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现状如何、
总是有人提问相同的问题问题范围很大呵呵?只能大略的说说吧。
通常我们认为,国内航空发动机的研究水平和国外相差约20年,但是其中有一些技术是和国外相当的,比如在结构设计,气路设计,叶形设计等。但是只是受到材料制造水平,材料加工水平以及理论基础的限制在某些方面是有差距的。比如我国目前还没有自主研发生产的民用发动机,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发动机都是进口的。通过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的。比如前两年刚成立的上海商用发动机研究所就是致力于相关方面的研究。
其实,所谓的20多年的差距,主要是说型号上的,因为国外现在最现金的F119和F120涡扇机已采用了变循环、矢量喷管等技术,而国外的涡扇发动机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列装的,我国的WS9于90年代末研制生产成功,WS10于21世纪初定型,整体和国外这些涡扇机的定型时间相差约20年。但是,在我们的WS10上,也有许多地方采用了F119等发动机的设计理念,甚至有比他们更先进的概念,所以,不能仅仅通过定型时间来简单的说明我国发动机的现状。
总之,我们的发动机正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进发,同时,也有一些更加先进,国外还没有的航空推进理论正在研究,预计在2020年-2030年,我国就能扬眉吐气了。
希望大家能多理解、支持国家的航空事业,毕竟我国现在是孤军奋战,闭门造车,研发难度和成本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国家这方面资源有限,尤其是高精尖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只有各行各业的人都做好了,我们的发动机才能真正做好,为中国人争气
② 如何看待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前景
说明上面对中航集团很不满,觉得中航集团无力促进发动机工业的发展把几个消息连起来看就清楚了先是中航集团老大,林左鸣,疗养式休息,说明靠边站了之后是建立独立的航发集团,和中航集团分离说明什么,说明林老大之前的发展战略被否了之前中航集团甚至还去搞房地产,发动机屡屡无法突破,WS17台架试验发生二等事故,项目下马,WS15大扯皮,WS10质控一塌糊涂,还喷零件严重拖了后腿,这种情况下,军方肯定不满,觉得中航不务正业参考老妹的发动机大战的经验,和国内601、611打擂台所以把航发拆出来,和中航变成客户关系,形成相互的对立,有问题也无法加盖子下一步,估计就是南方的624所,410厂组合,对阵北方的606所和歌星厂组合
③ 航空发动机的未来发展趋势怎么样
606所,沈阳,国内最大的航空发动机研究与制造单位,主要在于涡扇、涡喷方面,推力级别较大,目前可用于国内军机;
608所,株洲,国内涡轴、小发的研发基地,目前用于武直;
624所,成都,燃气涡轮试验中心,预研将决定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方向。
以上三家单位为航空发动机主机所,614所为航空发动机动力控制方面研究的单位,由于政策倾向,这方面工作将全部由614所承担,发展前景很好。想要进入614所的至少本硕都是211工程的,最好是航空发动机方面的。
另外,上海商发也在从事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发工作。
关于航空发动机方面的合资企业,尚未听闻。
另外,针对整个国内的基本情况,航空发动机方面主要靠项目支持,而非市场盈利;经济效益不会向汽车以及其他制造业那样。由于发动机专项刚批下来,据说有1000个亿,未来20年内,整个形势都将是一片大好。关于个人在整个行业中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一个分子,组在一起才是一个团队,如果想出人头地,选这个行业就错了;
④ 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前景
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概况
航空工业中的短板,与国外差距明显.
军用发动机
现状:仿制路线严重制约了航空工业的发展
民用发动机
现状: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上没有成熟的产品出现,基本为空白
⑤ 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之花”,它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英、法、俄、中等少数几个国家,技术门槛很高。
航空发动机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壁垒的特性。研发普通单台发动机的投入在10-30亿美元,时间周期10-15年。从60年代开始,全球主要制造商和供应商不超过25家,全球航空发动机制造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司,美国的通用和普惠、法国的斯奈马克和英国的罗罗是目前全球最大四家航空发动机巨头。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约750亿美元。其中中国航空发动机市场产值仅为200亿元人民币(约合30.76亿美元)。
在世界航空发动机市场格局中,虽然中国的飞机发动机制造水平和市场份额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各种先进战斗机不断研制出来,如歼20隐形战斗机成功试飞。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落后严重制约着各种新战机装备,长期依赖于国外航空发动机对中国的国家战略安全形成巨大的威胁,航空发动机目前成为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航发动机公司的航空产业营收约200亿元,仅是国内年均千亿航空发动机市场需求的1/5,未来仍有广阔成长空间。从市场结构来看,中国目前生产的几乎全部是战斗机发动机,干支线运输机,而相关的民用发动机市场空间广阔,且尚未涉及。
前瞻产业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预计未来10年,我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超过年均市场规模超过1100亿人民币,其中800多亿为民用市场、300多亿为军用市场。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⑥ 中国航空发动机现状如何
我从一个行业相关工作者的角度解答:原因在于,航空发动机工业涉及的面太广了。
首先在设计方面
当年苏联人先后给了中国涡喷-5(用于歼5)和涡喷-6(用于歼6)、涡喷7(用于歼7)的图纸、技术工艺资料和样机,但是有两样东西我们没有得到。什么呢?
一个是设计原理,就是这个发动机为什么要这么做,它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流体力学模型是什么?
另一个是设计实验数据,这个弯管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别的材料配方行不行?弯75度,延长8CM,那么弯74度行不行?延长7.9CM行不行?正向偏差和负向偏差的后果究竟是什么,这个设计为什么就是最优的,最优设计中的安全裕度是多少?
没有这些东西,中国人在工厂里照猫画虎造出了涡喷5/6。有人就据此评论说,50年代,中国和美国人的差距也就是半代到一代怎么现在反而大了呢?包括你看到那篇文章,高歌说60年代我们和苏联差10年。呵呵,笑话。能造出来,并不代表能设计这样的发动机了,你的制造能力也许和人家差半代。你的设计能力差多少?不知道,因为你是零,没法比。
没有设计能力,别说设计新发动机你还是不会,就是对现有发动机改一改,你都不知道怎么改。中国原来仿造了那么多航空发动机,想提高性能,大多只能吃安全强度储备和寿命储备,是以牺牲可靠性和安全为代价的。而国外,在已有发动机整个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只做一些局部的小改进,就可以使发动机的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5-10年下来提高到原型机的120%是很正常的,而且不影响寿命和强度。
没有设计能力,别说改,就是发挥现有能力都不知道如何下手。中国的歼6发动机涡喷6,全寿命只有100小时,被美国人讥笑为“一次性发动机”(同期美国人是1000-1500小时)同样的涡喷6,美国人拿到手,分析一下,重新装配,寿命高了一倍,高手啊。
还有就是材料和工艺方面
航空发动机的材料,上千种之多,从钢、合金钢、铝合金到钛合金、陶瓷、单晶高温合金……
生产这些材料,需要工艺。比如高温合金吧,定向凝固、单晶生长、粉末冶金、机械合金化、陶瓷型芯、陶瓷过滤、等温锻造,工艺多了。现在美国人第四代单晶合金出来了中国第二代还很少呢,30年的差距都是少说。
材料出来了,加工这些材料,也需要工艺。
比如发动机的叶片,最高级的要用采用:定向凝固无余量精铸复合冷却空心涡轮叶片——好难念的名字!相信我,那玩意的工艺更难。美国的空心定向和单晶合金叶片的生产加工合格率70%~90%,中国也就是30%~40%,有些型号甚至不到10%。工艺不过关啊
⑦ 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前景
606所,沈阳,国内最大的航空发动机研究与制造单位,主要在于涡扇、涡喷方面,推力级别较大,目前可用于国内军机;
608所,株洲,国内涡轴、小发的研发基地,目前用于武直;
624所,成都,燃气涡轮试验中心,预研将决定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方向。
以上三家单位为航空发动机主机所,614所为航空发动机动力控制方面研究的单位,由于政策倾向,这方面工作将全部由614所承担,发展前景很好。想要进入614所的至少本硕都是211工程的,最好是航空发动机方面的。
另外,上海商发也在从事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发工作。
关于航空发动机方面的合资企业,尚未听闻。
另外,针对整个国内的基本情况,航空发动机方面主要靠项目支持,而非市场盈利;经济效益不会向汽车以及其他制造业那样。由于发动机专项刚批下来,据说有1000个亿,未来20年内,整个形势都将是一片大好。关于个人在整个行业中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一个分子,组在一起才是一个团队,如果想出人头地,选这个行业就错了;要选这个行业,就要想着踏踏实实,报效祖国,否则坚持不下去的。
⑧ 中国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现状
这个是个很大的问题
通常我们认为,国内航空发动机的研究水平和国外相差约20年,但是其中有一些技术是和国外相当的,只是受到材料制造工艺水平以及理论基础等的限制,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与国外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是这样的差距,通过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的。
其实,所谓的20多年的差距,主要是说型号上的,因为国外现在最现金的F119和F120涡扇机已采用了变循环、矢量喷管等技术,而国外的涡扇发动机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列装的,我国的WS9于90年代末研制生产成功,WS10于21世纪初定型,整体和国外这些涡扇机的定型时间相差约20年。但是,在我们的WS10上,也有许多地方采用了F119等发动机的设计理念,甚至有比他们更先进的概念,所以,不能仅仅通过定型时间来简单的说明我国发动机的现状。
总之,我们的发动机正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进发,同时,也有一些更加先进,国外还没有的航空推进理论正在研究,预计在2020年-2030年,我国就能扬眉吐气了。
希望大家能多理解、支持国家的航空事业,毕竟我国现在是孤军奋战,闭门造车,研发难度和成本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国家这方面资源有限,尤其是高精尖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只有各行各业的人都做好了,我们的发动机才能真正做好,为中国人争气