往下。从逻辑推理上看,如果全流通确实是大熊市产生的根本原因,停止国有股减持后,确实应当如市场当时的预测,先升回2000点。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清楚地表明国有股减持决非大熊市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市场在大熊市之初,错误认识其产生的原因,是6、24中吃了大亏的根本所在。
其二、全流通,最多只能说是大熊市产生的导火线。当全面股改之初,市场对全流通依然很恐惧,但是随着股改的推进,尤其是有大资金支撑股改的股票。股改的除权,反而成为了炒作的重大利好题材。从现在看,股改远没有前几年那么可怕。看来国有股减持,不过是当时下跌的一个借口、一个契机而已。
其三、大熊市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一、熊牛交替是股市发展运动的规律。股市就是这样,不是上升就是下跌,持续上升太久了、就要持续下跌相当一段时间。下跌一方面是扫清前面上升造成的巨大获利盘,同时也是为下一次大规模上升创造条件、创造空间。上升也同样如此。股市就是这样升升跌跌,熊牛交替进行的。就像白天完了就是黑夜,黑夜结束了就是白天。冬天过去了就是夏天,夏天过去就是冬天。从来都没有人要为黑夜和冬天的到来,找什么特别的原因,自然规律就是最好的解析。既然股市中上升与下跌是最基本的一对矛盾,熊牛交替也就成为它自身运动的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律。大市走熊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原因。
第二、96——01年持续上升太久了,股价严重脱离投资价值,是大熊市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应该说这就是股市的规律,反过头来讲,当股市大跌了五年之后的今天,股价已经深具投资价值了,大牛市很自然也就要到来。不用什么特别的原因
㈡ 今年股市何时开始大跌的
2008年1月15号开始从5500点掉头向下。
之后,1-18;1-21;1-22,连续暴跌,大盘一泄千里。
最初开始大跌的导火索,毫无疑问是中国平安1600亿的巨额再融资。这是压垮骆驼的稻草。
而深层次原因,则是1、通胀高企,经济增长放缓,从紧货币政策成为宏调的方向;2、今年进入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市场扩容可能带来的资金紧张让投资者们心慌;3、一些上市公司先后提了巨额再融资计划,更让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恐慌。
㈢ 中国股市是从几几年几月开始暴跌的大致从几点跌到几点
2005-6-6 大底998,此后走牛;
2007-5-29 最高4335,次日便是臭名昭著的530;
2007-10-16 在各路砖家叫兽股神股仙预测回A股奔答向万点的豪情中,牛市见顶6124;
2008-1-14 反弹见顶5522;
2008-6-12 收盘下破3000;
2008-10-28 大底1664;
2009-8-4 反弹高点3478(撒死去吧);
2010-7-2 低点2319;
2010-11-11 高点3186
㈣ 历史上股票跌得最惨的是哪一年啊
从1992年到年中国股市经历了8次熊市,其中第二次也就是1993年的这一轮熊市跌幅最大。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4)股市大跌开始扩展阅读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0月28日
全国制造业和地产等支柱产业泡沫显现,危机四伏,在投资者普遍对行情盲目乐观之际,股指则开始一路下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指数随之一泻千里,仅一年时间,股指便从6124点狂跌至1664点。从此,进入几个月的震荡调整之中。很多制造业的老板,发现搞制造业赚不到钱了,所以投身于股市。
参考资料:腾讯财经-中国股市七次熊市
㈤ 为什么股市每次大跌,都那么毫无征兆
股票市场每次大跌都那么毫无征兆并不出奇,因为股市的涨跌是没有规律可寻,完全是看超大资金脸色来吃饭的,股市的涨跌翻脸比翻书还快,谁有能提前预测到股市的涨跌呢,都是事后诸葛亮。
原因四:因为发现不了大跌征兆
就如2015年变盘之时,大盘从5178点开始大幅杀跌,股市突然暴跌,根本没有任何征兆说股市要暴跌了,其次就近期,A股再度持续下跌,同样没有任何征兆说下跌。其实这些征兆都是下跌后才发现的,都是事后才出现征兆,在股市大跌前是发现不了任何征兆说股市要大跌了。
原因五:因为股市涨跌漂浮不定
其实股市的涨跌是漂浮不定的,根本没有规律可寻的,并不会已经形成了上涨趋势就会持续上涨,反之形成下跌趋势就持续下跌。这些涨跌都是无厘头的,翻脸不认人的,说跌就跌,根本没有时间给你去发现什么大跌的征兆。
股票市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也是一个水很深,让大家永远都摸不透的市场,所以为什么股市每次大跌都是毫无征兆,这一点都不出奇的,只要是老股民都见怪不怪了。如果股市每次大跌前都有明显征兆的话,各个都能在大跌前卖出股票,就没有亏钱的股民了,那股市都赚钱赚谁的钱呢?只能把股市的这些奥妙之处,你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㈥ 股市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跌的
去年6.12号
㈦ 股市为何大跌
当前股市大跌的原因:
多数将目光指向了超日债违约事件引发的海外市场对中国信用风险暴露的过度解读,以及上周末公布的宏观数据低于预期引发通缩担忧、维稳时点结束、新一轮IPO等叠加因素。而具体到行动上,基金经理也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降仓位。
“黑天鹅”来了
3月10日,A股大幅低开探底,行业板块尽墨,中石油全天试图护盘,数度拉升,无奈银行、保险及有色砸盘势头凶猛,最终跌幅超过5%的个股达到738只。沪指以跌破2000点整数关口点位1999.06点收盘,下跌2.86%,创今年以来最大跌幅。
当天,亚欧股市也被波及;其中日经225指数跌1.01%,香港恒指下跌1.7%。相较而言,欧美情况好很多,欧洲股市周一收盘跌0.5%,美国道指下跌0.21%。
值得注意的是,10日当天,国内期市也遭遇“黑天鹅”,沪铜、铁矿石、螺纹钢、焦煤、玻璃等多个品种跌停;另外,橡胶跌逾4%,沪银跌逾3%。
此后两个交易日,虽连续借助地产等蓝筹股脉冲来维稳指数,但未见汇金、社保等“国家队”护盘。3月12日,股指宽幅震荡,沪指一度跌破前低1984点,但在银行等权重板块带动下回升,截至收盘,沪指跌0.17%,报收1997.69点。
随着抛售越趋激烈,最常听见的问题是市场究竟何时见底。A股曾于2012年12月、2013年6月及2014年1月跌至约2000点水平,每次触及2000点水平后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弹。不过反弹幅度越来越弱,高点也越来越低。
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3月12日向记者表示,对比每一只上证成份股于2005年及2008年市场触底时的估值及其目前估值,并以相应的市值加权平均来计算,目前上证指数[-0.17%]的估值仍较前期的底部高出15%-20%,当前沪指跌破2000点并不奇怪,此轮市场底部理论上约为1600点至1800点之间。
洪灏强调,银行股估值是沪指走势的关键,若银行估值未能回升,上证指数可以跌得更低。此外,必须密切观察铜和铁矿石期货及周期性股板块表现,现在2000点只是一道马其诺防线,随时可破。
蝴蝶效应
谁是这场突如其来下跌的幕后黑手?海外投资者和海外媒体纷纷指向超日债违约所引发的蝴蝶效应。
3月4日晚, ★ST 超日发布公告称,“11 超日债”本期利息将无法于原定第二期付息日3月7日按期全额支付,仅能按期支付共计人民币400 万元,而全部应付利息为8980万元。该债券系深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高收益债,CCC评级,2017年到期,年付利息,规模10亿元。
这是中国公募债券领域出现的第一单违约。
目前来看,蝴蝶效应真或假很难有答案,只是在时间上或可印证:超日债违约事件3月5日发生后,国内股市和期市反应并不强烈,但由此揭示的信贷违约风险上升,在海外投资者之间连续发酵,并在3月7日(上周五)触发伦铜暴跌近4%,为两年来单日调整之最。
随之而来的负面因素还有,3月9日中国PPI数据和2月出口增速下滑推波助澜,大宗商品价格急跌,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谨慎,从而导致焦煤、铁矿等期货品种走跌。
据一位海外投行人士向记者透露,他最近几天在和海外投资者接触中了解到,海外投资者多认为,部分中国公司以铜作为借贷抵押,如果企业违约,贷款人有机会斩仓卖铜;但市场忧虑超日债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有大量企业以铜作融资,抛售可能会触发连锁效应,引发铜价再下跌。
针对这种现象,高盛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明确指出,过去几年来,铜融资是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套利工具,这些影子交易产生金融杠杆,而如今,融资的循环即将告终。
记者注意到,有悲观的海外投资者甚至认为,超日债违约可能会令多米诺骨牌效应扩散,变成另一场雷曼危机。
担心或许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3月份城投债到期量确实已开始增加,而即将到来的二季度还会迎来钢铁、有色和煤炭等过剩产能行业信用债和信托产品到期的高峰。
据同花顺[0.04% 资金 研报]数据统计,目前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未到期的公司债[-0.07%]还有460起,合计规模为6706亿元。记者注意到,其中就有和★ST超日处在同一行业的天威保变[-5.09%资金 研报],其3月11日公告去年巨亏52亿元。此外还有去年预亏30亿元的华锐风电[-1.90% 资金 研报],这两家公司分别发行了总计为16亿元和28亿元的公司债。
让投资界关注的是,美银美林认为,超日债违约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或将令超日债成为中国的“贝尔斯登时刻”,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信贷风险。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期间,随着次级抵押贷款价格下挫,贝尔斯登的两只对冲基金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这家陷入困境的银行于同年3月被出售给摩根大通。6个月后,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基金经理降仓位
“从规模上看,超日违约与雷曼事件相比仅属小事,投资者担心的是,超日债违约或会引发投资者抛售公司债,市场恐慌并影响经济。幸好,从近一周国内公司债市场看,并未出现大幅下跌。”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强调。
交银施罗德基金固定收益部孙超称,从超日债近一年运行状况看,国内市场对超日债违约已有预期;在微观个体方面,超日债的发行主体是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光伏行业),此次付息违约可以视为信用风险的局部、可控释放。
孙超认为,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本是应有之义。在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后续类似的个体信用风险可能会继续暴露;但在底线思维下,个体信用风险并不足以引发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而市场所关心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性质则与超日债违约截然不同。
有意思的是,对于超日债违约对市场的影响,国外研究机构更为悲观。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向记者指出,国外和国内对中国经济的担心不是同一个方面的,最近一些信托和公司债方面的违约,让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是不是能够持续保持增长产生了一些怀疑。
但在她看来,公司债违约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中国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非常充裕,目前中国出现类似雷曼事件的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非常小。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表示,互相传导的投资者情绪或是压死市场的稻草,海外期市大跌的负面情绪势必传递到A股市场,“3月7日晚大宗商品全面暴跌,其中铁矿石、铜都是典型的中国元素,除了海外QE的因素,很难说与中国经济较弱脱得开干系。”
杨德龙向记者透露,最近基金经理调仓方向是减持小盘股、成长股,转战到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并且在最近两周的大幅调整中,基金经理顺势降低了股票仓位,目前股票型基金的仓位已降至85%左右,偏股型在80%左右。杨德龙的调研显示,上周调整前,股票型基金整体仓位还在89%左右。
谁是新的成长点
全国两会上不断传出的消息显示,2014 年将是内地资本市场的改革年。
证监会主席肖钢3月11日在记者会上表示,鉴于目前QFII 占市值的比例还很低,因此仍有很大的潜力,将进一步扩大QFII和RQFII的额度,证监会也正与有关部门处理QFII 的税收政策等问题。
与此同时,3月以来,市场中有关IPO结束暂停继续推进的讨论亦开始增多。上周末,证监会、交易所分别表示,争取今年出台退市改革办法,尽快出台创业板再融资等,发审会将在3月份启动,但当月或不会有企业发行。这些表态都意味着新一轮IPO重启已迫在眉睫。
杨德龙表示,除了融资铜等渲染恐慌情绪的外围消息、近期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之外,IPO技术性暂停的结束预期也对股市产生压制。
万家基金认为,IPO重启以及一季报和去年年报将导致股票行情出现分化,在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的情况下,对主题投资将开始转向谨慎。
博时新兴成长[0.19%]基金经理韩茂华也认为,近期进入了上市公司年报的密集披露期,接下来一段时间,市场对主题类的炒作可能会相对冷却一些。
在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师陈李看来,短期市场仍旧偏弱,需要等待风险的释放,但未来预计仍有结构性行情,只是传统老主题上涨最快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等到风险期过后,陈李建议关注医疗服务、信息安全相关的软硬件、LED等“次新”主题,“只要未来能看到新的订单或者新的项目,市场就会给予更高的估值。”
长江证券[0.24% 资金 研报]分析师邓二勇也认为,短期市场处于脆弱期,配置上,改革元年去杠杆约束下经济整体下行趋势难改。
㈧ 股市每次大跌是为什么
股市有牛熊交替,股价有涨跌现象,这是一种规律。
还要明白一点股市的风险是涨出来的,股市的风险是跌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股市每次大跌主要是为了以下几点:
第一点:为了挤泡沫,让市场价值回归
股市为什么每来一轮牛市都会相对应的来一轮熊市呢?还有就是为什么股价涨高之后都会出现一轮下跌呢?出现这种走势都是为了挤泡沫,让股市或者股价价值回归。
很多人都是在牛市行情的赚钱效应才进来股市的,所以下跌是为了种韭菜,牛市是为了吸引更多韭菜,让这些韭菜成长起来,等熊市时候就开始收割韭菜。
总结分析
股票市场就是一个这样涨跌循环的游戏规则,有涨有跌,只是涨跌的目的不同罢了。总之上涨是累积风险,在培养韭菜;而下跌是释放风险,再收割韭菜,这是股市的一种定律。
㈨ 终于股市跌开始了
个人认为A股市场的趋势已经形成,已经由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即便是出现调整,未来也会长得更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短线大盘股指确实需要调整整固,但从长线上来看,这种调整整固是克制和理性的,未来市场会进入主拉升段。总之,大盘股指短线可以看调整,中长线趋势保持完好,可以积极看多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